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滴滴旗下青桔单车举办“未见之见-青桔骑行主题巡展”活动,活动上首次公开了其用于城市车辆管理的“青桔智控中心”。该系统依托滴滴出行数据、AI计算平台,构建青桔在城市短途出行需求的预测能力。通过北斗+GPS双模式高精度导航定位,实现“定点还车、入栏结算”,结合青桔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智能调度运营,优化车辆调派。 在巡展活动上青桔还亮相了三款新车。滴滴方面表示,此次推出的三款新车,运用了青桔最新的专利技术,包括智能中控、高集成度模块化设计、支持90度停放规则等。亮相的新车中,单车产品青羚变速车传动比的调节范围达177%;青霄电单车斜抽换电角度使车辆调度维护效率提升一倍;青帆电踏板车续航能力可达85km。 青桔结合共享单车高频、多场景等复杂因素的考量,在车体材料上也不断研发降低损耗、延长使用时间、降低生命周期成本的产品。 此外,在车辆的管理上,青桔实现了单车的“全链可持续”管理,从车辆设计、生产、运输到报废,实现所有零部件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当车辆到达尾部生命周期时,青桔会进行无害化、减量化的资源再生处理,并要求全流程的环保性。 据悉,青桔从2018年1月至今,已在全国超过150个城市开通服务。青桔CEO张治东介绍,在滴滴内部,青桔已经成为“0188”战略规划中重要的一环,未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网约车、公共交通等业务将形成合力。
8月12日,滴滴出行宣布,将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推出“橙意”促就业计划,帮助更多人群通过平台实现灵活就业。这些人群包括受疫情影响人群、摩擦失业人群、失业再就业人群、贫困家庭成员以及出行行业从业者等。 滴滴出行方面表示,以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灵活就业形态,能够发挥就业“蓄水池”、“稳定器”和“充电宝”作用,为更多群体创造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资料显示,滴滴平台总共带动超过1000万个灵活就业机会,包括网约车司机、代驾师傅、共享单车运维人员。其中,围绕生态有3000多家租赁公司,间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计600余万相关就业岗位。 据了解,目前滴滴网约车的订单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在力保存量灵活就业的同时,滴滴也在争取创造更多增量灵活就业。今年以来,滴滴陆续在多个城市上线跑腿、货运、社区电商等业务,希望提供更多灵活就业机会。今年,滴滴还与退役军人事务部签署了就业合作协议,为退役军人提供超过1.5万个就业机会,包括豪华车司机、专车司机等。 滴滴还持续推动就业扶贫。滴滴正积极参与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作为主要合作方之一,将为52个未摘帽贫困县人群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就业实现脱贫。同时,滴滴为有需求的贫困县捐赠共享单车,运营收入用于在当地设置公益岗位,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群就业。 此外,滴滴还加入了全国工商联、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知名民企湖北行”活动,今年在湖北省将提供网约车司机、两轮车运维等8000个灵活就业机会,以帮助当地稳定就业、恢复经济。
近日,滴滴APP中“金融服务”板块进行了全新升级。账户信息和产品入口更直观,新增手机充值服务,同时推出盛夏消费补贴等丰富活动,打造惠及出行生态内个人及家庭的方便、实惠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滴滴方面表示,在此次改版中,滴滴金融更加注重“场景+金融”的融合,提升实用性和互动性。将“个人账户”置于导航页顶部,用户可以直观看到自己的信贷额度、资产收益、保障额度的账户信息。在页面中部的产品聚合栏,对滴水贷、百万医疗、大病互助、急救卡等产品入口进行了视觉优化,调整了理财、保险产品的布局,用户既可以在聚合栏中快速进入服务页面,又可以在导航页浏览保险、理财的精选产品和热门信息。 滴滴金融强调,希望通过“盛夏消费补贴”“点石成金拿福利”“免息借钱”等活动回馈新老用户,提升产品互动性,满足车主和乘客的低成本资金周转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理财产品,为消费市场输血供能,为经济助活。
记者从滴滴方面了解到,即日起,滴滴遗失物品送回功能将在全国300多个城市陆续上线,涉及快车、优享、专车多种车型。乘客若遗失物品,可选择协商快递送回、送至附近派出所和协商司机开车送回三种方式。其中,协商司机开车送回反向发单需预付路费,滴滴分文不取。 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滴滴司机发现遗失物品并报备平台85万多件,以6月为例,30天里报备199464件遗失物品,平均每天有6649件。与此同时,滴滴客服有近500人的物品遗失小组,专门协助乘客找东西,上半年用户报失遗失物品找回率达到65.2%,但依然有34.8%的物品找不回。今年上半年,超过20万部手机遗落在滴滴车上,超过14万部被找回,但依旧有6万未找到。 经分析发现,网约车上丢失物品30分钟内找回概率最高,为了帮助乘客抓住黄金30分钟,滴滴正式推出“遗失物品送回”功能。2019年滴滴在成都地区试运行遗失物品送回功能,该地区客服人工报失量下降20%,送回费用投诉量降低47%。 滴滴方面告诉记者,滴滴在2016年成立了物品遗失专组,专门协助乘客寻找遗失物品。在过去4年,滴滴累计投入了1.3亿元,物品遗失专组人员也翻了一倍。同时不断应用“虚拟号”“三方通话”等技术与方法,持续优化寻找流程与机制,将乘客遗失在滴滴网约车上的物品平均找回率提升了近三成,从2016年的38%提升至2019年的68%左右,成效显著。滴滴从去年开始设计“遗失物品送回”功能,未来,滴滴还将持续升级遗失物品找回系统功能。
L3自动驾驶量产难以落地 L4遥遥无期 所以能讲故事的Robotaxi成为热门 而首试便遭遇滑铁卢的滴滴 放弃总能找到100种理由 滴滴到底还在坚持什么 2020年6月27日,滴滴自动驾驶在上海开放首秀。但由于天气原因,摄像头和雷达被雨水干扰,驾驶员不得不多次接管方向盘。在长距离测试时,甚至出现了紧急刹车、猛打方向盘的现象。 滴滴自动驾驶首试“滑铁卢”,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的。自动驾驶技术无疑会重塑未来的出行方式,但目前我们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多远? 在这个不仅仅考验的是技术实力,还包括政府资源、资金实力、商业化运营能力等等能力的行业。从科技巨头到汽车制造商,从零部件供应商到出行企业,各路企业都纷纷入局,没人知道这场战争何时结束,或许10年,或许更久。 然而,美好的故事在资本市场总会受到追捧。 麦肯锡预测,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行服务提供商部署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PKMT(乘客总里程)的11%,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2%。 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机会涉足该行业的公司来将,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没人忍心看着蛋糕从嘴边划过而不去尝试。滴滴也不例外,但滴滴在自动驾驶赛道中胜算几何? 无数双眼睛正虎视眈眈盯着这家创业简单,守业难的滴滴。 滴滴自动驾驶历程 图源 | didi-labs.com 滴滴对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可追溯到2016年,这一年滴滴组建了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在高精地图、感知、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等领域建立细分团队。 2017年 滴滴成立美国研究院,用于自动驾驶和大数据的发展。并将自动驾驶业务拆分,并获得软银愿景基金二期领投的超5亿美元融资; 2018年 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动驾驶测试标准,开始国内自动驾驶路测计划; 2019年 滴滴拿到由上海颁发的国内首批自动驾驶载人示范应用牌照。 此外,滴滴还建立了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安全护航中心,能够实时监测车辆与路况,并协助给出相应的指令。 2020年 滴滴完成自动驾驶首秀。在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后的第9天,滴滴出行再次爆出新闻,计划今年雇佣多达200名员工,以加强其自动驾驶部门,并加快在上海及其他地区扩展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从最初布局到融资5亿,从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再到公司规模扩大,滴滴加码自动驾驶的决心愈发坚定。 经过四年发展,滴滴陆续在中美两地组建了约拥有400名研发人员、涉及高精地图、(路人及车辆)行为预测、路线规划与控制等细分领域的团队,每年用于自动驾驶项目的人力投入在亿元以上。 然而,彼时的Robotaxi领域已经极为热闹。放眼中国市场,百度Apollo、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各占一方。滴滴选择了上海嘉定,扮演着当地Robotaxi之路的“开拓者”。 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洗牌加速的市场环境下,选择为自由开拓的滴滴,荆棘缠身。以下从四个维度对此进行解读。 盈利困难 前不久,滴滴总裁柳青宣布滴滴上线8年来迎来首次盈利,在这之前,滴滴已经累计亏损超过500亿美元。 过去8年里,资本的力量使滴滴改变了打车行业的格局,成为网约车寡头。然而因为“黑天鹅”事件和业务模式,滴滴始终未能迈过盈利门槛。 近期有媒体爆出,由于一级市场市场估值见顶,二级市场同类公司估值重创。滴滴没能给投资人带来希望,历经八年长跑,一部分投资人开始撤离。 此时看回自动驾驶领域,自动驾驶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领先的技术总离不开资本的支持。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深入,“烧钱”成为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标签之一。 对于亏损严重的滴滴来说,资金不足自然是一大问题。此次测试使用的是沃尔沃的C60车型,一辆车的成本在30万左右。除车辆成本外,还搭载了近20个传感器,其中包括1个Velodyne 64线激光雷达、2个Velodyne 16线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以及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等,目前一辆自动驾驶车辆的造价在100万元以上。 以滴滴此前公布的目标,到2030年平台将拥有100万辆全自动的无人驾驶汽车,这将是一笔巨额投入。此外,人力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团队人数超过200人,每年的人力成本支出都在亿元以上。这些资金从哪里来?按照目前的情况,滴滴自动驾驶规模化运营还存在很大距离。 对于滴滴业务模式及盈利问题,腾讯网友“小猪”的分析也不无道理:“个人认为滴滴的快车、专车等网约车板块是挣钱的。但是把挣的钱转投到自动驾驶就形成了资金链的黑洞,目前自动驾驶主驾位也必须有人看着,这样不但没有节约人力成本,而且高额的研发费用一但开始研发,就无法中途放弃,至少需要熬到交通法承认无人自动驾驶为止。科研成本就会越来越高,成为无底洞。” 况且,滴滴的自动驾驶融资情况并不理想,目前融到的资金仅有软银投资的5亿美元。这与自动驾驶行业堪称“钞票粉碎机”的烧钱需求相比,5亿美元并不能坚持多久,其自动驾驶业务的资金来源最后还得依赖滴滴自身。 站在商业角度,盈利问题是滴滴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能解决自身发展困境,也是让投资人重燃信心的一种方式。 技术短板 2019年11月,滴滴与英伟达就自动驾驶与云计算达成合作协议 图源 | pandaily.com 从滴滴自动驾驶首秀来看,全程53.6公里的路途中,滴滴自动驾驶车辆出现了偏离、显示重叠等问题。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从这次测评来看,滴滴的自动驾驶技术仅能在简单场景下运行,在出现行人、车辆等复杂的场景下,仍高度依赖驾驶员的操作。按照国家工信部的自动驾驶划分标准,滴滴这次运行表现的技术勉强可以达到L3标准,距其L4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国内的自动驾驶水平,L3都没到,主要靠产业吹。” 一位长期研究造车新势力的分析师表示,所谓的L3,其实都是一些结构化道路的L3功能,也称为特定场景的L3自动驾驶,均是一些非常有限的场景,而L4更是一个很小且受限的应用场景。 目前滴滴给自己的定位是L4级,但很难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只能理解为是L4级技术、但并非可商业化的产品。事实上,L4级别自动驾驶不只是车的问题,配套的基础设施也要有对应级别的支持,自动驾驶系统的级别越高,越需要依靠基础设施的支持来确保安全性。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国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地方测试应用L4级别技术,且对车辆数量测试里程等都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取消安全员。 如今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由两类公司研发推广。一类是传统的汽车制造生产商。这些公司面向的是C端消费者,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不太敢宣称自己的技术已经达到了L4级别;另一类是汽车新势力。这些公司短期内大概率不会向消费者出售自动驾驶汽车,而是为了给投资人讲好故事,拿到下一轮融资。 自动驾驶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带来的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比如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将白色卡车误识别为天空,致使车辆驾驶员死亡;Uber自动驾驶系统对夜晚横穿马路的行人识别分类不准而发生事故,致使对方死亡。 总之,从目前来看,要想达到L4是非常困难的。滴滴作为后入场者,摆在面前的是更多的质疑和技术挑战。 路漫漫其修远兮。 竞争激烈 图源 |driverless.directory.com 2019年起,在全球自动驾驶产业领头羊Waymo的带领下,国内自动驾驶公司也掀起了Robotaix落地测试运营的浪潮。在滴滴之前,百度、高德、文远知行、小马智行、AutoX公司等都已经驶入自动驾驶赛道中,向公众或特定人群开放体验。 行业公司纷纷入场的当口,滴滴入局也是理所应当。而且滴滴的网约车业务本来就被其他公司分流,如果自动驾驶再被对手先下一城,以后处境更加危矣。 而且如果自动驾驶技术成熟,本身也会分化一部分用车需求,降低安全隐患,也算是在为自己做打算。 但重点就在于如何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下,拥有足够的竞争力。至少目前来看,滴滴尚未有亮眼表现。 “操盘手”离职 滴滴大刀阔斧的进军自动驾驶市场之际,美国研发团队首席工程师、技术负责人贾兆寅已从滴滴离职,转投美国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 资料显示,贾兆寅于201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直接加入当时谷歌的自动驾驶团队,从软件工程师一直做到感知团队的技术负责人。2017年1月,贾兆寅加入滴滴美国研发中心,在此期间,负责领导美国研发团队,建立了滴滴自动驾驶的技术模型,并负责管理感知、预测、定位、地图、模拟等多个团队,将其发展至数百人的规模。 贾兆寅作为滴滴自动驾驶美国团队的“头儿”,在其自动驾驶业务成型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滴滴自动驾驶公司技术上的一号人物。 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完善的自动驾驶团队,既要有各类IT人才,又需要传统汽车产业的老兵。但因为工作经历与要求不同,两类人才在进行沟通协作时难免会产生分歧,这就需要公司的操盘手,用更好的方式或寻找到新的解决办法来化解分歧,保证研发目标。 从团队搭建情况来看,滴滴自动驾驶部门在处理分歧和平衡目标上做得还算不错。只是如今,那个操盘手离开了。 不难想到,操盘手的离职会给滴滴自动驾驶释放出一丝不好的信号,尤其是在当下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和大规模扩展的关键阶段。 痛点之外 数据优势 图源 | didi-labs.com 自动驾驶赛道上充斥着各方势力,谁都想在自动驾驶行业大展身手,但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技术难题。 上天造不同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滴滴进军自动驾驶痛点明显,但优势也同样如此。 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过程中,最大挑战就是场景复杂度与长尾。如何让自动驾驶汽车经历更多场景?数据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滴滴日均订单高达数千万单,司机的行驶轨迹和安装在交通工具上的桔视设备每年都将采集近1千亿公里的场景,这给滴滴自动驾驶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数据,进而为滴滴自动驾驶提供更为丰富的仿真训练场景,帮助其发掘更多长尾场景。目前各家自动驾驶企业的车队数量都十分有限,能达到百辆级别的车队仍寥寥无几,更不必说要经历可能驾驶千万甚至上亿公里才出现一次长尾场景了。 运营层面,滴滴网约车平台则能够为乘客提供“混合派单”服务:在合适的条件下,平台根据评判标准优先派单自动驾驶车,再派单网约车。如此,将技术迭代和运营进行最大化升级。 从这个维度而言,滴滴能够提前搜集大量的场景和运营数据,能够远程迭代算法,这使得滴滴自动驾驶“开城”相对更加容易。而随着进入城市数量以及遇到长尾场景数量的不断增多,滴滴自动驾驶系统的问题处理能力也得以增强。 图源 |Medium 可以看到,深耕网约车多年的滴滴,AI算法智能派单,大数据的运营和出行网络数据的运营等数据积累是其优势所在,借助已经存在的庞大的用户数据和运营数据,滴滴能够在技术研发和运营上无缝植入自动驾驶,从而加速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应用部署。 站在这个视角上,再来审视滴滴。不难发现,滴滴做自动驾驶可以将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与用户的出行场景进行无缝衔接,结合天然的出行场景持续积累的优势,成为了滴滴最大的底牌。 为什么要死磕自动驾驶? 毋庸置疑,自动驾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想要真正投入使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各方势力将面临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对于成立6年亏损500亿元的滴滴来说,自动驾驶给它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受技术和资金两方面困扰,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且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盈利更是遥遥无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滴滴为什么还要死磕自动驾驶?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缘由。 滴滴入局自动驾驶行业,目的自然不在于眼前的盈利,而是看中了自动驾驶行业巨大的市场潜力。此外,滴滴加码自动驾驶也是为了削减自身运营成本、解决安全难题。 滴滴网约车业务到达天花板,需要增添想象力,急需向其他领域扩展业务。自动驾驶技术自然是滴滴不愿错过的一大机遇,通过将自动驾驶技术和网约车业务结合,拓展产业线,例如备受期待的无人出租车业务。 滴滴入局自动驾驶也是在为上市造势。目前滴滴正处于上市前期,此次自动驾驶首秀其目的不乏是向资本讲述其在自动驾驶上面的故事,获取资本市场更高的估值。虽然实力不足,但重点是不能缺席。 上述观点或许可以解释滴滴死磕自动驾驶的原因,但滴滴该如何穿过漫长的周期,成为最终的获胜者,还需要面对太多的质疑和自我证明。 如今,无数双眼睛正虎视眈眈的盯着这家创业简单,守业难的滴滴。
“最近叫车的订单数量已经恢复到去年年底的水平,刚才我还打算先歇会去吃个午饭呢,没想到一个订单还没结束,已经提示我去下一个地点接乘客了。”北京市某网约车平台司机郑师傅对记者说。 作为网约车市场的需求方,市民刘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通过网约车软件叫车经常会遇到等待时间比较长的情况,总体比之前叫车难了。 虽然2018年以来,市场多次出现过滴滴计划IPO的传闻和猜测,但是7月28日滴滴方面对记者回应称,IPO融资不是滴滴当前最优先的事项,公司目前暂无相关计划。 网约车业务 整体恢复相对较好 网约车司机郑师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7月份以来,随着居民外出频率的明显回升,网约车需求也在逐步增长,每天接单量明显增多,甚至出现忙得顾不上吃饭的情况。 而作为乘客的市民刘先生则对记者表示,近段时间,通过网约车软件叫车经常会遇到约车困难、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总体比之前叫车更难了。 “现在的网约车防护措施可圈可点,比如安装隔离保护膜,建议乘客坐后面开窗通风,司机全程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很到位,万一遇到问题,也可以有很强的追溯性,所以虽然偶尔乘坐网约车,但是每次坐车还是很安心的。”刘先生进一步表示,希望网约车平台在防疫问题上不要松懈的同时,能够提高调度能力,价格上有更多优惠更好。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份,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3.62亿,占网民整体的40.1%。受疫情影响,部分城市暂停了网约车运营服务。在疫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停运,多家网约车平台组织司机为医生病患接送和特殊服务保障提供运力支持。中长期来看,网约车用户规模将会恢复性增长。 网约车平台滴滴方面对记者表示,在持续落实防疫措施的同时,滴滴在2月份至5月份推出了三期“复工计划”,助力社会复工复产,复苏消费,帮助司机师傅恢复被疫情严重影响的收入。目前网约车业务整体恢复程度相对较好,已经基本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滴滴平台现在有1166万名网约车司机、近18万名代驾师傅、6000名两轮车运维师傅。围绕生态有3000多家汽车租赁公司,产业链上下游拉动600余万个相关就业,共带动了1826万个就业机会。”滴滴方面人士对记者说道。 滴滴计划三年 为退役军人提供10万就业岗位 据悉,为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国常会近日提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在线医疗等新就业形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国际新经济研究院经济行为与中国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郑磊博士对记者表示,包容审慎监管主要是针对互联网平台整个业态而言。 “互联网行业丰富了服务业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而且仍有许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探索,很适合当下再次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对于网约车行业来说,由于这个行业前期发展存在不少问题,监管层面基本已经掌握了重点和关键环节,所以需要从业者和企业严格遵守安全底线,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和持续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是可以扩大发展规模的。”郑磊进一步表示,目前网约车行业处于比较均衡的发展状态,通过扩大运营规模,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于一些有持续经营和安全管理的企业,可以帮助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继续做大。 在谈及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问题时,滴滴方面表示,疫情期间,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等多个相关部委指导和帮助下,平台想了很多办法去保就业、保民生。比如今年与退役军人事务部签署了就业合作协议,为退役军人提供超过1.5万个就业机会,后续计划在三年内为退伍军人提供10万个以上的岗位,让退役军人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渠道。 此外,滴滴还将新增技术、行政、运营和数据分析等工作岗位,帮助当地稳定就业,恢复经济。
记者从滴滴方面了解到,为更好地调节供需平衡,让用户在高峰期打车更快、平峰期更便宜,自7月24日起,滴滴将在杭州、厦门、苏州、无锡等13个城市试运营全新品类特惠快车和滴滴特快。 据介绍,在出行平峰期,叫车乘客变少,车辆供给充足。用户可以打开滴滴出行APP,输入目的地后,选择特惠快车,以“一口价”的形式享受动态降价和限时折扣。特惠快车通过降低车费吸引乘客打车,同时能提升司机接单量。 而在早晚高峰、雨雪天气、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时段,叫车乘客变多,车辆供不应求,甚至出现排队情况。此时,着急的乘客可以在滴滴APP选择“滴滴特快”,以“一口价”的形式,更快叫到车,一口价包含的临时动态加价部分全部给司机。 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执行总裁陈熙表示,希望通过网约车多品类的尝试,满足更多用户不同的出行需求。特惠和特快代表了实惠和高效两个重要的用户需求,同时鼓励更多的司机出车接送乘客,让大家在平峰期出行更省钱,高峰期有急事能更快出发,供需更平衡匹配,也增加司机师傅的收入机会。 据介绍,“滴滴特快”会根据实时用车情况对部分订单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临时加价。临时动态加价部分全部给司机,鼓励司机更多出车。但极端天气场景(中央气象台定义的台风、暴雨、暴雪、冰雹、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下决不动态加价。平台通过“派单”指派给滴滴特快司机,司机无法挑选订单。另外,只有服务分达到一定分数的司机才可获得“滴滴特快”接单资质,司机服务分会根据司机服务质量定期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