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混乱不断升级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但是这件事背后的深刻逻辑是什么? 这一切背后,是世界格局与秩序加速转变,我们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首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美国最近在不断退群,甚至群主都不当了,而中国却不断的被拉入各种群,甚至被推上群主的位置。 特朗普曾在5月29日宣布:美国将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其实对于美国的这种“退群”行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这些年来,美国已经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伊核协议、《中导条约》、《巴黎气候协定》等等。 而当美国拼命“退群”时,中国却不断的被加入各种群,根据西方观察家的说法,在联合国15个专门机构当中,中国取得四个机构的领导岗位,包括粮农组织(FAO)、工业发展组织(ONUDI)、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UIT)和国际民航组织(ICAO)。 其实,这样就意味着传统的国际秩序在坍塌,同时新的国际秩序也在形成! 一切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每一次危难背后都会酝酿新的机会和新秩序。人类社会有个基本规律: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有一种东西出现,用来打破原有的平衡,形成新的平衡(熵增定律)。这也是人类不断革新自己,并且自我升级的过程。 这次疫情之后,全球正在跨入全球4.0时代,当然中国将在新一轮国际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世界的商业、经济、体制都在经历蜕变,只有能看透规律的人才能成为历史的舵手。 如今,我们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无法按照传统的规则运转下去,出乎意料的事情在接二连三的发生,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需要对世界局势有深刻的认知! 下面我们来归纳全球1.0到4.0时代的演绎逻辑: 1:从全球1.0到全球化3.0 公元14世纪,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了了大航海时代。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有意思的是:此时中国明朝郑和的船队已经七下西洋,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了几十年,而且声势和规模浩大。首先费用支出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且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 而当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但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也在历史大潮中消失了。 航海时代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世界上存储的物资开始向最需要它们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化,这就是全球1.0时代。 这就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工业革命的发生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 然后再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于是世界又形成了一次野蛮的全球化,也就是殖民主义时代,这就是全球化2.0时代,这次全球化,大英国帝国走上了全球霸主之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收拾了世界的残局,当时全球是被战争重创几乎瘫痪的欧洲和亚洲两大经济体,以及虽然获得独立但却一穷二白的落后区域。为应对这种局面,当时美国执行大规模援助计划,比如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在援助期间,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这不仅消化了美国的产能,支持修复了欧洲和日本两个产业转移副中心,并且又迎来了战后长达20年的所谓资本主义“黄金时代”,也正式开启了全球化3.0时代,成就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直到如今,美式的霸权主义又陷入一片泥潭。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明显的——由于美国的金融泡沫,使得它的需求总体内卷化,这就导致对全球其他经济体(包括制造国和资源国)涓滴效应下降,涓滴效应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 这才是全球化停滞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根本原因。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3.0时代,一般都是美国经济好,大家都跟着乐。而现在美国再也无力成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全球经济也处于衰弱式增长的阶段。 尤其是这次疫情让美国遭受空前的打击,美国不仅确诊全球第一,而且混乱程度让人乍舌,负面影响会超过911事件。 这不仅是美国又一个衰落的转折点,甚至是整个西方文明衰落的转折点。 全球化是从航海时代开始,所以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这就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而且从全球化1.0的航海时代、到2.0的殖民时代、再到3.0霸权的时代,这种传统的全球化一直都是由西方引领,由欧洲开辟,再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 但是这种不合理的情况持续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变化,其中中国一直在默默的为全球化4.0时代做的准备。像“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等都是铺设。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个规划同当年的美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有相似的逻辑和背景,但目标也不同,引导的世界格局也大不同。 旧的秩序在坍塌,新的秩序在形成。 二:全球化4.0是什么样的? 全球正在发生这四大变化: (1)全球商业秩序的转移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务活动都将往线上转移,尤其是这次疫情后,全球的电商和物流加速发展。而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物流快递等行业,本来就已经领先全球,云办公、云教育、云签约也已经高度普及,这次必将给其它各国提供展现的商业模板,新的商业操作系统正在形成,并且迅速普及。 对于商业层面来说,正在以“资本”为重心转移到以“消费大数据”为重心,谁掌握了消费者信任,谁就掌握了经济的主导权。 对于公司层面来说,正在从以“资源”为重心转移到以“人才”为重心,人力资本正在崛起,将超越“资金“和”资源”。 简而言之一句话:资本在没落,人在崛起。 (2)全球贸易结构的重组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贸易结构,正在遭受猛烈的冲击。 具体来说就是美国的品牌和设计、日韩的元器件、中国的装配、资源国的原材料和能源,销往全球。这次疫情,中国开始向全球供应医疗物资,借此机会,新的贸易结构正在形成,中国开始组建新的供应链,构建新的贸易结构。 (3)全球发展战略的转移 美国主导的发展战略是“主角性”的思维,是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别人只能站着看戏。中国的引领的战略是“平台化”的思维,大家一起搭台一起唱戏,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战略,也是大势所趋。 中国将成为全球的“战略大脑”,统筹新一轮全球贸易结构,加速分工细化,提升协作效率。不断的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新人才/新技术/新模式/新系统。中国给世界的贡献将不再只是产品,而是能深刻影响人类、世界发展的文明系统。 (4)全球文明重心的转移 这次疫情东方各国(中国/日本/韩国等)的控制疫情效果明显大于西方欧美各国,究其本质,这是一次东方文明的胜利。 水木然点评:西方文明,是起源于海洋,充满了开拓、竞争和扩张意识。西方通过不断征讨,把世界硬性带入到一个统一的经济市场,但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而中华文明,是发源于大陆的农耕文明,喜欢把人类、社会、自然、和宇宙当成一个整体去研究,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就容易把世界的万物调和成和谐共存关系。 中国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才是这个世界最好未来规划! 纵观人类历史的进程,每一次危机的背后,都是人类系统的大升级,这次疫情之后,整个世界也将改头换面,人类也将步入更高阶的文明体系。 三:全球4.0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3.0时代格局下,中国通过40年的努力打拼,以血汗工厂起家,以牺牲环境和市场为代价,终于成长为一个大国的“坯子”。现在中国终于可以引领世界进入到多极时代。 中国可以在维持原来的大循环(即,传统的三个世界──资源国、消费国、生产国的格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全力布局小循环:即,以中国为核心——周边国——资源国(包括非洲)——科技国(美国)——品牌国(欧洲)的新动力格局,进而构造对外交往的全新利益格局。 最后回顾一段历史: 从1347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神在这个时候消失了,同时一场文艺复兴开始了,欧洲的机遇到来了。而这次疫情之后,中国也将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从全球化1.0到3.0时代,世界一直都是“赢”的思维主导,而全球化4.0时代,中国正在用“和”的思维来维持。 和而不同方为大同,那就是现在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伟大的愿景,它需要科技、体制、个体素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会实现。 这就是人类先后经历的4波全球化,分别是: 1、航海时代(全球化1.0) 2、殖民时代(全球化2.0) 3、霸权时代(全球化3.0) 4、多极时代(全球化4.0)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棋局无法破,那就是“规律”!我们始终坚信一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没有一种文明,可以让人免于疯狂,免于幻灭,免于饥饿,免于恐惧,免于杀戮呢?答案是有的。 这种真正不朽的文明是什么呢?它的名字叫做“华夏”! 尽管我们中的很多人甚至都遗忘了她,但是她从未离开过我们! 世界即将发生史诗级的转变!我们不仅正在见证历史,也要做好准备迎接千载难逢的机会。 水木然
中新社广州6月2日电 题:广州船企逆势发展 “云”操作收获全球订单 作者 王坚 罗瑞娴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广州南沙区龙穴岛上的中国船舶集团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简称“黄埔文冲”)、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船国际”)等船企通过一系列“云”操作,今年来已交付不少新船,也争取到大量全球订单。 “疫情对船舶生产建造带来的巨大困难,黄埔文冲积极调动资源、周密部署、组织生产,保证新船在租约规定的窗口期内交船、顺利执行租约,这也为双方后续合作和项目船舶按期起租增添信心。”中国船舶租赁董事长钟坚表示,黄埔文冲已经成为中国船舶租赁投放船舶订单数量最多的船厂,有35艘船舶,合同金额9.3亿美元,其中13艘船舶在建。 据黄埔文冲介绍,该公司负责建造的12万吨散货船“CSSC CAPE TOWN”轮已于5月29日在广东南沙自贸区交付。该型船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Mini Cape(迷你海岬)型散货船,采用全新一代设计理念,比现有同类型船舶更环保、更节能、更智能,可为全球航运界提供更优的货运方案。 自黄埔文冲十年前在龙穴岛上开厂以来,每年修造船交付10艘至15艘,积累了不同船型的设计和造船经验,在全球业界享受良好声誉。此次交付的“CSSC CAPE TOWN”轮总工艺师张洪流表示,目前该企业的新船订单还有十几艘,工期安排到后年。 广船国际副总经理周旭辉也表示,广船国际目前的订单已安排到2022年。今年4月底,该公司在广州南沙还与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以线上“云签约”的方式,签订了8艘12万吨双燃料原油/成品油轮订单,合同总价超30亿元人民币。 受疫情影响,航运与造船市场今年形势严峻,需要产业链各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加强优势互补,全方位推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才能在新形势下携手共创互利多赢的发展新局面。 “云设计”“云交船”“云签约”“云命名”等一系列“云上操作”,让龙穴岛上的造船企业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也能如常运作,全球的合作伙伴吃下一颗“定心丸”,甚至有一些船东研究“抄底”买船。 DNV-GL船级社大中国区总经理Norert Kray表示,挪威船级社通过“云”,在设计阶段开始时便与船厂和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的设计团队一起参与,优化船体结构,同时,在图纸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过程审批”,促使图纸设计、审批的效率和质量都达到较高的标准。 广船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为TORM航运公司建造的5万吨成品油/化学品船7号船“汤姆·星耀”号船也于4月21日通过“云交船”签字交付,这是广船国际复工复产以来交付的第3艘船。 据了解,受疫情影响,“汤姆·星耀”号船的船东无法参加在3月下旬的试航,但基于双方的充分信任和广船国际建造船舶的过硬质量,船东直接授权广船国际自行完成试航,相关试验结果报备船东即可。 “这种操作模式史无前例。DNV-GL船级社相关人士也对此表示,他就职于船舶行业30多年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况。”“汤姆·星耀”号船项目经理林九悦介绍说。(完)
2020丨全球经济领袖并肩远望、笃定前行 新浪财经联手世界顶尖智库报业辛迪加为您带来全球经济领袖聚焦2020!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肯尼斯·罗格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及公共政策学教授)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渐渐看似只不过是当前经济大灾难的一场预演而已。而眼下正在爆发的短期全球产出崩溃似乎完全可以比肩甚至超过以往150年间发生的任何一场衰退。 即使中央银行和财政当局竭尽全力缓解冲击,发达经济体的资产市场依然陷入了瘫痪,资本则以惊人的速度逃离新兴市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已经无可避免,剩下的关键问题则是衰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在我们能够快速彻底地应对这场公共卫生挑战之前,经济学家几乎不可能去预测这场危机将如何收尾。而民众和政策制定者们在未来几周/几月内的行为方式所涉及的社会经济不确定性至少会跟新型冠状病毒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一样大。 毕竟世界正在经历的是一场类似于外星人入侵的事件。我们知道人类终将凭借决心和创造力取胜。但在这个过程要花费多少成本?在我撰写本文时市场似乎谨慎地希望复苏能很快到来,或许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许多评论员都指出中国的经历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好兆头,预示着世界其他国家的未来。 但是这种预期真的合理吗?中国的就业有所反弹,但尚不清楚何时能恢复到接近疫情之前的水平。就算中国制造业彻底复原,在全球其他经济体陷入衰退之时又有谁来购买这些商品呢?而在美国方面恢复产出的70%或80%似乎都有点遥不可及。 尽管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卫生系统,但美国仍未能成功控制疫情,因此美国人会发现要让经济恢复常态将非常困难,因为这得等到广泛配备疫苗之后,而整个过程可能需要耗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连美国将如何完成2020年11月总统大选都还是未知之数。 就目前而言,市场似乎在美国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上找到了慰籍。该计划对于保护普通劳动者和防止市场崩溃是绝对必要的,但显然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 如果这仅仅是一场司空见惯的金融恐慌,大量注入政府需求型刺激将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世界正经历着自1918~1920年大流感爆发以来最严重的流行疫情。如果这次全世界还会有2%的人口死亡,那么死亡人数将达到1.5亿。 幸运的是,在全球范围的激进封锁和社会隔离措施下或许不致产生如此极端的结果。但在健康危机得以解决之前经济形势将表现得极为严峻。即便经济得以重启,对企业和债务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也将持续一段时间,特别是考虑到全球债务在危机爆发之前已经处于创纪录水平。 当然,各国政府和央行已经动手采取了一种似乎完全照搬中国的方式去大面积支持金融业;而且它们也有足够火力去在必要时实施更多举措。但问题在于我们遭遇的不仅是需求冲击,还有大规模的供应冲击。支撑需求可能有助于令传染曲线趋向平坦,因为它能让人们留在家中,但如果有20%~30%的劳动力在未来两年内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自我隔离状态,那么对经济的帮助将是有限的。 我甚至都不想提及全球萧条可能引发的深刻政治不确定性。鉴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深刻的政治瘫痪并催生了一批反技术官僚的民粹主义领导人,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新型冠状病毒危机会导致一些更加极端的破坏作用。在多个治理层面(包括最高级别)的无能和疏忽相结合下美国的公共卫生反应堪称一场灾难,如果任由情况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光一个纽约市的死亡人数就可能超过意大利。 当然人们也可以想象一副更为乐观的图景。借助大范围的检测,我们可以确定谁生病,谁健康,谁已经产生免疫力并可以重返工作岗位——这类认知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但同样由于多个层级的管理不善以及多年前的优先事项错误排序,美国如今正可悲地缺乏足够的检测能力。 即便没有疫苗,如果能快速部署有效的治疗方案,经济也可以相对迅速地恢复正常。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检测以及对未来几年“常态”状况的清晰认知,因此很难去说服企业投资和招人,尤其是当它们预计在危机过后要支付更高的税款时。虽然迄今为止股票市场遭受的损失或许比2008年时少,但这只是因为大家都对价值如何在上次复苏过程中迅速回升记忆犹新。但如果事实证明2008年确实只是这场危机的预演,那么投资者也别再指望什么高速反弹了。 科学家将在几个月内对我们这位微小入侵者实现更深了解,而随着病毒目前在全美各地蔓延,美国的研究人员也可以拿到第一手数据和病例资料。也只有在这场入侵被击退之后,我们才有可能为其随后留下的经济灾难估算一个成本。 (本文作者介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及公共政策学教授)
意见领袖丨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院院长) 为什么中美贸易战下,大家都说产业链转移,但中国为什么产业反而增加?很重要的原因,我分析了投入的公司大部分是跟中国内部市场相关的,基本都是冲着中国内需市场。今年中国零售业要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零售国。 我分享两个观点: 一是产业链会不会转移?大的方向是中国肯定还是会在全球产业链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环,就现在奠定的基础,中国现在就是全球产业链的中心,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最后的一个生产基地。而且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是会使这样一个产业基地的作用不会得到削弱,因为全球跨国公司必须要在中国有生产基地,当然在中国有生产基地对它们是有利的。 我们也研究了全球直接投资,2016-2019全球跨国公司FDI都是非常疲软的,特别是2017年、2018年在全球投到美国和欧洲的直接投资两年平均下降20%-30%,但是唯独投到中国没有下降,虽然增长不像以前。去年中美贸易战情况下,全球投资中国的金额还在增加,这其实就是最后的结果。不管中美贸易战也好,产业链转移也好,全球新的FDI投到各个国家是上升还是下降?只有中国在大国中保持上升的态势。 为什么中美贸易战下,大家都说产业链转移,但中国为什么产业反而增加?很重要的原因,我分析了投入的公司大部分是跟中国内部市场相关的,基本都是冲着中国内需市场。今年中国零售业要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零售国,我的文章还在《华盛顿邮报》头版登过。 我非常同意报告中的一点,其实我们能不能维持产业链当中的地位很大一块取决于自己,FDI能不能来,产业链会不会转移,我们能不能更多吸引外国投资,一个政策取决于我们自己,就是对外资进入的限制。 我仔细看了所有投资中国的大的项目,为什么过去两年直接投资在全球下降幅度很大,而在中国上升呢?总书记博鳌论坛发言取消了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限额,从50%上升到100%。刚宣布,特斯拉就宣布投资500亿人民币进来。也取消了石油制品,炼油在中国投资比例的限制,从50%上升到100%。世界三大石油公司雪弗龙、壳牌、巴斯夫相继在中国各投资100亿美元,3家300亿。我们只要维持开放的形态,海外公司还是把中国作为重要的一环,因为中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市场。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没必要很悲观,这是取决于自己。 但是有一点还是很值得关注的,就是贸易战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特别对出口行业已经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做了非常仔细的研究,中国各种不同的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这个能拿出的结果就是数据,结果非常明显。从2015年-2017年,贸易战前中国总体占美国市场份额是上升的,出口美国的商品占所有美国进口商品中的份额是上升的。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上升明显,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在下降了。全球产业链根据市场的经济规律,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下行,产业链转移就已经在发生了,特别是纺织品、玩具、鞋类。2015年开始是东南亚取代了中国,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取代中国产品。中国份额虽然还是很高,但是比以前低了。中国在高科技产品上在美国产业链中的比重是上升的,说明海外的产业链高端的部分向中国转移。 但是再看2017年-2019年,自然的经济规律已经被美国关税政策打乱了,中国出口美国15大主要产品有14项比重都下降了,不管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在美国市场上清一色下降。这说明关税影响对我们出口美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这当中肯定会有一些企业要转移,不能从中国出口,或者觉得关税成本太高。从这个趋势来看,全球产业链开始移出中国,特别是从美国出口情况来看,这种现象已经在发生了。一方面我们有巨大市场,还是可以吸引很多海外投资在中国设厂,但是主要销售对中国市场,如果贸易战不停止的话,基本上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产业会受到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这方面确实我们要提前考虑。 关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当中的地位和位置,我补充两点: 一是我们观察到中国内需市场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能开放。中国现在还有一些领域对外资有限制,我们逐渐开放过去限制的领域,比如汽车、石化行业,外资限制一放开就马上看到外资的响应,他们把很多产业链搬到中国来,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我们自己还是有开放空间可以做。这就是我们的基本面,要保住,其实还是有机会扩大,这对吸引外资,包括开放政策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跟我工作有关的,就是数字科技,数字经济的发展。京东叫数字科技企业,发现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是世界走在领先地位的。如果是美国的制裁增加了全球企业在中国生产的成本,美国只不过一个国家,即使贸易战情况下,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还是增长不错的,对“一带一路”国家,甚至对欧洲,比如现在中欧铁路通道最近表现都不错。在美国之外,全球还是有很多领域中国可以提高竞争力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数字科技的广泛使用。这个可以大大降低传统企业生产的成本,这当中包括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大数据的手段,很多可以重构产业链,把国内产业链变得更有竞争力,这是很关键的。而且这块儿的技术,包括5G的技术,中国已经在全世界领先,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打压也是非常困难的,对华为打压也是无所不用其及,但是还是没办法达到目的。其它领域我们要多一点技术科技,国家在新基建的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新基建就是数字基建。 例:中国过去在数字基建,在高铁各方面投资,我们现在疫情期间,京东送货12小时没有改变,还是需要下单,12小时全国大部分地方可以送到。但是在欧美,疫情期间,世界最大的电商公司亚马逊,特别在亚洲,限制居民购买,只能购买像食品这些的品类。而且时间拖到四五天,甚至一个星期以上才能送货。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使我们在这次对抗疫情当中也大大提高了疫情抗击能力,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在产业链的生产、物流方面的效率之高,这确实已经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我们继续巩固这方面的成果的话,最终全球跨国公司的选择还是要看在你这边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提高效率。但是我们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已经世界领先,如果继续加大领先的步伐,继续投入AI等等新一代的技术,使我们的传统产业都能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话,我们的竞争力可以不断提高,这也是对抗逆全球化,甚至美国要把产业链转出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对抗手段或者是我们的解决之道。
意见领袖丨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院院长) 为什么中美贸易战下,大家都说产业链转移,但中国为什么产业反而增加?很重要的原因,我分析了投入的公司大部分是跟中国内部市场相关的,基本都是冲着中国内需市场。今年中国零售业要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零售国。 我分享两个观点: 一是产业链会不会转移?大的方向是中国肯定还是会在全球产业链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环,就现在奠定的基础,中国现在就是全球产业链的中心,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最后的一个生产基地。而且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是会使这样一个产业基地的作用不会得到削弱,因为全球跨国公司必须要在中国有生产基地,当然在中国有生产基地对它们是有利的。 我们也研究了全球直接投资,2016-2019全球跨国公司FDI都是非常疲软的,特别是2017年、2018年在全球投到美国和欧洲的直接投资两年平均下降20%-30%,但是唯独投到中国没有下降,虽然增长不像以前。去年中美贸易战情况下,全球投资中国的金额还在增加,这其实就是最后的结果。不管中美贸易战也好,产业链转移也好,全球新的FDI投到各个国家是上升还是下降?只有中国在大国中保持上升的态势。 为什么中美贸易战下,大家都说产业链转移,但中国为什么产业反而增加?很重要的原因,我分析了投入的公司大部分是跟中国内部市场相关的,基本都是冲着中国内需市场。今年中国零售业要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零售国,我的文章还在《华盛顿邮报》头版登过。 我非常同意报告中的一点,其实我们能不能维持产业链当中的地位很大一块取决于自己,FDI能不能来,产业链会不会转移,我们能不能更多吸引外国投资,一个政策取决于我们自己,就是对外资进入的限制。 我仔细看了所有投资中国的大的项目,为什么过去两年直接投资在全球下降幅度很大,而在中国上升呢?总书记博鳌论坛发言取消了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限额,从50%上升到100%。刚宣布,特斯拉就宣布投资500亿人民币进来。也取消了石油制品,炼油在中国投资比例的限制,从50%上升到100%。世界三大石油公司雪弗龙、壳牌、巴斯夫相继在中国各投资100亿美元,3家300亿。我们只要维持开放的形态,海外公司还是把中国作为重要的一环,因为中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市场。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没必要很悲观,这是取决于自己。 但是有一点还是很值得关注的,就是贸易战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特别对出口行业已经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做了非常仔细的研究,中国各种不同的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这个能拿出的结果就是数据,结果非常明显。从2015年-2017年,贸易战前中国总体占美国市场份额是上升的,出口美国的商品占所有美国进口商品中的份额是上升的。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上升明显,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在下降了。全球产业链根据市场的经济规律,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下行,产业链转移就已经在发生了,特别是纺织品、玩具、鞋类。2015年开始是东南亚取代了中国,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取代中国产品。中国份额虽然还是很高,但是比以前低了。中国在高科技产品上在美国产业链中的比重是上升的,说明海外的产业链高端的部分向中国转移。 但是再看2017年-2019年,自然的经济规律已经被美国关税政策打乱了,中国出口美国15大主要产品有14项比重都下降了,不管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在美国市场上清一色下降。这说明关税影响对我们出口美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这当中肯定会有一些企业要转移,不能从中国出口,或者觉得关税成本太高。从这个趋势来看,全球产业链开始移出中国,特别是从美国出口情况来看,这种现象已经在发生了。一方面我们有巨大市场,还是可以吸引很多海外投资在中国设厂,但是主要销售对中国市场,如果贸易战不停止的话,基本上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产业会受到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这方面确实我们要提前考虑。 关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当中的地位和位置,我补充两点: 一是我们观察到中国内需市场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能开放。中国现在还有一些领域对外资有限制,我们逐渐开放过去限制的领域,比如汽车、石化行业,外资限制一放开就马上看到外资的响应,他们把很多产业链搬到中国来,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我们自己还是有开放空间可以做。这就是我们的基本面,要保住,其实还是有机会扩大,这对吸引外资,包括开放政策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跟我工作有关的,就是数字科技,数字经济的发展。京东叫数字科技企业,发现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是世界走在领先地位的。如果是美国的制裁增加了全球企业在中国生产的成本,美国只不过一个国家,即使贸易战情况下,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还是增长不错的,对“一带一路”国家,甚至对欧洲,比如现在中欧铁路通道最近表现都不错。在美国之外,全球还是有很多领域中国可以提高竞争力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数字科技的广泛使用。这个可以大大降低传统企业生产的成本,这当中包括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大数据的手段,很多可以重构产业链,把国内产业链变得更有竞争力,这是很关键的。而且这块儿的技术,包括5G的技术,中国已经在全世界领先,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打压也是非常困难的,对华为打压也是无所不用其及,但是还是没办法达到目的。其它领域我们要多一点技术科技,国家在新基建的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新基建就是数字基建。 例:中国过去在数字基建,在高铁各方面投资,我们现在疫情期间,京东送货12小时没有改变,还是需要下单,12小时全国大部分地方可以送到。但是在欧美,疫情期间,世界最大的电商公司亚马逊,特别在亚洲,限制居民购买,只能购买像食品这些的品类。而且时间拖到四五天,甚至一个星期以上才能送货。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使我们在这次对抗疫情当中也大大提高了疫情抗击能力,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在产业链的生产、物流方面的效率之高,这确实已经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我们继续巩固这方面的成果的话,最终全球跨国公司的选择还是要看在你这边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提高效率。但是我们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已经世界领先,如果继续加大领先的步伐,继续投入AI等等新一代的技术,使我们的传统产业都能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话,我们的竞争力可以不断提高,这也是对抗逆全球化,甚至美国要把产业链转出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对抗手段或者是我们的解决之道。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作者:姜超等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ID:jiangchao8848 概要: 举债印钞应对危机。疫情导致经济衰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天量赤字应对危机。为了应对疫情,美国推出了4轮近3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其前4个月的财政赤字激增至1.1万亿美元,美国国会办公室的预测今年美国财政赤字总额将达到3.7万亿美元,远超09年1.4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财政赤字率将飙升至18%。财政赤字货币化。如何应对财政赤字的飙升?主要靠央行印钞来购买。截止今年5月中旬,美国新增国债2.2万亿,同期美联储启动了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了1.8万亿美元国债,相当于大部分新发国债都由美联储所购买。财政部发行国债并且通过央行购买的行为,其实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类似战争货币贬值。疫情影响类似战争。新冠肺炎对于全球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危机,而且其影响在很多方面都类似于一场战争。包括大面积的边境封锁和人员伤亡,以及经济的大面积冻结等等。二战时期货币贬值。纵观美国的货币和财政史,我们发现与当前最为类似的是二战时期,今年美国的财政赤字率和广义货币M2增速或都会超过20%,接近二战时期的历史峰值。在二战期间和战后,我们发现主要货币对黄金都出现了明显的贬值。货币超发产生滞胀。货币贬值的原因在于战争期间累计了巨额的债务,债务货币化之后导致货币超发,进而产生滞胀。2季度以来全球商品和股市的上涨,并不是经济复苏,而是因为全球央行放水、广义货币超增,货币的普遍贬值使得通胀预期重新回升。 中国财政货币联手。积极财政三管齐下。考虑到收入下滑和支出增加,今年广义财政赤字约为8.5万亿,对应广义财政赤字率约为8.2%,创下1952年以来的新高。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三管齐下,包括扩大预算财政赤字、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货币创造政府背书。与欧美等国的区别在于,我国的政府债券主要由商业银行购买。但在我国央行资产中,持有商业银行债权的占比已经高达30%,说明商业银行背后有着央行的背书。政府表示要引导广义货币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预示未来货币增速有望继续回升。经济回升通胀重燃。社融增速是决定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领先指标,其大幅回升预示未来经济增速有望缓慢恢复,预计全年GDP增速为3%。在货币增速大幅回升之后,下半年通胀或将重新见底回升。 通胀重来远离现金。未来需要围绕货币超增和通胀回升来配置资产。实物资产价值提升。首先,最直接受益于通胀的是实物类资产,包括黄金、房地产,以及部分供给受限的大宗商品。股市保值三大方向。第一类是可以通过涨价来抗通胀的资产,主要是上述大宗商品在股市中的映射。第二类是可以通过业绩的高增长来对抗通胀的资产,主要是医药和科技行业。第三类是受益于货币高增的资产,主要是房地产和金融业。债市利率或趋回升。当前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为2.7%,处于历史最低位附近,相比于两位数的货币增速,国债哪怕再安全,又如何能够保值呢?另外,二战结束以后英美各国都是负债累累,最后靠的是经济增长和高通胀化解的高债务。总结来说,在疫情的冲击之下,财政巨额赤字和货币超增的趋势不可避免,货币的贬值将是必然的趋势,相比于持有几乎没有回报的现金类资产,未来无论是持有优质的实物资产还是股票,应该会有更高的回报。 1 举债印钞应对危机 一季度股市、商品下跌。回顾今年1季度,从全球各类资产价格的表现来看,商品价格普遍大跌,例如工业品的ICE布油价格下跌60.7%,LME铜价下跌20.2%,上海螺纹钢期货价格下跌9.1%。同期全球股市也普遍大跌,例如欧洲Stoxx600指数下跌23%,美国标普500和日经225指数均下跌20%,中国的沪深300指数下跌10%。 债市是最大赢家。1季度债市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赢家,全球债市普遍大涨,其中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大幅下行了125bp,相当于上涨了12.5%;10年期中国、英国和德国国债利率分别下行55、46和29bp,相当于上涨了5.5%、4.6%和2.9%。 疫情导致经济衰退。为何1季度股市和商品大幅下跌,债市大涨?源于经济衰退和通缩的预期。在新冠肺炎爆发之后,对全球经济形成巨大的伤害。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这将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其中发达经济普遍陷入负增长,而中国和印度也仅仅是勉强维持正增长。 美国天量财政刺激。为了应对疫情,主要国家出台了天量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在美国,目前已经出台了4轮财政刺激计划,合计财政刺激总规模达到2.9万亿美元,占据美国19年GDP的14%。而第五轮3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正在国会讨论当中。 财政收支显著恶化。在3月份2.2万亿美元的《冠状病毒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法案》生效之后,美国4月份的财政支出高达98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倍,其中主要的支出包括减税、医疗支出、抗疫基金支出、失业补偿、赈灾救济、以及给小企业、航空业等提供的各种补助。但与此同时,疫情导致了财政收入锐减,理论上每年的4月是全年税收占比最高的月份,但今年4月份的美国财政收入仅为2400亿美元,同比减少了55%。 财政赤字历史新高。财政收入大幅下滑,叠加财政支出激增,意味着财政赤字的大幅飙升。今年前4个月,美国财政赤字总额为1.1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000亿美元。根据美国国会办公室的预测,在202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总额将达到3.7万亿美元,远超次贷危机下的09年1.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的历史峰值。 美国国债发行激增。如何应对财政赤字的飙升?在疫情期间,增加财政收入以及压缩财政支出都不太可能,因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国债的发行,弥补财政赤字。截止到今年5月19日,美国国债余额为25.4万亿美元,比年初增加了2.2万亿美元,年度新增规模已经超过2010年的1.7万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从新增政府债务率来看,今年已经新增了16.4%,超过2009年的新增12.5%,创下1946年以来的74年新高。 欧美央行大笔买债。如何为巨额的国债发行融资?在发达国家,主要是靠央行印钞来买单。在美国,美联储已经在3月份启动了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截止5月20日,美联储的总资产已经达到7.1万亿美元,比去年末增加近3万亿美元,其中新增国债1.8万亿美元,这意味今年以来美国新发的2.2万亿美元国债,绝大部分都是被美联储印钞所购买。在欧元区,截止到5月15日,欧央行的总资产比年初已经上升了8100亿欧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欧债各国的政府债券。 财政赤字货币化。而财政部发行国债,并且通过央行购买的行为,其实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虽然欧美国家的央行并没有直接印钞拿给政府花,也就是央行没有在一级市场上直接购买国债,而主要都是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但从结果来看,欧美政府今年实施的巨额财政刺激,其实最终都是靠央行印钞来买单的。财政赤字化等同于央行直接印钞,其结果就是欧美各国的广义货币增速大幅上升。截止5月11日,美国广义货币同比增速已经达到23%,创下二战以来的最高增速。而欧元区3月广义货币M3增速达到7.4%,创下了09年以来新高。 日本长期通缩,量化宽松失效。很多人对全球央行放水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最早发明使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却长期陷入通缩之中,好像放水也没有用。从理论上说,央行量化宽松所释放的是基础货币,通常只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而要对经济产生影响,则必需创造出广义货币。日本的问题在于未能创造出足够的广义货币,从2012年日本央行重启QE至今,其央行总资产扩张了3.3倍,年均增长20%,但同期日本的广义货币M3年均增速仅为2.7%。 缺乏积极财政配合。为何日本过去QE无效,原因在于没有财政赤字货币化。日本大规模使用QE是在13年到16年,但同期财政赤字率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其主要购买的是存量金融资产,资产涨价有利富人阶层,而未能增加穷人的财富和消费,因而未能创造出广义货币。 2 类似战争货币贬值 疫情影响类似战争。新冠肺炎对于全球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危机,而且其影响在很多方面都类似于一场战争。包括大面积的边境封锁和人员伤亡,以及经济的大面积冻结等等。例如根据华盛顿大学的最新预测,美国死于新冠肺炎的人数或达到15万,这意味着其导致的美国死亡人数将超过越战和一战,仅次于二战。 货币赤字类似二战。为了应对疫情,全球各国发行大量国债,并且通过央行来购买,这也是战争时期的普遍现象。纵观美国的货币和财政史,我们发现历史上与当前最为类似的是二战时期。例如今年美国的财政赤字率或与1943-45年一样超过20%,而当前美国广义货币M2增速已经超过20%,接近1943年创下的26%的历史峰值。 二战前后货币贬值。在二战期间和战后,我们发现主要货币对黄金都出现了明显的贬值。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其货币对美元和黄金都出现了指数级的贬值。而即便是战胜国的英国,在二战结束之后英镑对黄金和美元也出现了大幅贬值。唯一在二战期间对黄金保持稳定的货币是美元,但其实美元早在1933年就宣布脱离金本位,并且一次性贬值了40%,相当于提前释放了贬值压力。 纸币长期贬值,危机时期尤甚。我们发现,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纸币长期都是在持续的贬值。作为当前全球货币霸主的美元,其在诞生之后也发生过三次大幅度的贬值,第一次是在1861-65年的内战时期,第二次发生在19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第三次发生在1970年的滞胀时期。 战争与危机:马克日元贬值。纵观纸币贬值的历史,多数贬值都发生在危机时期。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其汇率的两次大幅贬值都与战争有关。第一次大幅贬值是因为一战的战败,导致巨额赔款、物价飞涨。第二次大幅贬值是因为二战战败,币值再度缩水。日本与德国的情况非常类似。其第二次大幅贬值是因为二战战败,从1944年到1949年,日元对美元汇率贬值了99%。而第一次大幅贬值则始于1931年,这一方面是受到当时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战争有关,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侵华战争,从此陷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 战争导致巨额债务。为什么英美作为战胜国,在二战前后货币也出现了大幅贬值。原因就在于战争期间累计了巨额的债务,英国政府债务一度超过GDP的2倍还多,美国政府债务也超过GDP的1倍多。 二战英美印钞买债。而这些政府债务中的很重要一部分都被央行印钞买走了,也就是所谓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从1938年到1945年,英国发行国债约150亿英镑,其中英格兰银行购买了大约8%,到二战结束之时英格兰银行的资产几乎全部都是国债。美国在1941年末参战之后,从1942到1945年,美联储也买走了200多亿美元的国债,超过同期国债总发行量的10%。 日德巨额债务货币化。在政府债务货币化这一点上,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和德国表现的更加明显,在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的政府债务率都接近甚至超过了200%,同期广义货币增速在二战初期就超过了20%,而在二战结束的1945年日本的广义货币增速甚至接近300%。 二战时期普遍滞胀。货币发多了,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经济由无法正常的生产,其效果就是通胀大幅上升,从而产生滞胀。我们发现,二战后期的参战各国都出现了普遍的滞胀,从1941到45年,日本的GDP年均增速为-7.2%,而年均通胀率高达100%。同期英国的GDP年均增速为-1%,而通胀率高达4%。 二战结束美国滞胀。在二战时期,美国本土未受战争影响,经济保持了复苏。但在二战结束之后的1946-47年,美国也爆发了滞胀,经济连续两年衰退,而通胀年均涨幅超过10%。原因是战争结束以后军用需求大幅萎缩,但超发的货币没法收回。 银行收缩货币,萧条是需求冲击。我们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和二战时期类似,而与29年的大萧条和08年的金融危机明显不同。在大萧条或者金融危机时期,主要的冲击往往在金融层面,由于银行大量倒闭,货币信贷大幅收缩,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广义货币减少了1/3,这意味着居民和企业的购买了也减少了1/3,总需求急剧萎缩,使得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物价大幅下跌,因而出现了通缩。在08年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再次观察到银行的倒闭,以及银行信贷的大幅收缩。 战争冲击供给,印钞推升需求。而在战争时期,各种管制措施往往会对供给和需求同时产生伤害,这时也会发生经济的衰退,在初期也会出现物价下跌。但由于金融体系并没有受影响,这时政府往往会大幅举债,同时开动印钞机,货币增速不会下降反而会上升,我们看到美国4月份的银行信贷增速已经创出新高。在货币信贷恢复之后,需求也就恢复了,但供给端的生产恢复是比较慢的,这时就会产生供不应求,进而产生通胀的压力。 二季度股市、商品领涨。今年2季度,资产价格的表现出现了明显逆转,变成了股市和商品领涨。截止5月21日,2季度以来的全球商品和股市普遍大幅反弹,例如工业品的ICE布油价格反弹了36.4%,上海螺纹钢期货价格反弹9.6%,LME铜价反弹8.9%。在股市方面,美国标普500指数反弹了14%,日经225指数反弹了8.6%,中国的沪深300指数反弹了6.2%,欧洲Stoxx600指数反弹了2.6%。 全球货币集体贬值。2季度以来全球商品和股市的上涨,并不是经济复苏,而是因为全球货币贬值。截止今年5月中旬,美元指数升值了3.5%,意味着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兑美元都是贬值的,而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贬值的幅度还要更多。但是美元本身其实也是贬值的,体现为黄金对美元大涨了14%。也就是全球货币的集体超发和贬值,使得股市上涨,通胀预期回升。 3 中国财政货币联手 财政:收入下滑支出刚性。今年以来,受到疫情的冲击,中国财政收支的压力也非常大。截止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同比下滑14.5%,增速创下1968年以来的新低。在财政支出方面,今年前4月全国财政支出累计同比下滑2.7%,降幅远低于财政收入。而且在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降幅依然高达15%,但全国财政支出增速已经由负转正至7.5%。 广义财政赤字飙升。由于财政支出增速远高于财政收入增速,前4个月中国财政赤字总额为1.15万亿,比去年同期高出8400亿。单纯的财政赤字还不足以显示财政所面临的压力,因为我国的财政有两本大账,一个是公共财政预算,主要是税收和相关支出;另一个是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主要是各种非税收入和支出,尤其是土地出让金相关的收支。而今年前4个月,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9.2%,但基金支出增长14.9%,使得政府性基金收支也出现了8000亿元的赤字,比去年同期高出5100亿元。因此,今年前4个月我国政府广义的财政赤字达到1.95万亿元,同比多增了1.36万亿。 广义财政赤字率新高。根据两会预算报告,预计财政收入为18万亿,同比下降5.3%。财政支出为24.8万亿,同比增长3.8%。合计的实际财政赤字总额为6.8万亿。预计全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8.15万亿,同比下降3.6%。预计全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12.6万亿,同比增长38%,对应的政府基金收支赤字为4.45万亿。预计今年从政府性基金向公共财政调入资金约3万亿,从而使得预算财政赤字降至3.76万亿,以实现3.6%的名义财政赤字率。扣掉这部分重合之后,今年的广义财政赤字总额约为8.5万亿,对应广义财政赤字率约为8.2%,创下1952年以来的新高。 积极财政三管齐下。如何为这8.5万亿财政赤字融资?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三管齐下。其中预算财政赤字增加到3.76万亿,比去年增加1万亿。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比去年增加1.6万亿。另外还将新发了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 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与财政赤字大幅上升相应的,是前4个月我国政府债券净发行规模达到1.91万亿,同比多增5200亿。而与欧美等国的区别在于,我国的政府债券主要不是由央行购买,而是由商业银行购买。今年前4月,我国央行持有的政府债权没有任何变化,而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权增加了1.7万亿,这意味着今年新发政府债券的绝大部分都是由商业银行所购买。 央行极少购买国债。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也就是说,我国央行不能直接购买国债,但可以间接购买国债。从历史数据来看,除了少数特殊情况以外,我国央行基本上没有主动购买过国债资产。我国央行正式披露资产负债表是从1995年开始,当时央行持有1500亿的国债资产,此后一直稳定在这一水平附近。一直到2007年,为了筹集中投公司的资本金,财政部发行了1.55万亿的特别国债,其中有1.35万亿向农行定向发行,发行当天央行从农行再认购了这部分特别国债,这也是唯一的一次央行持有国债资产的大幅增加。此后央行持有的国债资产一直稳定在1.5万亿左右。 央行背书商业银行。截止20年4月,我国央行总资产为36万亿,其中国债1.5万亿,占比仅为4%;占比最大的是22万亿国外资产,占比高达60%,主要是外汇和黄金,这意味着我国央行发行人民币主要是以外汇和黄金背书的,而黄金和美元都是全球硬通货。但央行资产中占比第二大的是11万亿对商业银行债权,占比也达到30%,而且这一比例在过去10年大幅上升,从2010年的4%升至当前的30%,这说明央行在持续增持商业银行债权,并且将其作为人民币的背书。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背后有着央行的背书,商业银行购买国债资产也离不开央行的支持。 广义货币增速新高。目前我国的广义货币总量高达200万亿,如果只是新增8.5万亿的财政赤字,哪怕这部分财政赤字全部都货币化,也就是带来4%的货币增速。但是截止到今年4月份,我国广义货币增速已经达到11.1%,比去年末高出2.4%,这还是在财政赤字没有上调、特别国债没有发行的情况下实现的。 货币创造政府背书。在货币创造的过程中,政府、居民和企业都可以向银行借钱,从而创造出广义货币。今年前4个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同比增加了约4万亿,其中约5000亿是政府债券,有2.2万亿是企业贷款,还有1.3万亿是企业债券。而我国的企业贷款和债券的80%左右都是国企的贷款和债券,这意味着融资需求的增加主要靠的是国企和政府,同时靠商业银行购买,由于中国商业银行主要都是国有银行,背后还有央行的背书,这其实也是政府隐性信用背书下的货币化过程。今年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并且明确表示要引导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也预示着未来广义货币增速有望继续回升。 经济有望U型回升。我们预计,今年2季度的社融增速有望回升至12.7%,全年社融增速有望升至14.6%。从历史经验来看,社融增速是决定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领先指标,这意味着在经历1季度经济的大幅下滑之后,2季度以后的经济增速有望缓慢回升。我们预计2季度GDP增速约为3%,下半年外需增速有望恢复转正,经济增速也有望回升至7%左右水平,预计全年GDP增速为3%。 通胀预期或将重燃。过去中国每一次高通胀的出现都伴随着货币高增,而在19、20年的CPI虽然一度达到5%以上的高位,但市场普遍不担心通胀,源于货币增速处在历史低位,CPI中的非食品价格依旧低迷,单纯只是食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通胀并不可持续。但在3月份货币融资增速开始大幅上升,我们预计全年M2增速或将升至13.6%,这预示着下半年通胀或将重新见底回升。 4 通胀重来远离现金 通胀重来,远离现金。在史无前例的全球政府举债和央行印钞的背景之下,货币趋于贬值,通胀预期重燃。相比于持有几乎没有回报的现金类资产,我们认为未来无论是持有优质的实物资产还是股票,应该会有更高的回报。 黄金供给有限,天然货币地位。黄金作为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虽然在二战以后,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被美元所取代,但是黄金的货币属性并未有消失。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黄金依然是全球央行最为重要的储备资产,2019年全球央行的黄金储备价值约2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央行储备资产的14%左右,这说明黄金是各国央行货币的重要背书,可以看做是货币背后的货币。黄金保值的重要原因在于供应有限,在过去50年,全球黄金存量每年增长约1.7%。 货币超发黄金保值。纸币贬值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货币超发,过去50年美国的广义货币M2增速高达6.7%,远高于同期3%左右的经济增速,货币超发自然会导致贬值压力。而今年美国的广义货币增速已经超过20%,但预计的GDP增速降幅在5%以上,这意味着货币再度显著超发,而黄金的价值凸显。 石油跌破成本线。在货币超发的环境下,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也能够受益。由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短期大幅下滑,大宗商品的需求下降,因而在1季度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大幅下跌,4月下旬的WTI原油期货结算价甚至一度跌至负值区间。但是大宗商品的供需也是在变化的。以原油为例,目前的国际原油价格跌至30美元/桶左右,这已经低于大部分油企的现金成本,例如美国页岩油的现金成本在20-30美元/桶左右,传统油田的现金成本在20-40美元/桶左右。 原油供给显著下降。这意味着这些高成本的原油企业将被迫减产,例如美国5月22日当周的石油活跃钻井平台总数减少至237座,创下10年新低,这也预示着未来全球原油供应将会显著下降。 欧美经济陆续复工。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疫情的缓解,欧美国家正在陆续复工,谷歌的数据显示,4月中旬以来美国人出行出现明显改善,这意味着原油的需求将逐渐恢复,因而随着供需的改善,油价未来或将重新大幅上涨。 国内主要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涨价。此外,在农产品领域,由于疫情导致大面积的边境关闭或者封锁,使得农产品贸易受到影响,将会导致农产品的结构性涨价。例如今年以来虽然国际农产品价格多数下跌,CBOT的大豆、玉米、小麦价格均有明显回落,但是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期货价格分别上涨14.6%和6.8%,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期货价格上涨5.2%。 房产长期跑赢通胀。第三类抗货币超发和通胀的实物资产是房地产。在美国,过去50年的货币平均增速为6.7%,通胀均值为4%,而新房销售均价的平均涨幅为5.4%,房价涨幅跑赢了通胀而接近货币增速。在中国,过去30年的货币平均增速为18.7%,通胀均值为4.1%,而新房销售均价的平均涨幅为10%,房价涨幅也是跑赢了通胀,和货币增速的差距也相对有限。 货币超增利好房市。从08年至今,我国货币总量从42万亿升至近210万亿,升幅近4倍。而同期中原地产一线城市房价指数从100升至376,涨幅接近3倍,房价涨幅接近同期的货币增幅。截止今年4月份,中原一线城市房价领先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3.4%,这也是18年去杠杆以来的最大涨幅。 股市抗通胀三大方向。在货币超增和通胀回升的背景下,股市也是重要的保值资产,我们认为有三个大方向值得关注,分别是可以通过涨价、成长对抗通胀以及受益于货币超发抗通胀的资产。 涨价抗通胀:黄金、农产品、能源。第一类是可以通过涨价来抗通胀的资产,主要是上述大宗商品在股市中的映射。大宗商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产品、食品、工业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产品等等。我们认为当前全球经济依旧低迷,因而决定大宗商品保值与否的关键在于供给端。相比之下,农产品的供应受天气和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其供给相对受限。而前期油价暴跌正在出清石油的供给,因而未来对于能源价格反弹也要高度重视。而各种工业金属的供给普遍比较充足,其价格弹性也相对较小,只有贵金属的黄金等供给相对有限。也就是说,黄金、食品农产品和能源产品相关的优质股票,未来应该可以保值。 成长抗通胀:医药科技。第二类是可以通过业绩的高增长来对抗通胀的资产,主要是医药和科技两大方向。我们以统计局工业统计中的医药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两大行业分别代表医药和信息科技两大产业,其过去10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为12.3%和12.5%。我们以Wind医疗保健和信息技术两大行业指数来测算医药和信息科技两大行业股票的平均回报,过去10年A股中这两大行业的年均回报率分别为10.1%和10%。因此,无论是从行业增速还是股市回报来看,医药和信息科技行业过去10年都稳定在10%左右,接近同期12.5%的广义货币增速,而远高于同期2.6%的通胀率。 货币抗通胀:金融地产。第三类是受益于货币高增的资产,主要是房地产和金融相关的股票。从09年到19年,虽然上证指数代表的股市整体表现不佳,但Wind金融和房地产两大行业指数的年均涨幅分别达到5.9%和3.7%,虽然不及同期12.5%的广义货币增速,但毕竟跑赢了通胀。 地产受益货币超发。大家对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的股票印象比较差。认为房地产行业缺乏技术含量,而且中国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因而未来房地产行业缺乏需求的支撑。但房地产其实是受益于货币超发的行业,虽然中国的房地产销售面积在17年就达到了17亿平米,在18、19年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但同期的房地产销售金额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这其实来自于房价的上涨,源于货币的增长。也就是说,只要货币高增的趋势不变,哪怕地产行业的需求不再增加,但是其行业收入依然可以稳定增长。 银行参与货币创造。银行业也是类似的逻辑。银行其实就是负责货币发行的行业,只要货币高增的趋势不变,银行业的收入就会持续增长,虽然有存贷差缩窄的冲击,但其长期影响相对有限。例如今年1季度,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同比下降了6.8%,但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增加值逆势增长了6%,1季报3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5%,说明银行业的业绩增长好于绝大多数上市行业。 利率太低,无法对抗货币贬值。最后我们讲一下债市,我们认为未来债市利率或将趋于回升,对于债市配置要谨慎。理由其实很简单,目前,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为2.7%,1年期国债利率为1.2%,余额宝的7天年化收益率已经降至1.6%,均处于历史最低位附近。而现在的广义货币增速高达11.1%,今年以来的通胀率平均为4.5%,持有国债和货币基金的收益率远低于通胀率和货币增速,无法对抗通胀和货币贬值。 利率长周期波动,未必长期下行。很多人说未来必然会是走向低利率时代,原因是当下全球都是普遍的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所以中国也不会例外。但是未来是不确定的,大家不能够凭借过去二三十年的利率走势来简单外推。如果看的更远一点,比如回顾美国过去100多年的利率走势,我们发现利率其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只不过每一次周期上行或者下行的时间都特别长,长达30到40年,以至于大家身在其中会认为这是永恒的趋势,其实可能恰恰处于利率的变化拐点。 高债务未必指向低利率。现在很多人判断低利率的理由在于高债务压力,各国政府为了偿债,只能保持低利率。但其实历史上也曾出现过高债务的时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二战结束之后,当时美国的政府债务率高达120%,英国甚至超过200%,但是在1950年之后,利率并非持续下降,而是逐渐回升。 高通胀可以化解高债务。有人说那是因为战后的经济繁荣,经济增长使得收入增加,降低了债务率。但是到了1970年代,全球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美国和英国的政府债务率依旧在下降,原因其实在于通胀大幅上升,化解了债务。因此,大家不要忘了,高通胀其实也是解决债务问题的利器。而在当前全球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之下,我们必须对未来的通胀回升留一份戒备,而对于当前超低的利率水平和债券牛市留一份警惕。
6月3日,趣店集团(NYSE:QD)与奢侈品服务平台寺库(NASDAQ:SECO)共同宣布,趣店将以至多1亿美金的价格认购寺库至多10,204,082股新发A类普通股。交易完成后,趣店将持有寺库约28.9%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此外,双方将在全球奢侈品电商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塑造全球最大奢侈品电商格局,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2020年3月,趣店集团推出全球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万里目。趣店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罗敏表示,“我们相信此次合作会给寺库与万里目的用户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为全球奢侈品电商行业带来更多改变;我们相信,这一战略投资将为两个平台的全球扩张和成功提供更多机会。” 寺库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日学表示,“我们相信通过整合双方资产、经验、竞争优势等,与趣店的战略合作有利于我们加速增长。我们会将此次投资款用于进一步加强供应链能力和提升用户满意度。“ 据了解,2017年10月18日,趣店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20年3月,趣店推出全球跨境奢侈品电商平台万里目。万里目坚持全站自营,全球货源地直采,确保100%正品。 而寺库是中国领先的奢侈品服务平台,由网站、移动应用和线下体验中心组成,提供超过40万个单品,覆盖3800多个全球和国内品牌。寺库建立了国内专业、权威的奢侈品鉴定团队,奢侈品养护工厂,提供全面的正品保障。2017年9月22日,寺库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