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的锦绣东路,近半个月“车水马龙”。这条街上的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产业公司),自5月12日在创业板上市以来,先后接待了189家市场机构调研。 新产业公司是锦绣东路上的第11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的研发和生产销售。 从“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奠基,到“新产业生物大厦”启用,锦绣东路见证了这家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全过程,也浓缩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历程。 经过多年市场开拓,新产业公司的产品已推广至国内5800多家医疗机构,产品出口至143个国家和地区。“新产业公司已经具备直接与跨国医疗器械公司竞争的实力。”新产业公司董事长饶微说。 去年8月,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十年磨一剑”的国家1类原创新药西达本胺,就产自位于锦绣东路的厂区。 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锦绣之路”:从锦绣中路到锦绣东路,这条3.6公里长的街道,云集了117家生物医药类公司。理邦仪器、信立泰、翰宇药业、赛诺菲巴斯德等国内外生物医药公司纷纷把总部或者厂区设立于此。 截至一季度,坪山区生物医药企业已达494家。 如今,“锦绣之路”把目光瞄准要求更高的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制定的技术标准。 “坪山区目前正在探索打造与国际规则衔接的ICH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创新产业链条,打造ICH标准条件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药物研发生产的生态圈。”深圳市坪山区委书记陶永欣说。 西南证券研究认为,国内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促进创新药放量增长,而带量采购将进一步压缩仿制药利润空间,倒逼国内药企转型创新。 今年4月,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获批在深圳组建,为全国组建的1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 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走出一条“锦绣之路”。迈瑞医疗、微芯生物、华大基因、新产业、康泰生物、先健科技……这些扎根深圳的上市公司,正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向“健康湾区”迈进。
7月1日,单抗药物研发商嘉和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高盛、摩根大通和杰富瑞等知名机构为其上市联席保荐人。 嘉和生物成立于2007年12月,是一家研发驱动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公司主要致力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Fc-融合蛋白药物等单抗类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目前在研产品10多个,其中多个产品已经处于国内外临床试验或申请临床试验许可的阶段。 目前,公司在亚洲正在进行18项临床试验,预计于未来12至18个月内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三项新药上市申请(NDA)及向国家药监局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多项临床研究用新药申请(IND)。 主要业务模式和研发进度 业务方面,嘉和生物战略一直侧重于有大量未满足医疗需求的治疗领域,并已针对全球三大肿瘤靶标建立多种晚期候选药物的渠道,公司目前通过就乳腺癌的疗法制定全面系统性的研发计划执行该策略,包括靶向CDK4/6候选药物,及一组先进的靶向HER2候选药物,公司已开发针对多种肿瘤适应症的PD-1靶向候选药物。 (图片来源:招股书) 研发进度上,嘉和生物已立项开发的重点在研单抗产品有10个,其中9个品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适应症涵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类疾病三大领域。 目前进度最快的产品有3项,分别是(抗HER2人源化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注射用重组抗TNF-α人鼠嵌合单抗)、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抗),并且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在近一两年内获批上市。 公司尚未盈利 根据招股书公开的财务信息显示,嘉和生物目前尚未盈利。截至2018年12月31日, 公司亏损2.88亿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亏损扩大到了5.23亿元。 (图片来源:招股书) 从财报可以看出,亏损扩大的原因是由于公司的研发开支相较于去年大幅增长,从2018年12月31日的2.71亿元增加到了2019年12月31日的4.38亿元。 对此,一位资深医疗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需要通过研发去不断试错,但这样的试错成本往往是十分‘烧钱’的,因此前期需要资本的加持。” 对于为何尚未盈利,嘉和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目前尚无获准用于商业销售的产品,也就是说自产品销售中还未产生任何收益。业绩记录期间,公司主要通过按服务收费合约向客户提供研究及制造服务产生收益。 2018年和2019年,按服务收费合约产生的收益分别为690万元及1300万元。其他收入净额包括长期政府补助及应付AbStudioInc.(ABS)的或有代价的公允价值亏损净额。 2018年和2019年,嘉和生物分别获得政府补助1120万元、830万元。 高瓴资本持续加码 事实上,在上市前的一个月,嘉和生物刚刚完成1.6亿美元的B轮融资,高瓴资本领投,新加入的投资者有淡马锡、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海通开元国际和CavenhamPE。据悉,该轮融资将用于现有产品管线的临床项目推进、早期创新药的研发、潜在的国内外战略合作,以及为目前处于研发后期的产品的商业化做准备。 就目前招股书显示的持股情况看,高瓴资本持续领投,其旗下的HHJH及HMHealthcare持有嘉和生物36.07%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康恩贝旗下子公司康嘉医疗及康和医疗合计持有嘉和生物股份16.07%,为其第二大股东。 (图片来源:招股书)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全民健康问题得到了空前重视,这也促使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领域变的愈加火热。高瓴资本这样的风投企业已早早在大健康领域开始了广泛布局。 根据胡润研究院早前发布的《2020胡润中国百强大健康民营企业》,有近三分之一的上榜医药医疗行业,背后都站着高瓴资本,其中市值前十的企业,高瓴资本投资了其中7家,包括恒瑞医药、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药明康德、汉森制药、药明生物、中国生物制药和爱尔眼科医院集团。 (图片来源:《2020胡润中国百强大健康民营企业》) 此外,根据2019年末SEC公布的高瓴资本美股持仓情况看,高瓴资本目前持仓54家公司,其中25家都为生物制药公司。2019年以来,高瓴资本在医疗领域投资的10余家企业都成功实现港股及美股IPO。 除了在二级市场上的不断加码,今年2月份,高瓴资本还宣布成立高瓴创投,首期规模100亿元,生物医药为重点覆盖领域之一。 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早在2014年资本对于大健康领域的投资热情就开始涌现。受疫情影响,导致市场供需关系也发生了转变,并且受人们情绪的影响,2020年生物医药行业以及大健康行业的投资会愈发热闹。”
对方已经失去生产资质,为何还要签订采购合同?2017年和2018年已经预付超过3亿元现金,对方都没能交货,2019年为何还要继续支付5亿元预付款?是否涉嫌资金占用?面对监管部门的质问,博雅生物及其控股股东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终于露出了原形,承认资金被关联方用于日常经营,同时拒不承认存在财务资助和涉嫌侵占。 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死扛的底气。在深交所问询函发出的第二天,公司董秘因个人原因辞职。另据查询,今年以来,公司控股股东和部分高管一直在持续减持,且控股股东和高管均坚称上市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那么,没有实际控制人的一家公司,又是如何不受控制地为关联方预付了8个多亿的? 8亿元资金“养肥”关联方 博雅生物主要从事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9年,公司预付款大幅增长,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透露,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博雅生物分别向关联方博雅广东支付预付款项1.15亿元、2.02亿元和5亿元,截至2019年底,累计支付预付款8.18亿元,占公司预付款总额的98.15%,实际采购金额为0元。 按时间顺序,记者梳理了双方交易的过程。 2017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对丹霞生物(博雅广东前身,文中统称博雅广东)进行药品GMP飞行检查,检查发现人血白蛋白铝离子高于《中国药典》的标准的问题。博雅广东上述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规定,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回《药品GMP证书》(CN20130057),暂停生产。 2017年4月,前海优享完成对博雅广东的收购。 2017年5月,博雅生物披露拟向博雅广东采购调拨血浆及血浆组分,合同总金额不超过4.02亿元。 2年后的2019年4月,博雅生物与博雅广东签署一份新的采购合同,在终止前期采购合同的同时,约定博雅生物向博雅广东采购不超过500吨的原料血浆,采购价格不超过165万元/吨,合同金额不超过8.25亿元。 2019年8月,博雅广东获得《药品GMP证书》,恢复正常经营。 在博雅广东违规后,为何还要签订大额采购协议?2017年和2018年预付大额资金后,对方未能交货,2019年为何还要预付5亿元采购款? 面对监管部门的问询,博雅生物回复称,博雅广东虽然暂停生产,但是下属各血浆站仍正常采集原料血浆,公司预付给博雅广东的款项,均用于博雅广东的原料血浆的采集及正常的运营开支,以保障博雅广东原料血浆的供应能力。 博雅生物还表示,因原料血浆的稀缺性,公司签订相关采购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安排付款,因此是合理的。 “生产资质都没有了,还敢签合同?还敢打预付款?2年没供货,不仅不维权,还签订新的合同,预付更多的采购款,这是做生意吗?这是养娃!”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公司这是掩盖“财务资助”的事实,建议监管部门进行调查。 “养娃”还是别人家的。据公司最新补充披露,博雅广东的股东有2名,高特佳项目负责人王海蛟持股1%,前海优享持股99%。前海优享是博雅生物与其控股股东高特佳集团联合成立的产业基金,其中博雅生物持股1.38%,高特佳集团作为管理人持股98.62%。 持股37.43%拒绝实控为哪般 尽管坚称不构成对博雅广东的财务资助,不存在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形,但在付出8亿多元却没能买到货的事实面前,公司和高管也绝非如回复函中表现得那般云淡风轻。 6月30日晚,博雅生物披露收到董事会秘书范一沁女士的《辞任报告》。公告称,范一沁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辞任董事会秘书职务后,范一沁女士仍担任公司董事。据查询,范一沁自2011年公司上市起即担任公司董秘。 另据披露,6月19日、6月24日和6月29日,范一沁分别减持8.25万股、3.84万股和17.5万股,以减持均价计算,范一沁近期套现约1144万元。 此外,博雅生物的总经理梁小明也在6月减持了公司18.6万股。 今年5月,博雅生物披露董事长廖昕晰及其控制的企业拟合计减持不超过547.6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9%。 博雅生物的控股股东高特佳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高特佳懿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在减持。据披露,今年5月12日至7月1日,高特佳集团及高特佳懿康投资累计减持公司股份721.638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942%。 控股股东和高管大手笔减持的背后,更加凸显了博雅生物“无实际控制人”的困局。 据查询,截至2019年12月31日,高特佳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37.4329%股份的表决权。持股比例超过35%,为何还是不能控制一家公司? 在回复监管问询时,博雅生物表示,高特佳集团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没有股东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能单独或共同实际控制高特佳集团,高特佳集团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公司不存在管理层控制、多个股东共同控制或管理层与股东共同控制的情形。因此,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对于董事会成员,公司称全部由上一届董事会提名、董事会审议、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均独立行使表决权,因此,不存在管理层控制、多个股东共同控制或管理层与股东共同控制的情形。 谁都不愿意控制的一家公司,内部怎么就不能集体决策把控好“为一家关联企业预付了8个多亿”这种违背商业常识的行为? 试问,8个多亿现金,存银行能拿多少利息?若购买理财产品,会不会也比上述被“占资”行为来得实惠?
对方已经失去生产资质,为何还要签订采购合同?2017年和2018年已经预付超过3亿元现金,对方都没能交货,2019年为何还要继续支付5亿元预付款?是否涉嫌资金占用?面对监管部门的质问,博雅生物及其控股股东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终于露出了原形,承认资金被关联方用于日常经营,同时拒不承认存在财务资助和涉嫌侵占。 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死扛的底气。在深交所问询函发出的第二天,公司董秘因个人原因辞职。另据查询,今年以来,公司控股股东和部分高管一直在持续减持,且控股股东和高管均坚称上市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那么,没有实际控制人的一家公司,又是如何不受控制地为关联方预付了8个多亿的? 8亿元资金“养肥”关联方 博雅生物主要从事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9年,公司预付款大幅增长,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透露,2017 年、2018 年和2019 年,博雅生物分别向关联方博雅广东支付预付款项1.15 亿元、2.02 亿元和5亿元,截至2019年底,累计支付预付款8.18亿元,占公司预付款总额的98.15%,实际采购金额为0元。 按时间顺序,记者梳理了双方交易的过程。 2017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对丹霞生物(博雅广东前身,文中统称博雅广东)进行药品GMP飞行检查,检查发现人血白蛋白铝离子高于《中国药典》的标准的问题。博雅广东上述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关规定,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回《药品GMP证书》(CN20130057),暂停生产。 2017年4月,前海优享完成对博雅广东的收购。 2017年5月,博雅生物披露拟向博雅广东采购调拨血浆及血浆组分,合同总金额不超过4.02亿元。 2年后的2019年4月,博雅生物与博雅广东签署一份新的采购合同,在终止前期采购合同的同时,约定博雅生物向博雅广东采购不超过500吨的原料血浆,采购价格不超过165万元/吨,合同金额不超过8.25亿元。 2019年8月,博雅广东获得《药品GMP证书》,恢复正常经营。 在博雅广东违规后,为何还要签订大额采购协议?2017年和2018年预付大额资金后,对方未能交货,2019年为何还要预付5亿元采购款? 面对监管部门的问询,博雅生物回复称,博雅广东虽然暂停生产,但是下属各血浆站仍正常采集原料血浆,公司预付给博雅广东的款项,均用于博雅广东的原料血浆的采集及正常的运营开支,以保障博雅广东原料血浆的供应能力。 博雅生物还表示,因原料血浆的稀缺性,公司签订相关采购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安排付款,因此是合理的。 “生产资质都没有了,还敢签合同?还敢打预付款?2年没供货,不仅不维权,还签订新的合同,预付更多的采购款,这是做生意吗?这是养娃!”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公司这是掩盖“财务资助”的事实,建议监管部门进行调查。 “养娃”还是别人家的。据公司最新补充披露,博雅广东的股东有2名,高特佳项目负责人王海蛟持股1%,前海优享持股99%。前海优享是博雅生物与其控股股东高特佳集团联合成立的产业基金,其中博雅生物持股1.38%,高特佳集团作为管理人持股98.62%。 持股37.43%拒绝实控为哪般 尽管坚称不构成对博雅广东的财务资助,不存在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形,但在付出8亿多元却没能买到货的事实面前,公司和高管也绝非如回复函中表现得那般云淡风轻。 6月30日晚,博雅生物披露收到董事会秘书范一沁女士的《辞任报告》。公告称,范一沁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辞任董事会秘书职务后,范一沁女士仍担任公司董事。据查询,范一沁自2011年公司上市起即担任公司董秘。 另据披露,6月19日、6月24日和6月29日,范一沁分别减持8.25万股、3.84万股和17.5万股,以减持均价计算,范一沁近期套现约1144万元。 此外,博雅生物的总经理梁小明也在6月减持了公司18.6万股。 今年5月,博雅生物披露董事长廖昕晰及其控制的企业拟合计减持不超过547.6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9%。 博雅生物的控股股东高特佳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高特佳懿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在减持。据披露,今年5月12日至7月1日,高特佳集团及高特佳懿康投资累计减持公司股份721.638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942%。 控股股东和高管大手笔减持的背后,更加凸显了博雅生物“无实际控制人”的困局。 据查询,截至2019年12月31日,高特佳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37.4329%股份的表决权。持股比例超过35%,为何还是不能控制一家公司? 在回复监管问询时,博雅生物表示,高特佳集团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没有股东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能单独或共同实际控制高特佳集团,高特佳集团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公司不存在管理层控制、多个股东共同控制或管理层与股东共同控制的情形。因此,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对于董事会成员,公司称全部由上一届董事会提名、董事会审议、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均独立行使表决权,因此,不存在管理层控制、多个股东共同控制或管理层与股东共同控制的情形。 谁都不愿意控制的一家公司,内部怎么就不能集体决策把控好“为一家关联企业预付了8个多亿”这种违背商业常识的行为? 试问,8个多亿现金,存银行能拿多少利息?若购买理财产品,会不会也比上述被“占资”行为来得实惠?
近期的港股市场,打新潮正在来袭。仅6月30日当日,就已经有21家新股处于招股阶段。在药企、内房、物管、AI等新股纷至沓来上市之际,打新客应当Pick 谁? 其中,拥有“细胞治疗第一股”的永泰生物-B(6978.HK)已于昨日开始招股,截止发稿日公司已获得超额认购55倍以上,排在同期招股中第二的水平。公司招股区间为10.5港元至11港元,每手1000股,入场费为11110.85港元,预计7月10日挂牌交易。在今年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涨幅有33.62%之际,这家“-B”的公司资质如何? 医药新股引爆市场,康基上市首日上涨9 8 % 今年的行情,用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药不能停”。全球医药板块领跑赢大盘,尤其以中国医药板块涨幅最为明显。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止6月29日收盘,A股申万医药生物板块今年涨幅已经达到40.93%,远超于沪深300指数涨幅。 “药不能停”的赚钱效应,也在港股的打新潮中显现。今年以来已经上市的医药公司共计6家,平均上市首日涨跌幅已经达到45.64%。其中,已经于29日上市的康基医疗上市开盘大涨98.85%,总市值达到246亿港元,一手净赚6860港元;海吉亚开盘大涨40.54%,总市值达到156亿港元,一手净赚1500港元。 图表一:今年以来医药新股上市首日表现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未盈利生物科技类公司的表现也颇具亮点。自港交所在2018年设立18A章程,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类公司上市以来,截止目前,已经拥有18家公司先后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到14.85%。其中今年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类公司上市首日平均涨幅更是达到了33.62%。 图表二: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首日涨跌幅情况 数据来源:WIND,格隆汇整理 永泰生物-B:细胞免疫治疗第一股 面对史上最强医药新股潮,拥有“细胞免疫治疗第一股”的永泰生物-B如何? 1. 赛道领域广,政策支持 中国是全世界肝癌患者最多的国家,死亡率高达88%。2018年,世界肝癌患者新增人数约89,1314人,中国肝癌患者新增人数达400,200人,新增病例占全球总数44.9%。2018年,中国约有350,800例患者死亡,死亡人数占全球的47.6%,死亡率高达88%。 然而,目前市面仅存2种药物,肝癌药物极其稀缺,治疗效果差。最常推荐的药物(如索拉非尼和 乐伐替尼),临床适应症为晚期肝癌,从临床数据上来看,普遍存在治疗效果差,副作用大等明显弊端。 图表三:目前肝癌有效药物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格隆汇整理 从政策态度上来看,目前国内细胞免疫治疗已获得国家大力支持。2017年,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通过《临床急需药品有条件批准上市》规定,允许市场紧缺药物在确证性临床试验前有条件批准上市。 永泰生物成为中国首家拿到CFDA临床试验IND的细胞免疫治疗企业,也是中国首家完成了完整临床前研究并完成申报的细胞免疫治疗企业。 2. 产品管线丰富,具有稀缺性 从公司的研发产品管线来看,永泰生物共计拥有10项在研产品,包括EAL®产品,CAR-T细胞系列药物和TCR-T细胞系列药物。其中,进展最快的是用于治疗肝癌(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EAL®进入临床II期试验。在研产品所覆盖的适应症,不仅有传统细胞治疗作用的血液瘤领域,还有其他同业难以攻克的以肝癌、胃癌等为代表的实体瘤领域。 图表四:已在临床上应用及商业化的EAL®在主要的不同肿瘤适应症中的病例及回输数目明细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永泰生物核心产品EAL®是首个针对肝癌实体瘤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也是首个进入临床II/III期试验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领先细胞免疫治疗领域至少2-3年(根据CDE公开披露信息,第2第3名分别于18年8月及19年3月开展II期临床),研发进程快。 换言之,从研发进程上来看,永泰生物领先于其他同业,并且在具备有条件上市资格的情况下,已经领先行业至少3年的研发周期。受政策专项支持下,EAL®的临床II/III期试验同步进行,预计2020年下半年完成全部患者入组,2021年上半年公司将会申请产品有条件批准上市。 图表五: 中国已提交NDA或正处于临床试验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格隆汇整理 除了EAL®外,公司的CAR-T-19预计2020年内开始临床试验,aT19作为公司另一核心产品在辅助CAR-T治疗上也有创新性的进步采用适当的免疫细胞和免疫途径, 可以在体内有效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长期存活, 从而较大程地降低小鼠肿瘤复发率。 具体而言,永泰的NY-ESO-1TCR-T、CAR-T-19-DNA及aT19在研产品已经完成药效学研究,目标於2020年底前进入临床试验。 3. 强大基石投资者下注,未来可期 永泰生物此次上市基石投资者阵容强大,将为公司IPO以及未来商业化提供助益。其中,基石投资者包含: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天士力、中国联塑和季洪昌,分别认购2000万美元、1000万美元、5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 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为公司的现有股东及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目前持有本公司已发行股本的4.76%。天士力(600535.SH)主要从事中药及化学药产品的研发、制造及分销,为在现代中药发展方面的领先企业之一。季洪昌为保健专家及专业投资者。在医院、医药及保健行业有超过十年工作经验,拥有超过三家从事医疗科技、医药及保健信息与咨询业务的中国公司。 小结 港股打新潮来袭,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之下甄选优质的标的?热门领域例如今年火爆的医药板块,容易受到资本界的关注。而面对6股齐发的医药新股接踵而至,“-B”类公司以其拥有独特的研发能力,也正在成为投资界的“香饽饽”。 对于永泰生物而言,所处的赛道优质并且标的稀缺。按照公司的进度来看,公司明年就将开始提交上市申请,商业化进程也在同步进行,相比起有些“-B”类公司产品获批遥遥无期,投资等待时间相对较短。 从长期来看,在人口老龄化时代之下,细胞疗法作为新一代生物治疗手段,在近5年已经得到飞速发展,未来伴随着政策扶持之下获批上市速度加快。参考新兴生物科技公司研发获批上市后的飞天涨幅,永泰生物手握重磅产品,未来值得期待与关注。
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新冠疫情确诊已经超过1000万例,死亡病例已经累计超过50万例。这是一组十分悲痛的数字,巨额的死亡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构成。 在这样的环境下,疫苗作为彻底结束疫情的唯一路径,其研发工作可谓迫在眉睫。 6月28日,沃森生物与艾博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临床试验申报终于获得了国家药监局批准。 (图片来源:沃森生物) 这是mRNA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首次在中国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也仅有美国、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进入到该阶段。 显然,这一则消息对于像沃森而言,可谓是一重大利好。 在海外疫情蔓延的背景下,随着主题投资的“一地鸡毛”,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成长股作为资金的避风港,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尤为必要。而像沃森生物这样在新冠疫苗取得重大进展的疫苗股,可谓相当抢手。 从盘面上来看,2020年2月3日以来,沃森股价累涨超86%。不过,今日其股价却有所走弱,收跌1.71%至52.75元,总市值为811亿元。 (行情来源:wind) 那么,沃森生物的价值怎么看? 1、疫苗龙头知几何? 因为专业性强,护城河高,国内的疫苗企业为数不多,数来数去,也只有华兰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以及智飞生物这四家在行业中颇有份量。 而关于沃森生物,我们大家也都知道,其是凭借手中的13价肺炎结合疫苗和HPV疫苗这两支市场份额极广的疫苗,在行业中出圈的。 据了解,沃森生物以传统疫苗起家,为了加快外延式发展,沃森生物在2012年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并进行了单抗、血液制品以及新型疫苗的并购。截至目前,该公司在新型疫苗和抗体药物两大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由于多元化路径的探索,使得沃森生物在过去几年来业绩表现十分不稳定。 自2012年以来,这8年来沃森生物业绩如过山车一样“兜兜转转”:净利润方面,2013年、2015年、2017年及2019年均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况,而营收方面亦是表现波动。 (图片来源:wind) 其中,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一季度沃森生物营收和净利均大幅下降——实现营收1.12亿元,同比下降36.34%;归母净利润亏损0.18亿元,同比增长下降146.78%,业绩亏损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包括疫苗接种暂停、物流不畅等原因。 盈利能力,沃森生物的销售毛利率虽然常年维持在60%-90%区间,但净利率波动明显,2015年、2017年还出现负增长。另外,ROE方面,除2018年出现22.87%的净资产收益率之外,常年保持在10%以下,意味着股东的回报率还不是很高。 (图片来源:wind) 现金流方面,沃森生物近年来经营活动现金流常为负数,并且规模都极小,意味着虽然作为疫苗界龙头,但实际经营业务并对不上它的市值规模。 (数据来源:wind) 从财务数据来看,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较差主要是应收账款大幅增加所致。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常年维持在4亿元以上,差不多占了营业收入的一半比例。同时,其存货周转率也常年维持在0.1%至0.16%这个区间,也侧面反映了该公司流动性不强的问题。 欣慰的是,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是很高——2017年至2020年一季度,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9.46%、27.38%、19.26%、18.64%,逐年递减。 在研发投入上尚且“下血本”,2014年至2018年,其研发支出呈逐步增加的态势,占营收比例常年维持在30%-50%之间。 (数据来源:wind) 如果按照巴菲特三个重要的选股指标——毛利率、净利率以及ROE来看,沃森生物还真不是一只“优质股”。 只是由于它手握13价肺炎结合疫苗和HPV疫苗这两支疫苗的市场,并且在新冠疫苗的研发上也取得重大进展(中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mRNA新冠疫苗),市场才对其追捧有加吧。 2、市场容量有多大? 目前而言,沃森生物在售疫苗产品涵盖了Hib疫苗、AC结合疫苗、AC多糖疫苗、百白破疫苗、23价肺炎疫苗、EV71疫苗等产品,其中23价苗、Hib、百白破则高产单品,市场反应比较良好。 研发管线上,重磅的13价肺炎结合疫苗目前已获批;二价HPV疫苗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揭盲工作;九价HPV疫苗目前正在开展I期临床试验;重组EV71疫苗已获得《临床试验通知书》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而随着上述热门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一旦成功,其带来的业绩增量是不可比拟的。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那么,13价肺炎结合疫苗、二价HPV疫苗以及重组EV71疫苗会带来多大的市场增量? 13价肺炎结合疫苗方面,迄今为止,该疫苗仅有美国辉瑞公司独家生产上市销售。13价肺炎结合疫苗是全球销售金额排名第一的重磅疫苗品种,辉瑞公司2018年该产品全球销售额58.02亿美元。全球市场亦需求巨大,供应存在较大缺口,仅GAVI市场目前年需求就达1.5亿剂,预计2025年将达2.25亿剂。 而对比辉瑞沛儿,辉瑞在国内获批的接种程序是2/4/6月龄各接种一针,12-15月再加强一针,对于超过6月龄的儿童无法进行接种。相比之下国内品种沃森,总接种人群涉及6周龄-5周岁,接种适龄人群更广,市场空间更大。 据天风证券测算,国内市场13价肺炎结合疫苗潜在销售潜力有望达到130亿元,沃森生物凭借先发有望优势,有望实现65亿元的销售峰值。因此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其产品获批开售,这一业务未来将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业务板块和营收来源。 女性宫颈癌克星HPV疫苗方面,据了解,HPV疫苗主要针对9-25周岁女性接种,根据WHO的统计,2018年,约有311,000名妇女死于宫颈癌;这些死亡中超过85%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具体来看,这一疫苗仍存在巨大的接种缺口。国内在售的HPV疫苗主要是葛兰素史克(GSK)2价(希瑞适)、默沙东4价(佳达修)和9价HPV疫苗(由智飞生物代理销售),均为进口疫苗。但主要供应商默沙东2019年产能供给有限,2019年默沙东HPV疫苗批签发量预计为850万支(四价和九价合计),目前国内市场呈供不应求的状态。 故若沃森HPV疫苗能在国内顺利获批并通过WHO预认证,有望迎来更大的全球市场,由于大宗采购价格一般偏低,但稳定和可观的数量也有望使得海外销售值得期待,同时由于不用推广销售因此盈利能力也值得期待。 将上述角度对应到新冠疫苗的研发上,沃森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又是一个无法预计的巨大增量。 而这一研发工作的进展,对于沃森而言,可谓在这偌大的疫苗市场上拿下了先发优势,而跑在前头自然好处多多。 结语 从历史估值的角度来看,沃森生物的估值已经处于近三年的历史高位,真的不算便宜,甚至可以泡沫明显。 (数据来源:wind) 而在高估值,以及业绩不稳定的因素影响之下,也难怪投资者不敢轻易再下手,甚至是利好变成趁机出货的利空。 因此,虽然长期看沃森生物所处赛道容量大、市场潜力大,其继续做龙头肯定没毛病,但短期看估值溢价总归有个度吧,这时候上车,究竟合不合适,读者各有分寸了。
近期以来,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工作连传捷报,而在利好之下,生物疫苗板块今日又双叒叕走强了。截至发稿,康华生物冲击涨停,海利生物、昭衍新药皆涨超5%,赛生药业、生物股份则涨超3%,万泰生物等概念股则大幅跟涨。(行情来源:同花顺)从消息面上来看,生物疫苗板块这一次走强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建全球最大新冠疫苗车间,以及沃森生物成为国内首个mRNA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等消息刺激。具体而言,6月28日,由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和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所联合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I/II期临床揭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中国生物已率先建成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量产后年产能达1亿剂,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符合生物安全和GMP标准、从数量上能够满足紧急接种需求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另外,沃森生物当晚发布公告表示,公司与艾博生物合作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应急批准本品进行临床试验。据悉,该疫苗是中国首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mRNA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目前仅有美国、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除上述的利好消息之外,中国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这为新冠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有效靶标。该论文还指出,目前全世界多个科研团队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设计和机理研究,聚焦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中国团队此项研究则是通过识别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发现了N端结构域是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新的脆弱表位,这为治疗性抗体和其他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有效靶标。基于上述,不难窥出,在上述利好消息的刺激下,生物疫苗概念股又升温了。对此,华创证券指出,面对全球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疫苗是防控病毒传染最有效的手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既体现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更是对人类的贡献,康泰生物、智飞生物、华兰生物等拥有较强研发实力和产业化能力的疫苗公司受到多家机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