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粤企披露上半年的经营业绩,机构调研热度逐渐攀升。 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整个8月份,共有116家广东A股上市公司接受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私募、保险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等在内的机构调研,获调研公司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上市粤企被调研总次数达207次,同比增长超50%。 对此,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告诉记者:“最近是上市公司集中披露中报的窗口,机构与公司之间存在较多的沟通空间;另外,近期新基金发行速度较快,私募的发行量同步增长,资金存在入市要求,因此机构加强了调研的力度。” 机构调研热度攀升 从被调研总次数来看,共有6家上市粤企在8月份接待机构调研不低于5次,分别是:海鸥住工、珠江啤酒、信维通信、生益科技、坚朗五金和中天精装。其中海鸥住工8月里接待机构调研22次,在上述116家上市粤企中排名第一,期间共226家机构参与调研。 从调研机构家数来看,8月份累计接待参与调研机构家数在10家及以上的上市粤企有73家,占比超过60%;累计接待参与调研机构家数在100家及以上的则有14家上市公司,占比超过10%。其中,迈瑞医疗在8月份接待313家调研机构,排名第一,华测检测和德赛西威分别以283家、256家位居第二、第三。 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116家上市粤企在8月份被调研总次数为207次,次数较去年同期增长52.21%;各上市公司接待调研机构家数简单加总为5328家,同比增长76.02%,调研热度明显增加。 从调研行业来看,电子元件位居第一,共有15家企业,占比约12.93%,涉及立讯精密、领益智造、生益科技等公司;其次是半导体产品或设备行业,共8家企业;通信设备、医疗保健设备或用品、工业机械行业的企业也较多,各有7家公司接受调研。 业绩或是驱动机构频繁调研的主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上述116家上市粤企中,110家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正,占比超九成;74家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六成。 基金公司、私募机构成调研主力 按调研机构来看,根据Wind数据,8月份私募机构调研上市粤企最多,次数达1729次,较2019年8月增长73.07%;其次是基金公司,调研次数达到1550次,同比增长96.20%;证券公司8月份对上市粤企进行了1210次调研,同比增长27.10%;其他机构则是进行了839次调研。 私募机构和基金公司合计调研次数为3279次,占机构总调研次数之比超过六成,是调研机构中的绝对主力。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公司去年8月份调研次数不及证券公司,但今年8月份调研次数完成反超。 对于私募机构调研次数的较快增长,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武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私募机构投资策略比较灵活,不少私募奉行以事件驱动型为主的交易策略,这使得私募机构更愿意通过调研拉近与上市公司的关系。” 私募机构调研最多的三家上市粤企分别是迈瑞医疗、华测检测和德赛西威;基金公司调研最多的三家公司分别是立讯精密、新产业和华测检测;证券公司调研最多的三家公司分别是迈瑞医疗、工业富联和汇川技术。 在二级市场上,8月份获得机构调研的116家上市粤企表现也较为亮眼,有60只个股期间股价实现上涨,占比逾五成;49只个股期间股价涨幅超过同期上证指数涨幅,占比逾四成。其中,富满电子、嘉诚国际、王子新材、道通科技、海信家电和北鼎股份月涨幅居前,均逾25%。 武阅告诉记者:“八月以来,前期包括科技、医药以及食品等在在内的上涨龙头板块均进入整理期,部分细分板块甚至出现回调,市场面临新决策趋势,因此众多投资机构都想通过调研进一步掌握和研判市场下一轮的走势。”
乐歌股份和平安资管关于上市公司调研的的互怼事件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引发了投资圈的大讨论。谁是谁非姑且不去评说,仅从市场反应来看最后貌似没有赢家,乐歌股份从高点下来市值缩水超10亿元,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平安资管的提问质量以及为何高位调研上市公司也被业内议论纷纷。而广大股民则吃了一个“大瓜”,没能从这场上市公司调研中吸收到多少有含金量的信息。 机构调研江湖 市场各方这么受关注,自然是因为事件本身或多或少踩中了上市公司机构调研江湖的痒处,引起了围观者亦或是参与者的共鸣。比如上市公司董事长怼调研的投资机构不专业,不到公司生产一线调研,不对公司情况做足功课,提出的问题初浅不专业,以至于让牺牲周末接待调研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拂袖而去。 事实上,投资机构前往上市公司调研被质疑提问不专业,应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上市公司披露的投资者互动信息中就可以看到,有的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交流流于形式,披露的内容几乎可以用敷衍了事来概括,三五个囫囵吞枣的问题,机构问得随意,公司答得更是客套。当然,类似的机构调研现场真实情况是否真的如此草率,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从官方披露出来的调研互动信息来看就是如此简单。 再比如,也有投资机构反映,机构调研要想见到核心高管、问到核心问题也不容易,不是大机构很难见到上市公司真神,提出的问题上市公司避重就轻,对于一些稍微敏感的问题,公司方面要么避而不答,要么回答模棱两可。乐歌股份和平安资管互怼事件中,平安资管在回应事件时就曾自嘲,是否他们的问题特别冒昧,以至于让上市公司董事长拂袖而去。 由此可见,乐歌股份和平安资管由一场调研引起的互怼大瓜,其实在日常的上市公司和机构调研中并不鲜见,只是双方把大家私底下的吐槽摆到了台面上,由此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认认真真做功课的机构,踏踏实实回答问题的上市公司也不少,存在上述个案并不能一棒子把所有的都打倒。 如何实现多赢 那么,到底怎么样的上市公司机构调研,才能称得上是一场双赢甚至多赢的调研互动呢?之所以说可能多赢,是因为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调研互动,看似上场对话的只有机构和公司双方,但实际上披露的公开信息是很多中小散户跟随机构脚步深度观察上市公司业务发展的窗口,尤其是一些明星机构参与的热点公司调研信息,信息的含金量不可谓不足。因此,一场专业、坦诚的调研互动,受益的可能还包括不在现场的广大中小散户,让更多投资者可以足不出户就便捷地了解到更详尽的公司动向和信息。 在笔者浏览上市公司投资者互动信息过程中,有这么一两家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调研互动交流堪称多赢的范本,上市公司海康威视就是其一。熟悉市场的投资者应该都对这家公司有一定了解,标准的老白马大牛股。海康威视在机构调研中颇受欢迎,经常都是周度、月度的机构调研最受追捧的上市公司之一,动辄数百家投资机构登门调研。概括下来,海康威视在机构调研中之所以被笔者点赞,在其投资者关系工作中至少有三大特点: 一是专业,通常情况海康威视的机构调研都是由董事会秘书黄方红、投资者关系总监蔡清源、投资者关系经理曹静文三人为班底来接待。董秘就是新闻发言人,业务熟悉、表达专业的要求首当其冲,尤其是公司在一些敏感事件、创新业务的表达措辞上,对回复问题的上市公司高管要求很高,只有专业才能让前来调研的机构觉得不虚此行,并且最终通过机构研报等方式传播推介出去,真正影响大资金的买卖行为。 二是坦诚,对于敏感问题的回复,在海康威视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不时可见。比如在日前的一次调研中,海康威视谈及海外收入虽有不错提升但仍然强调,总体来讲,海外的情况并不是太乐观,比如公司在美国面临的经营环境就不太友好。另外,上半年绝大多数国家受到疫情的冲击,传统安防都受到了影响,海外收入增长中贡献比较大的来自于热成像产品。同时不忘加一个注脚:目前热成像测温产品的热度已经回落。 三是不把话说满,之前有机构问及未来市场预期时,海康威视调研中多次提及“不确定性”。公司表示,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压力依然存在,宏观经济、中美关系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公司保持持续关注和谨慎应对,对下半年业绩暂不做预期。 总体而言,海康威视的调研互动信息,给市场传递出这样一种感觉:不回避问题,不说大话,专业+诚恳。 相比之下,上市公司投资者互动做得不好的案例则各有各的不同,有的是一套问答包打天下,披露出来的记录表经久不换,问得蜻蜓点水、答得满嘴客套,中小投资者从字里行间找不到一点有含金量的信息;有的则是满口大话,对遇到的问题避重就轻,对可能存在的优势浓墨重彩,让投资者难以窥视到行业和公司真实的状况。 应该说,上市公司机构调研是除了公告之外,展示公司实际实力、分析行业趋势、预判风险和机遇难得的推介窗口,筹划和应对得好,在机构和公司你来我往的调研交互中则看点多多。 眼科领域大牛股爱尔眼科就堪称上述典型,浏览该公司的投资者关系记录信息量满满,公司方面还不时推陈出新,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创意颇多。 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场上市公司调研,机构要想满载而归就得带着专业问题有备而来,上市公司要想推介成功就得准备充分、回复专业,且坦诚,由此不可谓为双赢。一些不能亲临调研现场的中小投资者,通过查阅这些公开披露的互动信息,就可以便捷地掌握到所需要的信息,为最终的投资决策作出参考,一举多赢岂不乐哉!
宋志平参观了丰林集团的南宁工厂生产线,对其生产工艺、产品性能、企业文化进行调研。他表示:“丰林集团的临港发展战略利用国内和海外优质的木材资源,通过港口物流优势辐射国内国外广泛的高端市场,符合‘双循环’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改革的深入,希望丰林集团继续用好资本市场的功能,坚持高质量发展,吸引国内外的价值投资者,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广大股东创造更大价值。”(见习记者/林娉莹)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完毕,基金经理也开始布局四季度乃至明年的投资方向,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调研跑起来。 Wind数据统计显示,8月1日至9月3日期间,在机构密集调研的个股中,海鸥住工排名第一,被调研了23次,平均三天两次。珠江啤酒、一心堂、中电兴发、澜起科技及和信维通信等个股被调研的次数也比较多,从7次到10次不等。 分机构来看,基金公司调研最多的个股是歌尔股份、宏发股份、兆易创新、洽洽食品和立讯精密,私募调研最多的除了与公募相同的那几只,还有迈瑞医疗、中科创达、华测检测和德赛西威。 分行业来看,工业机械、电子元件、电子设备和仪器、信息科技咨询与其他服务这几大领域是机构调研的重点。 详情请扫二维码↓
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应该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投融资生态,双方共享股价上涨红利,上市公司只有获得机构调研、机构获得一手材料、洞悉公司未来发展和认可投资价值,才会加仓买进,推高股价,没有机构调研,被机构抛弃的上市公司除了游资炒几把以外,股价是很难有起色的,尤其是目前机构主导为主的市场下,上市公司与机构更应是鱼水之欢,上市公司得到机构调研,股价上涨,上市公司大股东就是最大受益者,可以充分享受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增值效应,上市公司更应该是求之不得,可是事情总是会有意外发生。 创业板上市公司乐歌股份(行情300729,诊股)董事长项乐宏周六晚间在朋友圈发文,质疑平安资管基金经理调研中的专业性以及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表示从此“拉黑”平安资管,不欢迎平安资管来公司投资,按照常理来理解,这不是与自己过不去吗? 乐歌股份可是创业板大牛股,因为公司二季度营收约3.71亿元,同比增长60%左右,归母净利润4599-5299万元, 同比增长248.4%-301.4%,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已经享受了股价大涨的红利,短短3个多月时间内股价已从23元左右上涨至90元以上,涨幅超过3倍。董事长项乐宏质疑拉黑平安资管背后可能不太认同少数来公司调研的机构只对短期赚“快钱”感兴趣,并没有到实地到工厂去看流水线,看工艺深入基层调研公司基本面。 平安资管有关人员已经作出了回应,回头看看这次不欢而散的调研,大概两点冒犯了董事长,强调:“作为专业投资人,对任何一家公司的研究尽调我们都要做到专业审慎,该问的问题下次一定还会问的”,从回应看,似乎言之有理,需要对专业审慎对资金负责。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再度朋友圈回应,表示“对方讲的不真实”。 作为局外人,我不想也不能评价这一事件本身谁对谁错,但是据媒体报道,这并不是业内上市公司董事长首次对于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性及急功近利的态度进行批判,这就令人增添一抹想象空间,对于资本市场参与者而言,还是应该引起思考。 上市公司和调研机构如何共处以及机构投资的逻辑,14年还是那一年开始,没有办法准确描述,中国公募基金出现了一批新生代基金经理,部分机构胆子大,敢重仓,敢于抱团,敢于追高,当时有一句话说的是看市盈率炒股就是输在起跑线上,机构们通过抱团持股中小盘成长股,依靠各种玄而又玄的概念,把股价干到天生,把估值干到历史新高度,市盈率之后是市梦率接着是市胆率,最后不敢提什么率就来一个总市值,出现了很多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短短时间基金净值翻几倍,可是15年的科技牛股并没有善终,就出现了罕见的异常波动,需要国家出手干预,此后就是经历了漫长的三年成长股下跌,曾经多少科技牛股已经是暗淡无光,乐视网、全通教育(行情300359,诊股)、暴风集团等等牛股,还有牛的影子吗?部分明星基金净值出现了数年的下跌,甚至是连续数年排名居后,部分机构操作成为股市大涨大跌的元凶。 此后机构开始反思重仓科技成长股的风险,转而寻求核心资产,美其名曰价值投资,可是最终价值投资成为抱团持股的价值投机,饱受市场质疑,一些牛股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海天味业(行情603288,诊股)就是很著名的例子,公司是好公司高成长,可股价是好股价吗?在质疑中股价不断新高,是质疑声音太保守还是机构投资太激进,也有一些高价科技股大涨饱受市场诟病,今年以来医药医疗器械生物疫苗成为机构的重仓股,股价纷纷大涨,翻几倍是正常的,可是估值也不便宜,百倍市盈率成为标配,数百倍市盈率谈不上最高。机构抱团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趋势投资行为,股价不断涨,机构不断买,机构重仓就是股价上涨的代名词。 根据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尽可能以低的价格买进并长期持有,可是从董事长项乐宏吐槽来看,在乐歌股份股价位于低位大股东耗费8000万资金增持之际,鲜有基金前往调研,也很少有基金持股到今天,可是股价大涨以后,调研机构蜂拥而来,出现一种质疑声音很正常;“为什么置实控人长时间多次数大金额的增持而无视,为什么一定要等涨起来之后蜂拥而至。”难道机构也是追涨杀跌,这跟散户有何区别,追涨杀跌背后就是机构赚快钱,怎么赚快钱,大家看到热点公司热点概念抱团持股,推高股价,然后甩掉筹码,跑人,把筹码扔给散户,让散户接盘,最终很多公司炒作成为零和游戏。 市场专家媒体把股价大涨大跌的罪名归咎于散户,我是不敢苟同的,散户顶多就是股价大涨大跌的助力者而不是始作俑者,同时也是股价大涨大跌的受害者,股价大涨大跌,游资功不可没,可是部分机构也是不能免责,新华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安硕信息(行情300380,诊股)股价居高不下,原因与其背后的基金身影似乎难脱干系。”最终结果如何,不说也罢。 机构赚快钱背后是机构考核制度的短期化,每年、半年、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会有排名,排名居前的机构包括基金经理,可以说是媒体座上宾,也可以说是光环缠绕,伴随而来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发行更多的新基金,获得更多的管理费,基金经理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即使跳槽也可以增加更多的薪资待遇谈判筹码,这种短期考核行为,A股不缺少年度收益翻倍的超额收益基金,但是缺少像巴菲特一样的长期健跑冠军。 市场专家监管媒体对机构发展寄予厚望,也对机构发展有很多扶持政策,可是部分机构的表现并不让市场满意,主要是机构投资短期化,没有秉承长期投资理念,不能成为股市的定海神针,反而成为股价异常波动的因素之一。 A股慢牛依然是漫长而遥远,在于不少好公司的股价已经透支了未来数年增长预期。
小票求关注为何越来越难? 2017年5月,主营电视挂架的乐歌股份在A股上市,随后横盘时间长达3年。 “基金产品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看好公司的未来,一开始就买进,那么这3年时间内就是无效仓位。”一位转行私募的基金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直言,A股机构存在很多赚钱的方法,赚快钱是其中的一种,这与基金产品背后的资金性质有关。 截至8月30日,半年股价上涨了4倍的乐歌股份,其流通市值也刚超过20亿元,可想而知,该公司在2020年以前被基金经理“忽视”是有原因的。 “现在公募产品规模动辄几十亿、上百亿,流通盘太小的股票,根本买不了几个点。”有基金经理昨日接受采访时认为,这种小票就算股价上涨四五倍,对很多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规模的基金而言,也不会贡献多少业绩。 因此,乐歌股份一直未被主流机构关注。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调研信息显示,自2019年6月至今,只有上投摩根基金、富国基金、千合资本等少数几家机构调研该公司,但这些机构也并未出现在主要机构持股信息上。 流通盘太小成为机构调研乐歌股份兴趣不大的一个原因。记者注意到,截至2020年6月末,乐歌股份的第一大机构泰康策略优选基金也仅仅持有40万股,持股市值仅为2111万元,而泰康策略优选基金的规模截至2020年6月30日高达16亿元,以此计算,乐歌股份占该基金资产净值仅为1.25%。 上述信息意味着,哪怕基金经理花费较大时间调研、了解乐歌股份,实际带来的贡献却是微不足道的,而在多达4000只股票的A股市场,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时间是有限的。 深圳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直言,投资必须讲究效率和贡献度,因为基金规模比较大,许多小盘股很难买到足够多的仓位,耗费时间深度研究这类股票没有太多的价值,哪怕上涨数倍,其拉动基金净值的效果也比不上大市值蓝筹股。 “对投资而言,调研不是必须的。”华南地区一位大型公司基金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调研是希望了解公司的基本面,但调研很难了解到公司的实质性信息,即便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也往往不能了解本公司最实际的信息和投资价值,因此,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调研也不可能了解公司最真实的一面。 这位基金经理表示,商业模式复杂、公开信息比较少的,往往需要通过调研积累对上市公司的理解,但商业模式相对容易理解、公开信息充分、过往案例较多的公司,调研的必要性是较弱的。 “比如,工商银行要如何调研呢?一位刚毕业的研究员、一个刚做几年的基金经理,如何把工商银行的董事长约出来了解一下公司情况?”上述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A股的许多上市公司并不需要机构投资者进行深度的现场调研,对这类公司投资的要素不在于是否去公司实地调研,而在于是否了解最基本的常识、行业情况、投资逻辑。 管理资金50亿的一位基金经理也向证券时报记者分享了他对调研的看法。这位基金经理坦言,当股票的价格足够便宜时,调研的必要性是会降低的。 “有不少股票投资只需要建立在逻辑的完整性、价格的合理性上,就可以直接买入。”他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很多投资机会并不需要建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如果等到沟通好与上市公司的调研安排、完成调研,可能对应股票的价格已经有20%甚至30%的上涨。 不过,对乐歌股份董事长狂怼研究员的现象,一些基金经理坦言,虽然没有关注过乐歌股份,但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行业问题。 “有的研究员调研时一上来就问什么时候放业绩、什么时候搞并购。”华南地区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机构投资者的高换手率也是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因为想赚快钱的人太多了,对实业问题反而关心不多,机构投资者确实需要树立长期投资的观点,这也说明行业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北京一位基金经理也认为,一些刚大学毕业就进入买方工作的研究员,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从业心态。同时, 4000家上市公司也不可能指望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是产业专家,有的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接触方式往往也是希望先泛泛了解上市公司的情况,感兴趣后再深入调研。 上述人士强调,有的研究员可能没有基础研究和理解,科普式调研一般不受上市公司欢迎。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乐歌股份董事长与平安资管互怼”的消息刷屏了。上市公司董事长和保险机构投资经理,谁在傲慢? 昨日晚间,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再发长文讲述调研过程,指出平安方面未开摄像头、公司高管提问无准备等问题。同时,他还透露,在调研中指出对方“根本没做功课”时,平安资管人士当场表示不认可,出现了不愉快。项乐宏反思,应该把公司介绍做得更形象更容易理解。 平安资管方面则对 咋翻车? 本来是一次正常的调研,为何会变成“翻车”现场? 根据项乐宏30日晚间所发的长文回顾,公司28日举办现场调研后,29日接到中泰证券人士电话,表示平安资管希望再举行一次线上交流会。 当天下午2点45分,线上交流会开始,乐歌股份董事长、联席总裁、董秘、证代共6人参加,平安资管方面7~8人参加。其中,乐歌股份董事长、董秘、证代全程开启摄像头,平安资管方面则无一人开摄像头。 在公司董秘用15分钟介绍完年报后,项乐宏用50分钟讲解了宏观环境对公司的影响、公司运营逻辑、疫情及应对等措施,以及公司发展展望等。 介绍完毕后,平安资管人士提问中说,平安看企业,要看本质性的东西,公司今年发展太快了,过去几年没有增长,甚至有下降,是什么原因?乐歌股份方面认为,该提问表明平安并没有对公司过往进行深入研究。项乐宏说:“过去几年公司销售虽然没有增长,但是如果你稍微研究一下就能发现,公司的主营产品结构一直在改善。” 但是,乐歌股份的解释似乎并未让平安资管信服,今年的增长是公司积累的结果和疫情造成的需求爆发,接下来会如何?是抢占了谁的市场,或者创造了哪个新的市场?或是因为什么产品等等。 项乐宏在回顾中表示,“此时,我已经完全意识到对方对乐歌的情况并没有比较深入地调研,逻辑比较混乱,问题不清,也似乎对我近一个小时的情况说明无感。” 而引发双方陷入争执的事情是,项乐宏随后与团队私下说,“这哥们,根本没有做过功课。”对此,平安方面予以斥责,称不认可项乐宏的讲话。“现场气氛尴尬”,于是项乐宏宣告会议结束。 开始怼! 29日晚,调研结束后,项乐宏先后在朋友圈和微博发文,质疑平安资管投资经理调研中的专业性以及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表示“不欢迎平安资管的投资经理来公司投资”。 “那些80末90后基金经理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无法接受。你对乐歌的基本成长历史一无所知;你根本没有来过乐歌一次调研;你根本没有去过一次乐歌的工厂……你对我花了一个小时给你们讲解企业运营的逻辑没有感恩,却教育我你们平安资管是如何开展投资……”项乐宏在8月29日的长微博中如是说。 很快,这件事情在周末的资管圈发酵。对于项乐宏的灵魂指责,平安资管投资经理张良30日回应称,8月28日去了现场调研,不存在所谓“没有来过乐歌一次调研”,并称当天只问了两个问题,大概问题特别冒昧,“视频中董事长摔门而出”,但该问的问题下次还会问。 据 “平安是一家市场化风格很鲜明的公司。在内部,平安一直信奉专业化、职业化,沟通起来也直截了当、不近人情,不浪费时间。不光是平安资管,整个平安一直就是这种风格。”一位保险资管圈人士对记者表示,可能是双方认知上存在误差,并不存在谁不尊重谁,或者要针对谁。 另据记者了解,相比基金等其他类型的投资机构,保险机构出门调研的整体数量并不多。作为手握资金的“甲方”,保险资管公司里几乎每天都有券商、基金、上市公司上门来路演。尤其是大型保险机构,每年需要被动配置的资金量很大,不少是通过委外或者找优秀的投资机构来操盘,自己一家一家出去调研相对较少。“这次针对乐歌的调研,平安方面有8~9个人同时参加,不像是一次寻常的小机构调研。” 和为贵? 从目前释放的信息来看,乐歌股份董事长和平安资管投资经理孰是孰非难以定论。申万宏源资管子公司总经理李雪峰认为,这纯粹是双方的认知和心态问题,无法也无需有什么公论。 “但我看到的是‘上市公司调研仍有很大价值’这个点。这说明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弱式有效市场向半强式有效市场转型期:一是韭菜仍多,阿尔法很高;二是股票调研有价值。”他说。 一些业内人士向也 “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某种程度上是共生关系,还是希望能够减少类似的争议,大家齐心协力发掘更多优秀公司的价值。”有机构人士表示。 30日晚间,项乐宏在长文中说,“回顾本次事件,首先要反思我们自己,应该把介绍做得更形象更容易理解;其次,不应该在现场直接指出对方准备不足,即便是私下也不妥当;第三,视频会议会带来沟通人文要素不足。比如无法面对面、无法握手。尤其在对方关闭视频的情况下,无法看到对方面部表情反馈,容易造成情感交流的缺失,容易造成误解。” 项乐宏也表示,平安资管是一家优秀的投资机构,中泰证券也是非常好的卖方机构,本次事件应理解为一个偶发事件。他表示,作为上市公司,未来会更开放包容,在材料准备上更具象更容易让人理解,也希望今后来公司调研的相关人员,能先阅读公司的相关资料,分析公司业务,包括实地考察、事先准备问题等。 30日晚间项乐宏再发长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