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顾自身利益,忽视拟上市企业内在价值,网下投资者在询价报价环节组团报低价的现象,在上纬新材处得到了极致体现,也成为外界热议的话题。 “我们是第一家‘贴地’发行的企业,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没关系,哪怕发行失败都能接受,只要真的是市场报价结果。但如果类似情况被复制,甚至愈演愈烈,不仅会对企业的上市热情造成很大的打击,也会给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带来负面影响。”上纬新材董事长蔡朝阳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9月15日晚,即将登陆科创板的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通过初步询价确定本次IPO发行价格为2.49元/股。按此价格计算,公司发行上市后的市值约为10.04亿元,勉强超过科创板上市标准的最低要求——市值不低于10亿元。倘若发行价格再低1分钱(即2.48元/股),那么公司发行后的市值将为99993.6万元,进而导致发行失败。 按照2.49元/股的发行价格计算,上纬新材对应的市盈率为11.51倍(每股收益按照2019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后总股本计算),低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最近一个月28.96倍的平均静态市盈率,也低于可比上市公司42.01倍的平均市盈率。 资料显示,上纬新材2019年营收为13.4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826.8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8724.84万元。由于发行价格较低,公司此次IPO募集资金总额为1.08亿元,预计募集资金净额仅为7004.27万元,甚至低于公司过去一年扣非后的归母净利润。 有市场人士认为,上纬新材主营业务为环保高性能耐腐蚀材料、风电叶片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各项业务指标都比较正常。“一家这样的公司,机构却给出远低于同行平均市盈率的报价,让人无法理解。” 另有分析人士表示,IPO定价是市场对一家公司的首次审视,有着重要的信号意义,但如果“信号”明显与二级市场不一致,会令相关参与方感到担忧、焦虑,甚至有转战其他市场的打算,这种情绪蔓延开来将对相关公司的上市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打击。 据了解,不少拿到IPO批文的科创板公司,已放缓发行上市的脚步,转而选择等待观望,希望找到合适时机、按照合理估值上市。 那么,为何会出现明显偏低的询价结果?上纬新材的发行公告显示,有399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903个配售对象报出了2.49元/股的价格,占了参与报价机构的绝大多数。 “绝大多数机构报出同一个价格,分毫不差,我们只能理解为,参与报价机构之间有沟通,至少有默契,最终形成了一致价格。”某上市公司负责人说。在其看来,如果确为机构抱团有意压低发行价格,而不是各自基于价值做出的独立判断,公司只能表示很遗憾。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认可。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既然鼓励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报价,我们也希望机构能各自给出公允的价格。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报价肯定不会完全一样,毕竟这不符合常理。如果真的是市场化询价,即便最后定出每股1块钱的发行价,我也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上市公司对网下投资者抱团出价都存疑惑。“机构报价越来越一致,我们也越来越看不懂,可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次上纬新材的遭遇,让我们有了表达的机会。”有上市公司高管表示。 “报价和投标比较像,可在我们行业里,如果出现串通投标的情况,结果是非常严重的。按照现有规则,每个投标方都应该独立出价,严禁相互打探。”某科创板上市公司高管形象地举例称,IPO询价本质上也是投标,可从目前机构的报价来看,显然有事先沟通的嫌疑。 至于为何机构抱团报出低价,有市场人士分析,如果线下投资者能够以低价获配,相关个股上市后只要达到行业平均估值,其获配股份就能收获巨额浮盈。以上纬新材为例,如果其上市后很快达到42.01倍的可比公司平均市盈率,那么相关机构的短期盈利就相当可观。他进一步表示,如果确实有事先打探价格,甚至约定价格的情况,那么这种行为并不符合现行规则,甚至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 另有上市公司高管表示,既然IPO报价越来越一致,说明这种操作方式对网下投资者是有利可图的。在要求相关机构独立报价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对询价机制进行一定的优化,让机构不再唯“低”是从,而是让最了解公司价值的机构获得最多的股份,这样才能让定价更有效率。
人民银行15日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有序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 自去年8月17日宣布启动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一年有余,LPR改革的效果到底如何?增刊用丰富的数据展示了LPR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效,并称下一步将继续深化LPR改革,推动实现利率“两轨合一轨”。据记者观察,这也是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出现增刊形式。 据增刊介绍,经过一年来持续推进,LPR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从实际数据看,各报价行的报价较为分散,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报价相对较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报价居中,民营银行的报价最高,最高报价与最低报价之差超过2个百分点,充分反映了各报价行在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后,按照市场化原则报价的特征。 同时,LPR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增刊介绍,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新发放贷款已将LPR作为基准定价,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已于2020年8月末顺利完成,转换率超过92%。 截至2020年8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累计转换67.4万亿元、8056.4万户,转换比例92.4%。其中,存量企业贷款累计转换35.5万亿元、84万户,转换比例90.3%;存量个人房贷累计转换28.3万亿元、6429.7万户,转换比例98.8%。已转换的存量贷款中,91%转换为参考LPR定价,其中存量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分别为90%和94%。 增刊称,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向贷款利率传导的效率明显增强,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银行内部定价和传导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数据显示,2020年7月,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低于原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贷款占比为40.2%,是改革前2019年7月的4.4倍。 以改革的办法促进降低贷款利率成效显著。增刊表示,2020年8月,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43%,较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0.67个百分点。而同期1年期LPR由4.25%下降至3.85%,降幅为0.4个百分点。这反映了LPR改革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贷款市场竞争性、促进贷款利率下行的重要作用,通过LPR改革打破利率传导机制障碍、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成效显著。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同样起到重要推动作用。LPR改革以来,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为与资产收益相匹配,银行会适当降低其负债成本,高息揽储的动力随之下降,从而引导存款利率下行。随着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下行,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市场化定价的类存款产品利率明显降低。 2020年8月,三年和五年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69%和3.78%,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03个和0.28个百分点。2020年8月,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43%和2.52%,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51个和0.53个百分点。 关于下一步的政策,增刊指出,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着力深化LPR改革释放潜力,进一步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稳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建设现代化中央银行制度。发挥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重要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08月25日讯 8月25日,日波洛化学品(浙江)有限公司制冷剂R22报价16000元/吨,较上一交易日持平;R134a报价16000元/吨,较上一交易日持平,另有小包装出售,近期行情维稳,市场观望情绪浓,货源充裕,走货一般,实际成交以详谈为主,后市有下跌风险。企业产品8月25日8月1日涨跌日波洛R2216000元/吨16000元/吨0--R134a16000元/吨16000元/吨0
未来点差收窄一方面体现LPR报价市场化深入推进,另一方面也将引导企业贷款利率顺利下行。 8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版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3.85%,上月为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上月为4.65%。 具体解读如下: 一、8月LPR报价不变,符合此前市场普遍预期。首先,本月17日1年期MLF招标利率保持不变,表明本月LPR报价的参考基础未发生变化;其次,7月以来以DR007为代表的市场资金利率中枢仍在小幅上行,意味着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存在一定上行压力,银行下调8月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1]。事实上,市场对本月LPR报价保持不变已有较强预期:7月20日以来,挂钩1年期LPR的利率互换(IRS)未现下行,而是持续在小幅高于当前现值的水平上波动。 5月以来,LPR报价连续四个月保持不动,根源在于伴随国内经济进入较快修复过程,总量型货币政策不再进一步加码,此前连续的政策性降息过程告一段落。当前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平衡。其中,信贷、社融增速处于较高水平,但已基本到顶,“宽信用”更加强调精准导向、直达实体;以市场资金利率中枢持续上行为标志,5月以来“紧货币”旨在打击金融空转套利,防范大水漫灌——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导致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相应走高,对银行压缩LPR报价加点形成一定阻碍。 二、LPR报价未做下调,并不意味着企业贷款利率下行趋势受阻。当前银行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已全面转向LPR定价,即“企业贷款利率=LPR报价+加点”。由此,LPR报价走向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贷款利率产生直接影响。不过我们判断,近期LPR报价未做下调,不会改变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态势,预计三季度企业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有望较二季度再下行20个基点左右。 可以看到,上半年企业贷款利率下行主要受以MLF招标利率为代表的政策利率较大幅度下调、进而带动LPR报价同等幅度下行带动。下半年,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将主要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驱动,即未来企业贷款利率定价中的“加点”部分会有明显压缩。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金融部门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基本符合全年1.5万亿元的序时进度。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包括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在内的金融让利强度不会削弱。 三、LPR与MLF利率之间的点差有望收窄,未来LPR报价还有一定下行空间。2019年9月以来,1年期LPR报价与1年期MLF利率一直固定在90个基点,表明LPR报价的市场化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在近期央行频频释放货币政策“总量适度、精准导向”信号的背景下,若下半年外部环境未对国内经济复苏产生较大扰动,接下来政策性降息的概率明显下降;即使下调MLF利率,幅度也会显著低于上半年。但我们判断,未来1年期LPR与1年期MLF利率之间的点差有望收窄,这会在MLF利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带动LPR报价下行。其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LPR 改革在促进降低存款利率的市场机制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其中,6 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 2.64%和 2.71%,较 2019 年12月下降30个和34个基点,近期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也均有所下降。我们预计,未来在监管和资产收益的双重压力下,银行有继续下调包括各类存款利率在内的负债端成本的动力;其次,伴随市场短期和中期利率陆续回升至相应政策利率附近,“紧货币”正在全面转入“稳货币”阶段,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基本封闭,这意味着银行在货币市场融资的平均边际资金成本上升压力会显著减弱。我们判断,以上两项将为银行压缩LPR报价加点创造条件,从而改变去年9月以来LPR与MLF利率点差固定在90个基点的局面。未来点差收窄一方面体现LPR报价市场化深入推进,另一方面也将引导企业贷款利率顺利下行。 [1] 2019年8月LPR报价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指MLF招标利率,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简而言之,LPR报价=MLF利率+加点。
8月20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公布,1年期品种报3.85%,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均和上月持平,这也是自4月以来,LPR连续4个月未发生变化。 对于8月LPR的按兵不动,市场已有预期。一方面,作为LPR报价参考的基础,本月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招标利率保持不变;另一方面,近期市场资金利率持续上行,银行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不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称,LPR报价未做下调,并不意味着企业贷款利率下行趋势受阻;同时,在“总量适度、精准导向”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未来1年期LPR与1年期MLF利率之间的点差有望收窄。 “按兵不动”符合市场预期 如市场预期,8月20日LPR报价保持未变。对此,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LPR报价连续四个月保持不动,其根本在于伴随国内经济进入较快修复过程,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此前连续的政策性降息过程告一段落,当前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平衡。 这从近期金融数据的表现上也可窥得一二。经历了上半年的大幅增长,目前信贷、社融增速虽处于较高水平,但继续上涨动力有限,“宽信用”更加强调精准导向、直达实体。 央行此前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9927亿元,同比少增631亿元,稍逊于市场预期;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9万亿元,环比大幅减少。 业内的共识是,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以及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从之前的总量偏宽松转向目前侧重结构优化;同时,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也在延续了“灵活适度”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精准导向”。 8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这进一步明确了下阶段货币政策的重点方向。 货币政策的变动并不难理解。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当前更多企业走出困境,逐渐开始正常运转,货币政策需要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另外,持续的总量宽松也容易引起资金空转套利,引发局部房地产市场过热等风险。 以市场资金利率中枢持续上行为标志,为打击金融空转套利,防范大水漫灌,5月以来“紧货币”态势延续,代表市场流动性的“官方”指标DR007(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加权平均利率一路上行,目前在2.2%上下徘徊,接近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 “这也同步使得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相应走高,对银行压缩LPR报价加点形成一定阻碍。”王青说。 温彬称,从近期货币政策操作上看,能体会到央行对于货币政策宽松操作偏谨慎的态度,本月逆回购和MLF操作,相关利率均保持不变,传递了本月LPR不降的信号。随着货币政策从总量宽松逐渐转向精准导向,未来降准和降息的概率降低。 另从流动性调节方式上看,目前央行逐渐回归公开市场操作、MLF操作等常规性的调控方式。自8月7日以来,央行已连续10个交易日进行逆回购操作,累计操作金额近万亿元,利率保持2.2%不变。 在MLF操作方面,此前央行为维护市场预期平稳,对本月到期的两笔合计5500亿元的MLF进行了一次性续做,续做规模达7000亿元,利率保持2.95%不变。此次MLF的超额续做量超出了市场预期。 温彬说,由此,近期连续货币政策操作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价格稳定、数量缓增的方式,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缴税、政府债券发行等所需的流动性需求。 与MLF点差有望收窄 根据8月LPR的报价,目前1年期LPR利率与1年期MLF利率相差90个基点。事实上,自2019年9月以来,1年期LPR报价与1年期MLF利率一直固定在90个基点。 “这表明LPR报价的市场化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王青说,不过若未来1年期LPR与1年期MLF利率之间的点差有望收窄,这会在MLF利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带动LPR报价下行。一方面,这是由于LPR改革在促进降低存款利率的市场机制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比如,近期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也均有所下降,未来在监管和资产收益的双重压力下,银行有继续下调包括各类存款利率在内的负债端成本的动力;另一方面,伴随市场短期和中期利率陆续回升至相应政策利率附近,“紧货币”正在全面转“稳货币”阶段,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有限,银行在货币市场融资的平均边际资金成本上升压力会有所减弱。 此外,央行此前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特别指出,实际上,LPR与MLF利率的点差不完全固定,体现了报价行报价的市场化特征。 “未来银行有望压缩LPR报价加点,从而改变去年9月以来LPR与MLF利率点差固定在90个基点的局面。”王青称,而点差的收窄一方面将利于LPR报价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另一方面也将引导企业贷款利率顺利下行。 还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本月LPR、MLF利率均未下调,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贷款利率下行趋势受阻。在王青看来,当前银行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已全面转向LPR定价,即“企业贷款利率=LPR报价+加点”,因此,LPR报价走向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贷款利率产生直接影响。 不过,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的背景下,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是主流态势。有业内人士认为,不同于上半年依靠政策利率下调来带动企业贷款利率的下行,下半年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将主要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驱动,即未来企业贷款利率定价中的“加点”部分会有明显压缩。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金融部门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基本符合全年1.5万亿元的进度。王青预计,三季度企业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有望较二季度再下行20个基点左右。
图片来源:微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0日讯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0年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梳理央行公布的数据,LPR报价已经连续4个月不变,4月至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均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昨日公布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3.85%,5年期以上LPR4.65%,均与上月持平。这是LPR连续第4个月“原地踏步”。 8月20日恰逢LPR改革一周年。一年以来,LPR改革成效显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银行贷款利率明显下行。市场人士建议,进一步扩大能够参与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的金融机构主体和范围,提高利率传导效率;建立银行存款负债成本与LPR或政策利率的联动机制,有助于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的战略管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LPR连续4个月未调整 本月LPR未作调整,符合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首先,本月MLF中标利率保持不变,即本月LPR报价的参考基础未发生变化。同时,7月以来,以DR007为代表的市场资金利率中枢仍在小幅上行,意味着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存在一定上行压力,银行下调8月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事实上,LPR已连续4个月原地踏步。王青认为,其根源在于伴随国内经济进入较快修复过程,总量型货币政策不再进一步加码,此前连续的政策性“降息”过程告一段落。当前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平衡。 LPR改革获三大成效 利率并轨是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重要一步。2019年8月,按国务院部署,央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LPR报价的参考基准由原来的贷款基准利率转变为MLF利率,LPR的计算方法、报价银行数目、期限品种和报价频率也有了新调整。 2019年8月20日9时30分,改革后的LPR报价首次出炉: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一年后的今天,1年期LPR下调40个基点至3.85%,5年期以上LPR下调20个基点至4.65%。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LPR改革一年来,成效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有效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建立了“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过去一年来,MLF利率变动时,会以同等幅度传导到LPR利率。“改革之前,政策利率变化对货币市场利率或债券市场利率的传导效应比较明显,对贷款利率则有一定滞后。改革后,传导机制得以畅通。”温彬说。 二是切实起到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在LPR下行的引导下,贷款利率明显降低,且降幅大于LPR降幅。 《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6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64%和2.71%,较2019 年12月分别下降30个和34个基点。代表性的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也已降至1.5%以下,低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均有所下行。 三是打破了原有的贷款利率隐性下限,使贷款利率定价更加市场化。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路上 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路上。 “当前,LPR与MLF利率点差固定,LPR报价市场化有待进一步深入。”王青认为,去年9月以来,1年期LPR报价与1年期MLF利率的点差一直固定在90个基点。LPR与MLF利率点差的固定使得MLF利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的贷款基准利率,导致LPR无法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及时、充分调整。未来LPR与MLF利率点差不固定,或将成为深化LPR改革的一个标志。 对于后续利率市场化改革,温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扩大能够参与MLF操作的金融机构主体和范围,有助于增强MLF这一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二是建立起银行存款负债成本与LPR或央行政策利率的联动机制,有助于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的战略管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按照“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原则,加快完成贷款利率并轨的同时,逐步推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进而最终实现利率的“两轨合一”。相较贷款,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推进可能更为循序渐进,需要逐步建立相应的机制,比如建立市场化的锚、分存款类型和期限等逐步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