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和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所联合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I/II期临床揭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中国生物已率先建成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量产后年产能达1亿剂,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符合生物安全和GMP标准、从数量上能够满足紧急接种需求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 沃森生物(300142)当晚公告,公司与艾博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应急批准本品进行临床试验,成为国内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mRNA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华创证券指出,面对全球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疫苗是防控病毒传染最有效的手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既体现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更是对人类的贡献。康泰生物(300601)、智飞生物(300122)、华兰生物(002007)等拥有较强研发实力和产业化能力的疫苗公司受到多家机构关注。
港股开盘,恒指开涨0.32%;康希诺生物开涨约4%,此前公布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得军队特需药品批件;新股海吉亚医疗首日开涨23.24%,报22.8港元,发行价18.5港元/股;另一新股康基医疗首日开涨86.6%,报25.9港元,发行价13.88港元/股;六福集团开涨2.03%,2019年营收同比下滑29%。 【财经新闻】 今日两只新股上市,海吉亚医疗、康基医疗暗盘集体暴涨。今日开盘,海吉亚医疗高开23.24%,报22.8港元;康基医疗高开86.6%,报25.9港元。内地微创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件(MISIA)平台康基医疗(09997)公布招股结果,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988.22倍,一手中签率9.0%,认购90手稳夺一手,每股发售价为13.88元,为招股价范围上限。 福森药业(01652-HK)公布,于2020年6月26日回购37.9万股,占发行前已发行股份0.0482%,每股回购价介乎3.29港元至3.32港元,涉资125.653万港元。 三生制药(01530-HK)公布,根据于本周三(24日)于中国证监会网站刊发的注册结果公告,于科创板的建议A股上市注册已根据法律程序获中国证监会批准。三生国健及于科创板建议A股上市有关的承销商将与上交所进一步讨论及确认三生国健的上市时间表,并相应刊发相关上市文件。公司将遵守上市规则项下的适用规定及适时根据上市规则另行刊发公告。 6月29日消息,康希诺生物:本公司欣然宣布,本公司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已于2020年6月25日获得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颁发的军队特需药品批件,有效期一年。
国内首个新冠mRNA疫苗临床获批,背后沃森生物市值超800亿。 在公告布局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临床前研究一个多月后,6月26日晚间,沃森生物(300142)发布消息表示,我国首个新冠mRNA疫苗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6月2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了解到,上述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试验主办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军事科学院)、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艾博生物)、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森生物)。 国内首个新冠mRNA疫苗获批临床 3组研究每组样本量56人 根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披露,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试验项目正式科学名称为《评价不同剂量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在18~59岁、60岁及以上人群中接种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免疫原性的I期临床试验》,研究项目实施负责单位为,树兰(杭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该项目的临床试验信息显示,研究主要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接种对应剂量试验疫苗或安慰剂的干预措施,每组样本量均为56人。 6月24日,军事科学院官方微信账号发文,mRNA疫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疫苗形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的递送系统将表达抗原靶标的mRNA导入体内,在体内表达出蛋白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从而使机体获得免疫保护。 “这一款新冠疫苗mRNA疫苗不仅可在小鼠和食蟹猴体内诱导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还可诱导保护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食蟹猴攻毒实验表明,疫苗免疫的动物可耐受高滴度新冠病毒攻击,有效阻止病毒复制和肺病理进展,显示出良好的保护效果。” 记者注意到,此前的5月12日晚间,沃森生物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与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共同合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临床前研究的协议,沃森生物主要负责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QA、QC、IND、临床研究以及NDA及商业化生产;负责按协议向苏州艾博生物支付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费用。 6月26日晚间,沃森生物发布消息中提到,公司董事长李云春表示,沃森将全力以赴推进本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产业化工作。 沃森生物布局两款新冠疫苗研发 市值暴涨下大股东减持 记者注意到,上述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是沃森生物布局的第二款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此前的5月15日,云南沃森生物宣布,旗下控股子公司上海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签署了《沃森/泽润基于毕赤酵表达系统新冠疫苗》研发资助的合作协议。 今年以来,随着旗下二价HPV疫苗完成临床试验、申请新药生产的药品注册申请获得受理等利好影响,沃森生物股价飙升。1月2日,沃森生物收盘价在30元/股左右,对应总市值470亿元。6月24日收盘,沃森生物总市值已经上涨到825.14亿元,市值增长355亿。 伴随着沃森生物股价的高速增长,大股东减持动作也十分明显。今年2月15日,沃森生物宣布工投集团以28.37元/股的均价减持3044万股股份,套现金额8.6亿元。减持后,工投集团不再是沃森生物第一大股东,刘俊辉先生被动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后续的2月29日,沃森生物再次披露了工投集团的减持计划,工投集团因资产管理需要,计划再减持沃森生物30万股股份,这次减持计划完成后,工投集团不再是沃森生物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今年4月1日至28日,工投集团完成上述减持计划,成交均价在31.48元/股至41.3元/股之间。 而被动成为沃森生物第一大股东的刘俊辉,在去年就披露了减持计划,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17日已经完成减持超过4000万股,套现金额超11亿元。 根据数据显示,6月17日,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也减持1258.89万股股票,减持均价为35.78元/股。 2019年度,沃森生物营业收入11.2亿元,同增27.5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42亿元,同减86.43%。 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Ⅲ期已启动 新冠疫苗研究利好这些上市公司 在国内首个新冠mRNA疫苗临床获批之时,其他的新冠疫苗项目也好消息不断。6月23日,中国生物宣布,阿联酋卫生部向中国生物颁发了临床试验批准文件,标志着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试验(Ⅲ期)正式启动。 此前的4月12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全球首家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4月27日,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也进入Ⅰ/Ⅱ期临床试验。两个疫苗的Ⅰ/Ⅱ期临床研究共入组2240人。 6月16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性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 中国生物披露,4月15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建成了全国首个、唯一的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投入使用后新冠疫苗产能将达到年产1.2亿剂。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设施建成后年产能可达1亿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中国生物旗下新冠疫苗研发进展顺利的同时,与中国生物为同一实际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国药股份(600511)已经在6月17日以来经历了4个涨停,总市值由6月16日的250.95亿元上升到373.63亿元。国药股份6月24日发布公告提示,公司与中国生物相互之间无股权关系。 在进展较快的项目中,除上述中国生物旗下的新冠灭活疫苗外,还有军事科学院与上市公司康希诺生物合作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经公布I期临床试验结果,试验结果显示,该候选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此外,6月14日,科兴控股宣布,旗下北京科兴中维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Ⅰ/Ⅱ期临床研究揭盲,初步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6月23日,上市公司智飞生物(300122)发布公告表示,全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科马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申请受理通知书及临床试验批件,同意本品进行临床试验。 6月27日,新京报记者自国家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官网了解到,目前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相关临床试验共有10个项目已经获批(包含同一款疫苗的不同临床阶段分别注册),其中包括已上市疫苗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以及新型冠状病毒快速免疫检测及应急疫苗开发平台研发等观察性研究。此外,研究中涉及的无症状隐匿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毒通过包膜蛋白诱导免疫逃逸的机制与疫苗研发项目已经由研究者撤消临床试验注册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中国疫苗协会发布消息,中国生物、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华兰生物(002007)等17家会员单位正在开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工作,除康泰生物(300601)、智飞生物、康希诺生物外,还涉及博雅生物(300294)、辽宁成大(600739)、康泰生物等多家上市公司。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云琦
启明创投投资企业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公司(下称“神州细胞”)于今日(6月22日)成功登陆科创板。神州细胞(688520.SH)发行价格为每股25.64元,开盘价85元/股,市值370.04亿元。继石头科技(688169.SH)、三友医疗(688085.SH)成功上市后,这是年内启明创投第三家投资企业登陆科创板。启明创投于2017年领投了神州细胞的A轮融资。神州细胞创立于2007年,专注于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和疫苗等生物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是一家致力于研发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生物药的创新型生物制药研发企业。经过十多年的生物制药技术积累和创新,神州细胞已建立覆盖生物药研发和生产全链条的高效率、高通量技术平台,并自主研发了多样化及具有特色的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疫苗等生物药产品管线。截至2020年5月15日,神州细胞拥有的23个药物研发产品管线中,包括21个创新药和2个生物类似药,其中2个产品上市申请获受理,6个产品获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6个品种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9个品种进入成药性评价阶段。此外,神州细胞还有多个靶点的药物处于候选药物发现和确认阶段,全部品种均为公司自主独立研发,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商业化权益。神州细胞还储备了涵盖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治疗等多类别、丰富的早期候选药物产品管线,可以持续不断地推出创新品种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根据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预测,神州细胞所处的生物药市场增长迅速。全球生物药市场预计将从2018年的2618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40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接近9.0%。而国内生物药市场随着经济增长及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将从2018年的2622亿元增至2023年的64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接近19.6%。
投资就像赛车,“好赛道、好赛车、好车手”,已经成为了众多投资者挑选股票的三要素,同理,这也适合如今火爆的港股打新热潮。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赛道才能称得上“好赛道”?如何来评判这个“好”?标准是什么? 我们以即将招股的“细胞治疗第一股”永泰生物为例,来探讨在今年未盈利生物制药上市首日平均涨幅高达33.62%的这个“-B”赛道上,能否再创佳绩。 好赛道:细胞疗法,肿瘤治疗的下一代疗法 当癌细胞在人的体内循环的时候,T细胞可以找到其表面的异常信息,然后锁定并摧毁它们。但是癌细胞非常善于伪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伪装成正常细胞,从而躲避T细胞的监视。 细胞疗法则可以帮助T细胞正确识别并摧毁癌细胞。为此,首先需要从患者的血液中提取T细胞,并进行特定的基因修饰,增强其攻击和杀死癌细胞的能力。然后将修饰后的T细胞大量培养,并注射回患者体内。一旦进入患者体内,这些经过重新设计的T细胞会继续繁殖并监视体内的癌细胞,并将其摧毁。这种疗法可以极大的增强患者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的细胞免疫治疗市场规模预计于2021年至2023年由人民币13亿元升至人民币10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1.5%,并预计于2030年达人民币584亿元,2023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3%。 从政策态度上来看,目前国内细胞免疫治疗已获得国家大力支持。2016 年,“魏则西事件”轰动全国,其中涉及的莆田系干细胞治疗饱受争议。全国的细胞免疫研究工作都处于停滞或缓慢状态。 2016 年 12 月中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对外发布了《细胞制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为国内细胞治疗行业制定了详细的一般性与通用性指导原则。2017年,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通过《临床急需药品有条件批准上市》规定,允许市场紧缺药物在确证性临床试验前有条件批准上市,此后,国家也一直在完善免疫细胞治疗方面的政策,为行业未来重新起航保驾护航。 永泰生物则成为“魏则西”事件后,中国首家拿到CFDA临床试验IND的细胞免疫治疗企业,也是中国首家完成了完整临床前研究并完成申报的细胞免疫治疗企业。 细胞免疫治疗企业从2016年开始进入药物监管范围,而药物监管对临床的要求更高、企业的壁垒更强,一旦获批上市,领先企业的市场独占优势更为凸显。 图表一:中国细胞免疫治疗法规演变史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好赛车:18A章程后“细胞治疗第一股” 好赛道之下必然孕育出不少大牛股。曾在ASH(美国血液学协会)上被称为“黑马”的金斯瑞生物科技(1548.HK),近期也将其子公司传奇生物(LEGN.US)分拆美国上市,上市首日便取得60.87%的涨幅。 而我们要讨论的永泰生物,则是将成为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类公司上市后,首家以细胞免疫治疗产品为核心研发的生物公司,将成为好赛道之下难得的稀缺标的。 从公司的研发产品管线来看,永泰生物共计拥有10项在研产品,包括EAL®产品,CAR-T细胞系列药物和TCR-T细胞系列药物。其中,进展最快的是用于治疗肝癌(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EAL®进入临床II期试验。在研产品所覆盖的适应症,不仅有传统细胞治疗作用的血液瘤领域,还有其他同业难以攻克的以肝癌、胃癌等为代表的实体瘤领域。 图表二:在研产品管线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EAL®:中国首款且唯一获准进入实体瘤治疗的临床II期试验 肝癌,指来源于肝脏的恶性细胞于肝脏生长及扩散,我国肝癌人数约占全球的55%。肝癌已经成为中国最常见以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肝癌病例数目由 2014 年的 360,100宗上升至 2018 年的 400,200 宗,复合年增长率达 2.7%,预期于 2030 年时达 526,000 宗。 然而,目前市面仅存2种药物,肝癌药物极其稀缺,治疗效果差。最常推荐的药物(如索拉非尼和 乐伐替尼),临床适应症为晚期肝癌,从临床数据上来看,普遍存在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等明显弊端。 图表三:目前肝癌有效药物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格隆汇整理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显示,早期肝癌的 5 年生存率约为 60.0%,明显高于晚期肝癌(3%)。然而,60-70%的早期肝癌患者可能在 5 年内复发。复发可在肝切除后 2 个月内发生,而大多数复发发生在 1–2 年之间。因此,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并在肝切除术后接受治疗以防止复发相当重要。 永泰生物的核心产品EAL®主要适应症就是针对肝癌术后复发来进行治疗。 从药物机理上来看,EAL®产品为活化的自体淋巴细胞(AAL),旨在通过体外活化,扩增患者 CD8+杀伤性T细胞克服该等免疫抑制机制。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EAL®主要优势有:(1)T细胞活性及数量高;(2)副作用低;(3)多靶点杀灭肿瘤细胞;(4)作用范围广泛;(5)恢复正常免疫功能。 图表四:EAL®肿瘤杀伤机制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从竞争情况上来看,永泰生物研发进程快,存在至少3年以上时间壁垒。截止2020年4月,中国尚未有上市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共计有15个细胞免疫治疗产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13个产品用于治疗血液癌症,有且仅有两种用于治疗实体瘤的产品,即永泰生物的EAL®以及科济制药。与EAL®不同的是,因为其针对的患者群体(不符合肝切除条件的晚期HCC患者)有别于EAL®(已进行肝切除的早期HCC患者)。 换言之,从研发进程上来看,永泰生物领先于其他同业,并且在具备有条件上市资格的情况下,已经领先行业至少3年的研发周期。受政策专项支持下,EAL®的临床II/III期试验同步进行,预计2020年下半年完成全部患者入组,2021年上半年公司将会申请产品有条件批准上市。 图表五:中国已提交NDA或正处于临床试验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 数据来源:Frost&Sullivan,格隆汇整理 成熟靶点+新治疗方法确保后续管线研发 公司的研发平台具备血液瘤和实体瘤全管线能力。除了EAL®外,公司的CAR-T-19预计2020年内开始临床试验,aT19作为公司另一核心产品在辅助CAR-T治疗上也有创新性的进步采用适当的免疫细胞和免疫途径, 可以在体内有效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长期存活, 从而较大程地降低小鼠肿瘤复发率。 具体而言,永泰的NY-ESO-1TCR-T、CAR-T-19-DNA及aT19在研产品已经完成药效学研究,目标於2020年底前进入临床试验。 好车手:知名上市公司股东持续加码,跑马圈地商业化加速 技术研发、实现获批上市是18A生物制药企业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第二步是从研发阶段到商业化阶段,这个过程是公司收入、利润爆发式增长的阶段,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公司市值的大幅提升。 商业化的重点是股东能力、生产能力、线下渠道拓展等,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循环和产业链条,才能够在竞争对手获批之前,更快、更高效的占据市场。 由于中国医药服务的区域性、渠道的特殊性、核心资源集聚的特点,因此在医药行业的商业化阶段,产业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和协调程度,要远高于普通的财务投资者。 强大的股东背景助力公司的商业化推进。根据公司招股书显示,公司此次上已经拥有多家知名上市公司的支持,包括天士力(600535.SH)以及新开源(300109.SZ)。此外,公司也获得了大湾区产业基金的大力支持,未来公司有望借助知名股东的营销网络以及医疗资源开展产品商业化。 其中,天士力(600535.SH)主要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以制药业为中心,涵盖科研、种植、生产、营销等领域,拥有完整的医药销售模式,这将为未来永泰生物商业化销售提供有效助力。 新开源(300109.SZ)主要业务包括精准医疗业务,以基因测序为主要技术平台的肿瘤早期筛查、妇女疾病的分子诊断、个体化医疗服务等。肿瘤早期筛查业务配合永泰生物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将会形成协同,打造完整产业闭环。 大湾区产业基金作为永泰生物的重要股东,笔者了解到,大湾区产业基金中的LP包括华润集团。华润集团在大健康领域的主要业务布局有:华润医药(3320.HK)、华润健康、华润医疗(1515.HK)。一系列同业知名股东背书,看中的也是永泰生物硬核技术以及未来强大的商业化能力。 图表六:公司上市后企业架构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从商业化客户拓展方面,公司正在全国顶级肿瘤医院跑马圈地,筑起行业壁垒,具有先发优势。 具体来看,核心产品EAL®的临床试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根据公司资料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2月,公司已获得14家研究中心的伦理批件,均为国内顶级三甲医院。其中,公司已与协和医院、301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11家全国顶级三甲医院开展EAL®的临床试验(全国可以做肝癌手术的医院不超过50家),未来将可以直接转化为临床销售医院。 值得关注的是,通常而言,针对同种产品一般医院只会与一家公司合作,这对于国内唯一进入临床II期的治疗实体瘤的永泰生物而言,意味着在与各大三甲医院建立合作之日起,就开始建立行业护城河,高筑壁垒。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上市公司融资用途,公司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建立生产和研发中心,服务于中国核心三大城市群的患者,预计在2021年能够实现公司生产和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 图表七:公司获得国内三甲医院伦理批件名单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格隆汇整理 如果与海外已上市的公司相比,公司未来商业化后的销售情况或许更加直观明了。 目前,与EAL®的技术相类似的有日本与韩国,我们以对标韩国的上市公司Green Cross Cell为例进行探讨。2007年,韩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使用Green Cross Cell的Immuncell- LCTM产品,进行预防肝癌复发的临床III期试验随后获批上市。 从临床数据上来看,永泰生物的EAL®从无复发生存率和安全性的临床数据优于Immuncell- LCTM。其中,EAL®12个无复发生存率为84.16%,高于Immuncell- LCTM的79.9%。EAL®严重不良事件率为2.08%,远低于Immuncell- LCTM的7.8%。 从估值角度来看,韩国Immuncell- LCTM上市后每次注射5000美元,每个试剂包括16次注射,换言之,每位患者的试剂价格为8000美元。自Immuncell- LCTM获批上市后,公司股价也在随着公司业绩提升不断走高。仅2018年,公司净利润139.36亿韩元,同比增长1841.36%,截止2020年6月22日收盘,Green Cross Cell市值5207.8亿韩元(约30.35亿人民币)。 值得关注的是,韩国与中国的肝癌患者人数并非同等级别,我国患肝癌人数几乎是韩国的20倍左右。倘若永泰生物的EAL®获批上市,将在肝癌领域最起码5年以上难以出现同类的竞争对手,外加公司在研产品正在扩大适应症到肺癌、结直肠癌等领域,上市后的市场空间将远高于韩国。 图表八:韩国上市公司 Green Cross Cell股价走势 数据来源:英为财情,格隆汇整理 小结 何为好的赛道?就是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保证领头企业拥有足够的优势。超500亿的中国细胞治疗市场空间,肝癌患病率高、存活率低背后的治疗药品现状亟待改善,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特批将可以有条件上市,这些都将成为永泰生物好的成长环境。 赛车就是公司,好的公司拥有3年-5年的领先优势,地位不能轻易撼动。在这一点,永泰是优质的标的选择,相比起同类企业,研发进展快,且作用于范围更广的实体瘤领域。 车手就是管理层,稳固的管理层以及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才能带领公司走的长远。从公司股东的配置来看,未来公司的商业化能力也将十分强劲,值得期待。
今日午后,国内疫苗龙头智飞生物(300122.SZ)在1.79亿元的大单拉动下一度飙涨9.35%,股价达到108.01元/股,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此后其股价出现回落,截至收盘,最终上涨4.88%,报收102.98元/股,成交26.46亿元,总市值为1647.6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股是A股市场的一只超级大牛股。以前复权的股价计算,上市至今,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智飞生物的股价已累涨超过950%,仅在今年就有翻倍的涨幅。 (图片来源:Wind) 消息面上,该公司股价午后异动大涨主要是因为一则公告。 今日午间,智飞生物公告称,收到全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报告,由智飞龙科马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以下简称“新冠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申请受理通知书及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20L00023、2020L00024),同意本品进行临床试验,该批件有效期为12个月。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在国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在海外多国依然还在肆虐。截至今日15时59分,海外新冠病例已累计确诊915.55万例,累计死亡47万例,其中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多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20万例。 新冠疫情流行之下,全球经济与民众健康遭受重创,各国对新冠疫苗的研发可谓是极其重视。 此次智飞生物宣告旗下子公司参与研发的新冠疫苗获批进行临床试验对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股价有所异动实属正常。 据悉,智飞龙科马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为国家应急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20YFC0842300),技术路线为科技部部署的新冠疫苗“5条路线”中的“重组亚单位疫苗”。 此疫苗属于预防用生物制品,用于预防由2019-nCoV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动物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免疫能诱导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显著降低肺组织病毒载量,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另外,该疫苗通过工程化细胞株进行工业化生产,产能高,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可及性。 不过,一般而言,疫苗产品的研发和行政审批通常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临床前研究;申请临床试验;进行临床试验;申请生产文号;疫苗产品批签发后上市销售。 目前,智飞龙科马参与研发的新冠疫苗刚过第二个阶段,后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治疗以及预防新冠病毒,国内除了智飞生物子公司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参与了新冠治疗药物和新冠疫苗的研发。 6月7日,在港上市的君实生物-B(01877.HK)公告称,重组全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注射液(项目代号:JS016)已于近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I期临床研究并已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该公司的股价在6月8日一度飙涨近33%,达到59.8港元/股的高位。 公告还显示,JS016是一款重组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特异性结合SARS-CoV-2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构域,并能有效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结合。该项目由君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共同开发。 另外,JS016是中国最早进入临床阶段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其开发速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6月16日,国药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会在北京、河南两地同步举行。 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 华兰生物曾于5月26日表示,正在与香港大学、厦门大学联合开展研发疫苗,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复星医药也于3月份称复星医药产业已获得BioNTech授权独家开发、商业化基于其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COVID-19的疫苗产品,BioNTech计划在获得监管批准后,从4月底起开展全球临床试验。 冠昊生物则与美国参股公司合作开展新型肺炎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研究和临床项目,ZY的专利多糖载体通过改造可以解决mRNA疫苗传送、储存送输等挑战。 除了上述公司外,上海交通大学、蓝鹊生物、中生集团等也在研发新冠肺炎疫苗。 图片来源:兴业证券研报
凯普生物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常务副总经理王建瑜于2020年6月19日以自有资金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增持了公司股份共计5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26%。增持均价为每股40.5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