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12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JS016于6月获批进入国内I期临床试验阶段,并于7月完成I期临床试验受试者入组。公司也将后续开展针对新冠病毒高危人群的研究,以评价JS016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作用。
在中期业绩这场大考里,疫苗股作为香饽饽自然吸引了诸多市场目光。 毕竟,虽然新冠疫情带来黑天鹅阴云,但在资本市场上,其作为2020年最为闪亮的概念,大放异彩,谁碰谁涨,股价可以从麻雀变凤凰。 今年以来,疫苗指数累计上涨近160%,股价翻倍的个股不再少数,现有所回调。 数据来源:Wind 然而,大浪淘沙过后,是不是金子才是关键,而正如前几日疫苗概念的频繁回调一样,那些热门的大牛股的表现可谓是要么平平无奇,要么爆雷不断。 8月11日收盘,A股疫苗板块延续此前颓势,较为低迷。 数据来源:Wind 大牛股业绩纷纷跳水 1.西藏药业业绩平平 首先来看,新晋“大牛股”西藏药业,自今年6月中旬,该公司与斯微生物缔结面向全球的独家战略合作关系之后,其股价便开始起飞,目前其股价涨幅接近5倍。 而相对于飞跃龙门的股价,其业绩就逊色不少,较为平淡。 根据最新财报,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1.57%;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39.76%。 同时,西藏药业趁着近期跌停回调也给投资者打了一剂预防针。 “当前合作涉及的预防性疫苗产品在中国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而如果研发失败,已支付给斯微生物的资金、相关临床费用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官方公告 而市场显然意识到对其期待过高,8月10日该股跌停,而自8月以来,该股累计跌幅已超15%。 数据来源:Wind 此外,私募大佬葛卫东退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其姐姐葛贵兰凭借4.41%的持股比例新进成为公司第三大流通股东,持股数量同样为1093.67万股,占总股本的4.41%。 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 数据来源:Wind 2.沃森生物业绩预亏 沃森生物也同样让市场“大失所望”。 今年6月下旬,其与艾博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临床试验申报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这是mRNA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首次在中国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沃森生物在研产品进展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但这一利好显然与业绩预告形成较大反差,2020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6100万元-6600万元,同比下降22%-28%。 受此影响,其股价便开始震荡下跌,今日跌近3%,要知道今年以来其累计涨幅超过138%。 数据来源:Wind 可以玩味的是,公司大股东在公司颇受瞩目的阶段频频减持自家股票,而投入对手康泰生物的怀抱。 “公司大股东刘俊辉及其一致行动人黄静从4月9日起至6月23日期间,合计减持24次,减持股份逾千万股,套现约4.2亿元。”——官方公告 而根据康泰生物发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在康泰生物近30亿元的非公开发行中,以110元/股的认购价格,刘俊辉将认购超3亿元的份额,占比已超10%。 对此,深交火速下发关注函,询问其是否违背了同业竞争承诺的问题,而刘俊辉表示,仅是出于对发展前景的看好进行的财务投资,且其认购的康泰生物股份份额较低,对两家公司仅构成财务投资而未参与生产经营决策。 “2020年上半年,康泰生物实现营业收入8.70亿元,同比增长7.71%;扣非净利润2.54亿元,同比上涨3.53%...近日与阿里斯康签署中国内地市场独家授权合作框架协议。”——官方公告 康泰生物在研产品进展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这就意思了,难道真应了“人家的饭菜都是香的”这句俗话,倘若其对康泰生物发展前景真的看好,是否意味着其对自家公司的经营情况存在一定的不自信,毕竟沃森生物也是深交所长期的重点关注对象,曾因财务指标出现多处背离之处而受到连环询问。 此外,市场较多关注的以下相关概念标的也表现不及预期。 连续三年年报被出具“非标”的未名医药业绩继续颓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未名医药预计亏损6665.43万元——9998.15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由盈转亏(去年同期盈利2565.53万元)。 但其股价与业绩整体出现背离之势,今年以来已累计上涨超过216%,现有所回调。 数据来源:Wind 而相对于大涨的股价,作为血制品医药龙头的华兰生物也表现平平。 根据最新财报,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7亿元,同比下降1.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亿元,同比仅仅增长0.94%。 今年以来,华兰生物股价累计上涨超122%,市值逼近1100亿元,而这也受益于其也搭上了疫苗概念的快车。 “目前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推进顺利,目前公司正陆续提交新冠肺炎疫苗申报临床所需的相关资料。”——官方公告 数据来源:Wind 炒作背后的泡沫 基于上述,可以发现,近期炒得红火的疫苗股业绩表现并没有多么“逆天”。 而业绩不及预期充分反映了过热情绪下的泡沫有多大,即炒作情绪过热了。 本次疫苗股也是乘着这股炒作之风直冲云霄,要知道A股的涨跌走势习惯于提前消化预期,即市场炒作也是基于此。 疫情时期,人们寄希望于疫苗的及时出世,来挽救千万生命,而这一量价齐升的市场蛋糕潜力之大可想而知。 国内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的潜在市场与利润测算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 然而,有句话叫做“你觉得只是你觉得”,由于市场炒作的通常是一种预期,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可能性,这便意味着它存在不确定的变数。 尤其是在这一特殊时期,新冠疫苗作为防控全球疫情的“灵丹妙药”,或将凸显其公共服务属性,虽具备盈利潜能,但在一定时期内或更倾向于公共产品定价,这便意味着:一旦盈利低于预期,入局疫苗的标的就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名为回调风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便会悬于头顶。 “我们的目标还在于确保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公正地使用该疫苗。同时,在疫情大流行期间我们不会从疫苗中获得任何利润,会以non-profit(非营利)的价格销售。——阿斯利康公司 除此之外,疫苗研发具备高门槛,对技术资金要求较高,不少不具备规模优势的公司也只是为了蹭概念炒股价,随着近期有公司接连发布澄清及减持公告的释出,就可以看出,在这一题材持续火爆之下,你以为的肥肉可能只是“虚胖”。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期疫苗股出现震荡回调的原因,毕竟市场投资者也多少有所意识到,当主营业务与新冠疫苗研发直接相关的公司业绩缺乏亮眼表现,相关标的一飞冲天的股价就显得底气不足了,短期获利资金出逃意愿较为明显。 疫苗股还有未来吗? 也许是时候该意识到,疫苗股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香。 但这不意味着这一关键的细分医药板块完全没有机会。 毕竟我们仍知道的是,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2023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73万例,其中,美国、印度、巴西等地的疫情还在反复爆发。 数据来源:微博 而在这一关键时期,医药,尤其是疫苗的发展潜力还是需要被肯定的。 “目前全球约有165种疫苗处于试验阶段,26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六种已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三种来自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 国内新冠疫苗研发进度概览以及预测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 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之下,本就受监管强化的疫苗行业的潜力空间有望进一步被打开,大概率迎来黄金时期,尤其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人们预防保健意识水平不断深化,接种率得以提升,重点品种批签发表现有望向好,使得相关入局的企业得到布局机遇,其中,优质头部企业的稀缺性或将进一步凸显,率先享受增长空间带来的红利价值,例如利好创新型疫苗医药企业(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 结语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一把将疫苗行业推上了市场风口,备受瞩目。 在各路人马的积极入场后,无论是医药指数,还是相关热门个股都处于一定的高位,而这主要归功于市场炒作的驱动,但这一大涨里的水分也不少,投资者需要对真正受益的龙头进行辨别,中期业绩的表现——是否符合市场预期,或许可以让市场对疫苗板块的热情理性冷却,对蹭概念来拉高估值的鱼目混珠之象得以清晰。 但作为今年的热门板块,疫苗概念依旧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毕竟新冠疫情正在进行时,行业拐点正在到来,本次震荡下跌是对中期业绩的消化,亦是对前期快速拉涨的修正。基于目前A股市场结构性机会较为充足,短期调整或为部分个股带来一定的机会,毕竟市场依旧想要以合理的价格入手优质的股票。
8月10日,君实生物(1877.HK,688180.SH)宣布,公司任命PatriciaKeegan博士为首席医学官(CMO),负责公司临床开发项目的领导和管理。 对此,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博士表示:“我们非常欢迎Keegan博士的到来。在过去30年间,Keegan博士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和药政监管人士,在肿瘤药物的推进和审评审批等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和成果。我们期待在Keegan博士的助力下,君实生物的产品管线将得到不断拓展,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进入商业化阶段,并推动公司向‘立足本土,布局全球’的战略目标迈进。” 从教育背景看,Keegan博士在洛约拉大学斯特里奇医学院(LoyolaUniversityStritchSchoolofMedicine)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完成内科住院医师培训,在洛斯维•帕克纪念研究所(RoswellParkMemorialInstitute)完成肿瘤专科博士后培训。 从工作履历看,Keegan博士在肿瘤治疗,临床研究和药政监管等方面拥有超过30年的经验。在加入君实生物之前,Keegan博士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工作30年,历任肿瘤产品部医学审评官、临床试验设计和分析部副部长、肿瘤产品部部长,她在FDA的最后任职是肿瘤卓越中心(OncologyCenterforExcellence,OCE)副主任。在加入FDA之前,Keegan博士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担任肿瘤科医师和临床助理教授。 加入君实生物之后,Keegan博士将作为君实生物的首席医学官领导和管理公司的临床开发项目,负责临床开发计划的策略、方向和执行,并参与公司整体层面的战略制定。
8月10日晚间,华兰生物披露2020年上半年业绩。今年上半年,华兰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3.87亿,同比减少1.1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亿,同比增加0.94%。 公司营收、净利润增速较前两年明显下滑。2019年年中,华兰生物营收、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6.77%、11.94%。 华兰生物现有业务主要包括血液制品和疫苗制品两大板块。华兰生物2019年营收体系中,血液制品和疫苗制品分别占据7成和近3成的比重。 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华兰生物营收基本全部来自血液制品业务,实现收入13.87亿,较上年微增0.31%。 血制品产能取决于浆站数量和采浆量。目前,华兰生物共有单采血浆站25家,其中广西4家、贵州1家、重庆15家(含6家单采血浆站分站)、河南5家。 华兰生物表示,公司第二季度采浆量逐步恢复到正常水平,贺州、博白、武隆的许可证到期均已换发新的采浆许可证。 华兰生物上半年疫苗制品业务营业收入显示为-579.07万元,主要受报告期内分拆子公司上市影响。 今年4月,华兰生物启动分拆子公司“华兰生物疫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兰疫苗”)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并通过股东转让疫苗公司股份引入了高瓴骅盈和晨壹启明两大投资者。高瓴骅盈与晨壹启明分别斥资12.42亿元、8.28亿元受让华兰疫苗9%、6%股权。华兰生物半年报显示,公司仍持有华兰疫苗75%股权。 目前,华兰疫苗正在接受华泰联合证券辅导,已于6月30日在河南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 半年报透露,华兰疫苗已上市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等6款疫苗产品。其中,流感疫苗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报告期内,公司的狂犬病疫苗等疫苗也已在药品注册过程中。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受益于“恢复期血浆治疗”和“参与新冠疫苗研发”的双重利好,华兰生物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达126.38%。 据华兰生物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的回复,目前公司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近日生物疫苗板块整体回调,华兰生物股价连续多日下跌。截至今日收盘,华兰生物报收60.71元,跌幅为2.08%,总市值1107.57亿。
8月5日,正海生物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4亿元,同比增长1.35%;净利润为5501.57万元,同比增长7.89%。 疫情影响之下,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实现增长,与公司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二季度加大市场和新客户开拓密不可分。半年报显示,正海生物第二季度实现收入8957.73万元,创造了公司单季度收入新纪录。 突发疫情 影响一季度业务开展 作为一家从事再生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医院的口腔、神经外科等医院科室。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国内口腔、神经外科等外科科室业务受到明显影响。 一位从事多年口腔临床的医生告诉记者,口腔诊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水雾飞沫气溶胶,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口腔医生会近距离面对患者口鼻,疫情严峻时期,全国多地发文暂停普通口腔门诊,可有效减少潜在的疫情传播风险。 济南某口腔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疫情期间确实比平时就诊人数少很多。鉴于口腔疾病治疗过程的特殊性,医院特别加强了医护人员防护,疫情严峻时期,院里曾明确非急症的患者可暂缓治疗,同时医院还开通线上服务,为患者提供免费口腔健康咨询服务。” “原计划春节期间整整牙齿。疫情暴发后,我觉得也不着急就一直拖到现在。”日前,一位在口腔医院就诊的市民张先生对记者表示,不是急症的话,大家一般都会往后拖拖,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正海生物也表示,因受疫情影响,医院和诊所等产品消耗终端的手术量明显减少、现场学术推广活动难以开展,公司产品销售受到较大影响,今年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6.96%,销量同比下降54.21%。 练好内功 二季度创单季度收入记录 全面复工复产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海生物静下心来苦练内功。 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在现场学术会议和活动不便的情况下,公司在业内率先开展了线上“直播”,既传递了学术知识,也实现了品牌提升,也为市场开拓打下基础。截至二季度末,公司收获了万余播放量,并在神经外科领域完成新开发终端医院数量接近50家。 此外,公司坚定执行“销售一代、注册一代、临床一代、研发一代”的新产品开发策略,在积极推进各项产品研发进展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公司在售产品的技术改进点。 报告期内,为更贴近市场需求,正海生物将在售产品-生物膜提报了变更注册,目前已经收到了发补通知单;活性生物骨产品的补充资料工作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 公司表示,将保持对进度和效果的密切跟踪和积极沟通、协调解决其中的各项问题,力争早日取得产品的上市许可。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态势逐渐向好,各地区的医院和相关科室逐步开放。前述医院工作人员介绍,二季度特别是本地防控级别下调后,医院门诊就诊量开始提升,近期普通患者就诊人数显著增加。 二季度,正海生物积极开拓新客户、新市场,实现了经营业绩快速增长。半年报显示,公司二季度实现收入8957.73万元,同比增加25.77%,环比增加99.68%,销量同比增加41.56%。二季度销售的突破性进展也使得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了正增长。 正海生物表示,在外部环境压力较大的逆境中,公司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创造了单季度收入的历史新高,为未来的进一步扩大营销版图和良性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无糖健康饮品元气森林的大卖,让国内无糖甜味剂龙头企业莱茵生物嗅到商机。8月4日,莱茵生物发布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秦本军发行不超过1.24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9.2亿元。募集资金中的6.2亿元将用于甜叶菊专业提取工厂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甜叶菊项目”)。 莱茵生物董秘罗华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属于植物提取行业,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健康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目前的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结合现有工厂的产能情况及对未来天然甜味剂发展的看好,公司制定了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预案。” 控股股东 全额认购定增股份 莱茵生物日前发布的定增预案显示,本次公司拟发行股票价格为7.43元/股,发行数量不超过1.24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9.2亿元,其中6.2亿元投向甜叶菊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莱茵生物拟在广西桂林市新建甜叶菊专业提取工厂,并将新设全资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项目总投资额为7.3亿元。甜叶菊项目建成后,计划产能为年产4000吨甜叶菊提取物。 罗华阳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有约300种天然植物提取成分产品,每个提取产品的工艺及要求会有一定区别。本次新建的甜叶菊项目原材料年处理能力预计可达5万吨,产能提升的同时也将实现生产规模的有效提升。” 随着募投项目的实施,需要加大经营各方面的投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未来流动资金具有一定压力,缺口较大。因此,莱茵生物拟将募集资金中的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莱茵生物表示,通过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将扩大甜叶菊提取物的产能,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继续保持在甜叶菊提取细分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持续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华讯投资资深分析师彭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天然甜味剂市场即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甜菊糖市场的增速更是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莱茵生物扩大甜叶菊提取物的产能是顺势而为。”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秦本军将全额认购本次定增股份。 定增完成后,秦本军与一致行动人合计将持有莱茵生物2.88亿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41.83%,仍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彭鹏对记者表示:“莱茵生物本次定向增发股份全部由控股股东认购,控股股东大手笔一次投入9亿元以上,强力支持上市公司继续扩大植物提取业务。定增完成后,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也将有所增加,其增持很明显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 天然甜味剂 进入高速发展期 作为国内植物提取业务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全球植物提取产业的领军企业,莱茵生物在甜叶菊、罗汉果提取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莱茵生物聚焦“大单品”品种的战略布局下,罗汉果、甜叶菊提取物这两大拳头产品给公司贡献了主要营收。 莱茵生物披露的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公司植物提取实现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26.98%。 罗华阳告诉记者:“甜叶菊提取物是目前国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天然无糖甜味剂,甜度比蔗糖高出二百倍至三百倍,但却不含热量,被誉为世界第三代天然零热量健康糖源。” 据介绍,近10年来,随着绿色健康消费的浪潮兴起,天然无糖低热甜味剂产品逐步获得了全球主流市场的认可,许多全球知名食品饮料企业开始将天然无糖甜味剂作为其产品的甜味来源。 “我们相信,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的提速,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高糖分、高热量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逐渐呈下降趋势,人们对于更天然、更绿色的无糖甜味剂需求会更进一步的提升,天然甜味剂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罗华阳对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将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天然健康产品专家。植物提取业务主打天然无糖甜味剂、工业大麻提取、抗氧化成分。近年来公司也正在积极开拓国内应用市场,终端消费品业务也已经在开展健康消费品应用和开发。
量子生物旗下拥有临床CRO龙头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睿智”)100%股权,是以生物医药研发为核心驱动力,集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服务、微生态营养与医疗为一体的国际一流平台型企业,于2000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目前A股市场中生物类CRO业务实力最强的上市公司。如完成本次发行,公司将顺利构建“A+H”资本平台,有望为港股CRO板块再添龙头。 公司公告表示,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及业务发展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调整资本结构及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本次H股发行的初始发行规模为不超过紧接本次发行后经扩大总股本的20%(超额配售权执行前),并授予主承销商不超过前述H股初始发行规模的15%的超额配售权。 关于募集资金的使用计划,公司称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量子生物H股发行募资将用于增强药物研发和生产服务能力,加大业务拓展方面的投入,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等。 顺利完成业务整合 资料显示,量子生物作为国内益生元行业领导者,于2018年斥资23.82亿元,成功收购CRO龙头企业上海睿智,以“全球健康产业创新领跑者”为愿景,正式展开集团化运营。至今,量子生物是目前A股市场中生物类CRO业务实力最强的上市公司,拥有临床前全流程CRO/CDMO业务的一体化服务能力,也是国内少数具备全流程临床前CRO服务能力的企业;同时在微生态健康产业领域技术国际领先、稳坐行业龙头交椅,公司已顺利完成业务整合。 从近日量子生物对外披露的《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显示,公司上半年预计实现盈利3692.30万元至4923.07万元。在二季度全面复工复产后,公司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服务、微生态营养与医疗业务两个板块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得以恢复。公司二季度净利润预计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至168%,创下单季度净利润新高。 反映到资本市场,公司股价近两个月涨幅为58.1%,且于2020年7月14日录得22.28元/股,创下近两年来新高。 CRO/CDMO一体化产能放量在即 据介绍,自2018年量子生物完成对上海睿智收购以来,公司确定发展战略,在巩固原有的CRO优势前提下,围绕江苏启东“一站式创新生物药研发与生产平台”、奉贤“cGMP全球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两大项目大力推进CDMO的建设发展。 量子生物现有的大分子CDMO位于上海张江,共计450升,服务阶段涵盖临床前IND申报、临床I期、II期试验用药生产。公司于2019年上半年对现有大分子CDMO进行优化调整,一方面是对现有产能生产流程的优化,提升了现有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从各关键环节为启东创新生物药CDMO投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为启东项目的投产战略性储备了技术人员。 公司于启东建设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规模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和原液生产线以及相配套的下游纯化和制剂设备。启东项目建设完毕后,公司生物药CDMO反应器规模将提升至13950-18450升,为客户新药的临床Ⅲ期研究及药品上市后的商业化生产提供研发和生产支持,从而为客户实现生物药工艺开发和生产的全周期服务。届时,上市公司将具备生物药工艺开发和生产的全周期服务能力,承接业务的能力增强,收入增长的空间提升。目前,启东生物药一体化研发生产服务平台项目预计下半年将投产首批4500升产能。 化学药CDMO作为发展CDMO战略的另一着力点,公司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推进位于上海奉贤的全球原创药cGMP生产基地项目,预计2021年年底可实现一阶段投产,届时公司的化学药CDMO产能可覆盖III期及商业化生产,产能也将有大幅跃升,生产产品类别包括高活性原料药、多肽、高级医药中间体,领域涵盖了肿瘤、自身性免疫疾病等前沿领域。 构建A+H股双资本平台 公司表示,此次量子生物筹划H股上市,是在顺利完成业务整合、实现净利润创新高及产能升级布局初见成效基础上的又一战略性举措。 公司认为,H股市场是非常优质的境外资本平台,也为越来越多的海外长线资金所重仓持有,能很好地满足国际化投资人的需求,共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量子生物构建A+H双资本平台,不但为公司的业务经营成长、管理水平提升带来积极促进作用,更将为公司的全球化布局及未来战略发展带来长期利好,有效的帮助海外投资者和客户更加全面迅速地了解公司、建立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形象,并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的品牌价值。 随着公司构建A+H双资本计划的顺利推进,这将进一步巩固“全球健康产业创新领跑者”的行业地位,更好的赋能全球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量子生物发行H股工作的启动,也标志着国内前三大药物发现、临床前CRO企业均构建了A+H双资本平台。 (见习记者 林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