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最新获得科创板注册批文的康希诺生物,在新冠疫苗的研发推进方面再获进展。7月20日,《柳叶刀》(The Lancet)公布了全球首个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Ad5-nCoV)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一针接种即可引起显著免疫反应,支持该疫苗进入三期有效性研究。该款疫苗就是由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的。这一全面的临床试验数据的披露具有标志意义,将为全球新冠疫苗的研发提供参照及指导方向。值得一提的是,该款名为Ad5-nCoV的疫苗已于6月25日获得军队特需药品批件,这让人们对这支疫苗的问世充满信心,也让康希诺生物成为最有希望提供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的企业之一。全球首发II期临床数据具体来看,Ad5-nCoV疫苗的II期临床入组了508名受试者,其中中剂量组(1*10¹¹)253人,低剂量组(5*10¹⁰)129人,对照组126人,结果表明中剂量组的ELISA抗体峰值为656.6,低剂量组的ELISA抗体峰值为571,两个剂量组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6%和97%;从ELISA抗体水平来看,中剂量组略高于低剂量组,说明低剂量组单针就可以激发有效的抗体应答。腺病毒载体疫苗可以激发有效的细胞免疫,同样在II期临床中,看到很好的细胞免疫结果。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FN γ-ELISpot的反应率分别为90%和88%。细胞免疫可以有效的清除感染细胞,体液免疫可以阻止病毒感染细胞,低剂量组(5*10¹⁰)体液免疫的阳转率为96%,细胞免疫的阳转率为88%。疫苗的研发已经经历过减毒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技术不断迭代过程,当前以 DNA 疫苗、mRNA 疫苗、重组载体疫苗等新技术路径开始不断涌现。在全球疫苗竞赛中,mRNA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走在了研发前列。与中国其他企业采用的传统灭活技术研发路线不同,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采用腺病毒载体的创新技术路径开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6月11日,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开发的Ad5-nCoV率先完成II期临床试验揭盲,试验数据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较高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其他企业方面,6月14日,北京科兴中维生物的灭活新冠病毒疫苗Ⅰ/Ⅱ期临床揭盲,0,14天程序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超过90%。6月1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所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揭盲,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6月23日,国药中生宣布,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III期)试验在阿联酋启动。6月25日,Ad5-nCoV获得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颁发的军队特需药品批件,有效期一年。根据相关法规,该疫苗现阶段仅限军队内部使用,未经军委后保部批准,不得扩大接种范围。目前,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的Ad5-nCoV也是国内唯一使用重组载体技术路线进行研发的新冠疫苗,与牛津大学-阿斯利康已进入III期临床的在研疫苗属同类作用机理,这是中国疫苗企业首次与跨国疫苗企业同台竞争。临床数据如何解读目前,以腺病毒载体平台为基础开发疫苗受到全球瞩目的,即是上文中提到的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开发的Ad5-nCoV 、牛津大学与阿斯利康合作的ChAdOx1 nCoV-19。腺病毒载体技术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导入到腺病毒中并使之表达。研究表明,选择腺病毒作为抗原呈递的载体,主要归因于它基因组重排频率低、病毒颗粒相对稳定、对人致病性低、安全性高等优势。腺病毒载体疫苗与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相比呈现出的优势在于,它既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也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就新冠疫苗的研发考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预防和清除病毒中共同起关键作用,其中体液免疫的作用是阻止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细胞免疫的作用是清除新冠病毒感染的细胞。根据Ad5-nCoV在《柳叶刀》已公布的I期临床数据显示:该疫苗接种后28天可耐受,并具有免疫原性。健康人中,对SARS-CoV-2的体液反应在接种后第28天达到峰值,接种后第14天产生快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同时,在所有不良反应报告中,大多数志愿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的,并且在接种后28天内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最新公布的II期临床数据相较于I期,显示出更为更优的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水平。病毒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在预防呼吸道冠状病毒的保护力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来自其他呼吸道病毒,例如甲型流感和副流感的研究表明,病毒特异性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反应能够清除病毒并保护主机免受致命感染。病毒特异性T细胞以及清除呼吸道冠状病毒的能力取决于把病原体的类型以及感染的宿主。动物实验表明,感染SARS-CoV的小鼠,在没有抗体存在的情况下,病毒特异性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可提供部分但明显的保护效果,并清除病毒。因此,临床试验数据证实Ad5-nCoV单针免疫就可以产生很好的细胞免疫,同时有效激发体液免疫,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下,共同保护受试者免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回顾2020年5月,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医学系的詹纳研究所牵头研发的新冠疫苗ChAdOx1 nCoV-19公布了动物实验数据后,因数据显示接受疫苗接种的猴子鼻腔中的病毒量与实验中未接种疫苗的猴子相同,该片面信息被误读为该疫苗研发失败,一时间,市场充斥着对腺病毒载体技术路线进行疫苗研发的质疑声。但不久后,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stra Zeneca)表示,其已与牛津大学达成首批至少4亿剂疫苗的供应协议,这才让大众意识到对于疫苗研发失败的传言有失偏颇。同时,该款疫苗已在英国、美国及巴西等地启动III期临床试验,成为全球研发进展最快的新冠疫苗之一。距离上市是否“一步之遥”如果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要完成疫苗的Ⅰ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然后最终通过严格的审评审批,一款疫苗才能上市。而2019年12月1日施行的《疫苗管理法》首次系统规定了疫苗紧急使用制度,如出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经有关部门论证同意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紧急使用。因此,当前在研新冠疫苗陆续完成II期临床试验的同时,民众期盼疫苗能被大范围批准应急使用,但也绝不能忽略III期临床的必要性。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疫苗研发中I期临床主要是安全性的指标的观察;II期临床是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指标的观察;III期临床主要是在流行的人群中、流行的区域中,观察疫苗是否能够防止人感染,保护率的观察。完成III期临床也是我们国家在疫苗最终研发成功最为关键的要素。”因此,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生物首席科学家朱涛博士在两会期间提出:“希望国家联控机制能够统一组织,譬如药监部门、海关把疫苗协调起来,参与到国际临床研究当中。因为涉及到很多协调申报方、研究者、CRO、分析实验室,临床所在各国、包括药店等都要对接,这是需要行业统一来思考的问题。”中国新冠疫苗研发企业目前都面临海外III期临床如何开展的问题,包括选址、国家间的审批及组织协作、临床样品的国际运输等。康希诺生物是为数不多具有国际疫苗临床经验的企业,其与陈薇院士团队联合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Ad5-EBOV), 在相继获得塞拉利昂伦理与科学评价委员会伦理许可、药学理事会临床许可后,作为中国研制的疫苗,首次在国外获得临床许可,于2016年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II期500例临床试验并最终获得批准。全球疫苗竞赛的最终冲刺阶段,康希诺生物因其研发实力和国际化能力被寄予厚望,但是疫苗的安全有效是研发生产的核心。目前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为该疫苗提供了积极前景,但距离该疫苗上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经过科学严谨的验证,才能评判一支疫苗的有效性,而只有真正有保护作用的疫苗问世,才有可能成为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途径。
11月2日,CARsgenTherapeuticsHoldingsLimited(下称“科济生物”)宣布,公司完成了1.86亿美元(含3000万美元全额保证金的认股权)的C轮资金募集。本轮由正心谷资本(LoyalValleyCapital)领投,其他投资者还包括礼来亚洲基金、拾玉资本、夏焱资本等,现有股东中南创投继续参与了本轮投资。 “非常高兴能够获得诸多知名专业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这将极大地助力我们正在中美开展的多项新药临床试验,”科济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家李宗海说,“同时也将极大地推进我们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化布局,尽早实现产品上市、造福全球肿瘤患者。” 正心谷资本合伙人谢榕刚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领投科济生物本轮融资。科济生物在李宗海博士的领导下,立足自主创新,打造了一条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兼备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产品的出色管线。我们相信,通过本轮融资,科济生物将加快临床研发,实现产品早日上市,并有望改变所在疾病领域的治疗标准。我们期待在未来几年里与科济生物一起分享我们的经验和资源,支持科济生物在全球的研发及产业化布局。” 公开信息显示,科济生物旗下的科济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CAR-T细胞药物研发企业,已获得中国首个GPC3靶向的CAR-T细胞用于GPC3阳性实体肿瘤的注册临床许可、首个CLDN18.2CAR-T细胞药物临床试验许可及两项(靶点分别为BCMA和CD19)血液瘤CAR-T细胞药物的临床试验许可。此外,科济生物旗下的美国公司CARsgenTherapeuticsCorporation注册临床项目BCMA靶向的CAR-T细胞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和“孤儿药”称号,并被欧洲药监局(EMA)纳入优先药物(PRIME)计划及给予“孤儿药”批准意见;Claudin18.2靶向的CAR-T细胞已获得美国FDA同靶点首个CAR-T细胞药物的临床试验许可,并获得”孤儿药”资格认定。
智飞生物公告,经监管部门同意,公司全资子公司智飞龙科马新《药品生产许可证》变更事项为:同意在合肥市高新区浮山路100号原有生产范围基础上增加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公司表示,此次变更标志着智飞龙科马已具备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的生产条件和资格,有利于实施公司的疫苗产业战略规划。
作为一种传统中药,灵芝的不少药用机理还需要通过科研阐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黄青研究员课题组在灵芝抗癌药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灵芝酸可以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凋亡和自噬性细胞死亡。 灵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史,灵芝酸是灵芝中具有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等作用的重要药理成分,但其作用机制中还存在不少未知科学问题有待探明。 黄青课题组多年来一直开展灵芝育种及功能开发研究,近期他们研究发现,灵芝酸在不同的作用时间和不同剂量上,都会显著降低食管鳞癌细胞的活力,并且效果会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灵芝酸不仅可以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凋亡,同时还可以诱导细胞自噬,即“吃掉自己”。 “如果说凋亡是细胞的‘自杀’,那么自噬就是细胞的‘自食’,是细胞清除自身垃圾、维持稳态平衡的重要生命过程。”黄青研究员说,他们检测发现,灵芝酸可以促进自噬小体发生,同时阻断它与自噬溶酶体的融合,从而造成自噬性细胞死亡。 他们的这项研究,为灵芝酸作为抗肿瘤佐剂应用于食管鳞癌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日前,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民族药理学杂志》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记者近日从安徽省干细胞学会获悉,中国超级供体干细胞库在合肥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细胞库是我国首个超级供体干细胞库,现已成功制备储存12个超级供体的多能干细胞株,可覆盖约14%的全国人口,即2亿中国人群。 人体白细胞抗原(HLA)的特异性是异体器官移植或细胞治疗时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人群中存在一些特殊的个体,他们的HLA基因5位点为高频单倍体的纯合子,来源于这些供体的细胞在细胞移植时能覆盖高数量的受体人群,因此也被称为“超级供体”。超级供体多能干细胞可以作为细胞药物研发的种子细胞,由其制备的普适性功能细胞药物在细胞治疗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免疫排斥。 国际上,日本、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已相继启动不同人群超级供体干细胞库的建设。日本诺奖得主山中伸弥领衔的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CiRA)正在建设一个拥有75个HLA纯合子的日本人群超级供体干细胞库,预计覆盖85%的日本人口。目前该研究所的超级供体种子细胞已陆续提供给大阪大学医学院、京都大学医学院等机构来生产细胞药物,用于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 安徽省干细胞学会自2018年起一直致力于中国人群超级供体干细胞库的建设,集合了多家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力量共同参与此项工作,并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和省发改委干细胞库项目支持。在近日举行的成果发布会上,省干细胞学会报告了中国超级供体干细胞库建设的最新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同时,安徽省干细胞学会细胞资源库专家委员会也在会上宣布正式成立。合肥市卫健委主任秦继平表示,中国人群超级供体干细胞库是实现细胞药物普适化和产业化的新型医疗基础设施,将为开发老百姓用得起的细胞药物提供重要资源性支撑,并促进全国的干细胞科研转化和细胞药物产业发展。
7月10日,“细胞免疫治疗第一股”永泰生物(06978.HK)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当日开盘价为13.4港元/股,截至记者中午发稿,永泰生物报15.22港元/股,涨幅达38.36%。据悉,在此次发行中,永泰生物以招股价11港元/股共发行1亿股,其中9000万股(90%)为国际配售,1000万股(10%)为公开发售,集资规模11亿元,另有15%超额配股权。 永泰生物董事长谭铮表示,永泰生物作为港股中第一只专注于细胞免疫治疗的生物科技股,希望借助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的平台,把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核心产品和研发管线的研发工作,并提高公司知名度吸引国际级人才,力争尽早走出国门,将研发管线和产品推向欧美国家。 当前,免疫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已愈发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且在今年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免疫细胞治疗同样备受关注。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项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临床试验也能提供更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免疫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不但能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过继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方案以改善他们的生存现状,也会助力早日实现对抗病毒、战胜疫情的目标。 此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健康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而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超过3700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近400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生物医药产业技术不断突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政策大力支持下,将呈现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研发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智能技术加速新药研发、产业集聚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尚不发达。期待能对生物医药公司在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创新生物医药科研成果孵化、转化模式,以及海外人才、技术引进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扶植力度,通过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能够推动我国在世界生物医药领域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谭铮称,永泰生物将以此次成功上市为发展契机,严格执行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接受社会监督,强化经营管理,深化产研结合,增强核心竞争力,加速做大做强。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免疫治疗药物,造福人类健康。 据了解,永泰生物是专业从事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际先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研发经验,也是中国最早将个体化免疫细胞制剂按照药品注册研究并向国家药监局申报新药临床研究批件的企业。与此同时,永泰生物亦是北京市4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单位中唯一的生物医药企业,其研发的EAL®(扩增活化的淋巴细胞)是目前国内唯一获准进入实体瘤治疗II期临床试验的免疫细胞产品,现已在协和、301等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的14家三甲医院开展了临床试验研究,该产品有望填补我国在实体瘤领域细胞治疗的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业内人士称,作为细胞治疗行业的先行者,永泰生物在研发、生产、行业影响力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行业监管逐步清晰的背景下,预计公司将更好的发挥其竞争优势,后续发展值得期待。
复星·星未来学员、埃泽思生物创始人于广举博士的求学经历从复旦大学研究生开始就一直专注于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到后来创建埃泽思生物(Applied Cell)也始终围绕细胞培养产品进行生产供应,按于广举博士的原话“我做细胞算是‘一脉相承’的,从早期的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到成立公司进行细胞产品的产业化生产,都没有大的跨度。” 正是这样从科研到产业化的专注,让埃泽思生物在细胞产品制备领域具备了丰富的经验以及专业度。埃泽思生物全称上海埃泽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其创始团队曾创立埃德斯生物(iMedCell),并完成天使轮融资。因业务发展原因,团队重新组建了Applied Cell。 埃泽思生物创始人 于广举博士 从于广举博士团队前后两次对公司的英文命名可以看出,公司的定位始终围绕细胞(Cell)展开,埃泽思生物是一家专注于临床级细胞培养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供应商,目前公司产品已经涵盖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中扩增,冻存以及分离等领域。 根据埃泽思生物官网披露的信息,目前该公司供应的细胞相关制品已经约有40款,公司对所有产品的原料进行严格筛选和生产控制,保证其产品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且产品均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多项产品取得一类医疗器械认证,CDE备案,美国FDA DMF备案,同时一项产品正在申请美国FDA 510K注册。 打造中国细胞产品本土品牌,“成本+技术”优势助力进口替代 于广举博士说道,“在整个生物医药行业早期,都是以进口品牌为主,特别是我所处在的细胞领域,进口品牌占比90%以上。我们埃泽思生物要做的就是切入进口替代的细胞市场,打造中国细胞产品的本土品牌。” 面对进口优势,埃泽思生物要如何切入市场实现进口替代呢?于广举博士解答了这个问题,“如果要做国产品牌,不可避免要考虑的便是‘成本优势’。”于广举博士透露,经过埃泽思生物研发生产的细胞制品成本大约能降低40%-60%。 作为原料供应商,埃泽思生物第二步就是帮助细胞治疗企业做合规性辅助企业申报。“因为我们整个生产产品完全按照合规性标准来做的,但是对进口品牌来说,由于国内没有建厂,以及后期审计等原因,联合申报有一定难度。”于广举博士解释道,这就是Applied Cell国内品牌的优势之一。 另一方面,埃泽思生物更加专注于技术上的研究,公司创始人于广举博士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关于细胞信号通路调控上的研究,2013年已经拥有大量数据去掌握细胞的调控策略,于广举博士直言,如果用户需要将细胞达到某种状态,或者调控细胞定向分化,埃泽思生物团队均可以实现的。 基于硬实力的基础,才让埃泽思生物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定制化的产品,于广举博士也提到自己合作的一家日本细胞治疗公司,该公司在做某类细胞药物的研发申报,但是从临床转化上,还没有一家可以满足他们相应需求的CRO企业,直到遇到了埃泽思生物,双方接洽之后,埃泽思生物将该公司目标产品提高到了原来的一倍(即成本下降一倍),并且可以助力双方在日本进行药物申报。 除了提供细胞治疗级的细胞分离、培养、冻存产品,埃泽思生物还为细胞治疗企业提供生产技术开发CRO服务、细胞治疗CDMO服务,致力为下游的细胞治疗企业提供从临床试验、合规性检查到生产优化等全流程赋能。 埃泽思生物的全流程服务 “帮助客户定制细胞培养,优化细胞培养工艺,这就是埃泽思生物的核心业务。”于广举博士列举道,“我们可以应用我们自己开发的培养体系把细胞诱导或维持在某个状态,从而达到针对不同适应症的最佳治疗效果。前期细胞培养的优化工艺关系到后续企业细胞药物的临床申报以及整个生产。” 而这其中的难度,除了产业化细胞培养产品不同于科研级别的低门槛要求,对细胞的特异性优化也是技术门槛之一。“我们帮客户优化细胞培养,不仅要保证产量上的提升,还会涉及细胞功能性上的一些定向提高。”于广举博士列举到,“以干细胞药物为例,我们不仅要对细胞的分泌功能进行调控,保证细胞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有时甚至还要从细胞分化的角度来助力细胞发挥作用。” 除了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埃泽思生物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提的地方:合规性层面,细胞治疗必定要走向药品申报这一阶段,而药品申报会对药物的所有原材料进行溯源管控,对于一般的研发企业来说,单独开发一套生产体系对其成本投入太大,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讲,选择埃泽思生物则可以帮助企业避免这些合规性问题,直接使用埃泽思生物的培养体系进行生产。 据悉,埃泽思生物已经合作的下游细胞治疗企业已超过200家,其中6家合作企业已经在和埃泽思生物进行一类细胞新药的联合申报。公司的细胞培养产品从通用细胞制剂、干细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一直到各类细胞系均有提供,合作企业在购买这些产品后,一半以上的操作都可以客户独立完成,操作简单,并达到合规性。 2020年8月,埃泽思生物最新的生产基地将会落成,有望成为国内首家以原料药标准进行细胞治疗原料生产的供应企业。据悉,埃泽思生物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融资,由偏向产业类的基金参与,相信不久后将迎来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