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坐网约车”霸主“地位,滴滴开始”自我革命“探索提供更低廉价格的打车服务。7月22日,记者从滴滴方面了解到,滴滴推出的新品牌“花小猪打车”即将上线。 不同于滴滴此前推出的“快车”、“优车”、“礼橙专车”等分类,花小猪打车为全新的独立app,用户可以通过完成多种简单任务如签到、推荐领取奖励。 “我们是希望做一个新品牌,能够更加年轻时尚,服务于更多年轻用户群体,提供安全、实惠、便捷的出行服务。同时,为司机提供灵活收入机会,做司机的收入补充。花小猪是网约车领域的不同品牌,同时在安全驾驶上适用滴滴网约车标准,在整个大的安全体系下实现有效管理司机的驾驶行为。”花小猪打车方面告诉记者,在车辆和司机方面,花小猪只对现有滴滴注册车辆和司机开放,且采取了和滴滴同样的安全和合规标准。司机每天出车前需人脸识别,行程当中全程录音,乘客可以在花小猪APP内进行行程分享、紧急求助及报警等操作。 “花小猪与滴滴并非同质化竞争,核心差异点是产品体验带来的差异。对乘客来说,花小猪目标定位是年轻用户群体,而且新业务更便宜,有更多的乘客小任务,乘客越活跃越便宜;对司机来说,不同于滴滴的全指派,新业务是半指派模式,司机可以选择接自己觉得合适的订单,更加灵活。相信差异化的产品体验能够为新业务带来增量。”花小猪打车方面对记者表示。 据介绍,今年3月开始,花小猪在贵州遵义、山东临沂等城市测试运营,后续花小猪的测试运营将逐步推广到更多城市。目前,滴滴出行旗下已拥有花小猪、滴滴、礼橙、青桔、青菜拼车等多个品牌。
中概股回归大潮下,尚未上市的独角兽巨头也被推到了聚光灯下。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正与投行洽谈,计划最快年内在中国香港IPO,目标估值超过800亿美元。 与此同时,7月21日,在阿里拍卖平台上,一则“全球领先的网约车出行平台公司股权”拍卖被挂出,起拍价9200万元,标的物公司指向滴滴。 7月22日,滴滴方面回复记者称,滴滴股东协议中严格禁止任何私下的股权交易,未经公司许可的私下交易均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保障。与此同时,IPO不是滴滴当前最优先的事项,公司目前暂无相关计划。 否认上市传闻 7月21日,据财新报道,接近滴滴高层的人士确认滴滴正在筹备港股上市,但具体的方案尚在推进当中。同时据称,目前滴滴资金状况仍然充沛,账面现金超过500亿元,但投资人方面有退出诉求。 事实上,此前滴滴多次被传计划上市,但均遭到滴滴方面否认。2018年上半年或许是滴滴上市传闻最激烈的时候,彼时,媒体报道称滴滴计划当年下半年赴美上市,估值700亿美元-800亿美元,但在当年10月滴滴对外回应称“目前没有上市方面的考虑。” 天眼查数据显示,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多达21次融资,融资金额超200亿美元。而在这期间确实有投资人谋求退出。2019年7月,滴滴出行13.75万股股份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出售价按照滴滴475.44亿美元的估值进行交易。 今年以来,滴滴相继上线了多个新业务,“跨界”进入跑腿、货运市场,上线自动驾驶等服务,甚至涉足数字货币领域。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进行了一年多安全整改的滴滴正在“恢复元气”。 在今年四月,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提出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0188”:即安全是滴滴发展的基石,没有安全一切归0;3年内实现全球每天服务1亿单;国内全出行渗透率8%;全球服务用户MAU超8亿。在提供出行服务的同时。小桔车服、自动驾驶、金融、智慧交通等业务持续发力,同时探索新赛道。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今年5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滴滴核心业务已经盈利或者小幅盈利;滴滴目前没有裁员或筹集资金的计划。当月底,滴滴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公司完成首轮超5亿美元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2期领投,这也是国内自动驾驶公司获得的单笔最大融资。 “滴滴本身和股东都有上市的需求,滴滴目前仍然要继续保持烧钱的速度,单凭股东投入难以为继,而股东也有套现退场的需求。”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表示。 对于滴滴目前无上市计划的回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滴滴目前的体量经过了多轮投资,投资人确实有有变现的需求。但滴滴否认上市计划,或许是其认为目前不是最成熟的上市时机,一方面滴滴目前在重整业务线,有些业务还在培育或需要时间,在估值方面仍有压力;另一方面滴滴原来的风险点也还需要时间消化。更多还是内部条件考虑,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残酷,好的公司还是会受到资本的追捧。” 股权拍卖被撤销 一边是上市传闻,一边被传有股东想要拍卖股份。7月21日。记者在阿里拍卖平台看到,“全球领先的网约车出行平台”股权将于7月29日被拍卖,起拍价9200万元人民币,保证金500万元人民币。 拍卖公告显示,出让的股权为A-x轮优先股(x表示某个数字),标的的潜在受让方/意向买方须通过网约车出行平台公司董事会的资格审核,符合要求的受让方/买方不能是阿里巴巴、腾讯的竞争者和竞争者关联方。 介绍称,目标公司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乘车出行服务,当中包括出租车、快车、专车、拼车、公交、代驾、企业用车、共享单车、租车、跑腿、外卖服务及金融服务,服务全球超过5.5亿用户。此外,上市有时间计划表,根据行业可比公司Uber及Lyft的估值,相对应目标公司市值预计将会超过600亿美元。 虽然拍卖未披露具体公司名称,但相关信息均指向滴滴。值得一提的是,7月21日晚,该拍卖又被撤回。 “近日出现在网络拍卖平台上的疑似滴滴股权出售方身份不明,股权本身也无法辨别真实性,请大家注意潜在风险。滴滴股东协议中严格禁止任何私下的股权交易,未经公司许可的私下交易均无法得到应有的法律保障。”滴滴方面如是回应记者。 “各方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博弈,也不排除上市是个别股东放风,为了倒逼高管和大股东,也可能是为了私下转让造势。”沈萌对记者表示。
近日,有消息称滴滴出行正与投行洽谈,计划最快年内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目标估值超过6000亿港币,折合约800亿美元。如果成功上市,滴滴出行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之一。上述消息还称,滴滴旗下包括网约车、单车,代驾以及金融业务已经规模化盈利。 从2012年的成立到如今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之一,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从“烧钱”的竞争中走出来的企业。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滴滴是少数腾讯和阿里是同时投资的公司之一,而这要从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前说起。 2013年上半年,滴滴和快的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彼时滴滴正寻求上海市场的争夺,也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异军突起的另一个竞争者大黄峰。于是,滴滴在上海加大资金投入以应对竞争者的咄咄相逼。三家公司在上海的市占率一度三分天下,故事最终也以大黄蜂在2013年下半年被快的收购落下帷幕。 就在快的并购大黄峰的同时,滴滴的C轮融资也得到了进展。滴滴获得了中信产业基金的支持,使得滴滴再一次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曾一度希望与快的合并的计划也就暂时搁置。 滴滴与快的竞争的高潮在2014年初上演,滴滴在接入微信支付后,以补贴的形式进行一次推广,推广让滴滴的成交量暴涨。而剧增的数据使得竞争者感到不安,于是快的和支付宝快速响应,同样以补贴的方式推广还以颜色。滴滴有腾讯的投资,快的有阿里的投资,这是滴滴和快的的战争同时也是腾讯和阿里的战争。 双方你来我往,你补贴10块我补贴11块,为了抢占市场玩起一把撒钞票的游戏,而消费者则是一把把羊毛薅到爽。这仅仅滴滴和快的第一次的正面交锋,实际暗地里较劲更是多不胜数。 2014年3月12日,Uber在上海召开官方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确定中文名“优步”。 海外出行巨头Uber进入中国并迅速打开市场,滴滴和快的如临大敌,同时易到等打车平台的兴起,行业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滴滴和快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一起。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双方选择了中国互联网最棒的“红娘”华兴资本的创始人包凡做了中间人,开始了不间断地谈判。2015月2日14日,滴滴和快的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 Uber落败,滴滴出行独享市场 合并后的滴滴与Uber“烧钱”补贴疯狂抢占市场,这一次价格战在2015-2016年上演到高峰,成为当时老百姓饭桌上的必不可少的话题。双方用户量持续剧增,但用户也同时毫不客气地薅羊毛。 滴滴与Uber的烧钱大战可以用惨烈来形容。2016年3月,优步推出“全民拼车”活动,拼车封顶价为每程9.9元。从地处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的天使大厦到东城区的广渠门家园,车程距离约24公里,原价需要51.94元,当天选择拼车,活动价仅为1.8元,一单对乘客的补贴高达50元。 这样的打法让Uber元气大伤,仅2015年一年,Uber在中国市场亏损超过10亿美元。烧钱大战对滴滴出行的影响似乎并不大,因为滴滴出行不断获得一轮又一轮创历史记录的融资,所以这场“价格战争”愈演愈烈,最终,Uber还是吃不消了。2016年5月13日苹果公司对滴滴出行投资的10亿美元,几乎是给 Uber(中国)的“棺材”敲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最终的结局则是在2016年8月1日,以滴滴出行宣布收购Uber(中国)拉下帷幕。 自此,滴滴出行一家独大,享受行业的最大一份蛋糕。仅从单月用户规模来看,2019年12月,滴滴出行的活跃用户规模以9252.9万人排名行业首位,较排名第二位的滴答出行高出了8063万人。 纵观整个行业,2019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亿人次,使用率为47.3%;行业的市场规模达3044.1亿元,同比增长3.42%。行业空间巨大,让滴滴出现独享市场后渐入收获期,拥有高额的流量也让这家独角兽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滴滴金融是业务拓展先行军,版图已经拓展到汽车金融、保险、信贷等。而自动驾驶出行的布局也在持续打造中,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曾经豪迈地让滴滴出行“烧钱”占领市场,现也期待资本回笼的时刻,这也合乎常理。
“两个黄鹂鸣翠柳,自动驾驶也能走,闲敲棋子落灯花,自动驾驶送到家。” 上个月底,央视主播朱广权以一段特色“朱式段子”在当天的央视新闻中为滴滴自动驾驶落地上海宣传。 但当日滴滴在上海试水的L4级别智能驾驶无人车仍配备了驾驶员,遇到复杂的场景还要远程求助,这个“自动驾驶”其实也算不得多自动。 有人认为,滴滴自动驾驶,是在舞剑秀肌肉,真正的用意在IPO。 果不其然,昨日有消息指滴滴已在与投行洽谈,最快会在今年年内赴港IPO,目标估值超过800亿美元。滴滴官方对此未予置评。 结合同样在昨日,蚂蚁金服在一片不知可否中突然宣布将A+H股同步上市,如果有一天你在港股市场赫然发现滴滴的招股书,也请不要惊讶。 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现在上市的滴滴会不会步两位出租车平台前辈Uber、Lyft的后尘,上市之后生命不止,下跌不停呢? 在笔者看来,滴滴选择上市的这个时间点与Uber、Lyft上市已相隔一年有余。对于行业来说,山中方两日,人间已千年,共享租车早不是当年那门只会大撒金钱补贴扩张的简单生意。 现在滴滴要上市,或许来得正好。 1 共享模式亏损之困 “滴滴上市”四个字放在一起,大部分人的条件反射接上去的后两个字估计是“亏损”。 去年2月份创始人程维在内部信中表示,从2012年至2018年期间,滴滴从来未曾盈利。六年间,滴滴累计亏损的390亿元。 这与外界对“网约车平台”亏钱无底洞的基本印象相符。 参考Uber招股书,Uber共享乘车和外卖业务两项核心业务收到的订单额在扣除给司机及餐馆分成(共享乘车只有司机分成)后,剩余的钱还要留出一部分作为给司机(激励)及推荐(新司机)费用。之后的收入才是平台所取得经调整收入。 行内以经调整收入与订单金额的比例(即Take Rate)来衡量平台的抽成水平。Uber两项核心业务2018年的Take Rate为20%,其中共享乘车为21%,外卖更是低至10%(因为还有给餐馆的分成)。 简而言之,就是坐网约车的乘客如果支付了20元,那么最终入平台口袋的分成大概只有4.2元。而这部分平台分成还要覆盖保险费、服务费用、经营三费等等,平台于是只有亏损了结。这个“亏损”的死结,从Uber历个报告期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毛利及营业费用之间的关系亦可看出。 (图源:同花顺iFinD) 滴滴也曾公开过2018年第四季度的收入组成情况。情况与Uber相似,滴滴Take Rate(抽成率)是19%,但司机奖励、经营成本、税费等综合费用所占比例是21%,因此每单订单会有2%的亏损额。 简单来说,平台要想盈利,可以三管齐下:一是提高订单金额;二是提高Take Rate;三是降低费用。 但滴滴和Uber的“共享”属性注定了三种方法都是徒劳。提高订单金额,乘客不愿意;提高Take Rate,司机不愿意;降低费用,意味着停止扩张,公司上下可能都不会愿意。共享平台对乘客和司机都没有粘性,只有钱可以留住他们。而在烧钱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业大背景下,平台只好咬牙忍痛承受亏损。 这是共享租车平台经营模式的弊端,但只代表过去。 2 疫情之下反录得盈利,新业务续写新故事 5月份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柳青透露滴滴业务量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60%至70%,而且核心业务(网约车业务)已实现略有盈利。 这是滴滴首次对外宣布实现盈利。 按照共享租车平台的经营逻辑,滴滴如果维持过去的Take Rate和经营费用的话,是很难盈利的。但受疫情影响,业务量被动下降,令成本费用下降,滴滴倒是意外达到了设想中的盈亏平衡点。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滴滴业务量持续恢复,盈亏平衡可能会再次被打破。但是该疫情期间滴滴网约车业务实现盈利,却证明了共享租车平台的经营模式的确是可以盈利的,而不是只存在于数学理论上。 除证伪共享租车平台必然亏损的论点外,滴滴进入今年之后的战略布局亦证明了未来要盈利,其实不一定要死守网约车的“华山一条路”。 今年滴滴提出了“0188”计划,主要是指滴滴的日均服务超过1亿订单;在网约车和租车市场的渗透率中,滴滴出行占到8%;全球月活跃度用户将达到8亿的目标。 但中国出租车市场所有网约车平台每日只产生大约3000多万订单。这意味着滴滴的“1亿订单”需要依靠其他新业务完成。 在网约车业务方面,滴滴在现有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拼车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在低线市场推出“花小猪”网约车平台。平台主打一口价模式,主要胜在“便宜”。按计划,花小猪将在全国130个城市推行“百亿补贴”。昨日,滴滴宣布滴滴拼车正式更名为青菜拼车,并着重改善用户拼车体验。 新业务则包括“出行领域”横向延伸的货运、小巴、外卖、国际旅行等业务。其中,如滴滴外卖、货运等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柳青之前只提及网约车核心业务已实现盈利,因此上文提及的新业务推测应该还处于亏损阶段。但从公司大力发展新业务的动作也可以看出,平台在网约车业务的纵向多元化及在出行领域的横向发展,才是其打破租车平台“无用户粘性、无议价能力”困局的关键。 无独有偶,Uber在本月初亦以26.5亿美元的代价完成对美国第四大外卖平台Postmates的收购。公司表示,在完成对Postmates的收购之后,明年将可以实现盈利。 因此,如果说2019年共享经济公司的关键词是集体遭遇市场冷遇之后的落寞,今年共享经济公司的主题则是求变。对于滴滴、Uber这类共享租车平台,该看的不仅是过去它屡屡亏损的租车主业,还有在原有租车业务上纵向、横向延伸出来的其他业务。 该部分新业务会是滴滴未来新故事的重要章节。 3 当轻资产的滴滴遇上更轻的高德、美团 滴滴上市的原因,一方面是要外部融资发展新业务,另一面则是要让其主业网约车共享服务在与竞争对手维持/扩大领先优势。 滴滴的平台模式,因为不直接拥有乘用车,故属于轻资产经营。轻资产经营的好处是易于扩张(坏处是依赖扩张),因此滴滴从无到有到覆盖全国,再到全球八个市场,也没花几年时间。 但是轻资产的滴滴现今却遇上了更轻资产的高德和美团。后两者以“聚合模式”提供打车服务。所谓聚合模式,是指平台直接接入第三方网约车平台来提供打车服务。在这种聚合模式下,平台只收取佣金提成,连司机分成步骤都可以跳过,而且低成本(APP上开个入口即可),相比滴滴无疑“更轻”。 而且高德和美团本身就自带不逊滴滴的平台流量。与滴滴比起来,高德和美团同样有底气给出惨无人道的优惠力度。 其实不止是出行领域,滴滴的外卖服务其实同样与美团构成竞争。倘若未来滴滴的外卖服务壮大,可以预见滴滴和美团终有一战。 从消费属性来看,网约车出行、地图、本地生活三者本身可以构成一个完整消费流程,因此滴滴、美图、高德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必然会有互相覆盖。而在出行和本地生活领域要想抢占市场份额,无非就是价格战。 滴滴这次上市,一是为自己的故事续写新章节;同时也是为以后和美团、高德等打开价格战储备充足的“弹药”。 4 滴滴的“大西洋电缆工程” 1854年,美国富商塞勒斯.菲尔德决定铺设横跨大西洋海底电缆时,同样被视为是遥不可及的任务。结果他花费12年时间,还是完成了自己的计划。以当时科技水平,实在是不可思议。 该段历史之后被入书《疯狂的投资》。 滴滴这次上市,意义上是至关重要。上市之后过程之艰辛,不妨比作滴滴的“大西洋电缆工程”。 一方面,滴滴需要新业务来证明自己除了网约车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可能。因此在一个月前才高调上线自动驾驶服务亮肌肉(但去年8月份公司已将自动驾驶部门分拆成立独立公司)。这部分新业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滴滴身后还有不缺钱的美团、高德等对手,随时可能“踩界”。滴滴在扩张新业务的过程中,难免将与之有一轮烧钱的游戏。 按照滴滴的发展方向,如果顺利上市融资的话,其利润空间较窄的网约车业务可能会成为一个流量池,并引流到其他利润率较高的新业务(如自动驾驶、旅行等)。届时的滴滴将可以摆脱现有共享租车经济模式各种掣肘,为“共享经济”正名。 初看上去,这好像很遥远。但当初大西洋电缆工程,一开始看好的人同样不多,最后却实现了。 滴滴这次上市,也许只是其万里“共享经济”正名之战中,踩下油门的第一步而已。对比大西洋电缆工程,滴滴的上市正名倒是容易多了。
记者 童锋亮 7月20日晚间,有消息称滴滴出行正与投行洽谈,计划最快年内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IPO),目标估值超过6000亿港币,约800亿美元。如果成功,滴滴出行有望成为近年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上述消息还称,滴滴旗下包括网约车、单车,代驾以及金融业务已经规模化盈利。 就此记者第一时间向滴滴出行求证,该公司多位内部人士均向记者表示,“不太可能”“不知道消息从而传来的”。而出行行业内的几位相关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没听说这个消息。 据记者了解,滴滴计划上市的消息早已不是第一次传出,近几年均有此类消息出现,而今年上半年尤为高频。滴滴作为国内共享出行和网约车行业的领头羊,拥有超过90%的市场份额,但2019年该公司亏损高达109亿元,长期面临盈利难题。即便如此,网约车市场前景仍被不少人看好。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亿人次,使用率为47.3%;2020年一季度,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城市暂停了网约车服务,用户规模为3.62亿人,使用率下降至40.1%。2019年我国网约车市场整体交易金额达3044.1亿元,增长3.42%。但中长期来看,网约车用户规模有望恢复增长。 不过从滴滴自身动作来看,今年上半年其动作也着实不少。相关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在滴滴出行主营业务之外,先后推出了跑腿、货运、社区团购、以及共享电单车业务。而在6月27日,滴滴还首次面向公众开放了自动驾驶服务。 除了纵向拓展业务外,在业务的横向拓展上,滴滴在今年上半年加大了国际化布局。例如今年3月,滴滴正式开启巴拿马业务,这是滴滴出行继巴西、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开展业务后的第六个拉美国家。目前,滴滴国际化市场主要为――拉美、澳洲和日本。 因不断的纵向与横向业务拓展,有分析猜测这或是滴滴在上市前为自己“增值”。就在滴滴IPO消息被传出的同一天,滴滴的主营业务也迎来了新变动。当天上午,滴滴宣布旗下“滴滴拼车”业务更名为“青菜拼车”。 在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执行总裁陈熙看来,滴滴拼车之所以更名为“青菜拼车”,是因为青菜对大家来说既是日常的,又是健康的,代表了拼车普惠大众、绿色环保的产品定位。值得注意的是,“青菜拼车”也是继青桔单车、礼橙专车后,滴滴打造的细分出行领域又一独立品牌。” 关于滴滴IPO的消息,滴滴官方截至目前未进行过正面回复。唯一与IPO相关的官方消息为,今年5月滴滴总裁柳青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滴滴目前没有裁员或筹集资金的计划。”
7月20日,滴滴拼车宣布更名为“青菜拼车”,采用全新品牌标识,邀请人气偶像朱正廷,黄明昊担任新品牌大使。即日起用户可登陆滴滴乘客端App参与品牌升级活动,领取全月拼车1折券,现金奖等丰富的新品牌福利。 滴滴网约车平台公司执行总裁陈熙表示,青菜对我们大家来说既是日常的,又是健康的,代表了拼车普惠大众、绿色环保的产品定位。希望青菜拼车品牌独立之后,能推动更多的用户共享网约车座位和国民级价格,也让城市交通更加通畅、环保。 据介绍,此次更名青菜拼车,是滴滴拼车面向未来服务阶段的新里程碑,将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围绕低价、准时、安全三大核心用户价值,打造体验更佳的绿色出行方式。不断提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地图路径规划能力,让拼车行程更高效。同时持续完善拼友乘车守则,呼吁营造文明和谐的合乘环境。 为保障拼车时的行程时效和体验,滴滴在拼车全流程增加了预估到达时间的提示。目前新推出“准时保”延误保障,当用户打拼车抵达目的地的实际时间,晚于预计时间,将按每3分钟1元,最高15元的标准,对该笔订单金额进行立减。 滴滴拼车自2015年12月上线以来,不断完善大数据运算能力、产品模式升级,打造首个“123全民拼车日”,大力推广绿色高效的网约车出行方式。截至2019年末,拼车累计使用人次达29亿。在道路资源和打车供给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拼车将会提高车辆利用效率,减少拥堵和碳排放,释放可观的绿色环保效应。
7月17日消息,4个月内上线5座城市,滴滴动态巴士前进之势不可阻挡。 滴滴出行今年4月联合杭州交警和杭州公交集团推出了动态巴士服务,运营首周,5条预约线路的运营客流总量达3251人次;6月,滴滴与真情巴士集团合作推出第二款动态巴士产品,票价10元,共设160处站点。 而在近日,滴滴公交加快扩张步伐,一口气在云南昆明、大理、宜良三地开通了动态巴士在线预约服务。基于滴滴的大数据和平台技术能力,动态巴士能根据用户的出行需求调整运力,针对客流和虚拟站点实时计算最优路径,进行公交运力资源动态调配。 滴滴出行相关人士表示,滴滴公交目前已经在昆明、大理、青岛、杭州、西安等地运营动态巴士。并且滴滴公交近期新增了站点地图功能,已在北京、深圳等多地上线,用户可以直接看到附近公交的实时位置、到站时间等信息。 事实上,滴滴在动态巴士业务上已经做了近5年,如此坚定不移的长期投入足可见其对该业务有多上心。毕竟巴士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一环,是滴滴打造出行生态,巩固自己作为互联网出行行业龙头地位的必争之地。 根据交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拥有城市公共汽电车67.34万辆,运营线路60590条,线路总长近120万公里,公共汽电车全年完成客运量697亿人次;而在2019年9月,全国每天约有2.5亿人次选择公交出行。 公共汽车行业如此大的体量丝毫不逊色于出租车业务,如果滴滴能像网约车之于出租车一样在公交行业闯出一片天,那么滴滴的体量将可以再翻一倍甚至更多。 同时,滴滴扩展巴士业务,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不同的出行方式,让用户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可以自己规划更加符合自己需求的路线,以此保障出行的体验。这将有助于提升平台的口碑以及用户的活跃度。 实际上,扩展公共交通出行目前已经是全球网约车行业的趋势之一,许多平台都在朝着这一方向前进。Uber上个月就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林县达成合作。根据协议,该县将借助Uber的软件管理部分公共交通系统,当地居民可以通过Uber APP预订巴士。在合同期内,马林县交通部门将向优步支付每月最高达8万美元的固定费用,此外还将根据协议提供额外奖励。 到了本月,Uber进一步加强了其在公交交通领域的布局。该公司近日完成了对公共交通运输软件公司Routematch的收购。其当时表示,此次收购将有助于加强自身在应用程序中整合更多公共交通服务的努力,比如路线规划和购票。 显然,继出租车之后,公交车成为网约车巨头们下一个“狩猎”的对象,而这一次已经没有相匹敌的对手可以阻挡它们前进的步伐,只要稳步扩张终究能够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