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中国的脱贫智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自古以来,“物阜民丰”就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可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民生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设想,都从未“梦想照进现实”。究其原因,除了农耕时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更关键的是受制于松散的社会形态。直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传来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集中力量深入开展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生活才有了保障。改革开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集中力量解决了农村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各级政府之间的横向区域结对帮扶,到各级机构和企业的重点贫困县帮扶,从各级领导干部的包村包户,到普遍下派扶贫干部和驻村书记,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结合,努力攻克消除深度贫困的“最后一公里”。云南省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易地搬迁、建房增产,让贫困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有近150万名群众告别“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到安全稳固的住房里。宁夏不断创新建设模式,出台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以特色风貌为灵魂、以旅游发展为基本功能推进建设,“十三五”期间,宁夏累计支持建设美丽小城镇147个,支持建设美丽村庄809个,整治旧村3216个,推动产镇产村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终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经济日报贵阳讯在1月25日开幕的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省长李炳军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0年,贵州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战疫、战贫、战灾,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李炳军表示,“十三五”以来,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等四场硬仗,全省投入的扶贫资金超过1万亿元,“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实现。 列席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扶贫办主任李建表示,贵州将在“十四五”时期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 在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上,贵州将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贵州还将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五个体系建设,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贵州将积极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加工率和附加值。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上,贵州将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同时,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统筹发挥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确保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2020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15986亿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相较2010年的水平,翻了逾一番。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国家统计局表示,中国国民经济稳定恢复,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在当日举行的中新社国是论坛“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与会专家从消费、出口、投资、财税、房地产、乡村振兴等方面对2021年经济形势进行研判。 2020年中国经济呈现四大特点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在会上表示,2020年中国经济从不利开局到超预期收官,呈现出四大特点。第一,实现超预期增长,全年GDP增速达2.3%。2020年全球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通过“巧干”加“实干”取得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成绩,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第二,消费、投资、外贸虽有波动,但仍然实现平衡增长。多年来,消费全年数据首次呈现下降态势;1至10月民间投资逐步转正;出口表现超出预期,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国家。“三大需求里面有涨有跌,整体带动了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态势。”宗良表示。 第三,新经济、数字经济发展值得关注。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产品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 第四,RCEP签署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多边机制的广泛认可。 宗良认为,2021年,预计消费和投资有望迎来较快速增长,出口可能会受影响但仍将保持良好态势。此外,需求侧管理或将使需求成为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积极的财政政策“雪中送炭” 2020年的经济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因素,其中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减税降费7.6万亿元,去年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占比超过三成,是“十三五”期间减税降费力度最强的一年。 白景明表示,去年市场主体困难,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现金流紧缺。减税降费,让利给市场主体,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同时也刺激了消费。从支出角度看,去年的财政支出力度也很大。“3.7%的赤字率,既保证了对经济的合理刺激,又规避了过高风险。去年中国还发行了3.75万亿元专项债,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三者合计占GDP的比重约为8%。如果再把2.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计算在内,占GDP的比重接近11%。”他表示。 白景明认为,去年国家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除了上述赤字、减税降费等数据,更关键的还在于它迅速出台、及时落实,政策的时效性强。目前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还要强弱项、补短板,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2020年房地产业超预期发展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表示,2020年房地产业克服了疫情影响,取得超预期发展。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7%,虽然比2019年增速放缓,但是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很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支出在增加,房地产景气指数也在持续向上恢复,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同时,从价格的角度,不管是新房、二手房还是租赁市场,房地产价格增速都符合市场调控的预期目标。 刘洪玉认为,房地产市场能取得这样的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行业政策持续保持稳定。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给市场释放这样一个明确信号,就是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积极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调控的工具箱。尤其是非常旗帜鲜明地指出,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在政策上保持了定力,促进了宏观经济稳定。 刘洪玉谈到,从土地市场来看,去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创新高,地价上涨的速度快于房价上涨的速度,可能会带动未来房价上涨预期。 2021年房地产业基本形成行业发展共识,就是要面向高质量的转型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当中要持续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发挥作用。 刘洪玉表示,首先,房地产将从过去增量为主的市场向存量市场发生转变,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在内的城市更新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其次,房地产市场必须要寻找结构性机会。第三,绿色、低碳、健康、智慧智能的空间和空间的服务,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最后,2021年,已有政策框架将持续保持稳定,重点还是要完善已经有的制度,比如说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租赁市场补短板等。 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表示,在过去的一年,我国第一产业增长了3.0%,而整个国家的GDP增长了2.3%,农业在这个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司伟表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其中的焦点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衔接的时间需要多长,现在已经明确设立了5年的过渡期;二是应该投入多少,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加强扶贫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问题。 司伟表示,在我国关于乡村振兴的任务中,产业振兴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把政府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大量资金进一步转变为产业,是未来实现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问题。此外,扶贫资产管理的很多方面亟需规范和厘清。 北京师范大学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2020年后虽然绝对贫困将被消除,但是相对贫困将依然存在,反贫困的主战场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将在实现脱贫摘帽基础上,按照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实现融合发展的要求,继续提升农村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巩固已有脱贫成果,推动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全方位发展。 张琦认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政策稳定。二是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建成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三是做好“两不愁三保障”,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使脱贫攻坚成果具有可持续性。四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五是发展好产业发展,这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是脱贫致富的根本。要做好扶贫资产,扶贫县的资产管理。六是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和制度有效衔接,这是稳步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非常重要的内容。 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机遇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面临两方面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疫情。第二个不确定性是除疫情以外的风险。例如,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也会扰动全球贸易流和供应链。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赵萍表示,也要看到今年还有三大机遇。第一,由于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经济基本面打下坚实基础,发展趋势良好,特别是国内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使得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给国内扩大内需和增强出口供给能力和进口需求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第二,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企业信心指数不断走强。第三,从改革开放的政策来说,未来也面临很多机遇。2020年RCEP成功签署,如果实施到位,自贸区对稳定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 赵萍表示,从构建新发展格局角度来说,未来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立足内需,持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第二,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内循环和外循环。第三,要打通双循环之间连接的堵点,在国内市场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堵点,在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格局,进一步打造中国朋友圈。
贵州省晴隆县地处云贵高原中段,当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既有安南古城、“欲飞”石刻、盘江铁桥及盘江摩崖群、古驿道、安谷砖牌坊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二十四道拐”国家抗战遗址。 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晴隆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举全县之力整合旅游资源,成立了晴隆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扩张各项业务板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为晴隆县带来了勃勃生机,助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晴隆县开始了新的探索。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于4月份在晴隆普晴林场启动万亩林下经济项目,探索农旅一体化发展。目前,该项目种植红托竹荪2000亩、鸡枞菌1000亩、赤松茸1000亩、香菇1000亩,共计5000余亩,预计年产值约1亿元,可直接带动近千人就业、800多个家庭增收。 2020年7月份,该项目首批香菇、鸡枞菌产品上市,以川、渝、粤为核心的林下菌类销售网络趋向成熟完善,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现代化农旅产业链,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晴隆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还积极吸纳本地大学生,累计安排31名本科生、94名大专生就业。并对阿妹戚托小镇景区内96名移民搬迁人员开展为期两周的业务技能培训。公司发展旅游业共直接创造就业机会1505个,间接创造就业机会近2000个,累计带动近400个家庭就业。
贵州省晴隆县地处云贵高原中段,当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既有安南古城、“欲飞”石刻、盘江铁桥及盘江摩崖群、古驿道、安谷砖牌坊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二十四道拐”国家抗战遗址。 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晴隆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举全县之力整合旅游资源,成立了晴隆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扩张各项业务板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为晴隆县带来了勃勃生机,助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晴隆县开始了新的探索。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于4月份在晴隆普晴林场启动万亩林下经济项目,探索农旅一体化发展。目前,该项目种植红托竹荪2000亩、鸡枞菌1000亩、赤松茸1000亩、香菇1000亩,共计5000余亩,预计年产值约1亿元,可直接带动近千人就业、800多个家庭增收。 2020年7月份,该项目首批香菇、鸡枞菌产品上市,以川、渝、粤为核心的林下菌类销售网络趋向成熟完善,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现代化农旅产业链,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晴隆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还积极吸纳本地大学生,累计安排31名本科生、94名大专生就业。并对阿妹戚托小镇景区内96名移民搬迁人员开展为期两周的业务技能培训。公司发展旅游业共直接创造就业机会1505个,间接创造就业机会近2000个,累计带动近400个家庭就业。(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胡春华强调确保实现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4日到国务院扶贫办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1年新年贺词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平稳过渡、有序衔接。胡春华指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胜利,表达了对广大扶贫干部的亲切关怀,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善始善终做好脱贫攻坚收尾工作,按时保质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和考核评估等任务。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各项工作,接续支持发展产业、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等。要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切实保障好基本生活,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胡春华强调,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对象更广、地域范围更大、要求更高,要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有关问题,不断优化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时代的伟大变迁,一笔一画刻写在乡村农户的变化中。 一年时间,尽管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记者采访的脚步受限,没能走得更远,但是走过的那一家家农户,都令人难忘。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户贫困户,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因此,我忍不住从一页页零乱的采访笔记中,把这些农户的故事整理出来献给读者。 脱贫攻坚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最贫困、最边远的地区,改变了生活道路上走得最艰难的那一群人。这些故事,发生在不同地方,但都是对脱贫攻坚成效具体且生动的诠释。 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在黔东南的大山里,了解人畜分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当地干部提醒记者注意农户家的鞋架。过去关牛养猪的房屋底层被硬化改造后,许多农户自觉在进门处安装了一个鞋架,鞋子被规整地收纳起来。尽管鞋架并不精致,有的就是几根木条搭起来的,但这小小的改变,透露出人们对生活的精细态度。这是人居环境变化带来的一个想不到的改变。 当我们在风景秀美的乡村,在绿树掩映的山寨,在整洁的农家小院里,猛然间看到这些细小改变,感受到其背后人们生活追求的变化时,心中常涌起感动。 贫困不仅是经济的困顿,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影响。过去许多年,贫困地区的人们在向外人“自我介绍”时,总要强调一下“我们那个地方穷”。贫穷的现实在人们思想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今天,当我们再走进已经脱贫的深山远村时,听到的已经是“风景美”“生态好”这样的介绍。介绍词不经意的变化,折射出贫困地区人们的自信和希望。脱贫攻坚给了他们一个重新审视家乡山水的视角。透过这个视角,人们看到了美丽,找到了自信。 “不让一个人掉队”,是脱贫攻坚过程中反复强调的原则。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具体的人,我们的目光瞄准一个个贫困户,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改变的是一方水土,改变的是艰苦的自然环境,更改变了那为贫所困的普通生活,改变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脱贫攻坚成效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展现。 脱贫不是终点。乡村振兴的大幕紧随脱贫攻坚胜利的鼓点,已经渐次拉开。脱贫攻坚深刻地改变了农户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过去未曾有过的对生活的自信。精准帮扶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前行的力量,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脱贫的农户满怀信心,充满希望。行走在岭南粤北,行走在秦巴山区,在阳光洒落的每一个院落,我们分享着人们脱贫的喜悦,也感受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日历翻过新的一页,站在2021年的门槛上,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笑意盈盈的脸庞,从采访笔记中浮现出来,让我久久难忘。他们的脸上写着收获,也写着希望。2021年已经来临,那些刚刚摆脱贫困的人们,正带着希望,走向新的春天。 一个值得期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