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曾是西海固地区最贫瘠的县区之一,全县共有贫困村238个,占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村总数的五分之一,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5万人,占固原全市的近40%。可以说这里集中了宁夏、固原最难的扶贫问题以及最艰巨的脱贫任务。因此,西吉的脱贫需要超常规的手段,需要全方位的帮扶。 “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中央的部署要求,更是国企的责任和担当所在,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水发浩海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涛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而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据了解,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属国有独资企业水发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现代农业投资的一级权属公司。公司围绕“现代农业、水务环境、能源环保”三大核心板块,频频向着贫困地区“逆行”,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和致富奔小康,实现了企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协同推进。 一手兴产业,一手促就业 “过去咱家每年就挣几千块钱,现在一年顶过去全家干好几年。”冬日暖阳下,说起最近几年家里的变化,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镇牟荣村村民杨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家里有七八亩地,以前种土豆和玉米,全看天吃饭。把耕地流转给水发浩海后,一年收入4800元;我自己进到西吉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当起了农技工人,每天收入80元。仅这两项收入,一年就有3万元左右。一家人不仅走出了贫困,还过上了相对宽裕的生活。” “自从有了水发浩海,我们农民就有了打工的地方,给了我们很多无形的帮助。”今年52岁的将台堡镇包庄村村民陈占军说,“我家里六口人,以前都是靠务农养家,如今却不同了,我们夫妻二人在梨树山上工作,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据了解,在当地像杨娟、陈占军一样的村民还有200多位。他们之所以能在家门口就业,离不开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在当地的耕耘。 “位于宁夏自治区西吉县将台堡镇的水发浩海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计划总投资4.1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68亿元,主要建设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产业园、有机梨园基地和蔬菜深加工基地。”王文涛介绍道。 2019年开工建设的“西吉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是宁夏最大的农业产业园,占地1800亩,有智能温室、新材料节能日光温室、寿光第九代大跨度日光温室及大型拱棚共276座。产业园如今已经成为这条大山沟里改变当地群众生活的“金凤凰”,被称为宁夏扶贫东西部协作鲁宁样本。 今年已经57岁的将台堡镇牟荣村村民马鹏禄,家里有三口人,妻子患病在身,常年无法劳作。“之前家里的全部经济来源就是靠我一个人种地,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梨树山项目启动后,我就把自家地全部流转出去,现在在梨树山上工作,一切都好起来了……” 马鹏禄所说的梨树山项目,正是在牟荣村梯田上水发浩海投资1.4亿元建起的万亩梨树产业示范项目。“一期6000亩黄蜜冠有机梨2020年已经挂果,今年就会有收成。”水发浩海西吉项目负责人杨俊炜说,“当地海拔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结出的果子特别甜,口感非常好。” 升级现代农业挖穷根 山东的黄蜜冠虽然适应干旱气候,但是西吉的倒春寒对果子存活是个巨大考验。水发浩海邀请山东农业大学和宁夏大学的专家团队联合攻关,延迟果树的挂果,基本解决了这个难题。“等明年梨子收获了,我们就向当地百姓推广树苗和种植技术,用经济林置换生态林,梨树下再套种黄花菜。”梨树产业项目负责人老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对当地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企业创收都是一件大好事,三方共赢。” 马铃薯产业近年来成为西吉农民脱贫致富的“钱袋子”。截至2019年底,西吉县已建成种薯繁育基地11.29万亩,种植马铃薯85万亩。然而,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外销受阻,全县43万吨马铃薯沉睡窖中。 为全力支持西吉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确保西吉县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水发浩海于2020年底开始投产的马铃薯产业园,通过搭建公司渠道资源,解决了外销受阻带来的马铃薯销售难题。据悉,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除了建设中的马铃薯产业园,还计划建设一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配套一个马铃薯产业研究院,以及一个马铃薯加工厂。 除此之外,水发浩海还在西吉战略性规划培育马铃薯繁育原种能力6000万吨,示范推广马铃薯高淀粉专用加工型品种20万亩,年生产马铃薯原种2000万粒,生产可供加工优质商品薯30万吨。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450个。此举将大大促进西吉县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 为全力支持西吉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截至目前,水发浩海投资建设的蔬菜深加工基地占地面积192亩,新建蔬菜深加工厂1座,冷链物流集配中心1座,建设预冷库、恒温库、速冻库、锅炉房及垃圾回收间、制冷机房污水处理车间等1.3万平方米,蔬菜加工车间2.8万平方米。同时,还安装了速冻脱水蔬菜、浓缩果汁、梨罐头、杏仁粉等生产线5条,购置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从卖土豆到卖红军粉,从种芹菜到生产芹菜汁,如今,西吉正在改变“土里刨食”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摆脱从种养环节入手的传统模式,转而从加工端、市场端发力,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把农业的出路放在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接二连三”上,进而把贫困人口附着在产业链条上助力脱贫。 产业兴旺稳脱贫 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随后的11月23日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无疑,要保障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生活水平、经济收入不降,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然要在保障产业长久性、持续性、竞争力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推动产业优化整合、升级改造。 “除了西吉的马铃薯产业,包括西吉的牛羊肉产业,我们都有项目,整个项目投资18亿元。项目建成后,西吉县将具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打破制约西吉发展的瓶颈。”王文涛说。 2020年11月17日,水发浩海(吴忠)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生态扶贫项目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举行。投产后的公司集饲料加工、饲草种植、5000头标准化肉牛示范养殖场、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拥有年屠宰10万头肉牛生产线,生产加工冷鲜、热鲜牛肉及特色肉制品。实现了从养牛养羊到“种、养、产、加、销”全程生态循环产业。 此外,水发浩海集团还与海底捞、西贝、新天地、京东等知名供应链企业深度合作,把红寺堡打造成西北区域肉类、果蔬的集采中心。 而水发浩海开发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园项目围绕黄花菜“产、加、销”和“基地+农户+企业”的全产业链进行规划,针对产业链条薄弱环节设计项目建设内容,着力解决当地黄花菜产业化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旨在带动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和乡村振兴建设作出贡献。 “巩固脱贫成效需要加强产业发展,这既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王文涛总结道,而如何参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则是当下企业仍需思考的事情。
新华社澳门12月17日电(记者王晨曦)澳鲁产业合作暨南粤科技园系列项目揭牌仪式17日在澳门举行,达成的合作项目包括鲁澳产业合作跨境金融服务中心、鲁澳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和六家医药企业。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立成和广东省副省长覃伟中等出席揭牌仪式。 李伟农在致辞时表示,这些项目揭牌标志着澳鲁双方在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已经迈出重要步伐。他希望澳鲁双方共同努力,发挥好山东产业资源优势和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作用,支持澳门中医药产业化,合力推动澳门现代金融业发展。 孙立成表示,济南市委和市政府愿意积极参与到澳门开创特区发展新局面的建设中来,创新做好两地产业优势资源互补的文章。济南将抓住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紧扣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济澳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新的贡献。 此次揭牌成立的澳鲁产业合作项目包括鲁澳产业合作跨境金融服务中心、鲁澳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和六家医药企业。其中,鲁澳产业合作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将推动山东省的企业等到澳门发债,推动澳门银行、保险机构在济南设立分支机构,服务两地企业的资本市场需要。
武陵山脉,莽莽苍苍。在湖南西北角的大山褶皱里,藏着一个个风情独特的土家苗寨,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和地理标识――湘西。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美得让人心醉的山水,也曾有令人揪心的贫穷:到2013年底,湘西州8县市中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65.78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偏远闭塞、环境相对恶劣的中高海拔地区。 湖南省委、湘西州委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路子,因地因人因事定制帮扶政策措施,发展生产脱贫工程、乡村旅游脱贫工程、转移就业脱贫工程等“十项工程”,做大特色产业、做活乡村旅游,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胜利。全州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229元增加到2019年的10046元,年均增长11.5%。 记者走进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只见条条水泥路环村入户,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柚子园中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篮。“我们靠山吃山,种植水果,一步步发展起来了。”69岁的王安全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摘掉菖蒲塘村的“穷帽子”,王安全等党员干部带头走出去,到外地学技术、引新品,在凤凰县率先发展水果产业:1982年种西瓜,1985年种蜜柚,1988年种?柑,1995年种猕猴桃……如今,村里水果越种越多,品种越做越优,市场越来越大,百姓生活越过越好。王安全告诉记者,目前,全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4854亩,年产值2656.4万元,是远近闻名的水果种植大村和优质水果引种、示范、推广、服务基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121元增至2019年的18609元。 产业一子落,发展全盘活。菖蒲塘村只是湘西州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缩影。2013年以来,湘西州发挥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等独特优势,培育区域当家产业,壮大区域主导产业,为精准脱贫、稳定致富提供硬核支撑。目前全州茶叶、油茶、烟叶、柑橘、猕猴桃、蔬菜、中药材和特色养殖8大特色农业基地达450万亩。 茶叶是湘西的土特产。2015年至2019年,全州茶叶种植面积从27.45万亩发展到48.7万亩,年总产量从3000多吨到11600余吨,年产值从5.74亿元到24.19亿元,12.2万贫困群众因茶脱贫增收。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的保靖县是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县,该县吕洞山高寒片区将黄金茶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力产业,目前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茶业综合产值达8亿元,带动1.5万余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湘西不仅有吸引人的特产,更有打动人的山水美景。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湘西州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等深度融合,推进“土家探源”和“神秘苗乡”2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以及300个特色村寨保护开发,实现了村寨变景点、村民变股民等转变,打造一批乡村游“网红地”,10.2万人因此脱贫。2019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03.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06亿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新生活、新征程新奋斗的起点。”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表示,湘西州将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让高质量脱贫、高效能治理成为当地新名片。(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近日,广西柳州市政府对外发布称,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元,达到105.6亿元,较去年增长68.80%,提前2年完成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破百亿元目标。 一个原本只出现于街头小巷的地方小吃,因包装及生产工艺创新,华丽转身为袋装速食网红产品。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袋装螺蛳粉历时6年实现了产值破百亿元的跨越,给人带来很多思考与启示。 作为一款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的产品,袋装螺蛳粉产业全程参与了柳州市的脱贫攻坚,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带动脱贫的双赢。为满足螺蛳粉生产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柳州市在各县区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田螺、豆角、木耳、酸笋、大米等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不断延长相关产业链,形成了“螺蛳粉+”产业链,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有力助推了广大农民实现稳定脱贫增收。 当前,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下一步,我们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的艰巨任务,需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产业是乡村发展的短板,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像螺蛳粉这样的产品,连接着一、二、三产业,也连接着农村千家万户,带动作用强,使得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享受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带来的红利。螺蛳粉产业的发展,还有一层重要意义――为农村留住了田园、乡愁,留住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 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柳州螺蛳粉那样的网红产品。各地不妨参照有关做法,挖掘本地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工艺创新使产品走出深山、走出乡土,成为走向全国、全世界的网红产品。同时,应重视延长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引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童 政)
过去,“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与家人团聚、走亲访友是一直以来的传统。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牛年春节,因为疫情发生了改变:政府部门倡导“就地过年”,热门地区火车票、机票大量剩余。而在线上,浙江、上海、广东、河南等地出现了“淘宝式拜年”:过年不能回家,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购买年货,快递到亲友家中。 在河南的乡村,村长在大喇叭提醒村民们劝说孩子别回家,拜年“人不到礼到”。 在被称为广州“河南村”的棠下村,往年此时,这里的数万河南务工人员都在准备回家的行囊,今年很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网上购买年货寄回家。不论是广州特色佛跳墙,还是过年的羊肉腊肉,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都能方便地买到,直接寄到老家。 淘宝式拜年成为新年俗,尤其在疫情下,成为传统拜年方式的有益补充。“淘宝式拜年”的兴起,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全国对疫情防控形成共识,从大城市的白领到乡村的农民,都积极响应和支持“就地过年”的倡导。二是国内消费者已形成了网购习惯。农村以及老年群体智能手机的普及,加速了电商农村等“下沉”市场的渗透。三是政府部门鼓励和助推。商务部联合各大电商平台发起了“网上年货节”,减少人员聚集;各地政府发放大礼包,鼓励市民“就地过年”,减少人员流通。四是电商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随着物流体系的成熟,“洋货进村,土货进城”变得更加便捷。 在这个新趋势下,因此而诞生的“无接触经济”成为数字经济的一个新衍生形态,并且规模与影响不断扩大。商务部最新数据表明, 2020年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8万亿元,逆势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9%,我国连续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面对年初疫情的冲击,以无接触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模式对于激发消费潜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零售业客流量显著下降,居民出行因疫情受限,而无接触经济通过线上平台,将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联系在一起,无接触外卖、无接触物流配送等等克服了客观的不利条件,保障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如今,海外疫情不断扩散,国内的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能掉以轻心,相应的人员流动和基于面对面的市场交易都将再次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无接触经济在供给侧和消费侧再一次发挥重要作用。 从生产端来看,无接触经济模式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也给传统产业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以传统外贸制造业为例,海外疫情形势严峻叠加国际关系变动风险影响了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而无接触经济则给了这些企业一个出口转内销融入内循环建设的机会,充分释放了国内原外贸制造产业链的产能,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制造水平、具备较为完整产业生态的产业带。比如在双十一、双十二期间销量惊人的浙江诸暨袜子产业带等等。 从需求端来看,无接触经济成为调动市场活力,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工具。根据近期公布的2020年GDP数据可以发现,需求端的恢复速度慢于生产端,提振需求刺激消费仍然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动作。无接触经济给了人们一个满足消费需求的渠道,结合目前平台提供的多种优惠,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购买和享受到相应的服务。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无接触经济的规模和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无接触经济除了能够优化现有产业激发市场需求以外,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新的产业。作为数字经济一部分,无接触经济对新基建相关科技研发、设备制造、服务完善具有引导作用,可以进一步丰富新基建相关产业链。同时,因为无接触经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等平台完成人与人、人与物间经济活动,所以一些新兴服务业纷纷出现,包括远程医疗、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电子政务等等,并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综上,窃以为,今年流行的“淘宝式拜年”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其背后的无接触经济模式将进一步通过平台串联供需,发挥产业带动和需求刺激作用。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1月12日晚间,沪硅产业(688126)披露定增预案,启动科创板IPO后首次再融资。本次公司拟发行不超过7.44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50亿元,其中15亿将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用300mm高端硅片研发与先进制造项目”,20亿用于“300mm高端硅基材料研发中试项目”,剩余15亿用于补充流动性资金。截至预案公告日,公司并列第一大股东国盛集团和产业投资基金各自持有公司股份数分别占发行前总股本的22.86%。本次发行完成后,预计公司仍无实际控制人,预计不会导致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化。扩硅片产能业内认为,纵观行业整体发展,硅片行业在周期波动中趋势向上,基本同步于整个半导体行业周期。据SEMI预计,2020年至2024年全球将新增30余家300mm芯片制造厂。在全球芯片制造企业不断扩张的市场背景下,作为芯片制造的关键原材料,半导体硅片的市场需求量将明显增加,国内半导体硅片企业预计也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间窗口”。据SEMI统计,全球300mm半导体硅片的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57.34%进一步提升至2019年的67.22%。预计到2022年,全球300mm半导体硅片的出货面积将超过90亿平方英尺,市场份额将接近70%。从市场格局来看,半导体硅片作为芯片制造的关键原材料,技术门槛较高。目前海外半导体硅片企业在 300mm 硅片制造领域的技术和市场均已非常成熟。据SEMI数据及同行业上市公司公告数据统计,2019年,日本信越化学、日本SUMCO、德国Siltronic、中国台湾环球晶圆、韩国SK Siltron全球五大半导体硅片制造企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了90%;对于中国大陆而言,除公司可提供部分面向28nm制程的300mm半导体硅片产品外,应用于先进制程的300mm半导体硅片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国内半导体硅片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半导体硅片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需求迫在眉睫。”沪硅产业指出。目前,沪硅产业300mm半导体硅片可应用于40-28nm、65nm、90nm制程,面向20-14nm制程应用的300mm半导体硅片产品也开始陆续通过客户认证,进入量产供应。根据定增方案,沪硅产业本次募投项目之一“集成电路制造用300mm高端硅片研发与先进制造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该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通过募投项目的实施,沪硅产业将为进一步新增30万片/月可用于先进制程的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奠定基础,着力于提升公司核心产品产能。健全SOI生态环境本次公司还拟使用20亿元募集资金投向300mm高端硅基材料研发中试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为42个月。项目将完成300mm SOI硅片(绝缘底上硅,半导体硅片的一种)的技术研发并进行中间性试验生产,实现工程化制备能力。项目实施后,公司将建立300mm SOI硅片的生产能力,并完成40万片/年的产能建设。据悉,SOI硅片作为一种高端硅基材料,具有寄生电容小、短沟道效应小、低压低功耗、高性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制造射频开关、天线调谐器、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射频前端芯片。作为与体硅技术并驾齐驱的差异化技术发展路线,以格罗方德、三星、中芯国际等为代表的国内外芯片制造企业已建设基于 SOI技术的芯片制造生产线,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物联网、汽车电子等终端市场。根据SEMI预计,预计2022年中国SOI硅片市场规模将达到0.82亿美元,较2019年大幅增长355.56%。目前,全球能够供应300mm SOI硅片的供应商主要为法国Soitec、日本信越化学以及中国台湾环球晶圆,中国大陆尚无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300mm SOI硅片厂商。沪硅产业认为,本募投项目建设将有助于公司填补国内300mm SOI硅片技术能力的空白,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差异化发展路线奠定基础。据披露,沪硅产业主要从事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硅片制造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率先实现300mm半导体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此前公布的2020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22.1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4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为-2.07亿元;同时,公司预计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累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仍为亏损,主要原因为公司300mm半导体硅片业务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固定成本持续增高,影响毛利所致。
位于河北保定市高新区的河北省首个科技创新“超市”21日揭牌,以“集聚、共享、创新”为核心,聚焦高新区主导产业,整合产业创新发展关键要素,为京津冀企业提供一站式陪伴孵化服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帮助企业落地生根、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科技创新“超市”采用梯度培育、陪伴式孵化方式,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孵化服务平台。 保定市高新区科技创新“超市”负责人王莉萍介绍,企业主当天来咨询,就可以得到答复,短时间内落实产品研发展示厅的场地和办公场所,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都会替企业统筹考虑。简洁高效的审批流程为企业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创新“超市”面向全国招募,引进优秀的商务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产业平台服务机构、产业孵化机构等资源,围绕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装备、软件、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形成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能力和产业的加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