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 “30·60目标”既对我国绿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又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实现上述目标,在“十四五”实现新开局显得尤为关键。 绿色发展潜力巨大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对环保产业、能源产业有重大影响,与各行各业也息息相关。“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十四五’规划及未来10年的规划中,每个行业都要有更加明确的低碳化、去碳化战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 有专家表示,此前提到绿色发展,多指向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概念,未来应该有更宽泛的定义。绿色发展实际上包括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创新、绿色投资等完整的绿色经济体系,这些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这既对各行业提出新挑战,也对各行业形成新机遇,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十四五”期间,结合低碳、去碳目标,绿色产业有望成为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面对全球经济新形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迫在眉睫。作为指导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应在推进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实践。 王遥建议,在一些大的项目建设上可以建立绿色项目清单,提高绿色项目占比。“在开展新基建过程中,应注重气候韧性、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考察。否则,经济发展继续走在旧的污染路径上,会加大未来转型的障碍。”她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建立新基建绿色项目清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强化项目透明度,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防范信息不对称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在消费领域,王遥提出,可以通过鼓励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理念,倒逼绿色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消费总量进一步攀升。要不断完善绿色产业,加大绿色产品研发投入,开发和推广更多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让消费者更容易分辨出绿色产品和服务,营造鼓励绿色消费的便利市场环境。 因地制宜尽早规划 专家普遍认为,只有在“十四五”期间加大政策力度,才能保障我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把峰值稳定在合理水平,才能使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曲线更为平滑。 马骏表示,在制定目标时,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量提前实现“碳中和”。“例如,有些地方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新能源产业比重也相对比较大,可以提前实现相关目标,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样板。”他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早规划。 各个领域已经在陆续出炉减碳和去碳化计划。例如,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这意味着,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225家发电企业将分到碳排放配额。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他特别提出,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同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减排计划,积极探索长期的、可持续的体制机制。2020年9月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一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风会上提出,下一步,要求全国各地提出碳排放达峰目标。他表示,应对气候变化要打持久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此,王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和完善促进环境友好和资源保护、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建立绿色消费数据库,构建生态信用体系,通过信用评级与信息共享促进形成激励机制。 绿色金融发展谱新篇 “30·60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有力支持。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绿色金融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超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1.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未来,相关领域有望取得进一步突破。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2021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 马骏表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实际上也对金融业提出很多要求。有了明晰的低碳化路径以后,可以测算出这些低碳化项目需要多少资金支持,金融业应该围绕这个目标,为这些融资做好规划。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也表示,金融机构要重视环保因素对整个产业结构、技术升级的影响,将相关因素纳入金融机构投资决策机制。 除了传统的信贷、债券支持外,碳交易市场有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不少专家均表示,“十四五”期间,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业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碳金融。 央行研究局课题组日前撰文建议,遵循适度从紧原则确定碳配额总额,确保形成合理的碳价。在交易方式方面给予交易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开展连续交易和集合竞价。引入中央对手方机制,建立碳定价中心,设立碳配额预留机制与碳市场平准基金,完善价格调控。
2月8日晚间,央行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总体来看,2020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为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向常态回归,内生动能逐步增强,宏观形势总体向好。也要看到,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境内外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对此要深刻认识和辩证看待,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告》还谈及加强存款管理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大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下一阶段政策思路等话题,《金融时报》记者进行了重点梳理。 加强存款管理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保持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合理稳定,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为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良好条件。《报告》指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加强存款管理,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执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规定。同时,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简称“利率自律机制”),对存款利率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维护存款市场有序竞争。 为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201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加强存款自律管理,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有序整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末,活期存款靠档计息产品余额为1.2万亿元,较整改前压降5.5万亿元,压降比例超过81%;截至2020年末,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已顺利实现余额清零目标,共压降15.4万亿元。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为引导结构性存款规范有序发展,2019年12月人民银行组织利率自律机制将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督促银行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同时,银保监会也采取措施,督促银行有序发展结构性存款业务。2020年12月,结构性存款保底收益率为1.25%,较2019年12月下降1.18个百分点。同时,结构性存款的整体预期收益率和兑付收益率也快速下行,2020年12月分别为3.09%和3.03%,较2019年12月下降0.5个和0.54个百分点。2020年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6.3万亿元,较2020年4月的最高点10.7万亿元减少4.4万亿元。 此外,《报告》指出,在加强对异地存款的管理方面,为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更好地服务本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人民银行将于2021 年第一季度起,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 (MPA),禁止其通过各种渠道开办异地存款,已发生的存量存款自然到期结清。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在线上开展的银行除外,但此类银行展业范围不受空间限制,实质上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经营的银行,所以存款利率自律要求参考国有银行执行。 “存款基准利率作为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报告》指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发挥利率自律机制的作用,加强对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结构性存款、异地存款的管理,防止非理性竞争,维护存款市场有序竞争,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稳定,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创造良好环境。 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报告》明确,人民银行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规划,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三大功能,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 具体来看,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方面,《报告》提出,一是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为促使绿色金融发展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应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 绿色评价、行业自律、产品创新等多种政策措施,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清洁能 源、绿色转型、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二是做好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管理。应通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等手段,增强金融体系管理转型风 险和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三是在碳中和约束下促进碳价格发现。应围绕碳中和目标,制定具有强约束力的碳排放指标。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好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 产品和交易机制,在碳排放约束下促进市场发现合理的碳价格。 为发挥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应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报告》提出,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可先行试用绿色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绿色金融规范发展,为在全国推动实施银行可操作、企业得实惠的绿色金融标准积累宝贵经验。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建立金融机构气候和环境信息 披露制度,引导社会投资向绿色低碳等环境友好型企业倾斜。三是构建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定期开展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研究绿 色资产和棕色资产差异化设置风险权重的可行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信贷支持。四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通过创新产品工具、提高定价合理性、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等手段,继续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建设碳市场,发展碳期货。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继续在G20、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 (NGFS)、“一带一路”等多边框架和中欧、中英、中法等双边框架下深化绿色 金融国际合作。 大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报告》指出,境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值得关注。一般而言,主要央行实施宽松政策过程中,其境内流动性会向境外漏损。但在过去,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容易引发市场恐慌,导致资金出于避险目的又回流主要发达经济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漏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而本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过程中,全球流动性回流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规模减少。相较而言,我国形势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2020年境外资金流入我国债券市场超过1万亿元,60%以上是境外央行的长期资金,购买的主要品种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报告》认为,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复苏态势明确,主要经济体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将可能退出,届时资本流动方向也可能出现变化,这对我国这样的超大型经济体而言是正常的,但也要防范相关风险。 《报告》还指出,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过去1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实质贡献平均达到30%左右,宏观政策溢出效应显现,不再单纯是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溢出效应的被动接受者。而且,2020年以来,我国坚持正常货币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正常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率保持在合理区间,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二是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稳定,银 行货币创造的市场化功能正常有效发挥。三是宏观杠杆率和货币信贷增速远低于2009 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总的来看,坚持正常货币政策比较好地把握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2020 年我国经济增长 2.3%,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有利于带动全球经济恢复,进而有利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未来 恢复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报告》分析称。 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 近期各方对我国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问题关注较多。对此,《报告》指出,我国大约有20%的居民债务与经营性活动相关,剔除后我国居民杠杆率在国际上处于合理水平。我国居民部门的经营性债务,主要来自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也有一些个体户使用消费贷、信用卡资金经营周转。2020年上半年末,BIS口径的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9.1%,已接近欧元区和日本;但剔除经营性居民债务后,同期居民杠杆率降至46%左右,在国际上仍处合理水平。 《报告》分析称,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宏观空间也已不大。在坚持“房住不炒”、强化消费金融监管的背景下,居民债务增速已从前几年超过20%放缓至当前的15%左右,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速度亦有所放缓。考虑到我国居民杠杆率中有相当部分是具有自偿性的经营性债务,加上我国高储蓄率的“厚家底”、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较高的“缓冲带”,以及居民债务高度分散、集中度较低的特点,我国居民部门债务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但也要看到,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1个百分点,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已非常有限,相关风险值得关注。 “总体而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发国内消费潜力,但不宜靠发展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报告》强调,要坚持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更多从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结构、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发力,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对于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报告》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以“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同时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 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稳定市场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妥善处置好个体机构风险和重点领域风险,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尼莫 来源 | 新股 提供IPO领域专业资讯,关注新股 2021年港股物业股的上市潮依然在继续,又一物管公司申请港股上市。据公告,朗诗绿色生活近日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海通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 行业收并购火热 朗诗绿色生活是一家提供多元化物业管理服务及增值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服务范围包括物业管理服务、咨询、园林绿化、保洁服务,家政服务等,在管总建筑面积约为1620万平方米,重点布局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司的物业服务涵盖全国19个城市,长三角地区占了14个,2019年在长三角地区的在管建筑面积占总在管建筑面积的88.8%,收入占总营收的89.2%。 近年来,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稳定发展,市场较分散,呈集中趋势。据中指院数据,2015年为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总在管建筑面积为175亿平方米,2019年达到239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速为8.2%,预计2024年将达到311亿平方米。其中,长三角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布局下,众多的建筑项目、企业、人才涌入,2019年底人口总数达2.3万亿人,朗诗绿色生活就在这样的一片沃土中生长起来。 2015-2024年长江三角洲在管建筑面积(十亿平方米) 数据来源:中指院、公司招股书 长三角地区在管建筑面积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从2015年的37亿平方米增至2019年的53亿平方米,年复合增速9.1%,预计2024年达67亿平方米,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2015-2024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在管建筑总面积及所占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中指院,公司招股书 目前市场格局虽然分散,但收并购竞争加剧,头部企业不断开疆扩土,市场呈现集中的趋势,且集中趋势的增速在提高。2015年百强企业总管理面积仅有49亿平方米,仅有28.42%的市场占有率,2019年的集中度明显提升,百强企业总管理面积已经接近半壁江山。 按综合实力计,朗诗绿色生活被中指院评为“2020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第28名,相较于2018年的第46名,排名不断提升。从这可以看出公司综合实力的提速高于同水平公司,具备突破重围的潜质。 虽然公司在管建筑总面积规模不及龙头公司,但在绿色建筑管理面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绿色建筑在管面积约有552万平方米,占公司在管建筑总面积34.1%。据中指院数据,公司在2020年中国物业管理百强企业绿色建筑管理面积排名第七,管理面积占比排名第四。 借助朗诗绿色地产集团在开发绿色地产方面的优势,配合此时国家推进发展绿色建筑的力度加大,政策优惠也将更多,公司未来的发展速度将有很大的想象空间。2020年7月,国家住建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2022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至少达到70%,比之前60%的目标进一步提升,这将使绿色建筑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未来新的绿色市场需求到来时,朗诗绿色生活将会是这场战斗的主角。 公司外拓能力增强 朗诗绿色生活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止的营收分别为3.10亿元、4.33亿元、4.06亿元,2019年同比增速为39.55%,2020年前九月同比增速34.74%,营收呈高速增长。 公司的三大业务为物业管理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社区增值服务,其中物业管理服务的收入占比大约七成。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整理 朗诗绿色生活2018年、2019年的合约建筑面积为1436万平方米、2176万平方米,在管建筑面积为907万平方米、15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规模扩张较大。 在保持与朗诗地产集团合作的基础下,公司的外拓能力2019年出现了显著提高。2019年公司来自独立第三方物业开发商供给面积为644万平方米,相较于2018年的150万平方米,增长了329%,且42.9%的独立第三方开发比例在同行里算是较高水平,具有较高成长性。 数据来源:招股书,整理 但在物业管理服务方面,属于独立第三方开发商开发的地产毛利率不及朗诗独立开发与共同开发的地产。毛利率较低的原因一部分是来自物业管理费,由于公司在独立第三方开发商方面不断扩张,项目在初期未能提供非常全面的服务导致平均物业管理费较低。另一方面也来自新项目前期的投入成本,公司需花费较高的成本建设各类型的服务。从而导致了独立第三方开发的项目毛利率不及前两者。 小结 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支持下,朗诗绿色生活拥有传统物业服务公司所不具备的潜力,随着公司各项目的不断成熟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张,未来或将一路高歌猛进。
2021年第四家物业企业正在冲击港股上市。1月25日晚间,朗诗绿色生活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上市的物业企业均未受到市场热捧。今年以来,已有新希望服务、德信服务、世纪金源服务等物业企业赴港上市,然而多家企业上市首日出现破发。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2020年10月以来,至少有15家物业企业赴港上市,其中上市首日涨幅超过3%的仅有2家,分别为融创服务和华润万象生活。而合景悠活、宋都服务等上市首日均惨遭破发,有三家企业股价上市当日跌逾20%。 朗诗绿色生活会是下一个破发的物企吗? 去年前9个月净利润0.41亿,低于上市物业企业平均水平 2020年2月,朗诗绿色集团首次传出将旗下物业公司筹备赴港上市。近一年后,靴子也终于落地。 从在管规模看,朗诗绿色生活仅是一个小型物业企业。 招股书显示,朗诗绿色生活的在管总建筑面积为1620万平方米,合计117项在管物业,包括94项住宅物业及23项非住宅物业。 业绩方面,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9个月,朗诗绿色生活实现收益分别为3.1亿元、4.33亿元、4.06亿元;毛利润分别为0.83亿元、1.01亿元及1.07亿元。 据此计算,朗诗绿色生活毛利率分别为26.7%、23.4%、26.3%,平均值为25.47%。而近期上市的新希望服务毛利率均值为43.13%,世纪金源服务为33.83%。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9个月,朗诗绿色生活分别实现净利润0.25亿元、0.34亿元、0.41亿元。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30家上市物企平均营收为13.16亿元,平均净利润为2.47亿元。 此外,朗诗绿色生活的业务区域分布过于集中。 招股书显示,朗诗绿色生活绝大部分业务集中在长江三角洲。2018年、2019年及截至2020年9个月末,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项目管建筑面积分别占总在管建筑面积的90.8%、88.8%及87.1%; 与此同时,去年前三季度,长江三角洲在管物业产生的物业管理服务收益分别占物业管理服务总收益的86.6%。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前9个月,朗诗绿色生活录得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466.5万元,较2019年末的1.17亿元下跌约146.62%;录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为-2.75亿元,而2019年末该指标为5.72亿元。 对于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大幅下跌的原因,朗诗绿色生活解释称,主要由于贸易应收款项因季节性波动而增加8170万元。 “若干客户因付款偏好而倾向在年末支付其物业管理费。”朗诗绿色生活这样表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负债比例。2018年、2019年及截至2020年9月30日,朗诗绿色生活的资本负债比例分别为459.8%、874.2%以及227.5%。 此外,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前九个月,朗诗绿色生活流动比率分别为2.7、1.8以及1.1。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越低,说明企业资产变现能力越弱,短期偿债能力也越弱。 对母公司依赖小,超四成在管面积来自第三方项目 不过,“小”的朗诗绿色服务也有“美”的一面。 与多数上市物企严重依赖母公司不同,朗诗绿色生活服务对母公司朗诗绿色集团的依赖性十分小,主要靠自身市场化开拓能力进行业务扩张。 截至2020年9月,朗诗绿色生活来自独立第三方的项目在管面积为69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89%,占总在管面积比重达42.9%,较2018年提升26.3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近期递表的荣万家、新希望服务以及世纪金源服务,来自第三方项目在管面积比重分别仅为4.6%、0.3%及25.3%。 与此同时,朗诗绿色生活总在管面积增速亦较快,2018年末,朗诗绿色生活总在管面积为910万平方米,到2019年末,增加至1500万平方米。截至去年三季末,已达到1620万平方米。 收入方面,朗诗自身开发项目对朗诗绿色生活收益的贡献总额在过去三年基本持平,但占比逐渐降低。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9个月,朗诗绿色生活收益中,来自于朗诗自身开发的项目分别为1.45亿元、1.66亿元及1.40亿元,分别占物业管理服务产生收益的73.1%、55.8%及47.2%。 二手房代理服务受物业企业青睐 招股书显示,朗诗绿色生活目前收益主要来自三大业务,包括物业管理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社区增值服务。 2020年前9个月,朗诗绿色生活的物业管理服务收入2.97亿元,占总收入的73.1%;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0.74亿元,占比18.3%;社区增值服务0.35亿元,占比8.6%。 其中,社区增值服务板块增长速度最快。2019年该板块营收3756.2万元,同比增长54.1%;2020年前9月同比增长41.14%。 其中,为社区增值服务贡献了相当大的收入来源的是二手房物业代理服务。2019年底,朗诗绿色生活服务取得有关经纪牌照后,开始提供二手房物业代理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已有多个房企开始重视二手房物业代理服务,即在所管理的住宅小区内,提供二手房租售业务,同传统房屋中介“抢蛋糕”。 1月26日,据龙湖集团官方披露,将依托物业管理板块,新增房屋租售业务航道。不仅如此,目前恒大、万科、碧桂园、绿城、保利、旭辉等头部物业企业都对房屋租售业务有所布局。 多个物业企业发力二手房租售,或因为二手房代理服务拥有极高的毛利率。朗诗绿色生活招股书显示,在2020年前9月,在二手房代理服务助力下,该公司社区增值服务毛利率为68.9%,较2018年提升7.9个百分点。 剥离科技系统运营业务,募集资金用于战略收购 招股书显示,朗诗绿色生活是朗诗绿色地产集团旗下物业管理企业。朗诗绿色地产集团董事长田明持有朗诗绿色生活53.54%股份。 早前,朗诗绿色地产直接持有朗诗物业管理。随后,朗诗绿色地产向SouthernCityHoldings转让其于朗诗物业管理的1%股权,并向朗鸿管理转让其于朗诗物业管理的99%股权。 与此同时,朗诗绿色生活还将一些不重要的业务移出上市公司。2015年底,朗诗绿色生活开始缩减科技系统运营业务的运营规模,将资源集中于物业管理业务。 “董事会认为科技系统运营业务有别于物业管理业务,两者之间在性质上迥然有别。”朗诗绿色生活表示。 2021年1月,朗诗绿色生活服务完成了向朗诗设施转让科技系统运营业务。 上述操作完成后,朗诗绿色生活完成了上市架构的调整。 针对IPO募资用途,朗诗绿色生活招股书显示,所得款项将用作战略收购及投资,及进一步升级数字化智能系统的软硬件、加强客户数据安全及设立战略分析平台、开发及升级内部管理系统等。 此外,部分款项海将用作持续激励,招聘人才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日前,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绿色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服务电商企业绿色发展,引导电商企业提高绿色发展能力,积极探索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企业发展模式,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等取得实效。电子商务企业的落实情况如何?在探索绿色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实践?在绿色转型方面相关行业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绿色运营 节能增效对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持续推动电商企业节能增效,是《通知》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低碳环保水平、增强数字化运营能力等是电商企业实现节能增效的重要方式。 《通知》提出,引导电商企业积极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设备,做好办公经营场所、网络机房、仓储和物流配送的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健全绿色运营体系。 “京东在仓储和配送、网络的绿色建设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京东物流在上海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布局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在2018年正式并网发电。目前,光伏发电已覆盖园区内包括仓内照明、自动分拣、自动打包、自动拣货等多场景作业的用电需求。预计2021年底,光伏电站装机总量将达到200兆瓦,实现年发电量1.6亿度以上。 配送方面,截至目前,京东物流在全国7个大区、50多个城市,总计投放新能源车近1.2万辆,规模化新能源车队覆盖多种业务场景,其中北京市自营城配车辆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辆。 菜鸟网络也在物流园区的绿色建设方面迈出大步。据菜鸟网络绿色行动项目负责人介绍,2017年起,菜鸟网络就开始在上海、广州、杭州、武汉、东莞的智慧物流园区内建设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站。2020年菜鸟物流园区实现年发电量超过2000万度,相当于节省8000吨煤炭。未来,菜鸟物流园区年发电量将超过10亿度,预计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通知》提出,鼓励电商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供需匹配,提高库存周转率,推动多渠道物流共享,应用科学配载,降低物流成本和能耗。 生鲜电商平台美菜网在这方面持续发力。“美菜自身一直秉承‘绿色发展’、节能环保的理念,采用低耗能、低排放的设备设施构建绿色供应链。”据美菜工厂负责人高健介绍,美菜通过大数据应用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精准预测采购量,尽最大努力减少库存带来的损耗;引进了数千辆新能源配送车辆,降低碳排放。此外,利用大数据算法模型,美菜上线了“一平台两系统”,其中配送调度系统可以自动为配送司机制定最优配送路线,匹配距离最短的配送商户,减少了近60%的无用运输。 绿色包装 电商、快递等业态的蓬勃发展,在大大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让快递包裹变得“更瘦”“更绿”是近些年相关部门和企业努力的目标。为加强快递包装绿色供应链管理,《通知》从推动快递包装减量、推进可循环包装应用、规范快递包装使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采用产地直采、原装直发、聚单直发等模式是从源头减少快递包装用量的重要途径。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京东物流通过入仓优惠政策激励上游品牌商企业推行直发包装,目前宝洁、联合利华等品牌商上千个商品SKU(库存量单位)实现出厂原包装可直发,截至目前已减少物流纸箱使用1.5亿个以上。 菜鸟也在大力推动商家原箱发货,即商品的出厂包装到仓后,不用拆零和二次包装,直接发出,大大降低纸箱等物料的使用量。据统计,仅2020年11月,发自菜鸟仓的原箱包装、环保拉链箱发货比例就占近50%。 《通知》提出,重点地区的电商企业要逐步停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减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在减少不可降解塑料使用方面,菜鸟进行了多番试点和探索。”菜鸟网络绿色行动项目负责人举例说,2020年11月份,菜鸟仓在“双11”期间,将正在使用的塑料袋包装更换为生物基环保袋,减少塑料的使用。在寄件场景中,也试点推进环保寄件袋,这种专属环保袋由秸秆、陈化谷物等可再生原料参与制作,与同尺寸的其他快递袋相比,每个环保袋在生产环节可直接节省4.4克塑料。 除了包装减量之外,推广可循环复用包装、建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渠道,也是强化快递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通知》提出,推动生鲜电商企业在同城配送中推广应用可循环配送箱、可复用冷藏式快递箱等;推动电商外卖平台与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在重点区域投放外卖餐盒等回收设施。 “物流、包装上的环境友好一直是我们非常注重的方面。”每日优鲜市场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日优鲜首创了前置仓模式,每天由城市中心仓向各个前置仓发货,再由前置仓将商品配送给消费者。在中心仓到前置仓环节,每日优鲜采用了可重复使用的配送箱;在前置仓到消费者的这段配送路途中,会尽可能将所有商品打包进一个包装袋里,减少纸箱的使用和包材浪费。 “在外卖餐盒回收等方面,饿了么做过许多尝试。”饿了么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饿了么可持续实验室携手易代扔平台发起上门回收废弃餐盒、饮料瓶公益行动,许多城市的消费者吃完外卖再也不用担心塑料餐盒“盒”去“盒”从,可以使用手机预约上门“一键回收”,在家就能完成外卖餐盒、饮料瓶等可再生垃圾的回收工作。饿了么还联合后端回收机构,针对平台回收外卖塑料垃圾,并在饿了么APP上添加回收入口方便消费者参与回收活动等。 绿色治理 从记者采访了解到的情况看,一些大型电商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已有较成功的尝试,但还显得不足。特别是在绿色转型过程中,行业、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所遭遇的一些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忽视。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使用绿色包装、一次性塑料包装替代产品已成为全社会毫无争议的共识,但是目前的替代品成本较高并且不能完全满足不同行业和不同用途的需求,已成为制约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 比如过度包装。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告诉记者,绿色包装在行业内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过度包装这一痛点却始终无法从根源上解决。“一些生活用品,可能它既有塑料包装,也有纸质包装,包装盒很大,物品却很小。” 有些替代品的使用体验不好。从2021年1月起,我国禁塑令已全面落地。可以预见,最严“禁塑令”的实施有利于有效控制塑料污染,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难题。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给记者讲了点奶茶的亲身经历。“我点了两杯奶茶,结果发现塑料的用量反而比过去增加了。由于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被禁,商家转而使用了纸吸管。但纸吸管无法戳破奶茶的塑封杯盖,商家送了一根塑料果签用于戳破杯盖。奶茶喝到最后,纸吸管无法吸出芋泥等沉淀物,商家又送了一把塑料勺。”楼仲平表示,表面上看,禁塑令把塑料吸管禁了,结果一些商家为了弥补纸吸管的体验不佳问题,却又额外增加了更多塑料用量,这完全违背了禁塑令的初衷。 外卖餐盒问题同样棘手。“外卖菜品有别于传统电商的物品,如淋油水煮类、蒸品类、煎炸类、烧烤类及砂锅石锅类菜品等具有高油高热特质,出锅温度多高于100摄氏度,且高于纸质及可降解塑料餐盒耐受性,这是使用时的挑战。使用后如回收再利用,需要清洗油污,回收成本也较高。”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包装回收体系不完善,回收渠道匮乏,导致许多消费者即使愿意参与进来,也不知该如何处理。有必要建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渠道,探索建立上下游衔接、跨平台互认的运营体系。 从主管部门到包装物生产厂家,从快递企业到网络商家再到普通消费者,从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再制造和监管,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绿色治理需要共同协作、形成闭环效应。“只有生产企业、包装企业、电商平台、物流企业以及每一个消费者携手,才能让绿色生活蔚然成风。”朱黎阳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春沐阳)
近日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这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部署的落实。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将发生深刻转变。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 目前,绿色发展正成为各行业未来规划的重要部分。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就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需要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集约、高效、创新、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将步入新阶段 2020年以来,尽管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各国仍然没有忽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长期重要任务。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日本、韩国等国也陆续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 记者了解到,所谓碳达峰,主要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所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绿色发展也将迈入新的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我国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的目标。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义举分析称,绿色发展不仅能够摆脱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依赖,还能够发展节能减排相关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2020年10月份,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气候投融资的定义与支持范围,对气候投融资作出顶层设计,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该文件的出台对于指导和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助力实现“30·60”目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指导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4年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 易纲此前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表示,中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三是建立绿色金融试验区。 此外,中国还积极倡导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通过二十国集团(G20)、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等多个平台,与新加坡等国家共同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李义举认为,未来环保领域的投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绿色金融也将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在总量上,绿色金融规模将不断扩大;在结构上,绿色金融产品发展将更加均衡。 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 “中国的绿色金融起步较早,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易纲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关键是做好绿色金融政策设计和规划,发挥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 此次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周茂华认为,要完善激励政策,提升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吸引力,提升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 在建设绿色金融标准方面,此次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易纲表示,要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绿色金融标准要“国内统一、国际接轨”,争取年内完成《中欧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此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也至关重要。易纲表示,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建设碳市场,发展碳期货。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金融政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如何?怎样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如何织密金融安全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就2021年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2021年人民银行如何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易纲表示,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在结构方面,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的金融支持。同时,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疫情期间特殊的、阶段性的政策在完成使命后将退出,如何避免政策退出的叠加效应? 对此,易纲表示,中国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也没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大水漫灌”。因此,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而言,退出问题较小。 宏观杠杆率增速预计今年回到基本稳定轨道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新的一年,人民银行将如何平衡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 “从宏观上,要稳住宏观杠杆率。”易纲表示,2020年,疫情冲击使GDP增长率较低,使得我国宏观杠杆率,也就是总负债和GDP之比明显上升。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放慢,预计今年可以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易纲强调,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要稳妥处置个体机构风险和重点领域风险,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风险处置过程坚持依法合规、稳妥有序。完善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加强行为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支持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 金融系统始终关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发展,2020年已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今年如何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 易纲表示,金融系统将进一步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型的现代金融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支持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今年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工具支持力度保持不变。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持续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商业银行扩大“三农”、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投放。鼓励银行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水平,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 ——继续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引领作用,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专项金融债券,推广供应链票据和应收账款确权,促进企业发债融资。引导市场推出更多供应链金融产品,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金融服务,保持对脱贫地区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大对种业发展等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主体通过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 继续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已在2020年顺利完成,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也引起了较多关注。2021年,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还将推出哪些举措? 易纲介绍,2021年人民银行将进一步疏通LPR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通过深化LPR改革推动存款利率的逐步市场化。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存款和异地存款的管理,维护存款市场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进一步健全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2020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较好地起到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提高了货币政策自主性。”易纲认为,去年人民币汇率有所升值,主要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反映。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基本面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同时,人民币汇率呈现较强走势也和美元指数走弱有关。 易纲表示,2021年将继续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注重预期引导。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继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过去一年,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节奏未被疫情打乱,惠誉成为第二家进入中国的国际评级公司、中国债券纳入富时罗素指数有了明确时间表……下阶段,人民银行将如何继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金融业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易纲表示,下一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切实转变开放理念,推动系统化、制度化开放。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各项配套制度,促进监管模式和制度体系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统筹推进金融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 扩大开放之后,相应的金融监管必须跟上。易纲强调,要构筑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监管框架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监管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维护好金融稳定。 发挥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金融业在服务绿色发展、促进相关目标实现方面有哪些安排? 易纲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我国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将发生深刻转变。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是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 “中国的绿色金融起步较早,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余额1万多亿元,居世界第二。”易纲表示,下一步,关键是做好绿色金融政策设计和规划,发挥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三大功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 为此,他提出,要逐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做好统计、评估和监督等工作;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对社会公开披露碳排放信息;三是构建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增加碳减排的优惠贷款投放,科学设置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等;四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建设碳市场,发展碳期货;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绿色金融标准要“国内统一、国际接轨”,争取年内完成《中欧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