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 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 国务院常务会议今日召开,会议听取支持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汇报,推出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各地各部门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精准有力及时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增值税减免;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减免企业缴纳的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上半年达6000亿元,实施稳岗返还政策惠及8400多万职工;免收公路通行费1400多亿元。实施降准释放1.75万亿元资金;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增加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等,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2.85万亿元;对超过1万亿元贷款本息办理延期还本或付息。加大对春耕生产、畜牧业发展等支持。上述举措的成效正在显现,复工复产正逐步达到正常水平,企业困难得到一定缓解,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 会议强调,要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进一步落实落细已出台的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政策,让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基本民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回升。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抓紧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会议要求,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一是针对目前疫情尚未过去,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延长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相关税费政策实施期限。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收入,延长免征增值税时间。二是在年初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29万亿元基础上,再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三是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记者郁琼源)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要求加大稳企业保就业力度。 会议强调,要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进一步落实落细已出台的支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各项政策,让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稳定就业岗位,减轻疫情对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保障基本民生。 会议要求,要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诉求,及时推出和完善相关政策。一是针对目前疫情尚未过去的情况,允许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所得税,延长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相关税费政策实施期限。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延长免征增值税时间。更大力度帮助企业渡难关。二是在年初已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1.29万亿元基础上,再按程序提前下达1万亿元专项债新增限额,力争5月底发行完毕。三是强化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措施。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对于已出台的8个方面90项纾困措施精准扩面、落地见效,围绕“六保”任务,有针对性地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交通运输和生活服务业、快递业,延长相关税费实施期限。 “小微活,企业活,就业才多。这既是保就业,因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就业的蓄水池;也是保民生,有收入,才能敢消费;更是保市场主体,特别是对存量贷款推迟还本付息,让中小微企业可以缓口气,帮扶纾困效果明显。”张连起说。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记者张千千)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强化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措施。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并创设政策工具支持银行更多发放信用贷款。 此前,围绕推进复工复产和助企纾困,多项政策已经推出。包括实施降准释放1.75万亿元资金;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激励国有大型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增加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等,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2.85万亿元;对11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超过1万亿元贷款本息办理延期还本或付息。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些政策措施及时有力、针对性强,保障金融市场稳定,维护市场预期稳定,确保基本金融服务基本不受影响,有效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推出相关政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能够起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的作用。下阶段应在继续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前提下,对相关政策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五一假期已经过去,虽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但经济回暖势头已经越趋明显,尤其是服务业的回暖势头不断加快。近期,各地纷纷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服务业的高质量增长成为各地未来对服务业支持政策的重点。 五一期间,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商贸服务、餐饮、旅游等领域的增长明显,正在加速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常状态。其中,一些省市的餐饮业已经回到正常时期的90%以上,旅游业恢复到正常时期的80%以上。一些消费需求在经过了疫情的抑制后在五一期间迎来小爆发。 为进一步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各地方政府近期密集出台政策,加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河北省日前印发文件,将提高供给质量作为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计划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45%左右。 除此之外,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福建、内蒙古等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新兴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放管服”、“互联网+”等改革,为新兴服务业创业就业提供便利。 业内专家表示,服务业发展对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吸纳就业,以及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动能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消费升级、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服务需求与服务创新将不断涌现。因此,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服务业提质增效、倍增发展为目标,谋划做大做强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也成为发展的必然方向。(李志勇)
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哪些问题须关注?哪些行业待帮扶? 畅通政策传导 落实优惠举措(经济新方位·中小企业闯关记①)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 唐嘉艺 连品洁 车柯蒙 近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和80%的就业……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保市场主体,要求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特殊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帮助其渡过难关是落实“六保”任务的关键一环。当前,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出招驰援,不少中小企业迎难而上,为经济恢复发展按下加速键。 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一方面及时跟踪最新政策及其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动态聚焦重点行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深度剖析逆境突围的典型案例。阳光总在风雨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仍需多方协作,努力战胜疫情带来的挑战,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编 者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加快,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企业扶持,成为“保市场主体”任务的重要发力点。为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复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人民网《领导留言板》联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于2月8日推出意见建议征集平台。截至4月29日,共收到留言4.5万余条,涉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占37.9%。 其中,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出租车)等行业的留言量较高。统计分析,政策落实、资金短缺、复工审批、税收减免、房租成本等问题成为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关注的重点。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行业协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透视当前复工复产进程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餐饮住宿加快复工 新模式需提速普及 疫情防控中,遭受冲击的餐饮住宿行业正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然而,受资金短缺、原材料进货受阻、租金减免等问题制约,一些中小企业仍面临一定难题。 天津一位网友3月27日留言表示:“我是一位民宿从业者,今年1月配合要求自动停业。因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希望可以早日营业。”津南区委收到留言诉求后回复,疫情防控措施已经调整,3月29日就可以正常开业。 成都一家小餐馆负责人近日留言称,受疫情影响,餐馆一天营业额有时只有几元,情况好的时候仅有100多元,可每月房租有6000多元。成华区委在线支招:疫情期间的房租,可与房东协商解决,临街小型餐馆在不占用人行道盲道的情况下,可摆放灯箱广告招揽顾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厉新建说:“现在各地在房租、社保、金融信贷等方面出台的扶持政策一定程度缓解了压力。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开辟线上渠道,餐饮的外卖、住宿的预售都是可尝试的重要方向,在品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连锁化等方面进行深化和转型,提升抗风险能力。”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认为,餐饮住宿业复工后,最重要的是保障现金流,让中小企业活下来。行业要进一步创新模式,提速数字化进程,拓展营销渠道,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发出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批发零售受影响大 整合供应链成关键 线下批发零售业此次受疫情影响较大,该行业正是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领域。产品滞销问题困扰着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 “我公司生产的粉丝、粉皮及淀粉滞销,因4月有80万元贷款即将到期,销路问题亟待解决。”近日,安徽阜阳一商户反映农产品滞销。对此,有关部门提出可以帮助该企业主参加农产品展销活动,并建议其通过网上直播等方式畅通销路。 广西南宁宾阳县古辣镇桑葚滞销严重,当地网友留言建议,是否可以购买果干机,将鲜桑葚烘干,卖桑葚干。古辣镇人民政府回复,由于购买一套烘干设备投资成本较高,果农难以承受,无法购置,县里将通过出台政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桑葚加工产业,并对其进行政策奖补,延伸产业链。 为解决商户农产品滞销问题,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应对工作的通知》,明确集中各种力量解决好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 中国劳动学会现代服务业分会秘书长韩巍认为,当前,批发零售企业面临需求抑制、供货短缺、人员不足等多重压力。一方面,要积极顺应“互联网+”转型趋势,实现大规模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模式;另一方面,要寻求向下游拓展销售渠道,向上游整合供应链,加快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何文龙分析,直播带货为农产品滞销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明星带货、干部直播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产品滞销问题。但这些都是通过借助外在“光环”帮产品吸引更多客户。企业或农户应该有意识地打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交通运输逐步正常 行业信心正在恢复 出租车行业在缓解交通压力、方便城市旅游、增加就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交通运输行业正逐步走向正常化,出租车行业面临的承包金、运营费过高未减免,政府补贴到位不及时等问题正逐步解决,行业信心在恢复。 “土右旗的出租车包车费用会减免吗?”兰先生是内蒙古包头的一位出租车司机,疫情防控初期,当地出租车暂停营业。复工后,他留言表示,希望可以减免一段时间的包车费用。包头市政府办公室与土右旗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减免部分个体营运公司3个月的包车费用,减免费用由各公司根据承包费标准测算,从4月20日起执行。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柱庭表示,3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鼓励各地采取阶段性减免“份子钱”等措施,帮助出租汽车司机渡过难关。“这一鼓励性要求,受到许多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出租汽车经营者的积极响应。” 交通运输部4月13日印发《关于转发支持出租汽车行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维护健康稳定发展工作经验做法的通知》,支持出租汽车企业减免费用,关心关爱出租汽车驾驶员。据不完全统计,1月底以来,已有几十个城市出台相关帮扶政策,与出租汽车行业共克时艰。 中国出租汽车暨汽车租赁协会会长张峻峰表示,出租车行业驾驶员出车率正在提高,全国范围内出车率超过50%,建议地方政府探索出台优惠政策,助力网约车和巡游车服务融合共赢。 优惠政策亟待落实 增强企业的获得感 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政策。从网友留言及问题处理过程看,无论是资金、货源还是销路不通,关键还是要畅通政策传导,抓好“最后一公里”,企业才有获得感。 广东广州一家五金城的商户留言反映,门店2月房租虽已减免,但3月房租要缴足一半,另外还有30元/平方米的管理费,承诺减免两个月的政策未能真正落实。当地有关部门知悉后,立即责令该五金城将减租方案调整为2、3月租金全免,30元/平方米的管理费取消。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家互联网软件开发企业在疫情期间资金流动性不足,负责人建议压缩贷款融资审批时间、金融机构开办中小企业网上银行贷款,由此可以避免多次跑银行跑贷款。收到留言后,当地金融办、银保监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陆续推出线上申请贷款或线上预约贷款等业务,审批时间最快压缩到1个工作日。 “可以建立政策落地的长效监督机制,对地方有关中小企业帮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把中小企业的恢复和发展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何文龙建议,地方政府应尽快摸清本地区中小微企业的共性困难,鼓励互助合作。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樊勇认为,在较密集出台优惠政策时期,税收立法或执行部门在制定解读税收优惠政策时,应该尽量通俗易懂。中小企业要及时学懂用好新政策。同时,加强各方面对税收执法的监督,既要“应收尽收”,更要“应享尽享”。 (冯亚涛参与采写) 【编辑:房家梁】
意见领袖丨全球KOL聚焦金融大动荡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 疫情冲击之下,通胀还是通缩的讨论引发关注。 一方面,前期国内为抗击疫情而采取的企业限产、阻隔交通等措施,遏制病毒传播的同时冲击了供应链,加之疫情之下生活必需品和医药防护用品的需求急剧增加,相关商品价格明显上涨。当然,伴随着3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复工复产加速推进,国内供应链不畅的情况已得到缓解。然而,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防疫之下的粮食出口限制、以及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等增加了输入性通胀的担忧。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需求仍然不足,基于新冠病毒传染率高、潜伏期长、且有不少无症状者存在等特性,国内防疫工作仍然艰巨,防疫进入常态化使得短期内国内经济活动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特别是餐饮、旅游、酒店、交通等行业仍将面临一段时间的需求低迷,并通过产业链影响上下游企业的订单,加深通缩预期。 那么,后疫情时代,价格走势会将如何?政策层面又会面临哪些调整?笔者从供求关系、成本压力、货币政策、输入性通胀等多个影响通胀走势的角度入手,分析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活动面临的突出问题,短期中国通胀压力较为可控,不足为虑;相反,工业生产领域的通缩风险值得关注,需要出台配套的政策加以应对。 需求不足是通胀难起的主要因素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短期内,给社会商品供求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外生性冲击。即从供给来看,常态化的防疫工作冲击供应链,一般性生产活动受到影响。而从需求角度来看,疫情之下,居民预防性储蓄的需求增加,生活消费品受到抑制,同时,企业下游订单的减少也对上游原材料和中间品的需求产生抑制。 根据一般均衡的经济学原理,短期内供需曲线移动引发价格波动。不同商品受疫情影响,供需变化有明显差异,如必需品和医疗物资需求旺盛,且供给阶段性紧缺,便出现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可选消费品和工业原料,由于整体生产需求在放缓,供给没有对应收缩的背景下,价格反而持续下跌,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走低,甚至出现5月期货结算价跌入负值的极端情况,背后就有需求不足,OPEC减产有限的考虑。 展望未来,伴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全面铺开,后疫情时代,需求不足压力要明显大于供给。结合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需求端的恢复也体现出明显滞后于生产端恢复的情况,如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为-1.1%、较上期大幅跃升12.4个百分点,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仅为-15.8%,且较1-2月仅回升4.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背景下,未来外需也会感受到压力,特别是电子、纺织、仪表等外需敞口高的行业。同时,娱乐、旅游、餐饮等服务性消费也会经历相当长时间的低迷。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胀压力不大。 成本端压力对通胀影响较为可控 近期企业复工后,出现部分企业基于原材料、租金、人力和消毒防疫等成本端压力加大,提高终端商品售价的现象。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仍然是局部的,未来成本端推升通胀的压力不会全面出现。 原因在于一是从就业市场来看,疫情之下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工资下降和隐形失业的担忧仍是主要困难;二是复工复产下,供应链紧缺已得到缓解,前期原材料紧缺导致的价格上涨有所缓释;三是政策推动租金、利息等要素成本下行。可以看到,疫情发生以来,为减轻企业负担、保障企业生存,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纾困政策,包括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减免中小企业的厂房、写字楼、商场租金等。 疫情之下的宽松政策旨在纾困实体经济 政策宽松往往会引发通胀担忧,疫情之下,各主要经济体都推出了积极的政策,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政策仍旨在输血实体经济和防范大范围失业,是应对疫情外部冲击下的必要举措,短期内不存在流动性过剩,或者经济过热的担忧,也不会引发通胀。 比如,货币政策方面,当前全球至少35家央行降息,美联储将政策利率降至零并启动“不限量QE”,购入国债、市政债和企业债;欧洲央行开展7500亿欧元的“疫情紧急购买计划”,日本央行推出1014亿日元的股票ETF购买计划。全球央行协调行动,通过长期美元流动性互换安排等。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推出2万亿美元的超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德国突破财政红线,推出7500亿欧元财政刺激;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受到疫情冲击严重的国家,也均推出了相应的财政刺激计划。 就中国而言,疫情以来中国央行,也通过调降超额准备金利率、MLF、LPR利率等方式引导资金下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MLF等释放流动性。同时,监管政策也进行相应的逆周期调整,以缓解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在财政政策方面,除了财政贴息、融资担保,减税降费、提高赤字率、提前下达专项债等方式,中国政府也将启动抗疫特别国债,预期规模达到2-3万亿。 在笔者看来,疫情冲击下,紧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公共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都是十分必要,是应对短期疫情冲击,托底实体经济、输血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有助于防范因为资金链断裂造成的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避免经济衰退通过资产负债表传导至金融机构,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从这个角度来讲,宽松政策是防范经济衰退和通缩风险,而非通胀。 输入性粮食价格通胀可控 当前海外疫情仍然严峻,全球确诊人数逼近300万人,部分国家为应对疫情、保障内需开始限制粮食出口,部分农产品价格大涨。截至4月23日,CBOT稻谷期货价格已经飙升至15.37美元/英担,创六年来的新高;CBOT小麦价格也较3月初明显上升,报544.75美分/蒲。 尽管这样,在笔者看来,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是有限。原因在于一方面,稻谷、小麦等农产品中国的进口依赖度较低,且库存充裕,国际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不显著。比如2019年,我国稻谷、小麦的自给率(产量/国内消费量)高达98.5%和118.2%,实现自给自足。2019年,稻谷和小麦的库存消费比(年末库存量/国内消费量)分别达到85.1%和91.1%,基本可以支撑10-11个月的国内消费。从国内价格来看,尽管国际价格上涨,但3月之后,国内粳稻和强麦期货冲高回落,与外盘走势不同,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性较弱。 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中,大豆对外需求大,玉米国内库存相对有限,但当前国际价格仍然处于低位,供给压力并不突出。2019年,我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为85.2%,库存消费比为7.8%,理论上受外盘价格的影响更大;玉米进口依存度不高、只有1.7%,但库销比相比较低,目前为46.8%,约为5-6个月的消费。但是,3月以来,CBOT大豆和玉米价格明显回落,供给并非出现明显收紧。此外,近期有报道成,我国正在考虑增加农产品进口,特别是大豆和玉米。在国际价格远低于国内的背景下,这也有利于缓释国内粮价的上涨风险。 重点商品价格监控显示通胀压力减轻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主要粮食品类的冲击不大,无需过于担忧粮价对CPI的扰动。过去几年,CPI粮食分项同比低位窄幅震荡,最近一年其平均权重也仅为1.83%,对CPI的拉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CPI的核心变量依然在于猪肉,3月CPI猪肉分项同比达116.4%,拉动CPI同比约2.79个百分点(贡献率约65%)。在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共同作用下,二季度猪肉供应面临较大压力,猪价涨势或将延续。但伴随基数快速抬升以及母猪存栏持续回升,三季度猪价同比可能见顶,年内CPI有望逐步回落,通胀风险趋于缓解。 工业品价格的通缩值得关注。疫情之下,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受到影响,如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最新分析,预计 2020年航空公司客运收入暴跌3140亿美元,同比2019年下降55%。经济活动低迷使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计,4月石油需求同比减少2900万桶/日,尽管多番博弈下OPEC+终于达成史上规模最大的减产计划,但由于不足以弥补需求缺口且实际执行情况存疑,油价短暂反弹后再度回落。油价低位使得石油及相关产业链价格走低,比如油气开采、石油煤炭加工、有色和黑色加工、燃气生产供应、化学制造等,预期国内工业品通缩态势仍将持续。 综上,疫情之下,笔者认为,今年通胀不应过度担忧,相反,防范更广泛领域的通缩风险,是未来政策考虑的方向。危机情况下,充分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扩大内需,除了更加积极的财政货币支持以外,有针对性的救助政策和定点帮扶避免大面积失业,发放消费券甚至是现金引导消费,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恢复生产生活正常化,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加快要素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放开外资和民营企业准入限制等更是激发国内经济活力的关键。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陈玉宇宏观经济刺激政策,不能忽略提供70%就业的私人企业和个体户 中央强调要更加强有力的宏观政策对冲疫情的不利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疫情特别国债,新基建等力度空前,逐步落实。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保障充分流动性。这些政策,起到了重点推动作用,但是如果能够增加补充针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别政策安排,会更好地提振生产和消费,更有利于民生经济,更好地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真正增强中国经济的活力。 中国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为主体的经济,至少就业角度是如此。私营企业与个体户从业人员,占到了全部非农就业人口的70%。 中国当前劳动力大约8亿整,失业人员3000万出头,就业人员7.7亿。这7.7亿全部就业者,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2.01亿,非农就业总人数5.7亿。 私营企业是最近几年保持经济活力的主体。注册为私营企业的单位数(城乡加总),2018年为3143万户,比上一年增加15%,平均就业人数7个人不到;就业人数为2.2亿,增长7.4%。 个体工商户,更是中国经济的细胞,新陈代谢,活力四射。2018年中国个体工商户7300万户,增长了11%。就业人数1.6亿,增长了13%。 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一共提供3.8亿非农就业岗位,占全部非农岗位近70%。 这些小微企业种类繁杂,如神经末梢亦如毛细血管,有的也许相当于关键的免疫细胞,经济的心肌细胞。他们分散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采掘,加工制造,建筑建设,交通运输到更加广泛的第三产业。他们有的属于传统产业,也有的属于新兴产业。有的属于高科技研发,有的属于馄饨摊民生必需。他们是整个经济最主要的部分,却也是政策常常关注不够,甚至忽略的部分。 小微私营企业与个体户,在此次疫情中受伤最深。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本来生生死死,生命周期就很快,遇到外部冲击,自然是受伤比较深。如果政策得当,加以船小好掉头的特性,小微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也将是迅速走出衰退,复苏经济的最主体力量。 小微企业吸收的就业人员,是对整体经济的巨大贡献。他们创造工作岗位,为员工提供收入,按其比例,是经济的基本盘。基本盘受伤动摇,其他政策事倍功半矣。这就是欧美国家宏观政策中,小企业的员工工资因疫情经济停摆期间,政府补助甚至代替发放工资的原因。这并非偏爱小微企业,而是保护整体经济的理性考量。 中国最近几年,梳理政府功能,减少政府各种加诸经济的不必要管制审批,私营企业与个体户也受益匪浅,从这数年私营企业与个体户快速发展,可以为证。 当此经济衰退,私营企业与个体户受伤颇深的时候,宏观政策一篮子计划,明确和完善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势在必行。 政策重点三方面。第一,继续强化各级政府扶持支持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减少各主管部门大面积针对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教条主义管理和干预。许多部门懒政、教条地执行陈旧的法规,对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缺乏保护和服务意识。借助此次疫情,要建立保护促进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的制度框架法制框架,出台相关法律。 第二,各级财政特别疫情国债,要有相当的比例,比如至少1/3用于私人企业和个体户的减负与扶持上。这好过等到事情糟糕,被迫发放失业救济。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有这样的远见。 第三,金融机构应该研究开发专门的金融产品,服务于私营企业与个体户。 70%非农就业的私营小微企业与个体户,是稳定的基础,也是大众消费的重要来源。宏观上无论通过直接补助还是税费减免,其收益远大于今天财政的支出。而且,这些小微企业一小部分是未来伟大企业的胚胎。许多大型国企和其他大企业,其运行也依赖于数以百万千万计的小微企业的良好运作。这些小微企业,是大企业的手足。无手足,大企业废人也。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