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5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主要提出了三点完善步骤,再提预约诊疗、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三大行业热词。在预约诊疗方向上,政策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应当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提供门诊分时段预约、住院预约和择期手术预约,其中分时段预约精确到30分钟;开展日间手术的医院应当提供日间手术预约;三级医院还应当提供检查检验集中预约、门诊治疗预约服务。并希望通过流程优化、技术升级排除二次预约、网络倒号等现象。智慧医院方向的政策则变化不大,仍以“智慧医院服务评级”、“电子病历”、与“智慧管理”为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希望二级以上医院能够参与智慧医院管理,以评级的方式规范智慧化发展。最后是互联网医疗方向,政策要求各医院对疫情期间的远程医疗经验进行总结,并进一步建设完善医院互联网平台,发挥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高效、便捷、个性化等优势,打通线上线下服务,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开展药品配送等服务。总的来说,整个政策除了要求医院围绕着过去的方向发展智慧医院、互联网医疗之外,还将二级医院的智慧化建设提上了议程,医院智慧化正向下延伸。二级医院走到发展的分岔路口与过去相比,二级医院是本次政策提及的重要对象,也是当前亟需进行改革建设的重要实体。但要二级医院的发展方向,首先需要了解二级医院的现状。与普遍发展成熟的三级医院不同,二级医院的情况因地区与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二甲医院已经拥有部分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与稳定的客流,算得上是准三级医院。但有些二级医院,尤其是二乙医院,大厅时常门可罗雀,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其位置又决定了它的存在必要性。在医疗信息化企业瑞康永创的CEO刘晓光看来,对于前一类二级医院(以二级甲等为主),他们已经有了不错的信息化基础,构建了合理有效的诊疗路径与临床路径,在预约诊疗方向也有一定建设,这类医院以后将向三级医院发展。所以,对于这类医院而言,现行的任务是提高医院的电子病历、互联互通评级,智慧医院服务建设、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水平。而对于后一类二级医院(以二级乙等为主),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则较为复杂。如果通过自身资源进行升级不可行,那么便只有等待医联体的建设,成为上级医院的一部分,从而走出客流少、资金少、基础薄弱的困局。刘晓光告诉动脉网:“由于人流较少,患者来到某些二级医院几乎不需要等待,自然也就没有分时段挂号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医院连很多医院连基本电子病历基础都不成熟,所以互联网医院条件还不具备。”“换言之,从这次政策对于二级医院的要求看来,卫健委是希望偏向三级医院的二级医院加速信息化建设,加速成为医疗服务中的中坚力量。而对于处于末端的二级医院来说,这一政策或能推动他们建立信息化基础,至少要在医联体建设之际,满足患者信息的对接,能够与上级医院进行传输——有了基础,分级诊疗才能推动下去。”因此,无论二级医院未来走向何方,医疗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推进都必须进行,这也是智慧医院建设向二级医院发展的重要原因。三甲医院几乎全部完成在线挂号建设,微信公众号成为医疗服务获取最佳入口6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46.1%开展了预约诊疗,91.6%开展临床路径管理,59.1%开展远程医疗服务,86.1%参与同级检查结果互认,93.9%开展优质护理服务。46.1%这一数字意味着近一半的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业务,但这些医院的构成如何,公报没有给出答案。因此,为了了解各地区医院的真实现状,动脉网从预约诊疗中的在线挂号环节出发,对重庆市、北京市、浙江省、福建省四个省市,随机抽取了共72家不同等级的医院,进行了在线预约情况抽样调查。服务获取入口上选择了微信、支付宝、APP(IOS)、第三方挂号平台共计6个入口,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各医院预约挂号情况统计由于统计样本较小,统计端口有限,该表格不能完全反映出单个统计地区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的详细情况。但从整体数据来看,我们仍能够在此之中找出一定趋势。总共统计的72家医院中,有47家医院在不同渠道开通了预约挂号功能。其中,有24家三级医院,均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服务;二甲医院次之;少有二乙医院建立预约诊疗系统。所以,可以肯定,大部分具备预约诊疗能力的医院都是三甲医院,其比例应超过一半以上。二级医院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动脉网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很多非省会城市的二级医院甚至没有官方网站,缺乏信息化基础能力,缺乏医疗机构应有的信息透明性。这部分医院离实现政策要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福建、浙江两个智慧医疗政策推进较快的地区明显更为重视预约诊疗的发展,地方卫健委甚至将患者服务评分加到了入医院考核体系之中。因此,两个省市满足政策要求的医院数量明显高于北京、重庆,浙江省抽样的六家二甲医院均在微信平台实现了预约挂号服务;福建省抽样的六家二乙医院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这些医院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与患者构建了一定交互,其中有五家都在公众号内开通了挂号功能。福建省的特殊之处在于,当地三甲医院对于APP有偏爱,在调研的六家医院中,有五家医院拥有自己的APP,这说明他们的智慧医院服务建设先人一步。毕竟,如今APP的开发、推广和维护成本非常高。从纵向数据来看,微信公众号端口在各类端口中显示出统御之势,支付宝生活号次之。具体而言,47家开通预约挂号的医院中,有44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预约挂号,22家医院开通了多个预约挂号端口。如此看来,微信正成为智慧医院时代,患者获取医疗服务的主要入口。一般来说,医院的公众号预约挂号平台都是由医疗信息化厂商提供服务支持。微医、好大夫、寻医问药等第三方预约挂号平台打通的医院并不算多,他们的业务更偏向于互联网问诊,为患者与医生提供直接的联系。这些第三方预约平台具有强烈的地域差异性,上线的医院聚集于一二线城市,且以三甲医院、专科医院为主。大部分医院似乎更愿意寻找传统信息化企业协同建设预约诊疗端口,关于这一现象,宁波信息化企业宁帆科技的CEO认为:“对于医院而言,预约挂号只是诊疗流程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他们更期望企业能够为他们定制覆盖整个诊疗流程的建设。即将公众号与电子医保卡、电子健康卡等流程管理环节、医保支付环节结合起来,并能在患者进入医院后的等待期内仍为患者提供信息。”总的来说,由于三级医院的在线预约挂号建设几近完毕,上述政策第一条的侧重点将更多偏向于二级医院。不过,二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想要在政策之中成长起来,并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这里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门诊治疗预约打开信息化建设新市场政策里面还提到,三级医院还应当提供检查检验集中预约、门诊治疗预约服务。如果说二级医院的关注点是预约挂号,那么三级医院的重点方向则是检查检验集中预约和门诊治疗预约服务。预约挂号完成的是患者由线下连接到医院的第一步,但从建立联系到最后就诊,中间还有许多需要规划的环节,覆盖诊疗预约的“集中预约平台”是医院走向智慧的下一个建设环节。许多信息化上市企业便是瞄准了这一区域的空白。医院和患者的痛点以易联众为例,该公司为医院建立了覆盖诊疗全流程的智能医技检查、日间手术等服务的预约系统,覆盖超声、放射、内镜、病理等众多检查科室。易联众表示:“医技科室为例,通常而言,相关的检查项目嵌在问诊与治疗环节之中,难以把控,常常需要前台护士根据设备情况、医生排班进行排班。从这个问题出发,我们梳理了每一科室现行的预约规则,将这些经验整理成程序语言,制成基于深度学习支持的规则引擎,统一整理分配患者检查。通过AI的方式,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患者检查电子申请单,并结合与检查相关的环境因素、医学因素、时间因素及动态因素等,为患者推荐最合理的检查预约时间。”智能化引擎流程的升级主要提升的是患者的体验,虽然现在很多医院已经拥有诊疗流程相关的数字化大屏,但前来就诊的患者仅能通过持续观察屏幕,由医生手动呼叫了解科室活动的进展,很容易出现漏号、插队的现象,而信息化厂商正努力打通这一部分信息的互联互通,让患者能够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获取科室的就诊进程。从现有建设情况来看,包含集中预约的AI平台建设暂时局限于浙江、江苏、福建等政策行进较快的沿海地区,内地建设较为缓慢,近日,易联众负责搭建的华西二院的信息化项目搭建完毕,这便成为了西南地区首个“智能化集中预约平台”。这类项目的客单价远高于是在线挂号市场,易联众告诉动脉网:“这是一个高度定制化的软件,如今许多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都有这一项目的建设需求,二级医院的建设工期大致需要1-2个月,价格在100万左右;三级医院的工期在3-6个月,视医院规模而定,价格会在500-1000万左右浮动。”这部分业务与政策第二条中的“智慧医院评级”、“电子病历”、“智慧医院管理”有较强关联,随着2020年开始电子病历评级考核,“预约诊疗”将成为一个新的海量的市场。互联网医院再被提及卫健委提及互联网医疗建设并不新鲜,据动脉橙知识库统计,在2015 年至2020年3月这一区间内,国家和地方共发布了 88 条(截止 2020 年 3 月)互联网医院相关政策。而本次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肯定了互联网医院在疫情期间的作用,强调了“经验总结”的必要性。但无论形式如何,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一直“在路上”,各种新的提法与推进方式也层出不穷,微脉、卓健科技、纳里健康、金蝶医疗、芸泰网络等企业纷纷进入其中。在智慧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中,卓健科技持续推动预约诊疗、智慧医院、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快速健康发展。由卓健科技搭建的一体化预约服务平台,整合患者服务各项功能,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预约、分诊、结算、随访等服务。目前该平台已在黑龙江省医院互联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多家医院上线应用,减少患者的就医时间。一体化预约服务平台是基于进一步建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加快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为基础,整合所有医技资源,实现“一站式预约、智能预约、精确预约”。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全面集成,让病人少跑路、信息多跑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患者满意度。通过一体化预约平台缩短医技检查、床位预约时间,实现患者方便就医、快捷就医。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预约登记工作人力成本,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医院运营压力,提高医院智慧服务等级,打造智慧医院、构建就医新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卓健科技从患者服务功能的模型开发、场景探索的深度上来提供更好的产品,在全国打造省级头部样板、区域医疗服务样板,为互联网医疗行业提供更多的参考,真正让老百姓通过产品服务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就医体验。在探索互联网医院建设过程中,卓健科技经历了以线上就诊全流程,提供最常见的“挂、缴、查”和图文咨询、视频问诊、药物配送等功能的互联网医院1.0阶段;为减少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次数,实现检查、检验的一体化预约,在1.0基础上增加统一资源池和一体化预约,通过线上连接线下的互联网网医院的2.0阶段;为帮助医院构建起智能、自动、专业的线上线下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在2.0基础上增加智能引擎和自动执行形成互联网医院3.0,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提供专业智能的患者全程管理的互联网医院3.0阶段。卓健科技表示:“互联网医院3.0的专业智能全程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涵盖了院前、中、后各种健康的服务,真正能够为医院可以降低健康管理的成本,提升诊疗效率,符合我们国家医改的大政策方向。同时,从院内来看,这种模式未来可以更好地为慢病服务、科研、临床用药研究提供价值。”微脉的模式有所不同,它立足本地化的运营模式,致力于构建线上诊疗+线下医疗资源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确保患者在线上咨询结束后也能在本地的医院找到医生,或者在线下就医后能继续与同一位医生保持线上联系。同时,在微脉的平台之上,患者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完成从在线咨询到专病管理服务,疫情之下,这一随访、疾病管理的方式能够极大降低风险。政策的终局虽说政策对预约诊疗、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均有提及,但在动脉网看来,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实际应用推动信息化基础发展,正如刘晓光所言:“没有信息化基础,企业即便有前沿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却也有心无力,接不上这些医院的口。”所以,医院的基础信息化建设仍是一块大蛋糕,在政策的推动下,这些过去难以进入的市场可能因为互联网医疗、医联体的建设而重启;而已经完成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医院,智慧医院将成为信息化企业的下一个战场。可以预见,卫健委发布的通知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各个地区将陆续出台符合自身情况的政策,陆续帮助二级医院走向规范化,推动三级医院向智慧化靠拢。那么,谁能抓住政策,谁就能抓住未来的市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湖北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超长效局麻药”专利许可与合作开发技术合同,总金额达2.5亿元。这也创下了四川医院技术转让费之最。 这是记者从15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湖北宜昌联合开发麻醉新药“云签约”仪式上获悉的。 记者了解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刘进和他的团队合作研发的“超长效局麻药”,其作用时间可以持续几十个小时,能达到“打一针、管三天”的效果,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刘进介绍,麻醉在手术中使用非常广泛。2019年,中国有6000万台麻醉手术,其中240万台中重度疼痛手术需要术后镇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每年也要做20万台麻醉手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一般只有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的有效镇痛时间。但对于大部分手术来说,患者术后一般会持续疼痛几天。”刘进说。 据悉,该项成果预计两三年后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将这项技术转让之后,还将继续参与整个研发过程,促进该技术尽快进入临床使用。
近日,医疗人工智能公司数坤科技宣布完成2亿元B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银国际领投、建银国际管理的建兴医疗基金联合投资,老股东创世伙伴资本和华盖资本跟投。据数坤科技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持续增强公司在心脏、神经系统、肿瘤等领域的行业领先优势,并聚力医疗新基建,加快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各级医院和居民健康智能化的落地进程。 2017年6月,成立于北京的数坤科技开始了人工智能医疗行业的探索,并以心血管类疾病作为切入方向展开研究。 过去的数年内,数坤科技获得了众多的成就,2019年3月,该公司研发的冠脉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分析软件通过了创新医疗(002173)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进入创新审批绿色通道。2019年5月,数坤全球首发多款心脏和头颈AI产品及首个AI与金标准对照多中心结果,在业内引起广泛讨论。 融资方面,数坤科技紧握节奏,以一年一融资的速度迅速发展,诸多优质投资机构加入其中。新一轮融资更有中银国际、建银国际两大产业基金助力,数坤科技的产品落地速度无疑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数坤科技融资路径 时至人工智能医疗圈地下半场,心血管AI闯入者陡增。作为心血管AI领域的领头羊之一,数坤科技何以维持优势,在众多AI 企业之中突出重围? 风口之下另辟蹊径 受新冠肺炎影响,医疗科技行业的发展受限,企业融资进程大幅放缓。如此背景之下,数坤科技能够获得高达2亿元的资金实属不易。在这背后,是心脑血管庞大的市场需求。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8》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2018 年,心血管相关疾病患病人数已经达 2.9 亿,患病死亡率高居首位。其中,冠心病患者达到 1100 万,且冠心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遏制这一趋势,最好的方法是推广心血管疾病早筛,早日发现心血管存在的潜在问题。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更应及时检查以了解病情变化。从现在的统计来看,每年CTA的检查量在600万以上,并没有匹配冠心病的患病人数总量。究其原因,有限的医疗资源限制了心脏病早筛的推广,在上海中心地段的医院,一个CTA往往需要排队一个月才能做得上。 人工智能是解决医生资源短缺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在2017年时,创业者们偏好于数据易于获取的肺结节影像,鲜有人涉足心脏CT。“心脏影像数据获取难、开源模型缺乏是当年限制AI企业选择心血管的主要原因。其次,3D心脏影像的后处理工作较2D的肺结节而言,处理起来要困难太多。”数坤科技CEO马春娥回忆到。 “所以,我们当时另辟蹊径,选择的心血管作为AI技术突破口,一方面是希望与同业者展开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心血管领域日益严峻的医疗资源紧缺问题,提升诊断效率。” 耕耘整整3年,数坤科技的AI已经趋于成熟。目前,公司的AI心血管系列产品已经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西京医院等全国顶尖医院临床使用,一流医院的认可足以说明其技术的可靠性。 从心脏走向全病种 时至今日,数坤科技的AI产品线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心脏CT处理。打下了最为艰难的技术高地之后,数坤科技拓宽产品线的步伐开始逐渐加快。 起初,数坤科技专注于心脏血管造影(CTA)的数字化处理,将传统由医生进行的冠脉CTA三维重建、判读、评估、审核报告等流程交由人工智能处理,过去30-40分钟的影像后处理过程被缩短于至5分钟。那时的数坤将目标客户聚焦于数千家拥有心血管疾病诊疗能力的三甲医院,希望用AI提升CTA检查的效率,帮助医生救治更多患者。 2019年下半年,数坤科技开始尝试突破场景的限制,将冠心病数字化诊疗能力向下赋能,朝二甲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延伸。2019年12月,数坤科技与平谷区卫健委联合建立了全国首个京津冀基层影像人工智能诊断中心,链接平谷区医院和25家京津冀基层医院,开创了AI赋智区域医疗的示范标杆。 谈起产品研发的路径,马春娥点出了数坤科技的三个发展逻辑。 一是心血管的深度。数坤科技的第一代AI产品只能测量血管的狭窄程度,进行相应的后处理。到了第二代,钙化积分、斑块分析等功能学评估逐渐加入其中,数坤能够给予医生更为全面的数据参考。接下来的第三代,数坤正尝试将AI的作用延伸向手术导航、耗材选型,完成人工智能从“诊断”到“诊治”的跨越。 二是人工智能的深度。一方面,完成心血管AI的设计之后,数坤科技已经具备了先进的影像处理算法与丰富的AI设计经验。此时对于肺结节等其他疾病场景的研发,有了基础,方向和速度上都有了成倍的提升。 另一方面,在医学之中,冠心病的发病并非仅与心脏及其相关血管组织有关,患者的脑部往往也会出现相应症状。因此,数坤科技研发了头颈 CTA 智能辅助诊断系统、CT 脑灌注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场景扩充以探寻更为精准的诊断。 三是场景的深度。医疗人工智能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医疗资源泛化,只有将上级医疗资源共享于下级,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因此,数坤科技通过建立基层影像人工智能诊断中心,将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数据汇集起来交由拥有高年资医生的AI统一判断,进而实现人工智能的普惠。 从上述三个逻辑出发,数坤科技的产品线进一步丰富。 原有的心血管已向心脑血管扩充,除了已有的智能血流储备分数 CT-FFR 测量系统、主动脉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数坤开发了头颈CT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将AI范畴由心血管转向全系血管。复旦大学版心血管专业医院排名的前30家医院,有26家医院在高粘性地使用数坤心脑血管产品。接下来,相继推出“数字脑”、“数字胸”独创产品,沿着全病种研发路径向脑卒中、胸部疾病挺进。 疫情期间,数坤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于2月初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上线,该AI能快速读取胸片,2-3秒内识别炎性病灶、分割定位,并准确勾画感染区域,对病灶区域进行量化评估,有效帮助武汉市中心医院完成评估患者病情,推动分诊进行。 AI辅助诊断之外,数坤还推出了区域智慧医疗影像云平台。对于区域居民,无需大小病初诊都前往中心医院,就近就医也能享受到“专家级别的医疗服务”。跑腿少了,等待少了,健康保障却多了,数坤AI让老百姓真正获得智能连续的优质医疗服务。 为什么选择数坤? 截止2020年6月,数坤科技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在42个城市,200余家与医院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运用AI辅助诊断病例上百万例影像。 此外,数坤在2019年陆续加入GE、飞利浦AI生态圈,合作国内CT厂商赛诺威盛,借助于器械厂商的医院资源,数坤科技的落地路径变得更为多元化。 而在审评审批方向,随着冠脉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分析软件进入绿色审批通道以及第一款人工智能三类器械证的颁布,数坤的商业化之路也将在不远的将来走向现实。 对于为什么继续投资数坤科技这个问题,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表示:“我们是一支专注技术投资的基金,深信技术的进步可以解决很多行业面临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医疗资源短缺一直是中国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基层医疗市场尤其严重。我们认为效率最高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AI等先进技术辅助医生,提高其诊断能力――利用技术解决供给不平衡的问题。而数坤心脑血管AI产品全球领先,是国内少有专注在心脑血管AI影像的公司,临床价值大,在基层医疗市场有很大的应用空间。这次新冠疫情全球爆发,数坤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发出AI新冠检测系统,获得了国内外医生和医院的高度认可,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而此次的投资方股东,中国银行全资附属投资银行――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王立新先生表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影像领域的赋能,使得医疗数据的收集、分析有了更快、更好的方式,极大的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和影像科医生诊断效能。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基层医疗、提升服务质量和实现诊疗标准化,进而更好地贯彻分级诊疗政策。作为行业领先者和技术开拓者,数坤团队拥有独特的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思维。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设备厂商已经开展与数坤的深度合作,这些创新合作将积极推动中国医疗更高质量的发展。数坤科技在防疫中的突出表现为人称道,并展现了数坤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我国基层医疗补短板、成体系的进度,用AI、云计算及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新基建”,推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已成为我国卫生建设的重点。数坤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聚力推动医疗新基建。 建银国际管理的建兴医疗基金负责人表示:“数坤科技产品差异化优势明显,尤其是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快速反应,表现突出,为精准防治提供科学支撑。建兴医疗基金由北京市经信局与大兴区政府联合组织设立,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和大兴发展引导基金共同参与出资。我们将充分发挥基金平台的综合优势,努力为数坤科技未来的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发展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支持。” 华盖资本医疗基金执行总经理孟楠女士则表示:“华盖资本是数坤科技A轮领投方,之后的每一轮我们都选择持续加注。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长为医疗影像AI的头部企业,在临床口碑、医疗器械注册进展以及产品商业化方面均获得了出色的成绩。而在本次新冠疫情中,公司成功研发新冠肺炎智能影像分析系统也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认为数坤科技将保持其医疗AI行业的头部地位、助推医疗行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随着每日数万病例的深度积累,每月众多区县的快速覆盖,每年数百万患者的智能服务,数坤正为中国医院提供智能价值,不断加速全球人类提升健康水平的步伐。如今,数坤的AI也不断走向海外,这支来自中国的AI企业或将成为全球医疗AI最为闪亮的明日之星。
14日下午,6名烧伤和多发伤危重症病人将通过救护车从温岭第一人民转运到浙二医院,另外2名将通过直升机转运。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此次收治伤者最多的医院,一共有79名伤者在此救治,其中重伤17人。 温岭第一人民医院,直升机准备转送重伤员至杭州浙大二院。摄影马振寰 重伤员将从住院部大门运出。摄影马振寰 温岭第一人民医院转运患者到浙二医院。摄影马振寰
在多次传出消息后,微医终于要上市了?6月9日,有消息称,微医拟以55亿美元估值在三季度赴港IPO。对此,微医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称,上市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过程,目前没有可以对外公开的消息。 自2018年完成5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后,微医曾多次传出上市。在业内看来,没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微医两年来未实现上市的主要原因。“疫情下的互联网医疗又‘火了’一把,此时推动上市可以借助行业高估值红利提升自身的估值水平。”业内人士表示,不过,如若持续亏损,资本市场也不会看好,如何实现可持续盈利模式依然是微医以及当下互联网医疗行业需要面临的问题。 两年多次传上市 从分拆业务独立在A、H股两地上市,港股部分最快2018年底IPO,到2020年三季度赴港IPO,微医要上市的各种消息始终不绝于耳。6月9日,微医再传上市。据报道,微医计划将在三季度内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拟募资7亿-9亿美元,招银国际、花旗和摩根大通为承销商。 微医成立于2010年,前身为挂号网,为医院提供预约挂号等就医流程优化服务。从挂号起步,微医逐渐向以互联网医院为基础的在线问诊等模式转型。2015年12月,微医创建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并推出“睿医智能医生”等智能医疗产品体系。 2018年5月,微医宣布完成5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其估值至此达55亿美元。同年,微医首席战略官陈弘哲对外透露,公司计划2018年底在香港上市。此后,微医要上市的消息不断传出。2019年2月,针对拆分业务到科创板上市的消息,微医方面表示不予置评。2020年3月,针对公司拟下半年赴港上市,并募资10亿美元的消息,微医方面仍未回应。 目前,微医的业务线包括互联网医院、全科诊所、商业保险以及微医云等。报道称,微医此次赴港上市的主要核心业务包括互联网医院、医药以及商保等。而微医旗下的微医全科、区域手术中心等业务被剥离,未来可能在A股上市。 针对三季度赴港IPO一事,微医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上市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过程,目前还没有可以对外公开的消息。 盈利困境 多次传出消息却迟迟未能上市的背后,是微医还在寻找可持续盈利模式的路上。 资料显示,微医在消费端、政府端等都有布局。在C端,微医开展医药电商服务,依托微医医生资源,打通从诊断到选药再到送货到家的全服务链。同时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试水商保直付。 在B端,微医通过搭建的智能医疗云平台——微医云进行探索,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政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企业等B端用户,提供包括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院与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医疗智能辅助诊断等在内的解决方案。在G端,微医在与政府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等。 2016年,微医宣布全面盈利,微医创始人兼CEO廖杰远公开表示,公司利润约2.8亿元。不过,这个说法没有得到业界的认可。相关报道显示,2016-2018年,微医实现营收4.37亿元、6.04亿元、12.25亿元,亏损额分别为4.8亿元、6.74亿元、8.1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20亿元。 针对公司具体营业数据,微医相关负责人未给出明确回复。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丰富的业务线和能否赚钱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尽管微医目前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多方布局,但尚未能看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以互联网医院为例,单纯依靠线上问诊服务付费难以实现盈利,互联网医院的盈利点依然在药品。“在医保作为主要支付方的前提下,处方外流目前难以实现。不同于背靠阿里的阿里健康(港股00241)和背靠平安的平安好医生(港股01833),微医不具备大量的用户流量可以支撑其服务付费。”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模式不成熟,未实现可持续性盈利可能是微医多次传出上市消息但迟迟未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原因。“若微医成功登陆港交所,有利于公司更好地融资,获得用于发展的资金。” “最后”的时机 疫情发生以来,微医等行业内的企业相继开展在线问诊、健康科普等多项服务,互联网医疗又“火了”一把。公开资料显示,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在线问诊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多倍。 同时,国家层面也相继推出政策利好。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利好政策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估值上。在业内看来,此次积极推动上市是微医希望借助疫情带来的行业高估值红利提升其IPO时的估值水平。数据显示,阿里健康的股价由1月底的10.96港元上涨至最高21.5港元,涨幅达96%。 “这也是微医上市最好和‘最后’的时机,再不上市可能就上不去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直言,“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耐心基本已经走到了极限,在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仍在亏损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于讲故事的逻辑信心可能越来越小。” 虽然互联网医疗领域得到较快发展,但在医保支付处于探索阶段、处方外流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尚未盈利依然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据已上市互联网医疗企业披露的财报数据,2019年上半年,阿里健康亏损额同比收窄至762.9万元,仍处于亏损状态。2019年,1药网净亏损4.99亿元,每ADS(美国存托股票)亏损6.1元。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今年两会上的建议是聚焦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突发疫情应对能力等。 戴立忠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虽然我国比较快速地控制住了疫情,但是也暴露出了我国突发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核酸检测能力、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此,戴立忠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在加大县级综合性医院专业分子实验室建设力度的同时,对医疗基础条件相对薄弱且目前暂不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二级医院和县(市、区)级疾控中心、大型医院发热门诊,配置分子POCT(现场即时检测)设备,建设简易分子实验室,助力我国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基层地区的机构快速实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现疑似病例或相关呼吸道感染症状人群的新冠病毒筛查管理,提升突发疫情检测服务能力;助力大型医院发热门诊新冠病毒快速筛查确诊,避免疫情扩散和交叉感染。 二是以三级医院、传染病医院为重点,按照突发传染病防控要求的标准,每个医院新建或改造一个生物安全防护更高的分子实验室,日常可作为精准医学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突发疫情时可作为专用的分子检测实验室使用。戴立忠表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随着医院门诊的恢复,新冠核酸检测和其他项目核酸检测的需求并存将是医院的常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较强,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较高,很多医院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往往难以同时开展其他核酸检测项目,导致其他核酸检测项目检测需求难以得到及时快速的满足,影响到其他患者疾病的及时诊疗。 此外,戴立忠认为,还需强化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医疗机构应急救治能力。 据《2015-2020年中国传染病医院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64家传染病医院,公立医院160家。其中,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大于500张床位的只有19家医院;绝大多数传染病医院的床位数量在50张-300张,大约占164家传染病医院的60%左右。 戴立忠建议,加强传染病医院能力建设,在参照现有综合医院人员编制配比的标准上适当提高传染病医院人员编制配比,并在国家经费支持、设备投入、硬件建设、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向传染病医院适当倾斜,真正让传染病医院这支独特的医疗力量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外,他还建议按照“平战结合、战备应急”原则,强化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在每个地市至少建设一家传染病医院,在人口较多的县(市)指定一家医院作为传染病医院,并根据传染病防控要求适当配置相关资源。在模式选择上,可以采取“现有医院+小汤山医院”结合的“平战结合”应急模式,疫情期间发挥应急救治功能,疫情后用于重大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在医院的选择上,可以指定综合性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或康复医院为传染病医院,根据传染病救治要求适当配置改造相应设施,并适当预留一定的场地予以临时改造,日常作为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使用,疫情期间快速改造为传染病救治医院。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染病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突发疫情防控面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传染病防控医疗资源储备不足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防控压力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强化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医疗机构应急救治能力。 发挥应急救治功能 戴立忠表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164家传染病医院。其中,公立医院160家;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大于500张床位的医院只有19家;绝大多数传染病医院床位数在50-300张之间,大约占164家传染病医院的60%。 戴立忠建议,加强传染病医院能力建设,在参照现有综合医院人员编制配比的标准上适当提高传染病医院人员编制配比,并在经费支持、设备投入、硬件建设、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向传染病医院适当倾斜,让传染病医院这支独特的医疗力量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时,建议按照“平战结合、战备应急”原则,强化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地市至少建设一家传染病医院,在人口较多的县(市)指定一家医院作为传染病医院,并根据传染病防控要求适当配置相关资源。在模式选择上,可以采取“现有医院+小汤山医院”结合的平战结合应急模式,疫情期间发挥应急救治功能,疫情后用于重大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医院的选择方面,可以指定综合性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或康复医院作为传染病医院,并根据传染病救治要求适当配置改造相应设施,适当预留一定的场地予以临时改造,日常作为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使用,疫情期间快速改造为传染病救治医院。 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戴立忠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大考。虽然我国较快速地控制住了疫情,但暴露出我国突发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在核酸检测能力、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戴立忠说,核酸检测是突发疫情确诊的关键手段,但开展核酸检测,通常需要专业的分子实验室及配套的检测设备。加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疫情防控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将大幅提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同时对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戴立忠建议,在医疗基础条件相对薄弱且暂不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的二级医院和县(市、区)级疾控机构、大型医院发热门诊,配置无须专业实验室的便携、快速核酸检测POCT(现场即时检测)设备,建设简易分子实验室,助力我国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基层地区机构快速实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 同时,戴立忠建议,以三级医院、传染病医院为重点,按照突发传染病防控要求的标准,每家医院新建或改造一个生物安全防护更高的分子实验室,日常可作为精准医学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突发疫情时可作为专用的分子检测实验室使用。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