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发挥优势帮助推介家政服务和联系手工产品订单;山东青岛市负责劳务输转吸引当地企业到西和建立扶贫车间;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负责村容村貌整治……这是甘肃省西和县“统筹配置、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集中发力”的脱贫攻坚“大帮扶”方式。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西和县在各级单位的帮扶下,于今年11月21日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脱贫摘帽。 帮扶“独唱”变“合唱” 冬日的西和略显萧瑟,但是雪绒花家政服务培训中心、草编中心里却暖意融融。 “以前只能在家带孙子,现在做草编,一个月最多有1000多元收入。”西和县稍峪镇潘豆村村民刘红红说,她参加了“陇原巧手”培训,内容包括刺绣、草编、钩编,如今靠手工制品挣钱补贴家用的她感到非常高兴。 西和县利用巾帼巧手脱贫,帮助建成4家手工编织基地,今年又投入220万元,在稍峪镇建立手工编织基地,带动236名妇女增收,其中贫困妇女129名。目前,编织基地共吸纳1258名贫困妇女从事手工编织。 “现在每月平均工资4500元左右,工作前3个月县里和厂里还有补贴。”在千里之外的山东青岛三元集团悠进汽配厂务工的西和县落峪镇杨庄村村民张小艳说。 这些都是整合各方帮扶优势、效益最大化的真实体现。 针对帮扶单位各自为政、力量碎片化、没有有效形成帮扶合力的状况,西和县领导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整合各级帮扶力量,在全县范围内统筹配置,推动各帮扶单位做自己最擅长、最专业的事,构建起“统筹配置、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集中发力”的西和脱贫攻坚“大帮扶”方式。 “我们就是要把帮扶‘独唱’变成‘合唱’,实现帮扶效益最大化。”甘肃省政协副秘书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效林说,“全国妇联发挥自身优势,负责在大中城市帮助推介家政服务和联系手工产品订单;青岛市市北区负责在青岛市联系劳动力的输转与吸引中小企业到西和县建立扶贫车间;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投资4825万元在西和县开展村容村貌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西和县人居环境卫生状况得到大幅改善;农行甘肃省分行为西和县量身定制了一批扶贫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涉农贷款5.69亿元;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投资2.6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升级工程,实现了全县所有自然村通动力电。” 2017年以来,全国妇联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554.86万元,新建定点扶贫示范基地29个,妇女产业示范点20个,带动6360名妇女增收。青岛市及市北区东西部扶贫协作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983亿元,实施协作项目93项,帮助引进企业5家,带动投资6786万元,累计受益贫困户达到1.7万多户8万余人。甘肃省直帮扶组长单位甘肃省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省市各帮扶单位,累计引进项目170多项,帮建扶贫车间55个,引入扶贫资金10多亿元,解决了西和县长期以来的脱贫难题。 众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帮扶行动,累计参与社会组织、企业73家,投入帮扶资金2868.7472万元,为西和县高质量脱贫注入了强大动能。 富民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农行的‘半夏产业贷款’给我们帮了大忙。”何坝镇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鲁马成说,种植1亩半夏大约有4万元的收益。合作社因为有“半夏产业贷款”助力,社员已由成立之初的5户发展到1800户,其中1314户是贫困户。 在脱贫攻坚中,各帮扶单位发力助推西和县产业体系构建,通过帮扶带动,形成了以半夏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花椒、八盘梨和食用菌为主的林果蔬产业,以养鸡养猪为主的养殖产业,并配套发展加工、流通企业,不断提升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附加值。目前,全县累计发展中药材15万亩、经济林果53万亩、畜牧养殖90多万只(头、羽)。 针对产业薄弱问题,帮扶西和县的各级帮扶单位在“引进来、扶起来、卖出去”上狠下功夫。 2018年以来,甘肃省督战领导先后带队赴广东、青岛等地扶贫招商,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在西和落地建厂。甘肃省长风信息科技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合作社运行方面积极提供技术帮扶,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我们拆除危房后复垦试种了板蓝根,下一步还会扩大规模种植花椒经济林及柴胡、党参等中药材。”西和县副县长徐全喜说,西和县政府将持续发展壮大农业中药材、经济林果蔬、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坚持“长中短结合、多元化发展”,强化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条,壮大经营主体,不断提升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持续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务组织化输转,多措并举稳岗拓岗,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同时,西和县政府充分发挥陇南电商平台优势,通过县内促销、电商营销、帮扶单位助销等,实现农产品销售5.4亿元,其中电商销售2.2亿元。 “一村一企”让村庄换新颜 走进西和县马河村,曾经脏乱老旧的村庄焕然一新。 “以前村里垃圾随地乱扔,现在不仅有垃圾车、垃圾桶,还有垃圾屋,村子整洁又干净!”西和县马河村村民袁玉锋说。改善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立足西和实际情况,在帮扶过程中推进“拆危治乱”的同时,进行深层次治理。 “我们已经完成了4117户村民的厕所改造、治理了3046间‘黑房子’,建立起常态化、网格化保洁机制,为西和的村容村貌带来了巨变。”徐全喜说。 村庄治理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长久坚持,更需要多方合力。 “帮扶企业不仅为我们翻新房子,还在公路两侧、村委广场建设了7处花园,我们的村子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王坝村村民赵润田说,帮扶工作队整治后的“黑房子”焕然一新,屋里宽敞又明亮。 而在赵尧村背坡组,15户村民的房子也在西和县供电公司的帮扶下进行了改造。这是西和县建立“一村一企”帮扶机制带来的实效。 西和县紧盯企业优势特长,针对疫情对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和农产品销售带来的影响,建立“一村一企”帮扶机制,在全县范围内筛选确定综合实力好、社会责任心强与具有带动优势的35家企业帮建全县48个未脱贫村。 村子变美了,更要维护好,不能再回到从前,这是西和县各村村民达成的共识。西和各村的帮建企业立足贫困村所需和自己所能,聚焦整县脱贫短板弱项,围绕“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等政策资金不能覆盖的方面,对帮建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贫困村环境卫生整治等部分环节积极进行帮扶共建,扎实推行帮助贫困村整治环境卫生,配合乡村两级解决困难和问题;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到企业务工,兜底解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通过购买贫困户农特产品,兜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的“一帮两兜”帮扶。各企业累计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在人居环境治理、农产品销售、劳务就业等方面进行帮扶。(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 赵 梅)
驱车从宁夏固原市出发,沿山路蜿蜒前行,在203国道东南角突现红果片片,甚是好看。“这里是固原‘四个一’工程的‘一棵树’苹果种植基地,也是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树。”彭阳县红河镇党委书记郑小义向记者介绍。 位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些年,这里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但是人离开了,空房和荒地怎么办?为了抓好生态恢复,固原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发展种植一棵树、一根草、一株苗和一枝花的四大种植产业。 “依托红河的天然优势资源,我们下决心搞好果林和草畜产业。”郑小义说,“红河镇年均降水500毫米、土壤无污染且富钾富硒,适合发展果树等种植产业。” 郑小义是农林专业出身,又在水利和农业农村局管理岗位锻炼过。种好苹果,发展苹果产业,郑小义有自己的“秘籍”:必须踩好“三脚油门”。 第一脚是专家团队,要做成国内一流产业,必须拥有一流的专家团队来支撑,红河镇聘请到西北矮化苹果首席专家李丙智和宁夏首席林果专家王春良。第二脚是选好品种,国内苹果有上万个品种,经过两位林果专家论证,选出了最适合红河种植的苹果品种。第三脚是与科技企业合作,红河镇与集现代温室种植、果蔬收购、仓储和销售于一体的公司——宁夏东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下合作协议,谋划苹果产业的大发展。 除了“三脚油门”,红河苹果产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换位置。”固原市委书记张柱说。具体怎么支持?郑小义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去年春天,他到固原市政府汇报工作,提到红河镇那边有4000亩荒地,镇里打算种植苹果树,可是拿不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资金。固原市市长马汉成的话让他吃下了定心丸。“这项富民产业你们只要大胆干就行了,其他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一定会主动协调。” 果然,几脚油门踩下去,红河镇的苹果种植面积从2017年的30亩发展到现在的8000亩,苹果产业的收益越来越高,百姓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这个与树打交道的活儿我愿意干!”50岁的村民王瑞霞说。王瑞霞曾得过大病,家中还有两个娃,近两年政府为她这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事没少操心。“没想到家门口的这片苹果树给我提供了工作岗位。我每天过来给树浇水、施肥、喷药,劳动强度不大,每月最少也能拿2500元。”王瑞霞说。 “这两年村里19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靠苹果产业脱贫,苹果产业的收入已占村民可支配收入的五分之一。”红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克正说。 能否可持续脱贫,关键要看有没有可靠的产业持续拉动。“红河这边除光、热、水、土的自然禀赋好之外,种植技术也先进,那就是采用‘川水地矮砧集约格架栽培’和‘山台旱作梯田乔化+短枝型栽培’两种种植模式,用科技手段种植果树。”东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前军带着记者走进果树林,一边走一边介绍,“提高苹果产业发展的持续性,让贫困农户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提升‘造血’能力,才能实现持续脱贫。”(经济日报 记者 许凌)
贫困户搬进了敞亮的新居,特色产业焕发活力,农企发展蒸蒸日上……“十三五”时期,八闽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风新貌。这其中,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因地制宜、积极作为,通过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解锁”福建脱贫“密码”,为广大农户和农企实现脱贫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又是一年丰收季,八闽大地瓜果香。为助力涉农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脱贫,福建省税务局认真落实《支持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制定关于大力宣传涉农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创业就业活力等六大方面101项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并将落实税收政策、扶持产业发展与引导创业就业结合起来。 年近花甲的陈丽玉是泉州市德化县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负责人。近年来,她带动30多户村民种植大果油茶、毛竹等,走上了致富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合作社的新鲜瓜果蔬菜滞销,许多农户上门诉苦,陈丽玉面临巨大损失和压力。正在她心急如焚时,德化县税务局传来好消息: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查询分析和部门协作网,税务局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家扶贫电商平台,可以为鲜果蔬菜打开销路。“这家电商平台正是我们想找的!”陈丽玉告诉记者,有了税务局工作人员的帮助,滞销产品终于找到了出路。 在泉州市安溪县,为助力涉农产业发展,加强税惠政策落实,带动农户脱贫,安溪县税务局通过开展“点单式”政策宣传、“滴灌式”政策辅导等服务,将政策红利转为经营动力,帮企业走稳走好发展之路。 曾经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三明市明溪县今年4月底刚刚脱贫出列。在脱贫路上,红豆杉变成了“摇钱树”,国内最大的紫杉烷类原料药生产基地就建在这里。 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用19年时间在这片红豆杉种植基地种植“南方1号”760亩,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创业。面对疫情影响,减税降费政策对企业帮助不小。“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纳部分免征5个月,省下了46万元,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还可省下13万元。”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曾莉娟说。 “十三五”时期,福建省税务局拓宽思路、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全省系统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开展税务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结对共建活动,不断加大党建与扶贫融合效应。 福建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3年至今,福建省税务系统累计投入脱贫攻坚扶贫资金、慰问金1.76亿元,帮助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91亿元,下派驻村干部142人,其中驻村第一书记104人,参与结对共建党支部222个,参与结对共建贫困村176个。贫困户2838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646人已全部实现脱贫,达到“两不愁、三保障”。 此外,福建省税务局党员干部与宁夏、青海、西藏税务局开展协作交流、对口帮扶工作,通过“以买代帮”“以购代捐”方式积极开展消费扶贫,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农产品滞销问题,帮助贫困人口拓宽收入渠道,增强脱贫信心,为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通讯员 冯勇琦)
2012年以来,贫困地区重大能源项目累计投资超过2.7万亿元,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提前完成了“三区三州”、抵边村寨农网改造升级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显著改善深度贫困地区21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1900多万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用电条件…… 这是19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晒出的能源行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成绩单。他透露,下一步将编制好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细化落实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初步考虑在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优化农村能源供应结构,推进农村能源的变革,其中包括准备支持一批整县域农村能源革命的示范工程,先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也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能源局充分发挥能源行业优势,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统筹推进能源开发建设与脱贫攻坚,能源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平均停电时间从2015年的50多小时降低到15小时左右,综合电压合格率从94.96%提升到99.7%,户均配电容量从1.67千伏安提高到2.7千伏安。农村电气化率18%左右,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空调保有量是2012年的2倍以上。2018年清洁能源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21.8%,比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秸秆和薪柴使用量减少了52.5%。农田机井全部通上了电,农业灌溉成本每年节省100多亿元。 “光伏扶贫工程收益稳定、见效较快,直接带动脱贫作用明显。” 章建华介绍说,全国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相应安置公益岗位125万个。“光伏+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农光互补、畜光互补等新模式广泛推广,增加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收入。 能源开发建设也为贫困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发挥了重要的脱贫带动作用。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贫困地区累计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31座、6478万千瓦,现代化煤矿39处、年生产能力1.6亿吨,清洁高效煤电超过7000万千瓦,合计增加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 此外,中央能源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定点帮扶87个贫困县,累计投入无偿帮扶资金60.4亿元,帮助建设扶贫产业项目、扶贫车间约11500个,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15.2亿元;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9.5亿元,帮助解决贫困群众就业超过11.6万人。
“自精准扶贫以来,村委会活动室硬件设施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村集体经济也兴办起来,村民的钱包慢慢鼓了起来。亚坪村的街道宽敞了,文化广场热闹起来了。感谢公司,不仅在扶贫路上出钱出力,还组成专项小组在过年过节时到亚坪村看望慰问群众,让村民感受到了公司帮扶的温暖。”在10月16日举行的国网信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信通”)“服务脱贫攻坚助力民族地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媒体开放日上,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土门镇亚坪村第一书记金晓辉如是说。 完善基础设施 亚坪村是四川省阿坝州土门镇的5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405户103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33人,该村于2017年实现贫困村“摘帽”,2019年,村里所有贫困户退出了贫困序列。 提起国网信通及联营企业福堂水电给亚坪村带来的帮助,金晓辉充满了感激。“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他们不仅给村里送来了‘真金白银’的帮扶,还会在节假日带着物资看望村里的乡亲们。”在公司提供的产业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援助之下,村里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得以大大丰富。 以近年新建的亚坪村福泽广场为例,金晓辉向记者介绍,以往的亚坪村基础设施条件不够,没有固定场地可以开展文艺活动。四川福堂水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堂水电”)帮助亚坪村新建了包括福泽广场在内的2个文化广场,并投放彩屏显示器,硬件设施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现在,村民们可以在广场上参与文娱活动、进行体育锻炼、观看电影、举办宴会,安全性、便利性均得到有效提升。 “广场修建起来以后,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与村干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沟通也越来越融洽,有利于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金晓辉表示,亚坪村村民们的收入有不少是来自于附近工业园区的务工收入,未来,村里还将探索农业发展项目,希望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努力带领村民向美好生活迈进。 助力打造“数字阿坝”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作为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阿坝州唯一的上市公司,国网信通积极服务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记者获悉,福堂水电作为国网信通的联营单位,自2013年至2020年向阿坝州扶贫工作捐款共计535万元。2017年,福堂水电对口帮扶的两个村均实现脱贫。 从上市公司情况来看,国网信通今年完成重组,顺利将国家电网旗下服务于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云网融合业务资产置入公司,有效扩大了营收规模、显著增强盈利能力。 截至目前,国网信通在重组完成后为阿坝州新增税收近2000万元,下属中电飞华、中电普华两家全资子公司已在阿坝州完成分公司注册,后续将持续增加在当地的税收贡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布局和投入。 同时,公司充分发挥高科技企业的带动效应,积极为当地创造就业,为企业和社会团体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通过科技引领和产业帮扶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带动当地新型产业培育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去年,国网信通被四川省上市公司协会评为“2017年-2018年扶贫先进单位”。 “通过与相关地方政府的沟通合作,公司有望利用自身在数字化领域的优势,打造‘数字阿坝’、智慧旅游,并进一步发掘阿坝州在水电资源、智慧电站方面的发展潜力。”国网信通董秘肖劲松向记者说道。
林余 “我们首先要支持产业发展,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开拓市场,帮助扶贫产品打造特色品牌,鼓励五粮液驻村工作队深入群众,帮助当地群众趟出一条能致富、管长远的好路子”,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的一席话,道出五粮液的扶贫思路。 作为民族品牌、地方支柱企业,五粮液在做好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多年来,五粮液始终将帮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公司投入、产业运营、贫困群众共享”的帮扶思路,将送钱送物、修房筑路的“物质输血”,建设基地、扶贫车间的“产业造血”和党建共建、教育扶贫、文化下乡的“扶智扶志”有机融合,绘制出一条企业优势和地方禀赋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之路。 近年来,五粮液集团累计投入整合精准扶贫帮扶资金26亿余元,受益贫困群众达到15万人以上;惠及群众近100万人,对口帮扶的三个县全部“零漏评、零错退、零返贫、群众满意度高”,高质量脱贫摘帽,展现出一家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 开“药方”:与当地农户一起“创业” 夏末秋初季节,从宜宾市区一路往南,沿着齐整的高速公路往长宁方向行驶,一路都是被穗子压弯了腰的红高粱。这些糯红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正是酿造五粮液美酒的专用粮。高粱成熟,意味着高粱种植户们又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和脱贫的希望。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和地方支柱性企业,从2015年起,五粮液就承担起对兴文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等多个贫困县的对口帮扶任务。随着五粮液的到来,种子撒进了田间地头,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在老百姓的心中扎根。 在五粮液的帮扶带动下,兴文县在2019年4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五粮液在四川省内布局的酿酒专用粮基地已经达到77万亩。据了解,五粮液建成以宜宾为核心、四川为主体的可帮助10余万户农户增收超1亿元的100余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建立起绿色有机标准为主导的酿酒专用粮供应体系,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精准扶贫创新模板、示范标杆。 分布在兴文县等地的酿酒专用粮基地是五粮液工业反哺农业、发挥优势、结合主业提升扶贫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五粮液深知,产业脱贫是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的关键因素。“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必须选对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李曙光曾表示,要带领五粮液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在兴文县青山岩村,五粮液捐赠125万元打造1100亩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以竹业为主、拓展多元”,将“帮扶单位+村资产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多种附属产业,青山岩村荒山荒地变成“金土地”。目前,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近70万元,以股权量化的方式为贫困户分红近10万元。 在理塘县,五粮液捐资300万元、整合1600余万元建设五粮液果蔬(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对接盒马鲜生、京东农场,实现线上线下营销。基地年产香菇70万袋、木耳30万棒、产值1500万元,带动当地百姓务工1000人次,其中贫困户800人次,贫困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基地带动周边7个贫困村近400户群众增收致富。 在兴文县九角村、新阳村等贫困村,五粮液根据兴文县留守妇女多、就业机会少、旧房院落闲置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捐赠300套缝纫设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并提供技术、订单销售和管理服务等配套帮扶“组合拳”。一个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扶贫车间带动了50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800—3000元。 拔“穷根”:扶智扶志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才能走出“新路子”。以产业扶贫为药引开出药方后,五粮液还通过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帮贫困落后地区“拔穷根”。 修学校、拍电影、排舞台剧……这些“文艺活动”都是五粮液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从生动讲述川南山乡精准扶贫故事的情景剧《大国酒情》,到“情系苗乡助力脱贫”主题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再到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开展的“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这些山乡文化建设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思考在外来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何立志、立身、立行,自尊自强的意识在困难群众心中慢慢扎了根。 在五粮液组织的一次扶贫专题片《十八洞村》放映会后,兴文县毛村村民易方蓉心中更加坚定,“看看人家咋个搞富裕的,我们一定也要继续加油干”。 同时,五粮液大力支持兴文县、理塘县、屏山县等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修学校、建教室、捐物资、奖师生,让寒门学子“能上学、上得起学”,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去年,兴文县云龙学校因地震受损,五粮液捐赠107万元建造“五爱楼”教学楼,李曙光还赴揭牌仪式现场对学生深厚寄语。 为让贫困农户“有所长、能致富”,五粮液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引导贫困人民立志、立身、立行,培育自强意识。2019年,五粮液捐赠200万元在新龙县、雅江县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捐赠64万元帮扶屏山县柏乡村打造“五粮新村厚德柏香”村企党建联建示范点。五粮液还精选派出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带领多户贫困农户参与资金、生产、市场等企业运营工作,通过实战实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经营管理意识,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和智力资源。 通过“短期慰问救济”“长远就业创收”,五粮液用看得见的变化为村民重树了发展的信心,让“求帮扶、要救济”的思想观念向“谋发展、盼致富”转变。 从川南山区、大小凉山到川西北雪域高原,从苗寨、彝乡到藏区,从脱贫到振兴,五粮液充分发挥五粮液“产业多元、平台多维”的独特优势,在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全力以赴精准扶贫、精锐出战脱贫攻坚,坚持“酒酒”为功,与百姓共酿一派和美生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五粮液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持续用功发力,扎实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带动帮扶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0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功胜带队赴河北省巨鹿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潘功胜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脱贫摘帽实际,继续夯实脱贫攻坚工作基础,实现从全面攻坚向有重点巩固提升的转变,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河北省巨鹿县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定点扶贫县。潘功胜一行考察了巨鹿县大数据中心精准防贫系统运行情况,深入张王疃乡大留庄村走访贫困群众,详细了解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创业情况。实地查看葡萄种植基地和有关企业,调研了解扶贫产业建设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企业生产情况,并参观了国家外汇管理局捐建的幼儿园和集体经济果园。潘功胜对巨鹿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调研期间,潘功胜主持召开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与当地政府深入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潘功胜强调,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帮助巨鹿县克服疫情影响,强化巩固特色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积极发挥“局、县、银、企”四方合作模式优势,牵头协调银企对接,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聚焦重点人群,加大对因病因灾因残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力度,建立健全返贫预警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座谈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向巨鹿县捐赠帮扶资金300万元。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上海清算所、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有关负责同志,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司局、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和座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