华讯方舟晚间公告,公司股票于2020年6月15日停牌一天,自6月16日起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股票简称由“华讯方舟”变更为“*ST华讯”。公司股票交易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福莱特拟定增募资20亿元投资光伏组件盖板玻璃二期项目 福莱特晚间公告,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00,000万元,投资年产75万吨光伏组件盖板玻璃二期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公司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公司的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均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公司资产负债率将有所下降,资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财务状况将得到改善。本次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后,可用于偿还银行借款,降低财务成本和财务风险,公司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均将得到显著增强,提升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 S佳通拟筹划股权分置改革事项 15日起继续停牌 S佳通晚间公告,公司于2020年6月12日接到控股股东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发函通知,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拟筹划与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有关重大事项。公司股票已于2020年6月12日紧急停牌一天。 公司表示,鉴于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避免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维护投资者利益,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规定,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20年6月15日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将于7月15日复牌。 实达集团1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实达集团晚间公告,公司股票于2020年6月15日停牌1天,2020年6月16日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股票简称为“*ST实达”,日涨跌幅限制为5%。
深交所:对创业板股票竞价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涨跌幅限制比例为20%。超过涨跌幅限制的申报为无效申报。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上市后的前五个交易日不设价格涨跌幅限制。买入申报价格不得高于买入基准价格的102%。
摘要 【皮海洲:A股市场需要有高价股 贵州茅台股票并无拆细必要】贵州茅台的股价是机构投资者炒上去的,那么这杯酒就留给机构投资者来慢慢品尝就可以了。中小投资者想买就花点大价钱,买不起就放弃。实际上,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需要投资贵州茅台,贵州茅台也不需要每一个投资者来投资。投资者只需要投资自己投资得起的股票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表现。 随着贵州茅台股价不断创新高,持有贵州茅台股票的投资者在坐享其成的同时,也一直在担心一个问题,即贵州茅台的股价虽然在机构投资者抱团取暖的情况下涨上去了,但谁来为这些机构投资者接盘呢? 按照A股市场通行的做法,庄家或机构投资者把股票价格炒高之后,都是要引诱散户投资者来接盘的,最终割散户的韭菜。但这种做法在贵州茅台身上恐怕是行不通了。因为贵州茅台的股价被机构投资者炒得太高了,已经站上了1400元。这样一来,买1手贵州茅台股票需要14万元以上的资金,绝大多数散户都买不起1手贵州茅台股票。让散户接盘贵州茅台就变得困难起来。 怎么办?正所谓办法总比困难多,A股市场从来就不缺少“高人”,更何况,这涉及到持有贵州茅台股票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利益。于是,近日,就有持有贵州茅台股票的“高人”建言,对贵州茅台股票进行分拆,将贵州茅台1股拆细为10股或50股。与此类似的是,“高人”还表示,也可以对贵州茅台实行高比例送转股,比如1股送100股;或者拆细股票的交易单位,将股票的最小交易单位由1手(100股)降为1股,这样中小散户就可以买得起贵州茅台股票了。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持有贵州茅台股票的投资者提出这样的建议并不令人奇怪。虽然相关人士的建议,也是打着“让普通股民买得起贵州茅台”的旗号,仿佛是在为中小投资者着想,但其真实意图恐怕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吧?毕竟在股票市场,并没有真正的傻子,大家只不过是在博傻而已。所以,没有必要把自己想得太聪明,把别人当傻子来对待。 就贵州茅台来说,是没有必要对股票进行拆分的。虽然拆细股票的做法在国际上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但在A股市场,对于贵州茅台来说却没有这个必要。 首先,A股市场终究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市场,投机炒作之风盛行。正因如此,对于上市公司的高送转,监管部门也是从严监管。正是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显然不太适合再搞股票拆细这种游戏,把100元的钱币,拆细成100张1元的钱币,这玩的只是一个游戏而已,但这种拆细游戏显然是助长市场投机炒作的,这与目前管理层的监管方向并不一致。 其次,A股市场也需要有高价股。对于一个市场来说,有低价股也有高价股,这是正常现象。让好的公司得到高的价格,这是股票价值的体现,也是股票的价格发现功能。对于一个市场来说,需要有自己的高价股,这是市场的旗帜与标杆。如美股,巴菲特公司的股价在30万美元之上,亚马逊的股价也在2500美元左右,这是贵州茅台望尘莫及的。因此,A股市场的高价股不是价格太高,而是太低,并没有拆细的必要。 此外,就贵州茅台来说,目前也不是对贵州茅台进行拆细的良机。贵州茅台目前股价处在历史高位,其静态市盈率在40倍之上,可以说股价在1400元之上的贵州茅台是具有一定投资风险的。如果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拆细,显然有让中小投资者到高位接盘的嫌疑,是明目张胆地割中小投资者的韭菜,是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主张背道而驰的。因此,贵州茅台并无拆细必要。 贵州茅台的股价是机构投资者炒上去的,那么这杯酒就留给机构投资者来慢慢品尝就可以了。中小投资者想买就花点大价钱,买不起就放弃。实际上,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需要投资贵州茅台,贵州茅台也不需要每一个投资者来投资。投资者只需要投资自己投资得起的股票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表现。
天目药业公告,因公司2019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将于2020年6月15日被实施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将变更为“*ST目药”。公司股票将于2020年6月12日停牌1天。
美国三大指数在今年2月20日至3月23日期间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断崖式下跌后,在美联储无限量宽松政策的刺激下,持续反弹。目前,纳斯达克指数已创出历史新高,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距离历史前高也已不远。在此背景下,美股航空股也从低位节节走高。上一周,美股航空股更是涨势如虹,波音公司总市值暴增约336亿美元。巴菲特曾经持有的四大航空股也全线暴涨。在巴菲特公开宣布清仓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有的股价已经翻了一番左右。其中,美国航空在6月4-5日两个交易日一度反弹超过110%,令投资者直呼“刺激”。 面对美股航空股的强劲反弹,不少网友纷纷感叹:“股神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下他可亏大了”“股神卖在了底部,心里一定很痛吧”。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忍不住取笑说:“沃伦·巴菲特不久前卖出了航空公司股。他一生都是对的,但有时甚至像巴菲特这样的人——我非常尊重他——他们也会犯错。他们应该保留航空公司股票,因为这些公司的股票已经涨破天际了。”那么,巴菲特到底是不是真的“亏大了”?他会不会肠子都悔青了?笔者以为,巴菲特这次在航空股的投资上肯定是亏了,但是他未必会后悔。为什么呢?请看笔者的简要分析: 首先,减持航空股是因为坚持投资原则。巴菲特有自己的投资原则和投资纪律,并且始终坚持和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和纪律,而这种坚持正是他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最重要的原因。巴菲特在今年5月初首次召开的线上股东大会上这样解释卖出航空股的原因:“我们卖出了,不是因为我们觉得股市要跌,不是因为有人调低了目标价,不是因为有人调低了年度利润预测,都不是。……是我认错了,我的评估出现了错误。”从他的解释不难看出,他减持航空股与新冠疫情之类的突发性原因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因为后来发现当初的评估有问题,也就是说他发现当初买入航空股的理由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如果继续持有航空股,那无疑是坚持以前的错误。这对于巴菲特来说才是最关键的。所以,他必须减持,这才符合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其次,巴菲特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是为了分享企业的利润,不是为了获得股息,更不是为了获得低买高卖的价差。巴菲特说,按照之前的计算,他们投入 70、80 亿美元购买四大航空公司各10%的股份,每年可以获得 10 亿美元左右的利润,而且他们觉得这个利润还能往上走。他还说,他们是把这些航空公司当成整个公司买下来的,股票下跌40%甚至更多不会对他们的投资造成损失,只有他们投资的企业生意真正恶化了,他们才觉得遭受了损失。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巴菲特是实业投资者,而不是股市的翻江倒海的大炒手。但是,当他重新审视自己对航空股的判断时,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四大航空公司每家都要去借100亿或120亿美元的钱,这么大一笔钱,只能用将来的利润偿还或者通过发行股票、购股权来还。那样的话,这些航空公司未来的利润就要被消耗光了,投资者也就分享不到它们的利润了。 第三,巴菲特从不做心里没底的投资。在新冠疫情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突然爆发后,巴菲特明显地感受到航空业的未来前景变得飘忽不定起来。而这种不确定性是他特别不能容忍的。他说,他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人们才能像去年一样正常飞行,也许两年,也许三年。在他的眼里,航空公司的生意没有之前那么清晰了。他也不知道这个生意未来会怎样。很显然,在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时,巴菲特是不可能安心持股的。尽管他也说,他对航空股的前景可能说错了,他也希望自己说错了。但是,按照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他宁肯错过一只好股票,也不愿担惊受怕,更何况他减持航空股后能获得大量的现金,有了这些巨额现金,巴菲特完全可以耐心寻找下一只可以令他安心持有的好公司。毕竟经过前期的闪崩,市场上已经有了更多物美价廉的股票。 以上是笔者根据巴菲特在今年股东大会上的发言,结合他投资风格进行的分析,也许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他低位减持航空股的本意,但应该比较接近了。至于有人问巴菲特低位减持后这些航空股的股价翻番,他会不会肠子都悔青了?笔者以为,换成很多普通投资者,说不定真后悔得捶胸顿足,连呼自己运气不好,但是巴菲特肯定不会。他是一个见过大风大浪的投资大师,并且买卖航空股都是严格按照自己此前设定的投资原则进行的,而坚持自己的原则应该是一个投资人最基本的素质,况且,70、8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尽管对普通人来说很大,但是在巴菲特的投资总盘子里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他亏得起这笔钱。总之,巴菲特买入和卖出航空股无关大盘和个股点位,也无关K线图的好坏,他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交易。也许哪一天他发现自己的逻辑有问题,会主动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财经学者)
由此可见,上交所基本上承认了A股“面值退市”名称表述的错误与矛盾,但遗憾的是,它尚未全面改正“面值退市”名称的错误表述,也未明确将A股“面值退市”统一改称为“一元退市”,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遗憾,沪深交易所最终仍会采纳我的建议将“面值退市”统一改称为“一元退市”。 2012年4月20日晚,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A股退市制度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它首次设计了多通道、市场化退市标准,并首次增设了“面值退市标准”。后来这一退市制度改革很快在整个A股市场得以全面推行,尤其在近两年“面值退市”规则开始发挥出巨大的制度实效,并极大地提高了退市制度的效率和威慑力。不过,“面值退市”的名称表述却存在明显缺陷,亟待解决,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在沪深交易所现行退市制度中,关于“面值退市”的原文表述是:“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的,其股票应终止上市”。这一表述与国际惯例不符,并与A股市场发展存在现实冲突。 (一)“面值退市”应改称为“一元退市” 事实上,早在2011年12月5日,在应邀去深交所参加创业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咨询会议时,在会议上我对“面值退市”的表述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根据国际惯例,“面值退市”应改称“一元退市”,在美国,“一美元退市”也称“股价退市”,没有“面值退市”的说法;第二,与一元退市标准相匹配,A股应引入“拆股”与“缩股”机制。只可惜,我的建议并未被采纳,进而导致“面值退市”规则目前正在面临着表述上的尴尬与矛盾。 但在深交所后来发布的新退市制度中,仍采用了“面值退市”的表述,于是,在2012年8月6日,我发表了一篇题为《面值退市表述有两处错误》的文章。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根据国外成熟股市的通行做法,“面值退市”应改称“一元退市”,其正确内容表述应该更正为:“连续2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低于1元的,其股票应终止上市”。 沪深交易所“面值退市标准”表述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应分别纠正如下: 第一,“每日股票收盘价”应更改为“平均收盘价”。因为某个交易日收盘价是可以人为操纵的,但多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是不容易操纵的。 第二,“股票面值”应更正为货币基本单位“一元”。因为在国外采用“股价退市标准”时,都是采用本币基本单位(比方,美国为1美元,中国为1元人民币等),作为可持续挂牌的最低股价限制,它与“股票面值”无关。也就是说,当一只股票的股价低于本币单位时,表明该股已经丧失“持续挂牌最低标准”。 虽然A股曾一度将股票面值统一为1元,但后来这一“潜规则”被紫金矿业率先打破。2008年4月25日,紫金矿业(601899)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其股票面值为0.10元,它是A股市场至今为止唯一股票面值不是一元的股票。 如果按照现行“面值退市”规则,那么,紫金矿业将来无论如何垃圾,要想达到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0.10元,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面值退市”的现实悖论。这就是反证法,一个例外就可以否定“面值退市”表述名称的正确性。 更尴尬的是,随着中概股回归,A股“面值退市”将遭遇更大现实矛盾。比方,腾讯控股的股票面值为0.00002港元,阿里巴巴的股票面值为0.00000313美元,小米集团的股票面值为0.0000025美元,美团点评的股票面值为0.00001美元,网易的股票面值为0.0001美元,京东的股票面值为0.00002美元,百度的股票面值为0.00005美元。 试问:如果将来这些中概股回归,那么,A股“面值退市”规则还有效吗?岂不是再次面临更大的制度尴尬? 正因如此,2020年6月5日晚,上交所发布《关于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作了“补救性”规定:红筹企业发行股票的,适用《上市规则》第12.3.1条第一款第二项(也就是所谓的“面值退市”)时,调整为“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人民币”。 由此可见,上交所基本上承认了A股“面值退市”名称表述的错误与矛盾,但遗憾的是,它尚未全面改正“面值退市”名称的错误表述,也未明确将A股“面值退市”统一改称为“一元退市”,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遗憾,沪深交易所最终仍会采纳我的建议将“面值退市”统一改称为“一元退市”。 (二)A股应配套引入拆股与缩股机制 实际上,在我国香港股市或美国股市,股票面值是不统一的,而且我们经常看到其上市公司拆股或缩股的现象,比方,每1股分拆为10股,或是反过来进行缩股,比方,每10股缩为1股。事实上,缩股或拆股只是影响“每股”财务指标及股价形象,但它并不改变公司股票总市值,也不改变其作为投资判断标准的市盈率和市净率。 在美国股市,缩股机制的应用主要有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股价太低,与公司地位身份不符。尤其是在推行股价退市标准的股票市场,低价股就是垃圾股的代名词。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改变低价股的“不光彩”形象,可以采用缩股的方式提高股价。 比方,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知名品牌花旗银行(Citigroup)的股价从此前50美元以上跌至2009年3月的最低0.97美元,后来经过政府注资,股价回归并稳定在4美元左右,为了改变“世界大银行”的低价股形象,2011年5月,花旗银行决定缩股:每10股缩为1股,通过缩股处理,花旗银行的股价一夜之间从4元变成了40元,其总股本当然也会缩小10倍,每股财务指标也进行相应调整,缩股后其股价很快又站上了50美元,截止2020年6月10日收盘,花旗银行股价为55.86美元。 第二种情形:垃圾股为了规避一美元退市标准,也可以采用缩股方式。以美国股市为例,上市公司为了规避一美元退市规则风险,当股价接近1美元时,缩股可以暂时性地规避1美元退市标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同时也能逃避其他退市标准的风险,因为美国的退市标准是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的体系。也就是说,即便它暂时规避了一美元退市标准,但它可能跑不掉其他退市标准的约束。 2012年7月18日,我还发表了题为《一元退市标准需要缩股机制》的文章,建议作为一元退市标准的配套制度,A股应同时引入拆股与缩股机制。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允许缩股,垃圾股岂不是很容易就规避了“一元退市”规则的约束?其实不然。因为缩股并不能改变其连续亏损的现状,也不会改变净资产为负数的事实,更不会影响市值退市标准、交易量退市标准、营收退市标准的有效实施。 当然,拆股与缩股不仅只是与一元退市标准配套,而且也是股价与市值管理的工具。比方,有些高价股“高处不胜寒”,公司可以通过拆股方式降低股价,吸引投资者更广泛地参与投资。 比方,微软(MSFT)在NASDAQ挂牌期间,曾9次拆股以摊薄股价。19879月21日每股拆分为2股;1990年4月16日再次每股拆分为2股;1991年6月27日每2股拆分为3股;1992年6月15日再次每2股拆分为3股;1994年5月23日每股拆分为2股;1996年12月9日每股拆分为2股;1998年2月23日每股拆分为2股;1999年3月29日每股拆分为2股;微软最后一次拆股是2003年2月18日,每股拆分为2股。从此以后,微软开始有规律的现金分红。尽管如此,微软最新股价仍逼近200美元。 实际上,A股贵州茅台也可以按1:10分拆股份,这样,就可以将贵州茅台1400元的超高股价摊薄为140元的中高股价,更能接地气,平易见人,而不是大机构、大庄家的专利和独宠。 因此,最后建议,A股应尽早取消统一的股票面值规定,像港股和美股一样,应允许A股上市公司有不同的股票面值,这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