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再次推介95个重点项目 总投资上千亿 拟引入民间资本422亿元 从中关村创客小镇二期到昌平区智能无人机系统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从通州区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到石景山区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北京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吸引民间投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近日,北京市再向社会公开推介9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60亿元,拟引入民间资本422亿元,占比40%。 全年民间投资预计实现正增长 今年以来,北京市为应对疫情影响,陆续发布实施了“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16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推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市发改委介绍,多重有利因素推动下,1到11月,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9%,高于全国水平9.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将实现正增长。 在此基础上,市发改委会同各区、各部门再次梳理筛选了一批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模式创新潜力大、有一定融资需求的项目,开展今年第二批公开推介,引导广大市场主体投资、参与合作建设运营,进一步提振社会投资意愿,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面向‘十四五’时期首都新发展,此次推介了一批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支撑的项目,力求‘四个突出’。”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更加突出“两区”建设,集中推出一批城市副中心、临空经济区、“三城一区”等重点功能区项目;更加突出“五新”政策落地,集中推出一批新型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智慧物流、AI智慧场景应用等领域项目;更加突出智能制造,集中推出一批新材料、生物医药、无人机制造等高新技术制造业项目;更加突出城市更新,集中推出一批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厂房改造、产业园区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提级改造项目。 科技创新领域投资额最大 记者注意到,从区域分布来看,此次推介的95个项目中,中心城区项目40个,平原新城项目30个,生态涵养区项目25个。从民间资本参与方式来看,此次拟推介的项目中有85个项目计划通过PPP、合作开发等股权投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占比88.5%、较上一批次提高5.7个百分点。 项目清单显示,此次推介的项目涵盖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制造、金融业、文化旅游、商务服务业、基础设施、健康养老、住房保障等9个重点领域。其中,总投资额最大的是科技创新领域,共有16个项目,总投资达267亿元,包括西城区全球创新智慧融媒体中心项目、中关村创客小镇二期项目、海创百纳高端仪器产业园(怀柔科学城硬科技孵化项目)等;商务服务业领域总投资额也超过200亿元,10个项目总投资共221亿元,包括海淀永丰TOD综合体项目、石景山区点石商务公园项目、临空区国际消费枢纽项目等。 数量最多的是文化旅游领域,共有24个项目,包括西城区北京繁星戏剧村、门头沟区黄草梁自然风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妙峰山悦榕国际酒店、怀柔区白河湾国际休闲小镇、密云日光山谷项目等,总投资共86亿元。 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将获精准服务 深受资本青睐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有4个,包括西城区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项目、海淀区城市级智慧停车项目、大兴区高速公路智慧公路港等,总投资共68亿元。 另外智能制造项目有14个,包括门头沟区制冷型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生产线项目、昌平区智能无人机系统开发及产业化项目、顺义区虚拟手术模拟器项目、大兴区机器人关节谐波减速器产业化项目等,总投资共60亿元。金融项目有5个,包括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金融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研发设计中心项目等,总投资共120亿元。 老百姓更关注的基础设施领域,这次有11个推介项目,包括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厂三期项目、海淀区稻香湖再生水厂二期工程、通州区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一期)等项目,总投资共64亿元。另外健康养老项目有5个,包括西城区恒颐复健之家·自如项目、怀柔区雁栖镇养老照料中心项目等,总投资共4亿元;住房保障项目有6个,包括海淀区上庄镇东小营村B01/B02等地块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石景山区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南区)项目、怀柔区栖美园公寓改造项目等,总投资共170亿元。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也将持续拓展民间资本投向领域,不断优化投资兴业政策环境,精准服务保障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助力民营企业更好发展。
石大胜华1月15日晚间公告,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亿元到2.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2800万元到5800万元,同比减少9%到19%。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5767万元,这意味着四季度净利润1.92亿-2.22亿元,环比三季度增长92.21%-122.2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2.74倍-39.01倍。 公告显示,业绩预减主要是公司部分生产装置因市场、工艺等原因,预计未来不能为公司带来经济利益,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约5600万元;其次,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MTBE系列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存货跌价准备预计净增加2800万元。 作为电解液溶剂行业龙头,石大胜华是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溶剂供应商,目前电池级以上DMC产能7.5万吨,EMC/DEC产能5万吨,EC产能4万吨,PC产能2万吨,合计锂电池溶剂产能达18.5万吨,占国内锂电池溶剂产能70%以上。 2020年6月份以来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能源汽车需求充分释放,动力电池装机数据环比持续回升,锂电池溶剂供不应求,四季度产品价格一度高达1.7万元/吨。有分析指出,需求增长背后,行业产能短期难以提升,石大胜华所处赛道竞争格局清晰,行业壁垒极高,供给紧张情况持续存在。这是公司四季度业绩大增的主要原因。 石大胜华在电解液领域持续扩产,泉州项目一期产能预计2021年4月投产。包括2万吨电池级EC、10万吨DMC,共计12万吨,项目建成后公司DMC产能翻倍。泉州石化是石大胜华多年来碳酸酯技术积累的集中应用,同时改用更先进的催化剂,原料、运输、生产成本均有大幅降低,泉州项目将大幅提升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同时,公司追随主要客户新宙邦、江苏国泰的脚步,开启首个海外投资项目。公司拟与PCCRokita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一期拟投资建设2万吨/年碳酸乙烯酯项目。项目预计投资1.7亿元,建设2万吨/年碳酸乙烯酯装置,项目建设地为波兰下西里西亚省的下布热格,占地面积为46000平方米,预计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公司在波兰进行该领域的布局,是基于欧洲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实现对客户的就近供应并拓展周边市场,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为公司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源动力,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除电解液溶剂外,公司在新能源电池领域还布局了添加剂、硅碳负极等项目。添加剂方面,公司近期建设的5000吨/年动力电池添加剂项目(一期)项目已完成工程主体建设及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试生产方案经专家评审通过,符合试生产条件,项目中的氟化锂、氟苯已开始试生产,产品调试合格。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材料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业务之一。公司进行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材料的布局,有利于抢占市场先机,为公司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源动力,进而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公司还以自有资金投资建设40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项目。项目总投资1.75亿元,其中一期投资5128万元。整体项目分3期建设,其中一期6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生产装置及40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对应的储运设施,建设期自2020年至2021年。硅碳负极项目属于锂电类高新技术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政策项目。项目建成将推动国内动力电池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公司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延长公司产业链。
受益行业高景气度影响,博汇纸业1月15日晚间发布公告,预计2020年业绩增长超5倍。同日,公司还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50亿元提升产品品质、促进增产降污,有望将好势头延续至2021年。 根据非公开发行预案,博汇纸业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4.01亿股,募集资金50亿元,用于绿色环保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数字化转型项目,高档包装纸板5号机、6号机生产线改造项目,以及化机浆配套废液综合利用项目和偿还银行贷款。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 高档包装纸板5号机、6号机生产线改造项目的达产,将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公司在高档包装纸领域的竞争优势,在原有产能的基础上提升产品品质标准、增加产品品种,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数字化转型项目的落地,将赋能生产管理全过程,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管理决策能力的同时,节约劳动力成本和管理费用,为公司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绿色环保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和化机浆配套废液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对固废、废水及废液的处理能力,通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液排放以避免园区废水排放总量的限制、释放未被充分利用的化机浆设计产能,通过固废、废水和废液的综合利用为生产过程提供动力,是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同日,博汇纸业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2亿元至8.49亿元,同比增加514.15%至534.38%。公司称,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产业政策影响,行业景气度回暖,公司产品销量和价格在2020年度稳步上升。公司年产50万吨高档牛皮箱板纸项目、年产50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及子公司江苏博汇二期年产75万吨高档包装纸板项目于2019年下半年投产,当年产品销量增长幅度同比超过30%。
华鲁恒升湖北荆州基地项目再进一程。 1月15日,华鲁恒升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议案,将由控股子公司华鲁恒升(荆州)公司斥资115.28亿元建设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和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根据程序,上述项目尚需公司股东大会通过,并在荆州地方政府满足项目落地前置条件后实施。 华鲁恒升董事会秘书高文军对记者表示,荆州水路、铁路交通便利,同时贴近产品市场,是公司“走出去”进行区域布局的一个较理想基地。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所需的程序,并密切与当地政府沟通,待煤炭指标项目落地前置条件实现后,可尽快实施项目建设。 布局荆州 有望再造一个华鲁恒升 2002年上市的华鲁恒升是国内煤化工行业龙头企业。“华鲁恒升核心竞争优势来自生产和管理成本的极致优化。”天风证券分析师李辉认为,华鲁恒升通过技改、配套降低原材料成本,通过丰富产品链、提升附加值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通过精益求精的管理优化管理成本,公司成本优势领先行业。 上市以来,华鲁恒升业绩快速增长。2002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从4.51亿元增长到141.9亿元,增长超过31倍;净利润从0.46亿元增长到24.53亿元,增长超过53倍。 不过,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公司发展受到煤炭、能耗指标的制约,土地、水、电、汽等资源要素配置不足,园区环境承载和运输瓶颈问题愈加突出。 高文军告诉记者,公司一方面积极调整原料、产品、市场和运输结构,一方面尝试“走出去”,贴近市场,加快区域布局。2020年10月31日,公司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政府签署协议,建设荆州现代煤化工基地。 高文军介绍说,荆州地处长江沿岸,水上交通便利,当地的水资源丰富,可满足煤化工生产用水需求;浩吉铁路开通打通了内蒙古、陕西等地煤炭向湘鄂赣运输通道,解决了煤化工原料来源。同时,公司的产品大量销往华东地区,在荆州建设基地贴近市场,可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 此外,目前公司本部德州位于“2+26”通道城市范围内,需要执行更严格的环保排放要求。公司在荆州布局第二基地后,将可进行产能调剂,降低环保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与当地政府签署的协议中,约定了由地方政府负责煤炭、能耗、尿素产能、环境容量等指标落实,为项目落地奠定基础。 董事会通过议案 拟115亿元投建两大项目 2020年10月31日签署协议后,各方就紧锣密鼓推进项目落地。2020年11月19日,荆门基地项目投资主体华鲁恒升(荆州)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华鲁恒升持股70%,关联方华鲁集团有限公司和华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持股20%和10%。 2021年1月13日,公司董事会全票通过了在荆州江陵经济开发区建设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和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的两个议案。作为荆州基地规划的一期项目,两大项目总投资115.28亿元,规划2023年投产。 其中,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拟投资59.24亿元,采用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建设4台煤气化炉,配套建设2套空分装置、3台高温高压煤粉锅炉和公用工程设施,项目将延续德州基地的低成本优势,达产后有望创造客观的利润。 拟投资56.04亿元建设的合成气项目,将建设100万吨/年尿素生产装置、100万吨/年醋酸生产装置以及15万吨/年混甲胺和15万吨/年DMF生产装置。该项目将充分利用公司煤气化及多产品工艺生产经验,夯实一头多线的产业链优势。 公告显示,上述项目为华鲁恒升荆州现代煤化工基地首批项目。投资该项目可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荆州基地项目建设将复制公司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产业经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盈利能力。”高文军表示。
1月15日晚,日科化学披露公告,拟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3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滨州海洋化工有限公司2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技术改造项目。 根据预案,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4500万股(含本数),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发行对象不超过35名(含35名)。本次发行采用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式,在中国证监会作出予以注册决定后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行缴款。 据了解,本次公司定增的募投项目将由公司子公司日科橡塑负责实施,该项目主要为盘活滨州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烧碱产能指标,拟对现有2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滨州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 通过该项目可形成具有协同、互补性的业务组合、开拓新的业务板块和利润增长点,满足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据介绍,氯气作为烧碱生产过程的联产品之一,是日科橡塑生产ACM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之一。该募投项目达产后,将能够为日科橡塑就近运输液氯,一方面有效解决氯气作为危化品的运输安全问题,并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液氯产品的持续稳定供给,能够平抑公司液氯采购的价格波动,稳定生产成本,实现对上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此外,项目所在的沾化经济开发区是以热电与盐化工为基础产业链的化工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对于募投项目产成品氢气亦具有较大的需求量。该募投项目达产后,产成品氢气可向园区需求企业供给,为园区客户提供了稳定的氢气来源。 根据公告,项目预计募集资金到位后16个月建成投产,项目建成投产后第一年生产负荷为50%,第二年生产负荷为70%,第三年达产。
桐昆股份(601233)1月11日晚公告,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1.24亿股(含本数),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为16.07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江苏省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热电联产扩建项目”和“年产15万吨表面活性剂、20万吨纺织专用助剂项目”。 桐昆股份主要从事各类民用涤纶长丝的生产、销售,以及涤纶长丝主要原料之一的PTA(精对苯二甲酸)的生产。公司在行业中有“涤纶长丝企业中的沃尔玛”之称。 桐昆股份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对象为公司控股股东桐昆控股的控股子公司磊鑫实业。磊鑫实业将以现金方式认购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的全部股票。 据悉,受桐昆股份发行的可转债转股等因素的影响,桐昆股份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有所下降。通过认购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桐昆股份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控股比例将得到提升,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同时,控股股东通过全额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也意在向市场传递其长期看好公司价值的积极信号。 具体来看,作为本次募投项目之一的“江苏省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热电联产扩建项目”,该项目位于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供热片区。据桐昆股份方面介绍,项目的实施,可有效解决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特别是桐昆股份投资项目的热负荷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年产15万吨表面活性剂、20万吨纺织专用助剂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桐昆股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 据了解,桐昆股份已具备700多万吨的涤纶长丝的生产能力。未来南通如东洋山港500万吨PTA项目和240万吨的差别化纤维项目和江苏沭阳年产240万吨长丝(短纤)等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一方面大大增强桐昆股份的总体竞争能力及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对纺织用表明活性剂和纺织助剂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本次募投项目所涉及的产品主要应用于纺丝过程及后加工等过程中,是桐昆股份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环节。募投项目的实施可以大大提升表面活性剂及纺织助剂的生产能力,一方面有利于桐昆股份产业链的完善,并降低桐昆股份整体的生产成本,有助于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公司多年来在表明活性剂和纺织助剂市场中优势进一步扩大,扩大在该领域的销售规模,为公司创造更好的效益。 另外,桐昆股份作为拥有核心纺丝油剂技术的企业之一,在油剂产品的生产中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填补了国内纺丝油剂技术的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本项目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辅料供应保障,有利于加快我国高端油剂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差别化涤纶油剂的国产比率。 在谈及本次募投项目对公司的影响时,桐昆股份表示,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为公司现有业务的扩展和补充,不会导致公司业务的重大改变和资产的重大整合,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本次发行募集资金的使用有利于公司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利息支出,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王晨婷)12月2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刘锦表示,为缓解疫情导致的出国留学受阻问题,教育部推动94个中外合作举办的大学、机构和项目临时扩招,共录取3031人。刘锦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对教育对外开放的一场大考。疫情不仅给正常的教育合作交流按下“暂停键”,而且给跨国(境)流动的各类学生、教师的健康和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疫情,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迅速行动、全力应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针对在华的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和在内地(大陆)的港澳台师生,坚持“属地化管理、一体化推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内地(大陆)的港澳台师生零感染,在华外国留学生确诊病例已动态清零。“针对海外留学人员群体,我们持续强化防疫指导,建立远程会诊机制,上线疑似症状风险自评,整合国内高校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平台,配合外交部等部门安排临时航班接回确有困难的留学人员,努力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刘锦说。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共审批和备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580个(独立法人机构7个,非独立法人机构84个,项目489个),其中本科以上356个。截至2020年底,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目前,国内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在读学生已超过30万人,我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合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