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博生物科创板上市申请日前获受理。公司是一家创新型小核酸药物研发企业,此次拟募资16亿元用于药物研发项目及补充运营资本。 拥有六大技术平台 瑞博生物对标全球小核酸技术的创新前沿,针对小核酸药物开发特点,建立了全技术链整合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公司采用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模式,围绕重大临床需求,形成了包括降血糖、抗前列腺癌、抗视神经损伤、抗乙肝、抗高血脂等在研产品管线。 公司自主开发并建立了涵盖小核酸药物从早期研发到产业化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技术链整合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包括小核酸序列设计及高通量筛选平台、小核酸药物递送技术平台、小核酸稳定化修饰平台、小核酸药物生物分析平台、小核酸药学研究平台、小核酸单体研发平台六大核心技术平台。公司将充分利用小核酸药物研发技术平台的综合优势,不断推出新的小核酸药物品种,并通过技术授权、产品授权及转让等方式,加速实现小核酸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价值,同时选择部分产品独立推进临床开发和商业化。 小核酸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也是公司多个核心技术的整合过程。公司利用小核酸药物生物分析平台支持符合NMPA要求的非临床研究,完成申报临床IND。公司应用这些核心技术布局了十几个不同阶段的小核酸药物项目。核心技术是公司小核酸新品种开发强有力的引擎。公司致力于成为面向全球市场,具备小核酸新药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综合实力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 研发管线丰富 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三季度(报告期),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6249.89万元、9226.96万元、11424.55万元和13877.52万元。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投入进行创新药物及创新技术研发,各期研发投入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呈逐步增长趋势。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开展了多款小核酸药物研究。其中,SR062为国内首款治疗2型糖尿病的小核酸药物,其全新双重作用机制、长效降糖,有望为血糖控制不佳的中晚期糖尿病患者带来持久获益,同时避免低血糖、胃肠反应等不良反应,其单药及与二甲双胍联用等两项临床II期研究正在进行中;SR063为首款治疗AR-V7阳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药物,高特异性抑制AR蛋白的表达,可填补临床治疗市场空白,已获IIa期临床试验批准和伦理审查同意;SR061作为首款治疗视神经损伤类疾病药物,有望改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无药可治的局面;SR016作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基于GalNAc肝靶向递送技术的抗乙肝siRNA药物能高效、长效地抑制乙肝表面抗原,有望实现慢性乙肝的功能性治愈。同时,公司依托完善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自主开发了抗高血脂、抗血栓等小核酸候选药物,持续丰富公司的产品管线。 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已申请发明专利141项。其中,32项已授权,包括19项中国境内专利和13项境外专利,覆盖了小核酸药物化合物结构、小核酸药物递送技术、小核酸稳定化修饰技术和小核酸合成技术等。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拥有专业教育背景、深厚研发及管理经验的研发团队。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近40%员工具备硕士及博士学历,核心骨干成员拥有辉瑞、阿斯利康、默沙东、百健等世界知名制药公司的丰富工作经验。 尚未盈利 公司此次拟采用第五套科创板上市标准。自设立以来,公司持续进行创新药物和创新技术的研发,尚未实现产品的商业化销售。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7341.14万元、-9866.04万元、-13435.41万元和-19145.8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8172.60万元、-11175.34万元、-14077.01万元和-13554.91万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6868.50万元。 公告显示,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系公司自设立以来即从事药物研发,该类项目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报告期内,公司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在研产品尚未形成营业收入。公司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以及对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费用导致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不断增长。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研发支出较大,公司尚无产品授权和转让、技术授权及产品销售收入。因此,公司未来一定期间无法盈利。预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公司短期内无法现金分红。若上市后公司相关指标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则可能导致公司触发退市条件。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4日讯作为国内最早涉及太阳能电池背板与锂电池用铝塑膜领域的企业之一,明冠新材(688560.SH)于今日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 明冠新材成立于2007年11月30日,主营业务为新型复合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膜材料类产品的配方及生产工艺,并以此为依托陆续开发了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特种防护膜、POE胶膜等产品,将相关技术拓展至多个应用领域。 明冠新材本次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发行的股票数量为4102.20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25%,发行价格为15.87元/股,保荐机构为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业绩持续高增长2019年背板市占率约为11.08% 光伏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近年来,得益于光伏发电行业的蓬勃发展,太阳能电池背板行业亦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明冠新材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较强的盈利能力。 招股书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明冠新材的业绩保持高增长。具体来看,2017年至2020年6月,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95亿元、8.67亿元、9.46亿元和3.4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21.16万元、8849.51万元、1.05亿元和4905.17万元。 作为明冠新材的主要产品,2017年至2020年6月,太阳能电池背板业务为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92亿元、8.57亿元、8.84亿元和3.07亿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99%、99.20%、94.11%和90.94%。 此外,明冠新材背板业务的综合毛利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1.66%、20.89%、23.41%和22.48%,而同期同行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22.45%、17.26%、15.54%和20.97%。 可见,自2018年,明冠新材背板业务的毛利率已超过行业均值,这主要由于同行可比公司没有BO背板类似产品,而明冠新材BO背板具有比传统背板更优异的耐低温、水汽阻隔、高反射率等性能,能够满足海外太阳能组件厂商以及对环保要求高的国内厂商需求。报告期内,该产品使得明冠新材的生产成本降低,毛利率整体有所提升。 据统计,2019年,国内市场对太阳能电池背板的需求量为41806.4万平方米,明冠新材当年背板产品总销售量为6804.06万平方米,其中内销量为4631.32万平方米。按此推算,明冠新材的背板销售量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1.08%,市占率较高。 技术优势显著加大研发投入加深护城河 明冠新材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研发与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074.84万元、3351.19万元、3732.30万元和1303.8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49%、3.87%、3.95%和3.82%。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3.77%、3.81%、3.82%和3.30%。自2018年至今,明冠新材研发费用率连续超过行业均值。 此外,明冠新材从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研发能力的建设,完善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目前,公司已建成了1个省级研发中心——江西省光电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设施完善的综合实验室,一个高水平专业化产品研发团队,多名高级职称的研发管理人员,以及大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多年的研发,明冠新材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目前公司共拥有专利权108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获得了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及江西省宜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明冠新材太阳能电池背板产品具有环境耐候性能好、可靠性强、反射性高,能增加组件功率和延长组件使用寿命等优点,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公司通过自身技术积累开发出独有的M膜产品,并基于该产品开发出了TPM/KPM系列背板及BO系列背板,其中TPM/KPM系列背板在粘结强度、耐候性、可靠性等指标上表现优异,已被大型主流组件客户验证并使用;BO系列背板成功通过了TUV等第三方认证机构苛刻环境可靠性测试,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和安全可靠性,受到REC、LG、VinaSolar等国外大型组件企业的青睐。 目前,明冠新材的太阳能电池背板产品获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公司拥有功能性高分子薄膜研制技术、特种粘合剂开发技术、材料界面处理技术、材料光学设计技术、精密涂布复合技术以及功能材料分散技术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有效保障了公司的产品质量与性能。 同时,明冠新材核心产品应用范围广,质量和性能经主流厂商长期验证,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TUV和日本JET认证,并通过了RoHS、REACH检测和CQC检测,达到了欧盟和我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控制标准要求。公司太阳能电池背板产品通过众多大型光伏组件厂商的质量认证检测,已成为隆基股份、晶澳科技、阿特斯、韩华新能源等大型太阳能组件厂商的重要供货商。 明冠新材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公司在巩固现有太阳能电池背板及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产品的基础上,依托江西省光电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重点开发光伏组件、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领域的新型材料需求。 募资4.1亿元投向三大项目发力产能建设 招股书显示,明冠新材本次拟募集资金4.1亿元,分别用于年产3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背板扩建项目、年产1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铝塑膜扩建项目、江西省光电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扩建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其中,年产3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背板扩建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母公司明冠新材,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公司现有太阳能电池背板产能,满足市场需求。项目拟在原有车间基础上扩建2条背板生产线,同时新建背板车间,新建2条背板生产线,新建2.04万平方米配套厂房,及配套消防池1个。该项目共计扩建、新建4条背板生产线,新增年产能3000万平米。该项目建设期为24个月,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建设投资1.56亿元,流动资金4354.00万元。该项目规划的产品类型主要有单面氟膜背板、双面氟膜背板以及BO背板三大类。 年产1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铝塑膜扩建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母公司明冠新材,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现有铝塑膜产能,从而满足市场需求。项目拟新建三栋四层砖混框架结构厂房,厂房建筑面积1.50万平米,同时扩建3条铝塑膜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1000万平方米铝塑膜产能。本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项目计划投资8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7266.06万元,流动资金为733.94万元。 江西省光电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扩建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母公司明冠新材,拟在公司现有产品、技术、人员积累的基础上,规划研发太阳能电池背板、铝塑膜以及太阳能电池相关其他配套材料等产品。该项目从实验室装修改造、软硬件体系建设、人员建设三方面具体建设,分别为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实验设施的基础上,新建实验室6900平方米,作为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改进及新产品研究开发使用;在现有研发、试验设备基础上,新增一定数量的研发设备;在现有研发团队的基础上,计划新聘若干研发人员,以作为对现有产品研发团队人员的补充。 明冠新材表示,公司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生产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太阳能电池背板国产化的推进者和实践者。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依托于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明冠新材在太阳能电池背板市场的影响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随着产能释放以及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强,明冠新材生产的铝塑膜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电池制造商认可和使用,进一步提升该公司铝塑膜产品的市场份额。
近日,上交所受理了海和药物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22103.5771万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新药研发等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上述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合计约为31.5亿元。重视研发海和药物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自主创新生物技术公司。公司符合并适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五)项规定的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等。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9月份(报告期),海和药物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7297.99万元、-42756.8万元、-29346.24万元和-42799.23万元。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拥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优良教育背景的研发团队。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58人,占员工总数的87.29%。针对未来发展战略,公司指出,计划短期内全力推进核心产品的上市申请及批准,完成泰州生产基地建设,建立优化自有营销网络,实现产品上市销售,打通涵盖新药研发、生产、销售及商业化的全价值链,并同步推进其他产品的临床试验,力争早日扭亏为盈。长期看,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深耕抗肿瘤治疗领域。巩固主业公司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用于新药研发项目、泰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上述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合计约为31.5亿元。新药研发项目主要涉及肿瘤治疗领域,实施主体为海和药物。公司指出,创新药物领域具有研发难度高、技术迭代升级较快的特点,只有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新产品开发,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7.95亿元,最近三年研发费用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8.04%。随着公司研发管线的不断推进,公司现有的研发设备配置、试验场地条件及人才储备等已难以满足快速推动研发项目的需求。新药研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有利于公司增强研发实力,引进高端研发人才,配置先进设备、仪器及软件,进一步完善和开发核心技术平台,有利于公司快速推进研发管线的开发进度,巩固公司行业地位,保持竞争优势。泰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通过新增建筑面积75274平方米的固体制剂车间、口服液车间以及与之配套的办公、研发、质检、仓储、动力、环保等辅助设施,采购约178台(套)主要仪器设备,从而达到公司在研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大幅提升公司产能。此外,公司综合考虑行业发展趋势、自身经营特点、财务状况以及未来规划等,拟使用8亿元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表示,本次募集资金项目紧紧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展开。项目涉及生产厂房建设,建设完成后,新增的固定资产和设备将会增加一定的折旧金额。而药物研发项目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公司产品实现商业化预计仍需一定时间,短期新增的折旧费用、研发费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利润水平和净资产收益率。长期看,随着募集资金项目的逐步实施,涉及品种正式投产后,公司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持续盈利能力。提示风险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在技术、经营等方面存在风险。作为新药研发型企业,公司目前暂无药品获得商业销售批准,报告期内的持续研发投入以及经营相关开支导致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公司未来销售收入的产生取决于公司药品研发情况、药品上市获批情况、药品生产、市场推广及销售、同类产品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公司存在收入无法按计划增长的风险。同时,由于公司将继续扩大开发在研药物,未来将持续保持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若新药上市申请及商业化不及预期、新药市场推广带来的高额费用等均可能导致公司亏损持续扩大,从而对公司的日常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近期,AI公司科创板排队IPO引人注目。 11月3日,以智能语音技术为核心的AI公司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知声”)在科创板披露了招股书。 截止到12月1日,云知声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有望成为寒武纪之后国内又一家AI上市公司。 云知声自2012年创办以来,8年期间总共获得9轮融资,其中不乏高盛、奇虎360、京东等知名企业,且估值达12亿美元,早早便戴上独角兽光环。 但同绝大多数AI公司一样,云知声面临着“行业标配”般的亏损难题,报告期内净利润亏损持续扩大、累计亏损7.9亿元。 云知声三年半累计亏损7.9亿元,存在触及终止上市标准的风险 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云知声营收分别为6114.07万元、1.97亿元、2.19亿元和8468.93万元;净亏损分别为1.74亿元、2.13亿元、2.79亿元和1.06亿元,三年半已累计亏损7.9亿元。 云知声称,亏损主要原因为主营业务营收乏力,但更糟糕的是,公司至今没有找到稳定的商业之路,其管理及销售等投入费用远高于行业水准。 鉴于行业存在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及投入大的特点,云知声在招股书风险提示部分称:“若公司净利润持续亏损,则会导致累计未弥补亏损继续扩大,存在未来持续无法进行现金分红的风险。若公司未盈利状态持续存在,或累计未弥补亏损继续扩大,可能导致触发退市条件,存在触及终止上市标准的风险。” 对于云知声巨额亏损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 首先,从投入方面来说,云知声在科技研发上面可谓是下了大功夫,作为由一群理工博士创立的企业,该公司始终注意科技研发投入,2019年、2020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大于100%,可以说,云知声把挣到的钱都又投入到了企业的下一轮研发中。 其次,从收入方面来讲,大量的研发投入的确让云知声占据了AI跑道的前列位置,然而,技术落地渠道仍然有拓宽的空间,2020年上半年,公司存货金额比去年增加926万元,销售很明显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最后,从行业发展过程来看,AI刚刚走过科技研发的前中期,如今已经到了大规模落地的阶段,前期投入变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从盘和林谈到的这些原因来看,这些综合因素都将导致以云知声为代表的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云知声经营现金流表现惨淡,仅2019年现金流负3.4亿元 据云知声招股书显示,公司现金流量净额一直为负,且从2017年-2019年所流出的现金流量净额一直在增加,在2019年达到了3.4亿元。 截至2020年上半年,云知声可供周转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0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16%,仅适合短期及日常非付息债务。 禾父领鲜说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2021年第11次审议会议于2021年2月1日上午召开,会议同意了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简称“百克生物”)首发上市申请。会议要求发行人补充披露发行人经营过程中销售和推广费用较高的合理性,还要求发行人代表结合国内外狂犬病疫苗生产工艺差别、监管要求、技术发展趋势、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进一步说明发行人的技术是否具备先进性,是否存在迭代风险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公司在回复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时指出,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水痘疫苗的生产和销售,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简称“报告期内”),公司水痘疫苗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2.25%、84.96%、97.06%及99.89%,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水痘疫苗市场较为成熟,目前部分沿海省份水痘疫苗接种率较高,如果未来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两针法推广进度未达预期或者免疫规划政策出现不利的调整,水痘疫苗市场增长的空间可能会受到较大的限制。此外,水痘疫苗市场内部竞争格局较为稳定且竞争较为激烈,产品各年销售费用率约为40%,推广费用相对较高;如市场出现波动或者竞争对手生产出质量更高的水痘疫苗,则可能导致公司现有市场份额缩减,持续盈利能力受损。由于公司的冻干鼻喷流感疫苗获批不久,新产品市场培育需要一定时间;而狂犬疫苗能否按照预期计划完成技术升级以及后续商业化进展存在不确定性。产品安全性导致的潜在风险方面,由于疫苗产品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生命的健康与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疫苗的研发、生产、销售、储运、接种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疫苗产品因其生产工艺复杂、储藏运输条件要求高、接种使用专业性强,其中任一环节把关不严均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风险或者出现接种事故。疫苗安全接种不仅取决于产品质量,还取决于正确的接种方法等诸多因素。此外,接种者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在注射疫苗后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级别的异常反应,并可能会出现偶合反应。根据法规要求及公司内部异常反应补偿制度,公司可能就接种者的异常反应进行相应的补偿,如个别接种者出现严重的偶合反应,则公司需要进行高额赔偿,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募资巩固主业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使用募集资金投入金额约为16.81亿元,主要用于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2000万人份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项目,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600万人份吸附无细胞百白破(三组分)联合疫苗项目,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1000万人份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液体制剂)项目,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300万人份狂犬疫苗、300万人份Hib疫苗项目,在研产品研发项目。具体来看,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2000万人份水痘减毒活疫苗、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项目总投资2050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9003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年产600万人份吸附无细胞百白破(三组分)联合疫苗项目总投资3088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9380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公司是一家主要专注于传染病防治的生物制药企业。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展开,四个建设项目将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生产能力,保证公司未来销售货品的充足。在研产品研发项目将有助于公司丰富自身管线,加快研发进度,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及持续良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研发投入占比高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9061.74万元、101891.57万元、97566.78万元和60008.6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9348.02万元、12805.62万元、22102.21万元和17982.39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27%、7.95%、13.29%及19.73%。研发投入占比较高。2017年-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包含费用化及资本化的金额)分别为7784.22万元、8097.96万元和12968.38万元,累计研发投入28850.56万元,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超过6000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74%,超过5%。因此,公司符合《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第一条第一款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主要从事人用疫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通过多年发展,逐步围绕核心产品建立起完整的运营体系。公司对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包括原材料采购、项目研发、生产管理、产品流通、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各环节均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及内控制度。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90%以上来源于公司的核心产品。公司表示,将以本次新股发行上市为契机,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主要专注于传染病防治。公司将结合已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并依此持续投入研发,在新产品、新工艺技术方面进行布局。未来公司将会成为一家研发驱动的疾病防治生物医药公司。
据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2021年第13次审议会议公告显示,北京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阳光诺和”)将于2月5日科创板首发上会。阳光诺和主营业务是为医药企业提供专业化研发外包服务,致力于协助国内医药制造企业加速实现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公司此次拟募资4.84亿元,用于特殊制剂研发平台项目等。为逾200家药企提供药物研发服务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较早对外提供药物研发服务的CRO公司(合同研究组织)之一。公司作为医药制造企业可借用的一种外部资源,在接受客户委托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和丰富经验的研究队伍,从而帮助医药制造企业加快药物研发进展,降低药物研发费用,并实现高质量的研究。公司作为一家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及生物分析的综合型CRO公司,掌握了原料药与特殊制剂、创新药I-Ⅳ期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生物分析等各领域的关键技术及评价模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综合实力在国内“药学+临床”综合型CRO公司中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且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拥有约10000平方米的药物研发实验室,500余人的技术团队。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仿制药开发、一致性评价及创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综合研发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和生物分析。我国CRO行业企业较多,市场化程度较高,除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少数行业龙头企业外,其他多数CRO公司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根据Frost&Sullivan的市场规模数据进行测算,公司2019年在中国药学研究CRO市场(采用CMC市场数据)的占有率约为1.82%,在中国临床试验阶段CRO市场的占有率为0.41%。得益于公司提供的一体化药物研发服务以及在医药研发服务领域长期的项目经验积累,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药物研发服务主要提供商之一。自成立以来,公司累计为超过200余家医药企业提供药物研发服务,其中多数为国内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公司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增强了客户服务满意度,提升了客户黏性。稳定优质的客户群体为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拟募资4.84亿元公司此次拟募资4.84亿元,用于特殊制剂研发平台项目、药物创新研发平台项目、临床试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和创新药物PK/PD研究平台项目。公司称,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与公司主营业务以及核心技术联系密切,是从公司战略角度出发,对公司现有主营业务的全面扩展和深化,将进一步补全公司CRO产业服务链,有利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全部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和下一步发展战略展开。公司表示。未来三年将牢牢把握医药研发服务行业的发展机遇,加强公司在仿制药和创新药等方面的药学研究、临床研究和生物分析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通过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并进一步提高公司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从行业的全球发展趋势看,医药企业已越来越重视CRO公司在药物研发中的价值。CRO行业已成为当前医药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在现有基础上,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围绕药物研发全流程一体化战略,持续加快药学研究、临床研究及生物检测分析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关联销售比例较高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2017年至2020年9月30日),阳光诺和实现营业收入3604.99万元、13479.59万元、23352.56万元和23453.04万元,2018年、2019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73.91%、73.2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8.05万元、2071.75万元、4740.07万元、5097.51万元,2018年、2019年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946.08%、128.79%。这两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为超高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除阳光诺和外,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虔还控制四家医药制造业企业,从事医药行业相关业务。其中,百奥药业从事药品制剂的生产和销售业务,永安制药从事原料药及中间体的生产和销售业务,江西泓森、广东泓森从事药品销售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存在持续关联交易,且关联交易较多,关联销售的金额分别为1251.29万元、3251.12万元、3539.05万元和2522.8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71%、24.12%、15.15%和10.76%。其中,公司向关联方百奥药业提供研发服务的金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93%、22.49%、14.38%和8.90%,为公司关联销售的主要组成部分。2017年-2018年,公司关联销售的比例较高,但2019年和2020年1-9月已明显下降。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对关联方的在手合同金额为3548.27万元,占公司在手合同总额的比例为3.14%。其中,公司对百奥药业的在手合同金额为2286.50万元,占公司在手合同总额的比例为2.03%。公司称,未来公司与关联方之间仍将存在持续的关联交易,若未来关联交易存在价格显失公允、资金不能及时回款的情形,则对公司经营及业务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损害公司或中小股东利益。另外,公司存在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的风险。报告期内各期末,公司母公司口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9.69%、53.22%、50.98%及49.06%。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主要是公司预收账款规模较大,且近年来未进行大额股权融资所致。虽然公司出现大规模退还客户预收款项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如果未来公司不能正常履行合同而将预收账款转化为收入,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将使公司面临一定的债务风险。
□ 日前,汉鑫科技冲刺精选层获首轮问询,涉及公司技术独立研发能力、多类业务协同性、业务资质壁垒及合规性等方面问题。公司拟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发行规模不超过88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募集资金将用于车路协同管理及服务平台项目、华为(烟台)人工智能教育科创园(汉鑫科技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深耕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 招股书显示,汉鑫科技是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政、企数字化转型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包含数字政府建设业务、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公司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定制开发等方式,为政企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运营维护等服务。 据汉鑫科技介绍,公司长期专注技术积累,拥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山东省一企一技术中心两个省级创新平台,是山东省首批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运行维护资质单位,能够承接山东省内涉密单位的数字政府建设业务。凭借涉密资质的先发优势,公司近几年在山东地区持续承接该类项目,承接的项目曾被评为国家部委示范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已发展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信部《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收入从2012年的2.48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7.1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40%;人均实现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59.26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106.6万元,行业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受益于行业发展的景气度上升,报告期内(2017年至2019年),汉鑫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1.64亿元、2.3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55.41万元、3054.27万元、4118.37万元。 募投项目绑定华为 招股书显示,2019年,汉鑫科技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加大拓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务力度。 此次汉鑫科技拟投入募集资金8000万元用于建设华为(烟台)人工智能教育科创园(汉鑫科技人工智能研发中心)项目(简称“研发中心”)。据公司介绍,研发中心规划用地面积为1.33万平方米,配置研发软硬件设备,同时配套建设满足研发所需要的公用工程、安全环保及消防等设施。研发中心建成后,将围绕公司的主营业务(数字政府建设业务、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分别规划两个领域的研究开发、人才培训、技术积累、业务拓展及协同,完成数字政府领域的产品升级与创新,实现企业数字化领域的业务增长,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保证企业利润指标和营业额指标的增长,持续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研发中心总投资估算为1.59亿元,其中,建筑工程费1.34亿元,设备购置费1346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02万元,预备费755万元。 汉鑫科技表示,随着中国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数字政府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字政府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255亿元。其中,软件和服务是未来几年主要增长的细分领域。由此可见,研发中心有关数字政府建设业务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都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独立研发能力受关注 在首轮问询中,汉鑫科技的技术独立研发能力受到全国股转公司关注。据招股书显示,公司已取得的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共60项,拥有30项核心技术;公司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华为、腾讯、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知名校企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技术与业务的相关性方面,监管机构要求汉鑫科技补充披露已取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是否存在共同持有方,是否存在权属纠纷或潜在纠纷;各项核心技术与公司知识产权的对应关系,与公司主营业务的关系以及在主要产品中的应用情况,说明核心技术与承接项目的对应关系,是否可复用。同时,列示技术储备情况,结合下游需求变化、公司业务发展方向、在研项目情况等,说明现有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是否能用于主营业务及业务拓展。 在是否具备独立研发能力方面,监管机构要求公司结合研发模式、研发团队构成、核心技术人员背景情况,研发投入与设备、技术储备情况、研发项目管理制度,以及与外部科研单位沟通合作情况等,说明公司是否具有独立研发能力。 除了公司的技术独立研发能力受关注之外,公司业务集中在烟台地区也受到监管机构关注。 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公司全部的营业收入均来自山东省内地区,其中烟台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为68.88%、69.17%、97.72%和83.88%。国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厂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全国性、区域性和行业性。 监管机构要求公司补充说明未来发展战略属于以上哪种类型,是否仍以提供区域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主;补充说明公司未来增长空间是否主要来自新客户的开拓,目前在烟台市内对客户的渗透率情况。同时,补充披露公司开拓市外、省外市场的具体举措,举例说明相关策略和举措的有效性;公司实际从事的业务在烟台市及山东省内的市场容量、竞争状况以及可预见的发展趋势,同类可比公司基本情况,公司在获取政府、医院、学校以及交通方面客户的优势;说明业务主要集中在烟台市的原因,业务区域集中是否为同行业公司普遍特征。结合数字政府发展阶段、现有业务主要集中在烟台地区的现状、在手订单情况等,说明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