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行情601696,诊股)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外贸回稳向好的可持续性,应继续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进一步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试点,鼓励中西部、东北等地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背景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能够成功签署,表明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仍是大势所趋。该协定扩大我国自贸“朋友圈”,进一步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 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中国证券报:“十四五”时期,国际贸易格局将深度调整,我国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管涛: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具体到贸易领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也在明显增加。因此,清醒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至关重要。 我国在外贸领域的发展机遇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产业门类齐全、市场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丰富等多重优势是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和竞争的坚实基础。二是“十四五”时期,通过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三是通过坚持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将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四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将促进我国扩大对外双向贸易和投资。五是通过健全反垄断审查等制度,完善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建立出口管制合规体系,丰富贸易救济等政策工具,将增强我国在扩大开放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监管能力。六是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健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规则,推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将拓展我国外贸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在外贸领域也面临较大挑战。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债务负担上升导致的世界经济停滞,可能加剧全球经贸摩擦,促使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二是疫情暴发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面临一些非经济因素冲击。这次疫情进一步暴露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疫情过后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开始出于经济安全考虑,构建自主产业链供应链,这将增加贸易成本、阻碍贸易增长。三是战后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难以适应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有走向碎片化的风险。某些发达国家可能利用其主导权、影响力,改变国际经贸规则,遏制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空间。 中国证券报:近期外贸回稳向好的可持续性将面临哪些不确定性因素?如何应对? 管涛: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出口部门表现超乎预期,而9月份之前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则持续低于荣枯线。二者的背离反映了本轮出口复苏的不平衡、不充分,但总体形势趋于好转。未来影响我国外贸回稳向好态势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外疫情二次传播的影响。随着冬季到来,全球疫情蔓延态势令人担忧,多个国家已经出台新的封锁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今年全球经济预期略有上调,但警告称,全球经济复苏将是“漫长、坎坷而不确定的”。二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出口替代效应减弱以及产业转移影响。随着海外供应链逐步恢复,前期转移到国内的产品订单可能出现回流。三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受阻。最近,国际运费暴涨,“一柜难求”是典型表现。四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出口企业财务状况和国际竞争力。 为进一步增强我国外贸回稳向好的可持续性,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继续落实落细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控制本土疫情传播风险和境外输入风险,根据各地疫情形势,灵活调整疫情防控力度,保证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运行畅通。二是坚持三次产业均衡发展,推动国内产业升级,进一步按照“放管服”要求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的优势,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巩固和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动外贸发展方式从过去以价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加强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率和非价格竞争力。四是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增强抗汇率波动风险能力。五是加快试点促进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全面推广跨境电商出口商品退货监管措施,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试点,鼓励中西部、东北等地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六是深入推进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和国际营销体系,进一步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七是坚持内外销两条腿走路,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八是保持外贸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为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负增效。 RCEP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中国证券报:日前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十四五”时期的外贸带来哪些利好? 管涛: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RCEP能够成功签署,表明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仍是大势所趋,是我国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该协定会在多个方面利好我国外贸发展。一是扩大了我国自贸“朋友圈”,提升了自贸区网络“含金量”。RCEP正式签署后,我国对外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将达到19个,自由贸易伙伴将达到26个。通过RCEP,中国和日本首次建立了自贸关系,也是我国首次与世界前十的经济体签署自贸协定,并为中日韩自贸协定打下基础。二是促进区域内贸易往来。近年来中国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今年前10个月,中国与其他14个成员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升至32%,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实现零关税,服务贸易开放水平也显著高于原有的“10+1”自贸协定。这有助于扩大国内企业出口市场,同时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未来新成员国加入后,会进一步释放RCEP的贸易创造效应。三是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RCEP是在东盟现有的“10+1”自贸协定以及其他成员国之间已有的多对自贸伙伴关系基础上,对区域内的经贸规则进行整合、拓展,避免了由于各个协定规则不同而出现的不确定性,极大便利了企业的贸易投资活动。此外,RCEP使成员国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为企业参与竞争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相较东部沿海优势,中西部城市如何借力“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释放外贸潜力? 管涛: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外贸发展十分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限制,外贸发展长期滞后。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由于毗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得益于“中欧班列”等贸易促进措施,中西部地区外贸取得较快发展,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2013年至2019年期间,中西部地区外贸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从13.1%提升至17.1%,但外贸占比水平依然较低。 为进一步释放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潜力,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畅通国际物流供应链。提高中欧班列运输保障能力,优化中欧班列的线路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国际物流枢纽作用。实施通关便利措施,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二是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推动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开放平台建设。依托中欧班列的国际物流枢纽作用,促进中西部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提高外贸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是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但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具备完整产业链的规模企业集聚区相对缺乏。未来要继续推动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同时注重加强政策引导,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四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取得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成果,但由于受开放理念、制度约束等多种因素限制,中西部部分地区的营商环境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部分地区行政效率较低、审批事项较多、服务水平较弱等方面。未来需要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深刻转变,弥补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短板。 加快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协同发展 中国证券报: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跨境电商,提高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管涛: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跨境运输网络日益完善,跨境电商成为促进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RCEP第十二章专门就“电子商务”详细列出了具体条款,是首次在亚太区域内达成的范围全面、水平较高的诸边电子商务规则成果。据海关统计,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持续走高,2019年达到1862.1亿元,同比增长38.3%。虽然跨境电商规模增长很快,但占比仍然很小,因此对外贸企业转型的实际带动效果较为有限。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跨境电商,推进外贸稳定增长,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范围,加强推动不同综合试验区错位互补、联动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研究筹建跨境电商行业联盟。二是跨境物流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链条,但跨境物流方面仍然存在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加快跨境电商和跨境物流协同发展,需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创建跨境物流服务平台,优化跨境物流资源配置,依托先进技术实现智慧物流管理。三是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新业态,发展初期会出现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完善配套监管政策,引导产业规范发展,注意加强对跨境网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中国证券报:下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管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也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在进口方面,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先进技术、关键装备相对短缺,居民需求升级但优质产品供给不足,对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较高等。在出口方面,我国传统产业仍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高新技术产业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整体上,出口商品的国内附加值率虽然有明显提高(2005年至2016年期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增幅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但绝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优化进口商品结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及零部件进口,支持重点行业发展。二是围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增加国内紧缺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进口。三是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支持战略性资源进口,完善进口多元化布局,保证重要资源充足、稳定、可持续供应。四是有力发挥降低关税、进口贴息等政策对进口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五是推进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扩大服务贸易进口。 优化出口结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继续适度发展传统产业,加强高新技术运用,推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等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积极推动电力、轨道交通、通信设备、船舶及海洋工程、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装备类大型成套设备开拓国际市场。四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特色发展水平,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等。
经初步估算,今年湖北外贸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首次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中国商务部10日携国家六大进出口商会“来鄂送暖冬”,湖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秦军介绍该省外贸发展情况时表示,在外贸产业正常运转仅9个月的不利情况下,逆势实现历史最好纪录。 官方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11月,湖北进出口总额3916.3亿元,同比增长10.1%。 秦军表示,商务部及六大进出口商会出台系列政策,帮助湖北保主体、保市场、保订单,稳住了“宅经济”相关产品市场份额,拓展了医疗防疫物资、农产品国际营销渠道,稳定了湖北外贸疫后重振的底盘。 今年以来,湖北推动医疗防疫物资有序规范扩大出口。今年1月-10月,湖北共向17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疗物资(含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手术衣、检测试剂、红外测温仪、医用敷料等)51.4亿美元,占同期全省出口总额17%左右,较去年全年医疗物资出口增长7.2倍。 秦军表示,明年将组建湖北医疗防疫物资进出口联盟,稳固国际市场份额,推动形成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优势。支持仙桃国家级非织造布产业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快发展,打造世界知名医疗防疫物资产业基地。 同时,湖北“宅经济”相关产品出口今年大幅增长。其中,1月-10月,平板电脑出口39.6亿元,同比增长14%;液晶显示器出口29.3亿元,同比增长60.1%。 秦军介绍说,从目前全球疫情形势来看,明年“宅经济”市场仍将保持旺盛需求。为此,将围绕“光芯屏端网”、日用塑料、调味品等“宅经济”优势产品拓展出口渠道,建立“宅经济”重点企业库,加强跟踪监测。 当天,湖北省商务厅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等国家六大进出口商会签署合作备忘录,达成共同支持湖北外贸发展举措。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在全球疫情广泛传播的严峻形势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正经历上升的不确定性。对于有外贸需求的企业而言,更是面临订单缩减或取消、海外客户不确定性及风险高企等挑战。如何及时实现企业转型?如何寻找可替代的国际市场客户,为“后疫时代”做好准备?如何在进一步扩大线上获客及销售的同时,避免外贸交易中的“雷区”?这些都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华夏邓白氏和微码邓白氏将于4月23日举办线上直播,展望全球性疫情下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复苏的挑战与机遇,分享运用数字化工具及平台智能获客的方法,探讨如何有效防范特殊时期下的外贸交易风险。同时,在直播中我们还将推出“外贸企业助力计划”,以支持企业应对全球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据商务部4月16日发布,当前国内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但同时,国际疫情的持续蔓延也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带来严重冲击,市场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为进一步响应国家相关决策部署,协助外贸企业保市场、控风险,降低疫情影响,华夏邓白氏和微码邓白氏即日起将正式推出“外贸企业助力计划”,向外贸企业提供免费相关服务,借助邓白氏全球数据和分析能力,帮助企业加速市场拓展,寻找替代订单,同时严控海外风险,确保交易安全。//活动权益//01助您快速精准锁定目标市场在市场拓展方面,微码邓白氏将为申请成功的外贸企业提供目标客户画像服务,借助邓白氏全球销售加速平台D&B Hoovers,免费匹配出50条潜在全球买家名录和联络方式。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对美出口企业,将通过机器学习等精准匹配技术,助力企业匹配更多美国潜在客户。D&B Hoovers是一款全球销售加速平台,依托邓白氏完善的全球商业信息和创新分析能力,整合全球活跃经营的超过1.7亿家企业信息、1亿多实名商业联系人,覆盖1000多个行业细分领域,帮助您高效锁定目标市场、识别潜在客户、定位业务决策人、掌握客户背景及动态、加速业务增长。02高效管控海外客户/合作伙伴风险在风险把控方面,华夏邓白氏将为申请成功的外贸企业提供D&B Credit全球企业信用风险查询平台的7天试用权益,期间企业用户可免费访问邓白氏全球海量商业数据,及时掌控海外客户及合作伙伴企业的潜在风险,高效甄别合作对象,降低交易风险。D&B Credit是一款全球企业信用风险查询平台,由覆盖全球超过3.6亿家企业记录的邓白氏数据云提供即时数据与分析支持。借助这个一站式的风险管理平台,企业将可以轻松、高效地在线查询、评估、管理、监控全球商业伙伴的信用风险,应对日益增多的工作需求,推动业务高速发展。//活动须知//1.活动申请须经企业资格审核,主要面向国内的外贸企业,您提交申请后我们会有专人与您确认企业信息2.本次活动名额仅限前1000家申请成功的企业3.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华夏邓白氏、微码邓白氏所有//申请方式//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拨打热线400 921 6979,立即申请报名“外贸企业助力计划”。关于我们华夏邓白氏是中国商业洞察及风险管理服务提供商,凭借全球商业决策数据和分析能力,赋能企业高效增长。通过我们的高价值商业洞察,帮助企业提升营收、削减成本、管控风险以及实现业务转型。运用实时动态的企业身份标识、邓白氏数据云以及我们的解决方案,为数千家在华跨国集团及中国本土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富有洞察力的全球商业信息,以及定制化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外贸外资基本盘一定能够稳住”。前段时间,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表现超乎预期。4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5万亿元人民币,仅比去年同期微降0.7%;其中,出口1.4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8.2%。这说明,我国出口改善的趋势已经出现,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贸易带来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4月份我国贸易好于预期,殊为不易。我国出口小幅上升,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企业复工复产步伐加快,疫情防控期间积压的订单陆续交付;二是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对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三是抗击疫情的医疗物资出口增加。这些因素都说明,尽管面临各种风险挑战,但我国外贸韧性足、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变。 我国进出口的表现,有力回击了甚嚣尘上的所谓“脱钩”言论。我国进出口取得的成绩、展现出来的韧性,在赢得口碑、激发信心的同时,更助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牢牢留在中国。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住疫情,这为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中国具有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对于供应链条长、生态圈复杂的产业来说,留在中国是最佳选择。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未来的风险挑战。一方面,外贸企业依然面临在手订单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困难、物流不畅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巨大冲击,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需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从制度层面,要营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更加开放、更加便利、法治程度更高的营商环境。推动从成本优势向以人才、资本、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品牌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培育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增加外资吸引力,从而为更高水平扩大开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坚持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后续工作,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日韩自贸区等早日达成,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与影响力。 从贸易结构来看,要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夯实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基础,要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东部地区、自贸试验区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与更多国家建立服务贸易的合作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大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比重,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在产业布局上,主动引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从而既可以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主导形成市场驱动型全球产业链,也可以依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主导形成生产驱动型全球产业链。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7%,累计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随着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外贸进出口逐季回稳,累计增速转负为正,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一季度、二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速分别为-6.5%、-0.2%;三季度,我国进出口8.8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5万亿元,增长10.2%;进口3.88万亿元,增长4.3%。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展望10月,出口有望继续保持较快正增长,未来下行风险值得关注;进口方面,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还将向着潜在增长水平回升,投资和消费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这将对进口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出口展现较强韧性 进口需求稳中向好 “我国出口从4月开始连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10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称,一方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复工复产,生产已经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水平,部分企业出口订单增加,支撑出口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三季度全球经济整体处于恢复过程中,外需修复带动出口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也带动了进口回暖。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口总值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前三季度,我国机电产品进口值增长3.9%。 “一方面,国内需求仍有支撑,9月国内PMI指数再度上升,生产指数环比改善;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的走强推动了进口端表现的好转。”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分析称。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根据WTO(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数据测算,1至7月,我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6%。其中,出口份额为13.8%,进口份额为11.3%,同比分别提升1个、1.1个和0.8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明显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明显,外贸“稳定器”作用更加突出。李魁文介绍称,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0.66万亿元,增长10.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6.1%,比去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 同时,前三季度,产业链更长、更能反映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一般贸易进出口13.92万亿元,增长2.1%,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至60.2%。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6.4%,占比减少1.8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一大亮点是,随着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前三季度,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873.9亿元,增长52.8%;市场采购出口5098.6亿元,增长35.5%。 此外,今年以来,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持续推进,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前三季度,东盟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7.7%,占比达到14.6%。同期,对日本、韩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4%、1.1%,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5%。 全年进出口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 当前,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多。谈及下半年外贸形势,唐建伟表示,三季度全球经济已经逐渐复苏,只要海外复工复产继续加快,外需状况将逐渐修复。预计四季度延续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有望实现小幅正增长。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伊楠认为,进口增速仍有望加快,一是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持续复苏轨道上,四季度增速将会继续加快,内需将会继续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促进进口;三是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仍在回升。 “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严峻。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李魁文认为,随着“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贸进出口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 李魁文进一步表示,在全国海关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56条稳外贸、稳外资措施,包括改革创新促进贸易便利、降低企业成本、促进新业态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举措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下一步将全力推动56条稳外贸、稳外资措施落地见效,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和质量提升。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外贸企业面临出口订单减少、贸易成本上升等问题。为帮扶涉及近2亿人就业的外贸企业纾困发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着力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外贸基本稳定。 “尽管外贸有所恢复,但是还处在较为困难的时期,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较大。”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经济的重点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因此出口企业把产能从国际市场转移到国内市场是必要的举措。 支持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出口产品转内销并非“一帆风顺”。业内专家表示,外贸出口主要是订单式销售,转向内销后,有的企业缺少市场销售渠道,对市场准入、销售、结算等规则不熟悉,争取国内订单比较困难。同时,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口味、标准和国际市场也存在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需要有关部门帮助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拓展方面给予支持,牵线搭桥拓展“朋友圈”,搭建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特别是要用好线上销售的优势做好宣传,推动内销规模化、品牌化,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标准不一致,转内销的外贸产品需要按照国内标准进行调整改造,否则无法在国内销售。对此,《意见》提出,要支持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即在同一生产线上按照相同标准、相同质量要求生产既能出口又可内销的产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实现内外销转型。 加大融资服务和支持力度 “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也要给予外贸企业更多的金融支持。”李建军表示,在出口方面,要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涉外业务减费让利,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纾困外贸产业链。 民银智库研究员伊楠建议,要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结合实际开展内销保险项下的保单融资业务,加大流动性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存货、机器设备、仓单、订单等质押融资,依托大型电商平台加强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直贷业务。 资金的持续性对外贸企业纾困至关重要。对此,李建军强调,在贷款支持方面,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延缓本金和利息的支付、推广无还本续贷、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外贸企业战胜疫情影响。 此外,《意见》还要求,要加大保险支持力度,支持保险公司加大对出口产品转内销的保障力度,提供多元化的保险服务。 外贸促稳提质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外贸促稳提质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20年春季)》认为,在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独特的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的经济基础、巨大的市场潜力、丰富的人力资本等诸多优势充分彰显,经济发展具有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 展望下半年我国外贸形势,伊楠分析称,目前,发达国家复工复产相继启动,全球经济最严峻的时刻或已过去,这将有助于我国出口回暖。国内疫情防控等级全面下调之后,经济社会运行逐渐恢复正常,进口需求也有望逐步回稳。 针对疫情导致外需下滑的情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表示,商务部将在狠抓稳外贸系列措施落地的同时,通过降低企业内销成本、加大内销支持力度、用好产销对接平台、拓宽线上合作渠道四个方面举措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