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伴随着经济活动活跃性的持续提高、企业和居民收入的改善,税收收入增速从下半年以来一直持续高个位数至10%以上的增长,11月实现了12%的高增长。目前已经达到全年财政收入的预算目标。考虑到后续经济修复对财政收入的带动,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增长可能会超目标完成。支出方面,本月支出延续高增长,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散点疫情爆发促使卫生健康支出持续高增。临近年低,预计12月将继续迎来公共财政支出大月。 事项 2020年11月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7%(前值3%),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2.2%(前值11.2%);非税收入同比下降42.4%(前值-45%)。11月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6%(前值19%)。1-11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长6.7%(前值4.1%);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5.8%(前值24.7%)。 正文 ▌经济回暖带动税收收入持续高增长,全年财政收入目标已达成。11月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0956亿元,增速较上月回落了5.7个百分点至-2.7%。分结构来看,受益于经济的持续修复改善,税收收入增速较上月回升了一个百分点至12.2%,伴随着经济活动的持续修复、企业和居民收入的改善,税收收入增速从下半年以来一直持续高个位数至10%以上的增长。同时考虑到财政政策积极助力实体企业减压,因此非税收入增速也持续大幅负增长(图1)。从税收内容来看,主要税收中的企业所得税、国内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国内消费税增速分别为0.7%、8.2%、26.7%和2.2%,均维持了正增长(图2)。1-11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增速为-5.3%,已持平全年-5.3%的预算目标。按照当前经济持续修复的状态,预计12月的公共财政收入还将维持小幅正增长,全年财政收入情况将略好于年初目标。 ▌财政支出延续高增长,散点疫情爆发促使卫生健康支出持续高增。11月公共财政支出为18407亿元,增速较上月小幅回落了3个百分点至16%,仍然维持较高的支出增速。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速为-6.6%,较上月回落了8.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增速为21%,较上月小幅回落了2.7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仍然是地方财政扩张在持续。从支出的内容来看,本月支出增速较高的行业主要是卫生健康和城乡社区事务、教育等,单月支出增速分别为69%、30%和21.8%,尤其是卫生健康支出增速从10月开始持续60%以上的高增长,预计与国庆后各地区散点疫情的爆发以及地方加强疫情防控等有较大的关系(图3)。1-11月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增速为0.7%,累计增速全年首次转正,但距离全年3.8%的增长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如果全年仍然要实现预算支出目标,则12月单月支出增速需达到23.7%。从历史来看,每年12月都是财政支出的大月,支出金额会显著提高,我们预计今年12月可能会实现3.5万亿以上的支出,但可能超过4万亿的难度较大(图4)。 ▌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韧性较强。1-11月政府性基金收入为72672亿元,累计增速为6.7%,较前值回升2.6个百分点,增速约为27.3%(图5)。其中,1-11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单月增速为12.9%,较上月回升了2.8个百分点,整体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韧性较强。土地市场方面,百城土地成交面积和总价回落,但土地溢价率小幅回升。整体来看,“三条红线”政策对土地市场压力仍在,可能会在后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有所体现。地方政府专项债方面,年内新增的地方专项债的3.55万已经在10月发行完毕,11月各地开始部署剩余2000亿用于化解中小银行风险的新增专项债发行。12月7日,全国首只中小银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广东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100亿元人民币的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募集资金投向分别是地方中小银行郁南农信社40亿元、普宁农商行37亿元、揭东农商行14亿元、罗定农商行9亿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 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是我国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政策工具,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政策措施力度空前,引起高度关注。 财政赤字率创新高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总量超过财政收入总量的部分,而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赤字率。 从近年的情况看,2016年、2017年我国赤字率均为2.9%,2018年赤字率为2.6%,但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赤字规模与2017年的2.38万亿元持平。2019年,我国继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到2.8%。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较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以上,这是我国赤字率首次突破3%。 “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等一系列政策安排,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体现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通过更大力度的政策来对冲疫情影响,给经济注入更大确定性,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财政赤字率提高,目的是要有效对冲疫情对减收增支的影响。当前,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财政收支矛盾加剧,财政运行压力增加。受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今年1月至4月财政收入下降14.5%。 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270亿元,下降5.3%;支出247850亿元,增长3.8%。面对收支矛盾,安排赤字37600亿元,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怡认为,这些安排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是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现政策有为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对于债务风险问题,刘怡表示,3%的赤字率并不是硬性约束,高于3%并不等同于过度举债,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债务支出使用效果等情况加以评判。从各国实践看,美国、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赤字率常年在3%以上。 “我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在前所未有的疫情影响下,综合考虑当前经济形势,阶段性地适度提高赤字率,有利于有效进行逆周期调控,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刘怡说。 特别国债备受关注 自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发行特别国债以来,这项措施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提高赤字率的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此前,我国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第一次是在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第二次则在2007年,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本金。 此次在特殊时期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安排,抗疫特别国债由中央财政统一发行,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弥补当前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短板、防止疫情反弹和境外输入等方面必将发挥重大作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成威说。 特殊时期采取特殊举措,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的同时,预算报告还明确加大各类结转结存资金盘活使用力度,努力增加可用财力,弥补财政减收增支缺口。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我们将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下功夫,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调整结构、有保有压,坚决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 资金直接惠企利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把钱花在紧要处、刀刃上,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新增的1万亿元赤字与同时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这2万亿元直接下到基层,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存在的跑冒滴漏,这对于提高政策效果是很有必要的,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 刘怡认为,资金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进行拨付,体现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效率;同时,在资金的使用上将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发挥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 “资金通过特殊转移支付的手段直达基层,这种资金安排方式充分体现了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资金能够迅速抵达一线,对于缓解基层财政矛盾、纾解企业经营困难、提高消费者信心等能够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李成威说。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根据安排,上述2万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上级的转移支付将细化到基层,细化到民生项目,坐直通车,直接抵达。中央财政将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刘昆表示。 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受到地方和企业的纷纷点赞。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财政厅厅长石建辉介绍,湖南财政将比照中央做法,按照“重心下移、财力下沉”的方向,抓紧研究均衡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财力补助预拨方案,全力保障市县财政稳健运行。同时,强化资金监督,督促市县管好用好资金,真正发挥好特殊转移支付帮助基层保运转、渡难关的特殊功用。 刘怡认为,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为促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也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 “力度空前的政策安排,有利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助力经济克服困难、稳步前行。”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财政部网站13日消息,为进一步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充分发挥绩效评价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近日,财政部联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调整的通知》,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一是充实了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内容,新增“贫困县退出”等指标,引导推动各地在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指挥棒”作用。二是提高了抽查项目数量,增加了抽查的广度和深度,使对工作成效的评价更加客观准确。三是加强对突出问题的扣分力度,建立严重问题不得评优的机制,强化了标尺作用。 财政部农业农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加强政策培训,严格按要求组织好年度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提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水平。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刘昆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系统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结构调整的优势,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在指导方针上,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贯穿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过程各方面,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落实举措上,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自觉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放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考量和谋划,把握好工作着力点,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只有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把我国强大生产能力有效利用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财政在支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方面责无旁贷,并且大有可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促进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完善流通体系特别是农村流通体系,促进产销高效对接,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投资空间,发挥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作用,支持国家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放管服”力度,推动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运用好关税、进口税收政策,推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外贸外资循环畅通。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作为国内供给的必要补充,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和多样化需要。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中央财政着力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不断优化经费管理,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积极性。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不牢、地基不稳问题仍相当突出,必须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中央财政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保持相关财税政策取向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同时针对重点领域补短板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统筹现有制造业专项资金,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创新策略给予支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好相关政府投资基金作用,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发挥优质企业引领作用,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财政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着力构建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平稳过渡。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做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民生工作,着力支持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更加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管财政收支矛盾多么突出,民生领域投入都不能减少,要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加强基本民生服务,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支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财政部门在防范化解风险、支持安全发展方面承担重要责任,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各种风险,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做好相关风险排查、防范和化解工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针对影响经济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不足,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粮食、能源、科技、卫生健康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支持做好金融风险应对工作,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加强洪涝、旱灾等灾害防御,支持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保持财政可持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合理预计财政收入与支出,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好财政支出关口,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防止脱离实际、寅吃卯粮,影响财政可持续和稳定运行,给长远发展留下隐患。(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比起通缩,我更担心滞胀疫情冲击之下,到底未来是走向通缩还是通胀,这是个重要的问题!1.市场预期通缩风险从今年以来全球各类资产价格的表现来看,隐含的是通缩的预期。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首先,最为直观的表现是各类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从年初至今,最重要的三大工业原料均大幅下跌,其中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了51%,LME铜价下跌了18.4%,上海螺纹钢期货价格下跌了5.5%。而从农产品价格来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三大农产品期货价格年内也都有下跌,其中玉米价格下跌14.2%,大豆价格下跌9.7%,小麦价格下跌0.2%。其次是债市的大幅上涨,利率大幅下降。从年初至今,美国、中国、英国、德国的10年期国债利率分别下降了120bp、60bp、46bp、11bp,其背后隐含的也是通胀预期的大幅回落。以美国5年期国债为例,可以将其分解为实际利率与通胀预期之和。其中实际利率可以观察5年期TIPS(通胀保值债券)的走势,其与5年期国债利率之差可以视为债市隐含的通胀预期。从年初至今,美国5年期国债利率从1.69%降至0.41%,其中实际利率从0.01%降至-0.49%,而隐含通胀预期则是从1.68%降至0.9%,可见国债利率的下降主要源于通胀预期的大幅回落。全球通胀快速下降。最后,从各国近期公布的物价指数来看,通胀水平也在快速下降。例如美国3月的CPI同比涨幅从2.3%降至1.5%,回落至近4年以来的低位水平。欧元区3月调和CPI同比涨幅从1.2%降至0.7%,日本东京都3月CPI同比涨幅持平于0.4%,两者均为近3年以来的最低位水平。而在中国,刚刚公布的3月份CPI从5.2%快速回落至4.3%,虽然CPI依然超出3%左右的政府长期目标值,但其中主要的上涨来自于食品价格,而3月份的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降至0.7%,已经创下了5年新低。2.担忧疫情,冲击需求疫情导致经济衰退。为何会出现通缩预期?原因在于新冠肺炎在全球急剧扩散,所有国家几乎无一幸免。而为了控制疫情,大家普遍采取了交通管制或者社交隔离等措施,这必然会对经济形成较大的伤害。新冠病毒的基本传染数高达3左右,而要想控制住疫情,必须将其传染数降至1以下。而在缺乏有效疫苗的情况下,必须把公共交通和社交接触降低2/3以上,这意味着在采取管制措施的期间,经济就可能会出现类似程度的降幅。今年前两个月,疫情最先冲击的是中国。而中国为了抗击疫情,在1月底启动了武汉封城和全国各省的公共卫生一级响应机制,其效果就是2月份的全国人口迁徙规模减少了70%,迅速将新冠病毒的传染数降至1以下,很快控制住了疫情。但为此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前两个月消费和投资增速降幅超过20%,而且考虑到1月份经济受疫情影响不大,2月份的单月降幅或接近50%。我们估算1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降幅或接近10%,创下40年以来的最大单季降幅。随后到3月初,疫情的震中转移到欧洲和美国。而欧美各国在3月中下旬纷纷采取了交通管制和隔离措施,例如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在3月10日和14日启动了全国封城,法国则是在3月16日进入“战争状态”,美国最严重的纽约州在3月22日启动了居家令。这意味着这些欧美国家从3月中旬开始,其经济也会出现类似中国2月份的大幅下滑。而到了3月下旬,新兴市场国家的疫情急剧升温,3月25日和26日印度和南非分别进入为期21天的全国封城状态,印尼则是在3月31日宣布进行大规模社区隔离。这意味着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从3月下旬开始相继大面积的冰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近期表示,2020年全球或出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预计在该组织的180个成员国中,170个的人均收入将下降。收入下降影响消费。由于经济衰退带来失业激增、居民收入大幅下滑,必然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在疫情最严重的美国,其每周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已经从3月初的20万左右飙升至660万,过去3周累计的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近1700万,这意味着美国4月份失业率或迅速飙升至10%以上。受失业飙升的影响,美国4月份的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骤降至71,创下2012年以来的新低。在德国,4月份的GFK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2.7;在日本3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31.1;在韩国,3月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78.4,这三者均为09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此,疫情导致全球居民的购买力受损,使得大家节衣缩食,这就会产生通缩的压力。3.虽然没有疫苗,但是可以印钞如果没有有效的疫苗,似乎我们就只能靠社交隔离的原始办法,承受经济衰退和通缩风险。但是我们毕竟处于现代社会,虽然疫苗的发明没有那么快,但是要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办法,比如将一部分工作从线下搬到线上,用科技来对抗疫情;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办法是开动印钞机,直接发钱来抗疫。美国天量赤字,美联储疯狂印钞。在这方面,美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新冠病毒检测很贵怎么办?大家怕影响工作不去检测怎么办?美国国会大笔一挥,拨付了1083亿美元用于免费新冠病毒测试,为受影响者提供带薪假期和额外的医疗补助。居家令导致大量失业,企业关门怎么办?美国国会又大笔一挥,通过了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其中6037亿美元提供给个人,包括3000亿美元的现金补助,2600亿美元的失业保险,以及437亿美元的学生贷款等。还有5000亿美元作为大企业的信贷支持,3770亿美元支持中小企业信贷。给州和地方政府提供3398亿美元,给公共卫生和服务提供1795亿美元。也就是说,为了抗击疫情,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了2.1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占其19年GDP的10%。加上美国20年原本预算的1.08万亿美元财政赤字,今年美国的财政赤字率或将超过15%,远超其上一轮金融危机时最高10%左右的财政赤字率。问题是如何为这3万多亿美元的财政赤字融资?答案就是开动印钞机。美联储在今年3月份先是重启了零利率,随后宣布重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又进一步宣布了无限量的量化宽松,买入国债和政府机构债的规模不限量。从3月11日到4月8日,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美联储的总资产增加了1.8万亿美元,资产规模增长了41%,其中包括1.1万亿国债,880亿美元MBS债券,1300亿美元信贷,还有3580亿美元中央银行货币互换。大家可能会问,难道美国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印钞,难道美国没有法律来约束这样的行为吗?答案是有的,美国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美联储只能购买政府债券,也就是国债。但是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已经修改了法律,允许美联储购买MBS债券。也就是美联储可以无限量买入国债和MBS债券,但不能买其他资产。而在上周,美联储再次推出2.3万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其实购买的已经不是国债,而是企业贷款、企业债券、市政债券等风险资产,这又是如何实现的?答案是绕道来实现。在上述2万亿美元财政刺激当中,有4250亿美元是拨给大企业作信贷支持的。美国财政部这一次就是拿出其中的2000亿美元资金作为本金,设立一家新的机构,然后美联储给这个新的机构配置10倍的杠杆资金来购买风险资产,这样就相当于美联储把钱借给了政府机构,而不算美联储直接买垃圾资产了。因此从理论上说,美联储未来还可以再次推出2万亿美元的风险资产购买计划。而如果这个资金还不够,美国国会可以再增加新的财政赤字,再让美联储杠杆来配资,从而无限的买下去。欧洲日本不甘人后。而欧元区和日本已经实施了长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印钞方面早已拥有丰富的经验。日本政府在4月7日推出了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相当于GDP的20%。而日本的财政刺激,主要就是靠日本央行印钞来支撑。从1997年至今,日本的国债增加了756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19年GDP的136%,其中的60%都是被日本央行所购买。从1997年至今,日本的GDP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其央行的总资产翻了10倍,从60万亿日元激增至600万亿日元,而且日本央行的胃口更大,从国债到企业债、房地产信托基金到股票几乎什么都买。在欧洲,欧央行于15年正式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曾经短期暂停,但在19年底再次重启。在今年以来,欧央行除了保持每月200亿欧元的购债计划以外,还分两次分别宣布了1200亿欧元和7500亿欧元的额外购债计划。而截止4月3日,欧央行今年以来已经新增购买了5000亿欧元的资产。但由于欧元区并非统一国家,而是货币联盟,其对各国的财政政策存在严格的约束。因而到目前为止欧洲各国出台的刺激政策主要以信贷担保为主,直接的财政刺激规模有限,例如法国宣布了450亿欧元的紧急支持计划,其财政赤字率从2.2%升至3.9%,但目前来看这一力度远远不够,需要欧元区统一出台财政刺激政策,放松对财政赤字率的管制。而欧洲财长在4月9日经过讨论,决定实施刺激方案,来救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国家,但到底实施多大规模的刺激依然存在分歧。虽然欧元区的动作比较缓慢,但是形势比人强,现在疫情导致欧洲经济基本停摆,只能靠欧洲各国政府举债维持经济运行,因而大概率会和08年金融危机一样,会默认各国突破财政赤字率的上限,最后还是只能靠欧央行买下这些新增的债务。因此,为了应对疫情,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都开启了印钞机模式,靠政府发债来撒钱,而政府发债主要靠央行来购买。但这样好像不太对劲啊,大家想一想,我们中国靠几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才攒下了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美国开动印钞机就印出来了更多的钞票,而且到处乱花,那这美元还有那么值钱吗?4.非常类似二战时期财政赤字货币化。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前各国财政赤字飙升、央行印钞的行为,我们发现与之最为类似的是二战时期。以美国为例,从财政赤字率来看,其上一次财政赤字率超过15%就是在二战时期,从1943年到1945年,美国的财政赤字率均超过20%。而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官员Chote表示,在类似战时的情况下,英国的预算赤字率可能超过20%,例如二战时期。从美国的政府债务率来看,今年或从去年的106%升至120%以上。而上一次美国政府债务率超过110%,还是在1945年。虽然二战时期美国的国债主要对美国的个人出售,但是从1942年到1945年,美联储也买走了200多亿美元的国债,超过同期国债总发行量的10%。而且由于美联储购买资产所创造的是基础货币,在1943-45年的美国基础货币年均增速超过20%。而本轮美联储购买国债的比例将超过二战时期,其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也会更大。截止今年3月份,美国基础货币环比19年末已经增长了17%,全年增幅超过20%是大概率事件。交通封锁、经济衰退。除了财政赤字和央行印钞之外,新冠疫情导致的交通封锁、经济衰退其实也和二战时期类似。比如说为了应对疫情,全球有多个国家关闭了边境,暂停航班。例如美国在3月18日宣布暂时关闭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边境,同一天欧盟宣布关闭边境30天,俄罗斯在3月30日宣布暂时关闭所有边境口岸,上一次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边境封锁,还是在二战时期。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3月24日的报告显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2020年航空公司的客运业务预期收入减少2,520亿美元,比2019年下降44%。而新冠疫情导致的全球邮轮业大范围停航,也是二战以来的首次。而在二战期间,除了本土未受战争影响的美国以外,其他受战争影响的国家经济都出现了衰退。最典型的就是英国,在1944和45年都出现了衰退。5.提防滞胀而非通缩二战时期的高通胀。而在二战时期,出现了典型的高通胀。例如在1940-45年期间,英国的GDP平减指数高达7%,其零售物价指数高达8.2%。同期美国的GDP平减指数也达到4.2%,消费物价指数达到4.5%。而在日本,同期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的年均涨幅高达16.5%。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黄金的升值。在二战时期,只有美元兑黄金保持稳定,而其他货币兑黄金均大幅贬值。以英镑为例,在二战爆发前的1938年,1盎司黄金价值7.13英镑,到1940年就价值8.4英镑。1938年1盎司黄金价值123日元,到1940年价值约150日元。而黄金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价格上涨的唯一理由就是货币贬值、通胀上升。类似滞胀而非萧条。因此,当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和二战时期类似,而与29年的大萧条和08年的金融危机明显不同。在大萧条或者金融危机时期,主要的冲击往往在金融层面,体现为银行大量倒闭,货币信贷大幅收缩。对经济而言,意味着居民和企业的购买力下降,需求急剧萎缩,是典型的需求冲击。但同时经济的生产能力下降相对较慢,这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导致商品价格下降,产生通缩的压力。而在战争时期,各种管制措施往往会对供给和需求同时产生伤害,这时也会发生经济的衰退。但由于金融体系并没有受影响,这时政府往往会大幅举债,同时开动印钞机。于是很快需求就恢复了,但供给端的生产恢复是比较慢的,这时就会产生供不应求,进而产生通胀的压力。因此,相比于未来出现萧条和通缩,我们更担心会出现滞胀的风险。疫情终将过去,货币难以回收。有人说不对,你看日本、欧洲长期印钞,也没有出现通胀。如果日本和欧洲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这么印钞早就通胀了。但是在开放经济的格局下,虽然过去日本和欧洲长期印钞,但大量资金外流到了利率更高的美国或者新兴市场,使得其印钞机制失灵,本国的广义货币增速低迷,所以并未产生通胀。但如今是美国带头,全球主要央行一起印钞,这时其实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所以美国的广义货币增速大概率会回升,3月份美国M2增速或将达到15%,而上一次美国M2增速超过15%还是在1940年代。中国3月份的M2增速也达到10.1%,再度回升到2位数的增长水平。我们理解货币高增是应对疫情在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但未来在疫情平息之后,高增的货币增速如何退出,将是巨大的考验。在二战结束之后的1946-47年,美国爆发了滞胀,经济连续两年衰退,而通胀年均涨幅超过10%。原因是战争虽然结束了,但超发的货币没法收回。同样的道理,今年全球主要国家祭出了力度空前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本质是开动印钞机来抗疫。但疫情终将过去,而超发的货币却是覆水难收,这意味着未来我们要高度警惕滞胀的风险,未来要重视黄金、商品和房产等实物商品的配置价值,股市也能抗通胀,但对于债市则需防范下跌风险。
新华社济南10月12日电(记者王阳)近日,山东省政府就全面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有关事项向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高等院校发出通知。其中,为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山东规定,省级财政2020年在年初预算压减的基础上,对差旅费再压减30%,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再压减60%,对无法执行的因公出国(境)费全部收回。 山东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通知旨在全力支持“六稳”“六保”。山东要求,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着力做好特困群众兜底保障、重要生活必需品保供等工作;切实兜牢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困难县(市、区)、乡(镇)倾斜。 在山东此次发布的通知中,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是工作重点之一。山东省政府要求围绕保市场主体,密切跟踪疫情态势和经济运行情况,加强涉企收费监管力度,严禁征收“过头税费”、违规揽税收费和虚增收入,决不能因为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而乱收费增加企业负担,也不得违规对下级政府财政收入等指标进行考核排名,确保该减的税减到位、该降的费降到位,使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