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9月9日解读2020年8月份CPI数据时表示,8月CPI环比与同比涨幅均有回落,部分商品服务价格上涨较多。 董莉娟说,从环比看,8月CPI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涨幅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31个百分点。食品中,由于蛋鸡存栏量仍处低位,夏季产蛋率不高,加之临近开学和中秋,需求增加较多,鸡蛋价格上涨11.3%,涨幅比上月扩大7.3个百分点;受高温及降雨天气影响,鲜菜价格上涨6.4%,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猪肉供给有所改善,但需求持续增加,价格仍上涨1.2%,涨幅回落9.1个百分点;受饲料成本上涨、需求恢复及猪肉价格上涨带动等因素影响,牛肉、羊肉、鸡肉和鸭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涨幅在0.5%-1.4%之间;鲜果供应充足,价格继续下降0.4%,降幅收窄4.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今年2月份以来首次上涨,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暑期出行增多,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7.3%和2.1%;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0.9%和1.0%。 从同比看,8月CPI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2%,涨幅比上月回落2.0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33个百分点。食品中,受去年对比基数影响,猪肉价格上涨52.6%,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33.1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1.7%,涨幅扩大3.8个百分点;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14.4%和9.7%,涨幅均有回落;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6%和0.9%,为近三年来首次下降;鲜果和鸡蛋价格分别继续下降19.8%和12.4%,降幅均有收窄。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4.0%和15.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与上月相同。
2020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3.2%;食品价格上涨11.2%,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3.9%,服务价格下降0.1%。1—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5%。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4%。其中,城市上涨0.4%,农村上涨0.4%;食品价格上涨1.4%,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0.6%,服务价格持平。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8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8.8%,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2.71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42.0%,影响CPI上涨约2.2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2.6%,影响CPI上涨约1.74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1.7%,影响CPI上涨约0.29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3.4%,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19.8%,影响CPI下降约0.38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11.0%,影响CPI下降约0.07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两涨一平四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6.1%和1.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居住价格分别下降3.9%和0.7%,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0.5%和0.1%。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8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上涨1.0%,影响CPI上涨约0.32个百分点。食品中,蛋类价格上涨9.4%,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6.4%,影响CPI上涨约0.16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1.4%,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1.2%,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均下降0.4%,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四涨一平两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上涨2.4%和0.3%,居住、医疗保健价格均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3%和0.2%。
■文 |沈建光 朱太辉 姜传钺 9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2.4%,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0%,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在供需平稳前提下,年内物价走势趋于明朗,即CPI逐步回落、PPI处于低位,不存在明显的通胀或通缩风险。 食品价格涨幅回落,非食品价格略有回升。8月食品价格环比1.4%、同比11.2%,涨幅均有回落。其中,受高基数影响,猪价同比大幅回落至52.6%;高温及降雨天气推动菜价同比升至11.7%;此外,蛋类和鲜果价格环比超出过去十年均值,同比降幅均有收窄。8月非食品价格环比0.1%(为2月以来首次上涨),同比略升至0.1%,主要受到能源价格的推动。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持平于0.5%的低位。 服务消费加速恢复,或支撑服务价格企稳。8月消费品CPI同比3.9%,服务CPI降至-0.1%,两者“剪刀差”仍达到4个百分点,反映服务消费恢复明显滞后。不过,基于近期高频和行业数据分析发现,服务消费(交通、住宿、餐饮、电影等)回暖有所提速,后续有望支撑服务价格逐步企稳。 PPI跌幅继续收窄,但仍处于低位。8月PPI环比0.3%,同比跌幅收窄至2.0%,主要由于全球需求改善情况下,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行。分行业看,石油、黑色、有色相关行业的环比涨幅居前。但是,上述行业集中在产业链中上游,对下游的传导并不明显,反映经济修复主要依赖投资端。 维持CPI下行、PPI低位的判断。展望未来几个月,CPI方面,随着高基数影响开始显现,CPI进入快速回落期,四季度可能降至1%以下;PPI方面,尽管工业品需求有望保持,但考虑到油价再度走弱、有效需求不足,年内同比或难以摆脱负区间。长期来看,还要关注全球货币供应量攀升、疫情冲击产业链等因素的潜在冲击。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8月CPI环比+0.4%、同比+2.4%,食品价格依然是CPI环比上行的主要动力,非食品价格小幅回升,受益于线下消费复苏、假期旅行出游热度上升,机票和住宿价格有所提振。2019年猪价加速上行发生在8月之后,未来CPI下行趋势不变。6月PPI环比+0.3%,同比-2.0%,PPI连续三月回升,石油、黑金、有色产业链领涨。未来,基建投资对于工业品需求仍有支撑,PPI将延续修复趋势,CPI和PPI剪刀差持续收敛。 食品价格回升,CPI环比上行 8月CPI环比+0.4%、同比+2.4%(前值+2.7%),环比回升、同比下降。其中,食品价格环比+1.4%,依然是CPI环比上行的主要动力,鲜菜、蛋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鲜菜主要受强降雨天气和汛情影响,供给收缩、运输受阻导致价格持续上涨;鸡蛋一方面由于蛋鸡存栏量较低、供给偏紧,另一方面中秋是鸡蛋需求旺季,8月蛋价大幅度修复;非食品价格环比+0.1%,其中主要受益于线下消费复苏、假期旅行出游热度上升,飞机票和宾馆住宿价格有所提振,未来食品与非食品端的分化表现有望收敛。2019年“猪周期”加速上行发生在8月之后,因此猪价高基数对于今年9月之后的CPI影响更大,未来CPI同比下行趋势的不变。 猪价维持高位,上涨空间有限 8月猪肉价格维持高位,环比7月小幅上涨。Q3是猪肉消费旺季,需求对于猪肉价格有一定支撑;供给方面,持续强降雨影响屠宰和运输,生猪供给受到一定抑制。不过,未来猪肉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有限。一方面,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稳健回升,供给恢复速率虽慢但已显著高于去年同期;另一方面,猪肉需求虽有所回升,但难以强于去年同期水平。另外,猪肉面临较大上涨压力时(如单价达到50元附近)会触发政府进行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今年已累计投放31次,且今年猪肉的进口数量一直保持高位,额外的猪肉供给亦有助于稳定猪价预期。 价格持续回升,PPI继续修复 8月PPI环比+0.3%(前值+0.4%),同比-2.0%(前值-2.4%),PPI连续三月环比修复,与PMI出厂价格指数表现一致。8月铁矿石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原油、有色金属等价格温和回升,5月以来的价格修复已经逐渐反映在中下游工业品价格当中,其中石油、黑金、有色产业链领涨。我们曾经提到,此轮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主要由国内需求所支撑,中国消费占比越高、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商品价格回升越快,以铁矿石为典型代表。目前高炉开工率处于历史高位,对于铁矿石的需求较为刚性,地产开工、机械制造等下游需求也表现强劲,因此铁矿石价格得以持续回升。 基建接棒地产,回升动力仍在 未来几个月基建投资有望接棒地产成为工业品需求改善的主引擎。一方面,强降雨的扰动逐渐下降,天气转好有利于施工强度的提升,部分项目可能为了跟上项目计划进度而适当赶工,灾后重建也有助于基建投资回升。另一方面,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下半年财政政策要“注重实效”,8月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明确表示后续将“加强资金使用监督,使得新增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后续财政效率和支出速率的改善将有助于带动基建加速上行。近期高频数据显示,水泥价格触底回升,或表明基建需求已有所提振。 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强度超预期;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二次爆发
【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CPI同比上涨2.4%,预期上涨2.4%,前值上涨2.7%;PPI同比下降2.0%,预期下降2.0%,前值下降2.4%。 【点评】 ——CPI:当月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 本月CPI环比保持小幅正增长,当月同比涨幅结束了此前连续两个月的回升。随着去年基数的走高,CPI下行趋势基本确认。据统计,本月2.4%的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影响约2.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影响约0.3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的回落带动了CPI涨幅回落。本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2%,涨幅较上月回落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3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小幅上涨0.1%,涨幅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的核心CPI同比涨幅持平于上月的0.5%,仍是有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 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涨幅的回落是带动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由于去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持续走高,在高基数效应影响下,本月猪肉价格上涨52.6%,涨幅较上月大幅回落了33.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另外,去年同期鲜菜价格同比-0.8%,较低的基数叠加今年南方水害、北方台风等影响蔬菜供应和运输,本月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较上月扩大了3.8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两涨一平四降。其中,医疗保健和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保持同比上涨,分别上涨1.5%和6.1%。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同比零上涨。而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分别下降0.5%、0.7%、0.1%、3.9%。 ——PPI:当月同比下降2%,降幅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 本月PPI继续改善,主要由于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企业生产活动逐步改善,带动本月生产资料PPI同比降幅较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至-3%。另外,市场需求的逐步回暖,带动了大宗商品价格走高。8月末,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总指数达到146.3,分别较上月和去年同期高2.9和7.9个百分点;CRB现货综合指数为394.8,分别较上月和去年同期高1.7和7.6个百分点,对PPI回升形成贡献。 ——综合来看,本月CPI和PPI走势与预期相符。前8个月CPI累计同比上涨3.5%,已经回到年度控制目标水平。下阶段,预计CPI将继续回落,PPI将稳步回升,通胀不会对货币政策构成较大掣肘。从实体经济恢复上看,不同类型企业间仍然具有分化,8月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PMI指数整体处于改善状态,而小型企业PMI出现回落。因此,下阶段货币政策要更加聚焦精准导向,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直达性”和“精准性”。从量上看,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促进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十分必要,不仅有助于银行保持流动性安全,缓解近期出现的“负债荒”,而且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从结构上看,保市场主体仍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引导资源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图我国CPI和PPI月度变动情况
8月份的CPI和PPI数据表明,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市场供需进一步恢复总体平衡。展望全年,我国实现全年物价调控目标的基础比较牢靠,这将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相对平稳的物价环境。专家表示,未来几个月,仍需留意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性对全球需求的拖累。 9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 专家表示,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市场供需进一步恢复总体平衡。展望全年,我国实现全年物价调控目标的基础比较牢靠,这将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相对平稳的物价环境。 CPI同比与环比均回落 8月份,CPI同比上涨2.4%,继前两个月同比涨幅小幅扩大后又出现回落。根据测算,在2.4%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2.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2%,涨幅比上月回落2.0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3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 “8月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市场供需总体平衡。”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说。 食品价格仍然是影响CPI波动的主要因素。受去年对比基数较高影响,8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2.6%,但涨幅比上月回落33.1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当前,国内生猪存栏环比增幅有所加快,同比降幅收窄趋势明显,显示国内生猪产能恢复持续加快。综合考虑国内储备投放,国内餐饮、食堂等加快恢复及季节性消费需求因素,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有望继续收窄。 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扩大3.8个百分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郭丽岩分析说,受洪水、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冲击性影响,部分地区鲜菜生产和销售出现了一定阻滞,局部市场供应偏紧,导致菜价上涨。 从非食品价格看,8月份,医疗保健价格同比上涨1.5%,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9%,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4.0%和15.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与上月相同。 8月份,CPI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涨幅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3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今年2月份以来首次上涨,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 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 8月份,PPI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个月收窄0.4个百分点。这是PPI同比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 “8月份,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市场需求继续恢复,原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上涨势头,带动国内工业品价格继续回升。”董莉娟说。 根据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截至7月27日,69.3%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较6月中旬提高0.9个百分点。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与上月持平。 在PPI同比涨幅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0%,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5.2%,收窄2.6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6.7%,收窄0.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5%,收窄2.1个百分点。价格降幅扩大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8.0%,扩大0.6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7.6%,扩大0.1个百分点。 此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4%,涨幅扩大2.7个百分点。 根据测算,在8月份2.0%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2.1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8月份PPI上涨0.3%,涨幅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保持上涨势头。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4%,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 从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看,价格环比上涨的有17个,比上月减少4个;下降的18个,增加3个;持平的5个,增加1个。 董莉娟分析说,受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相关行业价格涨势有所趋缓,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3.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1.2%,涨幅分别回落8.4个和2.2个百分点。 郭丽岩表示,最近3个月以来PPI的波动表明,当前国内工业领域复工复产进度明显加快,地方基建项目开工进展顺利,由此引发局部地区部分原材料供应偏紧,带动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 当前不存在通缩风险 今年年初,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CPI同比涨幅一度站上“5区间”。不过,进入3月份以来,CPI同比涨幅总体上持续收窄。前8个月平均,CPI同比上涨3.5%,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的调控目标基本吻合,表明当前物价调控压力较年初已明显缓解。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随着食品价格逐渐回落,CPI可能重回下行趋势。夏季过后,高温和雨水天气对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减弱,蔬菜、水果等价格可能明显回落。同时,即便猪肉价格环比保持平稳,持续的高基数也将导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收窄。消费恢复较为缓慢,非食品价格可能仍将处于低位。随着油价回升,旅游、住宿等行业复苏,未来非食品价格有望逐渐趋稳微升。 郭丽岩表示,展望全年,考虑到CPI翘尾明显缩小,预计CPI同比仍将延续稳中向下的波动态势,实现全年物价调控目标的基础比较牢靠,这将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相对平稳的物价环境。 从PPI看,自6月份以来,PPI连续3个月同比降幅收窄。郭丽岩表示,展望全年,随着工业领域景气持续回升和扩张,预计PPI将在小幅波动中进一步收窄降幅,不排除回升至零附近。 “下半年PPI同比延续改善态势,但年底能否转正存在不确定性。”周茂华认为,尽管全球解封复产、需求回暖,尤其是国内需求复苏有望加快,推动工业品价格改善,但这属于线性外推。未来几个月,仍需留意疫情等不确定性对全球需求的拖累。 刘学智表示,当前,虽然食品价格回落导致CPI或将走低,非食品价格处于低位,但随着经济逐渐恢复,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进一步降到负值的可能性较小,不会出现明显通缩,不会对宏观政策带来影响。PPI处于回升过程中,随着专项债带动基建投资加快,叠加全球经济逐渐改善,未来PPI同比涨幅可能回正。
投资要点 通胀是影响资产价格的核心指标之一,关于通胀的讨论,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为此,我们精心准备了系列专题,通过数据模型预测中国、美国通胀在下一阶段的走势,并回答当前市场上的热点问题。 随着猪周期即将见顶,主流分析认为直到年末,中国通胀将总体处于回落态势,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太多约束。然而,关于明年通胀是否可能超预期上行这一问题,近期市场上有很多分歧的声音,主要聚焦于猪价与粮价方面。 猪价方面,通过对前两轮猪周期的分析,我们判断本轮猪肉价格的高点将出现在2020年9、10月份,同时由于能繁母猪补栏的质量不高,本轮猪肉价格更可能体现出“急涨缓跌”的走势。若从能繁母猪存栏向猪肉价格的传导判断,明年年中猪肉价格可能回落至45元至50元每千克的区间,带入我们的测算模型得到,2021年5月份CPI增速处于阶段性高点时,将位于2.3%至2.6%之间。 粮价方面,疫情及南方大雨之后,小麦、粳稻等主粮与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价格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引发了市场对于粮食通胀的担忧。总的来说,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有两个路径:1、主粮价格直接作用于CPI粮食项(占CPI总权重2%)。2、饲料粮价格推升生猪养殖成本,最终作用于猪肉价格和CPI猪肉项。但当前政府主粮库存高企,及生猪养殖利润丰厚,将阻碍两个路径中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因此我们认为今、明年粮价,不太可能成为扰动CPI趋势的主要因素。 风险提示 猪价上涨超预期;粮价上涨超预期。 一、CPI远月预测 通胀是影响资产价格的核心指标之一,关于通胀的讨论,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为此,我们精心准备了系列专题,通过数据模型预测中国、美国通胀在下一阶段的走势,并回答当前市场上的热点问题。 随着猪周期即将见顶,主流分析认为直到年末,中国通胀将总体处于回落态势,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太多约束。然而,关于明年通胀是否可能超预期上行这一问题,近期市场上有很多分歧的声音。 上一章节中,我们从CPI预测模型切入,还原更加精确的CPI预判方法。在CPI远月预测方面,仅采用历史均值的方法预测远月CPI增速误差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对一些具有强周期性的商品进行弹性调整。 本章中,我们将对当前市场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猪价和粮价做出解答,通过模型判断这两个重要的商品,将如何影响未来一年的CPI走势。 二、猪肉价格何去何从 从前两轮猪周期来看,从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速拐点传导至生猪价格顶点,时间大约在13个月(生猪存栏为9个月)。本轮猪周期中,能繁母猪存栏拐点出现2019年9月,因此合理判断本轮猪肉价格顶点出现在中秋节前后的9至10月份。 但更为关键的是,猪肉价格在本轮下行周期中的斜率如何? 2019年9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增速上行,但质量不高。低生产率的三元母猪(商品猪)大量留种,降低了未来潜在的生猪供应恢复速度。因此本轮猪价见顶后的下行,较当前能繁母猪恢复速度的斜率,可能进一步降低,表现为“急涨缓跌”的走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6月能繁母猪存栏量2460万头,与2019年5月水平相当。从能繁母猪向猪肉价格传导周期1年左右推断,2021年中猪肉价格或在45-50元之间。 假设猪肉价格在中秋节前的9月达到周期性高点60元/千克,此后逐步回落。2021年春节后,猪肉价格回落至50元/千克,年中回落至45元/千克。根据计算,2021年春节后CPI依旧延续上行趋势,但在2021年5月份阶段性高点,CPI同比为2.3%,较历史均值法计算结果低0.7个百分点。(若猪价回落至50元/千克,对应5月CPI为2.6%) 三、粮食价格会超预期么? 疫情及南方大雨之后,小麦、粳稻等主粮与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价格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引发了市场对于粮食通胀超预期的担忧。 总的来说,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有两个路径:1、主粮价格直接作用于CPI粮食项(占CPI总权重2%)。2、饲料粮价格推升生猪养殖成本,最终作用于猪肉价格和CPI猪肉项。 从主粮涨价的路径来看,历史上货币宽松、或者M2的上行,一定程度与后续粮食价格的上涨有相关性。但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PPI的上行,并抬升主粮的种植成本(种子、农机使用、化肥等),因此数据上PPI与粮食价格的正相关性更加明显。 虽然PPI上行会引发粮食价格的上涨,但其上涨幅度,还取决于政府平抑价格波动的能力,即主粮库存。主粮库存均处于历史低位时,政府平抑价格波动的能力有限,粮商囤积行为会放大粮食上涨幅度(2003、2009)。主粮库存高企时,政府有能力控制粮食价格,主粮价格超预期上涨的可能性很小(2017年)。 从饲料粮涨价的路径来看,当前玉米、大豆等饲料粮库存位于历史低位,的确存在超预期上涨的可能性。饲料粮涨价,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生猪养殖成本,向CPI猪肉项传导。 相较于主粮,我国大豆80%以上依靠进口,玉米市场化定价后,其价格走势也与外盘也较为相关。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动荡,极端天气风险频发,大豆、玉米国内外价格超预期上涨的风险较大。 但在另一方面,从饲料粮向猪价的传导,仍需分情况讨论。理论上猪粮比位于高位时,生猪养殖利润会部分吸收饲料粮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导致饲料粮价格向猪肉价格的传导不畅。 根据数据回测,猪粮比>;7时,玉米价格对猪肉价格的解释力度仅为13%;猪粮比<;7时,玉米价格对猪肉价格的解释力度高达74%。考虑到当前猪粮比位于异常高位,近期饲料粮涨价对猪价的传导,可能并不明显。 因此无论是从主粮的角度,还是饲料粮的角度,当前粮食价格上涨,不太可能成为今明年CPI超预期的风险点。 四、结论 猪价方面,通过对前两轮猪周期的分析,我们判断本轮猪肉价格的高点将出现在2020年9、10月份,同时由于能繁母猪补栏的质量不高,本轮猪肉价格更可能体现出“急涨缓跌”的走势。若从能繁母猪存栏向猪肉价格的传导判断,明年年中猪肉价格可能回落至45元至50元每千克的区间,带入我们的测算模型得到,2021年5月份CPI增速处于阶段性高点时,将位于2.3%至2.6%之间。 粮价方面,疫情及南方大雨之后,小麦、粳稻等主粮与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价格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引发了市场对于粮食通胀的担忧。总的来说,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有两个路径:1、主粮价格直接作用于CPI粮食项(占CPI总权重2%)。2、饲料粮价格推升生猪养殖成本,最终作用于猪肉价格和CPI猪肉项。但当前政府主粮库存高企,及生猪养殖利润丰厚,将阻碍两个路径中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因此我们认为今、明年粮价,不太可能成为扰动CPI趋势的主要因素。 五、8月价格数据点评 事件:9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其中8月CPI同比上涨2.4%,增速较上月下行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8月PPI同比下跌2.0%,降幅比上月缩小0.4个百分点,环比回升0.3%。 继7月份CPI短暂反弹后,8月CPI重新走入下行通道。其中,CPI猪肉项由于去年同期的高基数因素,同比增速由7月份的85.7%大幅回落至8月份的52.6%,成为带动CPI同比向下的最主要原因。在前文我们已经得出结论,今年中秋节前后猪肉价格将登顶,届时叠加基数因素,将带动CPI同比增速持续下行直至明年春节后。 CPI非食品项喜忧参半。8月份旅游、租房市场继续表现为“旺季不旺”,拖累非食品项同比增速。与人力成本较为相关的衣着加工服务费、家庭服务、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项,同比增速持续下行,表现出疫情后服务业需求复苏仍不稳固。 但在商品项目中,服装、鞋类、通信工具CPI项同比增速上行,相关商品需求出现好转迹象。另外,8月份原油价格继续走高,带动交通工具用燃料、水电燃料项目增速上行。 PPI方面,8月份国际原油价格环比继续上行,带动石油相关产业PPI持续改善。但进入9月份后,国际原油价格明显回调,将打断持续6月份以来石油相关产业PPI的回暖势头。 8月份黑色、有色上中游PPI表现亮眼。雨季过后,基建与地产赶工需求支撑黑色、有色产品价格大幅上行。8月份政府债务融资规模达到年内第二轮高峰,同时地产销售情况旺盛,预计近期基建、地产开工需求仍将持续,并对PPI继续形成支撑。 风险提示:猪价上涨超预期;粮价上涨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