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诗和远方”的梗。2015年牛市最疯狂那会,老有人问我股票,我就发了个微博“别问我股市了。除了股市,我们还有诗和远方”。结果网友竟然联想到“石化油服”(首字母都是SHYF),更不可思议的是,石化油服竟然还涨停了。这个梗也算是当年疯牛市的一个经典写照了,今天有朋友给我发“诗和远方”的股价,已经从高点的14.23跌到了1.74,不胜唏嘘,投资有风险,在A股尤其如此,各位需谨慎。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摆地摊。这是调侃,也是写照。这是纠偏纠错,也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切换。这是城市的烟火气,也是民生的落脚点。一个大国经济,既需要尖端科技,也需要柴米油盐。国情如此,实事求是,没什么好丢人的,也没有什么好说风凉话的。中国的民间活力,从来都是但有阳光就可灿烂。人权产权法治,就是阳光。疫情以来,很多事都在改变,国际也好,国内也好。希望地摊经济像一个触发点,既解燃眉之急,又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反思和行动。 3 恢复地摊经济这事,很多媒体用词用错了,反映了对委托代理关系理解的本末倒置。对有司而言,那些地摊摊主,是你的纳税人,是你的主人。服务好你的纳税人,他们还需要地摊养家糊口并纳税、解决就业,不要动辄取缔,冠以“非法”的帽子。这不仅是个民生问题,这更是一个人权问题,更是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群众路线问题。 4 关于中概股回归的问题,第一、很多中概股肯定是要考虑回归;第二、对于中国投资者、特别内地投资者来讲,也许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投资机会,那就是伴随着注册制的深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对于相关的公司的包容性、容纳能力,以及一系列的资本市场的制度框架也更加完善了。 5 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的一个特点,炒股票的是赚不到钱的,发股票的才赚钱。为什么发股票的赚钱?因为我们的监管制度、交易制度就决定了它发股票赚钱,炒股票很难赚到钱。我不能说杨总她们赚不到钱,只能说赚钱的很少,只有专业的机构,特别资深的个人投资者才能赚到钱,大部分人是赚不到钱的。 6 看到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经折戟沉沙,确实有很多“不老松”、“常青树”,但一定是凤毛麟角,总体来讲拉长时间周期看他能稳定赚到不错收益的一定是极少数的,这也符合规律。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个体投资者,特别是偶尔为之的投资者,你千万不要用机构的思路思考股票市场,你和他的思路不可能一样,你抵御风险的能力、风控的能力、你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你的人脉关系、你的资金量,和机构都不一样的,所以不要笼而统之的说有机会还是有风险,因为机构和个体投资者不一样。我一般不建议个人投资者去直接买卖股票。 7 无论是房产投资还是股票投资,如果时间用100%来衡量,那你要用95%的时间去学习、3%的时间制定配置策略,2%的时间制定交易策略,而大部分人的交易策略不是直接下场买卖股票,而是买什么基金,买公募还是买私募,买公募的,是买科技成长类基金还是消费类基金,还是买哪个大私募,是这样的交易策略。亲自下场投资的,拉长周期来看,线上各位你们自己可以算算你投资的时间段有几个人赚钱? 8 我们本来就是T+0和没有涨跌停板,后来因为市场波动大,散户很受伤,股票市场刚建立,就实行了所谓T+1制度和有了涨跌停板。我个人建议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能回避这个事情,早干晚干,早晚得干,而且不可能没有风险的。比较稳妥的办法是新老划断,增量上彻底T+0,没有涨跌停,但在这之前要充分地进行非常系统的风险教育。同时,实行了T+0和取消涨跌停以后,原来存量的东西就是堰塞湖,绝大部分估值肯定偏高的,只能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本来要一天跌完的,那就给它一年时间吧。 9 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我认为央行不应该直接购买国债。央行是流动性的源头,主要责任是放出适量的水,财政是流动性的一个重要管道,主要责任是把流动性引导到经济的薄弱环节,让实体经济的鱼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两者之间不应该混在一起,而应该相对独立、相互配合。但并不是说不能宽松,完全可以通过相对独立的政策工具,间接配合财政赤字的扩张。比如2008年降准降息就是为了配合“4万亿刺激计划”,2014年连续降准降息是配合地方政府债务置换,2018年以来货币转向是为了配合专项债扩容。接下来,货币政策除了直接购买国债依然有很多配合操作的空间。 10 最近仔细读了下美国发布的对华战略报告,大家可以看一下,言辞非常激烈,可能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要有所防范。历史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曾经数次被打断,晚清的时候甲午战争基本终结了洋务派走向现代化的努力,1937年七七事变也基本终结了国民政府走向现代化的努力,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又走到了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万科创始人王石曾在52岁、59岁的时候两次登顶珠峰,鲜为人知的是,这两次均遭遇致命危险。第一次,王石氧气提前用尽,在冰天雪地中竟然感到暖意融融,出现幻觉进入濒死状态,靠极强的抵抗诱惑的能力保持清醒;第二次,珠峰顶上晴空万里,队友们都在享受成就达成的喜悦,王石突然左眼失明,下撤到海拔8100米位置时右眼也看不见了,靠加大吸氧才化险为夷。王石是幸运的,第一次捡到了有1/3剩余的氧气瓶,第二次具备奇幻色彩,他家人当时正好在深圳路边救了一只双眼几乎失明的小猫。 王石在接受媒体采访及去年出版的新书《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中提及了上述情况。在新书中,王石将2008年定义为自己的“至暗时刻”,因为“捐款门”、“拐点论”事件,个人形象跌至谷底,第一次让他重新认识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王石将自己2008年之后的改变,称为个人价值系统的一次更新,或一个人的现代化。 近期的王石又有哪些变化?日前,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对话万科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就捐赠万科企业(港股02202)股资产、财富理解、疫情认识、企业家特质、自我认知过程等多方面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4月初,王石率领万科员工集体向清华大学捐赠了价值逾50亿元的企业股资产,引发较大反响。这笔巨额资产将用于筹建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疫情之下显得意义非凡。王石认为,这是企业股资产最好的归宿,能有这样的结果是缘分。 对话中,王石引用了巴顿将军的名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王石说,企业家无论做什么,都是要接受挑战的,要能够承受失败的压力。 警惕成为暴发户 何伟:1988年,您在万科完成股份制改造时放弃持股,今年4月初率领万科员工集体向清华大学捐赠了这些企业股,价值超过50亿元。放弃巨额资产,您是如何理解财富的? 王石:万科198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国家持股60%,剩余40%企业股可以分配给创始人带领的团队。红头文件下来后的第二天,我就宣布放弃对企业股所拥有的权利。万科团队不大,我是唯一创始人,所以我放弃之后没有第二个人再说要自己的那份。放弃之后,当时也没想清楚应该怎么用,一晃32年过去了,最后才有了这个归宿。捐赠之后,社会反应是出乎我的预料的,而且很正面,能有这样的结果,是缘分。 有一点非常清楚,既然已经放弃,那所有权、分享权就和我没有关系了。当时成立了职工委员会来行使这部分股份的处置权,我既不是职工委员会的委员、更不是主席,所以怎么处置,我是没有权力的。当然我是有发言权的。在10年前,我们团队就想用这部分股权资产在国内做一个国际上一流的儿童医院,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地。之后出现股权之争,就顾不上儿童医院的事情了。股权之争眉目明确后,还是由我率领团队继续管理这个公司,当时我就做了决定——退休。由于股权之争原来的医院团队已经解散,用地也出了状况,儿童医院的事情未能继续推进。 因缘际会下,清华大学发来正在筹建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信息,我立刻感觉到如果把企业股资产用到这上面,那一下就和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联系在一起了。和万科现在的团队以及专门管理这部分股份的公司商量,很快形成一致意见,响应清华大学的呼应。从清华大学给我们信息到最后签协议,很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了却了一个心愿,也没有其他太多的感觉。 至于我对财富的理解,好像我表现出对钱不太在乎,因为放弃了。其实不是的。我对钱非常在乎,羡慕有钱人可以体面地、自如地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警惕着,突然有钱了能不能驾驭得住?我查了一下族谱,往上数30多代没有地主出身,也就是没有积累财富的基因。我不清楚突然有钱后能不能驾驭住,所以最好离钱远一点。我在少年时代阅读了大量书籍,《红与黑》、《高老头》等,非常厌恶里面暴发户丑恶的嘴脸。你想想,万科股份制改造后我如果突然有钱了,会变成暴发户!我非常警惕这个东西。 还有,如果突然很有钱,我会缺少动力。现在您不觉得我还是动力满满吗?因为我把钱放弃了。现在的我从万科退休了,但还要再创造一个企业,继续创造财富。我还是个企业家,挣钱是要证明我的能力,挣得越多证明我能力越大。 做公益需要公信力和能力 何伟:您之前说过,希望把自己第三个三十年花在公益环保事业上。和比尔·盖茨等富豪相比,您做公益有哪些不同? 王石: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把钱交给他做公益。现在做公益要有两点,一是公信力,二还要有能力。 在捐赠企业股资产的信息出来一周后,我和一位熟悉的深圳企业家吃饭谈公益的事情,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他说,你们把万科企业股资产捐到清华公共卫生学院,那10年前决定要做的儿童医院还做不做?我说那没法做了,资产都捐了。他说这样好不好,需要多少钱他来出,让我继续做。这让我非常意外。 公益也有排行榜,不仅仅是指捐了多少钱,更多的是体现做公益的能力。刚才说了,能力到了,人家赚的钱愿意让你花,有没有感到心里很踏实,是不是很愉悦?咱们不要唱高调,说什么境界高。不是的,这是在竞争。利他行为是有动机的,在这个过程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做公益也是一样的,所以别把我们想得那么高尚。最简单的解释是马斯洛的需求心理理论,讲究自我实现。 两次转折促进自我认知 何伟:您非常酷爱运动,尤其是登山、赛艇等。运动对您意味着什么?您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王石:2008年,我个人的探险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万科也成为了世界上经营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可以说正是滋润的时候,到了“我行你不行”、“我能你不能”的这样一个状态。但也是在2008年,“拐点论”、“捐款门”事件弄得我灰头土脸,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打击非常大。在2008年底,我的心态就恢复过来了,从“耿耿于怀”到几个“感谢”,就知道怎么重新调整自己继续走下去。 就我个人成长而言,我喜欢体育运动,在两项运动中有两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是2010年第二次登顶珠峰,第二次转折是2013年在剑桥大学体会到赛艇运动的精神。 2010年第二次登顶珠峰和2003年第一次登珠峰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从作风来讲,第一次无非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显现,不顾一切,扔下了许多垃圾。第二次登顶珠峰我们是一个国际队,18个队员承诺,除了小便没办法,其他垃圾都要带下来。这就是环保升级,我们没有再把垃圾都扔在那里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花钱组织了一个运输队,清理了7吨的垃圾,仅空的氧气瓶就捡下来200多个。我们用这些垃圾做了一个装置艺术,2010年8月在上海世博会展览,宣传珠峰的环保生态。 我觉得这是运动带给我的第一次改变,同样是探险,如何从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变成表现自己的同时兼顾环境。 第二次是2013年去剑桥大学划赛艇,这个时候我已经有12年的赛艇经验了,但真正体会到这项运动的精神、对个人修养的意义是在剑桥大学。同样是团队运动,篮球、足球以明星运动员为中心,但赛艇运动没有明星。比如说两人划桨,要是一强一弱就转弯了,强的肯定要照顾弱的,弱的也不能让强的照顾,不然就慢了,弱的会用最大努力跟上强的。这样就会发现最后会把“自我”形成“无我”,又把“无我”形成一个整体。剑桥、牛津有那么多体育运动,赛艇发展成为了一年一度的万人空巷的项目,全国转播、上亿人收看的运动,魅力就在这里。我体会到这对企业管理太重要了,太受启发了。 企业家要接受挑战 何伟:在咱们国家,民营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改革开放以来那么多坎儿都过来了,我想您是有许多感悟的,您现在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王石: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我用过两句话、六个字来表达我的感受:第一句话是回顾过去,想不到;第二句话是看看未来,不确定。现在又10年过去了,我觉得依然可以用这两句话、六个字来表达我的感受。10年前,怎么有想象力也想象不到中国能有现在的影响力,以及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现在受疫情影响,未来真的还是不确定。 企业家无论做什么,都是要接受挑战的,看你能不能接受失败的压力。我曾经非常喜欢引用巴顿将军的一句话: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欣赏褚时健先生,他在巅峰时期带领红塔山与世界级香烟品牌PK,甚至价格更高,每年利税上百亿,令我十分佩服。但我更佩服的是,他跌入谷底之后的反弹力,又创造了褚园、褚橙。 至于心态,我觉得过去的一个礼拜过得非常愉快。为了身材,我已经10年不吃火锅了,但过去一个礼拜我连续三个晚上吃了火锅,“大开杀戒”啊!我已经10年不登山了,登雪山是要靠脂肪的,进山前要猛吃猪肉、牛肉,自己一定要圆鼓鼓的才能经得住消耗,不登山就可以保持身材了。但过去一个礼拜连续登山,消耗大,连吃三顿火锅我开心坏了。你说有钱之后可以各种山珍海味,各种享受、追求是吧,但我连吃三顿火锅,就已经满意了。一定要把握住自己,感恩、知足,这就是好的心态。 把不确定作为新常态 何伟: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且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您怎么看? 王石:很重要的一点是,面对未来,要把不确定,把“灰犀牛”、“黑天鹅”当成一种新常态。面对这样一个不确定的疫情,我就特别想讲一讲,疫情之后我做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做的? 去年我组建了两个基金会,一个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一个是猛犸公益基金会。农村可持续发展基金和延安大学合作建立了农村发展研究院,要做一个明日地平线大讲堂,原定由我在一年内做10场讲座。刚举办两场之后,疫情来了,线下不能办了,被迫转为网上视频直播。第一个礼拜做了四场直播,第二个礼拜做了五场,突然成了网红节目。我就明白,网上直播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但主流已经不是线下了,网上直播的频率比之前高多了,教学素材也更丰富。这一直播不要紧,抖音、快手等各方面都找过来了,我们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内容提供商了。 21世纪已经是生命基因时代,但基因测序当前的主要应用,还是在科研、教学和医疗上,社会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很粗浅的水平,很需要科普。猛犸基金会做的事情就是搞科普,在高校、中学建立基因测序实验室,让孩子们在分子生物层面来观察生命,来认识生命。疫情发生后,我们马上决定给20家医院的实验室升级或者捐建核酸测试实验室。也就是原来每天测试能力200份的医院,给它升级到400份;原来没有实验室的,只要卫健委同意,马上捐建实验室。当我们做到16家医院的时候,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需要了,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厉害之处。 猛犸基金即刻转战国际,向日本捐赠了试剂盒,一炮打响。紧接着多个国家的使馆来向猛犸基金要试剂盒,我们的试剂盒给到了40多个国家。后来我说“打住”,给试剂盒没有技术含量,我们开始在国际上捐赠实验室,或者给当地的实验室能力进行升级。第一家在塞尔维亚,实验室已经建好了,对方总理出席线上仪式祝贺。我们预计,我们给国际上捐建或者升级的实验室,至少20家。 现在再想想,疫情控制住了以后,猛犸基金会想在中学、大学做这个实验室,可能不止基因测序,是更综合的实验室了,有没有响应?这都可以想象。我想说的是,发生的任何不确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机会。
一 就业的来源! 人间的烟火! 中国的生机! 今天,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在和商户和摊主交谈时,用形象的语言,再次强调地摊经济的重要性! 看吧,总理的原话是这样的: 国家是人民组成的,人民好了,国家才能好。靠每个人的奋斗,大家都好了,国家就更好!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我们会给你们支持的。 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叹,这真是一位亲民、接地气、有担当的好总理啊,他说这些话,意思很清楚,其实就是向各地松绑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发布了动员令! 要知道,现在正值困难时期,我国有数以千万计的打零工为主的低存款抑或根本没有存款的人还等待着工作,等待着养活自己和家人的钱。他们需要经济收入。 而赚钱,只能靠就业啊,没有工作岗位,一家人吃什么,喝什么,怎么还房贷,孩子们怎么上学?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是天大的事情! 正因如此,总理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求各地政府:赶紧转变思路,积极行动起来,服务好、引导好摊贩经济发展,让困难群众生有点钱赚,有口饭吃,度过难关。 前段时间,中央文明办也明确提出: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不再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一场城市新政,已经开始了! 二 有人或许要问:小摊小贩,引车卖浆,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城市,搞得脏乱差,为什么还要放开让他们发展? 这个原因,其实今天总理已经回答了。 1、就业的重要来源:地摊可以让一些失业群众、大妈大叔赚点辛苦钱,也可以给进城务工的底层人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疫情之后更是如此! 很多人可能以为,就业,就是去公司或单位上班,早九晚五,有时还要九九六! 其实不然,在中国,有近亿人,是灵活就业群体,或者叫非正规就业群体。 这些人有的卖早点,有的摆地摊,有的纳鞋底,其中还不乏一些残疾人,一个“大碗茶”就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 对他们来说,一个卖鸡蛋灌饼的小推车,一个卖包子小米粥的早点铺,就是他们收入的全部,养活了一家人。 如果让这些人都去租店面,租金、押金、转让费、装修、水电物业等等,这些都不是底层劳动人民能承受的。 如果对这些非正规的经营一刀切地禁绝,表面上看,城市似乎干净了、清爽了,但在清爽的背后,往往是多少家庭的生计无着,是多少人的饭碗打破,是多少弱势群体“无米下炊”! 更何况,一场疫情,让全球的经济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也几乎让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商户失血性休克。 别看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开始复工复产复学,但有的人再也没有办法回到工作岗位上去了,那个工作岗位甚至可能已经直接没了。 在这样一个结构性、暂时性的失业窗口期,他们如果有摊贩经济这种非正规就业,就可以过渡一下,生存下去。 等疫情过后,经济恢复过来,他们回到原来从事的行业,仍将是一条好汉。 2、人间的烟火:地摊的价值,可以丰富居民的饮食选择,烧饼油条拌面饭团煎饺煎饼都有,也可以普通人,在夜色阑珊处,相互温暖。 想想,曾经在学校周边的小区门口,烤串的,麻辣烫的,煎饼果子的,铁板烧的,烤冷面的,天桥卖袜子的,真是一片繁荣。 摊主的锅中冒着烟气,油脂在五花肉上面蹦哒、辣椒香料在高温下散发着香味、各色各样的人在不同的摊位寻找自己所爱。聊天、叫卖、锅碗碰撞的声音,让人乐在其中。 对于白领、司机、学生等人来说,可以顺路买点吃的喝的用的,几块钱满足口舌之快。高楼大厦、kpi、成绩、冰冷的数据,不及现在的手中一碗冰粉来得舒坦和温暖。 尤其在疫情时期,让很多人相互之间,自觉不自觉地拉开了距离,因此也压抑了消费,更需要这种烟火气的对治。 消费是要靠传染的,人间烟火、市井百态,最能抚慰人心。一大堆人聚在一起,听一个伙计声嘶力竭大吼打折、甩卖,不买也买了;痛痛快快活着,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其实,哪怕巴黎哪怕伦敦,烟火气仍是一个城市的底色,高楼大厦绝不是现代。 毕竟,无“人”不成“市”,无“市”不成“城”。最抚慰人心的,正是一座城市随处可见的烟火气。 3、中国的生机:摊贩经济,是搞活中国经济的一个“润滑剂”,是一种低成本的创业方法。 看吧,街边摆摊设点,老百姓愿意在这消费。人心活泛了,消费增多了,小微企业就能赚到钱。 小微企业赚到钱,就能多开几个店,多雇几个打工仔、多雇几个打工妹。 打工仔、打工妹赚到钱,就敢去花钱哈皮,哈皮来、哈皮去,经济就有了活力,就从疫情当中恢复过来了。 看吧,成都城市管理的新政,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成都允许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 目前,成都市已经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小小一个变化,就增加就业10万个,背后是10万个家庭的生计。 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成都,还发生在许昌、杭州等很多中国的城市。 4、的确,以摊贩经济为代表的非正规经济,承担着某种“社会润滑剂”的功能,它符合低收入群体和普通百姓的就业需求,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社会对于底层群体的关怀和包容。 毕竟,虽然谁都希望市容市貌清爽干净,但现在很多底层民众需要的是钱,是能够生存下去的钱,只有等他们度过难关后,才谈得上更高维度的事情! 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来! 三 小摊点、大民生。 疫情之下生存不易,在这个非常时刻,放开街边摊确属善政,是对普通民众的真正关怀! 要知道,此次疫情冲击,影响的,更多的是人的流动性,它不是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实体经济。 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是资产暴跌,因此是富人的危机,是有资产的、有股票的、华尔街人的危机。 而这次疫情,导致的更多穷人的危机,穷人没工作、没市场,无法出门,没有收入,很多人度日艰难,不少家庭陷入生活的泥潭! 你没穷过,你不知道穷人的生活会有多辛苦,在非常时期,如果你站在安全地带时,即使做不到拉别人一把,也千万不要嘲笑那些处于危险的人,奋力挣扎的模样。 看吧,这个雨天里的女子。雨下得这么大,她追在后面跌跌撞撞地赶公交。一个公交的人都看着她在泥水里挣扎,通红着脸,摇摇摆摆,满脸都是眼泪。 她发着烧,刚刚拔针,可是请个病假就要扣300全勤,这300块钱,对有些人来说,就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还有这个台风天里冲出去的中年男人。 2017年8月,超强台风“天鸽”袭击广东, 他在家里看到自家的小货车被大风吹得摇摇欲坠,于是他冲过去,想用自己顶住小货车。 结果被车压倒当场身亡! 你说,那台风中顶住小货车的人,难道真的不知道危险吗?那个雨天里的女子,难道就愿意发烧生病,也要赶公交车去上班吗? 他们什么都懂,他们也想体面精致地生活,但他们做不到。对他们来说,生活的目的,不是享受,而是生存。光是为了活着,他们就已经花光了所有的力气。 别忘了,今年,中国农业大学一位院长叶敬忠,发表的那篇题为——《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的致辞: “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穷苦生活体验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明白穷苦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借钱难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体会到向别人开口借钱的感受; 一个从来没有抚养过残疾孩子的父母,永远不可能真正感受养育残疾孩子所需要的各种付出和各种滋味。 正是因为,人们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体悟到弱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 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一种态度,也就是要尝试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正因如此,我支持放开摊贩经济,即使它可能让我居住的城市脏一点、乱一点,但是,它能够帮助一部分迫于生计的小摊贩,给他们一个“饭碗”,让他们在灯火阑珊处互相温暖,挺过这个难捱的经济寒冬。 毕竟,一个城市的温度,一个国家的格局,一个人的宽厚,往往就体现在它对弱势群体的包容上! 最后,我想把莎士比亚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在生活里挣扎的人:"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 天亮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来源:财经要参(mofzpy) 水木然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孙不熟 6月1日,中央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省,再次走上巅峰时刻。 这一次,中央支持海南建设全岛自由港,要求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自由港之于海南,是继1988年海南脱离广东建省、设立经济特区,2009年获批国际旅游岛、2018年建设全岛自贸区之后,又一次巨大升级。 01 海南自由港是一个怎样的区域? 它是一个实施“零关税”政策的“单独关税区”,而且要在2025年之前适时启动“封关运作”。 “封关”之后,海南将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国家在海南和境外之间设立“一线”关,负面清单之外的货物可零关税自由进出。在海南和中国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立“二线”关,货物从海南自由港进入内地,原则上按进口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照章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也就是说,未来我们从内地去海南,会有一道“海关”,类似当年深圳和珠海的“二线关”。在此意义上,海南成为中国内地最特的特区,开放力度之大,远超前海、浦东、南沙等自贸区。 更令人兴奋的是,和开发区、保税区、自贸区的“高冷”不同,海南自由港不仅仅有大量面向企业端(To B)的优惠政策,更有大量面向个人(To C)的政策利好,普通人也能直接享受到国家的政策红利,这个突破不是一般的大,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零关税。建设全岛封关运作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制度。 2、低企业所得税。对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企业(负面清单行业除外),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 3、低个税:对一个纳税年度内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累计居住满183天的个人,其取得来源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范围内的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按照3%、10%、15%三档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4、岛内消费免税、离岛免税: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允许岛内免税购买。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 5、免签入境。放宽外国人申请免签入境事由限制,允许外国人以商贸、访问、探亲、就医、会展、体育竞技等事由申请免签入境海南。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 6、安全有序开放增值电信业务,逐步取消外资股比等。开展国际互联网数据交互试点,设立国际通信出入口局。 7、金融开放。率先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实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支持建设国际能源、航运、产权、股权等交易场所。加快发展结算中心。 这些政策中,首先是企业所得税的巨大利好。要知道,即使是上海、深圳这样的政策高地,也只有特定区域(比如前海)、特定行业(比如高新)才有机会享受到15% 的所得税。而在海南,15%是全省、全行业均可享受,当然,负面清单行业除外。 至于个人所得税就更给力了,内地普遍采用“7档超额累进税率”,税率分别是3%、10%、20%、25%、30%、35%、45%。海南则简化为三档,最高只有15%,这差不多和香港一样优惠了,足以让所有内地城市羡慕。当然,海南对此项优惠有严格限定,明确要求纳税人每年在海南居住满183天,想钻政策空子是很难的。 免签入境、岛内消费免税等政策,则是直接瞄准香港,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特别是免税购物额度达到每人每年10万元,更是核武器级的利好,远远超过香港的5000元。 这意味着中国内地巨大的购买力,将从中国港澳、东南亚、日韩转移到海南,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要知道,中国大陆游客每年在境外的消费总额近3000亿美元。 当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独占鳌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消费对全国GDP的贡献率达到57.8%。可见,抓住消费这个引擎,就等于抓住了经济增长的利器,海南的未来可期。 当然,消费是一个复杂度很高的经济现象,不是说仅靠税收优惠就能做大做强的,它还需要强大的消费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比如高水平的消费空间营造、专业化的商业运营团队、高素质的商业服务人员、开放友好的城市文化。中国香港、泰国、日本、韩国在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值得海南借鉴。 02 总的来说,零关税、低税率、免签入境等优惠政策,有助于吸引人、钱、物大规模涌入海南,这和互联网行业的“流量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知道,互联网行业有两个常见的商业模式,一个是收费模式,一个是免费模式。互联网发展之初,还存在收费和免费的模式之争,但现在,免费模式早已打败收费模式成为主流。因为大家知道,网络时代,流量才是最值钱的。 如果用互联网来比喻现实社会,高税收地区就是收费模式,而自由港就类似于免费模式,前者赚的是当下的钱,后者赚的是未来的钱。自由港模式,短期内会损失大量税源,但只有流量做大了,就可以不知不觉地其他地方赚钱。 以中国香港、新加坡为例,虽然实行零关税、低税率,但以此为诱饵,吸引到全球大量货物、资金与跨国公司进驻,让两地坐享“流量经济”的红利,财政方面大大增收。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自由港的特殊优势,全球货物、资金有什么理由非得去这两个弹丸之地? 在国内城市,杭州西湖也常认为是被“流量经济”的典型代表。本世纪初,旅游经济兴起,各大旅游景区纷纷上涨门票,赚得盆满钵满。但杭州逆势而为,拆掉西湖的围墙,让其成为全国第一个免门票的5A景区。 杭州不按常规套路出牌意图是什么?不以门票收入作为直接赢利点,而是以旅游业作为导流的入口,发展其他产业。西湖免门票十年间,游客数量增加2.1倍,旅游总收入增长3.7倍,达到上千亿元,这还不包括因为西湖免费而带来的城市宣传效应。 所以,自由港时代,海南的区域价值会发生一个本质性的变化,从一个普通省份变成特殊功能区,对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都能产生虹吸效应的流量池。包括民航、商业、贸易、高新产业、旅游都会有巨大的发展红利,海南和内地的路桥基础设施也有望提速。 至于金融,相信海南会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金融,但很难成为和上海、香港、深圳相提并论的大金融中心,毕竟金融中心首先需要强大的经济腹地来支撑,海南在这方面和港沪深相比,没有优势。 03 那么,如何看待海南的房地产? 我的看法是,这个问题取决于海南的发展定位。过去,海南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人口特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旅游岛,岛上的房地产开发也大多主打旅游概念。 而我一向认为旅游地产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这类房子,只存在一手市场,缺乏二手市场。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不等于小业主也能跟着吃肉喝汤。 这个现象,几乎是所有旅游地产的宿命,因为没多少人愿意去一个旅游目的地看房200套,然后和中介斗智斗勇、和房东讨价还价,买一套二手房,然后不厌其烦地装修……一句话,旅游地产不存在二手房市场的交易场景。当然,如果你的买房目的是纯消费,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随着海南步入自由港时代,海南的产业结构、人口特征,都可能出现一个本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个税优惠政策要求纳税人在海南每年实际居住183天,这有望给海南引入大量常住人口,这就是房地产的机会。放眼全球,自由港的流量经济一般都会带来高地租现象,所以海南的不动产价值是长期看好的。 不过,在“房住不炒”的主旋律下,估计海南一定会对楼市严控,不会允许房价异动,而且海南楼市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经历过一次狂欢,教训深刻,这次搞自由港,说不定会去房地产化。所以,现阶段千万别指望能去海南买房赚个快钱。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你未来决定在海南长期发展,现在去海南置业,是个不错的契机。如果不是,最好还是坚持“买房不出圈”的基本原则。这个“圈”指的是都市圈,因为只有在大都市圈,才会有显著的人口增长和源源不断的住房需求,你的房子才不会担心二手市场。 (本文作者介绍:城市规划与房产专家,自媒体城市战争创始人,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孙不熟 6月1日,中央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这个中国最年轻的省,再次走上巅峰时刻。 这一次,中央支持海南建设全岛自由港,要求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自由港之于海南,是继1988年海南脱离广东建省、设立经济特区,2009年获批国际旅游岛、2018年建设全岛自贸区之后,又一次巨大升级。 01 海南自由港是一个怎样的区域? 它是一个实施“零关税”政策的“单独关税区”,而且要在2025年之前适时启动“封关运作”。 “封关”之后,海南将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政策,国家在海南和境外之间设立“一线”关,负面清单之外的货物可零关税自由进出。在海南和中国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立“二线”关,货物从海南自由港进入内地,原则上按进口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照章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也就是说,未来我们从内地去海南,会有一道“海关”,类似当年深圳和珠海的“二线关”。在此意义上,海南成为中国内地最特的特区,开放力度之大,远超前海、浦东、南沙等自贸区。 更令人兴奋的是,和开发区、保税区、自贸区的“高冷”不同,海南自由港不仅仅有大量面向企业端(To B)的优惠政策,更有大量面向个人(To C)的政策利好,普通人也能直接享受到国家的政策红利,这个突破不是一般的大,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零关税。建设全岛封关运作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行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制度。 2、低企业所得税。对注册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并实质性运营的企业(负面清单行业除外),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 3、低个税:对一个纳税年度内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累计居住满183天的个人,其取得来源于海南自由贸易港范围内的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按照3%、10%、15%三档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4、岛内消费免税、离岛免税:实行正面清单管理,允许岛内免税购买。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 5、免签入境。放宽外国人申请免签入境事由限制,允许外国人以商贸、访问、探亲、就医、会展、体育竞技等事由申请免签入境海南。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 6、安全有序开放增值电信业务,逐步取消外资股比等。开展国际互联网数据交互试点,设立国际通信出入口局。 7、金融开放。率先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落实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支持建设国际能源、航运、产权、股权等交易场所。加快发展结算中心。 这些政策中,首先是企业所得税的巨大利好。要知道,即使是上海、深圳这样的政策高地,也只有特定区域(比如前海)、特定行业(比如高新)才有机会享受到15% 的所得税。而在海南,15%是全省、全行业均可享受,当然,负面清单行业除外。 至于个人所得税就更给力了,内地普遍采用“7档超额累进税率”,税率分别是3%、10%、20%、25%、30%、35%、45%。海南则简化为三档,最高只有15%,这差不多和香港一样优惠了,足以让所有内地城市羡慕。当然,海南对此项优惠有严格限定,明确要求纳税人每年在海南居住满183天,想钻政策空子是很难的。 免签入境、岛内消费免税等政策,则是直接瞄准香港,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特别是免税购物额度达到每人每年10万元,更是核武器级的利好,远远超过香港的5000元。 这意味着中国内地巨大的购买力,将从中国港澳、东南亚、日韩转移到海南,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要知道,中国大陆游客每年在境外的消费总额近3000亿美元。 当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已经独占鳌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9年,消费对全国GDP的贡献率达到57.8%。可见,抓住消费这个引擎,就等于抓住了经济增长的利器,海南的未来可期。 当然,消费是一个复杂度很高的经济现象,不是说仅靠税收优惠就能做大做强的,它还需要强大的消费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比如高水平的消费空间营造、专业化的商业运营团队、高素质的商业服务人员、开放友好的城市文化。中国香港、泰国、日本、韩国在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值得海南借鉴。 02 总的来说,零关税、低税率、免签入境等优惠政策,有助于吸引人、钱、物大规模涌入海南,这和互联网行业的“流量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知道,互联网行业有两个常见的商业模式,一个是收费模式,一个是免费模式。互联网发展之初,还存在收费和免费的模式之争,但现在,免费模式早已打败收费模式成为主流。因为大家知道,网络时代,流量才是最值钱的。 如果用互联网来比喻现实社会,高税收地区就是收费模式,而自由港就类似于免费模式,前者赚的是当下的钱,后者赚的是未来的钱。自由港模式,短期内会损失大量税源,但只有流量做大了,就可以不知不觉地其他地方赚钱。 以中国香港、新加坡为例,虽然实行零关税、低税率,但以此为诱饵,吸引到全球大量货物、资金与跨国公司进驻,让两地坐享“流量经济”的红利,财政方面大大增收。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自由港的特殊优势,全球货物、资金有什么理由非得去这两个弹丸之地? 在国内城市,杭州西湖也常认为是被“流量经济”的典型代表。本世纪初,旅游经济兴起,各大旅游景区纷纷上涨门票,赚得盆满钵满。但杭州逆势而为,拆掉西湖的围墙,让其成为全国第一个免门票的5A景区。 杭州不按常规套路出牌意图是什么?不以门票收入作为直接赢利点,而是以旅游业作为导流的入口,发展其他产业。西湖免门票十年间,游客数量增加2.1倍,旅游总收入增长3.7倍,达到上千亿元,这还不包括因为西湖免费而带来的城市宣传效应。 所以,自由港时代,海南的区域价值会发生一个本质性的变化,从一个普通省份变成特殊功能区,对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都能产生虹吸效应的流量池。包括民航、商业、贸易、高新产业、旅游都会有巨大的发展红利,海南和内地的路桥基础设施也有望提速。 至于金融,相信海南会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金融,但很难成为和上海、香港、深圳相提并论的大金融中心,毕竟金融中心首先需要强大的经济腹地来支撑,海南在这方面和港沪深相比,没有优势。 03 那么,如何看待海南的房地产? 我的看法是,这个问题取决于海南的发展定位。过去,海南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人口特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旅游岛,岛上的房地产开发也大多主打旅游概念。 而我一向认为旅游地产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这类房子,只存在一手市场,缺乏二手市场。开发商赚得盆满钵满,不等于小业主也能跟着吃肉喝汤。 这个现象,几乎是所有旅游地产的宿命,因为没多少人愿意去一个旅游目的地看房200套,然后和中介斗智斗勇、和房东讨价还价,买一套二手房,然后不厌其烦地装修……一句话,旅游地产不存在二手房市场的交易场景。当然,如果你的买房目的是纯消费,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随着海南步入自由港时代,海南的产业结构、人口特征,都可能出现一个本质性的变化,特别是个税优惠政策要求纳税人在海南每年实际居住183天,这有望给海南引入大量常住人口,这就是房地产的机会。放眼全球,自由港的流量经济一般都会带来高地租现象,所以海南的不动产价值是长期看好的。 不过,在“房住不炒”的主旋律下,估计海南一定会对楼市严控,不会允许房价异动,而且海南楼市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经历过一次狂欢,教训深刻,这次搞自由港,说不定会去房地产化。所以,现阶段千万别指望能去海南买房赚个快钱。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你未来决定在海南长期发展,现在去海南置业,是个不错的契机。如果不是,最好还是坚持“买房不出圈”的基本原则。这个“圈”指的是都市圈,因为只有在大都市圈,才会有显著的人口增长和源源不断的住房需求,你的房子才不会担心二手市场。
“在疫情期间,京东零售是在中国乃至全球,支持当地民生表现优异的一家零售公司、零售集团、零售平台。而今年的618,我也希望延续这种卓越的表现,能够创造辉煌,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受益。”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如此表示。 在5月28日的2020年京东零售618誓师大会上,徐雷谈及了此次疫情对于社会的影响及京东的表现,也对京东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对今年京东618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跟合作伙伴一起去迎接这个挑战,共同成长。这是我们今年618最需要达成的意义和使命。” 京东零售经营逻辑得到验证 疫情发生后,京东零售一线采销人员迅速组织货源、协调入仓;客服人员高效应对咨询及售后问题的暴涨;运营人员快速进行调整;7Fresh等线下门店员工也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在此过程中,徐雷没有下达任何命令给采销、研发、运营,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作为零售的第一负责人,好像我没有下达过关于抗疫特别具象的命令。但有时候我想起来又觉得很欣慰,第一说明组织在成熟,第二说明大家的价值观、理念是一致的。”在徐雷看来,京东集团的一季度业绩正是一个试金石,验证了京东所坚持的经营逻辑“平衡发展、动态调整”的正确性,那就是在一个中长期的时间里面,不追逐于某一个单项指标的快速增长,保持一个平衡发展的状态;同时针对某一区域、品类、业务遇到的市场的竞争或变化,去做动态的调整。 得益于京东不间断运营能力的保障,大量品牌、商家在京东平台取得很好的成绩。数据显示,今年1月-4月,京东平台上有572个品牌下单金额过亿元,其中180个品牌同比增幅超过50%;有230个品牌下单金额过3亿元;有151个品牌下单金额过5亿元。 疫情对京东零售提出新要求 徐雷认为,疫情带来的影响对京东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整个中国零售行业已经发生巨变。这次疫情会改变零售行业所有现有玩家和未来玩家的发展路径。而在其中,如果我们不能看得更远,我们就不能走得更远。” 因此,对于未来的目标设定,徐雷认为,还是要做长期主义者的战略选择、导向、内涵;京东零售的组织能力、人才能力、业务能力、技术数据能力都需要升级。在徐雷看来,目前整个京东员工已经达成了共识和默认,那就是要追求有质量的增长,而有价值的、可持续性的创新是京东零售接下来要秉承的一种理念和运营的方式。 同时,对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徐雷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供应链讲究的是协同性和确定性,徐雷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就是要把自己的目光探向那些不确定性的领域,并且一步一步通过自身的能力转化为确定性的经营,这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应该做的事情。 此外,在徐雷看来,这次疫情会对整个中国的商业产生三个比较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现金流的管理。“现金流有三个月的传统企业,其实非常少,现金流能超过六个月的企业都是凤毛麟角。” 第二个影响是社区类型的经济、商业将会大幅度增加。“这次疫情可以看到的是,甚至包括北京这样的城市,社区商业都是不足的,而这里面未来会诞生出很多商业机会。” 第三个影响是数字化转型,疫情可能会让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提高一到三年。“而我们本身是一个数字化企业,我们的生意其实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所以我们有天然的优势。” 今年,京东618迎来了第17个年头。对于今年京东618,徐雷直言,只有一方赢不是长久的生意,希望共赢或者多赢的局面出现。“无数的企业都可以用618,我们也鼓励大家从一个企业的周年庆,变成一个全行业的促销节点。”徐雷表示,京东零售今年将继续秉持开放战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跟合作伙伴一起去迎接这个挑战,共同成长。这是我们今年618最重要的要达成的意义和使命。”(编辑 乔川川)
《BOSS1+1》是搜狐出品的在线人物访谈直播节目,由搜狐网副总编辑晏成先生主持,搜狐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朝阳BOSS深度参与,对话和记录商业世界中最具重要性、代表性、独特性的BOSS。尖峰对话,探索商业世界的智慧和使命。 此为第十期,本期对话嘉宾: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 PART ONE :BOSS观点 张朝阳BOSS语录: (1)疫情暴发期间,抗疫人员都是火线上的逆行者。蒙牛在关键时刻为他们送牛奶,输送营养支持,对抗疫人员的精神鼓励也是重大的。 (2)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多人,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和非常好的文化,绽放出来的战斗力是不可比拟的。 (3)我向来认为中国人是非常地勤奋和聪明的,有了好的理念和管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有价值的公司。不仅在中国市场强大,还可以创造更高的品质被全世界认可。 卢敏放BOSS语录: (1)7.4亿元的捐赠不但为抗疫一线的英雄们带来营养上的、情感上的支持,对于我们的员工、合作伙伴、经销商来说都带来莫大的激励,提振了信心,这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2)营养对每个人来讲应当是公平的,我们希望每个人——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享受营养的滋养,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光彩。 (3)将企业做大是必须的,但做大只是一个方面,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做强,要让我们在全球有一席之地、有话语权。 PART TWO:BOSS对话 “第一次直播首秀献给了搜狐。”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在搜狐《BOSS1+1》中笑谈道。 卢敏放于2016年9月成为蒙牛集团总裁。其在直播中坦言,上任之初也曾忐忑,但最终在蒙牛“天生要强”的文化熏陶中收获支持。 2017年,在卢敏放担任蒙牛集团总裁后的第一年,蒙牛集团就进入了全球乳业十强榜单,此后一直稳居全球乳业前十。 在卢敏放的掌舵下,蒙牛的业绩也在持续攀升,营收从2016年的537.8亿元,增长到2019的790亿元。 2019年全年,蒙牛乳业营业收入达790亿元,同比增长14.6%;利润达41亿元,同比增长34.9%。同年,蒙牛在澳大利亚陆续收购知名乳业品牌贝拉米和LDD,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乳品集团。 资料显示,蒙牛已在全国建立了41个生产基地,海外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各1个基地,并成长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乳品企业,在全球开展了奶源、产能布局,产品也已销售到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本次直播中,卢敏放率先分享了蒙牛抗疫期间捐赠7.4亿元背后的家国情怀。在他的带领下蒙牛也从“天生要强”走向了“绽放生命”的新阶段。卢敏放还表示,希望将蒙牛不仅做大,更要做强,成为一个在全球有一席之地、有话语权的公司。 [ 7.4亿捐赠背后的家国情怀 ] 疫情是卢敏放最先谈到到的话题。“自豪”与“骄傲”是他对公司在疫情期间表现的评价。 张朝阳:蒙牛集团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且应该都喝过的牛奶。卢总,蒙牛集团现在包括上下游有多少人? 卢敏放:我们现在正式员工是4万多。上游还有将近上百万农牧民为我们产业链服务,下游渠道伙伴也有几十万。 晏成:疫情期间,大家其实对健康、营养的摄入更加重视,包括张文宏医生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采访,中国人的早餐里面应该更多地喝牛奶。 卢敏放:说到疫情,其实疫情期间,我们也面临着挑战。我们的产业链是没办法停止的。每天我们大约要收16000吨牛奶,奶牛不会因为疫情停止挤奶,但那时候超市关门,出货停止,销售端有很多挑战。 那时我们还为上下游合作伙伴发了将近30亿元免息的贷款,和将近100亿元的授信,要确保上下游的产业链是健康可持续的。 张朝阳:提供30亿的无息贷款,包括给上游的牧民,让他们继续的养牛、产奶? 卢敏放:对,那个时候整个产业链压力都很大,你看美国、欧洲都出现了倒奶的情况。但疫情期间,蒙牛没有停工停产、没有倒一滴奶、也没有拒收一滴奶,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员工的健康,这让我非常自豪。 我们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有一定担当的,因为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商业问题,它还有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张朝阳:所以没有倒一滴奶,这非常了不起。 卢敏放:疫情期间,我们还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捐赠款物7.4亿元。而且还要动员非常庞大的体系来支撑。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物流公司都不愿意去医院,是我们的员工、我们的经销商伙伴们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事业。我觉得这是非常自豪的。 抗议前线的医护人员最需要营养,而我们正好有这个能力,我们为什么不去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呢?哪怕带给他们的只是一包牛奶,或者是一句问候、一句温暖,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这些事情很难用钱、用物去衡量的,是一种信心。 张朝阳:疫情暴发期间,抗疫人员都是火线上的逆行者。蒙牛在关键时刻为他们送牛奶,输送营养支持,对抗疫人员的精神鼓励也是重大的。 卢敏放:7.4亿元的捐赠不但为抗疫一线的英雄们带来营养上的、情感上的支持,对于我们的员工、合作伙伴、经销商来说都带来莫大的激励,提振了信心,这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张朝阳:蒙牛有4万正式员工,再加上上下游100多万人,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多人,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和非常好的文化,绽放出来的战斗力是不可比拟的。 [ 从“天生要强”到“绽放生命”] 卢敏放在直播中坦言,初任蒙牛集团总裁之时心中也有忐忑,在公司“天生要强”的文化中收获支持。而蒙牛的文化传承下一阶段将是何方? 张朝阳:蒙牛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卢总可以聊一聊蒙牛的文化建设。 卢敏放:蒙牛从出生的时候,根里面就有这样一种精神。我们把它总结为一句话:“我不是天生强大,我只是天生要强”。 初到蒙牛的时候,我并没有说我肯定会行,也是蒙牛强大的文化精神支持了我。从内蒙一个很小的地方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情,蒙牛是具备了这样一种品质。 我的工作就是希望带领我的团队重新找回这种初心,找回这个文化当中根的部分。当找到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精神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团队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最近在梳理的时候,对自己的使命也有了重新的认知。 张朝阳:关于蒙牛的文化传承方面呢? 卢敏放:我们从一个“草原牛”到“中国牛”,再到“世界牛”,我们这些文化有多少是可以传承的,依然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它的文化的强大的力量,我们组织团队一起讨论,未来我们的使命和价值观有些是继承、有些是创新,有些是要往前走的。 张朝阳:你愿意现在透露一下您给传统的蒙牛文化增加的新的内涵吗? 卢敏放:我们团队专门用了两天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去讨论关于企业的使命,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说我们到底是什么?我们是谁?为什么有我们?为什么需要我们?我们从哪里来?到哪儿去?最后大家有一个很高度的共识,我们总结成一句很短的话,叫做“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 营养对每个人来讲应当是公平的,我们希望每个人——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享受营养的滋养,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光彩。 张朝阳:今天的直播主题也是“点滴营养,绽放每个生命”,算是提前剧透了。这两句话特别好,作为蒙牛的员工每天记住这两句话,就能想到有使命感,当一个人有使命感的时候,他做事就更充满意义,就能迸发出最大的激情。 卢敏放:不光对我们的员工,对我们整个产业链当中的每一个伙伴、每一个同行者都是一种激励,除了有一份工资能养家糊口、改善生活以外,我们还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更加绽放。 [ 要付出很多,才能做出好的牛奶 ] 品质为王的时代,蒙牛如何做一杯好牛奶? 晏成:牛奶行业,大家对品质与安全十分关注。蒙牛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卢敏放:首先,在乌海和巴彦淖尔,内蒙的西南部,我们投资了最优质的有机牧场。那里原本是沙漠,但沙子下是黄河古河道,从最近的公路开进沙漠都要60公里。在那里,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我们将荒漠变成绿洲,做成中国最最好的有机牧场。 其次,决定牛奶品质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奶牛的幸福度。我们给奶牛提供沐浴、按摩,努力让奶牛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这不光是一种关爱,而且健康快乐的奶牛能够产出更多的、更好的牛奶。今年我们和中国奶业协会特别发布了一个动物福利指导方案,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 张朝阳:距离公路60公里任何污染都进不去,绝对纯天然,还有因为是黄河的古河道,其实在沙层底下是多少亿年肥沃的土地是吧? 卢敏放:对,有的时候是很幸运的,上天给你一块这么好的土地,但我们真的也要付出很多,才能做出好的牛奶。 卢敏放:实际上蒙牛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为我们疫情期间的快速反应做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有利于品质把控。目前我们的原奶百分百来自规模化养殖的牧场。牧场从品质的监控,包括数字化牧场的建设,这些体系已经非常完整。 张朝阳:您是2016年出任蒙牛集团总裁,这个体系是过去几年改造的、加强的是吧?还是打造的? 卢敏放:数字化改造一直在做,这是一个进程。这个进程中让我们了解牛吃的饲料、有没有生病、产奶的品质从各个方面。让我们的奶具有可追溯性、可视化地展现我们整个供应链以及流程。平时更多的人也是问我你们的奶源到底怎么样?我可以负责任地奶源比十年前有了飞跃式的增长、 张朝阳:就是说数字化,以及监控,整个细致的过程造就现在中国产的奶比十年前大家要放心多了是吧?各种程序都不会出现问题? 卢敏放:是的。数字化让牛奶更安全、更健康,推动中国乳业的产业链全面升级,发展走向世界的前列。 [让我们在全球有一席之地、有话语权]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乳业品牌,蒙牛的最终目标在哪里? 晏成:蒙牛除了国内的基地之外,2019年还收购了澳洲的知名乳企贝拉米和LDD,能跟我们讲一讲这两个并购当时是怎么想的?目前运营的怎么样?这种国际并购对蒙牛国际化有什么帮助?不仅仅是中国的蒙牛,我们当然也希望是世界的蒙牛。 卢敏放:很多人关心国际化。我始终认为“人民至上”,“人民至上”第一是消费者喜欢什么就应该给他们什么,第二是哪里的品质好就应该去哪里寻找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说到贝拉米,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当时去澳洲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贝拉米,在靠近海边我发现有一个灯塔一样的标志。同事说那个地方是全世界PM2.5的标杆,就是一个像地质测绘的水准原点一样,为全世界其他地方的PM2.5值提供对照,它就是0。 我就突然来了灵感。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有没有好的乳企和品牌?贝拉米就来自于此,我认为这么纯净天然的地方一定能产出好产品,后来就开始了跟贝拉米的结缘。 我认为在国际化进程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好的品牌,好的资源去做全球的布局,不光是全球的供应链的布局,还有全球品牌的布局。贝拉米是去年12月份完成的并购的过程,现在做得很好,超过了预期。这证明第一它本身品牌好,第二它的运营团队非常好。 我们很高兴,中国的团队、中国的公司也能够吸引澳洲的本土管理团队。他们来参加我们的年会、经销商大会,就特别有感觉,像这样的中国公司未来一定会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所以他们也有一股热情,这个将来是我们在国际化过程当中会有机会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张朝阳:外国高管发现中国公司的管理水平,而且比较有中国特色,可能某些方面效率会更高,他们也很惊讶是吗? 卢敏放:我们曾经请他们的管理团队参加一万多人的经销商大会,他们非常震撼的就是我们整个一万人的团队的大会组织得井井有条,而且是蒙牛的员工自己在组织。 张朝阳:我向来认为中国人非常勤奋和聪明,包括您说的执行力,所以如果有了好的理念、好的管理真的是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加有竞争力的组织。 晏成:蒙牛有一个千亿销售额的发展目标,在市场上蒙牛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蒙牛的发展前景,卢总有什么想说的? 卢敏放:大家非常关心这个目标。我认为首先这个目标是要让我们去奋斗的。 我们希望蒙牛不断地壮大,设立也许一个千亿目标是让我们不断地往前看,看前面还有多少竞争对手,国际上的竞争对手。 其实,中国企业做大不难,因为有14亿的消费者。但做大只是一个方面,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做强,要让我们在全球有一席之地、有话语权。 如果有一天来自中国的品牌也让全世界很多的消费者都能认同、都能信服,这个是做强的最重要的标志,我相信蒙牛是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 张朝阳:不只是因为中国市场大而销售额大,而是需要以真的品质被全世界接受。比如说很简单的瑞士军刀,或者打火机,都非常好。这是要强大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强大企业的标志。 卢敏放:是的,所以我想这个很重要。回到我们的使命当中,就是你能不能做出有品质的产品,让更多的消费者信任你,让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信任你这个品牌,这就是中国企业不光是要大,而是要强。 第二个是技术创新。牛奶本身是非常营养的产品,其中很多营养物质对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这些前沿性的研究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要做的更好、更细致。 另外,我们要做强,一定要在全球有话语权。中国拥有这么庞大的市场,但在全球的交易当中,我们的话语权很少,这个也跟我们体系有关系,跟整个数字化交易和体系搭建有关系,我们也在推动支持建立更好的、更先进的数字化的全球的交易体系,让我们未来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中国乳业在全球的话语权。 最后,要领先人才,要做大做强,最好的乳业人才在中国是不是能找到?如果没有我们就培养,而且我们真的应该从教育、从各个方面组织人才。内蒙古可能不一定能跟上海比高端制造、金融,不能跟深圳比互联网,但是让内蒙古成为汇集全球乳业人才的基地,我想我们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张朝阳:卢总的理念、格局和视野不只是说说而已,在2016年加盟领导蒙牛以来,公司业绩和股价都取得了很好的增长。所以祝贺您,您给蒙牛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国际视野,我相信作为企业来讲,理想就是能够打造一个长久的、伟大的、有品质的企业,祝贺您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