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影院火起来、场馆热起来、公园闹起来——黄金周文化市场“报复性消费”观察 新华社记者孙飞、赵瑞希、邓瑞璇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首个国庆黄金周到来,文化市场迎来“报复性消费”。记者在多地走访了解到,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前提下,电影院线、展馆场馆、主题公园等人气飙升,文化消费回暖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带来重要助力。 影院火起来,单日票房逼近去年水平 1日下午2点40分,位于深圳南山的海岸影城检票口排着长队。一场电影5分钟后即将开演,除了疫情防控规定的25%空座外,其余座位坐得满满当当。 在不少电影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是疫情后观众“报复性”观影热情较高,另一方面影片发行方和院线,均为黄金周“准备足了弹药”,提供高质量的片源以及推出优惠政策等,鼓励大家走入影院。 广州市民齐博1日晚上看了场电影,“憋了很长时间没去电影院了,刚好国庆假期有充足时间,我准备好好看两三部电影。”齐博说,虽然电影行业已经复工两个多月,但是之前可选的电影有限,这次国庆档有不少吸引力较强的新片。 记者了解到,广州多家院线推出了充值会员送免费观影券等优惠活动。 在江门的侨都影城,工作人员已增加排片量,尽量满足节日期间观影需求。 有数据显示,国庆首日电影票房7.27亿元,接近2019年7.96亿元的近年最高票房。东方证券等机构预测,国庆档票房或超40亿元,有望恢复到去年国庆档的水平,从而带动整个电影市场逐步恢复常态。 场馆热起来,观众“打卡”热情高涨 10月的广州天气依然“热情似火”。广州的琶洲会展中心内,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等不少展会正在举行,不少市民、游客假期在此“打卡”。 “疫情对行业有很大影响,很多展会取消或者改到下半年举办,国庆期间已明显感受到回暖趋势。假期很多人都有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我们的展会从购票人数来看和去年基本持平。”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项目经理伍智杰说,在做好防疫前提下,展会吸引了大量观众、参展商等参与。 “HOU LIVE”是深圳的一个音乐现场演出场馆,是原创音乐人展现自己的舞台。店长韩俊谦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每月有约25场演出。疫情发生后,场馆演出处于暂停状态。随着疫情控制稳定,演出市场正在加速恢复。10月份,“HOU LIVE”已经安排了20场演出,预计票房能达到原先的六成。 “观众和场地都有个恢复期,希望后续有更进一步的政策指引,11月、12月演出估计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韩俊谦说。 公园闹起来,消费复苏助力“双循环”构建 长假期间,不少市民选择前往主题公园游玩。 位于广州的长隆欢乐世界,举行“长隆世界青春电音嘉年华”活动;深圳的欢乐谷景区,开展“2020年深圳欢乐谷魔术节暨国潮艺术嘉年华”;同样位于深圳的锦绣中华,则全新打造一条长1500米的古色古香灯市……一些主题公园在长假期间推出创新项目,受到游客欢迎。 记者从深圳东部华侨城了解到,国庆黄金周首日东部华侨城迎来客流高峰,共接待游客逾1.5万人次。 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国庆期间文化市场“报复性消费”不仅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号,也是助推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尤其在外贸和投资压力较大背景下,随着5G、智慧城市、智能终端等迅速发展,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在场景、内容、业态等方面将呈现更多“创新畅想”。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等认为,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前提下,电影院线、演出场馆、主题公园等文化场所人气火爆,显示出文化消费对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巨大潜力。
三季度影院复工以来,国内电影票房频有超预期表现,让业界对四季度票房颇为乐观。多名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宣发和拍摄因疫情受到较大影响,国庆后的传统票房淡季或成国产电影逆袭良机。 往年国庆档后的11月是票房淡季,而今年上半年积压的国产电影很多,出现票房黑马也有可能。大片方面,管虎等导演的《金刚川》近日就宣布定档10月25日,成为首个挑战传统淡季的国产大片,业内人士预期其票房有望超过15亿。 当好莱坞缺席11月票房淡季 2020年的国庆档被认为是“最强国庆档”,撤档春节的电影扎堆上映,市场预期也颇高。但国庆之后呢?根据往年的情况和数据,从10月下旬开始,便是高潮之后的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在往年,这一阶段往往是进口片支撑起票房。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过去4年,进口片占11月总票房将近70%。 而国外的疫情尚未出现好转,待上映的好莱坞影片一延再延。今年的11月,尚未有一部好莱坞影片在国内定档。 备受期待的《神奇女侠1984》最初定档6月,后改为8月,之后再次延后到10月2日,最新的定档时间为12月25号。漫威的《黑寡妇》则是从今年11月6日延档至2021年5月7日,此前最早的定档时间是2020年5月1日。斯皮尔伯格新作新版《西区故事》也推迟上映一年。 业内人士指出,好莱坞的缺席或是国产片崛起的新机会。 “据我了解,全国的出品方都在抓住这个巨大的时机把这个空档期变成比较好的机会,而且这几个月积累的产品集中在春节档其实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告诉财联社记者。 “这个空档的确给国产电影带来了一个‘趁虚而入’的相对竞争减少档期,估计部分国产电影反而要提档来抢占窗口。”出版有《疯狂电影圈》的编剧、作家莫争表示。 淡季不淡?影院“远虑”情绪仍在 从猫眼的片单来看,10月下旬至11月已经有不少电影定档,不会出现片荒和断档,但基本都是一些中小影片。 早早锁定下半年的大片只有刘德华、刘青云和倪妮主演的《拆弹专家2》定档12月25日,以及华谊兄弟的《温暖的抱抱》定档12月31日。而这两部大片选择的也是三个月之后圣诞元旦档期。 直到9月24日,纪念抗美援朝的献礼大片《金刚川》官宣定档10月25日。 由于影院票房收入的周期性,导致影院对于大片和档期的依赖非常严重。从概率上说,虽然中小影片也有出爆款的可能,但大制作强阵容的大片更有票房预期保障。 经营四家影院的北京嘉华美映影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新对此坦言:“虽然距离国庆档期有点近,但是作为影院方,我是很愿意(看到)《金刚川》定档的。” 他有一家影院是在天津新建的。由于装修工期的原因,没能赶在国庆档期开始前营业。“我很想在10月底赶《金刚川》档期开业,不过我感觉这个档期跟国庆档有点近。如果还赶不上,就只有根据11月的大片档期灵活确定开业时间了。” 今年春节档撤档、暑期档前期处于影院复工恢复初期,前三季度影院票房收入已锐减明显。国庆档的票房固然值得期待,但仍处低迷期的影院依旧急切盼望此后能有更多大片扎堆救市。 “像人工水电成本我们还是可控的,现场会通过排班来控制人员成本,所以这部分的整体费用不会超出太多,但是租金和影片,是我们院线终端控制不了的。”某影院区域负责人告诉记者。 影片和档期影响着影院的票房收入,租金则是影院成本的“大头”。一旦影院开始营业,就意味着要开始一直交租金,下半年的大档期除了国庆,下一个圣诞元旦档则是三个月之后。 上述影院区域负责人手上有十多家影院,他告诉财联社记者,租金一般占影院总成本的60-70%。刘建新也表示,如果租金超过票房收入的15%,影院维持就会比较困难。 猫眼专业版显示,截至9月27日,全国复工的影院有9986家,复工率为88%,尚未复工的影院超过1300家。 在这些未复工的影院中,有经营不善的小影院,也有连续多年全国票房第一的北京耀莱成龙影城五棵松店。这家影城曾经在2015年收获过亿票房,拥有17个影厅,超过3500个座位。 这些影院或许一边正陷入和物业方协商租金的漫长过程,一边正翘首等待着更好的档期和电影。
9月28日,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第五大主题景区——老北京景区举行了开街仪式,新景区于当日对游客正式开放。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表示,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是华谊兄弟首个投入运营的实景娱乐项目,从2014年的1942街,到2015年的南洋街和2017年的芳华小院,再到今天的老北京景区,希望用优质内容不断丰富项目体验,持续为游客带来新的惊喜和感动,也为海南文旅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新的元素,助力海南自贸区建设。 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是三个合作伙伴在海口打造的一个电影乌托邦,一个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随着老北京景区的开放,电影公社五大景区全部落成。 据了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老北京景区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建筑风貌。老北京景区有70多栋建筑景观,是电影公社建筑面积最大的主题景区,也是继1942景区、南洋景区、星光大道和芳华景区之后,电影公社的第五个主题景区。 华谊兄弟自2011年开始布局实景娱乐,是国内最早布局实景娱乐业务的影视娱乐公司,也是文旅行业项目落地效率和完成程度最高的影视公司。目前已经在海口、苏州、郑州、长沙等国内重要旅游城市有四个项目开业运营,为当地发展文化产业、拉动旅游经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 | 长考 来源 | 新股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8月24日,证监会官网披露了博纳影业最新版招股说明书,距离上一版已经过去了三年,博纳影业的上市之路似乎并不顺遂。 其实,早在2010年,博纳影业就在纳斯达克登陆,成为中国首家上市影视公司,但是华尔街对于这个来自中国的民营影视龙头并不看好。 正如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所言,他后悔去美国上市,因为美国人认为只有好莱坞才能引领世界电影的发展,而博纳的观众和市场均在中国,很难被外国资本认同,如果没有去美国上市,说不定能像华谊兄弟那样享受到国内创业板改革的红利。 由于海外资本态度冷淡,博纳影业于2015年决定私有化,彼时总市值约为50亿人民币,同时期的华谊兄弟市值已经超过了500亿人民币。 2017年,博纳影业踏上了A股上市之路,由于整个行业上市收紧加上其审计机构瑞华牵涉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博纳影业始终未能如愿上市。 如今,博纳影业重启IPO进程,又有几分诚意? 自我供血能力不足 电影全产业链营收终端主要是电影票,即无论是投资制作、发行、院线还是影院基本都需要依靠电影票房实现盈利。 总票房在除去3.3%的税费和5%的电影专项基金后,中下游的发行、院线和影院将获得6-7成的净票房,而上游的投资制作方获得剩下的3-4成。 一般来说,上游投资制作环节参与方需要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经过几个月到几年时间不等的生产周期,才能得到电影成品,然后经过宣传发行,才能向终端消费者输出。 电影质量的高低基本决定了消费者买单的意愿强弱,而内容质量本身波动性较大,而上游分得票房份额本就相对较小,但往往一个电影项目前期投入巨大,若票房不好,很可能损失惨重。 相对来说,中下游的发行、院线和影院等参与方每年会参与更多的电影项目,相当于“把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头”,“分散化投资”使其确定性更高。 根据招股书披露,博纳影业业务分为四大板块:投资、发行、院线、影院,属于行业内少有的全产业链布局的影业集团。 其中,博纳涉足院线业务时间短而规模较小,其他三大业务板块发展较好且较为均衡。其全产业链布局有助于上下游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并降低风险。 虽然博纳影业布局广泛能产生协同效应,但是最终盈利数据上似乎不太好看。 报告期内,2017年-2019年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99亿元、2.64亿元、3.11亿元;而同期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元、1.56亿元、1.76亿元,两者差距较大。主要由于报告期内政府补助较高,分别为6755.41万元、1.02亿元和1.56亿元,占当期净利润比例分别为33.95%、38.71%、49.52%。 可见,博纳影业对于政府补助依赖性较强,其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影院端集中度提升 2020年的新冠疫情无疑给各行各业都蒙上了一层阴影,电影行业由于终端消费场景人员密集停摆了数月之久,叠加原本的资本寒冬,可谓是雪上加霜。 下游影院所受冲击最为直接,复工前零收入、复工后影院因未完全放开而票房收入惨淡,无法覆盖日常经营成本。期间,大量中小影院因现金流断裂不得不倒闭。 有意思的是,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共有321家影院吊销或注销,但同期有742家影院注册。 不难想到,影院龙头公司在趁势接盘。虽然,今年影院龙头同样遭受重创,但由于大多本身现金流较好可以撑过这段时间,并且在众多中小影院加速出清后,凭借强大的整合能力,正好能趁着这次机会提升市场份额。 2020年4月30日,万达电影出台定增预案,并表示在除去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欠款后,将花费30.45亿元用于在2020年-2022年新建162家影院,也强调了其在中小影院清退之际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的用意。 而博纳影业在现在这个节点重启IPO进程,只怕也有此意。根据招股书所述,其募集资金中约8.2亿元将用于博纳电影院项目,也是正好借这个机会提升其下游市场的话语权。 出品端内容为王 反观上游投资制作端,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影工业水平不断提升、观众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内容为王”的逻辑得到进一步凸显。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前十大电影票房累计金额分别为203.45亿元、243.89亿元、285.92亿元,占当年全国票房比例分别为36.46%、40.18%、44.61%。2019年,更有《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两部电影票房均一举超越漫威的《复联4》。 这次疫情复工后,即使在上座率不可超过30%的政策红线之下,《八佰》依然实现了9天19亿人民币票房的成绩。 根据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七成以上观众去影院观影的意愿比疫情之前有所增强。同时,超四成观众认为“口碑好,评分高”是选择影片的首要依据,另有接近四成观众把“经典影片”作为选择电影的依据。 可见,能生产好电影才是每一个电影公司的基本盘。 那么,博纳影业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有多少竞争力呢? 电影本质上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业。电影从剧本构思、选角、开拍到后期制作,涉及大量人工成本及技术成本,耗费巨大。但是,也并非砸钱就一定能出好电影,如当年的《封神传奇》号称投资5亿元,票房最终不超过3亿元,豆瓣评分为2.9分。 可见,资本和人才对于优质影片都是关键因素。而博纳影业若能上市成功,则可拓宽其融资渠道,资金压力将会减小。另外,博纳通过电影项目发展协议与一众业内人才加强绑定,如林超贤、尔冬升、陈凯歌、刘伟强、徐克等知名导演,还有章子怡、陈宝国、张涵予、刘德华等知名演员,人才方面也比较有保障。 从历史表现来看,博纳影业近年来不断有爆款电影推出,以主旋律电影为主,包括《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其中,《红海行动》是2018年电影票房冠军。可见,博纳影业具备打造优质影片的实力。 那么,博纳影业未来是否能持续打造优质影片呢? 这一点没有人能打包票。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媒介,需要受到严格监管,即使影片艺术角度上质量过硬,但可能会因审查不过关而被撤掉。 另外,虽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是好的导演不代表一定能产出优质影片,即其成功的可复制性较低。曾打造过《霸王别姬》的陈凯歌导演近年来鲜见佳作,周星驰拍摄的《新喜剧之王》豆瓣评分仅为5.7分。 再者,博纳缺乏足够数量的优质IP来确保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迪士尼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拥有海量的优质IP以供创作。单就漫威系列就带来了超过百亿美金的票房,还能通过IP周边进行二次收割。博纳缺乏这样的优质IP,导致每个电影项目彼此独立而更加不可预测。 结语 总体来说,博纳影业作为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影视集团,上游业务波动性较大,下游业务受益于市场集中度提升,未来若能在优质IP上实现突破,业绩将拥有更高的确定性,有利于估值的提升。 电影产业并不是个好生意,曾有投资人测算,将美国电影业相关的所有公司业绩相加,最后发现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即使偶有爆款电影提升了业绩,也会让投资人质疑其增长的稳定性。最近因为电影《八佰》大热,票房对投资方华谊兄弟本季度业绩有较大贡献,然而公司股价却呈现下跌趋势,可见投资者对电影产业的持续增长,信心实在欠奉。
影节协会总监利雅博,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表演艺术主管(戏剧)刘祺丰,台北艺术节策展人邓富权,以及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汪长禹应邀参与讨论。著名导演陈德森亦作为特别嘉宾录制短片分享了对疫情下电影业生存发展的看法。 嘉宾们在线上分享观点。上排左起:影节协会总监利雅博,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汪长禹,台北艺术节策展人邓富权。 突破重围需要众人努力 利雅博指出,电影院现在因为人流量受限而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维持影院的运作不能单靠政府的努力,因为政府的资金是有限的。香港影院最大开支是租金,其次是支付给电影制作人和影院员工的薪金。因此,维持影院的生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我们和艺术家们要思考如何探索更多可能性来维持存在感,同时与不同观众保持互动,”刘祺丰说,“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要开始尽可能地思考不同的商业模式,包括重新思考平台的选择,以及思考如何通过不同平台来获得收益,从而让艺术家和工作人员们获得正常的报酬。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艺术家们的表演不是免费的,我们需要认可他们的工作,并认识到他们的工作带来的价值。” 目前社交距离措施仍在延续,人们在剧院中也必须保持社交距离。刘祺丰表示,西九龙文化区有很多的户外场地,大家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在遵守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重新想象和规划文化艺术的表演方式。而汪长禹则认为,政府需要带个好头,更合理地利用现在因为疫情而空置的电影院和戏院。这些场所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电影的,也可以是多用途的(例如用作选举投票或者是比赛)。我们应该把影院变成具有社会功能的地点,而不仅仅是一个电影院。 邓富权说:“对于台北艺术节来说,我们是很幸运的。因为观众和艺术家可以进入剧院,所以我们没有举办任何线上活动。我们拒绝为观众带去数字化疲劳,取而代之的是,我们运用了一些数码元素以提升表演的质量。” 电影行业的新常态和新机遇 利雅博认为,处于暂停发行状态的新电影,为本地小成本的独立电影提供了一些机会。但归根结底,电影属于商业活动,我们必须考虑回报。目前来讲,在疫情爆发之前已经投资了很多电影,而这些电影很多尚未发布。因此他们现在是非常谨慎的,他们将在了解疫情后观众对于回归电影院的反应以及对新电影的评价以后,再决定下一步计划。 面对疫情,串流影音平台发展强劲,利雅博认为这对影院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串流影音平台是另外一种创建和观看内容的平台,电影内容可以在戏院、家庭影院、在线平台和电视等多平台播放。汪长禹说,我们应该让市场去尝试新的电影形态,但也要观察现时环境和各支援领域是否可以支撑新行业的诞生和可持续发展。“我认为疫情后,人们或许不会去电影院看电影了。但可能会有上亿人一同坐在家里观看3D或者AR电影。这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电影公司去实现这些,例如拥有资金和专业制作团队的华特迪士尼公司。Netflix等新串流平台的确是后起之秀,但在疫情下也缺少新节目,“内容为王”是关键。在大型电影分销前,市场始终需要好的内容。 后疫情时代,电影业必能再创辉煌 “受疫情打击,我认为整个电影行业在三四年内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发展水平。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整个行业,适应疫情下的‘新常态’,并做出很多改变,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恢复过程。尽管我很忧心电影业中短期内的发展,但从长远来讲,我仍旧看好电影产业。”利雅博说。 汪长禹认为,未来电影行业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传统的电影产业已经很成熟并在快速发展。他相信年轻的后起之秀们也会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来支撑行业的进步。他指出,电影业不仅应该关注影片质量和收益,更应关注普罗大众。电影投资者应该多关注全民的电影鉴赏水平,从而将社会变得更好。 陈德森,曾导演《十月围城》《特务迷城》等多部电影,希望线下影院早日恢复正常。 有人说,电影院将逐渐消失。而导演《十月围城》等影片的陈德森认为,看电影是一种社交行为,因此居家观影是无法替代在影院看电影的。“举一个例子,比如富裕一些的家庭,在家里布置了一个放映院。但问题是,就算音响很好,画面100尺,单单几个人一起坐在家里看,与几百个人的影院里一起分享笑声、分享惊悚片紧张的感觉,两者的气氛和情绪都是不一样的。人们在黑暗空间里产生的共鸣,与自己在家看电影的感觉不同。”他说。 “一些文化艺术工作者会仍会因为怀念疫情前的境况而感到沮丧,但我相信,会有一批拥有创新精神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带着意志力和智慧继续前进。”邓富权说。 关于子报等十余种媒介平台,全媒体用户总数超过2.2亿。中国日报微博粉丝数超过5500万;微信订阅人数830万,客户端全球下载用户超过3200万,是中国唯一下载量过千万的英文新闻客户端;脸谱账号粉丝数超过9200万,位居全球媒体账号粉丝数第二位;推特账号粉丝数437万。 关于中国日报亚洲领袖圆桌论坛 亚洲领袖圆桌(www.cdroundtable.com),旨在搭建一个由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政商学界领袖和社会精英参与的高端对话和交流平台,围绕亚洲地区经济、商业、产业和社会发展等具有战略影响的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和分享见解,以增进中国与亚洲和西方国家的交流理解。
于婞8月26日下午,孙喆一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表示,融创文化正积极拥抱将到来的电影数字工业化时代,开发多元化的内容品类,计划引进国际顶级的虚拟制作技术系统落地中国市场,旗下base正在推动影视后期产业“上云”。同时提到,融创集团将在成都建设天府影都,以高科技摄影棚集群等业态为5G时代下的中国电影工业打好地基。 5G时代将是内容消费的极大释放,基于移动互联网、VR等平台内容将迎来几何量级的用户需求。在谈及下一个数字内容时代时,孙喆一表示 “在5G时代,任何内容都能够接触到付费的观众。这会带来一种思考,促使每个内容公司都去探索如何提升创造力,打造真正的IP,讲好故事。” 目前中国电影行业的整体商业模式还有待更加成熟和健康。孙喆一表示,作为一家年轻的、综合性的内容及IP公司,融创文化正积极应对数字内容变革时代,正在制作丰富的多元化内容品类,包括但不仅限于院线真人电影、院线动画电影、动画番剧、真人剧集,以及短片、短剧等内容,以满足不同渠道用户的内容需求。 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流媒体的深度介入正在改变观众的内容消费习惯,这在今年特殊环境下体现得十分明显,5G技术的应用将加速这一内容消费潮。孙喆一表示,“应该承认5G时代下收益最大的或许不是传统电影,新技术时代给影院空间内的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为王始终不会变,同时更富有视听体验感的重工业大片依然是吸引观众的最重要内容”。 院线电影领域,融创文化将动画和科幻作为重点开拓内容,“科幻是最重工业创制体系下的内容品类,事实上动画也是”,动画电影同样为重工业类型片,同样需要高超的数字内容制作技艺以及科学、合理的流程管理,融创文化目前已有多部动画、科幻电影作品正在研发、制作中。孙喆一同时指出,新技术应用也会影响电影产业的各个链条,5G技术会结合短视频应用对电影宣发的透明化、投入产出比等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未来,5G技术的应用将与AI、VR、AR、4K全景以及全息影像等体验科技进行高度融合,这将打破线上线下边界,这也是融创文化“内容+平台+实景”面临的新课题,背靠融创丰富的文旅城、乐园等线下场景,融创文化正以内容IP与线下场景结合进行相互赋能。“5G与AR、VR等技术的结合,能够对线下场景进行不断更新,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孙喆一表示,期待在未来技术交叠的状态下,融创文化与融创文旅一同打造出更多丰富、有趣的线上线下交互体验式产品。 5G时代下的电影发展可延伸为电影产业即将进行的数字工业化发展,这一角度下,融创文化旗下影视产业基地与特效、动画公司base均以领先的软硬件科技参与到了众多视效大片的拍摄、制作服务过程中,一直在同中国电影工业互相磨砺并携手前行。 融创文化联合出品的新奇幻电影《刺杀小说家》将于明年春节档上映,影片拍摄于融创文化旗下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内,以高科技硬件设施为基础,东方影都已成为承载导演实现艺术想象力的最重要物理空间。作为工业光魔的战略合作伙伴,base参与过《星球大战》、《变形金刚》系列的后期制作,未来base将更多面对中国本土市场,以国际级视效制作技术服务华语大片。 “我知道郭帆在东方影都拍摄《流浪地球》时,很多技术都是自己摸索研究的”,孙喆一表示,摄影棚等硬件是行业的基础,但下一步要探索的则是如何提升工业拍摄技术,“我们提供了成熟度的硬件设备,但技术系统的成熟度是有限的”。这也是今年一月份融创文化战略控股亚洲知名特效与动画公司base的一大原因。面对5G时代引发的电影变革,融创文化也正在积极应对未来电影数字工业化时代。 融创文化正计划引进一套国际顶级的虚拟制作技术系统,这套虚拟制作技术被认为极有可能颠覆当前的前后期视效阶段划分,能让制作团队提前看到制作效果,“剧组拍摄周期和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前期视觉化、后期前置以及整合开发将成为未来影视后期产业的主流,base正在推动整个影视数字制作产业向云端迁移,5G科技和强大的云计算处理能力则是影视后期产业“上云”的基础。 “行业现在缺少的是电影工业技术系统的提升,融创文化也希望同整个行业来一同探索,一起尝试与学习”,孙喆一现场表示。同时他也透露了融创的“天府影都”项目,这将是一个以5G为技术支撑建立的“影、游、漫”一体化高新科技产业园与数字创意创作基地。科技应用将是天府影都的一个重要标签,包括全球首个全数字影棚集群、全球首个影像大数据存储交易平台。值得提及的是,天府影都也将打造以科幻影视为主题体验及高科技影视沉浸式潮玩的创享世界。
7月20日,全国影院开启复工。 8月20日,影院复工满一个月之际,在国内院线龙头企业万达电影(002739)的办公室, 危机时“精练内功” 行业复工好于预期 今年受疫情冲击,全国影院停摆长达半年之久,行业遭遇重创,其中规模最大的万达电影从盈利6亿到亏损15亿。危机时的心态与应对,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公司掌门人。交谈中曾茂军却对行业的复苏抱有十足信心,也向我们透露了许多疫情背后鲜为人知的举措。 曾茂军: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复工率约90%,大概比行业高10个百分点。复工以来票房情况比预期要好,在没有新片的情况下,复工第二天票房接近500万元;很快,现在周一到周五单日票房都能突破7000万元,而且是在只有一部新片(上映)情况下,说明整体复苏的情况比较好。中国在疫情控制方面做得很好,影院复工一个月各地没有出现一起复工造成的疫情。 (编者注:截至发稿,电影《八佰》正式上映6日,票房突破12亿元,七夕节当日全国单日票房达4.22亿,刷新影院复工后的最高纪录 曾茂军:疫情期间我们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影院租金谈判,包括疫情期间租金的减免、部分原本签署租金较高的合约重新签订,最终几乎所有的业主租金都进行了减免,所以今年我们影院的租金成本会大幅下降。 第二项工作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在系统建设和研发方面做了很多精练内功的工作。我们利用疫情期间,将自己研发的大数据经营决策系统进行云端化开发;我们还开发了自己的线上广告系统,未来可以为中小广告主实现精准投放,降低投放门槛。疫情后,我们的生产成本、租金会比过去低,同时我们的效率会比过去高。除此以外,我们在疫情期间还推出了“特许经营权加盟”模式、直播带货、实景娱乐等多个新的利润增长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线上冲击不足惧 未来影院仍有很大空间 影院数量和银幕的增长,有力拉动我国电影市场发展。2019年我国票房总量突破600亿大关,创下新高,但增速有所放缓,行业单银幕产出首次降至百万元以下,加之疫情冲击,对影院经营提出更多挑战。 曾茂军:50%的限流措施其实影响不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去年中国电影院的整体上座率不到11%,万达是15%。除了极个别大片的首映日以外,50%的上座率限制基本没有影响。这次电影院复工做了分级管理,像航空、餐饮等行业一样,影院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渡过程,相信在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趋势下,限制也会逐步有序放开。 曾茂军:这是个别偶然现象。首先,电影本身是大银幕的艺术,他所带来的沉浸式的体验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导演都不愿意他的电影只在线上放映,不然就没有必要做那么多特效,这是电影的特点决定的。第二,到电影院看电影也是一种社交行为,特别是年轻人,这也决定了影院放映这种形式不会消失。第三,网络播放相对比较适合一些小成本投资的影片,成本稍微大一点的电影在网络播放收回成本的可能性很低,特别是大额投资的重量级电影,很少有网络视频平台能够(持续)花高价买断采购放到线上播放,所以这个模式长远来讲是不太可能的。年初出现第一部在网络播放的影片后,很多人预计很多影片会跟进,但实际上并没有。 曾茂军:从观影人次看,成熟国家的人均年度观影频次基本都在3.5-4次之间,而中国整体平均观影人次仅1.2次。当人均观影频次提升到2.2次,中国票房就能超过1千亿量级,中国其实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全球成熟国家的主要票房都集中在几大院线,基本上前五名至少会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比如美国前三名院线市场占有率就超过50%。这个行业的规模没有那么大,所以集中度一定要比较高,这是正常的。 中国2002年启动院线制改革,发展主要是在最近10年。过去几年主要是增量(影院)发展很快,所以进来了很多投资者。行业里真正有融资能力的企业不是很多,电影院运营维护成本又相对较高,没有融资能力想发展(规模)就有相当大难度。而当达到一定规模时,又必须要解决系统化和标准化的问题,系统化开发需要很高投入,所以(影院行业)并不适合一些太小的玩家。未来逐渐进入存量(影城)竞争时代,行业会发生很多变化。 已签约影院近200家 管理输出颠覆传统模式 危机会是一次重新整合的机会,把握好就是公司的机遇。今年万达电影在疫情下逆势抛出定增方案,成为影视行业首单获批的再融资,为后续自建扩张获取了先发资金优势。自建之余,公司6月3日还开放了特许经营权加盟,颠覆了行业传统的松散型加盟模式,引发业内热议。这种几乎零成本的新商业模式有望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新引擎,也开启了公司市占率提升的“加速键”。 曾茂军:到目前为止,2个月签约(影城)数量已经接近200家,平均每周还在以5-10家的速度增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业内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曾茂军:管理输出模式其实有非常高的门槛,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必须要有品牌(影响力);第二必须要有成熟的(管理)团队,我们连续11年各项主要指标都排名行业第一,区域管理的模式也已经执行了10年,非常稳定;第三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今年这几个条件我们都成熟了,就算没有疫情,我们也会做,只是疫情加速了我们(推出)的进度。疫情期间我们集中精力去研究,花了一两个月时间把这套系统全面完善了,内部也反复论证了很多次,所以在6月正式发布了。 我们的经营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单银幕产出是行业的1.7倍,凭借自己多年的影院管理运营经验,通过我们的管理能帮(管理输出)影城实现业绩的提升。另外,通过使用我们的管理系统、采购渠道和营销资源,(管理输出)影城的成本也会比过去少。 曾茂军:现在还不是并购的好时机,因为影院未来可能会更便宜,所以现在我们主要靠自建+管理输出,将来有更合适的机会时我们再进行并购。实际上管理输出要比并购难很多。 以IP驱动内容生产 明年将迎来“内容大年” 打通内容板块,让万达电影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完成了关键一环。2019年底从《误杀》《唐人街探案网剧》到《唐人街探案3》……让外界看到其生态协同的爆发力;疫情下电影业务受阻,上半年公司电视剧业务却异军突起,《幸福触手可及》《怪你过分美丽》双双登上热搜话题。未来,如何形成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内容产出,平滑内容产业波动性,源源不断带来业绩增量是曾茂军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曾茂军:万达影视板块是我们的增量板块,旗下有三个平台:一个是万达影视,主要以精品电影为主;第二个是新媒诚品,主要做精品电视剧;第三个是骋亚影视,定位深度参与陈思诚导演的电影作品,也会制作更多网剧和网络电影。 三个平台定位三种不同发展方向,既独立,又由同一个CEO统管,相互协同。我们会将这三个平台完全打通,以IP为链接点,做更多IP联动。比如我们近期就有一个IP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同步开发,剧本都已经完成了,今年年内就会启动拍摄,希望像唐人街探案网剧和唐探3一样,形成IP在电影、电视剧上的整体联动。今后我们会有比较多这方面的规划,我认为未来2-3年会是万达影视的“内容大年”。项目储备丰富,未来2-3年会是万达电影新的利润增长点,与院线业务并驾齐驱。 曾茂军:万达在内容上的第一发展思路是系列化。我们现在系列化的能力更强了,电视剧已形成了几个系列,《正阳门下》系列中,《正阳门下的年轻人》剧本已经完成了,会在春节前后开机;军旅系列中,去年的《空降利刃》获得了年度收视冠军,今年我们刚刚拍摄杀青的《号手就位》是第一部以中国火箭军为题材的电视剧,有望成为今年的爆款剧目;《亲爱的》系列中,目前《亲爱的他们》已在筹备。同样的,电影方面我们也形成了很多系列化开发能力,第一超级IP就是《唐人街探案》系列,还有《寻龙诀》《快把我哥带走》等系列在持续开发筹备。第二是要题材丰富化,各种类型都要有。第三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内容波动风险。 我们未来每年都具备至少5-10部电影、8-10部电视剧上映的能力,可能还会有3-5部网剧,每年累计内容产出会有15-25部,未来几年我们基本上会保持这个规模。 曾茂军:陈思诚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万达投资的,他的所有电影都有万达的投资,后来通过并购把这个IP收入到公司旗下。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够有一系列这种IP长期拍下去,像《唐人街探案》这种类型就很适合,因为唐人街是遍布全球的,探案故事前后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可以做一个个全新的故事,将来我们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种类型的IP。 在《唐人街探案》网剧的制作中,我们在考虑怎么样去培养新导演,这其实是我们新导演培养的一种方式,让他参与网剧的制作,因为导演到底好不好,只有作品出来才知道。唐探的网剧,我们选择了4个导演,3个故事,并且在其中发掘了后来执导《误杀》的导演柯汶利。 《唐探3》本身就是春节档定制的影片,它的类型比较综合,有合家欢的元素,可以满足比较多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这部电影本身投资比较高,再加上电影的品质很好,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春节档上映。 创新业务吸睛 扩张能力边界 “创新”是这次访谈中曾茂军提及最多的词语。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万达电影也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反而积极尝试抖音直播、实景娱乐,为未来发展拓路前行。在公司越发多元化的业态下,掌舵者曾茂军的思路却十分清晰、笃定。 曾茂军:其实我们每年都在创新,从去年开始,我们就逐渐发现直播带货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今年疫情期间传统业务受到影响,就利用这段时间去签约了很多艺人,同时完成了直播带货的一系列准备。 (直播前)我们先做了一年的大数据研究,所有的直播带货背后都有很强的逻辑,比如说选品,艺人有自己的粉丝属性,他的粉丝喜欢什么样的商品,如果货品选不准,就不会有太多的销售额。我们有一套严格的选品逻辑,同样的商品不是谁都能卖的。 我们未来会打造一个直播生态,不仅仅是直播带货,还会有直播间,有培训体系专门培养网红,会有专门的货品展示。我们认为未来直播带货会成为一种新的零售形式,会长期地存在下去。 曾茂军:成都侏罗纪世界电影特展项目7月17日开业,首月收入突破了600万元,特别是它的人均卖品收入是电影院的三倍。 从目前的运营来看,效果比预期好。我们与IP持有方采取独家授权合作的模式,收益分成。未来这种“轻资产”项目我们可能会在全国做二三十个,因为基于对我们实力和能力的信任,我们能拿到很多超级IP的独家授权。 未来万达文旅项目里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IP实景娱乐,它的投资量不是那么大,对物业的条件要求不是那么高,但是对运营能力要求很高,特别是运营方要知道怎么去把这个IP故事讲好,更有吸引力。 曾茂军:我们的战略是非常清晰的,未来就是“三轮驱动”。第一是IP驱动,内容靠IP驱动,但内容和IP还是有区别的。把内容打造成IP,必须有持续的产出能力;另外影响力得足够大,如果电影票房很差,其实都不能成为好的IP,因为它没有更多的衍生价值,所以未来我们要做更多的系列化。 第二是平台驱动,到今年年底,我们管理输出加自营的影院规模将会达到1000家,全国超过400个城市会有我们的电影院,无形之中就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还有线上的App、直播带货的子公司,这些平台未来都可以给我们的内容赋能,同样我们的IP也可以给线下场景赋能。 第三是资本驱动,这次43.5亿元的定向增发,就反映出我们的资本能力。只有足够多的资本,才有可能去投出更多的利润。很多内容都是花了多年时间才产生的,所以如果不提前布局,后期的利润可能就没有了。如果每年都要产出20部以上的影视剧,就需要更大的投入,所以融资能力对持续的内容产出有很大好处。 未来我们将围绕这“三轮驱动”,让“三轮驱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继续保持公司在行中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