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冠疫苗研发进入最终冲刺阶段。6月20日晚间,央视新闻报道称,我国5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中已有3个完成二期临床试验。随着新冠疫苗研发之争进入白热化,而疫苗积极进展重燃医药股投资热情。尽管各家所采用方法和路径不尽相同,谁能顺利走到最后,仍受目标人群数量、安全性、资金支持、审批等多重因素限制。 资源战 尽管报道并未公布项目组名称,但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已经进入二期临床阶段的三家分别为,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医学研究院的陈薇团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科兴”)。 就在一周前,国药集团刚刚公布了试验结果:接种者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 也就意味着,该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充分验证。受此消息影响,6月17日,国药股份涨停,港股国药控股高开超5%,国药一致(000028)涨3%。 不过,与闷头研发相比,寻找合适的目标人群进行临床三期、短期内完成大规模生产的“资源战”才是新冠疫苗赛道最高的门槛。 “新冠疫苗必须在流行区域去做,才能完成三期临床,这个过程中需要花一些时间。”联防联控机制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更是坦言,目前国内疫情控制得非常好,反而使得我们失去了在国内进行三期临床研究的机会。“新冠疫苗如果要做临床研究,要到国外疫情比较高发的地方去做。”张文宏说。 据悉,陈薇团队目前已经在加拿大卫生部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国药已经与多个国家的企业和机构确定了合作意向;北京科兴也与巴西生物研究机构布合作开展临床III期试验。然而,许多失败的疫苗不是败在 I 期、II 期临床试验,而是败在参与人数更多的 III 期临床试验中。 如果说中国企业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的优势使之对于海外研发机构具有吸引力,从而获得了海外临床资格,那么临床之后的生产上市则远非一家之功。 “关于疫苗研制,北京市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战略布局,专门在大兴医药园开辟出一个将近7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基地,生产车间正在24小时建设,该车间预计在7月份就可以投入试生产。”北京科兴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毕竟在短期内迅速修建厂房、生产线,完成大规模生产,对于任何一家独立企业来说都不是易事。 而就在一周前,北京科兴刚刚公布了揭盲结果,并宣布与巴西研究机构共同开展三期试验。时间表严丝合缝。 资金支持外,政策也在开路。6月18日,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对新冠疫苗生产车间的生物安全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不一定要做出疫苗? 实际上,受新冠疫苗影响,近期相关医药股涨幅巨大。 6月17日,A股生物疫苗板块开盘便走强,截至收盘,板块涨幅达3.72%。数据显示,A股生物疫苗板块共包含32只股票,截至收盘,29只股票的股价上涨。 根据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信息,目前国内共有17家会员单位正在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涉及上市公司有康希诺生物、康泰生物(300601)、华兰生物(002007)、辽宁成大等上市企业,另外,非上市企业武汉博沃、北京睿诚海汇等也在进行研究开发。 而这其中的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北京科兴的好运,在缺少国资支持的情况下,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走完新冠疫苗研发上市的这条路。而实际上,也并非所有企业的目标都是研制出可以上市的新冠疫苗。 6月5日,传奇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开盘价和发行价均为37美元,较发行价上涨60.86%,以开盘价计算,传奇生物市值47.86亿美元。 美股凋敝,传奇生物是如何逆袭上市的呢? 公开资料显示,传奇生物是南京金斯瑞旗下子公司。而在今年5月,金斯瑞宣布了与斯微生物就“新冠LPP-mRNA疫苗项目”临床用质粒生产展开全面的合作,共同推进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临床试验顺利进行。 此后,传奇生物宣布获得了1.5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Hudson Bay Capital Management、礼来亚洲基金及强生旗下的战略风险投资基金JJDC等,投后估值19.5亿美元。 相比之下,传奇生物之前的日子可谓过得捉襟见肘。2019年,传奇生物亏损1.33亿美元,2020年第一季度又亏损了4423万美元。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金斯瑞进行采访,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有人借势上市,有人借机获利。 6月16日,西藏药业(600211)发布公告公告,获得斯微生物所研发的新冠疫苗产品全球独家开发、注册、生产、使用及商业化权利。 而早在5月25日起,西藏药业的股价就突然拉开了飙升序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股价暴涨了137%。 上海混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西藏药业第三大股东葛卫东此前也重仓了西藏药业781.2万股,占总股本4.41%,按照6月16日的股价计算,总持股市值达到4.8亿元。 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西藏药业披露利好消息前股价已走高,是否存在内幕信息提前泄露或信披不及时,会不会出现股东趁机减持情况,这些问题有待观察。 实际上,斯微生物早已于今年1月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合作开展新冠mRNA疫苗研发项目。不过,至今没有开展临床试验的消息传出。 “在大流行病期间,毫无疑问会有一批企业从市场投机中受益,但最终还是要用数据说话。”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理查德·埃布莱特对记者表示。 回归安全 也许,是时候该更加理性地对待新冠疫苗了。 西藏药业此前表示,若研发失败,公司将面临已支付的资金、相关临床费用存在无法收回风险。根据西藏药业公告,西藏药业将向斯微生物分阶段投资3.51亿元。 一款新冠病毒疫苗从研发到上市,到底需要投入多少钱呢?非盈利组织流行病预防创新联盟评估认为,为了对冲研发失败的风险,需要在开始时扩大候选疫苗的数量,实现2021年3款候选疫苗提交上市申请的目标需要约20亿美元。 假如研发成功,企业又能借此大赚一笔了吗? 有媒体报道称,欧盟方面已经确定了4亿份疫苗方案,其中,印度已获得10亿份疫苗生产许可,疫苗价格预计每份10欧元。也就意味着每款新冠疫苗的价格不超过80元人民币,在不包括销售费用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售卖近2亿支才有可能覆盖成本。 而截至6月21日晚间,全球现有新冠确诊病例为370万。如此看来,高速奔跑的新冠疫苗不是一笔好生意,准确地说,企业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笔生意。 今年1月,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着手开始了新冠疫苗的研究。仅仅半年时间,从研发到临床三期,而通常情况下,疫苗研发的时间计量单位是“年”,不是一年两年,是8到20年。 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曾公开表示,如果国内疫情再次大规模爆发,那么仍处于临床2-3期的疫苗或许可以紧急使用,应用于医疗人员等特殊人群。 又回到最原始的问题:过热的疫苗能否保证安全? “我们不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在做。中国灭活疫苗已经有两三家企业进入临床阶段,可以提供很多数据给药品监管机构和政府来评价疫苗的安全和有效。只要这个数据政府和监管机构认为可以,其实就可以上市。”北京科兴控股董事长尹卫东指出。 此外,尹卫东表示,政府和药监部门在不断评估每一步的研究结果,会根据研究结果和风险评估,批准这个疫苗的上市或者是紧急使用。目前,从世界卫生组织到我们国家的联防联控,都在密切跟踪疫苗研制每一天的结果。
医药板块集体回调 医药板块年内跑出 25只翻倍股 证券时报记者 梁谦刚 昨日,A股医药板块集体回调。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医疗物资出口、抗生素、医疗器械、核酸检测、生物疫苗包揽了昨日题材跌幅榜前五位。医药生物行业昨日A股市值蒸发超1500亿元。 医药板块集体回调 资金面上,医药板块遭遇资金大规模撤退。数据显示,昨日医药生物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达到137.56亿元,位居各大行业之首。达安基因(002030)、以岭药业(002603)、国药股份(600511)、华北制药(600812)、西藏药业(600211)等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排在前五位,其中核酸检测龙头之一达安基因净流出额最大,达到7.19亿元。 华北制药、奥翔药业(603229)、迈克生物(300463)、美诺华(603538)、金城医药(300233)等一批牛股昨日集体跌停。奥翔药业自去年底以来累计涨幅达到2倍以上,并且于6月17日创下历史高点,A股市值晋级百亿以上。迈克生物、美诺华也均于6月17日创下历史高点。 除上述跌停股外,英科医疗(300677)、天宇股份(300702)、未名医药(002581)、华大基因(300676)、宝莱特(300246)等大热门股昨日跌幅均超过8%。以英科医疗为例,该股盘中几度跌停,尾盘收跌9.83%。英科医疗一季度实现盈利1.29亿元,同比增长281.72%。之前股价走势一路高涨,6月17日创下历史高点120.5元。 医药行业的龙头股昨日并没有调整多少,个别股甚至股价飘红。数据显示,医药市值龙头恒瑞医药(600276)昨日跌幅仅0.39%,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300760)昨日下跌1.68%,CRO行业龙头药明康德(603259)、中药行业龙头云南白药(000538)、疫苗龙头康泰生物(300601)等跌幅均不足1%。爱尔眼科(300015)、长春高新(000661)等小幅上涨。 业内人士表示,医药板块下跌,主要是由于短期连续上行后,目前有获利派发的需求,同时医药股估值过高也引发部分资金的担忧。对于医药股来说,趋势性行情或并未结束,对于诸如疫苗、原料药等的需求和关注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医药板块年内跑出 25只翻倍股 今年医药板块表现强势,数据宝统计显示,医药生物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已达到32.66%,遥遥领先其他各大行业指数。 从单只股票来看,不含今年上市的新股,25只医药股年内累计涨幅翻倍,其中英科医疗、硕世生物、未名医药、奥翔药业、西藏药业位居涨幅榜前五位。涨幅最高的是英科医疗,年内累计上涨531.64%,同时暂夺A股涨幅榜冠军(不含今年上市的新股)。 从当前估值水平来看,医药生物行业市盈率约为50.27倍,处于历史中游偏上区间。部分医药股市盈率在20倍以下,如同济堂(600090)、鹭燕医药(002788)、浙江震元(000705)、重药控股(000950)、柳药股份(603368)等。 根据半年报预测情况,有10只医药股上半年业绩预增,7只医药股业绩预亏或预减。净利润预计增幅最高的是九安医疗(002432),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1.5亿元~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达安基因、誉衡药业(002437)、沃华医药(002107)、香雪制药(300147)等净利润也预计翻倍增长。
今日,沪深三大指数高开收涨,沪指全天多数时间段处于弱势震荡,尾盘在医药股维持强势及科技股回升情况下翻红。截止收盘,沪指涨0.14%报2935.87点,深成指涨0.19%报11420.84点,创业板指涨0.15%报2263.96点。两市成交额逾7300亿,1761股下跌,1852股上涨,其中13只个股跌停,88只个股涨停,市场情绪分化比较明显,涨停个股集中在医药板块。 板块方面,今日涨幅排名靠前的主要是医药、医疗等板块,包括超级真菌、禽流感、生物疫苗、中药、流感、生物制品、医药电商等。 具体而言,超级真菌疗板块领涨两市,板块内的神奇制药、达安基因、华兰生物现代制药涨停,海王生物、鲁抗医药、未名医药等个股跟涨。 中药异动拉升,板块内的华森制药、西藏药业、贵州三力等5股录得涨停,嘉应制药、红日药业、江中药业等个股纷纷上涨。 医药商业板块大幅上涨,板块内的国药股份、国药一致涨停,中国医药、老百姓、人民同泰等股均上涨。 生物医药板块掀起涨停潮,板块内的神奇制药、西藏药业、溢多利、安科生物等10股涨停,中源协和、舒泰神、济川药业等股均上涨。 酒店及餐饮板块领跌,板块内的大东海A跌5.62%,西安饮食跌逾5%,全聚德、首旅酒店、金陵饭店下跌。 光刻胶板块跌幅居前,奥普光电大跌7.2%,雅克科技、容大感光、飞凯材料、同益股份等均出现下挫。 科创板方面,整体表现一般,金科环境飙涨16.52%领涨,三友医疗、海尔生物、松井股份、三达膜、新光光电、德马科技等个股的涨幅靠前;博汇科技跌6.93%领跌,东方生物、映翰通、光云科技、沪硅产业、热景生物、卓易信息等个股下跌。 今日,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27.2亿元,其中深股通净卖出19.77亿元,沪股通卖出7.45亿元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17日生物疫苗板块开盘大涨,截止发稿,西藏药业、康华生物涨停,达安基因、鹏鹞环保涨超6%,博晖创新、未名医药、华北制药等跟涨。 来源:同花顺 消息面上,16日国药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会在北京、河南两地同步举行。 试验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有效,接种疫苗组受试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其中18-59岁组中剂量按照0,14天和0,21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7.6%,按照0,28天程序接种两剂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 按照一般规律,疫苗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三期,专家预计,如果中国生物Ⅲ期临床试验理想,新冠生物疫苗预计最快的时间为今年底或明年初能够上市。根据国药集团此前公告,国药集团旗下北京生物和武汉生物分别建设疫苗生产车间。其中,北京生物已于4月15日完成车间建设,武汉生物新冠灭活疫苗车间建设预计将在本月底或7月初完成,两个研究所合计年产能将可达2亿剂以上。 目前,我国新冠疫苗研发共分五条路线,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并且已有6种疫苗在临床试验。 来源:兴业证券 受消息影响,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股权关系的相关概念股中,国药股份涨停,现代制药涨超8%,天坛生物、国药一致、卫光生物分别上涨6.27%、5.66%、1.59%。 来源:富途 据天眼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由中国生物全资持股,而中国生物的大股东为国药集团,持股比例为95%。国药集团旗下有现代制药、国药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除此之外,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还持有A股上市公司卫光生物7.25%的股权;中国生物技术则持有A股公司天坛生物49.96%的股权。 今日涨停股中西藏药业近日拿下斯微生物新冠疫苗独家授权,后者在1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合作开展新冠mRNA疫苗研发项目,近期将开展临床试验。公司股价自5月底开启上涨通道,至今累计涨幅超过160%。 来源:同花顺 此外,康泰生物、华兰生物等本身是在研究新冠疫苗的公司;冠昊生物则与美国参股公司合作开展新型肺炎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研究和临床项目。
记者从国药中国生物获悉,6月16日,国药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会在北京、河南两地同步举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专班、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有关专家出席。 此次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Ⅰ/Ⅱ期临床研究。4月12日,该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Ⅰ/Ⅱ期临床试验在河南省武陟县同步启动。 据了解,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导下,临床试验现场克服了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连续奋战66天,全球首个获得了新冠灭活疫苗2针接种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对不同年龄、不同程序、不同剂量、不同针次的研究结果,均有较为完整的呈现。这也是迄今为止时间最长、数据最全面、效果最理想的新冠疫苗临床研究结果,为我国疫情防控和紧急使用提供了科学、可评价的数据。 此次研究旨在评价新冠灭活疫苗在18-59岁健康受试者中,按照低、中、高剂量和0,14、0,21和0,28不同程序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重点关注疫苗接种后的细胞免疫变化情况,探索了疫苗接种的免疫程序、免疫剂量、安全性、免疫原性及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趋势。 截至目前,Ⅰ/Ⅱ期临床研究受试者共1120人,已全部完成2针次接种。此次临床试验方案经过了周密设计,揭盲过程严格遵循科学性和严谨性,结果振奋人心,疫苗接种后安全、有效,接种疫苗组受试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18-59岁组中剂量按照0,14天和0,21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7.6%,按照0,28天程序接种两剂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生物正在积极推进Ⅲ期临床的海外合作,与多个国家的企业及机构确定了合作意向。中国生物已率先建成了高生物安全等级生产车间,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符合生物安全和GMP标准、从数量上能够满足紧急接种需求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通过疫苗预防和控制新冠疫情迫在眉睫。此次揭盲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极大增强了各方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最终胜利的信心,同时也将为实现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提供有力支撑,作出中国贡献。
安图生物公告,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拟募资不超32.8亿元,将投向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三期)项目、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之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用于做大做强公司现有主业。 【相关报道】 安图生物: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安图生物5月17日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产品名称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该产品注册证有效期为一年,仅限医疗机构使用。 安图生物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3%股份 安图生物4月21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安图实业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12,918,086股,即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3%。
安图生物15日晚发布非公开发行预案,公司拟定增募集资金不超过32.8亿元,投向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三期)项目、安图生物诊断仪器产业园之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非公开发行预案,安图生物拟向为不超过35名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306.03万股,募集资金32.8亿元。本次发行通过询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最终发行对象由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在获得中国证监会发行核准文件后,按照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及本预案所规定的条件,根据询价结果与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协商确定。 近年来,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及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不断升级,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建立了终端用户对国产品牌的认可度。得益于产业政策和市场红利,安图生物体外诊断试剂产品销售规模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但受限于产能,产品已显现出供不应求态势。 公司表示,募投项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促进国产体外诊断试剂的普及,逐渐打破国际产品垄断,同时也将有效缓解公司当前产能瓶颈,扩大公司业务规模,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客户需求,为公司体外诊断产品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公司为加速进口替代并保持竞争优势,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的研发创新实力,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园项目中的体外诊断产品研发中心,将助力公司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提高公司在体外诊断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项目实施完毕后,公司将进一步实现生化、免疫、微生物和分子诊断的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战略,并向产业链上游核心原料领域拓展,公司诊断试剂产品的种类将更加齐全,基本覆盖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所需的诊断试剂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