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多方关注的神州租车的要约收购于近日正式启动。 继1月25日宣布达成所有先决条件之后,神州租车与MBK Partners(安博凯)旗下全资拥有的私募基金Indigo Glamour Company Limited于1月31日再度发布关于附条件的自愿性全面现金收购要约的综合文件。 公告显示,该要约的首个接纳期从2月1日开始至2月22日下午四点。值得留意的是,在综合文件发出后4个月内,假设获接纳的要约股份或无指定关系股份不低于九成,该要约将达到可强制性收购的接纳水平。而在本次私有化交易完成后,神州租车将撤销上市地位。 目前,安博凯已锁定神州租车达47.44%的股份,包括已经从神州优车手中收购的20.86%以及联想控股(03396.HK)旗下Legion Elite及Grand Union达成的股权收购协议及不可撤回承诺(合计持有26.56%),连同明确表明接纳意向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孙含晖先生所持0.02%股权。 由于要约方式相比协议方式的条件更为苛刻,所以普遍成功率也更高。但神州租车的私有化行至此处,基本上已没有太大悬念。因为站在股东角度来看,利弊清晰,具体如下: 获足额接纳带来的潜在利好 1.加速神州租车走出困境,助推其长期发展 首先从经营层面来说,神州租车受国内租车行业竞争加剧,持续推进战略转型,加之2020年,公司接连遭受瑞幸咖啡造假、新冠疫情突发等偶发不利事件影响,短期经营压力陡增。所以,不论是对于直接缓解短期压力还是从长期发展考虑,引入更具实力的大股东毫无疑问只是时间的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安博凯作为亚洲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管理资本超过230亿美元,且过往业绩一直保持着强劲表现。资金安全垫明显增厚。 与此同时,由于其投资领域广泛涉足消费与零售、电信与媒体、金融服务、保健、物流及工业等,并且在汽车租赁市场拥有丰富的经验,曾投资过一嗨租车(少数股权)以及韩国最大的汽车租赁企业KT Rental等领先玩家。预示着双方未来在业务整合上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当然,神州租车作为国内汽车租赁市场的龙头,行业规模领先。这显然也正是安博凯所看重的优势所在。 若安博凯私有化神州租车成功,后者股权结构将更加稳定,利于公司战略与管理经营决策的稳定和一致性,而安博凯势必也会有更强的内在动力去支持神州租车的发展。 2.较高溢价收购,利于老股东退出 再从交易层面来看,低流动性往往是导致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核心原因。 公告指出,截至最后交易日前6个月(含最后交易日),神州租车股份的日均交易量仅占最后交易日已发行流通股总数的约0.54%。在股票持续低流动性背景下,安博凯发起的全面私有化要约无疑为中小股东提供了有效退出的方式。 同时,要约价4港元/股,也不失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变现价格。 公告显示,较最后交易日(即2020年11月13日,即双方联合首次宣布自愿性全面现金要约收购公告日期)联交所所报每股股份收市价3.39港元溢价约17.99%;较最后交易日止30个交易日收市价均价约2.63港元/股溢价约52.17%。 未接纳股东或面临的潜在风险 反之,如果未获其他股东(除上述所提及的要约人及一致行动人之外)有效接纳可能会面临相应的潜在风险,公告也明确指出,主要如下: 1.短期经营仍面临多方面不确定性 在短期业务经营层面,神州租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一方面,汽车租赁行业的经营环境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新冠疫情的反复无疑将给公众出行需求复苏造成阻碍,这意味着经营业绩仍将持续承压。另一方面,董事会未来组成人员可能会存在较大变动,这意味着内部管理及战略发展可能在短期都会面临调整。 2.机会成本上升,或存长期停牌风险 从交易层面来看,在流动性长时间未获改善情况下,难以获得理想价格进行变现,且徒增机会成本。 进一步来看,根据过往的大量可比案例来看,私有化交易往往存在诱人的市场套利空间,但若最终以失败告终,也很可能会伴随股价大跌的风险。据WIND统计显示,自去年11月13日首次发布私有化公告至今,神州租车的股价涨幅超22%,而去年10月底的底部更是涨超七成。 因此,对于新老股东而言,理应尽快接纳或极力促成此次私有化要约,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此外,若股份要约结束时,公众持股量不足21.6%,若无法恢复,可能会导致神州租车面临长期停牌的风险。 结语 所以,综上分析不难看出,安博凯对于神州租车的私有化要约,是符合股东一致利益的,顺势而为,胜算不言自明。而在此更值得关注的是,私有化完成之后,彻底脱离神州系的神州租车与安博凯,未来在租车江湖又将搅动起怎样的风云?
11月17日,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能集团”)与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能清洁能源”)联合发布公告,京能集团拟就京能清洁能源所有H股独立股份提出有条件自愿现金全面要约。其后于12月31日,两者亦发布联合公告给股东寄发综合文件,以及宣布定于2021年2月19日举行临时股东大会及H股类别股东大会表决该私有化提案。 近日,公司发布2021年第一次H股类别股东大会通告,京能清洁能源的私有化进程再次受到市场关注,不得不提的是,公司的私有化提议的条件在去年众多港股私有化案件中显得格外突出。相信该私有化的成功或将创造出一个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私有化要约价2.7港元,溢价率处于合理水平 根据公告所示,提请京能清洁能源私有化计划的要约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共持有公司约81.74%的股权,其将以每股2.7港元作为要约价,待满足私有化条件后,用现金方式补偿给接纳要约的独立H股持股股东,目前共约有15.05亿股独立的H股股份总规模,约占总股本的18.26%,据此计算的私有化代价股份总规模约为40.64亿港元。 据公告,京能清洁能源的私有化要约价格为每股2.7港元,较公告私有化意向停牌前1、5、30、90、180交易日平均收盘价的溢价率分别为70.9%、70.9%、67.7%、97.1%、100.0%。 经对比港股其他成功完成私有化项目的平均溢价水平后,不难发现,京能清洁能源的私有化要约价格的溢价率是处于合理水平。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摘自综合文件中的独立财务顾问信函) 综合来看,公司私有化计划要约人所提出的报价是较为合理的,从而使得私有化方案具备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上市公司难以通过股权融资获得资本,制约了业务发展,私有化计划可创造出一个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去年超20家港股公司先后公告提出私有化要约或潜在意向,项目数量远超过过去4年中任一年的规模,显然去年港股私有化速度有了明显加快,而在此大背景下,也为京能清洁能源的私有化计划提供了良机,实际上除京能集团外,华能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华电集团,同样在去年宣布了私有化旗下的港股新能源平台。 港股上市的国企新能源公司纷纷发起私有化退市计划,据业内人士分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能源公司的估值较低,基本上丧失了资本平台的融资能力,这会对开发新项目的融资支撑力不足。 回顾7月初,在京能清洁能源首次发布私有化意向之前,根据wind提供数据指出,其市净率(PB)仅约为0.5倍,远远低于账面价值,而根据国资委实施的相关规则,国有企业不能在低于市净率1倍以下进行股权融资及相关操作。这对控股母集团京能集团来说,或对京能清洁能源而言,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整合重组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等资本运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同时,新能源产业是一个以重资本运营模式为主的,并需要持续的长期投入的新兴产业,显然在当前制约下,京能清洁能源这一上市平台在缺失股权融资能力后,已进一步失去了支持公司进行业务拓展和进行产业投资的优势。 另外,由于近年电价持续下调,以及新能源发电补贴缺口尚未有效解决等问题,京能清洁能源的业绩和增长发展空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总体来看,京能清洁能源的私有化方案对利益攸关的各方都是一个不错的条件和正确的时机,有机会营造出一个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对于控股公司京能集团来说,京能清洁能源的私有化将有助提升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弹性和运转的效率,并促进公司与京能集团的其他相关的业务进行整合。 对上市公司本身,私有化退市可帮助其消除进一步发展和成长的障碍或限制,重新焕发生机。本次私有化将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且有利于京能集团长远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对公司H股独立股东来说,获得条件相对优厚的私有化要约,独立股东在得到现金补偿后,可重新选择其他前景更好的投资标的,或参与到去年较为火热的港股新股市场中去,这或许是一个好的且正确的选择。 由此可见,京能清洁能源在此际进行私有化退市符合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具有合理性,且当其时。
股价连续7个交易日低于面值,生死存亡之际,*ST宜生突获无关联自然人黄树龙出手相救。 *ST宜生12月23日晚间公告,公司收到无关联自然人黄树龙的告知函,黄树龙基于对公司资产整合价值及业务发展空间的认可,拟以部分要约方式收购公司6%的股份。 本次部分要约收购的价格1.15元/股,预计所需最高资金总额为1.02亿元。这一要约价格较公司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溢价约11%。 此前,黄树龙并未持有*ST宜生任何股份,但其对公司堪称“一往情深”。公告显示,收购人黄树龙已关注到公司股票价格跌破面值,存在退市风险。如因触发《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涉及退市的相关条款而终止上市,收购人黄树龙将继续完成本次要约收购相关事项。 黄树龙何许人也?据悉,黄树龙目前在深圳市中金华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华业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担任法定代表人,共对外投资了广东华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大不锈钢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资产规模约20亿元。 公告称,本次部分要约收购所需资金均来源于黄树龙所控制企业运营的分红收入及项目投资收益。 从公告看,黄树龙的救援行动并非纸面计划。据悉,黄树龙已将不低于本次收购资金总额20%的履约保证金2050万元汇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指定账户,作为本次要约收购的履约保证。 *ST宜生最新收盘价为0.76元,其能否借无关联自然人之手逃出生天?拭目以待。
2020年对于投资者来说,或许是“黑天鹅”满天乱飞的一年。疫情的出现及在全球各地蔓延,石油期货暴跌至负值,地缘风险起伏不断,大国博弈与大国脱钩正在上演,黄金价格创下历史性新高,主要国家长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创下新低。 随着市场不确定的加大,香港市场的私有化浪潮也得以延续,今年以来大昌行、华能新能源、中国粮油控股、利丰、会德丰等五家上市公司均成功完成私有化,近日亦有一老牌上市公司研祥智能(2308.HK)即将召开股东大会审议私有化方案,这间沉寂已久的电子科技公司因其私有化案件,重新吸引了市场的目光。 研祥智能发布公告称,于2020年9月15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审议的H股私有化退市议案,已获高票通过,待股东接纳要约后便可顺利完成退市。 (图片来源:富途证券行情系统) 私有化提议获高票通过的研祥智能,次日其股价表现“再下一城”,9月16日报收1.31港元,涨幅约13.9%。相对于日前的私有化失败案例,如越南制造加工出口(0422.HK),其私有化计划未获大多数股东批准之后,次日股价下跌幅度超50%。 通过这样的对比,不难发现,基本面不佳的研祥智能,目前主要靠着私有化预期来支撑着股价运行,因此,股东大会获得通过后,投资者尽快接纳要约,可提升最终成功实现私有化退市的成功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是努力降低风险的途径。 研祥智能的私有化价格诚意十足,覆盖两年以来的最高价,溢价率高于近期私有化项目 在方案通过之前,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套利机会。由于在外部投资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只有H股股东对该私有化方案给出的条件是满意的,那么方案被顺利通过则是合情合理之事。在特别股东大会及H股类别股东大会上以超过80%投票获得通过,结果充分显示出独立H股股东对私有化退市计划的支持。 不妨回顾一下,研祥智能私有化方案所提议的每股1.5港元要约价对H股股东有多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公司上市多年来都没有较大的升幅(除了2015年和2018年港股全面牛市行情下个别几个月的表现外),大部分股价表现几乎都处于1.5港元之下;而相对于上市时候的招股价0.6港元,1.5港元的要约价是招股价的2.5倍,考虑到上市之后公司没有任何向股东集资的举动,加上在2013年至2016年经营环境稳定的四个财年持续对股东进行现金分红,因此,这个1.5港元的要约价绝对是不低的。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1)私有化价格溢价率与香港市场近期的私有化交易相比具有吸引力 按公告所示,研祥智能的私有化要约价1.5港元,相对于私有化公告日前1个交易日收盘价/前5个交易日收盘均价/前10个交易日收盘均价/前30个交易日收盘均价/前60个交易日收盘均价/前90个交易日收盘均价/前180个交易日收盘均价的溢价率分别为64.8%/82.9%/94.8%/100.0%/105.5%/100.0%/89.9%。 经统计,香港市场2017年以来私有化交易前1、10、30、60、90及18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溢价率均值分别为35.8%、41.0%、46.6%、52.4%、55.8%和50.0%。经对比后可知,研祥智能公布私有化交易前1、30、60、90及18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的溢价率明显高于可比案例平均水平。而在公司发布的寄发综合文件公告中,也详细列出了港股近两年来所公布的私有化要约价分别较公告前1交易日收盘价、前30交易日收盘均价的溢价率,其中,研祥智能要约价的溢价率在两个时段均要远高于可比私有化项目的平均值及中位数水平,进一步说明了研祥智能的私有化要约价是具备可比优势的。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2)私有化价格能覆盖近两年最高股价,且远高于近五年的股价均值 从股价波动区间来观察,1.5港元的要约价超过了近两年来公司股价波动区间的最高价;若拉长至五年时间考察,可覆盖长周期价格波动区间的60%;按统计数据,1.5港元的要约价要较研祥智能股价的1250日收盘价均值超过36%。这表示了,不论短期、中期还是长期的投资者,均可受惠于私有化方案的通过。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3)私有化价格对应PB较2018年至今所有交易日PB均值溢价33% 受到行业自身特性及市场整体表现影响,研祥智能的自2018年以来大多数交易日PB在0.3倍至0.7倍之间波动。 按公告所示,研祥智能每股私有化要约价1.5港元所对应2020中期业绩所公布的每股净资产价格的PB约为0.64倍,这一估值要较2018年至今所有交易日PB均值溢价33%;若参考分部估值法的思路,每股要约价1.5港元所对应的研祥智能最新一期业绩更新后的PE估值约为6.3倍,较电子行业可比公司的市盈率平均值及中位数均高出54.8%,也较物业开发及投资行业可比公司的市账率平均值及中位数分别高出23.0%和64.1%。 综合来看,研祥智能的私有化方案的要约价对H股股东具备十足的吸引力,不但与近年来的可比私有化公司方案报价的溢价率存在较高的比较优势,就自身波动区间及覆盖面来看,也能惠及长中短期等不同持股时间的投资者。另外,站在专业的估值角度来比较,研祥智能的私有化所对应的估值也是相对更高的。 由此可见,该私有化出价的诚意是相当充足的,结合不确定性持续提升的投资环境,我们因此提前判断了,接受研祥智能私有化方案所提出的要约价,让审议顺利通过,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有利选择,因而在9月15日股东大会上私有化方案被成功通过,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也反映出绝大多数投出赞成票的H股股东对私有化的报价的满意程度亦是较高的。 私有化方案顺利通过后投资者应尽快接纳要约,多方共赢方案符合各方利益 而在私有化方案顺利通过之后,对H股股东或个人投资者来说余下最重要的事情则是尽快接纳要约。按公告信息所提及,10月19日16时为接纳要约的截止时间。须90%的独立H股股东接纳要约,H股退市计划才能成功生效。 一旦超过了90%的接纳要约比例,对于剩余的独立H股股东来说,若然过期未进行申报,则视为自动放弃已被股东大会投票通过的私有化方案上所给出的条件,即按每股1.5港元现金的要约价把股份转让给要约人,造成的后果则为私有化退市之后,H股股东或个人投资者所持公司股份因不能在二级市场买卖而完全丧失流动性了。 另外,提请私有化方案的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已经在寄发股东的综合文件书中明确指出,私有化退市后将不会寻求将其股份在任何其他证券交易所(包括中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 既然私有化方案已经被顺利通过,对H股股东或个人投资者最有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只剩下尽快按指定途径完成要约的接纳,在九月底之前完成或许是比较谨慎可取的策略。因为十一长假期后距截止日期只剩下了两个交易周,对于非实名股东,则需要经过券商或银行处理其接纳的指示,这可能会耗时超过一周以上,另外投资者也需考虑疫情下香港工作效率会较低,工作进展较慢等实际中或会发生的且难以得到明确预期的一些类似影响。 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提及,今年以来,港股市场的私有化方案无一例外均被成功通过。一方面与市场环境不确定提升有关,另一方面港股IPO市场持续热浪,预期重磅公司将陆续来港上市,将给场内投资者有更安全且确定性更大、投资回报可观的带来新机会,接受私有化方案换回现金,重新筛选出更好的投资,对投资者来说确实是一个更有利的选择。 从公司基本面的角度来分析,研祥智能近十年来的ROE(摊薄)水平确实不高且波动性较大,这是导致公司估值一直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新公布的财务报表,我们也发现了规模超过30亿的有息负债,远超公司所持16.6亿的现金规模,最新一期的资产负债率约为66.5%,财务风险凸显。一般而言,较大规模的带息负债会带来较大的利息支出,从而导致利润侵蚀的情况出现,参考2019年的年报数据,去年的利息支出高达1亿,占当年的归母净利润比例接近40%。 公司主要业务为特种计算机的生产及销售、物业开发业务等,两者均面临整体复杂的环境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这可从研祥智能所公布的中期业绩可进一步得到验证,公司在上半年录得净亏损1632.9万元人民币,相比于去年同期实现纯利2008.3万元人民币,中期确认了由盈转亏的事实,中期营收更同比下滑了21.5%。 看来多元化业务并不能帮助公司抵御外部环境的变迁,物业开发业务及占据总资产较高比例的物业资产资产,对公司估值更带来了拖累,若参考港股的商业地产公司,其PB一般处于1倍以下,以成功实现私有化的商业地产龙头会德丰为例,其私有化退市时的PB仍不足0.5倍,因此,我们认为1.5港元要约价所对应最新PB估值的0.64倍,实际上是合理的。 回到公司的主营业务分析,特种计算机产品正面临不确定上升的局面,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国内客户的业务订单减少、生产及经营活动暂停或放缓,自动化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由于大国博弈和大国脱钩所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国外芯片的可获得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风险也有所加剧,这些关键的方面对公司产品的持续生产和技术创新或会构成较大不确定性,未来该业务发展的阻力预期增大,对成长性空间预期要大打折扣。特种计算机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公司的主营业务,预期长期承压与行业不景气周期延续,或将持续构成对整体营收的负面影响。 因此,从基本面的分析中可以判断出,研祥智能业绩正受到众多因素的交织影响,未来股价表现不确定性高,私有化或为H股股东提供有吸引力的退出机会。 站在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的立场,私有化行动将有利于研祥智能的长期发展。 一方面可避免因维持上市地位而产生的额外治理成本及管理费用; 另一方面也便于展开与大股东进行的业务与资产方面的重组,过去公司所发行的H股由于受到中国证监会的管辖而较一般香港股份受到的限制要多且严格,相关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资本操作及关联交易便无法得到施展; 最后,私有化后大股东可更加灵活地作出投资及业务配置的决策,而不用把须满足投资者预期的短期回报因素放在较前位置,而且电子科技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行业,保持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大量的资本支出投入,若从利润角度和对股东负责的角度,无法很好地取得平衡,反而在私有化退市之后依据长期主义作出的决策,能更好帮助公司成长。 私有化只是开始的结束,当机立断展开新的局面 虽然从人性角度出发,由于该私有化方案是一个多方共赢方案,符合多方自身的利益考虑,在当前环境下,股东大会顺利通过私有化方案是符合预期的,也是情理之中。 市场变幻,我们唯一可把握住的就是当前少数的确定性机会,私有化的成功无疑帮助投资者成功拿下一局,再次掌握主动权的优势。尽快接纳要约,完成私有化方案最后关键的几步,是把不确定性降至最低的明智之举。 对于重新的选择,新的起航永远需要面对前方未知的挑战,从这个角度思考,任何的角色,无论投资者或是大股东,都是公平的。因为我们深知,成长和发展的道路最终唯一可依靠的就只有我们自己了。 “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可能是开始的结束。” 这里就借用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吧。
9月11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国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厚资产”)半年报公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24亿元,同比增长13.68%;归母净利润为1.42亿元,同比增长79.54%。国厚资产表示,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由于本期应收款项类债权资产利息收入增加,且营业成本控制较好所致。 截至上半年年末,国厚资产总资产为137.73亿元,总负债为88.76亿元,规模均同比下滑;期末资产负债率为64.44%,较上年度末的69.40%亦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厚资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滑,为-5584.11万元,上年同期则为8.22亿元。国厚资产就此表示,主要由于本期按期归还外部借款较多所致。 记者注意到,国厚资产2020年年中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作为AMC在化解风险、疏通堵点、盘活存量和促进增量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核心价值,坚持久久为功,攻坚克难,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中,彰显AMC独特作用。 成立于2014年的国厚资产为国内首批具有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掌门人为有“隐商”之称的李厚文。据官网介绍,截至2019年12月末,国厚资产累计收购不良资产超过1000亿元,涉及工农中建等数十家银行和近千家企业;参与管理各类不良资产基金、产业基金、城镇化基金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100余只,规模超过1200亿元。 今年6月,新京报贝壳财经曾报道李厚文旗下投资版图出现变更,安徽文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文峰集团”)退出安徽文峰置业有限公司(下称“文峰置业”)。 文峰置业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10亿元。企查查信息显示,文峰置业还对外投资了安徽桐城市盛晟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霍邱县文峰置业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 文峰集团是李厚文旗下与国厚资产并列的重要平台之一,据悉于2006年组建集团公司,现为具有国家一级开发资质的综合性房地产集团,产业涉及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建筑建材、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国厚频繁进击资本市场,涉足了中弘股份、中天能源、莲花健康(600186)等上市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近期,国厚系亦数度尝试涉猎上市公司,但也有不顺。 国厚资产日前曾拟参与中南文化(002445.SZ,现股票简“*ST中南(002445)”’)重整。中南文化7月28日公告显示,国厚资产联合江阴明橙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递交了重整投资方案及3000万元重整投资保证金,但其后中南文化确定了另一家江阴地方国资背景的机构作为重整投资人。 此外,国厚系近期另一标的为*ST梦舟(600255)。国厚资产控股的芜湖市楚恒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下称“楚恒投资”)作为*ST梦舟持股2.3%的第二大股东,于5月29日提出对上市公司2.25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例的12.70%)发起部分要约收购,按要约价格1.2元/股计算,所需金额最高为2.7亿元。 要约收购完成后,楚恒投资将持有*ST梦舟15%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据公告,楚恒投资表示其发起要约收购目的是协助上市公司梳理业务、实现脱困。 但此次要约收购未获成功。8月6日,*ST梦舟公告称,因预受要约的实际股数不足2.25亿股,本次要约收购失败。 另一方面,国厚资产的主营业务仍在进一步扩展。 8月18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公布了《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企业破产案件一级管理人名册》,国厚资产入选企业破产案件一级管理人名册。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几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入选企业破产案件一级管理人名册。 国厚资产方面称,要持续围绕不良资产经营主业,深入拓展困境企业、困境资产重组重整领域的综合服务业务,不断巩固国厚资产特色优势。 评级机构联合信用六月下旬对国厚资产的一份跟踪评级报告中指出,2019年其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且业务保持良好发展。该报告同时关注到,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处于下行阶段,企业经营风险加剧,国厚资产存在资产包回收率低于预期的可能;此外,国厚资产全部债务增加且短期偿付压力大,同时还需关注投资标的信用及市场风险。
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着重大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A股注册制改革落地,长期慢牛的一致性预期正逐步得到确立。港股更持续吸引中概股回归,其新推出的恒生科技指数,也有望持续吸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融资。总体而言,资本市场的枢纽性功能得到逐步增强,“大换血”正当其时,聚集新动力和淘汰落后者,其实每天都在同步上演。 老牌上市公司研祥智能私有化方案审议在即,每股1.5港元要约价是否吸引? 在此大背景下,港股私有化事件也时有发生。今年以来,中国粮油控股、利丰、会德丰、海尔电器等知名的老牌上市公司,纷纷提请了私有化方案或最终成功从联交所退市。近日,亦有一老牌上市公司即将召开股东大会审议私有化方案,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而这家公司就是2003年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敲钟上市的研祥智能。 据公司官网介绍,1993年在深圳创立的研祥智能,通过以创新为核心的快速发展,创立了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EVOC”的特种计算机产品,现已发展成为集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首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大股东提出的私有化提议,研祥智能曾于6月22日公布H股私有化计划的公告,公司的控股股东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要约人,作出自愿有条件现金收购要约(“H股要约“),以每股H股股份现金1.50港元(“要约价“)收购全部已发行H股。所对应的私有化市值约18.5亿港元。 站在公司基本面去客观评价,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曾一度成为国产替代及自主自控先锋的研祥智能,如今竟因行业狭窄及竞争力不足而显露出经营的疲态,在研祥智能所公布的中期业绩公告也能窥探出一二,公司在上半年录得净亏损1632.9万元人民币,相比于去年同期实现纯利2008.3万元人民币,中期确认了由盈转亏的事实,中期营收更同比下滑了21.5%。 从分部业务层面去理解,或许就会明白了公司谋划私有化的大部分原因。据中期业绩公告所示,若按照产品类型来划分,可把公司的业务收入分为特种计算机产品、电子产品与配件、化工产品,以及物业等。 正如公司所寄发的综合文件公告中所述,公司的特种计算机产品正面临不确定上升的局面,上半年受到疫情影响,国内客户的业务订单减少、生产及经营活动暂停或放缓,自动化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减少,整体来看,特种计算器市场陷入了低迷或非景气阶段,从中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由于大国博弈产生的影响,对于国外芯片(IC)的可获得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亦有所加剧,这些关键的方面对公司产品的持续生产和技术创新或会构成较大不确定性,未来业务发展的阻力增大,对成长性空间预期要大打折扣。特种计算机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公司的主营业务,预期长期承压与行业不景气周期延续,或将持续构成对整体营收的负面影响。 在其他的业务来看,电子产品与配件,特别是手机及配件业务是近年来公司所承接的收入占比较大的业务,但把这个生产或销售规模放在整个手机行业来量度,便可发现,规模不足是该业务缺乏长期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行业需求削减的时候,一般会遭到下游品牌厂商的率先砍单。上半年,其电子产品与配件产生的收入,则同比大幅下滑了接近63%。公司的化工产品业务,只在2019年下半年录得一次成功的订单,并非持续性经营业务,因此基本可以忽略。 而公司的物业业务,虽然能持续为公司带来收入,但公司本身并不专注在物业销售行业,在该行业发展并没有明显优势,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发展出领先的房地产品牌,其待售物业只是在昆山、无锡的偏远位置,所对应的物业价值有限,另外,在公告中也有所提及的关键点是,公司大部分物业租约预期将于今年或明年到期,我们预期新签合约的租金或会跟随整体商业物业租金下降的大趋势和大环境所影响。 进一步翻看研祥智能最新公布的财务报表,我们也发现了较大的有息负债规模,约30.1亿,远超公司所持16.6亿的现金规模。我们认为,较大规模的带息负债,会带来较大的财务费用或成本,导致利润规模遭到侵蚀,而其账上也显示了一定规模的待开发物业,因此仍需持续投入和消耗现金来进行开发,且物业租约到期及续约租金下降预期仍未反映到最新的资产负债表上,加上较低的ROE水平,我们判断,大股东提出私有化方案,实际上是“全盘”买下了这样一个基本面一般的摊子,考虑到公司大部分资产为商业物业资产,若进一步参考港股的商业地产公司,其PB一般处于1倍以下,以成功实现私有化的商业地产龙头会德丰为例,其私有化退市时的PB仍不足0.5倍,因此,1.5港元要约价基本是按每股净资产给予折价,这一出价逻辑是合理的,对于大股东来说,是不存在“趁便宜”拿下公司的可能性。 要约价出价的估值高于同业可比公司,覆盖近五年与两年价格波动区间的60%和100% 对于持有研祥智能的独立投资者来说,每股要约价1.5港元,其所对应的溢价水平,均较上年以来港股市场所公布的私有化方案报价的均值(或中位数)水平都要高得多,无论是较私有化公告前一天的溢价水平,还是较公告前30个交易日、60个交易日均值的溢价水平,研祥智能私有化方案提出的1.5港元要约价所对应溢价水平,具备显著的相对比较优势。就自身股价波动区间的比较而言,这个要约价基本上完全覆盖了两年来公司股价的波动范围,拉长至五年时间考察,可覆盖长周期价格波动区间的60%。 在专业财务估值和对比的角度,每股要约价1.5港元所对应的研祥智能最新一期业绩更新后的PE估值约为6.3倍,较电子行业可比公司的市盈率平均值及中位数均高出54.8%,另外也较物业开发及投资行业可比公司的市账率平均值及中位数分别高出23.0%和64.1%。因此,从相对估值的角度来看,研祥智能私有化方案所提出的要约价,反而对持有研祥智能的独立投资者来说是相对宽松而有利的。结合溢价水平和市场状况来评价,大股东所给出的条件已经是相当不错。 面对长期交易的流动性不足,平台融资功能丧失及经营环境不确定性提升,提出私有化方案的大股东的主要目的或许正如其在公告中所述,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可更加灵活地作出投资及业务配置的决策,而不用把须要满足投资者预期的短期回报因素放在较前位置,私有化退市之后也更利于整合大股东与公司的业务,更可节省了相关的维持上市地位的开支和成本。 站在投资者角度,在要约价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接受(或同意)私有化方案而选择换回现金去进行再投资的抉择,在不确定持续提升及公司前景暂不明朗的当前,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们认为,研祥智能的私有化方案,无论对大股东还是对独立投资者来说,都是相对公平而合理的,让方案顺利审议通过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有人开出明显高于市价的价格却买不够相应股数,有人开出的收购价看似没有吸引力(低于市价)却可能如愿购得目标股份。盘点近期要约收购案例可发现,价格似乎已不是决定收购成败的关键要素,而这背后的运作逻辑无疑更值得玩味。 A股最新一起要约收购发生在两家上市公司之间。根据金徽酒9月8日所发公告,豫园股份拟通过孙公司海南豫珠,向除豫园股份之外的其他持有金徽酒流通股股东发出部分要约,计划以17.62元/股的要约价格收购4058.0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8%)。 今年8月初,豫园股份通过协议受让的方式从亚特集团处购得金徽酒29.99%股权,成为后者的控股股东。基于此,豫园股份阵营本次要约收购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进一步巩固对金徽酒的控制权,优化金徽酒持股结构。需要指出的是,海南豫珠此番开的要约价为17.62元/股,低于金徽酒最新股价,对其他股东而言似乎并不具有吸引力。 与之类似,前不久格兰仕拟要约收购惠而浦61%股权的案例中,尽管格兰仕“胃口”很大,但其开出的要约收购价(5.23元/股)也明显低于惠而浦市价。若是在完全市场化的运作逻辑下,想要标的公司广大股东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将股票“亏本”卖出,显然难度极大。 那么,豫园股份和格兰仕究竟有何底气呢? 记者注意到,上述两个案例有个共性特征,即要约收购发起方均是上市公司新主或潜在新主,且上市公司原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都很高。在此背景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即便双方有意定向转让,也不能直接通过协议转让方式交易股权,唯有履行法定要约收购义务。例如,豫园股份此前便精准受让金徽酒29.99%股权从而止步要约收购线,如今再通过要约收购方式增持部分股权;格兰仕则索性直接计划以要约收购方式来实现对惠而浦的绝对控股。 如此一来,在要约收购环节只需要惠而浦、金徽酒各自的大股东(或原大股东)主动接受要约,并不需要其他投资者参与,那么相关要约收购便可告成。加之要约收购前后相关上市公司都涉及控制权变更,核心交易双方此前或早已达成了交易共识。有了核心股东“兜底”售股,这或许是要约收购发起方敢于以低于市价提出要约收购的原因。 可见,上述两个案例算是要约收购的特例,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当作曲线的协议转让,只要上市公司大股东“配合”,并不需要广大中小投资者参与便可成功实施。与之相反,由于相关要约收购是面向广大股东,目前正在实施的方大钢铁对东北制药的要约收购仍充满变数。 方大钢铁今年5月曾向东北制药控股股东之外的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收购,尽管其开出的收购价高于当时市价,但最终仅有不到15万股股份接受了要约。为此,方大钢铁于今年8月再度发起要约收购,目标收购东北制药10%股权(对应1.35亿股),虽然6.59元/股的要约价仍高于市价,但截至9月7日预受要约股份数尚不到500万股,足见“全面撒网式”要约收购难度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