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消息,中国人保早盘低开后迅速下跌,至午后14时前后跌停,,股价报7.16元,成交11.42亿元。以跌停价计算,该公司市值蒸发超280亿元。此前,中国人保已连续8天收阴线。相比之下,同日解禁的上海银行早盘同样是小幅低开,但是随后迅速拉升全天收涨0.88%。 消息面: 中国人保今日有约45.9亿限售股上市流通,占公司股本总数的10.38%,其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股份约为38.02亿股,占公司股本总数的8.6%;战略投资者则持有股份合计约为7.89亿股,占公司股本总数的1.78%。
多国企业摩拳擦掌备战进博会 即将举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进入最后的倒计时。4日,上海将迎来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外国宾客,他们将参加进博会。法国媒体报道称,与马克龙同去的还有70多家法国企业,他们带去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法国产品。分析称,上海进博会展示的是中国对外国企业的全新开放姿态,多国企业正摩拳擦掌做最后的准备,参展商希望借此机会打动中国新兴消费者,也希望通过中国平台让世界了解自己的产品。 马克龙带来法国企业高管 3日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正在进入最后的备战时刻,5日这里就将迎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3日,《环球时报》记者在场馆内看到,多数参展商展位已基本搭建完成,备展工作已到了收尾阶段,一些工作人员在做技术调试,安保人员则在场馆间巡视。 法国是这次进博会的主宾国之一。据法国新闻网3 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已于周日晚直飞上海,并于周一正式访问上海,参加进博会,开启其任期内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另据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消息,此次陪同马克龙的法国企业将收获大约40份合同订单,涉及食品、旅游和卫生等法中两国传统合作领域。代表团中包括欧莱雅、巴黎银行、空客等15 家法国股市CAC40 指数大企业的领导人,法国方面还计划为其农产品打开中国市场谋求更多的机会,并尽力促成欧盟和中国在谈判中达成共识。此外,随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往中国的,不仅有参加上海进博会的商家,还有许多文化界的交流活动和法国电影明星。 法国圣戈班集团亚太区首席数字官、营销总监王焕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没有参加首届进博会,当时认为可能只是一个进口产品的博览会,“但经过了声势浩大的第一届进博会之后,我们发觉它不仅仅是一个贸易交易和展示的平台。它更多是一个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当地人民之间的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尝到甜头,第二次参展 鉴于去年获益匪浅,很多第二次参展的企业,这次扩大了展位并带来新品。“去年我们是18平方米,因为去年的展会效果特别好,今年我们扩展到50平方米。”科勒发动机(中国)高级市场经理董重青告诉记者,在首届进博会现场,有中国企业与科勒公司签订近600台美国进口发动机的订单。董重青表示,作为首届进博会的参展商,科勒能明显地感到,展会后获得了来自各地采购商等更高的关注和评价。 “富士胶片现在除了胶片不做,什么都做!”第二次参展的日本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行政部长、对外事务总监巫蔚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通过进博会这个平台,我们也让大众了解富士胶片产品研发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富士胶片的新技术、新设备吸引众多买家,首届进博会期间,医疗设备接受了300多家单位洽谈,高性能材料项目则接受了100多家单位洽谈。 看中中国开放环境 路透社此前援引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的话称,去年首届进博会签署了578.3亿美元的意向合同和协议,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大部分的协议都已经执行完毕,还有一些协议和合同正在执行。对于今年的成交金额,任鸿斌表示,很难做预断,让市场做决定。 通过进博会,更多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开放的红利。德国家电科技品牌福维克中国区总经理查生表示,中国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引起世界的瞩目,随着首届进博会的举办,跨国企业分享到更多市场开放的红利,也与中国消费者共享了来自全球的产品和服务。 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捷豹路虎中国总裁、奇瑞捷豹路虎董事及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IMSS)代理总裁潘庆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环境,为捷豹路虎实现“立足中国、发展共赢”的战略愿景,创造新环境新机遇。捷豹路虎将进一步向中国引入最新的英伦豪华汽车产品和创新成果,与中国经济协同发展共赢未来。
11月4日消息,光大集团旗下“中国光大养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光大养老”)1日举行重组揭牌仪式。光大养老是在光大控股投资设立的中国光大养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基础上,将由光大金控、光大保险、光大实业、光大养老员工持股平台作为股东共同出资重组成立,是光大集团发挥综合金融、产融合作优势打造的中国养老新模式,实现了医养结合、保养结合、服养结合。 光大集团表示,将把健康养老产业作为惠及民生、服务社会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给予发展,作为集团重要战略单元全力打造“光大养老”品牌,力争三年做到国内领先,五年做到全球知名,成为中国养老行业的标杆性企业,让万千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近年来,光大集团持续加大养老产业投资布局力度,旗下光大控股先后收购或控股收购了北京汇晨养老、无锡金夕延年、重庆百龄帮等养老企业。目前,光大养老管理床位数达到2.1万张,进入24个核心城市,管理各类养老机构近80家。 揭牌仪式上,光大养老捐赠 50万元给光大汇晨朝来老年公寓,用于公寓的设施改造、环境改善、智能设备升级等,为在住长者创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体验。 揭牌仪式后,光大保险现场发布了与光大养老共同研发的光大安心养老计划。光大实业旗下的光大置业与光大养老共同打造的居家养老“中国光大养服结合示范基地”现场揭牌。 光大集团领导李晓鹏、吴利军、蔡允革、付万军,北京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创始会长翟鸿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朱勇出席活动。他们还参观了光大养老智慧养老实验室。通过智能设备,构建云服务平台、物联网智护平台和AI大数据三大技术平台,可全天候监测入住老人的健康数据、屋内设备运转情况、冰箱开关情况等,提供健康服务、安全服务、护理服务、辅助服务四类核心养老服务。
10月20日,万达信息发布公告称,10月18日,中国人寿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1522100股股份。增持完成后,中国人寿与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164869445股股份,占比15.0259%。 中国人寿表示,不排除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董事会占三席 据了解,在“重振国寿”的战略方向中,科技国寿三年行动方案快速推进,入股万达信息,国寿联盟、统一客户联络中心、国寿先锋等先后上线都是重要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万达信息10月15日召开2019年第六次临时股东大会、第七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第七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完成了董事会、监事会的换届选举和高级管理人员、证券事务代表的换届聘任。 在9人董事会成员中,中国人寿派驻的有三人,分别是匡涛、胡宏伟、钱维章。其中,匡涛为万达信息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胡宏伟为副董事长、总裁;钱维章为董事。 公开资料显示,匡涛为中国人寿集团投资管理部总经理。2009年6月进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曾先后任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曾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2018年7月起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曾有段小插曲 8月30日,万达信息公告,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至12.73%。9月12日晚,万达信息公告,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1.6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7749%。 此前,8月6日,万达信息发布公告称,自2018年12月28日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至2019年8月6日收盘,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5497.25万股,累计增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0117%。此次权益变动后,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万达信息10.0259%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6月23日,中国人寿与万豪投资等交易对方签署了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转让协议》,拟受让5500万股万达信息股份,并已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不过,根据后来的公告,截至2019年7月23日,因万豪投资无法达成协议生效条款,其申请解除协议。经审慎研究,中国人寿同意终止《股份转让协议》,并按规定报监管部门备案。万达信息于7月23日就相关事项进行了披露。 据了解,本次协议转让事项的终止,主要是由于万豪投资与债权人未能在协议规定的期限内达成一致导致。目前万豪投资的债务问题未对万达信息的日常经营造成影响,万达信息的规范运作情况良好。 中国人寿表示,双方的战略合作是基于双方业务上的巨大协同空间,本次股份转让协议的解除,不会影响中国人寿与万达信息长期业务战略合作关系。中国人寿作为万达信息的重要股东,将一如既往看好和支持万达信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依法行使股东权利,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基于双方稳定良好的战略合作前景,未来中国人寿不排除通过其他方式增持万达信息股份,如发生增持行为时将依据法律法规及时履行披露义务。 而后,8月4日,万达信息的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万豪投资及实际控制人史一兵所持有公司的全部股份被司法冻结,共计2.1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18.79%。 公告表示,公司知悉冻结情况后,立即向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问询关情况,公司收到回复是其对冻结情况完全不知情,目前尚且不知冻结原因。 在此之前,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已经持有万达信息9.98%股份,是万达信息第二大股东。 2018年,中国人寿委托资产公司分红账户通过纾困产品“国寿资产-凤凰专项产品”持有万达信息5.0025%的股权;2019年,中国人寿通过大宗交易和二级市场买入方式增持该公司股份4.9734%。在本次股份转让事项前,中国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共计持有万达信息109,734,175股股份,占万达信息总股本的9.9808%。
世界银行行长肯定中国脱贫成就 当地时间17号,在2019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年会上,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在记者会上高度评价了中国在脱贫领域取得的成就。 世界银行行长 马尔帕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让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和投资等资源配置方式。这些决策帮助中国数亿人口脱贫。如今中国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和全球供应链,这有利于中国发展和脱贫。 在今年六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中,世界银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如果得到全面落实,可以帮助相关国家实现经济发展,预计将帮助全球3200万人口实现脱贫。 马尔帕斯还表示,世界银行致力于帮助全球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实现脱贫,而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纷争却对这一进程产生了负面冲击。世界银行在6月份将2019年和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调低至2.6%和2.7%。马尔帕斯表示,如果英国脱欧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贸易紧张局势无法得到缓解,世界银行可能进一步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中国企业迈入“史诗级”转型期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转型升级。此次转型升级时间紧迫,体量巨大,规模空前,它不仅是对中国经济40年高速发展的梳理与校正,更是人类经济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也从低质低价迈向大规模的高端智造,但快速发展产生的问题也不少,面对粗放发展带来的严峻环境压力,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到了不得不改、不得不立刻转型的关键期。 这艘约占全球经济总量六分之一的改革巨轮,载着近14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开启了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史诗级”转型升级。此次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大变革、大转型,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整个世界,都将创造新的奇迹,也将激发世界经济新的动能。 中国企业掀起空前规模转型潮 □记者 班娟娟 实习生 陈淑兰 北京报道 从早期专业零售,到连锁经营,再到转型互联网,苏宁持续打造全场景智慧零售; 从电池代工厂,到转型生产汽车,再到进军公共轨道交通,比亚迪不断开拓发展新局; 从教学仪器厂,到转型服务器产品供应商,再到大数据运营服务商,浪潮充分诠释经济发展新动能; 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绿色环保、两化融合…… 伴随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企业正进入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转型期,转型速度之快、程度之深、影响之大,在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 中国企业展开大规模转型 中国企业正展开大规模转型。把视角拉得更近一点,我们会看到这种清晰的轨迹。 以民营企业为例,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约八成的企业为做强做大而主动选择转型升级,较上年增加4.4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的转型,是其适应巨大环境变迁的自我选择,也折射了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阵痛时,如何驾驶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更加行稳致远。 中国企业掀起的这场大规模转型进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佐证。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优质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正得益于此。 “2019年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均成绩为45分,比2018年的37分提高了20%以上。而且,转型领军者的占比从去年的7%提高到了9%。”埃森哲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显示,数字技术给了领军者新的武器、新的发展动力,使他们在行业中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并且有自信面对未来。 创新是转型的巨大动力源。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工业企业全部建立起国家级研发机构,央企研发经费约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四分之一。2018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有76.6%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关键技术水平,有65.4%实施了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 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动力 事实上,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的加快转型,是不得不为,也是主动作为。 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剧,世界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必须加快经济调整和转型进程。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再追求两位数高速增长,转而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传统产业以往依靠要素驱动和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制造业为例,广东和浙江等制造业大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2018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接近60%。浙江省在役机器人7.1万台,约三分之二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 这也是中国的主动作为。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技术革命高潮,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也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顺应世界创新大潮,将更快实现弯道超车。 正是中国掀起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关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大变革,开启了以供给侧改革引领新常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令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更足。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以2014年为100,2015年至2018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和270.3,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34.1%和28.7%,持续较快增长势头。其中,2018年转型升级指数为143.9,比上年增长8.8%。 转型或再创世界奇迹 没有不痛不痒的蝶变,也没有一帆风顺的转型。中国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压力和转型阵痛,但压力和痛苦换来的前景却无限。 在东北辽宁,经济下行压力对机床制造业影响明显,沈阳机床集团以i5系列智能机床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和产品却供不应求。这背后是沈阳机床集团痛定思痛,突破传统制造商思维,向现代工业服务商角色转变的结果。 在西部贵州,贵州盘江民爆有限公司实施贵州工业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方案后,原来50人的生产车间如今只需15人。 在东部江苏,不少企业正因为注重转型升级,积极采用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才能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游刃有余。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世界银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前不久联合发布的《创新中国: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等排行榜上的排名稳步上升,从2011年的第29位提升到2018年的第17位,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最高。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 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到底靠什么?在经济学家看来,关键在开发国内市场,而开发国内市场靠的是企业家精神,要完成这个转变,一定要有制度方面的重要变革。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营造良好竞争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在展开,着力破除束缚产业和企业转型发展的各种障碍。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将面临巨大挑战,中国依然具有重大发展机遇和明显比较优势。中国还处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发展过程当中,中国国内市场依然潜力巨大,中国刀刃向内自我改革与调整的勇气很大,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政府一揽子举措的大力推进落实,以中国企业家谋变创新的勇气和魄力,中国经济转型将会取得更多成就,这无论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对整个世界,都将创造新的奇迹,也将激发世界经济新的动能。 老牌国企先治顽疾后升级 □记者 梁冬 哈尔滨报道 拥有多家“共和国长子”企业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近年在国内外需求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充分利用当地工业企业集聚、技术人才储备雄厚的优势,以改革促创新,推动中国一重、北满特钢等“老字号”重新焕发出活力。同时,围绕“国字号”企业,做足“吃配”文章,实现了区内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使这个传统的工业老区变身为人才汇集、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区。 刀刃向内 改革顽瘴痼疾 富拉尔基区是国家“一五”时期投资建设的重要老工业基地。当时苏联援建的中国一重、北满特钢和齐齐哈尔热电厂就坐落于此,这里曾创造多项新中国的第一,素有“钢铁机械城”之称。 “然而,因长期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富拉尔基区一度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区域经济每况愈下,被许多人视作‘走向没落的工业老区’。”富拉尔基区委书记谢广泉并不讳言这个区曾面临的发展瓶颈。 “富拉尔基区因企而建,因企而兴,全区要振兴发展必须重振老国企的雄风。”无数次反思和碰撞之后,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率先从两家老牌国企开始。 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航母”企业——中国一重率先吹响改革号角,痛下决心,向企业自身的顽瘴痼疾开刀。 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说,这次改革从各级班子入手,重点治理干部慵懒散漫、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畅通了干部向“下”的渠道。改革后,企业中层干部由320人缩减至190人,减少比例高达40%,公司管理人员占比降至6.5%,一线人员比例升至57.2%。 改革大大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2017年初,中国一重一举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2019年上半年,中国一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2.2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6.7%。 紧随中国一重的改革步伐,富拉尔基区的另一大型企业——东北特钢集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也完成了历史性的嬗变:2017年公司的重整计划草案获得一次性表决通过,建龙集团正式入主北满特钢,成为实际控股人,北满特钢艰难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实质突破。 通过本次重整,建龙集团为北满特钢化解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历史包袱,企业轻装上阵,重新焕发出活力:2018年实现主营收入41.7亿元,利润总额1.05亿元;今年一季度,又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8531万元,同比增长82%,利润总额1805万元,而去年同期却为-4907万元。 打破壁垒 发挥集聚效应 “一直以来富拉尔基区内的‘国字号’企业与地方企业各自为战,缺乏分工协作和技术交流,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合力,这种状况限制了全区产业的升级和整体规模的提升。”提及富拉尔基区域发展的短板,谢广泉说。 为改变当地企业间壁垒林立的状况,富拉尔基区从发展“吃配经济”入手,探索依托现有大企业,发展地方配套企业,打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界线,努力培育壮大专业化强的产业集群,使产业规模迅速膨胀。目前,富拉尔基区的配套企业达23户,其中9户企业与中国一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铸锻造、装配以及小型机加件等方面与中国一重开展合作,合同金额由2016年不足8000万元增加到近3亿元。 记者近日在齐齐哈尔富重传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师傅们正在为钢铁厂加工配套设备,车间里一片忙碌生产的火热景象。作为富拉尔基区整机零部件产业的重点企业,这家企业主要为中国一重生产配套产品和核电加氢产品。 “现在加工的是为日照钢铁公司生产的工作辊轴承座,工人目前正在加班加点抢抓工期。”企业生产计划部部长盖玉林告诉记者,公司在给一重做配套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逐渐得到了全国其他大型企业的认可,如今企业生产的各种减速机、大型十字万向传动接轴和成套剪切设备等产品,已经销往全国7家钢铁公司。 创新发展 加速产业升级 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的同时,富拉尔基区还特别注重将创新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自主创新,凝聚技术和人才,提升品牌竞争力,使产业在不断升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核电常规岛整锻汽轮机低压转子是百万千瓦核电设备中的关键部件。为打破国外垄断,中国一重的技术人员克服了锻件重量超大、设备能力要求高、加热工艺复杂等挑战,独创了注流合浇600-700吨级超大钢锭制造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世界最大AP1000核电常规岛汽轮机整锻低压转子。 提起攻关过程,参与了当年24小时连续浇注会战的时任炼钢分厂厂长刘海澜眼眶湿润:“在这项新成果的研发中,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伴随着创新发展,产业升级也在不断加速。700轧机建设项目是建龙北钢重要技改项目。建龙北钢党委书记王伟光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连铸坯可提高成材率0.23%,棒材成材率提高4%,煤气消耗降低300立方米/吨,产量提升至4000吨/月。 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富拉尔基区依托制造业,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引进燕山大学成立技术研究院,充分利用院士、博士工作站及各类产业研究院和工作室等创新平台,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50余人。 今年32岁的李立民是建龙北钢从吉林省引进的人才,住进了区里安排的人才公寓。“人才公寓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作为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在这里能感受到关心和爱护,每天都能看到朝气蓬勃干事的人们和身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统计显示,2018年,富拉尔基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比2016年增加117.4%和95.3%;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比2016年增加63亿元,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
一个人事变动与背后的50亿账单 2009—2019年,是中国不动产行业黄金十五年中最波澜壮阔的十年。 如果此时有一个央企大股东突然跟你说,自己入股一家千亿上市房企长达十年,账面市值亏损高达数十亿元,你会作何感想? 让我来猜一猜。 第一,你的直觉是不相信; 第二,确认不是玩笑后,你想知道是谁; 第三,你一定会想,必须有人站出来买单。 如果有这三个想法,你基本还是一个头脑正常的大股东。 就像中国人寿那样。 2019年9月的最后一天,远洋集团(0337.HK)董事会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变化。 47岁的赵鹏接替56岁的赵立军,第一次进入远洋董事会。 两位赵先生都是由大股东中国人寿派出,扮演角色都是非执行董事。履职远洋之前,二人都曾担任中国人寿的副总裁。 表面上看,这份被埋没于无数上市公司公告后的董事会改选,平淡无常,毫无新意可言。 但让它变得有异常新闻价值的是,此刻的背景。 我接下来要谈到的一个数字,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份看似普通的人事任命背后的含义。中国人寿的复杂态度,很可能就藏在这个数字里。 中国人寿入主远洋集团的大股东之路,开始于2009年,历时十载,前后耗资逾百亿元。 达到具体交易披露条件的行为,大致有三次。 2009年12月24日,耗资58亿港元买入9.34亿新股,占比16.57%,持股成本为6.23港元/股。 18天后,中国人寿通过接盘中化集团持有的远洋股份,最终占比24.08%。但是,持股成本没有披露。 考虑到交易双方都是受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如果奉命接盘,央企之间的股权划拨,并不少见,可能并不涉及真金白银的支出。但是,这两笔交易前后时间很接近,为计算方便,我们把这部分股份的持股成本与前次保持一致,同样是6.23港元/股。 中国人寿最后一次大手笔增持,已是近4年之后。2013年11月,中国人寿再次以4.74港元/股,买入远洋6.36亿股,最终持有远洋29.04%。 现在证券工具很发达了,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够知道,十年来,中国人寿在远洋身上挣到了多少钱? 计算十年来的投资收益,要充分考虑每次增持的成本与数量,更要考虑上市公司的分红、配股等因素。一般来说,大家都会用后复权口径来复权最近一次股价,借此来计算你的投资回报。 董小姐打开WIND,看到截止2019年9月最后一个交易日,远洋集团的后复权口径的股价是4.501港元。 接下来的事就比较简单了。 结果也非常出乎意料——入股十年,中国人寿在远洋集团的账面市值亏损超过50亿港元。 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董小姐当时就震惊了。 同样都是房企,2015年4月,平安投资碧桂园,2.8港元的成本,最后足足挣了4倍有余。2015年6月,新华保险投资金茂,每股成本是2.73港元,四年内,账面收益也高达140%。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反差这么大的投资成绩单面前,中国人寿自然压力巨大。 据说,更高级别的监管层,已经开始向中国人寿施加压力,他们问了一个非常及时又非常正常的问题:投资近十年了,为何亏损如此巨大? 然后,我们就在远洋的董事会里看到了一场貌似普通的人事改选。 面对大股东有意无意的人事动作,远洋集团的实际当家人李明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求生欲’。 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做了两件事。 每件事,都似乎对应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数字,也都在围绕一个关键词:成本。 第一件,532计划。 顾名思义,532计划是指,远洋的员工,原来的薪资被拆分成更小比例的岗位薪资+绩效薪资。岗位薪资当月发,而远洋的绩效薪资,最近开始实行50%当月发,30%季度发,20%年度发。 于是,很多人发现,自己每月到手的绩效薪资打了不小的折扣。 其实,这个计划从去年底就有了动员的苗头。当时,每月绩效薪资比例被提高了,很多人还挺开心的。但谁也没有想到,此中有这么大的深意。 身为主席,李明把降成本的决心也写在了年中报里,首先就是拿行政费用开刀。 在地产同行都在过冬时,远洋的行政费用半年间就增加了3.5亿,确实有点高。如果考虑到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7%,以及,名义销售额只增加了33%,这个数字的不合理性就更大了。 然而,越不合理,越是好事——李明的532改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理由。 第二件,自我降薪57%。 对内开刀,自己要先作表率。 李明是远洋集团薪酬最高的董事,个人持股远洋1.86%,2017年,所有薪酬合计达到了3400万元。这个数字放到全行业来看,也是比较高的。 但是,更戏剧性的事发生了。 据2018年年报,李明的2018年度薪酬合计所得,一夜之间腰斩了57%,坠落到1472万元。 远洋的业绩基本面仍在增长,没有任何理由显示,董事局主席应该被如此罚薪。那好像就只有一种可能性了,要为了更大的诉求而自我牺牲。 远洋内部的朋友说,近几年出差,李明刻意低调。只坐经济舱,住酒店的普通大床房,不允许司机以外的人提供接机服务。 他在公司内部呈现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设。 但是,对于一个千亿房企的实际掌舵人来说,光节俭肯定是不够的,还应该输出更多的战略决策、竞争意志与股东回报。 远洋集团的净资产已经高达650多亿元,但是,最新市值只有201亿港元。 这样的数字对比,只能传递一个再清晰不过的信号:在投资人看来,远洋不是一个会挣钱的公司。 然而,如果你对远洋多少有一些了解,你一定会为这家公司在内部引入各种新概念而眼花缭乱。 正在进行时的就有4+8,AB岗.... 在李明超过20年的治下,远洋是一家喜欢折腾组织架构、管控理念与人事轮动的公司。有时候,爱折腾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可惜,这些新名词与动作,看起来并未实质性帮助到远洋集团的业务。 很多人都已经审美疲劳了,更多的人选择了离开。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在特殊的股权结构下,也许老板并不希望这家公司做的特别大,不能太好,也不能不好,1000到1500亿规模最合适。有事没事折腾一下,保持远洋权力结构的平衡。 事实上,远洋内部曾经有一个公开的海鸥3计划,它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远洋股权关系的多元化。 上述评价未必对李明的初心公平,但是,它确实存在于很多远洋员工的内心,是一个李明必须有所回应的刻不容缓的命题。 最重要的是,十年来安安静静扮演财务投资人的大股东,在这份回报成绩单前,又会怎么想呢? 中国人寿面临的问责压力越大,李明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 也许,用评论中国男足的经典用语很合适:留给远洋的时间不多了。 期待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