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卫星示意图 今天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二十余载漫漫北斗路,从单星研发到多星并举,从艰难追赶到昂首超越,北斗屡创太空中国速度,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果说技术创新驱动着北斗不断实现更精、更强,那么管理创新则托举着北斗不断追逐更快、更稳。 在被许多人亲切称为“北斗大本营”的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广大科研人员用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北斗卫星系统的管理创新之路,为北斗这个我国航天史上首个星座组网工程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步走、一盘棋 管理理念的大智慧 中国北斗路,不走寻常路,这是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得到的深刻领悟。考虑到当时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快速投入使用的需求,我国通过充分的论证,抛弃了国际上惯有的一步建成全球组网系统的路线,采取先“先区域、后全球”三步走的战略。 迈入世上无人走过的路,就要动用非同寻常的智慧。“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在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本着五院第一任院长钱学森创立的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理念,五院提出了“管理战略统一部署,重大决策统一领导,资源人员统一调配”的管理思路,逐步摸索出航天项目群管理模式。 他们到各地遍寻“能人”和技术水平高的厂家,利用国内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最优质的材料、技术、产品,进行系统集成,实现总体优化。 北斗这一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牵引带动了300余家单位、十万余人心系北斗,全力托举北斗。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下,各个环节高效运转,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我国卫星导航事业起步晚,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是买不来的。在推进国产化的过程中,只要北斗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不讲条件、争挑重担。 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感动地说:“众多单位面对国家需求宁可放弃一些经济利益,以报效祖国的情怀全力投入,为北斗工程提供了中国最好、与国外同等水平甚至超越国外的产品,撑起了北斗自主可控的天地”。 国产化推进之初步履维艰,五院不惜花费超过其它卫星3倍多的时间反复验证、测试、迭代,并主动帮助生产厂家改进技术和管理流程,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曾任北斗二号卫星总设计师的谢军回忆,那段时间只要一下班或周末,他就跑去厂家现场“督战”,有时做产品试验,他也一直守着,甚至36小时不合眼. “发展的路子走得有点弯、有点长,但是符合国情和发展需要……节拍与国民经济的步伐完全一致”,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三步走的战略确保我们至少提前十年用上了北斗,满足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的首创”,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范本尧感慨道。 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五院北斗人始终保持定力,不论遇到任何风雨险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3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北斗系统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部署完成;如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全面建成开通。 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北斗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将三步走的战略路径逐步变为现实。 四加一、一条链 管理制度的大格局 从北斗一号数年研制一颗星,到北斗二号3年研制15颗星,再到北斗三号3年并行研制20颗星;从单机产品年交付量百十台套到最高时每年上千台套……众多奇迹的诞生得益于五院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针对北斗工程时间紧迫、技术复杂、多星多线并举、参研单位众多的特点,五院跳出了单星管理模式,开创了组网卫星研发生产组织管理的新模式,首创了“四加一”的管理流程体系。技术流程、计划流程、产品保证流程和技术安全流程,加上与四个主线流程紧密契合的政治工作流程,实现了卫星群研制工作项目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灵活调配。 从设计、研制到生产、发射,再到在轨管理,“四加一”的管理流程体系覆盖了北斗全寿命周期,形成一条链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可以说,北斗人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科学的制度指导下开展的。这一管理体系被实践证明非常符合星座组网工程,被树为典范在行业内推广。 其中,质量管理是北斗全寿命周期的关键。为确保北斗连续稳定精准运行,五院组建了以刘崇华等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产品保证经理为核心的北斗三号产品保证队伍,建立了覆盖全层级的产品保证体系和传递落实机制,面向全体承研单位、各层级产品全面推行产品保证工作。 他们充分利用批产的优势,单机产品滚动备份,多星之间相互并行验证。在处理质量与进度这对“双螺旋”时,五院始终将质量放在首位,从不因时间紧迫而放松对质量的要求。“一纳秒也不放过”、“坚决更换有微小误差的蓄电池”等故事在五院脍炙人口,展现的就是北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整个链条的后端,五院并没有将卫星交付后就不闻不问,而是充分利用在卫星导航领域的深厚积淀,成立了以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为首的导航在轨项目办,建立了导航卫星在轨运行服务保障系统,对在轨的所有北斗导航卫星进行统一管理。 这个保障团队的成员曾亲手放飞一颗颗北斗卫星,对北斗最有感情、最了解北斗,相对来说也最了解用户,他们成为三班倒、24小时不停歇的“追星族”,把在轨保障服务做到了用户心坎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五院开创了导航组网卫星研发生产组织管理的新模式,最早形成并实践了中国航天产品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了项目群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全面创新。 独特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力托举了北斗导航卫星组批生产和密集发射,还极大地牵引和带动了国内宇航基础工业的发展,为中国航天事业阶跃性发展奠定基础,是推动重大航天工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智能化、简减检 管理手段的大跨越 整星研制周期缩减25%,发射场周期减少27%,发射场人员减少39%……成绩映射着五院人坚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提升管理手段的勃勃生机。 塑造“更好的自己”,大道至简是关键。为进一步优化发射场流程、精简人员,他们在原有整星研制流程的基础上整合了总装和测试项目,减少了大部件拆装次数,从而降低了人为问题的发生概率。 此外,远程测试、无线健康状态检查、测试岛、脉动式总装、智能管控等新手段蓬勃而出,使批量生产更加智能高效。而这些新手段在五院推广之前,北斗队伍通常都是“第一个吃螃蟹”,也能最先品尝到管理创新的甜头。 “墨守成规就会止步不前,放下姿态、创新思想,才是创造‘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必由之路”,曾历经北斗管理创新全过程的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王东感慨道。 为突破发射高峰期集中交付产品压力大的瓶颈,五院打破常规,提前策划先期投产方案,根据产品的成熟度进行分类,有重点地提前投产,极大缓解了承研单位的压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此外,在“统一批次、统一状态、稳定质量”的采购原则下,五院做到了一次定货、分批采购、分批交付。北斗三号研制中就曾出现24颗卫星一次性采购的盛况,五院单机和整星生产线全面高速运转。这些创新举措极大提升了北斗三号的组批生产效率。 “管理创新不可避免地要打破一些条条框框和现有的管理规范,在一些措施能否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给予团队鼓励和资源支撑,成为团队的坚强后盾”,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认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国各兄弟单位的协作下,北斗研制队伍充分发扬了“自主创新 开放融合 万众一心 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凝神聚力、主动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整个集体智慧的结晶。 “举洪荒之力,铸国家重器,织苍穹巨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的诗句道出了五院北斗人的使命与担当。向全球组网目标一步步迈进的征程,因管理创新的赋能而屡创奇迹、精彩绝伦。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26年间,“北斗”从纤纤嫩芽成长为参天巨树,众多上市公司投身其中——从基础硬件的“根基”,到民生应用的“枝叶”,再到科技创新的“新芽”,都有上市公司的身影。展望未来,北斗生态枝繁叶茂,上市公司也将继续贡献力量。 筑牢硬件基础强北斗根基 北斗系统的一大特点是定位精度领先,空间信号精度优于0.5米,定位精度可达2.5至5米,远高于其他导航5至10米的误差。优势的发挥需要北斗基带芯片的配合,而这少不了北斗星通、合众思壮等上市公司的芯片产品。 例如,北斗星通发布的UFirebird芯片,是全球最小尺寸的28nm全球导航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可以支持北斗在内的全球四大导航系统,定位精度达到2米,配合上RTK技术(实时动态),可以进行厘米级的解算。又如,合众思壮发布的“天琴二代”高精度星基增强基带芯片,专门针对北斗三号系统研发,增加了独有的抗干扰技术,使得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大大提升,充分发挥出北斗的高精度优势。 除了芯片,承载芯片的北斗板卡也极为重要。合众思壮推出的搭载天琴二代和天鹰射频芯片的板卡,除了全面支持北斗信号之外,还实现了稳定的毫米级定位和0.08度的定向。北斗星通的高精度板卡占据了60%至70%无人机市场份额,包括大疆、极飞等都使用其产品。 正是在这些上市公司的助力下,北斗硬件发展势头喜人。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出货量已超1亿片,季度出货量突破1000万片。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拓展北斗应用繁北斗枝叶 有了牢固的基础,众多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拓展北斗系统的应用空间。从交通运输到农林牧副,从公共服务到公共安全,北斗的身影无处不在。 最典型的使用场景就是交通运输,随着北斗芯片越来越普及,现在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运输监控领域。北斗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国内超过650万辆营运车辆、4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已应用北斗系统,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 在农业领域,不少上市公司也推出基于北斗的导航产品。例如,华测导航推出的领航员NX300农机导航自动驾驶系统配有北斗双天线,作业精度可达±2.5cm,适用于农业种植各个环节。中海达、北斗星通等公司也都有相关产品应用。这些上市公司的努力大大促进了农业自动化,目前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超过2万台套,节约50%的用工成本。 在水文监测、气象测报、电力调度等公共服务领域,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北斗应用。例如,国家电网目前就在积极推进电力北斗基站的建设,剥离对GPS的依赖。预计到今年底,国家电网将建设1200座电力北斗基站,具备在全域范围内提供实时米级、分米级定位服务,在重点区域如输电线路沿线、地质灾害高发地区提供厘米级、毫米级定位服务,保障我国电力安全。 公共安全领域也是北斗应用的重要阵地,目前,海格通信、振芯科技、中国卫星、雷科防务、华力创通、合众思壮等已进入北斗军用终端市场。仅此一项,目前全国就有40余万部北斗警用终端联入警用位置服务平台。 推进联动创新育北斗新芽 创新永不停息,如何让北斗长出更多茁壮“新芽”?众多上市公司正布局联动智能汽车、5G等前沿技术,推动北斗新一轮创新。 在智能汽车领域,海格通信此前就与小鹏汽车达成了战略合作,开发北斗智能驾驶导航。海格通信还打造了“北斗+智能网联”平台,其子公司星舆科技,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车辆的高精度定位等领域均有布局。北斗星通更是拟募资10亿元,用于扩建智能网联汽车项目。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正在与5G技术加速融合,促进物联网发展。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目前也在积极推进“5G+北斗”工作。中国移动去年10月首次采购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基准站就达4400套,价值3.36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5G+北斗”的融合,将为车联网、智能能源、无线机器人云端控制等技术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首提“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以37字阐述资本市场: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意见,拟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到深化国企混改实施意见,一系列“升级版”政策呼之欲出,国企混改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抓住窗口期,加大混改攻坚力度,项目提速批量落地。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行政复议委员会30日成立,推动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的法治协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0日,在已披露半年报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出现了QFII的身影。 □ 丰富债券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债务管理体系,沪深交易所发布公司债券置换业务通知。 □ 上海金融法院从明确审判原则,细化落实立案、审判、执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15条服务保障举措,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近日印发《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意味着以电子信息、计算机、材料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企业可得到税收方面的支持。 □ 统计显示,截至28日,沪深两市已有33家公司宣布或正筹划控制权变更事宜。逾30个控制权变更案例中,有14个的“买手”具有国资背景。 详情请扫二维码↓
近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完成入网工作,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全球组网工作完美收官,这也意味着北斗导航系统将正式提供全球服务,其广泛的用户群将会因此受益。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已经运用了北斗系统,而之所以用户感受不到,主要是因为目前手机通常以GP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代替表示了所有导航系统。 通信专家、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斗导航系统的用户群十分广泛,民用智能手机当中,大部分安卓机都是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的。 据项立刚介绍,现在的智能手机在使用卫星导航定位功能时,没有办法简单的区分使用的是哪个导航系统提供的定位服务,有可能是北斗导航提供的,也有可能是美国GPS提供的,甚至有可能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提供的。 “因为目前民用手机对于全世界的主要导航系统都是支持的,通常是在区域内,哪个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更好,就自动使用该导航系统,这种选择是手机自动识别的,手机内部都有对应的天线和芯片。”项立刚进一步表示,相比其他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在民用方面的优势并不那么突出,但是对于非民用方面,要好于其他导航系统。 例如北斗导航系统可以让信息通过“短报文”的形式进行传递,这一功能需要特殊的终端设备完成,民用手机是无法做到的,而在非民用方面十分有价值,先进性很强。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部分地方会出现塌方等地质灾害,需要对土地的位移进行监测,很多时候靠人力监测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靠定位设备完成工作。如果使用美国提供的GPS定位系统,其开放的民用定位精度误差可能会达到10米,无法做到对5厘米位移的精准监测和及时预警,而如果用我国发明的北斗导航设备,就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监测。 “最近有部分灾害预警,就是运用了北斗导航系统对土地位移进行监测,提早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像这样相关的,需要精准定位的体系还有很多,我们以前无法实现,现在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项立刚说。
“作为中国航天人,我只想说,曾经有机会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现在有机会见证北斗系统的建成,我非常自豪。”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伟刚7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是我国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对民用领域拓展和军用装备的性能提升及安全可靠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国科天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房亮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是北斗系统发展的第三步——向全球提供服务,这对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以及航天人,更是意义非凡。”曾伟刚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我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走过了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历程: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据记者了解,自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以来,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特别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 与此同时,靠着自主创新,北斗系统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铸造了北斗系统的“中国魂”。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部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 “北斗系统的成功,说明了我国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也说明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曾伟刚表示,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自主卫星导航服务让我国相应的产业可以更加放心、更加稳定的发展,相信会带来相应产业的一次发展机遇。对于商业航天公司而言,国家整体航天技术实力提升,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有机会延伸出更多的商业服务场景。 由55颗卫星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业界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实力。 曾伟刚表示,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航天领域的鼓励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从200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到《2016中国的航天》明确表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商业航天活动。可以看到,国家非常明确的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对于航天领域发展的鼓励。北斗系统的成功,正是我国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典型,同时也助推了国家进一步对于航天领域的支持。 “作为一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我们将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砥砺前行,继续致力于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期待国家更多、更有力的政策继续支持商业航天整体的发展。”曾伟刚说。 房亮同样对北斗系统充满期待,“希望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希望国家持续投入更多政策扶持,保证这个标志性工程未来大展宏图,更好的服务国计民生。”
“作为中国航天人,我只想说,曾经有机会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现在有机会见证北斗系统的建成,我非常自豪。”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伟刚7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是我国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对民用领域拓展和军用装备的性能提升及安全可靠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国科天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房亮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是北斗系统发展的第三步——向全球提供服务,这对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以及航天人,更是意义非凡。”曾伟刚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我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走过了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历程: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据记者了解,自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以来,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特别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 与此同时,靠着自主创新,北斗系统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铸造了北斗系统的“中国魂”。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部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 “北斗系统的成功,说明了我国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也说明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曾伟刚表示,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自主卫星导航服务让我国相应的产业可以更加放心、更加稳定的发展,相信会带来相应产业的一次发展机遇。对于商业航天公司而言,国家整体航天技术实力提升,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有机会延伸出更多的商业服务场景。 由55颗卫星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业界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实力。 曾伟刚表示,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航天领域的鼓励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从200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到《2016中国的航天》明确表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商业航天活动。可以看到,国家非常明确的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对于航天领域发展的鼓励。北斗系统的成功,正是我国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典型,同时也助推了国家进一步对于航天领域的支持。 “作为一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我们将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砥砺前行,继续坚持企业发展,同时,也期待国家更多、更有力的政策继续支持商业航天整体的发展。”曾伟刚说。 房亮同样对北斗系统充满期待。“希望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希望国家持续投入更多政策扶持,保证这个标志性工程未来大展宏图,更好的服务国计民生。”
近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完成入网工作,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全球组网工作实现完美收官,也意味着北斗导航系统将正式提供全球服务,其广泛的用户群将会因此受益。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斗导航系统的用户群十分广泛,民用智能手机当中,大部分安卓机都是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的。 据项立刚介绍,现在的智能手机在使用卫星导航定位功能时,没有办法简单的区分使用的是哪个导航系统提供的定位服务,有可能是北斗导航提供的,也有可能是美国GPS提供的,甚至有可能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提供的。 “因为目前民用手机对于全世界的主要导航系统都是支持的,通常是在区域内,哪个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更好,就自动使用该导航系统,这种选择是手机自动识别的,手机内部都有对应的天线和芯片。”项立刚进一步表示,相比其他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在民用方面的优势并不那么突出,但是对于非民用方面,要好于其他导航系统。 例如北斗导航系统可以让信息通过“短报文”的形式进行传递,这一功能需要特殊的终端设备完成,民用手机是无法做到的,而在非民用方面十分有价值,先进性很强。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部分地方会出现塌方等地质灾害,需要对土地的位移进行监测,很多时候靠人力监测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就可以靠定位设备完成工作。如果使用美国提供的GPS定位系统,其开放的民用定位精度误差可能会达到10米,无法做到对5厘米位移的精准监测和及时预警,而如果用我国发明的北斗导航设备,就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监测。 “最近有部分灾害预警,就是运用了北斗导航系统对土地位移进行监测,提早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像这样相关的,需要精准定位的体系还有很多,我们以前无法实现,现在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项立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