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通快递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二次上市,从而成为第一个同时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快递企业,更是港股物流板块中市值最大的企业。 当日,中通快递以244港元/股开盘,上涨11.93%。截至收盘,报238港元/股,上涨9.17%,总市值达2020亿港元。 据披露,中通快递本次发行4500万股,发售价为218港元/股,获6.69倍认购,所得款项净额约96.745亿港元。受二次上市利好影响,中通快递美股股价本周一大涨4.82%,报31.97美元/股,总市值达271亿美元(约合1842亿人民币)。 据悉,中通快递此次以同股不同权的方式在港二次上市,成为小米、阿里巴巴、美团、京东之后港股第5家同股不同权的公司。 中通快递本次香港上市仪式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公司总部举行。“中通快递在港交所的股票代码是‘2057’,‘20’代表2020年,‘57’正好是中通成立第一天的业务量,这是2个新起点的碰撞,开启了中通新的征程。”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在上市仪式现场表示,公司将以港交所上市为新起点,用信任、简单、勤奋、科技和智慧去探索和赢得数字经济时代更加美好的未来。 公告显示,目前,赖梅松持有公司27.3%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拥有78.4%的投票权;第二大股东阿里巴巴持有8.7%的股权,拥有2.65%的投票权。此外,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机构也是股东。 作为通达系的后起之秀,成立于2002年的中通快递先采用加盟模式抢占市场,后依靠“终端加盟+分拣直营”模式,保持加盟制的快速增长,并兼具直营模式的高配送效率。2011年,中通快递的市场份额仅为7.6%,到2015年这一数据近乎翻倍,达14.3%。今年上半年,中通快递的市场份额更是首次超过20%,成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快递公司。 中通快递在港二次上市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30.6亿元、176.04亿元和221.1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1.59亿元、43.88亿元和56.71亿元。其中,2019年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5.59%和29.25%。 看上去“不差钱”的中通快递为何选择二次上市?从整个行业看,受疫情影响,市场竞争加剧,通达系快递巨头业务量增速出现分化。同质化的电商快递市场中,顺丰速递凭借时效件、特惠电商件市场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异军突起。尽管中通快递为通达系快递单票毛利值最高的快递公司,但在“价格战”下,业务量、单票成本成为各大快递公司最重视的经营指标。扩规模、促转型、寻找新增长点,意味着各大快递公司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招股书显示,公司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产能发展,增强网络合作伙伴能力,以及加强网络稳定性、物流生态系统的投资和一般企业用途。同时,近年来为开拓中高端市场、加快差异化转型,中通快递还在航空时效件、冷链、云仓科技等领域寻求破题。
作者信息: 梁中华(宏观首席分析师) 今年主导大类资产价格走势的核心因素仍是疫情,上周风险资产的大跌,金银的回调,美元的大涨,都和疫情的二次爆发、以及疫情的错位和收敛高度相关。往前看,风险资产仍有压力,美元指数在未来几个月不排除回升到97以上,但黄金类资产仍可以逐步左侧配置。 中泰宏观每周思考第89期 摘要 1、主要经济体均现二次爆发。美国是主要经济体中最早二次爆发的,从6月中旬开始,8月以来逐渐得到控制;7月下旬以来,欧洲主要经济体的疫情也开始二次爆发,最严重的是法国和西班牙。亚洲国家中,日本在6月下旬、韩国在8月,也出现二次爆发,之后新增病例数逐渐下降。 2、外部资产仍有风险。3月下旬美联储推出无限量QE的政策后,大类资产全面反弹,而且这种反弹大多数是领先于疫情拐点的,可以说货币宽松是资产价格表现的主导因素。而随着货币宽松的推升作用渐弱,资产价格飙升至高位,而疫情二次爆发导致经济和企业盈利修复遇阻,风险资产近期出现明显回调。往前看,海外疫情控制情况,仍是主导因素。 3、美元不排除回到97以上。6月以来的美元指数大跌,主因是美欧之间的疫情错位,美国疫情二次爆发,而当时欧洲疫情防控较好。而随着欧洲疫情的不断发酵,相比美国的优势逐渐收敛,美元指数开始上涨。往前看,如果美欧之间的疫情继续收敛(或者美国向好,或者欧洲转差),美元指数继续上行的动力依然存在,不排除未来几个月,美元指数重新回升至6月底97以上的可能性。同样的道理,人民币对美元或重新回到贬值通道。 4、黄金受制于通胀:考虑逐步布局。尽管短期来看,黄金和美元走势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但拉长时间来看,这种负相关性很微弱。导致黄金价格大跌的主要原因是通胀预期的下降。而从大行情上来看,美国经济恢复受阻,美联储放水的步伐不会停止,黄金的大行情就没有结束。在放水的大前提下,通缩预期是短期的,通胀的预期还是会趋于回升,黄金可以考虑逐步左侧配置。 1 主要经济体均现二次爆发 近几个月,海外新冠病毒疫情大都出现了二次爆发。美国是主要经济体中最早二次爆发的,从6月中旬开始,美国每天新增新冠病例数开始由降转升。而且二次爆发比一次爆发更凶猛,最高时每天新增病例将近8万,是一次爆发时高点的两倍还多。随着防控措施的不断收紧,进入8月以来,美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但现在每天新增仍然在4-5万之间。 7月下旬以来,欧洲主要经济体的疫情也开始二次爆发。比如最严重的是法国和西班牙,当前每天新增病例数都在1万以上,远远高于一次疫情爆发时的水平。9月以来,英国每日确诊直线飙升,当前已在6000以上。 亚洲国家中,最严重的是印度,每日新增病例数不断攀升,当前仍在8万以上。日本在6月下旬出现二次爆发,但8月份以后逐渐得到控制。韩国在8月出现二次爆发,9月以来新增病例数逐渐下降。 2 外部资产仍有风险 回顾今年以来的表现,在疫情一次爆发后,风险资产全面大跌,甚至引发了全球性的流动性危机。但在3月下旬美联储推出无限量QE的政策后,流动性危机被根本性的解除,国债、黄金等无风险资产,以及股票、商品等风险资产均出现了全面反弹。而且这种反弹大多数是领先于疫情拐点的,也就是说在疫情还未得到控制、经济还在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就率先反弹了。可以说货币宽松是资产价格表现的主导因素。 大多数经济体的股市甚至回到或超过了疫情爆发前的水平。截至8月末,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比去年底还要高出30%,标普500高出9%,中国上证综指比去年底高12%。大宗商品价格也明显回升,像铜、铝、锌等工业金属的价格比疫情之前还要高。 而随着货币宽松的推升作用渐弱,资产价格飙升至高位,而疫情二次爆发导致经济和企业盈利修复遇阻,风险资产近期出现明显回调。9月初以来,美股就已经上行乏力,开始回落,标普500已经下跌6%,纳斯达克指数下跌7%。近期欧洲防控疫情的措施开始收紧,是导致上周全球风险资产大跌的重要导火索。 所以主导行情的核心因素仍是疫情:疫情一次爆发后,全球资产暴跌,导致货币宽松加码,而市场热情高涨到一定程度,疫情又二次爆发,影响经济复苏预期。后续市场风险的化解,还是要看欧洲、美国等疫情防控的情况如何。 3 美元不排除回到97以上 上周同样波动较大的是美元指数,开始大幅上涨,其实背后主要影响因素也是疫情。因为美元指数是美元相对其它几种主要货币的相对币值变化,币值相对变化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的相对强弱程度,而疫情的相对严重程度,会影响经济的相对强弱。最近三个月,主导美元走势的核心变量就是欧美之间的相对疫情变化。 6月中下旬以来,美国新冠疫情二次爆发,而同时期的欧洲各国防控较好,所以6月底以来,美元指数大跌了将近5%,欧元、英镑对美元升值幅度都在6%以上,美元大跌主要来自欧洲货币的升值。相比之下,6月以来日本疫情也出现了二次爆发,所以当时日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只有1.2%。 而8月以来美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欧洲疫情又二次爆发,所以欧洲相比美国的相对优势逐渐收敛,美元指数进入八月以后就转为震荡。而随着欧洲疫情的不断发酵,美元指数开始上涨。(详见我们8月29日专题:人民币会持续升值吗——疫情错位下的美元大跌) 往前看,如果美欧之间的疫情继续收敛(或者美国向好,或者欧洲转差),美元指数继续上行的动力依然存在,不排除未来几个月,美元指数重新回升至6月底97以上的可能性。 同样的道理,7月份以来的人民币大幅升值,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和海外疫情的错位,美国疫情二次爆发,经济复苏受阻,而我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但往前看,如果中美之间疫情逐步收敛,再加上我国经济率先恢复、边际放缓,人民币对美元或重新回到贬值通道。 4 黄金受制于通胀:考虑逐步布局 上周同样大跌的是黄金、白银的价格。尽管短期来看,黄金和美元走势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但拉长时间来看,这种负相关性很微弱。例如2005-2012年间美元指数震荡走平,但黄金价格却上涨了3倍多。再比如,2018-2019年,美元维持强势,但依然没有阻挡住黄金的大涨。 从理论上来说,黄金和美元的相关性,来自于它们都和美国经济相关。但美元指数反映的是美国经济与其他经济相对水平的强弱,而黄金价格的走势更多是看美国经济绝对水平的强弱,所以黄金价格走势和美债的实际收益率高度相关。 而导致黄金价格大跌的主要原因是通胀预期的下降。欧洲疫情防控收紧、风险资产大跌,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转弱,所以美国TIPS反映的通胀预期在上周下降了9个BP。而名义利率却早已在低位徘徊,上周只下行了4个BP,导致美国实际利率上行了5个BP,对黄金价格构成打压。 所以其实上周黄金价格大跌和3月份的情况有点类似,主要是通胀预期下降导致的。但不同的是,上次爆发了流动性危机。而这次在美联储无限量宽松的政策下,爆发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从大行情上来看,美国经济恢复受阻,美联储放水的步伐不会停止,黄金的大行情就没有结束。在放水的大前提下,通缩预期是短期的,通胀的预期还是会趋于回升,黄金可以考虑逐步左侧配置。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5日,针对香港出现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事件,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表示,全球2300多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仅有此1例为康复后二次感染,并不常见。 她指出,重要的是该案例对免疫反应意味着什么,目前有很多研究正在跟踪测量人体中的抗体水平,来了解天然免疫保护能够持续的时间。
北京吴女士打算将名下一套尚有按揭贷款的住房再次抵押给银行,申请个人经营性贷款,银行回复称“不可办理”。记者在近期调研中了解到,有部分股份行再度停办住房二次抵押贷款业务(下称“二次房抵贷”),才露出复苏苗头的二次房抵贷如今再次收紧。 二次房抵贷,是指未结清按揭贷款的住房抵押贷款。这项业务因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地产市场等问题,成为近年来监管部门重点整治的对象,一度被很多银行叫停,但在去年有不少银行重启这一业务。 据记者了解,虽然监管部门并未叫停上述业务,但因风险考量,银行开办这项业务“时松时紧”。无论是二次房抵贷,还是房抵贷(已结清贷款的住房抵押贷),今年其资金流向仍是监管严查重点。 吴女士想办理的贷款业务就是二次房抵贷,过去也被称为加按揭业务。 二次房抵贷因楼市火爆、房屋快速增值而兴起,2017年、2018年时,银行客户还可以办理个人房产抵押消费贷业务。更有甚者,客户在A银行有按揭贷款的,在B银行还可进行再抵押。 对于银行而言,这部分贷款的利率较高、利润可观,加上房价又处于持续上涨阶段,住房自然算是优质抵押品。 但随着楼市调控以及金融严监管,二次房抵贷在市场上逐步减少。去年以来,有部分银行悄然重启了相关业务。不过,跨行二次抵押业务再难见踪影。“监管有要求,银行风控不容易过,押品管理上存在问题,房产估值上也有不确定性。”某大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据记者了解,大多数银行目前都不再提供二次房抵贷业务,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部分银行仍可办理相关业务,但需要在同一贷款银行进行。不同地域的银行之间也有差异,比如,在上海不能办理,但在其他城市还在开展这项业务。吴女士在山西太原的一套住房,尚有按揭贷款,但可在贷款银行办理二次抵押贷款,额度为房屋估价的七成。 在银行人士看来,二次房抵贷本身属于合规业务,之所以业务开展“时松时紧”,一是出于银行自身风险偏好的考虑,二是担心资金流向会出问题。这类贷款的资金流向,最容易进入监管部门明令禁止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等领域。 今年3月,深圳就出现了一拨房抵经营贷的套利操作,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觉。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第一时间下发通知,要求紧急自查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情况。四川、上海等地很快跟进,也采取类似自查自纠措施,摸底辖内银行“房抵贷”业务。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此前表示,如果通过房产抵押申请的贷款,不管是按揭还是经营贷款,要求银行监控资金流向,确保资金流向申请时的标的上,如果流向房地产市场要坚决纠正。 (实习生丁欣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8月2日,小红书创始人瞿芳在“小红书日·2020”活动上宣布:成立第七年,小红书进入全员二次创业阶段。对于小红书来说,二次创业将围绕以视频化驱动的社区2.0升级,以技术为基础设施链接的“城市建设”,深化拓展多元生态三个方面进行。 “小红书的二次创业,不仅包括了全公司2000多名员工,还将赋能3000万分享者,所有的未来品牌,以及每个月1亿多位使用小红书的用户。”瞿芳说。 截至2020年6月,小红书月活用户破亿,单日笔记曝光超过80亿次,成为中国最大的生活分享平台。 “小红书日·2020”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举行,活动以“仰望星空的人,自己也在发光”为主题。除了瞿芳之外,小红书推荐算法负责人凯奇、明星用户吉克隽逸、璐英流、山羊哥哥、阿岳是我等数位小红书用户分享各自向上生长的人生故事。 2013年8月2日小红书公司注册成立,每年的8月2日成为小红书用户线上和线下交流的“小红书日”。
6月,众多在美上市中概股准备在港股二次上市。随着网易(9999.HK)、京东(9618.HK)的回归,携程、拼多多、好未来、新东方等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意向消息也接连传出。 那么,在这一波中概股回归港股的热潮中,港股是否有充足的流动性迎接它们回归?美股投资者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朱晓伟对表示,当前,42家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资公司符合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要求,占中概股总市值的46%(5430亿美元)。香港股市的流动性充裕,足以接纳这些公司。若港股市场成为投资中国新经济公司的门户,全球资产管理者将乐于保持对这些香港上市个股的仓位。 42家在美中概股公司有资格二次上市 据Wind资讯统计,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以科技、消费类企业为主,共251家,总市值达1.71万亿美元。去年11月,市值最大的阿里巴巴成功在香港二次上市。本月,又有市值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十的京东和网易回归港股,更多在美首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可能即将回归,香港是它们二次上市的潜在目的地之一。 根据港交所的最新原则,在美中概股回归的要求为市值大于400亿港元,或市值大于100亿港元且当期收入超过10亿港元。据瑞银统计,截至6月4日,42家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资公司符合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要求。一旦这些公司在香港上市,现有股东可将美股转换成港股。此外,上市公司在满足一定条件后还可选择申请在香港首次上市,市值小于100亿港元的约180家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资公司可以私有化、退市或在其他地方再次上市。 朱晓伟预计,香港股市的流动性充裕,足以接纳这些公司。目前,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资公司总市值中阿里巴巴占50%,上述42家公司占46%(5430亿美元)。假设未来12个月里,上述42家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平均发行规模为总流通股数的5%,则募集资金总额约为270亿美元,为过去12个月IPO金额(2990亿港元/390亿美元)的70%。 美国ADR投资者或随中概股转移 目前在美首次上市头部中概股的大量股票由境外投资者,尤其是由美国投资者持有。瑞银认为,其中具备全球投资许可的投资者可在二次上市完成后将ADR(美国存托凭证)转换成港股。 朱晓伟表示,若港股市场成为投资中国新经济公司的门户,全球资产管理者将乐于保持对这些香港上市个股的仓位。但一些仅被限于投资美国证券的基金和美国个人投资者,可能无法简单进行换股。 此外,若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未来被纳入“港股通”名单,应能助力投资者群体从美国转移至香港,确保二次上市的流动性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