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0日讯中国卫通(601698.SH)昨日晚间披露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3.00亿元(含本数),其中,30.00亿元用于卫星项目。今日,中国卫通股价开盘下跌,跌幅2.32%,报17.30元,盘中最低价报16.72元,跌幅达5.59%,最高报17.89元,涨幅1.02%。临近今日收盘,中国卫通股价小幅回升,收报17.72元,涨幅0.06%。 公告显示,中国卫通本次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为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不超过35名投资者,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3.00亿元(含本数),其中,9.00亿元用于中星6D卫星项目,9.00亿元用于中星6E卫星项目,12.00亿元用于中星26号卫星项目,3.0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非公开发行前,中国卫通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航天科技集团直接及间接合计持有公司89.81%的股权。本次非公开发行完成后,如果按发行上限发行4.00亿股测算,航天科技集团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公司81.64%的股权,仍为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中国卫通表示,公司上述预案的披露不代表审批机关对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相关事项的实质性判断、确认或批准,预案所述本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相关事项的生效和完成尚需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及有关审批机关的核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019年中国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 7.39%。30日,国家版权局官网介绍,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完成“2019年中国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的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7.3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34%;占GDP的比重为7.39%,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中国版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升,总体规模进一步壮大。 国家版权局表示,“十三五”时期,国家版权局和地方版权行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推动中国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2016年至2019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已从5.4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7.32万亿元人民币,产业规模增幅34%;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中国版权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7.33%增长至2019年的7.39%,提高0.06个百分点,占比呈稳步提升的态势;从年均增速看,2016年至2019年间,中国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同期GDP(9.9%)0.4个百分点。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版权产业对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版权动力”。 调研显示,随着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软件、广告与设计等业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核心版权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核心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达到4.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占全部版权产业的比重达63%,对版权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更加明显。 国家版权局指出,中国版权产业稳中向好,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我国版权产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1628.60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中的比重为9.49%;中国版权产业对外贸易稳中提质,2019年中国版权产业的商品出口额为3653.30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62%,连续多年在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稳定在11%以上。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借诗酒故事,讲透酒中“舍得”的辩证哲学。文|云酒团队(ID:YJTT2016)12月29日,《大国芬芳》巡至广东佛山,在千年岭南上演一场诗酒盛宴。由舍得酒业出品的《大国芬芳》,是首部中国白酒文化诗乐舞剧。以“发现中国诗酒文化之美”为主题,以中国诗酒文化和诗酒故事为题材,将传统与现代、历... 借诗酒故事,讲透酒中“舍得”的辩证哲学。 12月29日,《大国芬芳》巡至广东佛山,在千年岭南上演一场诗酒盛宴。 由舍得酒业出品的《大国芬芳》,是首部中国白酒文化诗乐舞剧。以“发现中国诗酒文化之美”为主题,以中国诗酒文化和诗酒故事为题材,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今天、舞蹈与诗歌、音乐与美酒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讲述千年来中国古人与诗酒之间妙趣横生的故事。 一幕接一幕的舞台转换中,舍得酒业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展现出表达创新背后的酒中智慧。 1 借诗酒故事,讲透酒中“舍得”的辩证哲学 从“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到“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从小酌“三杯两盏浅酒”的李清照,到“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贵妃;从《韩熙载夜宴图》里的觥筹交错,到《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酒肆……一幕幕画卷般的演绎,舞出了中国诗酒文化之美,舍得酒业借《大国芬芳》带领现场观众感悟历史,唤醒了心中的文化记忆。 作为《大国芬芳》的开篇,《酒席宴乐》重现了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完整地刻画出传统中国酒席夜宴的风貌。 从琵琶演奏、宾客观舞、宴间休息、管乐合奏、到欢送宾客,五代南唐官员韩熙载在府中夜宴宾客的盛景被搬到了舞台之上。在舞剧演员的演绎之下,现场观众不仅能直观地欣赏到传统中国酒宴的礼仪流程和歌舞娱乐,还能够从中找到传承至今的酒席文化元素。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三幕《酒扬汉风》取自高祖刘邦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至酒酣,击筑唱《大风歌》的场景,展现了《礼记》与《礼仪》中记载的乡饮酒礼。 据史料记载,先秦至两汉时期,酒饮承担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极为重要。宴饮不仅可以开阖人情,融洽气氛,还起到祭奠先祖,铨叙位次,肇基礼制等礼仪作用。《酒扬汉风》中,刘邦以乡饮酒礼款待故人,重现了刘邦平定诸侯、衣锦还乡的盛况,又表达了广纳贤良、守土安邦的忧患和希冀。 在《大国芬芳》中,不仅有酒事、酒礼、酒趣,还暗藏着舍得对自身品牌的辩证表达。 借第十幕《天地大道》,舍得酒业讲透《易经》中关于“舍得”的人生智慧与态度。通过酒中的刚柔相济、阴阳相生、张弛相佐、舍得相映,不仅展现了酒中“舍得”的辩证哲学,还展现舍得酒业放缓步调,对文化进行创新打磨,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战略。 2 文化创新,舍得如何助推白酒出圈? 此前,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国芬芳》全国巡演,是中国白酒文化与国家文化自信相结合的表现。 《大国芬芳》作为舍得酒业开展的文化惠民重点项目,在2018年首演后,迅速收获业内外一致认可,成功“出圈”。 不仅通过巡演欧美各国,让中国白酒文化之美传向全世界,《大国芬芳》还作为2019年春晚的压轴节目登录央视。2020年,《大国芬芳》再次受邀参加央视戏曲春晚、元宵戏曲晚会,两度成为央视的“座上宾”。 无论是2019年春晚的剧目片段《英姿》,还是2020年央视戏曲春晚舞台上融合了《英姿》《云裳花容》《酒扬汉风》三个篇章的《盛世百花妍》,都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牵手央视、巡演欧美,这些都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也同样契合“十四五”期间国家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新时代命题。 在此过程中,舍得酒业通过深挖白酒文化精髓,传承并创新演绎千年白酒文化,用行动做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大国芬芳》将酒文化创新融于舞台表演,以更具现代审美的方式演绎古老的白酒文化,帮助观众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白酒的魅力,这舞台剧的水平已达到中国的最高标准”,有剧评人给予了高度评价。 实际上,除了《大国芬芳》,近年来舍得酒业还创新性地打造了玩酒节、沱牌舍得文化旅游区,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都在将白酒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市场,引导消费者感受企业生态之美,品味老酒魅力,推动优秀白酒文化“活”起来。 3 文化续航,舍得老酒走出高质量发展路径 今年以来,舍得全面实施老酒战略,成效显著。 舍得酒业副董事长、总裁蒲吉洲表示,经济双循环是成就舍得“中国老酒第一品牌”的重大机遇。公司将立足当下、谋局未来,以老酒战略为核心,将品质和文化做到极致,讲好中国老酒故事,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企业竞争力。 就硬实力而言,舍得正在以品质擦亮品牌。依托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六老”酿造技艺、12万吨优质老酒储量,舍得筑起了浓香老酒品质标杆。同时,通过深入布局老酒战略,将老酒从小众的收藏圈带到大众消费市场,让广大消费者能喝到高品质老酒。 对此,胡润研究院在今年11月发布的《2020中国老酒白皮书》中,点赞舍得老酒对老酒品类发展和助推老酒市场发展的引领作用。 《白皮书》认为,针对日常有老酒消费习惯的高净值人群,当问及他们对哪些白酒品牌的老酒产品有印象或认知时,有71%的受访者提到了舍得。可见,舍得正在加速推动老酒的“破圈”,也受到了高净值人群的认可。 而在软实力方面,舍得仍在坚持以文化续航品牌。 一方面,舍得通过开展老酒论坛、老酒培训班、老酒大讲堂、老酒寻根之旅等活动,从文化角度深耕,进行多维度的高效传播,向经销商与老酒爱好者传递老酒知识,在消费者心中贴上老酒标签。 另一方面,从《大国芬芳》诗乐舞剧全国巡演、深度访谈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热播,到话题“为热爱而活,我就舍得”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舍得正在以多元的创新方式实现文化的再创造。 借助内容的创新表达,舍得用年轻化的姿态与消费者沟通,进而让老酒最大程度触达潜在消费者。以文化创新实现品牌突围,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讲好舍得品牌故事,筑起品牌文化高地,成功获得消费者的情感认同。 面对发展的新机遇,“舍得酒,每一瓶都是老酒”等产品策略正在有序推进。借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舍得作为先行者,正在给传统酒企塑造品牌文化价值的上升路径。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出台实施一系列举措,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分区分级推动复工复产,积极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发布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如期举办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充分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历经七年30余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最终敲定。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欧投资协定展现了中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将为中欧相互投资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 谈判圆满收官 12月30日晚,习近平在北京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随后,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习近平强调,2021年即将到来,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应该展现担当,积极作为,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深化合作,妥处分歧,携手育新机、开新局。协调抗疫行动,共促经济复苏,对接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发展,推动多边合作。 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詠箑在当晚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表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于2013年启动,历经七年,共举行35轮谈判。双方为完成谈判都付出了巨大努力,特别是今年以来,双方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加快谈判进程,年内共举行了10轮谈判,推动谈判圆满收官。 李詠箑透露,中方在中欧投资协定中纳入了金融等领域自主开放的举措,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序扩大了部分服务业和部分制造业的开放,比如医院和汽车。中方相信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可以实现高质量“引进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给人民。 李詠箑表示,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全面、平衡和高水平的协定。“全面”主要体现在,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 “平衡”主要体现在,首先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是双向适用的;其次,双方作出开放承诺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监管权;三是双方既注重促进双边投资合作,也强调投资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双方致力于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中欧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规则等方面达成了高水平的谈判成果,将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据了解,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共识最早见于2012年2月举行的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发布的联合新闻公报。2013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六次中欧峰会期间,双方正式宣布启动谈判。期间,投资自由化等“概念性问题”、服务业投资的开放幅度和投资保护问题,先后成为谈判重点。去年4月,在第二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双方设定了“在2020年达成高水平的中欧投资协定”的目标。进入2020年,谈判进程明显加快。 “实在的好处” 2020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45周年,中欧协定谈判的完成也为中欧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12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回答相关问题时便表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是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议程。“我们希望协定能早日修成正果,为中欧经贸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性框架保障,为双方企业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此次协定是中欧间首个投资方面协定,不仅涉及市场准入、投资者保护等,还涉及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等较多边境内规则,对于更好促进双边投资有积极意义。”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表示。 在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鹏看来,从产业层面来看,中欧投资协定可以为中欧双向投资提供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高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性与柔韧性。“首先,中欧投资协定可以为中国赴欧盟投资者和欧盟来华投资者提供高标准的国际法保护。中国与欧盟成员国的双边投资条约签订时间比较早,保护标准比较低。新的中欧投资协定将取代旧有双边投资协定,建立更加均衡、更加全面、更加可持续的投资保护规则。” 王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中欧投资协定还可以进一步打开中欧双方的市场准入,明确了国家安全审查的政策和要求,为双边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降低了中欧双向投资的成本。中欧投资协定也明确了双方给予缔约另一方投资者的国际法保护义务,并规定了强力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有效剥离地缘政治因素等影响,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和运营成本。 “在增强中欧产业链合作方面,通过中欧投资协定,中国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足够庞大且稳定的出口和投资市场,而欧盟企业也有更多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填补美国与中国‘经济脱钩’后的市场空白。”王鹏说。 互惠互利 “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将为中欧经贸领域提供一个制度性的框架,以此保证两国企业正常往来,人民互惠互利。”汪文斌说。中国已于年内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欧盟与中国货物贸易总额为4255亿欧元,同比增长3%。欧盟与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维持增长势头,中国继续保持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对国内而言,中欧投资协定意义重大。”王鹏表示,中欧投资协定为中国经济双循环战略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国际法保障;同时,协定在环境保护、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建设性、包容性安排,有助于中国探索破解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的新思路,探索建设开放包容、环境友好和公平正当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覆盖15个成员国约23亿人口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也随之落成;而在11月19日,针对中国是否会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行情601099,诊股)伙伴关系协定)的问题,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也回应称,“中方持积极开放的态度”。 “中国签署RCEP,可促进中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10国的产业链整合。如果欧盟不积极与中国签署中欧投资协定,欧盟对中国的出口和投资份额很可能会被转移到东亚经济圈,影响欧盟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复苏。这也在利益层面激励着欧盟完成此次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王鹏表示。 “欧盟一直努力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强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改革,提升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保护主义做法增多的大背景下,加速与中国商谈投资协定,有助于更好拉近双边关系。”庞超然指出,协定达成也有助于更好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完善营商环境,为企业开展跨国业务营造良好的外部协定。 王鹏认为,即便拜登政府顺利上台,美国新政府仍需一定时间扭转特朗普政府期间的保守经济政策,修复与传统盟友尤其与欧盟的关系。通过此次协定,欧盟在未来欧美谈判中创造了一个先发优势,将美国政策转换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压力导向美国,以争取在欧美谈判中有更大的回旋空间。而中欧投资协定的后续批准和实际落地需要更密切地跟踪与关注。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 刘瀚琳
据央视新闻,近年来,中欧双向投资拓宽度、谋深度,迈向“深耕细作”新阶段。目前,欧盟是我国第三大投资来源地。欧盟仅次于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跃升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欧贸易“含金量”不断提升。 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了解协定有关情况,针对各界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谈判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 平衡主要体现在,一是双方作出开放承诺的同时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监管权;二是双方既注重促进双边投资合作,也强调投资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双方致力于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达成了高水平的谈判成果。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 互利共赢主要体现在,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是双向适用的,将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问:请您介绍一下协定对双方企业将带来哪些利好? 答:刚才提到,协定着眼于制度型开放。高水平的市场准入承诺将为双方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高水平的公平竞争规则将为双边投资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市场准入方面,协定采取的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作出承诺,实现与《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外资负面清单管理体制全面对接。欧方也在协定中对我承诺其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 此外,针对本身不歧视外资、但对企业设立运营造成重大影响的市场准入限制,双方还将承诺在大多数经济领域不对企业数量、产量、营业额、董事高管、当地研发、出口实绩、总部设置等实施限制,并允许与投资有关的外汇转移及人员入境和停居留。 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双方立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就国有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共识。 问:刚才您提到协定还包括可持续发展议题,能否介绍一下有关内容? 答:中方一贯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践行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纳入与经贸有关的环保、劳工议题已成为近年来国际经贸协定的重要特征。基于上述考虑,协定对与投资有关的环境、劳工问题作出专门规定,双方将促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处理好吸引投资与保护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的关系,并遵守相关国际承诺。 问:请问协定将于何时生效? 答:下一步,双方将开展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此后,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 中欧双向投资迈向“深耕细作”新阶段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11月,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资1179.8亿美元,累计设立投资项目数量超过3.8万个。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疫情没有动摇欧洲企业对华投资信心,89%的受访欧洲企业愿留在中国,2/3的受访欧企将中国列为前3大投资目的地,德国大众、巴斯夫、宝马、安联保险等欧洲企业持续加大在华投资。 中国对欧盟投资从无到有,年投资额已跃升至近百亿美元规模。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对欧盟27国累计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 中欧共建“一带一路”结出丰硕成果,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正在建设中的匈塞铁路成为深化中欧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欧国际交易所等扩展了欧亚资金融通渠道,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等项目引领三方合作新模式。在疫情背景下,“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开出“新速度”,2020年以来开行已突破1万列,成为中欧互联互通的大通道,抗疫物资运输的生命线。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欧贸易“含金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欧务实合作动力足、势头好、成果丰硕。目前,欧盟仅次于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跃升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最新数据显示:面对疫情冲击,今年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额5812.8亿美元,逆势增长3.5%,显示出强大韧性。欧盟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在英国2020年1月31日脱欧之前,欧盟曾连续16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进口来源地。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欧货物贸易从766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7051亿美元,现在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过100万美元。 中欧贸易“含金量”不断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中国对欧出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51%和19%上升至2019年的61%和28%。同时,中欧服务贸易蓬勃发展,2019年达140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进博会、广交会和服贸会等重要展会成为欧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有力平台。以进博会为例,欧洲在参展面积、500强和龙头企业、签约金额占比方面均在1/3以上,成为进博会的亮点。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
美国权威杂志《消费者报告》近日评出了最新一批最佳美国汽车排行榜。其中,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S入榜,双双被评选为美国最佳豪华汽车。 2020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共交付了近40万辆电动车。除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特斯拉在全球市场也颇有影响力。其中,在英国,根据政府公布的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电动汽车交付数据,特斯拉Model 3占据市场份额高达30.69%,是第二名的近3倍,是英国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 在中国,Model 3销量同样名列前茅。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特斯拉Model 3销量达21604辆。目前,特斯拉正在中国冲击年交付量15万辆的目标,并已提前锁定了2020年度中国新能源车型销量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