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这是继2018年11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来,首个正式落地的配套细则。 专家认为,《评估办法》的落地,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将真正迎来差异化监管时代。对于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银行,监管也将更为严格。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作为《指导意见》的细化和补充,《评估办法》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监管和处置作出了制度安排。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框定系统重要性银行范围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近两年来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规模大、复杂程度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度强,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较强的传染性,对宏观经济运行也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大而不能倒”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8年1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识别、附加监管和恢复处置的总体制度框架。今年9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我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达标要求、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构成及合格工具标准、扣减规则等方面予以明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目前,我国金融总资产约300万亿元,银行业总资产达到268万亿元,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加之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在该领域的评估和监管有较成熟的经验,以此为起点,也能够为后续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系统重要性证券业机构实施细则的制定奠定良好基础。 在此背景下,如何框定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范围,对于下一步监管非常重要。从2011年起,金融稳定理事会每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并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监管政策框架。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框架指引,各国也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D-SIBs)监管政策框架。此次发布《评估办法》的同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指出,考虑到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4家银行均已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制定了《评估办法》,为后续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实施附加监管要求奠定基础。 约三十家银行将参评 据了解,《评估办法》主要参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框架》,并结合我国实际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调整。《评估办法》指出,若某银行满足下列任一条件,则应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范围:以杠杆率分母衡量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在所有银行中排名前30;曾于上一年度被评为系统重要性银行。 由于此前我国尚未开展D-SIBs评估,因而首年纳入评估范围的银行仅需要满足“以杠杆率分母衡量的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在所有银行中排名前30”这一条件。也就是说,D-SIBs名单主要看银行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以杠杆率分母计算)加总的排名情况,其中排名前30的银行为初步筛选出的D-SIBs名单。 《评估办法》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评估范围、评估流程和工作分工,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确立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具体评估时,将向参评银行发送数据报送模板和数据填报说明,收集参评银行数据并开展评估。 上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流程是,首先采用定量评估指标计算参评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得分,得分达到100分的银行被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初始名单;然后再结合其他定量和定性信息作出监管判断,综合评估参评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系统重要性银行最终名单经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确定后,由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 差异化监管防范风险 在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外,入选D-SIBs名单的银行,在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大额风险暴露等方面将面临特别的、更为严格的监管,身上的“担子”将更重。此外,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系统方面,系统重要性银行也会进一步优化管控。 上述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评估办法》发布后,人民银行将会同银保监会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拟从附加资本、杠杆率、大额风险暴露、公司治理、恢复处置计划、信息披露和数据报送等方面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监管要求,还将建立早期纠正机制,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降低复杂性和系统性风险,建立健全资本内在约束机制,提升银行抵御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提高自救能力,防范“大而不能倒”风险。 另外,在制定和实施附加监管要求时,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将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形势、银行资本补充需求和服务实体经济等因素,合理安排出台时机。针对不同组别和类型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根据经营特点和系统性风险表现分类施策,匹配差异化的附加监管实施方案,设置合理的过渡期安排,确保政策影响中性,稳妥有序实施。 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认为,短期看,一旦选入系统重要性银行,部分银行将面临较大的监管指标考核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银行短期经营压力。以资本充足率为例,由于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面临资本紧缺,而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更高要求,会加重银行特别是部分股份制银行等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长期来看,成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有利于银行压缩过于复杂的业务,减少与其他机构、客户不必要的关联,促进其回归银行业本源,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为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识别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保监会制定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并于12月3日正式发布。《评估办法》作为《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细则之一,是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认定的依据,也是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附加监管要求、恢复与处置计划要求、实施早期纠正机制的基础。 《评估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评估目的。识别出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每年发布名单,根据名单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差异化监管,切实维护金融稳定。二是确定评估方法。采用定量评估指标计算参评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得分,再结合其他定量和定性信息作出监管判断。三是明确评估流程。每年确定参评银行范围,收集参评银行数据进行测算,提出系统重要性银行初始名单,结合监管判断,对初始名单进行必要调整,经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确定后发布。
7月30日,记者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获悉:该行开展二季度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首次将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贷款情况纳入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陕西省信贷支持小微、民营企业情况整体良好。6月末,陕西省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含票据融资)余额4893.17亿元,较年初新增450.58亿元,新增额是去年同期的2.37倍。 本次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选定了22家全国性银行在陕省级分行作为评估对象,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贷款余额、贷款利率、首贷户数、小微企业贷款等。评估结果显示,陕西省小微、民营企业信贷政策导向良好,国有大型银行是支持小微、民营的主力军。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5家大型国有银行陕西省分行支持小微、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参评机构35.64%,贷款增量占比41.6%。其中,5家分行发放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38.58%,贷款增量占比63.95%。 6月末,陕西省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含票据融资)余额4893.17亿元,同比增长11.40%,较上年同期提高6.69个百分点,较年初新增450.58亿元,新增额是去年同期的2.37倍。陕西省非国有控股企业贷款余额4783.55亿元,同比增长10.02%,占企业贷款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35个百分点。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业内获悉,央行下发《关于发布金融行业标准推动区块链技术规范应用的通知》以及《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 评估规则》。 记者获得的上述通知显示,《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 评估规则》(JR/T 0913-2020,以下简称《规则》)金融行业标准已经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此外,通知提及,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在满足金融相关标准和规定基础上,按照《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3号),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备案工作。 记者注意到,这一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人民银行科技司、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北京大学、北京中金国盛认证有限公司等数十家机构。 至于具体如何评估,北京中金国盛认证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技术专家告诉记者,依据《规则》推出的区块链安全评估业务,可从基本要素评估、性能评估、安全性评估等三大维度进行评估测试。 标准:应能对数据来源和变更的操作者身份进行追溯 按照央行下发的上述通知,金融机构结合实际认真落实《规则》,建立健全区块链应用风险防控机制,定期开展外部安全评估,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规范应用。 《规则》对区块链做了术语定义。区块链: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一致存储、防篡改、防抵赖的技术体系。 具体来看,在数据存储方式评估内容中,《规则》的实现要求包括应具备高可靠性,能应对节点断电、重启、网络波动等异常场景;在历史数据可追溯方面,《规则》的实现要求包括应能正确并独立地查询到账本数据中某个账户的所有历史更新记录和交易详情;应能对数据来源和变更的操作者身份进行追溯;应能正确查询到账本数据状态变更记录所在区块文件的唯一标识和时间戳;应保证节点从异常状态恢复后,仍能正确完成历史数据溯源,等等。 针对数据同步评估,《规则》的实现要求包括应确保节点在同步数据过程中能够识别出源节点数据被恶意篡改等。 在数据归档评估上,《规则》的实现要求包括不同节点归档的数据应存放在不同的存储设备中,防止出现集中数据丢失;节点数据归档过程中,出现节点断电、重启、网络波动等异常场景恢复后,节点宜继续完成数据归档操作等。 在共识机制容错阈值评估上,《规则》的实现要求包括应在不超过最大阈值恶意节点下,能正确达成共识;应具备拜占庭容错能力;应在超过最大阈值恶意节点情况下,无法正确达成共识等。 在共识算法可靠性评估上,共识算法应具备抗攻击和识别恶意节点的能力;节点从异常场景恢复后应保证数据正常恢复、数据不丢失及正常参与共识流程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扩展性评估上,实现要求之一是,支持节点删除。对此的结果判定包括,设计文档包含系统支持动态或静态删除节点的说明;系统支持动态或静态删除节点。 《规则》还规定了节点退出标准,应支持节点动态退出,不同节点退出对于通讯层应是无感知的,且不影响系统通信能力。 此外,在存储秘钥上,应避免集中存储,要求系统使用两个或多个加密存储设备对秘钥进行储存,防止出现大规模密钥泄露的风险。 密钥对应按需隔离使用、应支持秘钥撤销和秘钥销毁功能。系统撤销后的秘钥要能够经测试无法再次启用。 区块链产业发展要标准先行 北京中金国盛认证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技术专家告诉记者,区块链创业团队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产品不断涌现,区块链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任机制及数据存储方式,但由于区块链行业尚未形成一套标准规范体系、技术存在局限性、缺乏中心机构监督的运行机制等因素,限制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和发展。 该人士称,他们是金融业首家专业从事金融行业全类别认证检测的机构,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可就金融体系的区块链系统、应用从基本要求评估、性能评估、安全性评估等三大维度进行评估测试。 据悉,基本要求评估侧重于区块链产品各个层级不同模块的基础功能,如数据及账本的存储方式、账本的一致性、共识协议中的算法等。 性能评估侧重于性能指标测试和稳定性测试,包括交易吞吐率、查询吞吐率、交易同步性、部署效率和账本数据增长速率。 安全性评估主要是对基础软硬件、节点、账本、共识协议、密码算法、智能合约、身份管理等做全方位检测。 记者注意到,今年初,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区块链课题组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文章指出,要标准先行,引导区块链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借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特别是要关注外部性风险可能对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制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可提升我国在金融区块链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有利于厘清区块链的“是与非”和“真伪应用”,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这篇文章还称,数研所已牵头编制金融分布式账本安全规范等多项金融行业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组织的相关规则制定工作,也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区块链标准研制。人民银行已申请了多项区块链专利,居全球央行首位。
多方共同维护、防抵赖防篡改 区块链金融顶层设计出台央行首次明确定义 区块链金融应用顶层设计终于来了! 继今年3月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之后,近日央行向各金融机构下发了金融行业标准《推动区块链技术规范应用的通知》(下称“通知”)及《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下称“规则”),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定期开展外部安全评估、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备案工作。 这是央行首次颁发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相关规范文件。从技术要素评估、性能评估、安全性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实施需要考虑的三大维度,并对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和系统运营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评估方法和标准。 目前,金融领域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商业化最成熟的领域,此次文件的出台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 7月22日,专注于隐私计算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公司矩阵元首席技术官曲俊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很高兴在规则中看到了用户隐私保护的定义,建议拓展开来,不妨加入交易内容隐私保护内容。但是我本人对智能合约的图灵完备略有不同意见,金融系统有其独特性,对智能合约的某些功能做限制,或许会加强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规则中的实现难点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文件显示,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防范机制,定期开展外部安全评估,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规范应用,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备案工作。 同时要求,行业协会加强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行业自律管理,建立健全自律检查、信息共享等机制。该文件具体涉及各类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私募、保险以及支付行业,包括涉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业务系统、科技产品。 曲俊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规则中一些条款实现起来有难度,比如说在启动条件上,规则要求测试版本与上线版本完全一致。“在一些场合下技术上有实现难度,原因在于区块链的创始区块可能包含有金融相关的关键信息,以及链的关键信息。一是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信息泄露,二是区块链的测试数据存在‘混入’生产环境的可能。” 其次,规则里提出了传统金融常见的数据归档概念,在区块链这样7×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体系中,会有时间差问题(edge case,race condition等),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另外,针对新加入的节点,如何同步“归档”数据,没有看到一个明确定义。扩容是保障区块链“长寿”的另一个关键,文中有比较明确的要求,从技术角度指明了方向。 跨链交易对技术实现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比如如何实现跨链身份的互通(穿透式数字身份),如何兼容不同的数据格式,如何保障原子化交易等。还有一个常见的挑战是不同体系的互联互通,IP地址的隐藏,防火墙策略的设置等。 央行首次定义“区块链” 在《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评估规则》中,央行给出了区块链的定义:一种有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性、防篡改、防抵赖的技术。 这是央行第一次公开定义了什么是区块链, 关键词包括“多方共同维护”“防篡改和防抵赖”,这是区块链立身的根本。其次,数据一致性,即通过共识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保存与传输,则是区块链的核心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区块链讨论中常常出现的概念,并没有在此次文件中出现,比如“去中心化”“通证”。 “之前其实央行官员在很多公开场合都提过边界问题,所以行业龙头企业都对外说的是,多中心化或者弱中心化的区块链治理。所以对银行和区块链行业的主要公司来说,这些规则都在预料范围内,影响不大。”一位区块链企业的负责人7月22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对于区块链性能有了比较规范的评价体系,“对于规范做链的公司后续技术指标有了官方依据。现在很多公司对外讲技术的时候,时常把技术包装得很夸张,像3D零知识证明、百万级TPS等,这种浮夸的时代也终结了。所以对一些主打魔改fabric、支持通证的小公司可能影响比较大,可能需要把技术资料大改一遍。”前述负责人表示。 央行将从技术要素评估、性能评估、安全性评估等三大维度对金融体系的区块链系统、应用进行规范,规范内容十分详尽。 在技术要素评估上,分为账本技术、共识协议、智能合约、节点通讯等10个方面,深入到项目实施的方方面面,既考虑了所选择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和功能性,也兼顾了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性能方面,单独列出,在吞吐率、同步性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安全也是重点。《规则》中既涵盖了信息系统中的固有问题,如基础软硬件,隐私保护、运维等,也针对区块链的特点,在共识协议、智能合约、账本数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6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发布公告,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蚂蚁评估”)作为信用评级机构完成备案办理。公开信息显示,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24日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蚂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有星表示:“企业信用评级是企业发行债券的‘敲门砖’,能够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得直接融资。尤其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企业信用评级作用很大。” 蚂蚁评估总经理周卫林介绍,在完成备案后,蚂蚁评估将在现有信用评级监管框架下,从信贷市场起步,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重点,促进评级结果在信贷市场的应用,进而探索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金融科技与信用评级的结合成为国际信用评级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据介绍,蚂蚁评估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提升信用评级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云计算支持海量数据处理、依托区块链技术记录永久可信存证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评级模型等。 周卫林同时表示,作为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新参与者,蚂蚁评估将严格按照《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性原则,依法独立开展业务,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根据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央行将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蚂蚁评估作为一家民营信用评级机构完成备案,与这一措施相契合。
从服务中小微信贷市场起步,一家民营评级机构完成备案。记者昨日获悉,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近日发布公告称,蚂蚁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蚂蚁评估)作为信用评级机构完成备案办理。公开信息显示,蚂蚁评估于今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是蚂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据了解,自去年底《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已有4家评级公司完成信用评级机构备案办理,分别为惠誉博华、联合资信、标普信评、蚂蚁评估。除两家国际评级机构的全资子公司外,联合资信和蚂蚁评估皆为本土评级机构。 据蚂蚁评估总经理周卫林介绍,在完成备案后,蚂蚁评估将在现有信用评级监管框架下,从信贷市场起步,以中小微企业为服务重点,促进评级结果在信贷市场的应用,进而探索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创新,推动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实际上,外部评级目前在信贷市场的应用还较少,记者从几家银行了解到,在向企业放贷时,银行会参考外部评级结果,但主要针对大型企业。同时,由于信贷属于非标准融资,评级公司评级一般针对标准资产,银行往往会对授信客户给出自己的评级模型。 “一般是先采录报表,系统跑批数据,给出初步评级,接着递交授信材料,贷审会审定、核定,评议最终出结果。”某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由于有了大量的科技系统做支撑,利用模型系统进行评估的越来越多了,但客户资料、信息不全仍然制约中小企业融资。 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现有评级机构存在不足。一位城商行对公部门人士表示,大型企业做授信,有无外部评级很重要,参考价值也很大。“大型的评级机构费用高,评级也需要通过贷款、商票等频繁交易的‘信用记录’,而中小企业却不具备这些条件。” 在此背景下,民营评级机构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务院金融委统一部署,央行将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蚂蚁评估作为一家民营信用评级机构完成备案,与这一措施相契合。 “在引进国际先进同行的同时,也要引入国内优质资源,尤其是引入民营资本和金融科技头部企业进入信用评级市场,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推动我国信用评级业高质量发展。”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 金融科技与信用评级的结合成为国际信用评级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据介绍,蚂蚁评估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提升信用评级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云计算支持海量数据处理、依托区块链技术记录永久可信存证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评级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