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关于A股上市公司董监高减持的公告频繁发布。记者对同花顺数据统计后发现,7月1日至8月10日期间,A股上市公司董监高共发生1288次减持行为,对应的减持市值总额约为126亿元。 当前正值中报发布敏感期,上市公司董监高交易自家公司股份时,一不小心踩进“窗口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而构成窗口期交易、短线交易的行为。 对此,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窗口期交易是违规行为,相关法律限制上市公司董监高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交易。如果上市公司董监高的减持行为踩进了“窗口期”,或存在被处罚的风险。 22笔减持数量达上千万股 同花顺数据显示,在上述1288次减持行为中,大多数单次减持对应的股份数量并不大,其中有121次减持行为对应的股份数量在1万股以下,有些减持行为对应的股份数量甚至只有几百股。 不过,也有一些减持行为对应的股份数量堪称“豪爽”。数据显示,共有22笔减持行为对应的股份数量不低于1000万股。 对比两市公告,许多上市公司董监高在减持前曾进行过“预报”。关于减持原因,有的公司称“因个人资金需要”,并对持有股份情况、减持时间区间等相关事项的具体细节进行了公示,并声明称,在减持过程中,将严格遵守《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及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尽管如此,从两市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情况看,仍有部分董监高的减持行为踩进了“窗口期”,或因触发相关规定而被处罚。 董监高“窗口期”减持有风险 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告前30日内,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自可能对本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项发生之日或在决策过程中至依法披露后2个交易日内,都被称为“窗口期”,上市公司董监高在这些期间均不得买卖本公司股票。 《证券法》第四十四条还对上市公司持股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以及董事、监事、高管等人员的“短线交易”行为予以限制,一旦出现“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的情形,由此所得收益将归上市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证券公司因购入包销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不在该条规定之列。 王智斌律师对记者解释称,相比公众股东,上市公司董监高直接掌握公司运营信息,为了保护公众股东公平获取信息并公平交易的权利,在这些信息依法披露之前,法律会限制上市公司董监高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交易。
“熊市多增持,牛市多减持。”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一轮大涨行情后产业资本减持潮也接踵而至。 据统计,今年以来,超过1/3上市公司发布了拟减持公告,这一数量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7月份以来减持明显升温,产业资本增减持呈“冰火两重天”。本轮减持潮下,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等热门板块减持规模居前,68只翻倍牛股宣布减持计划;从减持原因来看,绝大部分股东因自身资金需求主动减持,被动减持大幅减少。 本轮减持潮对市场的影响几何?对此, 增减持冰火两重天 近日来发布减持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多。据统计,8月份以来,已有2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拟减持公告,拟减持市值合计达453亿元,已超过上月同期拟减持规模。相反,发布拟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屈指可数,为个位数。 据统计,2020年以来,超过1/3上市公司发布了重要股东拟减持公告,这一数量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 记者发现,从7月中旬开始,A股市场迎来一波减持大浪潮。以拟减持总股份数量乘以公告当日股价进行估算,7月份上市公司拟减持规模达1118.86亿元,远高于今年其他月份。与之相应的是,7月中旬A股市场各大股指均升至阶段高点,不少个股股价创新高。 从已完成减持的情况也可以明显看出,产业资本减持明显升温。据统计,7月份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净减持规模达967.56亿元,月度减持规模创年内新高;同期,净增持规模达94.46亿元,不到减持规模的十分之一。 “从目前相关减持案例来看,产业资本减持的动因呈现多元化。”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告诉记者,首先,7月以来股市短期内快速上涨,部分高管借良好市场情绪与市场流动性高位套现;其次,部分个股遭爆炒使其估值脱离基本面虚高明显,部分高管不看好未来走势,趁着股价处于相对高位“获利了结”;此外,受海外疫情与经济严峻形势影响,部分股东和高管对公司未来发展转趋悲观。 热门板块减持规模居前 本轮减持潮产生于市场大涨之后,热门板块成为减持潮的主要推手。 从发布的拟减持公告来看,今年领涨的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等行业拟减持规模也位居前列,分别为717.13亿元、686.6亿元、424.64亿元;而今年涨幅落后的钢铁、采掘等行业拟减持规模则较小。 今年大牛股之一西藏药业于8月7日晚一纸公告称,公司股东华西药业计划减持部分公司股份。而年初至公告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已超5倍,8月4日公司股价盘中创历史新高,随后呈现调整态势。 免税概念股王府井在股价大涨4倍后,于7月13日晚公告称,公司股东京国瑞基金本次减持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方式进行,减持数量不超过1552.5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除西藏药业与王府井外,还有不少大牛股遭遇减持。据统计,今年公告减持计划的公司中,230多家公司在宣告减持计划前股价累计涨幅超50%,其中68家公司年内股价涨幅已翻倍。 另外,清仓式减持案例频现。如道恩股份、迈为股份、春秋电子、宇信科技等,在清仓减持计划公告前,公司年初至今的股价涨幅已翻倍。 一边是大手笔的清仓减持,另一边增持计划寥寥无几,甚至不少公司增持计划遭遇延期。 热闹背后乱象频现 一般来说,在公司股价不断上涨的前提下,股东、高管们会在持股获利与减持变现之间进行取舍。当股价达到预期价位时,就会有减持的动机。 从减持目的来看,因经营发展需要、自身资金需求或安排、实现股东良好回报等主动减持案例居多;相反,因股权质押等导致的被动减持案例明显减少。 另外,部分拟减持股东表示仍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英飞特于8月5日晚公告称,公司多名重要股东表示,由于个人资金安排,计划减持部分股份以满足个人资金需求,对公司发展前景持续看好。 当然,在一些公司的减持中也曝露出一些乱象,最明显的是,减持新规下仍有不少上市公司股东“不惧红线”违规减持,由此引发的“道歉信”不断。 8月10日晚,中简科技公告,股东范春燕及其一致行动人常州三毛纺织集团在减持至总股本的5%时没有告知上市公司,且未暂停减持操作;股东共青城新涌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减持至总股本的5%时虽编制并向公司出具了《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但未暂停减持操作。 此外,还有不少公司股东“不宣而减”。*ST麦趣8月7日晚间公告称,控股股东新疆麦趣尔集团公司的证券账户存在距离减持计划披露日未满15个交易日即减持的情形,公司与股东麦趣尔集团进行了核实,本次减持是被动减持所致。麦趣尔集团就本次减持行为致以歉意。 据不完全统计,近来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增减持频发,如安井食品、华信新材、弘讯科技、巨星科技、维宏股份、瑞普生物、宏大爆破等多家公司均因违规减持发布“道歉”公告或被出具警示函等。 减持潮影响几何? 产业资本减持潮被不少投资者视为市场调整的信号。 周茂华告诉 对于本次减持潮的影响,周茂华还表示,相比2015年牛市行情,本轮牛市并没有出现大规模非理性加杠杆行为(场外配资乱象),股市整体估值并未出现明显拖累基本面的泡沫化倾向,人民币资产处于全球价值洼地,本轮股市走势与基本面较为匹配。随着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国内有望延续中长期结构慢牛行情,本轮牛股减持潮更倾向于对个股产生影响。 从客观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大幅减持对二级市场股价影响并不显著。据 “最近,国际国内环境让市场投资逻辑产生巨大改变,比如半导体、国产替代产业方向估值升至历史最高,而之前的文娱、游戏等热门反而估值下调,产业资本也可能注意到了这些变化,进行一定的调仓。本次产业资本减持潮在某种程度可能体现了这样的操作。”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表示。 虽然大股东更接近核心,但亦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投资者应结合市场环境,更多关注公司质量,寻找股价上涨逻辑,保持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对于业绩保持高增长的股票,如果重要股东能够释放一些筹码,反而对公司股价活跃有所帮助;而对于无业绩支撑,偏概念炒作的股票,股价高企后可能会“一地鸡毛”。
斯莱克8月10日午间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控股股东科莱思出具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减持后,科莱思所持股份由占公司总股本的60.15%降至55.15%。 据披露,科莱思本次减持时间跨度超过一年,首次减持发生在2019年7月19日,最后一次减持为2020年8月10日,累计减持2789.59万股。
同仁堂8月8日发布公告称,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今年8月4日和8月6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同仁堂A股流通股41,700,000股和26,873,600股,累计减持68,573,600股,占同仁堂总股本的5.00%。上述权益变动后,大家人寿持有同仁堂A股137,005,683股,持股比例从14.99%减少至9.99%。 7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新规,优化险资权益投资比例,根据新规,保险公司投资单一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份总数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不过银保监会也表示,对于险资投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集中度比例的,不得新增相关投资,但无需卖出。大家人寿在第一时间减持欧亚集团、大商股份,并将持股比例精准降至10%以下,最新减持后其持股比例皆为相应上市公司的9.99%。
中简科技10日早间公告,公司股东范春燕及其一致行动人常州三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减持至总股本的5%时没有告知上市公司,且未暂停减持操作。股东共青城新涌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减持至总股本的5%时虽编制并向公司出具了《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但未暂停减持操作。公司为上述违规行为给公司和市场带来的不良影响致歉,同时经自查,上述交易不存在因获悉内幕信息而交易公司股票的情形。 上述股东对本次违规减持行为进行了深刻反省,将加强其本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关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完善内部工作流程,严格管理相关股票账户,规范减持流程,杜绝后续再发生类似事件或其他违规操作事件。
正海生物6日午间发布公告,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秘波海出具的《关于股份减持计划实施情况的告知函》,截至2020年8月6日,秘波海减持公司股份170.4万股,比例已超过1%。 据公告,正海生物于2020年7月30日披露了《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持有公司510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42.53%)股份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秘波海计划在2020年8月20日至2021年2月19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2020年8月4日至2021年2月3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720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 8月5日(本周三),秘波海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70.4万股,占总股本比例约为1.42%。本次变动后,秘波海及其一致行动人还持有上市公司5337.6万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比例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