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彻底炸了!外资疯狂扫货,新能源1天暴涨3000亿!盘后更有重磅利好,这一行业意外获加持,碳中和接着舞?) 碳中和彻底炸了!上周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任务。本周一,碳中和成为盘面最大的看点。新能车龙头宁德时代涨超12%创新高,市值突破7500亿元,首次跻身A股前十;比亚迪受其带动午后封板。拟获高瓴入股的太阳能第一股隆基股份收于涨停,全天成交额约89亿元。截至周一收盘,新能源板块(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新能车板块)总市值增加近3000亿元。数据显示,外资也在疯狂扫货新能源。北向资金周一净买入78.61亿元,净买入隆基股份7.54亿元,该股已连续16日净买入,累计净买入42.68亿元,周一涨停并创新高;阳光电源、通威股份净买入2.22亿元、0.56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盘后再有涉及新能源的重磅利好发布。盘后,新华社受权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该白皮书指出,要推动太阳能多元利用,推进风电开发和水电绿色发展,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并罕见提出,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碳中和是要接着舞的节奏?碳中和概念彻底爆发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发表讲话时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他进一步细化了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参考欧美国家提出的碳达峰进度、碳中和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未来中国减排的速度和力度将远超发达国家。在上周五发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提到了明年的八大任务。其中,第八项任务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至此,碳中和概念彻底成形。即使此前新能源概念股已经有过不小的涨幅,但并未阻挡住资金的狂热。新能源车第一股宁德时代全天暴涨超12%,市值一举突破7500亿元;比亚迪再度涨停。与此同时,太阳能第一股隆基股份涨停,迈为股份涨幅超过8%;风能板块亦出现多股涨停,风电龙头金风科技尾盘拉升,收涨近5%。新能源车、太阳能、风能等涉及新能源板块市值整体上涨近3000亿元,其中新能源车市值大涨近2000亿元,新能车ETF暴涨超6%。碳中和炒作会持续吗?有机构表示,从周一的盘面来看,A股有望进入跨年躁动行情的迹象。除股指表现突出外,成交量亦大幅放大近千亿元。如若A股进入跨年躁动,碳中和依然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主题。而就在周一盘后,新华社受权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再次强化了新能源的发展和规划。白皮书指出,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中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按照技术进步、成本降低、扩大市场、完善体系的原则,全面推进太阳能多方式、多元化利用。完善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的电网接入等服务机制,推动光伏与农业、养殖、治沙等综合发展,形成多元化光伏发电发展模式。全面协调推进风电开发。按照统筹规划、集散并举、陆海齐进、有效利用的原则,在做好风电开发与电力送出和市场消纳衔接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风电开发利用和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优先发展平价风电项目,推行市场化竞争方式配置风电项目。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科学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完善多层次核能、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加强核应急预案和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有效应对核事故的国家核应急能力体系。强化核安保与核材料管制,严格履行核安保与核不扩散国际义务,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核安保纪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氢能获支持,潜力几何?除太阳能外,氢能亦获罕见支持。白皮书提出,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中金公司刘俊指出,对内长期来看,碳中和将会完成中国的能源转型,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电能将成为一次能源主体,一次能源消费中电气化率达到100%,终端能源消费中氢能达到30%,完成净零排放。国联证券研报指出,按照白皮书发展规划,未来我国氢能发展将分阶段稳步进行:1)制氢端短期优先选用工业副产氢,中期采用化石能源制氢结合碳捕捉技术,长期采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2)储运端将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的技术发展方向,逐步提升氢气的储存和运输能力;3)燃料电池系统端将持续围绕功率、性能、寿命、成本四大要素而发展。具体应用集中在交通领域,从商用车切入、乘用车跟进。国联证券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全国加氢站达到10000座以上,燃料电池汽车年产量达到520万辆。事实上,太阳能、锂电池、新能源整车等板块近两个月已经持续走强,收益可观。但风能、氢能等表现却处于落后。随着白皮书的发布,涉及到碳中和的板块可能会出现轮番表演的行情。中金公司也预计,对于电能替代,特别是氢能替代和碳捕捉的技术投入将会加大,在应用端多管齐下实现碳中和目标。那么,涉及氢能的个股有哪些呢?综合川财证券和国联证券的研报来看,主要有以下细分领域和公司:涉及空压机、铂催 化剂、氢罐、膜领域相关公司有雪人股份、贵研铂业、富瑞特装、东岳集团;涉及加氢设备、加氢站主要有东方电气、厚普股份、深冷股份;电堆及系统生产商主要有亿华通、大洋电机、腾龙股份、雄韬股份。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近日举办的国际金融论坛第17届全球年会上,碳中和以及绿色金融成为与会代表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会上,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表示,应激励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制定严格的规范并形成有效的碳定价,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同时金融系统也要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将资金引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绿色经济要求相一致的企业和项目中来。 加速完善碳市场建设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张希良表示,中国目前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覆盖了一些能源密集型行业,预计未来将加速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并覆盖其他的行业和领域,为低碳能源转换和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国际金融论坛(IFF)大会主席周小川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市场在性质上是一种金融市场,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二氧化碳排放分配使用的一种机制,更多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涉及到多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定价市场,更是一种跨区配置投资以及风险管理的市场。 “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要明确主要依靠什么样的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应该来自于碳市场。”周小川说,未来的碳中和计划需要许多行业参与进来,需要给各个行业有关碳排放和未来减排的计划以及有关新技术、新工艺的减排效果制定参数。 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邹骥表示,在进一步推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需要把碳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有机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真正把碳排放量作为要素去进行配置的市场,也才会真正利用市场来发现和形成价格。只要有市场形成的碳价,资本就会流向碳减排或为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激励,投资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碳排放配额节省,就是收益。当下有很多潜在的投资和创新机会,为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方向。 关于碳市场国际合作方面,周小川表示,中欧之间、亚欧之间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也有很大必要性。他建议,碳市场要进行连接,并建议在中欧或亚欧之间研究建立一个专项基金,专门处理跨欧亚交通的排放问题,按照碳排放价格将收入交给基金,用于减排、零排放的新型交通或其他减排、碳沉降方面的应用。张希良认为,中国、欧盟也可以携手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建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当我们谈绿色金融、碳中和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谈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也是在谈如何重构我们未来的增长路径。”邹骥说。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表示,在疫情背景下重启全球经济,要与新型发展模式并行,要在发展过程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金立群指出,最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的是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这些可以减缓资源枯竭进程的领域、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科技,仍然遭到忽视,原因仅仅是投资者认为这些领域投资风险较高、难以预料,甚至没有投资回报。他强调,金融机构应负起责任,重新思考发展融资的途径。 全国政协常委、农村农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青表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激励机制、环境信息披露、产品创新、地方试点等领域均取得了全面进展,初步建立了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强调,金融机构应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大课题来进行研究。他指出,气候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对金融业的影响、对风险的影响都是全面、持久的。金融机构在授信和管理制度上,包括客户的筛选、尽职调查、评审、贷后投后管理、合同约束方面都要考虑气候变化的风险,在资产配置上要尽可能减少高碳资产的配置,同时注重气候融资创新,促进金融业的绿色转型。
日前,记者从生物科技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悉,全球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子刊Nature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重大技术创新发明论文,该论文推介了全球第一款可用于快速有效检测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试剂盒cPass™sVNTKit的临床数据。 该文章领衔通讯作者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Duke-NUS联合新发传染病研究所主任、病毒传染病研究科学家王林发教授。该研究直接比较了sVNT方法(商品名cPass™)跟基于活细胞的传统病毒中和测试法(cVNT)的临床效果。 cPass™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蛋白相互作用的生化检测方法。上述文章研究结果表明,cPass™sVNTKit试剂盒能够检测到患者的中和抗体,阳性相关率达95%-100%,敏感相关率达99.93%,与传统的活病毒中和试验方法相比,更适合于大规模群体筛查。 目前,金斯瑞已与王林发教授团队达成全球商业化合作,并从Duke-NUS获得全球独家性商业授权,金斯瑞将在中国和其他业务基地建立严格的生产和质检规范,扩大cPass™sVNTKit试剂盒生产规模,以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同时,金斯瑞正在积极推广跟cPass™sVNTKit试剂盒适配的自动化检测设备以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 美国食药监局正在对cPass™sVNTKit进行紧急使用授权(EUA)审查。此前,该试剂盒已经获得欧盟CE认证和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的临时授权。 据了解,被新冠病毒感染过的人一般会产生中和抗体,这些功能性抗体通过与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1)结合来阻止病毒再感染健康细胞,目前国际上正在尝试使用已经产生中和抗体的康复患者的血浆来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现在处在紧张开发阶段的新冠疫苗也是以必须成功诱导中和抗体产生为有效性前提。 因此,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科研界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有效且便捷的方法来检测中和抗体。 金斯瑞介绍,cPass™sVNTKit可用于测定新冠疫苗的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为疫苗的大规模试验提供最适合的检测工具。在该创新性方法的建立和优化的过程中,金斯瑞与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省传染病医院、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合作进行的临床研究,为此次试验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金斯瑞生命科学事业群总裁邵炜慧介绍,随着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的进展,现阶段,疫苗的开发将成为重中之重,而疫苗有效性的直接检测标准之一就是中和抗体。cPass™sVNTKit或可用于确定候选疫苗的效力,为疫苗的大规模试验提供最适合的检测工具。
7月13日,君实生物(1877.hk)宣布,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开发的重组全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产品代号“JS016”)已于近日完成中国I期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给药。作为国内最早进入临床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JS016的研发进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其在美国的临床试验也于第二季度启动。 据了解,该临床试验为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期临床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张菁教授和张文宏教授牵头,旨在评价JS016单剂静脉输注给药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计划招募40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均有),是全球首个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2020年6月7日,JS016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首例受试者给药,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提前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7月7日,既定方案的4个剂量组共40例受试者完成给药,截至目前,尚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事件(DLE),为进一步探索JS016新药在人体中抗新冠病毒的疗效提供安全性依据。君实生物计划尽快开展针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Ib期临床研究,以及针对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II/III期临床研究。同时,公司也将后续开展针对新冠病毒高危人群的研究,以评价JS016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作用。 JS016是从康复期病人体内快速筛选并在体外重组表达具有高度病毒中和能力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由本土创新药企君实生物与科研机构中科院微生物所共同开发。JS016在临床前的体外和恒河猴体内实验中展示了良好的中和活性和阻断能力,体现出抗新冠病毒的治疗和预防潜力。
7月13日丨君实生物(1877.HK)涨5.77%,报62.35港元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543亿港元。 君实生物公布,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开发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JS016)已于近日完成中国I期临床试验所有受试者给药,其在美国的临床试验也于第二季度启动。
记者今日获悉,港股上市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下属医疗诊断发展中心共同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一款名为cPass™sVNTKit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检测试剂盒。 金斯瑞介绍,这是全球第一款快速检测新冠病毒中和抗体(NAbs)的试剂盒,将病毒中和实验检测速度缩短到一小时之内,且无须用真病毒进行高危险实验,无须在严格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检测。 这款名为cPass™sVNTKit的血清试剂盒,是全球第一款能够检测功能性中和抗体的试剂盒。中和抗体是新冠患者血清中能阻断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特异性抗体。目前市场上的基于新冠病毒的中和实验,需要活病毒、细胞以及熟练的操作人员,实验室程序复杂,实验的灵敏度较低,而且需要2-3天才能出结果。相比之下,cPass™sVNTKit可在大多数研究或临床实验室中一小时内进行快速检测,经过微调,还可进行高通量和全自动检测。该检测将从接触者追踪、确定感染率、群体免疫、流行病学调查、疫苗评价及预测体液免疫等方面助力当前COVID-19研究。 此次合作中,金斯瑞将与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下属医疗诊断发展中心共同推动cPass™sVNTKit研发与商业化推广。(编辑 田冬)
5月26日晚,君实生物宣布,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刊登论文,发表了君实生物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的中和抗体临床前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两种具有较强新冠病毒(SARS-CoV-2)特异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类单克隆中和抗体,其中代号为CB6的抗体在恒河猴动物实验中能够显著抑制病毒感染,显示出治疗和预防效果,具有进行临床转化的价值。 君实生物有关方面负责人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争取尽快推上临床试验。正式的获批上市的话,目标肯定是越快越好。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今年内”。 与疫苗不同,中和抗体是一种治疗性抗体,可以通过中和或抑制病原体的生物学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凭借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特点,中和抗体能够抢先与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结合,从而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病毒无法感染正常细胞,就很容易被免疫系统清除。中和抗体被国内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具有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潜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免疫医学领域资深专家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公开发表看,这个抗体是一个针对新冠病毒S蛋白与宿主细胞ACE结合区域的单克隆抗体,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具体细节不多,还无法确切评价。但单抗药物用于直接治疗病原体感染还是比较罕见的,主要与其识别表位单一,中和效果较低,易受病原体变异等因素有关。但目前世界上也有很多单位在做使用抗体甚至单抗治疗方面的研究,比如武田制药等。所以,这个方向也值得关注。” 就发表的结果看,通俗来说,在感染后的第4天,治疗组的猴子病毒效价显著降低,病毒滴度比对照组降低了约3个对数,表现出明确的治疗效果。同样,在预防组中,研究人员在猴子感染新冠病毒后仅检测到最低水平的病毒,表明CB6中和抗体在SARS-CoV-2环境下具有很强的预防保护作用。 君实生物和中科院微生物所是全球范围内最早启动新冠中和抗体研究的团队之一。早在疫情暴发之初,双方就携手抗疫,迅速投入到新冠中和抗体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中。目前,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平台,已完成临床申报所需的临床前研究,用于GLP毒理研究和临床批次的抗体工艺开发和GMP生产。 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冯辉博士表示:“基于公司在抗体研发全生命周期技术平台方面的多年积累,我们对中科院微生物所筛选的候选抗体进行多路并行开发。如《自然》杂志发表,其中一个候选抗体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活性。我们期待和礼来制药在第二季度推进该抗体的临床申请工作。君实生物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发挥自身在创新生物药领域的领先优势,为中国乃至全球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4月,君实生物与美国企业礼来制药签订了合作协议,君实生物授予礼来制药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对抗体进行产品临床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许可,君实生物则持有在大中华区开发抗体药物的所有权利。 上述负责人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证实了上述合作方式:“中和抗体的海外市场会是礼来主导。” 5月27日港股开盘后,受此消息提振,君实生物股价走高,盘中一度涨幅达到7%,在震荡回落后,收于42.4港元,涨幅1.31%。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没有进入临床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证实。在市场趋于理性的同时,早盘的快速拉升,不排除游资见机出货低的可能。” 5月27日,瑞信发表报告称,君实生物-的中和抗体JS016将是首款进入临床阶段的抗体,如一切顺利,该药或可于今年秋冬获批推出。瑞信又认为,JS016的预防市场非常吸引,或甚至大于其治疗市场。 为此,瑞信维持对君实生物股份跑赢大市评级,目标价由45港元上调至49港元,并调升公司今明两年收入预测分别9%及22%。(编辑 乔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