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 5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0年4月金融及信贷数据。整体而言,在经历一季末的天量投放之后,新增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在4月均有季节性回落,总体符合预期;但仍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尤其前四月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分别合计新增14.17万亿、8.8万亿,均为历史同期之最,表明当前总体延续了中国国内全面复工复产背景下、融资需求持续恢复的态势。在笔者看来,疫情之下金融及信贷数据持续表现强势,当前中国货币及信贷政策的宽松发力基调已十分明确。 随着全球疫情发展与防控形势的变化,一季度的国内供给侧冲击已经过去,当前最大的问题已是国内消费恢复滞后、海外出口订单减少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当前,笔者认为,货币政策宽松之外,更需要积极财政的发力,5月两会对财政政策的部署显得尤为关键。 一、人民币信贷继续发力,结构调整不断向中长期倾斜 4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1.7万亿元,与3月相比呈现出季初较季末投放明显减少的季节性规律,但较去年同期仍大幅多增6800亿元。 结构来看,居民短贷当月新增2280亿元、同比多增1187亿元,中长贷则与3月水平大体相当、新增4389亿元;与国内防控措施已很大程度上解禁、居民消费和房地产销售活动步入加速回暖通道密切相关,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4月环比回升超15个百分点。 企业方面,票据、短贷、中长贷4月分别新增3910、-62、5547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036、1355、2724亿元;工信部数据显示4月下旬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已接近90%,企业全面复工之下,融资需求恢复态势延续。此外,中长期贷款的占比继续有所提升,政策引导下金融对实体的中长期支持力度在强化,或对投资回升形成一定支撑。 二、债券发行延续火爆,社融保持强势 4月社融新增3.09万亿,同比大幅多增1.42万亿,贷款和债券发行成为双支柱。其中,社融口径下人民币贷款当月新增1.62万亿。 债券一级市场持续火爆表现,企业债券融资新增连续两月接近万亿。近期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使利率走廊下限下移,资金市场利率总体下行,企业发债需求旺盛、投资人配置意愿强烈。当然,从信用债发行统计数据来看,低评级债券仍占比极低,发债资金主要流向大中型企业,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仍须拓宽。 其他分项来看,第二批专项债额度的下达保证了4月发行力度不减,当月地方政府债券新增3357亿元;股票融资当月新增315亿元。非标贡献仍然有限,委托和信托贷款仍在收缩通道,尤其资金信托新规的出台将进一步压缩后者的存量空间。 三、天量投放助M2创2016年12月以来新高 货币政策宽松和融资需求持续恢复之下,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货币派生不再受到经济暂停的制约,供需双方动力均较为充足,4月M2同比增11.1%,为2016年12月以来新高。结合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的最新定调,M2增速未来有望进一步走高。 四、货币政策宽松已至,下一步关键是两会财政政策发力 总体而言,疫情以来中国货币及信贷政策的基调已十分确定,即在总体宽松基础之上,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加大中长期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仍是核心任务。 然而,想要尽快促进实体经济的恢复,仍须财政政策发力支持。尤其是,防控措施逐步解禁以来,中国生产端正在迅速恢复,截至5月9日五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升至54.27万吨,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但消费端的恢复仍明显滞后,加之二季度外部供需中断的冲击将接踵而至,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已转化为有效需求不足。上述背景下,5月两会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显得尤为关键。 笔者在此前文章《再议破除“四万亿”恐惧症》中已经明确表达了观点,即当前政策面财政应加大力度,尤其不应被“四万亿”恐惧束缚手脚。例如,大幅提高赤字率至GDP的5%、增发3万亿抗疫特别国债来扩充财政资金来源;重点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支持发放消费券、现金券,以保民生、促消费;加强对就业基本盘即广大中小企业的定点帮扶,降低企业税费、完善公积金制度,配合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如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创设融资担保基金;发力新基建,加大对5G、冷链物流、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投资等。 (作者沈建光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张晓晨为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证监会5月8日发布消息,证监会按法定程序核准了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峰环境”)的首发申请。距离此前4月16日证监会2020年第53次会议上发审委审核通过其IPO申请还不到一个月。 三峰环境作为国内垃圾焚烧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运营、EPC建造以及垃圾焚烧发电核心设备研发制造等相关业务。 相较于卫生填埋、堆肥等处理方式,垃圾焚烧能大程度的实现垃圾处置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垃圾经焚烧处理后仅产生少量的炉渣和飞灰,其中炉渣经过处理后还可用于制砖等其他用途,从而极大减少废物填埋量,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此外,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或供热,将进一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随着焚烧处理技术的不断提升,垃圾焚烧处理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将成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的处理方式。由于垃圾发电行业是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行业,国家对垃圾发电实行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据了解,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一般采用政府特许经营模式实施,特许经营期限一般为25-30年。在该模式下,首先由地方政府规划并确定垃圾处理建设项目,然后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并向其授予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特许经营权。由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区域内负责融资、投资、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在特许经营期限内负责该项目的运营、维护。 在特许经营期限内,政府有关部门向垃圾焚烧发电厂提供垃圾,并按协议约定的价格支付垃圾处置费。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垃圾产生的余热用于发电或供热,并取得供电或供热收入。特许经营权到期后,特许经营者应按照协议约定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移交当地政府,或者接受当地政府委托继续运营。 根据最新招股书,三峰环境拟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4.33亿股新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不超过25%,募集资金约25亿元,投向于重庆市洛碛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汕尾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项目、东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四个项目,分别拟使用募集资金金额14亿元、3.5亿元、1.5亿元、6亿元。 2016年-2018年及2019年1-6月,三峰环境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4.28亿元、29.70亿元、34.33亿元和20.0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4亿元、4.67亿元、5.34亿元和2.79亿元。
5月9日,在水滴公司成立4周年之际,水滴筹宣布,其筹款总额接近300亿元,预计到本月底将突破300亿元大关。 水滴公司旗下有水滴保险商城、水滴互助和水滴筹业务,其聚焦在互联网健康保险保障领域,近年来通过快速发展,从保险、互助和大病救助三方面入手,形成了针对全民的“事前保障+事后救助”业务布局。 2016年7月,水滴筹(前身为“水滴爱心筹”)正式上线,至今已走过近4个年头,迄今为止,超过3亿爱心人士支持了平台上的救助项目,共计产生了9亿多人次的爱心赠予行为,累计赠予爱心款即将达到300亿元,成功帮助百余万个紧缺医疗资金的困难大病家庭渡过难关。这串数字意味着,平均每位爱心用户在水滴筹上的赠予超过100元,也相当于全中国每个人爱心赠予21元。 据水滴筹爱心数据报告显示,爱心人士在平台上完成第一个100亿元的赠予金额,用了两年多时间。而随着平台认知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通过水滴筹为身边的亲朋好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平台的第二个100亿元爱心款只用了9个月。 水滴筹的爱心报告显示,在爱心赠予的3亿多用户当中,“前浪”占比达39%,以“90后”为代表的“后浪”占比61%,这也从侧面表示,年轻人为代表的爱心力量正在不断崛起。同时,80后用户占比高达36.5%,已经成为水滴筹献爱心的主力人群。 同时,数据显示,广东地区的爱心网友在4年间内通过水滴筹捐赠了至少30亿元爱心医疗款。由此可见,广东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慈善之都”。而北京地区网友的爱心捐赠额则大约相当于1个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造价,大有“南北爱心比拼”之势。
5月11日,紫光集团发布2019年度财报。报告显示,紫光集团在2019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大增326.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6.56亿元,同比增加16.87%,其中,IT及相关设备及服务板块实现营收537.02亿元,同比增加15.4%;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业务板块实现营收163.00亿元,同比大幅度增加32.2%。 “从芯到云”,目前,紫光集团初步完成了芯片产业布局彰显领先优势的同时,基于云网业务已有的成果,开始迎接新基建风口,强化整合优势,升级云赛道。 领先“芯”赛道 根据财报,紫光集团旗下紫光展锐2019年推出自研的5G通信技术平台马卡鲁和5G基带芯片春藤V510,一举进入全球领先的5G芯片厂商行列。今年初,紫光展锐发布新一代5GSoC移动平台—虎贲T7520,进一步增强了在5G领域的技术优势;紫光旗下长江存储去年开始量产的64层三维闪存,一进入市场就拿到多个大单,其中包括不久前国科微的亿元采购定单。今年,长江存储发布了全球首款128层QLC三维闪存芯片,在单位面积存储密度,I/O传输速度和单颗NAND闪存芯片容量等关键指标上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这些都说明紫光集团过去数年间在芯片领域的投资和技术积累正获得丰厚的回报。随着在芯片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产能逐步爬坡,紫光集团在芯片赛道上的领先优势将愈加明显。 从上市公司层面看,紫光集团旗下的芯片上市公司紫光国微(002049.SZ)2019年度业绩亮眼,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39.54%。归母净利润为4.06亿元,同比增长16.61%;扣非净利润为3.87亿元,同比增长98.19%。接近紫光集团的高层人士向《证券日报》透露,芯片连接器巨头紫光联盛(即法国LINXENS公司)注入紫光国微的重组项目即将进入收官阶段,一旦完成,紫光国微的市值必将大幅提升。 紫光旗下的紫光展锐也正在筹划科创板上市。紫光集团公告显示,紫光展锐与国家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电路基金、闻名投资签订增资协议,三方向紫光展锐合计增资50亿元,投后估值55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紫光展锐受到资本和市场的肯定,主要是由于在全球5G芯片市场仅有的5家厂商中,展锐是中国大陆公开市场的唯一一家,是未来5G商用普及的重要芯片企业和产业生态的承载者。 升级“云”赛道 云网业务方面,紫光旗下云网上市公司紫光股份(000938.SZ)2019年业绩稳健增长,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541亿元,同比增长11.92%;其中2019年数字化基础设施及服务收入290亿元,同比增长33.25%。 据了解,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是领先的全产业链云网设备和服务企业,在企业级IT服务细分领域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并在国产虚拟化、中国政务云等领域均成为了国内第一品牌。IDC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新华三服务器增速高达42.3%,名列全球市场第一名。 此外,紫光旗下紫光股份在政务云市场占有率也是第一,服务国家统计局、河北政务云、重庆政务云,15个国家部委政务云,22个省级政务云,300余个地市区县政务云;在教育云市场,服务2400+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了超50000+数字化校园;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紫光股份提供了300+工业云服务,连接78万+台设备,服务十大行业。 目前,在“芯片”“云网”这两条“黄金赛道”行业中,紫光集团都已布下重兵。4月9日,紫光集团宣布重大组织架构升级,基于紫光云网板块的整体发展战略,整合旗下公司的私有云、公有云、人工智能、视频云、软件服务能力,成立“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近日,紫光集团宣布对紫光股份17%的股权公开征集受让方,或将引入运营商或互联网巨头等战略资源。紫光股份还宣布定向增发120亿元,加码5G和云计算,为“新基建”补足弹药粮草。 集团负债大幅度减少 资本结构持续优化 从年报中可以看出,2019年,紫光集团在集团层面带息负债同比减少209亿元,由年初1611亿元减至1402亿元。 紫光集团表示,未来将通过调整融资主体及结构,改善负债匹配度,以长期均衡的模式通过实业经营和资本运作来优化整体偿债能力。 紫光集团提出“1个目标+4项措施”的财务调整策略,即以“降负债,去杠杆,优化资本结构”为目标,并通过“证券化、资产减持、增资、新增投资基金化”四项措施为抓手,着力改善集团的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促进紫光集团与产业公司、产业公司之间的协同,推动产业公司改善经营,提升盈利能力。 5月11日,紫光集团公告,出售紫光展锐73亿元老股,除去税负,增加60亿元的净资产。根据紫光集团在2020年上半年减持紫光股份股票,二级市场直接和公开征集转让17%,合计减持23%左右,增加净资产将达140亿元左右。此外,若紫光股份今年顺利完成增发120亿元,净资产将增加120亿元。以此推算的话,紫光展锐和紫光股份的操作,合计增加紫光集团净资产估计大约300亿元,有望降低资产负债率10%左右,改善财务状况。 据知情人透露,紫光集团的目标在2021年将资产负债率降到50%以内。 除此之外,紫光旗下上市公司紫光学大(000526.SZ)5月7日晚间公告,天津安特公司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持股比例达到23.94%,超过紫光系持股比例,通过举牌成为紫光学大的新任大股东。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紫光集团将从紫光学大做战略性撤退,紫光集团将更加聚焦“从芯到云”的主业,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
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初步统计,2020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 初步统计,2020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7506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910亿元,同比多增1240亿元;委托贷款减少579亿元,同比少减618亿元;信托贷款增加23亿元,同比少增10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77亿元,同比多增93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9015亿元,同比多506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357亿元,同比少107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15亿元,同比多53亿元。 注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2:2019年12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指标数值为托管机构的托管面值;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 注3:文内同比数据为可比口径。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同意德国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汉再上分)增加注册资本15.60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增资后该公司注册资本由25.45亿元增加至41.05亿元。近年来,汉再上分在华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尽管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但公司继续对中国再保险市场未来发展作出积极乐观的研判和展望,持续加大在华资本投入。2019年9月,汉再上分将注册资本由15.45增加至25.45亿元,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再次增资,将资本增加至41.05亿元,在华业务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再保险市场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国外再保险机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再保险市场在高度开放的竞争环境下稳健发展,再保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主体稳步增加,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再保险保障保险行业稳健运行、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服务国家战略的作用逐渐发挥。2019年11月,首届上海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顺利召开,建立了我国的国际性再保险会议交流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影响。国外再保险机构更加重视并长期看好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申请开设机构,增加资本实力,以适应中国市场发展需要,提升在华业务发展能力。中国银保监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决策部署,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外资再保险机构参与我国再保险市场建设,促进外资再保险公司在华业务健康发展,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程度。2019年12月,批准大韩再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开业,境内外资再保险公司达到7家,超过中资再保险机构。2019年11月,批准德国通用再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4.39亿元。2020年4月,批准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13.55亿元。外资再保险公司数量稳步增加,在华资本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公司放假1周,再延长2周,接着再延3周,之后不用来了,公司倒闭了。”疫情期间网友们戏谑的段子正在变成现实,为魔幻的2020年再增添一笔浓墨重彩。 疫情下,影视、旅游、餐饮等行业,出现大批的倒闭潮,连被视为一片繁荣的AI产业也难逃过这一劫,曾被誉为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Wave Computing将员工遣散,申请了破产保护。 在国内,“AI四小龙”中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IPO消息频频传出,却没有擦出火花。而作为AI芯片独角兽的寒武纪接受上交所问询27天后,在5月7号发布了首轮的审核问询函以及相关问题的回复。 然而寒武纪已经持续亏损三年,在接受“灵魂20问”之后能否上岸依然成谜。 AI市场欣欣向荣下的辛酸 “AI没让人类失业,搞AI的先失业了。”这一句调侃,说尽了目前欣欣向荣之下AI产业的辛酸。 2019年各大主打AI的科技公司裁员消息不断,2020年在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之下,AI产业出现的裂缝扩大加剧。 3月20日自动驾驶卡车创业公司Starsky Robotics资金链断裂,停止运营;近日曾经被认为会对英特尔、英伟达产生冲击的AI芯片公司Wave Computing也宣布遣散员工,在中国区所剩员工无几,步入申请破产保护环节。 一众上市的AI企业不过好,而另一边许多排队IPO急于寻求输血的AI公司也同样坎坷。 “AI四小龙”中的旷视科技在2019年8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之后,上市消息逐渐销声。2020年2月25日,资料显示旷视科技IPO的进程状态为“失效”。 商汤科技在2018年9月份获得C+轮融资以后,截止目前没有新的融资消息。商汤科技在被媒体披露推迟上市计划之后,表示没有上市的具体时间以及地点。 云从科技在股份制改革之后,传出2020年年底有望国内科创板上市;融资近7年的依图科技回应没有明确的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除了“AI四小龙”之外,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也正在寻求上市的机会,在上市前寒武纪估值达到220亿元。这些明星AI概念公司们尽管都获得了惊人的估值,但是仍然不能避免连年亏损的问题。 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2017年-2019年间实现营收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4.44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3.81亿元、-4105万元、-11.79亿元。三年之内寒武纪累计亏损约为16亿元,亏损似乎已经成为了常态。 在《2019年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可以得知,2018年国内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了415.5亿元,预计在2020年将会达到990亿元。在庞大市场下,这些AI公司们仍然有着无限的希望。 但是《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里的数据也显示出AI行业热潮正在逐渐冷却。2019年前三季度AI行业总体融资规模为577亿元,而2018年则为1189亿元。再加上疫情的影响,IT桔子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风险投资额和上年同期相比缩水三分之一。 热闹的AI产业下面掩藏着稍有差池就会堕入悬崖的危险,而在AI芯片前辈Wave Computing光芒陨灭时刻,野心勃勃的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才正要迈出重要的一步。只是,成立仅有四年的寒武纪,却也没有办法摆脱越挖越大的研发大坑。 内忧:研发成本高企 在回答上交所的“灵魂20问”中,寒武纪回复一条,“除募集资金外,寒武纪未来3年内仍需30-36亿元资金用于新款芯片研发。” 根据寒武纪的招股书透露信息,其此次拟募集的资金为28亿元,当中19亿元将会用于新一代云端训练芯片、推理芯片、边缘人工智能芯片以及系统项目的研发,9亿元作为补充的流动资金。 也就是说寒武纪前后还需要58-64亿元资金,而其还透露未来3年内,还会进行5-6款芯片的研发。 而在此之前,寒武纪已经在研发上面进行了巨额的投入。根据招股书数据,2017年-2019年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2986万元、2.4亿元、5.4亿元。截止至2019年末,寒武纪的技术人员达到660人,在员工中占比为79.25%。 由于芯片设计难度的复杂性,一款AI芯片产品的研发周期往往长达18-24个月,需要高达数百位的技术人员。芯片研发的投入周期长,一旦中间出现问题将会是不可逆的,只能重头再来。 除了AI芯片的研发难度之外,难落地商业场景也是寒武纪不得不面临的拷问。相比国外的英特尔、英伟达以及国内的华为海思等芯片巨头,作为后来者的寒武纪并没有较大的优势。 Compass Intelligence公司发布的2019年全球AI芯片公司排行榜中,华为海思排12位,寒武纪排名第22。 研发高昂成本的支出,再加上巨头的强势,寒武纪在AI芯片这一领域中可以说是面临着艰难险阻。能否在激烈的市场里取得一席之地,又是对寒武纪重重考验。 外患:客户成对手,拓客艰难 寒武纪的崛起可以说是离不开公司A。 根据寒武纪招股书中的数据,2017年-2018年间,公司A对其营收分别贡献了771.27万元、1.14亿元,占比分别为98.34%、97.63%。而到了2019年,公司A对其所带来的贡献仅有6365.8万元,占比下滑至14.34%。 寒武纪在5月7号的回复称,由于向公司A逐步交付了终端智能处理器IP,所以2019年的固定费用模式的IP许可销售收入有所减少。而且因为公司A后续选择自主研发的技术以及相关产品,将会对寒武纪IP产品的采购有所下降,2020年预计寒武纪业绩会出现下滑。 通过相关的媒体报道以及资料显示,不难推测出公司A很可能就是华为。 2017年华为在MATE10上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麒麟970芯片,该芯片首次采用了NPU(神经网络处理器)。而这款NPU的设计团队来自于寒武纪,可以说寒武纪就此横出江湖。 而华为后续推出的麒麟990芯片采用的NPU,是其自主研发的达芬奇构架。由此华为和寒武纪的蜜月期结束,在寒武纪的招股书中,风险因素章节里就提到了,国内其他芯片设计企业的入场,会使其市场受到进一步挤压,这当中就包括了华为海思。 华为可以说是给了寒武纪成长的机会,但是接下来国内手机厂商如果都自研芯片,那么寒武纪的产品则缺乏一定商业应用场景。 第一大客户变成强有力的对手,寒武纪的处境可想而知。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寒武纪接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于相对稳定的G端市场,且寒武纪在2017年-2019年间,分别获得政府补助823万元、6914万元、3386万元。 再有,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间寒武纪前五大客户贡献的销售金额,占其营收的100%、99.95%、95.44%。也就是说,寒武纪的市场拓展能力依然有所不足。 综上所述,寒武纪真正的营业能力依然有待考究,仅仅是技术上的跟进,无法完全支撑起寒武纪想要进入市场厮杀的野心。况且技术研发也是一头亟待喂饱的饕餮,目前盈利能力不足的寒武纪尽管手握着数亿现金,但是“只出不进”的情况下,能否在AI芯片这个领域变得更加强大,前景如何尚不可知。 刘旷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