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减负纾困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 向市场主体让利1.5万亿元已完成过半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下一步要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加大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力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优惠利率贷款和信用贷款等支持力度,满足市场主体信贷需求;另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好向市场主体让利1.5万亿元的纾困举措。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下一步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然存在较大困难,还需要进一步支持。一方面,继续加大优惠利率贷款和信用贷款等支持力度,满足市场主体信贷需求;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好向市场主体让利1.5万亿元的纾困举措,一是继续通过降低利率向市场主体让利,二是继续运用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让利,同时通过减少银行收费向市场主体让利。 救急解渴—— 政策力度不会削弱 “我没有抵押物,找人担保贷款额度小、成本高。农行这笔贷款真是雪中送炭!”北京汇农优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硕是北京新发地市场商户,该公司主要向北京京客隆超市供应水果和蔬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经营面临严峻挑战。农业银行北京朝阳区支行积极联系首创担保公司,通过增信e贷产品,采用线上担保方式快速为企业发放了100万元贷款,利率3.85%,担保费仅1%,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为企业应对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 湖北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一直是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重点关注地区。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介绍,该行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如支持武汉市用好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为武汉市防疫保供重点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联合有关部门在武汉市设立600亿元纾困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一年期贷款,贷款由市级财政全额贴息,目前已经发放专项纾困贷款401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7月末湖北省各项贷款余额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自3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同比多增。其中,企业贷款新增3247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68%,同比提高了6.1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386亿元,同比增长23.9%,支持市场主体68.8万户,较年初增加了8.5万户。7月份,湖北全省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是4.53%,同比下降0.81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0.69个百分点。 “今年前7个月,金融部门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符合全年1.5万亿元的序时进度。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包括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在内的金融让利强度不会削弱。”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伴随国内经济进入较快修复过程,当前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平衡,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 减费让利—— 帮助企业轻装上阵 受疫情影响,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资金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多项旨在为市场主体减费让利的金融政策密集出台,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今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较快,在减费让利、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融资环境逐步改善,资金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关系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这些市场主体“活血”,将有利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为了进一步减轻融资负担,金融部门正采取多项措施,鼓励银行向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合理让利。今年以来,建设银行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收费减免范围,共减免和优惠35项服务项目收费。目前建行信用类普惠金融贷款利率由年初的5.0025%下降为不超过4.2525%,疫情防控相关行业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至3.8525%。 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张为忠表示,疫情发生后,建行对普惠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利率下调0.75个百分点,对疫情防控相关行业进一步下调0.4个百分点。在大力增加信用贷款投放的同时,针对抵押类贷款,主动为小微企业代付由第三方机构收取的费用,包括抵押物评估费、财产保险费、抵押登记费,切实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在减费降息方面,王玉玲介绍,湖北要求金融机构做好贷款差异化定价,向实体经济让利。1月份至7月份,湖北省金融机构通过落实延期还本付息、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减点、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免收费等各项措施,累计向湖北企业让利349亿元。 着眼长远——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当前经济恢复关键时期,必须保证银行稳健经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温彬认为,一方面,疫情带来银行风险上升的压力。由于金融财务反应存在滞后性,疫情后期不良资产会陆续暴露,银行将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上升压力。这就要求银行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科学完善不良资产认定标准,政府部门要适当降低不良资产转让限制,对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过程提供更加普惠便利的政策支持,确保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 另一方面,银行长期经营中也积累了一些风险隐患。例如,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弱、风险水平较高、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下阶段,金融机构要不断强身健体,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加强合规经营管理,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不仅需要提供短期流动资金以解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融资体系。 “当前形势下,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要推出长期性、制度性的安排,多管齐下。”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金融科技运用,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同时,落实尽职免责要求,让基层银行和业务人员真正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姚 进)
■ 市场准入环境满意度得分80.74 ■ 执法工作满意度得分80.94 ■ 投诉处理结果满意度得分82.7 9月17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经该局委托,西安财经大学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从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三个维度,对今年上半年全省市场环境展开调查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陕西省市场环境总体趋势向好。 准入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上半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截至6月底,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企业总量分别达到412.37万户、100万户。经测评,市场准入环境满意度得分80.74,“证照分离”改革落实满意度得分81.36,“一网通办”满意度得分79.58。 竞争环境不断规范,市场主体满意度较高。上半年,全省聚焦医药、建筑、交通、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清理现行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共3.19万件,其中141件含有排除限制竞争的内容将予以修改或废止。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查办各类案件共6914件。经测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满意度得分77.48,执法工作满意度得分80.94,执法公示和执行满意度得分80.54。 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消费信心不断提振。上半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把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作为改善消费环境的重要抓手,出台具体举措,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供给水平。上半年,食品领域开展安全抽查检查34151批次;药品领域开展药品抽检3749批次,医疗器械抽检842批次,化妆品抽检466批次;重点工业品领域开展重点产品质量抽检1367批次;特种设备领域检查企业14438户、设备50223台。此外,全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加大消费者权益保障力度,积极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经测评,投诉处理结果满意度得分82.7,投诉(赔偿)处理速度满意度得分82.2。 虽然全省市场环境总体趋势向好,但仍存在市场主体恢复性增长势头不强、市场秩序规范性不足、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较少、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辐射带动作用不充分、新业态监管面临新难题等短板。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放宽市场主体准入,积极推行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办理及“容缺受理”制度;加强政策指导,优化政务服务,加快推进个体工商户向企业转型升级,积极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健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确保联合执法取得实效;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加快实现同一市场主体的多个检查事项“一次完成”,不断增强监管效能;引导和带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示范单位创建;加强网络监管平台建设,探索网络监管新模式,不断提升网络市场监管水平。
刚刚公布的前8个月经济运行数据,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成绩单”,更是“六稳”“六保”任务落实成效的检测证明。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 年初因工厂倒闭而失业的珊珊,7月份找到了一份“带货主播”的新工作,在网络平台直播售卖大码女装。她说:“过去有销售经验,经过培训习惯了镜头之后,最近我的销售业绩越来越好了。” 近期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包括“互联网营销师”在内的9个新职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也发布意见,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带动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居于“六稳”和“六保”之首。今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出台了一系列硬招实招,诸如加大信贷投放、减免增值税、减免部分社保费用、返还失业保险费等,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 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效果已经显现,就业形势保持向好态势。从主要就业指标来看,1至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8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6.8%;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步回落,从2月份的峰值6.2%回落至8月份的5.6%。 “政府大力推动灵活就业和新型就业,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为就业的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随着经济的恢复,稳就业力度加大,就业保持稳定有基础。 市场主体更有活力了 飞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复工复业经历,是我国上亿市场主体的一个缩影:恢复营业之初,企业面临订单明显下滑、资金短缺、无力支付房租和员工薪酬等种种困难。包括阶段性降低社保费在内的一系列为企业纾困的政策,给企业带来生机。 “在困难时期,社保费、增值税等各种减免措施算下来,飞宿至少可以获得减免70万元,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经营压力。”飞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经济基本盘。从年初至今,稳企业的政策接续不断,国家打出“减免缓返补”政策组合拳,随后再度加码将政策延长实施期限,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2.5万亿元;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政策,将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直达市场主体的“真金白银”,增强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一组数据看效果: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6%,增速比6月份加快8.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同比增长,企业经营持续改善;8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连续6个月高于临界点以上,企业市场预期向好;1至7月份,市场主体每天平均新增6.4万户,创业热情不减。 “二季度以来经济企稳回升,正是市场主体生机与活力逐步显现的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稳住“粮袋子”更有底气了 还有半个月,家里种的20亩玉米就要收割了。来自产粮大省山东省夏津县的村民老李高兴地说:“今年地里收成不错,小麦已经丰收,玉米也是个丰收年。”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及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热度不减。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才能稳住百价之基,稳住百姓的幸福感。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占比超过七成。本周初国家统计局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释放了积极信号:全国各地秋粮生产的总体条件处于正常状态。从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国秋粮种植面积比上年还会有所增加。如果后期不出现大的灾害状况,秋粮实现丰收的可能性比较大。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库存是比较充裕的,应该说保持粮食稳定供应、满足国内需要是有基础和条件的。”付凌晖说。 一周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也给粮食“三交底”:口粮库存最为充裕、夏粮市场化收购为主、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20/21年度我国三大谷物仍将供大于需。其中,小麦产大于需1400万吨左右,稻谷1700万吨左右。小麦、稻谷口粮品种库存为历史上最充裕时期,口粮供应绝对安全。
据了解,当阳市鑫铝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再生铝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50亩,建设厂房4栋、仓库2栋共、办公楼1栋及其附属配套设施。 目前建设的再生铝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项目于今年5月动工,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厂房主体建设已完工,即将进入设备调试安装阶段,预计于10月正式整体运营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能实现年产10万吨再生铝的规模。
记者近日从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获悉,1至6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50.9亿元。其中,落实今年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20.9亿元,2019年已出台的政策在2020年翘尾新增降税降费30亿元,用“真金白银”助企纾困,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较好服务了“六稳”“六保”工作大局。 面对今年疫情挑战,青海税务系统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依托税收大数据,精准对接市场主体涉税需求,通过电子税务局、微信、短信等有针对性地推送税费优惠政策,按企业需求上门开展定制培训,采取减、免、退、抵、缓、延等多种方式,缓解市场主体经营压力,并大力推行“非接触式”办税,既为市场主体“减”税费负担,又用细致入微的服务“简”办税成本,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同时发挥良好纳税信用的积极作用,向金融机构推送纳税信用评价结果7万多户,累计投放“银税互动”贷款94.11亿元,有效化解市场主体融资困难。
关于深圳,我写过很多。 1998年3月号的《南风窗》上这样写—— “深圳的美,是一种有活力的美,一种时刻充满变数与可能性的美。它恍如烟火,你看得到它凌空一飞的轨迹,但却无法猜到它绽开的是什么花朵——你永远不知道青春生命的下一步在哪里,你只能感到它在飞!” 2010年8月26日在《第一财经日报》这样写—— “深圳的风景让人喜欢,深圳的奇迹让人惊叹,但只有深圳的开放、包容与创新,才让人热爱。……用梦想凝聚,而不让怀疑扩散;用创新牵引,而不让平庸主导;用未来激发现实,而不让现实锁定未来;用坚韧去开拓,而不让逃逸流行。” 2017年在《深圳商报》上,今年5月在《无止之境——中国平安成长之路》新书发布会上,我都这样回答“深圳何以能量产伟大企业家”—— 从制度看,深圳是中国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的地方,又是从商品市场到要素市场先行先试的试验场; 从社会和文化看,深圳是移民文化最浓郁的地方,是人口结构较年轻的地方,是“靠自己永远不倒”的创业与自立文化深入人心的地方; 从自然条件看,深圳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离世界最近、得风气之先、贸易条件便利、最容易融入全球市场的地方; 从技术看,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的驱动力转向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变化扑朔迷离,一切都是平的,哪个地方对旧经济旧产业的路径依赖越轻,越容易走向未来。 写过说过这么多,再谈深圳,颇有“江郎才尽”之感。 但深圳特区40年,一个字不写,将是永远的遗憾。 于是我去了深圳,也有了一些新感受。 8月22日,在一个圆桌讨论上,我问深圳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吴思康:“最近这些年,深圳的新一代企业家在全国的影响力没有过去那么大。美团、字节跳动、滴滴、拼多多这些‘小巨人’一个也没有出现在深圳。从2006年大疆无人机创立后,深圳好像没有出过什么极具影响力的新企业。” 话一出口,有些后悔,因为只是一点感觉,可能很不准确。 马上补充道:“也许深圳现在是‘生态型创业’,华为、腾讯、平安自己都裂变出了很多新业务新公司,如华为终端、微信支付、平安好医生。腾讯出去的创业者也很多,像创立了乐信、4年多时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肖文杰。只不过在华为、腾讯、平安的映射下,新的企业家还不太知名。” 我关注深圳企业家近30年了。如果要我画一张改革开放后深圳企业家的路线图,我会从袁庚创立的蛇口工业园区、马福元创立的赛格集团、马志民创建的三大主题公园画起。 袁庚70年代末从香港到蛇口,筚路蓝缕,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园区(1979),这里诞生了中集集团(1980)、南玻集团(1984)、招商银行(1987)、平安保险(1988)等一批市场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新机制探索方面,蛇口工业园区创造了20多个“中国第一”。 马福元1985年7月从北京到深圳,成为深圳电子工业的主要奠基人。当年他52岁,是电子工业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兼计算机管理局局长,应深圳市之邀,由电子工业部委派,到深圳负责整合部属、省属、市属等100多家中小电子企业,组建深圳电子集团公司,以此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并与国际大集团同台竞技。 当时有人反对说不能叫集团,“集团”是一个贬义词,如“反党集团”,“盗窃集团”。马福元说,集团就是“集中与团结”的意思。有人说,这样搞集团是“拉郎配”,马福元说“自愿加入、自由退出”,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权。 1988年1月,深圳电子集团公司更名为赛格电子集团,取“赛国格、赛人格、赛品格、赛风格”之意。赛格旗下一度拥有桑达、华强、康佳、宝华等100多家电子企业,也投资过赛格日立(彩色显像管)、中康玻璃(彩管配套玻壳)、深爱半导体(大功率晶体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骨干项目。 1988年3月28日,马福元筹划的全国第一家专门销售国内外电子元器件、组织生产资料配套供应的深圳电子配套市场(赛格电子市场),在华强北开业,160多家内地厂商和10家港商以自营自销、联营代销的方式经营。顾客在此可以买到急需的元器件,可以了解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动态,产供销三方直接碰头。 这是中国电子产业发展史上不可不写的一笔:这之前,很多电子元配件都按计划统一分配,像粮票一样,要跑北京找关系才能弄到;这之后,元器件的市场化配置开始了,全国各地的采购商蜂拥而至,华强北一步步发展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最重要集散地,成为“中国电子第一街”。90年代初,深圳市有领导在评价此地对产业的影响时说,“赛格春节关门,全国配件就会涨价”。 在改革风雷激荡的80年代,深圳因为是特区,毗邻香港,所以内地在香港的几家窗口企业,如港中旅(香港中国旅行社,1986年2月变更为香港中旅集团)、招商局、华润,对深圳的发展卓有贡献。马志民当时是港中旅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1985年秋,国务院批准由港中旅投资开发占地4.8平方公里的深圳华侨城,马志民兼任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华侨城公司总经理。这位没有学过一天设计的企业家,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理念,先后创建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被誉为“华侨城的总设计师”、“中国现代主题公园之父”。 在80年代初,政府对旅游的态度还是“不鼓励,不提倡”,旅游不是独立产业,是附属在外事接待部门的事业单位。华侨城的定位是工业为主,不敢直接提出“旅游”。1985年,马志民到欧洲考察,在荷兰玛林洛丹看到“小人国”,产生了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和丰富旅游资源微缩在一个公园里、让中外游客“一日看尽千年华夏”的创意。1987年,全国首创的“锦绣中华”动工,两年完工,1亿元的投资在开业当年就全部收回。 有一位外宾给马志民写信提醒厕所问题,说“你们的厕所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仍然是不会得到世界的尊敬的”。这让马志民耿耿于怀,一定要将厕所彻底改观。最具代表性的是“锦绣中华”的孔庙洗手间,洗手间管理员会面带微笑地为游客递手纸、拧水龙头、喷香皂液,甚至为游客梳头、擦皮鞋,被游客誉为“锦绣中华第81景”。 开业之初,“锦绣中华”的地上留下大量垃圾杂物,对随手乱扔的游客,工作人员不是责备训斥,而是加大清洁的力度,不管你扔什么,清洁工立刻跟上清扫。游客不好意思,就开始找垃圾桶了。 马志民先生2006年逝世,享年74岁。他最早意识到“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他让深圳这片经济热土从一开始就带有“文化绿洲”的气息。 马福元先生2015年逝世,享年84岁。他到深圳那一年,华强北街还只是上步工业区的一条厂区马路。今天,深圳早已拥有了世界级的高效、完整的电子制造产业链。 袁庚先生2016年逝世,享年99岁。1979年他开创蛇口工业区时,整个深圳的户籍人口为7.62万,到年底全部常住人口也只有31万多。今天,深圳的常住人口在1343.88万左右,包括流动人口在内,深圳已是有近2000万人的现代化大都市。 从袁庚的“招商局部落”、马福元的“电子信息方阵”、马志民的“三大主题公园”画起,接着我会画上:一任一郭;华工三剑客;二徐;二汪;三马;四王。 一任:1987年创立华为的任正非; 一郭:1988年在宝安西乡一处厂房做电脑接插件来料加工的郭台铭; 二徐:1991年创立迈瑞医疗的徐航,1993年创立金蝶软件的徐少春; 华工三剑客: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系1978级的同学李东生、黄宏生、陈伟荣,他们的名字和TCL、华星光电、创维、康佳连在一起; 二汪:1999年创立华大基因的汪建,2006年创建大疆的80后汪滔; 三马:1988年创立平安的马明哲,1999年到2013年担任招商银行行长的马蔚华,1998年11月创办腾讯的马化腾; 四王:1984年创立万科的王石,1995年创立比亚迪的王传福,2002年把顺丰总部迁到深圳、从此阳光灿烂的王卫,2004年创立立讯精密的王来春。 有一些风云人物最终和深圳擦肩而过,但深圳肯定是他们创业之路上永不磨灭的记忆。 求伯君,这位天才的程序员,1988年5月到1989年9月把自己关在深圳蔡屋围酒店的房间,夜以继日地写代码,其间肝炎复发三次,甚至把电脑搬到病房,终于写出了12.2万行的WPS1.0,创出中国软件史的一个里程碑式作品。 史玉柱,1989年1月毕业于深圳大学研究生院,下海创业,推出桌面中文电脑软件M―6401,1991年创立巨人公司。 还有的企业家并非在深圳开始创业,但最终他们回到了深圳。 许家印,1992年从河南舞阳钢铁公司离职,到深圳寻找机会,找了几个月,加入了一家叫中达的国企,1994年到广州开发房地产项目。1997年2月创立自己的企业恒大。2017年8月,恒大总部从广州迁往深圳。 聂云宸,90后创业者,2012年5月12日在广东江门九中街开了第一间茶饮店,这就是喜茶。没几年,喜茶就把总部放在了深圳。 我肯定遗漏了很多。我画的这张图谱的脉络,只是想表达某种价值判断,即企业家应该是生产性创新的推动者。 我和上述提到的大多数企业家都有过思想交流。遗憾是,没有见到过袁庚、马福元、马志民三位先生。 在我心中,从经济角度说,他们三位是深圳的体制机制创新、制造与市场、文化的最初奠基人。我深深地怀念他们。 现在回到8月22日的圆桌讨论。 对于我的“深圳新一代企业家何时能再出现‘三马’”的问题,吴思康回应说:“你的问题其实挺尖锐,就是说深圳是不是没有那么创新了?我给你一个数字吧,到今年6月底,深圳的商事主体已经达到339.1万家,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53.4户,或者说每4个人就有一个商事主体,这样的创业密度在全国是最高的。别的城市怎么样,你可以去算一算。”(注:商事主体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商事主体数量/常住人口数量) 我查找了相关数据,深圳的商事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到6月底共有215.2万家,占全部商事主体的63.4%,占全部企业总量的99.9%。深圳每千人拥有企业159户,相当于不到7个人就有一户企业。今年一季度,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深圳每天登记的中小企业平均仍有680家。 下面,我们将深圳和北上广以及创业的热门城市杭州对比一下(注:各城市常住人口均为2019年末数据): 北京(常住人口2153.6万):到2019年12月底,北京市市场主体存续为208.88万户(含内资非私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营合作社),1-12月新设市场主体21.24万户。 上海(常住人口2428.14万):截至2020年3月底,上海共有市场主体274.35万户。 广州(常住人口1530.59万):截至2019年12月底,广州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32.91万户,其中企业127.71万户,个体工商户105.0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00户。按2018年市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数计算,全市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56户,每千人拥有企业85户。 杭州(常住人口1036万):到2019年6月底,共有市场主体121.4万户。 大体来说,按照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深圳为253,广州为156,杭州为117,上海为113,北京为97。深圳的创业密度遥遥领先。考虑到深圳的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即使包含最近发布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也不过2465.77平方公里,远远少于北上广杭,因此可以推断,深圳的空气里有着中国最高的创业浓度。 由于各个地方的产业特征不同、所有制形态不同,我们并不能简单得出一个结论,深圳的创业环境比北上广杭优越。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其中的创业成功率可能比在其他城市更高。但从整个创业环境的市场化、民营化,以及个体对创业的参与意愿来说,深圳无疑走在了前边。 原因很简单,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一个只有3万人的小镇,没有什么基础。深圳要发展,只能靠更有激励性的政策(后来是更有激励性的体制、机制和文化),让全天下敢试敢闯的人到这里来创业。由此天然形成了更具分布式、更加市场化、个人化、更为包容、市场主体之间也更加平等的气氛和文化。 深圳的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当初籍籍无名的创业者创出来的。和北上广相比,深圳的世界500强中的民企比例最高,企业家色彩最浓。 我在深圳听到的故事都是类似这样的—— 十几年前,深圳曾有部门规划要搞“十大百亿集团”,重点扶持十家企业。但这些巨头后来基本都不行了,甚至不见了。深圳的好企业大部分都是从“游击队”开始的,他们最懂市场,最适应市场,最早面对国际市场。 深圳有不少年销售额过百亿的企业家,一个市领导都不认识。 深圳的A股上市公司到目前为止在315家左右,仅次于首都北京的上市公司数量。这些上市公司中,民企占2/3左右,这一比例高出北京和上海不少。光一个南山科技园就有8000家注册企业,近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020年深圳的重大项目,社会投资约占69%。 2019年深圳每万人口的发明专利拥有量(106.3件)为全国均值的8倍,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17459件,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源自民间的、源于每个人心里深处的创业热情和创造力,是效率最高的经济力量。 谢谢深圳特区的40年。 “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说的,当时的听众,一个是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一个是省委书记王全国。 深圳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探索的价值,必将光耀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 当我离开深圳,我问自己:如果中国没有特区,特区不在深圳,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有今天吗?我自答,不会,起码不会像今天这样让世人瞩目。 那个被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已经打压了两年、“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中国企业,就是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长出的。1987年底,它创办时的注册资本不过2.8万元。那年2月,深圳在全国发布了首个鼓励科技人员兴办科技企业的文件,直接催生了任正非的创业热情,一发而不可收。 形势比人强,好制度助人强。 今天,如同华为遭遇的挑战,中国也有各种压力。但纵有千难万难,只要不沉溺于过去,不止步于探索,只要创业创新的精神和意志在,中国经济还有下一个辉煌40年。 如特区精神能天下传扬,中国不想复兴,亦断无可能。 在经济世界里,哪里有最适合创业者、创新者发展的空间,哪里就是最美的地方。 顺丰的王卫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曾说,来深圳的人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朝气,年轻人来到这片全新的土地,就是闯,就是干事业,“当时觉得深圳的整个天空特别蓝”。 张春山,一位1997年大学毕业就从哈尔滨直奔深圳、今天已是一家公司董事长的创业者说,“在深圳冬天睡在马路上都不会冻死人”。那年他到深圳,母亲总觉不放心,认为还是在政府部门更靠谱,他跑到街头用公用电话宽慰母亲,说出了这句话。 在一个尊重价值创造、不歧视、通过市场实现供求匹配的环境中,创业者真的冻不死。 机会、公平、法治,就是他们最大的温暖。 我们的国家,太需要实干兴邦,创业创新了。40年远远不够。 所以我真心对深圳说一句——“愿你继续创业创新100年!”
同比增长41.63%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行“网上办不见面”审批,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统筹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探索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智能审批,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今年1至7月,滨海新区(含自贸区)新增市场主体30180户、同比增长41.63%。截至7月底,全区(含自贸区)实有市场主体264931户、同比增长23.67%。 为确保“网上办、不见面、保安全、能办事”,滨海新区第一时间梳理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的网上办理事项清单,逐项编制相关配套服务指南,部署各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窗口,明确办理路径、办理流程、咨询电话,及时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布;同时全面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将涉及前置审批事项和比照管理的类金融投资类企业等全部纳入企业名称自主申报,赋予企业名称自主权。 按照滨海新区企业“开办一窗通”要求,企业设立、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等涉企事项同步办理,开办企业商事登记时限缩至1个工作日内;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流程升级再造,场景式、交互式、沉浸式审批服务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登记体验。 通过“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模式,滨海新区合并、精简“多证合一”各项涉企证照登记、备案事项信息,统一材料文书规范、审批流程、限时办结,推行经营范围规范化自主申报,对涉企许可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优化经营范围申报登记的方式和内容,由写作文改为选条目;同时按照规范目录明确的经营范围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对应关系,将相关企业信息通过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推送共享至有关主管部门,理清证照对应关系,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准入不准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