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即将转大运,是从找到自己的“时区”开始的! 什么叫“时区”? 就是找到了自己成长规律的节点,然后依照节点行动。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都要经过生、长、收、藏,四个过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潜龙勿用的阶段,就应该埋头苦干;该你养精蓄锐时,也别着急出人头地,人要是参透了这个成长的规律节点,就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出手,这就是自己的“时区”! 1 人间的很多传奇都很有意思: 黄忠60岁跟刘备混;德川家康70岁打天下;姜子牙80岁为丞相;佘太君100岁挂帅;孙悟空500岁西天取经;白素贞1000多岁才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个球? 但是又一想: 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陈天桥31岁成中国首富;孙中山28岁创办兴中会;孙权19岁占据江东;丁俊晖14岁拿世界冠军;康熙6岁登基;贝多芬4岁作曲;葫芦娃刚出生就打妖怪;你说老子急不急? 成就跟年龄有关系吗? 看看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这三大传奇人物的对比: 亚历山大21岁就出征,一生从未打过败仗,用了10年左右建立了规模空前的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然而开挂的生命33岁就结束了。 凯撒四十几岁才开始出征,50几岁建立万世功勋。 拿破仑,30岁就成为法国的领导人,35岁成为欧洲大陆之皇,政治生命在46岁就结束了,生物生命在52岁结束。 好像也没有必然关系…… 2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农民种地一定要踩准节点,这个节点往往是和24节气一致的,比如“秋分种麦正当时”,意思是在秋分的时候种小麦,最有利于它的生长。 也就是说:播种并不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而是时机越恰当越好。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并不是来得越早越好,完成的越快越好,而是在最恰当的时机发生最好。 人生不是赶鸭子上架,时时刻刻都要和别人作对比,一直都要超在别人前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弄懂自己是人生节点,要比每天都和别人盲目追赶要重要的多。 轮到你低调的时候,千万不要张扬,这也叫潜龙勿用。 轮到你出头的时候,千万不要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 人40而立,50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使命,并且感知自己的人生发展的节拍了。 然而现代社会节奏发展非常快,人普遍早熟,所以很多人不到50就知天命了,而人的天命知道的越早越好。 以前张爱玲说,成功要趁早,这句话绝对是一个误导: 首先,一个人过早成名,自带光环,就会生活在外界的恭维里,往往会消磨自己刻苦上进的意志,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其次,一个人在没有足够的修为之前就出名了,很容易年少轻狂,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从而吃亏栽倒,而且栽倒之后很难再爬起来。 3 这个世界看似不公平,有人得势就一冲上天,有人勤奋刻苦却被埋没的无影无踪。 比如:2004年以来,北上深房价大概上涨了10几倍,于是在一线城市凡是能立足之地的,无论你能力多么平庸,最起码都是千万富翁。 再换一个角度看社会: 2004年以来,无数制造业企业的日子越来越步艰难,很多企业家从当时的亿万身家,到今天的已经是负债累累。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一点,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公平: 1:凡是之前靠不见光手段牟利的人,这些年基本都散的差不多了; 2:凡是之前依赖资源和背景发财的人,这两年基本都越混越差; 3:凡是一夜暴富过的人,都一直在寻找一夜暴富的办法,结果再也没找到; 4:凡是靠房子发财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形成其它赚钱的本领; 5:凡是靠投机发财的人,其它方面往往都不尽人意,比如家庭和健康方面。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1:那些脚踏实地的人,尽管前些年一直默默无闻,开始逐渐展露头脚; 2:那些从未一夜暴富的人,往往都有自己固定的赚钱能力,步步为营; 3:那些一直靠自己的人,路越走越宽,被接纳的地方越来越多; 4:那些有清晰定位和一技之长的人,幸福感更强,生活淡定安稳; 5:坚持不炒房、不炒股、不投机的人,看似人生波澜不惊,但往往家庭和睦,家人安康,生活饱满; 这个世界看似不公平,然而冥冥之中,又有一股公平的力量,再操控着社会的运行。 一语道破天机:人生起起伏伏,千变万化,再好的机遇,再厉害的技巧,都只是人算。人有千算,天则一算。人的千算抵不过天的一算,那么天在算什么? 一句话:一个人最终所创造价值,决定了他人生的终点。 很多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人做的是过山车,大起大落,有的人坚持脚踏实地前行; 有的人先扬后抑,有的人先抑后扬,有人一步一个台阶。 人生真的不必那么焦虑,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前面少的后面自然会补上,这里少的那里自然也会补上。 人生是会均值回归的,无论你经历了多高的巅峰,最后总会回归最真实的自己,很多人看上去拥有了很多财富,但这些财富都只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一旦到了价值重塑期,一切都会均值回归。 4 人生的发展往往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叫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往前走,这需要我们按耐的住性子,不被外界浮躁的环境所影响。 第二种方式叫:进三步退两步,即每前进三步就要退两步,其实还是一步一步往前走,但是耗了更多能量和精力。 大部分人的前进其实都在用这种方式,因为大家普遍焦虑浮躁,总怕落后了,然而这种方式虽然消耗了三倍的能量和精力,实际进步效率却并没有提升。 其实,很多企业和国家的进步也是在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宁可错行也不愿意慢行,这导致我们的精力都消耗在了不断的返工和无用功上。 比如我们现在形成了一种规律,每出一个新概念,总要被一波骗子先利用,用来骗钱,再冒出一波投机者,利用它投机赚钱,最后才能轮到一波有理想的人去做。 比如,区块链,P2P,亦是如此…原本是都是多好的概念,我们非要先把它们搞个稀巴烂,再捡起来重新搞。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似付出了很多努力,表面上看书走了三步,其实有两步是倒退的。 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节拍过完一生。 5 最后,我想到一首小诗: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到50岁才当上CEO,却活到90岁。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当总统。朴槿惠60岁当选总统,66岁被判刑24年。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请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独特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水木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医疗中心,一些医生和护士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因精神压力过大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医疗中心重症监护室负责人 勒夫:我知道很多医护工作者做噩梦,梦见有很多遗体,梦到很多患者,最后没办法正常工作。哈格雷夫是美国国防部派出的前来提供援助的军方护理人员,目前他在这家医院已经工作数周。哈格雷夫说,看到有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突然恶化,这让他非常难过。军方护理人员 哈格雷夫:今天也是很艰难的一天,你看着他们(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情况危急,然后好转,他们和你说话,然后再看到他们情况迅速恶化,这让我很难过。哈格雷夫说,很多新冠肺炎患者家属通过他来了解患者的情况。当患者走到生命尽头时,只能允许两名家属前来告别,这让他很难受。军方护理人员 哈格雷夫:今天有一位母亲,她有三个孩子,那到底该选谁一起去和患病的父亲告别。如果是我的父亲,而我的母亲要决定选谁一起去告别,我真的很难想象。(编辑 陈卓然)
看多或者看空特斯拉,都是基于冷冰冰的商业分析,和个人的喜好无关。喜不喜欢马斯克,也应该完全无关。 看多特斯拉的理由,只能勉强满足“叙事”层级的严谨性,不满足“商业”层级的严谨性。 前文(戳蓝字,查看《特斯拉三部曲:叙事,泡沫,破灭》)指出,特斯拉的天价估值,由叙事而起,吹起了泡沫,但因为产品跟不上叙事,而且竞争激烈,泡沫终将幻灭。篇幅关系,还有一些思考没有写进去,估计这些思考会解释一些疑问,本文做一点补充。 今天想重点说的是,看多特斯拉的理由,其实很不严谨,连“叙事”层级的严谨性都有点勉强,更不满足“商业”层级的严谨性。什么叫“叙事”层级的严谨性?就是听起来要有道理。这个层级的严谨性不足,就是故事经不起仔细推敲,逻辑链条是断裂的。 什么是商业层级的严谨性?就是不仅叙事逻辑是严谨的,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成本,竞争,政策冲击,现金流可持续等等,留出足够的“商业安全边际”。目前看,特斯拉的商业安全边际很小,几乎是在走钢丝。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很容易“看对了方向,输掉了竞争”。 市场上看多特斯拉的观点,可以简单用三个字母概括,叫做SEA。这三个字母,分别是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代表了看多特斯拉,看空传统车企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Share,Electronic,Auto-driving。它主要说的是,特斯拉和传统车企在不同的赛道上,是完全不同的物种,不能用看待传统汽车的观点来看待。很多人喜欢说这个话,但是其实其中想象的成分居多,实际的成分没有那么多,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个单词是Share,意思是特斯拉在共享汽车领域有很大空间,这个观点商榷的空间很大。 首先,共享汽车的概念是经不起推敲的。人们买车是为了共享吗?共享汽车和汽车租赁是什么关系?传统汽车就不能共享吗?这世界上有共享汽车成功的先例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很利于特斯拉。 分析商业上的事情,还是要基于经验。到现在为止,全球范围内没看到大规模的共享汽车成功的案例,只看到大规模是汽车租赁成功的案例,但是汽车租赁与特斯拉没有什么关系,所有汽车都可以租赁。 说起共享汽车,我们很容易联想起共享单车。共享单车前几年很火,很多人都看好,但是我一直不看好,因为之前没有看到成功的先例。而且,共享单车的实际成本很高,管理成本很高,占用公共空间资源的成本很高,注定是要失败的。 目前看,时间站在我这一边,我对共享单车的悲观看法不幸成真。这不是怀疑共享单车的美好愿景,比如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不管多美好的愿景,如果实际成本太高,就不可持续,商业逻辑不可违背。同样,共享汽车也有很高的管理成本,而且共享意味着汽车内的空间资源也要共享,用车的实际功能和便利性降低,汽车的价值要打很大的折扣。 其次,退一万步而言,共享与电动是两码事。电动车可以共享,燃油车也可以共享。甚至,电动车可以智能驾驶,传统燃油车也可以智能驾驶。把特斯拉与共享绑定,这个逻辑是不够严密的。 第二个单词是electronic,电动,意思是电动车代表未来,燃油车会被淘汰。我们先假设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是对的,再假定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技术路线。那么,就一定意味着燃油车会被淘汰吗?多长时间淘汰? 其实,即便电动汽车代表了未来,也不意味着燃油车就一定要全部淘汰。我们知道化石能源有很多缺点,比如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但是化石能源也有很多优点,比如便利性,稳定性,能源密度高等等。现在燃油车其实挺好,是人们的重要出行方式,远不是一无是处。 有很多优点的东西,为什么要完全替代呢?比如把现在全球的燃油车减少一半,是不是已经足以解决问题了?完全替代有没有必要?有没有论证过?我们的空气环境有个自我循环的过程,只要污染没那么重,排放没那么多,其实是可以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的。到底有没有必要把燃油车全部替换掉,我觉得从技术角度看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举个例子。这几年北京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但是北京的汽车依然在跑,北京附近的工厂也没有全部迁走。这就告诉我们,大气污染是一个度的问题,不是一定要把石化能源清零的问题。 我们退一步,假定以后水电、风电、核聚变电完全够用,只需要很少的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几乎被完全替代。即便如此,还有一个多长时间替代的问题。目前看至少是十年后,可是在10年的时间里,很多事情可以发生,竞争对手会迎头赶上,特斯拉的现金流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几年之内只要出个风吹草动,股价会都可能大幅回调。 第三个单词是Auto-driving,自动驾驶。前文我们说过,自动驾驶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是一个社会习俗的问题。以后路上有人驾驶的车,还有自动驾驶的车,出了交通事故怎么处理?很多法律问题是蛮复杂的。而且,现在自动驾驶技术还不成熟,还很难有商业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并不是领先者,自动驾驶要加分,也是给谷歌,通用,因特尔这些行业领先者加分。 看多特斯拉的人,还有一个类似于苹果手机的增长逻辑,说自动驾驶会形成一种生态,会吸引大量的流量,围绕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会形成一个像苹果商店一样的生态系统,人们会在里面花很多时间,会产生很多消费。对这个观点,我持一个很大的怀疑态度。 什么叫生态?这几年花了很多时间观察新经济,特别是平台经济,我发现人们对于“做平台、做生态”有点过于迷恋了,不是什么平台都能挣钱的,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做出生态的。最后很多平台,会发现“平台上空空如也”,没有产品,没有内容。 我们拿一个智能手机,上面装着很多app可以运用,比如微信这些东西,我们对它有粘度,愿意在上面花时间。可是电动汽车是个汽车,你愿意在车里面呆很长的时间吗?你是愿意在家里玩,还是在车里玩?除了在出行路上它占用你的时间以外,其他时候它不占用你时间的。人们是要减少在路上的时间,而不是增加在路上的时间。 一开始的时候,我对所有这些想法都持一个开放的态度,我愿意去想这里面可能有机会。但是想了很久,现在看这些机会是说不清的,还处于一种想象阶段。从资产定价的角度说,想象阶段还是要谨慎,要打很大的折扣。 还有一个看多特斯拉的理由,就是作为一个新兴车企,特斯拉没有历史包袱。作为比较,传统车企有很多历史包袱,比如机构臃肿,债务繁重,工会力量强大等等。这一条是有一些道理的。我们知道很多传统车企,像丰田、大众、奔驰、宝马这些,有很深厚的汽车工业的积累,也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包袱,导致船大难掉头。 这里面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当电动汽车这个市场越来越成熟,这些车企会退出这个竞争,还是会迎头赶上。目前看,很多传统车企都在电动汽车领域做了很多准备,等到市场成熟就会发力。今年在欧洲、美国市场上,传统车企的销量大幅上涨,特斯拉则是逆市下降的,这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未来的电动车市场,竞争一定很激烈,因为大家都不会放弃这么大的蛋糕。既然竞争激烈,就要拼谁的命长,谁的现金流充足稳定。 最后,我们用华尔街知名卖空者吉姆·查诺斯的话来结尾:特斯拉是一家汽车公司,是一家高端汽车公司,但仍然是一家汽车公司,其利润率与其他汽车制造商一样低。 这句话得到了特斯拉总裁马斯克的间接确认,他在12月1日致员工的信中这样说: ”如果看一下我们实际的利润率,过去一年是非常低的,只有1%左右。投资者对于我们未来的盈利给予了很大的期待,但是,如果在任何时刻,他们突然觉得这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我们的股价就会立刻被砸——就像铁锤砸向蛋奶酥那样。” 行文至此,我要再强调一下。看多或者看空特斯拉的股价,应该是基于冷冰冰的商业分析,和个人的喜好要分开。喜不喜欢马斯克,都应该不影响你的判断。 文章最后,我再重复一下对于特斯拉股价的预言:三年之内,特斯拉股价至少腰斩。
胡豆豆是谁? 在他身上有着不少的标签:2020年《脱口秀大会》的新人、比赛黑马、表演式脱口秀风格探索者、笑果文化短视频经理…… 撕掉这些标签后,胡豆豆又是谁? “好久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了,我先想想,最后回答你。”胡豆豆说。 理想化的自我坚持 采访当日的早上,豆豆刚和经纪人因为服装的问题意见产生了分歧。 “她之前叮嘱我说今天这套Look要搭配白色或黑色的长袜子,我听的时候没有那么走心,在想我有没有白色的袜子。我有白色的袜子,但不是长的,黑袜子是很厚的篮球袜,我觉得穿出来有点奇怪就没穿。因为我觉得讲脱口秀需要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没有特别合适的就穿一个自己喜欢的。” 这是豆豆和经纪人相处的常态,也是他们独特的沟通方式。两个人隔一段时间会集中开会复盘工作,会议室里的争论时有发生。争论的焦点经常会是“袜子”“鞋子”这样的小事,豆豆希望能在随性自如的状态下完成工作,而经纪人则从会从艺人形象方面考虑,双方性格强势,一来一回很容易被认为在吵架。但好在争论中两人都会更能理解彼此。 “上次我跟她在会议室里吵了将近两个小时。我觉得就事论事的‘吵架’是一种正向的东西,不希望自己过早地沾染上一些市场的东西,比较自我、随意,对一些事情需要很长的适应期。我能感知到她的很多想法是出于我的角度考虑,不过维度比我大一些。我们心里都藏着很多情绪,可能很多时候为外界环境所束缚不太能够及时表达。哎,经纪人不要生气了。” 这是豆豆颇具理想化的自我坚持,纯粹、目标明确、真实却又孩子气。很难去追溯这种理想化的自我坚持是从何时出现的,不过从大学时期开始,豆豆就比同龄人更加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演讲比赛、配音比赛、朗诵大赛…… “我很喜欢比赛,觉得比赛太厉害,太爽了,可以认识很多跟你一样有胜负心并且对某样东西抱有热忱的人。” 豆豆在大学的专业是法汉双语播音,在中国真正对口的职业相对较少,就业范围包括央视法语频道、央视的对外广播等。 “你大概可以想象到,做法语主播的人不多或者几乎没有,渠道非常窄。我为什么不争取去央视?首先我成绩没大家传得那么好,甚至还挂过一年的法语,因为当时在准备英语演讲。所以当时因为比赛拖了一些学业,不过第二年就补了回来,最后就没有挂科。而且央视的要求确实也比较高。其次,说到底法语主播是有声语言对信息的二次创作。我想,既然都是表达,那为什么不直接说一些自己最想说、最想表达的一些东西?脱口秀是非常好的载体,它的形式很简单,让人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容上面,我认为当时那是最适合我的一种形式,就报名参加了脱口秀训练营。参加之后成绩还不错,便签约当了演员。后来发现还挺好的,正逢产业的上升期,就一直做到了现在。” 做脱口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刚开始做脱口秀的时候,我没有想过说一定要达成怎样的目标,接到俱乐部的商演邀约的时候很开心,有公司要跟我签约感到开心,能够上节目也开心。我觉得虽然没有抱有一点期许,但是坚持做喜欢的事情,惊喜就会来找你。现在的工作内容与脱口秀行业的相关性非常强,我觉得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 现在的豆豆有了一些长远的打算,他想办以个人命名的脱口秀专场,并把它做成一个产品。他希望观众能被自己的某场表演征服、忘掉、再来看、继续被征服、忘掉、离开。脱口秀演员与观众之间不需要有一个太粘合的关系,演员们需要被看作正常的人来进行交流。他甚至想象过这样一个理想的状态:表演完可以跟喜欢的观众一起坐电梯下楼,大家打个招呼,一起坐地铁回家,第二天再来表演。大家能够把台上和台下的人做区分。保持距离、保持联系。 但事实上,很少有观众能从脱口秀演员在舞台的表达、呈现的舞台人格中脱离。 “每个脱口秀演员都有一个舞台人格,他们把特定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很多演员认为舞台是最有安全感的地方。首先因为做单口喜剧表演时没有人反驳他,当下就是立场。其次,演员展现出的他是当时最想呈现的他,大家当段子听,一笑而过就好。不过,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很多观众对于舞台人格有误解,我们现在的初心也是想培养观众,把脱口秀演员的作品与本人区分开来。” 对豆豆本人来说,现在舞台上的他属于表演式风格,但在舞台之外却完全不同。他有一套自我保护的机制,在熟络的环境里会相对放松,可以与熟人说说笑笑;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运用一些破冰的小技巧;而在严肃的场合会选择包裹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舞台上的释放积攒能量,豆豆认为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平时要尽可能地包裹自己。 尽管对于行业的很多问题豆豆都想得很明白,不过现阶段他仍有一些困惑。例如,如何让自己的创作能力跟得上表演的步伐,在节目上表演过的段子,线下还要不要表演?以何种形式表演?如何找回以前作品中的情绪?以前写的段子在以后是否依然适用? “我觉得自己现在的一些情绪可能不太接地气,可能节目之后接了很多商演,这方面出来的情绪,观众不太能感知得到。他们没有接受过采访,没有接过拍摄,没有参加过那么多商业广告的拍摄……如何把这些东西更好地传达给观众,这是许多演员成名后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 做短视频是擅长的事情 “我是笑果文化的短视频经理,拿五险一金的那种。”豆豆这样介绍自己。 闯进《脱口秀大会》决赛以前,豆豆70%的工作聚焦在短视频方面。作为笑果文化的短视频经理,开会、策划、剪片、做项目是豆豆的主要工作状态。 对豆豆而言,做短视频是擅长的事情。 “我在学校做短视频做得比较多,因为我们很多作业要交,包括新闻作业、即兴口语表达的作业等,需要交很多片子。当时很多朋友会求着懂电影制作的朋友帮着他们做,我求了之后感觉不是特别好,就想着自己来。自己做了几次之后觉得挺有意思的,不过现在做久了感觉没那么有意思了,可能也就是机械化的一些肌肉记忆在做了。” 参加节目以前,豆豆更多的工作侧重于视频后期,而现在则是向着前期部分努力,慢慢地从原有的工作中剥离出来。他能做的,则是尽可能地把控自己可以把控的东西。 如今,豆豆和他的同事正在做5分钟到20分钟的中短视频乃至长视频,想把自己表达的东西用一段时间呈现出来。在他们看来,短的内容很难承载起大家的期许。而在当下的社会节奏下,中短视频或者长视频注定会筛选掉很多受众。 “我们老板有句名言,短视频再火,拍一个播放量过亿的短视频所带来的成就感,还是没有当《权力的游戏》制片人成就感来得强,因为它承载的是你精心雕琢的内容,这和15秒钟的起承转合完全不同。我们还是希望能坚持下去。” 最后,豆豆回答了关于“我”的问题: 我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很纠结的人,很多东西我都想要,同时我在要这些东西的过程中对很多规则感到难受。但可能这就是二十四五岁的自己,十年后,我可能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那时会有妥协或者更加适应这个市场的规则,我的棱角也可能会被磨平。但当下我觉得就应该这样,身上还是要有一些锐气、锋芒毕露的东西存在,不为市场所妥协的东西存在。我希望这种状态可以保持到自己真想变得“油腻”的时候,不过我希望自己不要那样。 我们很多时候跟大家见到的艺人不一样,我们在做这样一个小众、新潮且流行的事情,正在经历与受众相互筛选的过程。脱口秀作为一种小众文化,它应该是野蛮生长的,但既然想普适地传播,就要遵守相应的市场规则,慢慢适配、慢慢妥协,我希望这个过程慢一些。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节目可以不要任何的服化道,不要任何的声光电,就一个聚光灯,一个砖墙,一个好的小剧场。而大家穿着一条牛仔裤,一件短衬衫就上台去说,只专注于内容的表达,不强调综艺的特效。 其实,你能够感受到,我是一个纠结加慢热的人,不断地自我肯定又自我否定,不断地跳脱。我的很多回答,后半句是在否定前半句的。至于慢热,我对一些市场化的事物接受程度相对缓慢。 很多人看到的我是一种他们理解的我,我有必要打破他们吗?没有必要。但大多数情况下,我又会在意他们对我的看法。 文|李沁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先是京东数科披露了A股科创板上市计划,随后在月底,京东健康也披露了港股上市计划。而京东集团刚刚在今年的6月份完成了香港二次上市。 今年以来,京东的股价更是大涨了120%,刘强东带领的京东备受资本市场追捧。很多人开始关注京东在零售业务之外的物流、数字科技、健康等业务,然而,如今荣耀的背后,刘强东当年在布局这些业务时,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2003年,非典来袭,刘强东不得不让12家门店停业,当他开始筹划着如何将业务转为线上时,很多员工的不理解,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挺一挺就过去了,12家门店每天都是稳定的销售,很多人就是奔着京东多媒体的牌子来的,现在转到线上,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怎么能让顾客信任我们呢? 然而到了年底,虽然非典疫情已经散去,但刘强东还是毅然决然的关掉了所有的线下门店,一家都没有留——不给自己留退路。 十几年后很多人才发现,2003年成为中国电商行业创业最为蓬勃的一年,而京东也在那一年抢下一条赛道,成就了如今1200亿美元市值的上市公司。 还不到20年的时间,当年兴盛的北京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电子一条街,早已衰败。 很多年后,有市场分析人士总结了中国电商为什么在2003年到2004年左右兴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开放的全球市场和充裕的资本,推动了国内商品产能的释放,而中国当时低效率的商品流通体系很难适应快速膨胀的工业生产能力,此时,具有更高效率的电商渠道承担了中国零售业变革的重任。 当然,17年前的刘强东并不一定能够如此深远地预测到时代的变局,但是,他笃信的一条为商之道就是:通过供应链效率提升,为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 变革意味着更大的代价。2007年,刘强东发现整个供应链上最大的效率梗阻来自于物流体系,因此,他将好不容易从资本市场融来的资金都投入到的自建物流上,这种想法连当时的投资人都不理解,因为放着市场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不用,自建物流资产太重,这种做法根本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玩儿法。 最终,在刘强东的坚定推动之下,6年之后,京东物流凭借着出众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不仅赢得了口碑,也在一片混战的快递行业中脱颖而出。 同样这一年,刘强东已经开始在布局他认为下手已晚的数字金融领域,以帮助供应链上的商家解决融资难的需求。 当时做数字金融,最简单的就是做流量,这个对于拥有几千万高质量用户的京东来说,太容易了;而更难的就是做数字技术,这对于当时的京东来说,要难得多。 刘强东选择了后者。 2013年底,陈生强和刘强东在纽约曾经对未来京东如何做金融有过一次深聊,刘强东把自己多年来在创业上的心得托盘而出:第一个点就是做最长久的生意,一定是最苦的大家不愿意去做的;第二,如果可以挣100元,挣70元就够了,另外30元别挣。 仅仅3年之后,很多当年兴极一时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始隐患丛生,京东金融则能够将自身所积累的技术能力对外输出,帮助更多的传统金融企业,成为一家数字科技企业。 就在京东着手金融科技业务的同时,2014年初,有过宿迁任职经历的泰州市主要领导找到刘强东,希望和京东平台共同打造“医药城”项目。刘强东立即派了第一支队伍过去考察,他们回来后汇报说没法做!理由是 “政策没有,风险太大”。刘强东并没有放弃,又让现在的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带队再次去调研,结论还是“太难”! 多年的创业经历让刘强东清晰地认识到容易的事没有价值!他非常坚决地告诉辛利军团队:“医药和医疗行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机会巨大,你们要么做成,要么换人!” 于是,辛利军只好带着团队频繁去泰州考察、交流。2016年,在一次辛利军关于该项目的汇报会上,刘强东连续问了他很多问题,彼时,刘强东已经开始构思京东健康的雏形了。随后,京东与泰州市的探讨和交流不断深入,展开了多轮洽谈,探索过程中,泰州市主要领导对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超前思维令辛利军感到吃惊。最终,2017年7月,京东与泰州市签订“健康泰州”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迭代商业模式,推动监管政策逐步完善,成就了今天京东第三大独角兽。 在今年5月京东赴港二次上市之前,刘强东在一篇名为《京东是谁》的内部文章中总结,“展望未来,京东的业务发展以技术为基石,继续为消费者带来极致体验的同时,开放自身的能力,成为基础设施,携手伙伴,降低行业成本,提升社会效率,以追求最大的社会价值为目标,秉持长期主义共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曹德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也喜欢讲故事。此次采访过程中,他就讲了3个小故事,来回答记者的提问。 第一个是关于内循环。曹德旺认为,充分推动第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内循环的关键,是制造业应承担的使命。同时,金融产业也应该有责任感,支持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曹德旺说,他是农民出身,家里以前很穷,知道农民是怎么当家的。“家里有2亩地,肯定是先把地种好,收回粮食,保证自己能够吃饱。房前屋后再种点菜,要吃的时候就割一把。有剩余的,再养几只鸡,养两头猪,卖一头,买衣服平常日用也就有钱了。” 曹德旺还说,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的根本战略性问题。一方面,我们国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出口,因为我们很多物资需要进口;另一方面,很多东西我们自己是可以做的,有很多的机会。 第二个是关于高科技创新。曹德旺认为,适销对路就是高科技。 他说,有一位屠夫,他的儿子很有志气,觉得杀猪太土,要去学杀龙,就背着包袱四处去拜师学艺,几十年后他回来了,已经学会杀龙,结果他饿死了,因为没有龙给他杀。 第三个是关于有效需求。曹德旺认为,如今全球经济面临的很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前期做了太多的无效投资,很多投资没有产出,最后导致了危机。 他举例说,住高楼的人,某一天地震晃了一下,他觉得不好,希望住低层,住楼下的人,某一天被楼上泼水淋到了,希望换到高层住,“大家都在谈刚需,刚需是没有标准的。” 曹德旺说,和过去相比,如今我们已经是在天堂里过日子了,现在环境有变化了,也不要太担心,正确、积极地面对现实,迎接挑战,“没有人会帮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