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证指数下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指标股回落,除了贵州茅台之外,其他的比如银行股、金融股,包括券商股都整体出现回落,所以指数想走强也没有可能,但是呢?深成指却正好相反,因为一些指标股所处的行业是今天强势板块的特征,比如光电子,医疗机械。 反差无处不在,同样是指数,同样是指标股,对于沪深股市走势的影响完全不一样。其实今天下跌的个股是要大于上涨的个股,而且比例还不低,基本上是2:1的幅度。但是反映到指数上,上证指数跟深成指正好是相反,上证跌了0.42%,深成指涨了0.46%,一正一反。创业板的涨幅更大一点,涨了0.94%。但是无论是创业板,还是深成指个股的下跌个数都要大于上涨的个数,显而易见指标股的偏差就由此产生。 今天上证指数下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指标股回落,除了贵州茅台之外,其他的比如银行股、金融股,包括券商股都整体出现回落,所以指数想走强也没有可能,但是呢?深成指却正好相反,因为一些指标股所处的行业是今天强势板块的特征,比如光电子,医疗机械。 深成指反而出现了上涨。尽管大多数股票下跌的,这就是一个差异。恐怕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都要面临差异,大盘可能是一个震荡的格局,但是你的个股有可能处在一个回落周期,别人的个股可能处在上行周期。因为我们看到基本面是相对稳定的。今天统计局公布5月全国CPI数据同比上涨2.4%,和高点同比上涨5.4%相比,回落很多了。一定程度上,如果经济继续下行,可能降息的空间就由此打开。 我们年初的时候说,当时CPI那么高的时候降息是没有什么可行性的。现在CPI下降,如果市场利率转正就会出现整体利率下调的可能。另外一方面,之前的PPI指数一直是负数,尤其是受原油价格的影响,一度下降到让人产生了紧缩的担忧。现在随着油价的回升,基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PPI也有可能由负转正。总体上来讲,CPI下行PPI上行,表面上看也出现了相反的运营方向。 其实这就是市场差异的一种表现。市场的宏观面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现在主要演绎的是个股行情。两市的成交量依然只有6151.1亿元,应该讲成交量还是比较弱的成交量。我们昨天说“别人家的股市”,纳斯达克盘中冲破了10000点,当然我们除了感慨之外就只有观赏的份。希望中国股市下一回也能够一展雄风,让我们彻底的HIGH一回。 一句话点评:差异无处不在。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不仅低于市场预期,也创下2019年3月份以来最低。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猪肉价格将继续下降,加之高基数因素,下半年CPI或加速下行。低物价为货币政策提供了调控空间,预计下半年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仍存。 食品价格回落是带动CPI下降的最主要因素。食品中,鲜菜、鲜果、猪肉和鸡蛋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据统计局数据,5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下降8.1%,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同比上涨81.7%,涨幅回落15.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分析说,随着生猪产能进一步恢复,猪肉供给持续增加,加之气温升高,消费进入淡季,猪肉价格将持续回落。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3个月全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生猪和猪肉价格连续下跌。全国猪肉批发均价已从2月中旬每公斤50元的阶段高点降至每公斤38元;全国猪肉零售均价比最高点下降近四分之一,每公斤降了约13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生猪价格下半年将继续回落,并对食品价格产生显著的拖累效应,继而造成CPI回落,预计全年CPI均值为2.2%左右。 与CPI下行趋势一致,PPI同比降幅持续扩大。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PPI同比下降3.7%,降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PPI已连续4个月负增长,表明阶段性工业通缩压力加大。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称,前期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石油天然气、燃料加工、化工制造、黑色金属等产品价格显著下降。此外,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工业需求减弱,导致PPI缺乏上涨动力。 不过,随着主要产油国减产的逐步落地以及后续海外部分国家或地区疫情好转,供需缺口有望逐渐减少,市场普遍预测国际油价或会出现回升。在诸建芳看来,年内PPI低点已过,年末同比有望转正。 CPI、PPI双双回落,特别是5月核心CPI处于1.1%的较低水平,低通胀为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好的调控空间。 “下半年货币政策的重心是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下半年降息降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不管是频率还是空间都可能小于上半年。”唐建伟说。
意见领袖丨全球KOL聚焦金融大动荡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花长春、董琦 导读 4月出口大超预期,与PMI出口订单指数回落、企业草根调研的感受不一致,有三个原因促成这一结果:疫情供需影响的时间差、低基数、国内复产补出口(尤其是防疫物资)。但短期超预期并不意味着出口向上的拐点已经出现。 摘要 4月出口数据超预期,我们认为主要源于三个因素: 核心原因是疫情影响在供需时间差的反应。疫情爆发初期,管控措施带来生产停滞,供给端矛盾大于需求端,疫情国出口受到直接影响,需求回落滞后(必选消费和防疫物资支撑),带来进口端短期韧性。4月集中体现海外疫情爆发期情况,海外疫情国需求滞后回落对国内出口仍然存在支撑。 2019年同期低基数影响。若按照12-17年环比均值来看,4月出口将回落至-5%左右。 国内复产补出口影响。我们认为对比韩国出口回落,发达经济体基本面快速恶化,国内出口不降反升,部分源于国内前期疫情影响,复工复产使得4月出口仍然存在补出口的因素。 出口端,分国家来看,4月对疫情集中的发达国家出口出现大幅反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疲弱,从侧面印证疫情影响的时间差干扰。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4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均出现回升,大概率与前期订单相关。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服装出口仍处于回落状态,但纺织纱线出现大幅提升,该部分产品与医疗物资出口和海外疫情产品替代相关。我们前期强调在消费品和初级产品方面,疫情影响下,国内替代的逻辑兑现更加容易,若第三波新兴市场疫情冲击来临,这一逻辑兑现仍然存在空间。 进口端,内外夹击带来4月进口同比增速大幅下行: 外部来看,海外疫情拖累国内加工贸易,同时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行也拖累了国内大宗贸易。 内部因素来看,国内需求修复仍然相对疲弱,大宗商品中铜材和原油进口数量仍然不容乐观。 中国对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口回落幅度较大,年内中美贸易一阶段协议达成难度较高,特别是叠加能源价格下行,需求修复缓慢,在制成品与能源品进口方面达标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我们认为外需超预期的三个因素不可持续,基于PMI新出口订单回落与全球经济增速大幅下行的判断,外需向上拐点没有到来。此外,需要额外警惕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欧美复工后的疫情二次爆发风险,二是中美关系扰动影响。 正文 4月出口增速转正,市场并没有迎来预期之中的冲击落地,国内出口反弹与同期韩国出口的大幅下行以及PMI新出口订单的下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认为三个因素促成了出口的超预期: 核心原因是疫情影响的特殊性。疫情初期由于管控措施带来生产停滞,供给矛盾大于需求矛盾,因此疫情爆发阶段首先冲击一国出口,而由于必须消费和防疫物资的需求使得疫情国进口韧性则相对较高。4月衡量了海外疫情爆发期,遵循疫情的影响特征,海外疫情国出口直接受到影响,需求回落滞后,进口端韧性高,对中国的出口带来支撑。 二是2019年4月出口低基数的影响。若按照12-17年环比均值来看,4月出口将回落至-5%左右。 三是疫情影响下的补出口影响。我们认为对比韩国出口回落,发达经济体基本面快速恶化,国内出口不降反升,体现了国内前期疫情带来出口交付延迟,复工复产使得4月出口仍然存在部分补出口的因素。 以上因素并不构成对后续国内出口的支撑,海外在4月底5月初陆续开始复工,供给端问题缓解,矛盾转向需求端后自然会影响我国出口。低基数因素后续也不复存在,5月出口端还面临高基数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外需冲击虽然在4月没有到来,但迟到不意味着缺席。 一、4月出口超预期主因疫情影响时间差与低基数干扰 4月按美元计,中国出口同比增速达3.5%,较3月同比增速大幅反弹10.1个点,并没有出现市场普遍预期的冲击落地(图1)。4月出口数据无论是与宏观层面的韩国出口数据、PMI新订单下滑,还是与微观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八大枢纽集装箱吞吐量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少有的反常现象,我们认为主要源于疫情影响的特殊性。 从国内疫情发展来看,疫情爆发初期,一季度我国进口下行幅度非常有限,而出口出现大幅下降,这体现的是疫情爆发阶段供给矛盾更加显著,管控措施使得生产回落快于需求,因此生产的停滞直接带来出口端下行,而需求的滞后回落则体现在进口的短期韧性较高。 当前来看,海外疫情的影响体现出了同样的特征。4月是集中体现海外疫情爆发的阶段,由于海外管控措施带来生产停滞,对海外疫情国出口直接带来抑制,进而影响国内的进口端,但海外需求滞后回落带来短期进口韧性,特别是必须消费品以及一些防疫物资的进口,对国内出口带来了支撑。 分国家与地区来看,4月中国对疫情相对集中的发达经济体出口反而出现回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疫情对国内与海外影响模式的一致性。具体来看,对发达经济体出口中对日出口增速反弹最大,对欧盟出口虽然出现反弹但增速仍然维持负增长(图2)。与此同时,中国对东盟和对金砖国家在4月的出口表现较弱,对东盟出口仍然维持正增长(图3)。整体来看前4个月,我国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逆势增长,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下降。 从产品结构角度来看,4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均出现回升,与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大幅反弹表现相一致(图4)。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附件产品出口反弹最为迅速,集成电路出口维持正增长,但表现平平。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服装出口仍处于回落状态,但纺织纱线出现大幅提升,该部分产品与医疗物资出口和海外疫情下产品替代相关(图5)。我们前期强调在消费品和初级产品方面,疫情影响下,国内替代的逻辑更容易兑现,若第三波新兴市场疫情冲击来临,这一逻辑兑现仍然存在空间。此外,我们注意到商务部提及4月中国防疫物资出口大幅提升,截至4月29日,中国通过市场化采购方式已向19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且出口规模呈明显增长态势,该部分也构成了出口增加的动因。 二、内外夹击下进口显著下滑 4月进口同比增速为-14.2%,较3月进口增速大幅下行13.2个百分点。进口大幅回落的宏观因素源于内外两个层面。外部来看,海外疫情拖累了国内加工贸易,同时原油价格的大幅下行也拖累了国内大宗贸易(图6)。内部因素来看,国内需求仍然相对疲弱,大宗商品中铜材和原油进口数量增速仍然不容乐观。此外,一般贸易4月同比增速同步回落(图7)。 大宗贸易细分产品中,金额角度,4月铁矿、原油、铜进口分别较3月进口增速回落14/39.5/9.7个点。数量角度,铜材、原油回落0.8/12个点,铁矿进口大幅增加19.1个点,但铜材环比已经出现改善,预计后续内需改善进程中对大宗商品进口仍将带来支撑(图7)。农产品方面, 4月大豆进口环比出现积极改善,但同比仍然处于低位,由于巴西天气原因,巴西大豆当前供货出现推迟,后续疫情仍将带来干扰(图8)。此外,受海外疫情影响,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进口出现显著下行(图9),我们认为欧美疫情的持续仍然会对汽车进口链条带来冲击。 从当前来看,4月中国对美顺差再度走阔,中国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回落幅度比较明显,年内中美贸易一阶段协议达成难度较高,特别是叠加能源价格下行,需求修复缓慢,在制成品与能源品进口方面达标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图10)。 三、外需仍未渡过压力期,警惕海外疫情反复与中美扰动 展望后续,海外经济回落逐步兑现中,需求滞后回落,外需仍然承压。我们看到PMI新出口订单4月再度大幅下行,在金融危机阶段,PMI新出口订单触底领先出口增速触底2个月左右,本轮PMI新出口订单3月反弹4月下行,预计后续仍将维持偏弱的状态,出口还未探底。从年度角度来看,全球经济增速与中国出口增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基于全球经济年内下行判断,当前判断出口出现拐点仍为时尚早,考虑疫情长尾影响,对出口端的拖累也将持续。 此外,我们需要额外警惕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欧美复工后的二次爆发风险,二是中美关系扰动影响: 当前,海外经济回落已逐步兑现,4月美国ISM制造业PMI下滑至41.5%,创2009年4月以来最低,欧元区PMI跌至33.6%,基本持平金融危机低点,海外经济下探幅度的不确定性开始降低,特别是欧美复工已在4月底与5月初陆续展开,整体经济动能将开始缓慢修复。依据国内情况判断,疫情国经济动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在复工后仍然至少需要1-2个月的时间,但由于海外疫情管控措施的差异,欧美国家整体隔离周期短,复工起始早,这个过程中仍然需要警惕疫情二次爆发的风险。 除了疫情影响外,中美扰动近期也进一步加剧,这将对贸易端带来额外扰动。随着美国疫情发展以及失业潮的集中爆发,在支持率下行阶段特朗普或再度将矛盾焦点转向中国,我们不排除在大选前美方仍然对中国贸易端进行施压,特别是4月中国对美国顺差再度提升,若顺差维持高位或持续地走阔或再度引起摩擦。可能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对中国加征关税、限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煽动对中国直接投资回流等。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2%,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作为具有前瞻性的宏观经济指标,PMI走势一直受市场高度关注。4月PMI维持在50%荣枯线上,显示出国民经济继续呈现整体复苏态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分项数据中体现需求的各项指标环比回落,最终使得PMI较上月回落,显示出当前经济运行中需求端仍处于走弱态势,这一现象需高度关注。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相关数据体现4月复产不满产加重,需求弱复苏延续。 疫情对出口产生压力 受疫情影响,今年2月PMI录得35.7%的历史低位。进入3月,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当月PMI出现大幅度反弹,创下两年半来最高水平。 当时,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通常情况下,当PMI连续3个月以上同向变化时,才能反映经济运行趋势性变化。 而4月PMI为50.8%,这一指标已连续两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意味着我们距离“中国经济出现趋势性好转”又近了一步。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1.1%和50.2%,小型企业PMI为51.0%,又一次全部处于50%荣枯线上。 不过,大家也应注意到,虽然4月PMI继续运行在扩张区间,但相比3月表现有明显收缩:在5个分类指标中,除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相比上月上升外,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全部回落。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数据体现4月复产不满产加重,需求弱复苏延续。五个分项指数中,生产、新订单、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分别较上月回落0.4个、1.8个、0.8个、0.7个百分点。生产指数环比回落,可能指向复产不满产现象进一步加剧。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4月,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为50.2%,在五个分项指标中降幅最大,并创下年内次低。 关于4月需求端表现,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称,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纺织、纺织服装服饰、化学原料制品等15个行业新订单指数低于生产指数,行业需求复苏滞后于生产。调查结果显示,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占比高达57.7%,部分企业反映市场需求疲软,产品销售面临困难,订单回补尚需时日。 在需求复苏滞后的同时,出口疲软也值得高度重视:4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为33.5%,比上月大幅度下降12.9个百分点,自今年1月起,这一反映外需的重要指标已连续4个月运行在荣枯线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称,4月份新出口订单指数下滑12.9个百分点,表明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冲击的影响开始显现,我国出口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文体等行业经营困难 非制造业方面,4月份数据继续好转。 赵庆河介绍,4月服务业稳步复苏。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在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公共消费等政策推动下,服务业多数行业业务活动稳步恢复。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50.0%。 不过同时,赵庆河也指出,虽然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两个月回升,但部分行业复工复产仍然比较滞后。住宿、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45.0%以下,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 对于PMI指标反映出的未来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杨畅对记者分析称,在前期复工复产大背景下,员工复岗逐步修复,部分以内需为主的企业,景气修复状况比较明显;但部分以外需为主的企业,压力已经扑面而来,相应政策端调整值得期待。 张立群也指出,4月份PMI指数变化表明,全面复工复产已到攻关时期。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彻底打通堵点、断点、难点,使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使经济进入持续回升向好通道,是当前面对的最紧迫、最重要任务。
博时基金魏凤春:A股市场风险偏好回落 债券市场长久期配置机会仍存 从全球市场来看,受货币政策宽松预期调整以及外部局势扰动再起波澜的影响,上周国际主要股指小幅下跌,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股市跌幅基本相当。纽约联储共计向市场注入2000亿美元,维稳资金利率,美国债收益率小幅回落。国内方面,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约900亿元,但时间点来到季末,资金面仍小幅转紧。短端利率较前一周上行。通胀预期回升、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及预期以及地方债供给上升,债市短期继续小幅调整。上周央行MLF和逆回购利率均与前期持平,仅LPR1年期利率下调5bps,降息力度低于预期,A股受此压制而小幅调整。商品方面,原油市场波动加大。鹰派降息支撑美元小幅上涨,压制黄金一度跌至1500美元以下。 展望本周,海外经济方面,美国8月工业产出环比增0.6%,大超预期和前值的0.2%和-0.2%,且产能利用率也达到77.9%。另外,贷款利率下降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景气度也有所提升。近期由于大量国债和高等级企业债拍卖叠加缴税扰动,抽走了美元流动性,美国隔夜回购利率飙升,纽约联储进行了10年来首次回购干预,并暗示可能被动性扩表。国内经济方面,8月数据反映出当下经济潜在压力有所加大,而政策提前布局,但财政有一定压力,制造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9月国庆限产明显升级,生产恐难改善。9月16号降准落地保证了资金面整体宽松,但长端利率的下行空间仍需等待经济基本面的明显走弱。 具体来看,A股方面,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谨慎引发市场预期调整,影响了市场的博弈和A股风格,市场风险偏好回落。中期来看,三季报是否企稳仍是市场关注的重点;A股资金面仍然向好,政策仍然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外部局势扰动再起变化,周末的市场信息整体偏空,对市场判断相对谨慎。 港股方面,港股估值具有吸引力,盈利预期与资金面较前期略转负面,外围市场与人民币对港股市场的联动也呈中性偏负面。行业配置考虑低估值与受益于财政货币刺激的行业,具体是金融、非日常消费品、工业。 债券方面,在MLF利率未下调的背景下,1年期的LPR报价下调,整体银行间的流动性比较充裕。短端利率反弹一段时间后再度下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期市场对短端利率下不去的担忧。从一级市场来看,目前对长久期的追逐热情有所下降,经济数据未见明显恶化,长端短期不占优,适当关注政策带动下中短久期利率债的交易机会,长久期配置机会仍在。 原油方面,短期全球原油供给受限,预计将推动油价短期冲高,但反弹高度取决于部分地区情况,短期市场主要围绕供给端的不确定性作反应,近期油价受事件和新闻驱动,波动率放大,配置价值不高。 黄金方面,美联储虽然降息25bps,但表态偏鹰,市场的宽松预期有一定回落,且近期经济数据较好,对黄金形成了一定的压制。但另一方面,鉴于8月的通胀数据回升,令市场对全球通缩的预期有所回落,也对金价有了一定的支撑。且随着外部局势扰动再度出现较大的不确定性,黄金的避险属性再次回归,黄金的配置价值仍在。 基金投资需谨慎
信贷增速回落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少增3975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1.9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专家表示,信贷增速回落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表外融资收缩影响社融增速,未来货币政策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M2增速有所下滑 数据显示,7月末,M2余额191.94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4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银行表外融资减少叠加信贷不足是M2增速下滑的原因。狭义货币(M1)低增速与企业短贷低增相互印证,后续应当继续保持观察,以确定M1增速的底部区间。 “M2增速明显回落,货币政策或微调逆周期调节力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M2增速回落主要受信贷不及预期、市场流动性分层压力、货币政策维持相对稳健等因素综合影响。未来政策依然会维持稳健状态,鉴于M1、M2增速双双回落,若美联储持续降息,外部降息潮推动,国内适当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引导国内市场利率缓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再次实施定向降准等都在可选项之中。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7月企业存款大幅下降近1.39万亿元,是7月M2增速走低的主要原因,这既与半年末时点前后数据大幅波动相关,也与当月贷款数据偏弱相印证。7月居民存款小幅下降约1000亿元,符合季节性特征。 信贷增速季节性回落 连平表示,7月信贷增量环比同比均明显回落,除季节性因素外。银行体系内的信用分层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风险偏好,加之当前实体经济运行压力仍大,表内信贷融资供需两端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信贷增速明显回落。 “企业长贷转好,比例提升,一是与监管有意引导银行加大中长期贷款,优化贷款结构有关;二是二季度末地方债重新放量,基建领域的信贷需求可能有所起色。”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称。 社融方面,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103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信贷投放低于预期,小幅拖累社融增速。”连平称,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减少4563亿元,则是7月社融增速小幅回落至10.7%的主要因素。考虑到对于存量不合新规的表外融资清理期限有所延长,短期的表外融资收缩过快对于社融增速的影响可能是暂时的。当然尽管地方专项债同比增速较快,然而今年地方债发行已有所减速,对于7月社融增速的支持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