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进村入户摸底排查,共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补录贫困人口807万,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精准识别为中央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行严格考核制度和保证脱贫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国贫困人口每年净减少1000万以上,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国家级贫困县,又称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或国定贫困县。 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综合排名最低的600个县中,有521个在这14个片区内,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宣布,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9个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2020年1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对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紧盯这些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 中央明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六个精准”是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靠的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现行扶贫思路和方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为“造血”,变重GDP为重脱贫成效。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搬迁群众乔迁新居,“搬得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如何实现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 生态补偿脱贫是“五个一批”脱贫工程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草局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 国土绿化扶贫方面,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共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纳1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生态产业扶贫方面,大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竹藤、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带动16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选派驻村工作队,是落实“因村派人”的具体措施。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做到务实管用。县级党委和政府统筹整合各方面驻村工作力量,根据派出单位帮扶资源和驻村干部综合能力,科学组建驻村工作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全覆盖。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这些驻村工作队的奉献与努力。 2015年10月,“万企帮万村”行动启动。截至2020年6月底,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10.95万家,帮扶12.71万个村;产业投入915.92亿元,公益投入152.16亿元,安置就业79.9万人,技能培训116.33万人。 2020年9月,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11个部门组织开展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 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区各单位通过集中宣传发动,广泛组织动员各类企业、组织和公众积极购买扶贫产品,倡导消费扶贫理念,营造了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已超额完成2000亿元年度销售任务。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要靠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摘帽后,也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念头,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苦干实干,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日前到云南省西畴县采访,当地人不屈不挠与贫困抗争的脱贫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山区行路难,一个个现代“愚公”凿石开山,打通了一条条出山路;石漠化地区土层薄,山里人坚持生态治理,让这里花果遍野,成了网红打卡地。“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西畴人勤劳实干,凭着一股子精气神,攻克了一个个贫困堡垒。 西畴的脱贫故事不是个例。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成绩来之不易,是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艰苦奋斗干出来的。在脱贫一线,许许多多扶贫干部用脚步丈量山村的路,入田头、坐炕头、出实招,满腔热情促攻坚。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靠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小康,贫困乡村激荡起奋进力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念头。应当看到,当前已经脱贫的地区中,有的产业基础薄弱,脱贫人口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较高、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还有一些边缘人口存在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任务依然艰巨。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扶贫先扶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不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这方面,西畴县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他们将脱贫好故事编成小品、戏剧,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乡村、进社区,激发广大群众强大的内生动力。 扶志必扶技。对贫困群众长远发展来说,掌握一技之长,比给钱给物更重要。要把更多的扶贫资源投入到教育培训上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培训和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就业的能力,使扶贫由“输血”向“造血”加速转变。 摘帽后巩固脱贫成果,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过渡期内,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为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要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提前发现、及时帮扶脱贫不稳定户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计,要围绕扶贫产业,下足绣花功夫,提高生产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延长产业链,让村民捧起稳稳当当的增收“饭碗”。 脱贫摘帽是新起点,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只要我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农业农村现代化壮美图景必将越来越近。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7日 07 版)
寒冬时节,秦岭南麓,69岁的赵吞娃一大早就带着一辆满载2吨多洋姜的机动三轮来到陕西省商洛市森弗大健康菊芋产业园门口,准备“交货收钱”。按照订单,赵吞娃可以当场从森弗天然制品公司领到2700多元。 虽说“秦岭都是宝”,但一直务农的赵吞娃还是很难想象,动辄亩产上吨的洋姜居然可以造出一种名为“菊芋粉”的高科技膳食纤维产品。森弗天然制品公司副总经理杜永茂告诉记者,2019年,产业园与当地17个镇234个村2.75万种植户,签订菊芋种植收购协议4.79万亩,免费发放菊芋种子2319吨。通过两轮收购,共计收购菊芋6.99万吨,为种植户带来收益8393万元。 商洛脱贫,殊为不易。商洛是陕西唯一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市6县1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商洛还是大秦岭保护核心区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生态重地。 “一头泥土气,一头高科技”,当地群众对菊芋产业的笑谈,道出了商洛统筹脱贫攻坚与经济振兴,把产业扶贫与构建绿色循环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有机衔接,谋求追赶超越的探索。 围绕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和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战略,近年来,商洛市针对“一矿独大”和产业链条短等短板,统筹宁商扶贫协作等产业帮扶资源,聚力构建一系列既利于稳定脱贫、又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平台。 在商州区森弗大健康菊芋产业园,以洋姜为基础原料的菊芋产业已延伸出10个特色产业链、23个产业扶贫示范园,3万多名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了稳步脱贫。 近年来,商洛市采取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动和创新金融扶贫为载体的“三创一带”模式,在逾百家现代农业园区,扶持培植了一批新型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加工龙头企业。 商洛市还按照“产育联销”的思路,大力推进消费扶贫和产销对接创新,建立了消费扶贫办公室统领管理、消费扶贫协会运营、扶贫超市销售三大体系,创新推行超市推销、电商广销、主体直销等九大路径,推动群众增收、企业增效。 商洛消费扶贫协会会长、陕西君威农贸公司总经理胡勇表示,消费扶贫走向常态化要立足促进消费升级。协会正推进消费扶贫产品认定申报,目前已有20多个品种通过认定。 当冬日的暖阳照进山阳县城关镇丰东新区的就业培训课堂时,80多位家政女学员结束了一上午的学习。社区就业协管员冯志超介绍:“我们成立了社区搬迁后续就业服务站,不仅培训免费,而且还给学员每天提供50元补助。” 社区党支部书记周萍介绍,该社区共有易地扶贫搬迁户和生态搬迁户3441户。走进丰东社区东区卫生室,诊断室窗明几净,1.3万多搬迁户的健康档案整齐摆放。商洛市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汪昭斌介绍,商洛市出台了20项后续扶持措施,投资4.47亿元实施了45个安置点补短板项目,所有搬迁群众都能享受医疗、养老和低保等的接续保障。(经济日报记者 张 毅)
近日,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村民在华屋蔬菜产业基地劳作。 瑞金市采取“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形成了以蔬菜、脐橙、油茶、白莲主导产业以及烟叶、生猪、蛋鸭等特色产业为引领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格局。 杨荣强摄(中经视觉)
本报北京12月26日讯 记者冯其予从26日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2020年,我国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商务发展,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了消费回升,实现了商务发展回稳向好、好于预期。2021年,商务系统将全面促进消费,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今年我国商务领域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坚决落实中央疫情防控部署,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加强境外企业项目疫情防控。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提升城市消费,扩大农村消费,发展服务消费,狠抓商品消费。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出台支持政策,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推进自贸区港建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强风险管控,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持续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自贸区建设,有力有效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发展与各国各地区经贸关系。深入开展商务扶贫,电商扶贫、家政扶贫、对外劳务扶贫、产业扶贫、边贸扶贫等成效明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 2020年,我国“十三五”商务发展圆满收官。五年来,我国商务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消费大国地位彰显,贸易大国地位巩固,利用外资大国地位提升,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稳定,全球经济治理能力提高。 2021年,我国商务部门将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促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激发消费潜力,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通内循环堵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搭建消费升级平台,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在促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
三江春茶闻名于世,八江布央正是三江茶叶的发源地。但由于此前布央村交通不便,销路较少,缺乏资金支持等多种原因,茶叶产业发展一直难成规模。 如今,在金融杠杆撬动下,茶叶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特别是疫情期间,当地政府、银行相继推出一系列融资方案,助力茶企、茶农解决融资难题,当地茶叶鲜叶收购价格不降反增。 近日,记者在湖南、贵州、广西等三省调研采访时了解到,以旅游等产业带动扶贫脱贫,引导信贷资金与贫困农户精准对接,因地制宜在每个乡镇发展特色产业,造血式产业扶贫让村民端稳就业饭碗。 金融助力企业,企业助力茶农 “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是过去对广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生活面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三江县农信社结合当地茶叶种植及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农业特点,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信用社”的信贷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企业融资后建设基地,由农户承包或租赁,然后企业采用订单、定向收购等方式向农户订购茶叶,从而实现银行、茶农、茶企多方共赢的局面。 截至目前,信用社累计发放信贷资金超2000万元,帮助布央村茶园完成6000亩的茶园扩建。同时,还成功助推布央茶园转型进军农业观光旅游业,由原来单纯的茶叶种植基地升级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4A级景区,带动20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春茶一早值千金”,如果春茶卖不掉,不仅影响茶农的收入,同时也影响市场供给。受疫情影响,三江地区今年也面临着外地茶商无法按时抵达、本地茶叶销不出去、茶叶价格可能腰斩的难题。 不过,当地茶叶鲜叶收购价格却不降反增。这是因为,为应对疫情,多地出台了茶产业扶持政策及奖励办法,鼓励本地茶企收购农户春茶。比如,当地政府、银行、企业相继推出“压仓贷”、“信用+”、“银行+平台公司+茶企”、“一企一策”等融资方案,助力茶企、茶农解决融资难题,开通绿色通道,减少审批环节,为茶企收茶提供最大融资便利。 “举例来说,一种茶叶如果春天及时收购,最高价能卖80元一斤,但晚了就是20元一斤。企业销售渠道总比农户的办法多。”人民银行三江县支行行长罗川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资金,支持了当地25家茶企收购农户茶叶,贷款全额贴息,对本地茶企有很大帮助。 三江县布央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吴正光对记者说,疫情期间,公司向柳州银行和三江农信社贷款500万元,向农户收购80-90吨鲜叶,收购价与去年差不多。 据悉,春茶收购期间,三江县金融机构向获得SC认证的25家茶叶企业授信8310万元,实际投放8110万元,有效解决茶企收购茶叶资金不足的困境,保障了茶农的收入,缓解了地方脱贫攻坚的压力。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贫困代际传递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不可持续。 广西三江县南站片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位于三江县城南部,距县城8.5公里,是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也是广西第三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入住4606户20162人,入住率100%,累计投入18.9824亿元支持异地扶贫搬迁,其中金融支持8.63亿元。 搬到城里了,老家的地怎么办? 搬进了城、离开了熟悉的地方怎么生活? 这些问题都成为贫困群众搬迁进城的“拦路虎”。 南站社区建立“微车间、微田园、微市场+万亩茶叶扶贫产业园、扶贫生态产业园、大洲岛旅游开发项目+公益性岗位”的“3+3+1”后续产业配套模式,搬迁户实现家门口方便就业,按每户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的要求,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问题。目前已引进“微车间”工厂8家,计划安排就业岗位近2260个。 2019年9月,龙凤香成为三江国彩商贸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公司就在家门口,学校离家也很近,方便照顾孩子上学,挣钱和照顾家人两不误,她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该公司以中国山水画、农民画生产销售为主,目前已吸纳贫困户员工150人。记者在“微车间”见到龙凤香时,她正在绘制国画中的树。几乎零基础的龙凤香,上岗前进行了3-4天的技能培训,“以前就喜欢画画,现在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技术也提高了,工资也提高了,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她说。 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家庭贫困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通过搬迁改变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也是记者在此次扶贫调研中听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采访时,多位已经摘帽的贫困户都表达了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并感叹:搬迁解决了孩子上学远的问题,交通、医疗、就业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成为他们迁居的动力。 今年52岁的杨显清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018年6月,他和家人从村里搬到了南站片区,住进79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供电供水都有了保障。 在杨显清的新家中,他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脱贫经历。多年前,家中因两个小孩需要上学,还有一位老人需要赡养,巨大的开销导致贫困。但现在夫妻二人都在城里打工,收入也稳定了,交通、医疗、就业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易地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后续发展能否持续,解决好搬迁户的就业压力、身份认同等问题,也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关键。 从目前看,从贫困户到“新市民”,搬迁户们还需时间来适应。 广西金佳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禧对记者说,公司协助粤桂帮扶,为对接三江县协助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项目建设,将东莞及湛江部分产业转移至三江县。虽然三江县用工成本低,人工成本平均比过去低1000元左右,但也确实面临一些问题。现在人员流动性很大,从田间地头劳作到工厂按时上下班,从农业转换到工业,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够慢慢稳定下来。 养牛“贷动”脱贫 金融的支持促进了产业蓬勃发展,也给贵州省的贫困群众生活带去了很大改观。 在贵州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威宁县,记者见到了威宁县雪山镇雪山村贫困户管仕贵。以前由于孩子教育费用以及老人医疗费用过重,他因此生活贫困。 “以前种地,大概有20亩,年收入才2000多元,自己还要在外面打零工。两个小孩都在读书需要花钱,之前借了大几万元债务。2015年村委会介绍可以贷款,后来通过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买了2头牛。”管仕贵说。 据了解,截至2020年10月,管仕贵已累计申请扶贫小额信贷20万元,现有贷款余额5万元,贷款用途主要是养牛。在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下,他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2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2头牛,价值在30万左右,通过享受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发展养殖实现了脱贫致富。 聚焦特色产业,提高扶贫质效。根据威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周正表示,当地运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优惠政策,以贫困农户“增收创收”项目为重点,突出扶贫成效。比如,聚焦牛产业,充分利用广扩草场资源,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扶贫再贷款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能繁母牛。通过采取统一管理、分散饲养的模式,实现“资金使用最安全、因户施策最精准、群众参与最积极、经济效益最突出、扶贫效果最显著”的“五最”效应。 目前,全县购买能繁母牛5.24万头,共产牛犊3.7万头,增值3.2亿元,实现3.3万户14.1万人的稳定脱贫。
证券业以“金融活水”浇灌的产业扶贫之树结出了累累硕果。自10年前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广发证券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专业优势,探索扶贫创新,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截至目前,广发证券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4000万元,直接带动近2000名贫困人口脱贫。公司助力海南省五指山市、临高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3个国家级贫困县市以及乳源县龙溪村、乐昌市百家洞村、天井岗村等3个广东省定贫困村实现脱贫。 发挥券商特色 首创“融资租赁”扶贫 为了给贫困地区的发展引来“源头活水”,广发证券结合金融专业优势,首创了“融资租赁扶贫”的新模式。 融资租赁相较传统金融工具,特点是方便灵活、操作效率高,也更贴合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孵化需要。 以广发证券2019年初帮扶的企业七色珠光为例,该企业位于广西国家级贫困县鹿寨县,是国内第二大珠光材料生产商。广发证券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盘活了企业现有的卧式螺旋离心机、云母煅烧回转窑等存量设备,为新生产基地建设和新珠光颜料设备购买提供流动性支持。 同时,通过“租赁+证券”模式引入广发证券股权投资子公司广发乾和,实现租投联动,即以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的综合化方式支持企业发展,累计为七色珠光提供了5800万元的设备租赁额及股权投资资金。目前,七色珠光二期项目已正式启动,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为鹿寨县增加400多个就业岗位。 自2017年起,广发证券共完成了9个位于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及地区的融资租赁扶贫项目,覆盖内蒙古翁牛特旗、河北威县、河北行唐县、河南确山县、河南汝南县等地,服务于基层医疗、基础设施、新能源、新材料等民生项目及特色产业项目,融资租赁合同金额累计达5.4亿元。 建设千亩种植基地 探索“立体化”帮扶 产业扶贫,重在精准。广发证券在培育发展富民产业时,坚持因地制宜、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实施了“金融+产业+公益+智力+生态”相结合的立体帮扶模式。 如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对俄村的帮扶项目中,广发证券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于2019年捐赠资金500万元,联合当地南药种植龙头企业正生堂,在对俄村及周边建设了1000亩橡胶林下五指毛桃种植基地,将带动对俄村135户贫困户共549人脱贫。 在对俄村项目中,广发证券运用证券专业思维,以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设计思路,计算扶贫资金的收益率,实现扶贫资金的保值增值。与传统的捐款捐物相比,其帮扶效果更持续和长效。 同时,广发证券也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项目期内,不仅为贫困户提供五指毛桃种植技术培训,还传授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方法,推广绿色农业操作规范,保护土地肥力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针对帮扶单位撤离后项目难以持续产生效益的“痛点”,广发证券不仅构建了长效造血机制,培养农户的种植技能,还创新性地设计了约束机制:不参与项目建设、不种植五指毛桃或不参加种植技能培训的有劳动能力的人,可能会被取消该项目固定回报分配资格。 携手联合国粮农组织 打造“减贫样本” 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广发证券还与国际组织合作,探索打造“全球减贫样本”。 公司出资100万美元携手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开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项目,自2019年起在湖南龙山县、湖北来凤县、四川美姑县、海南白沙县4地各选取4个贫困村进行试点,从农业发展着手,通过“互联网+农业+金融”模式,对16个试点村全方位帮扶。项目以农民田间学校为载体,通过技能培训、整合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等举措,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去年11月,项目正式落地,首次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活动在湖北来凤县开展,为示范村项目推广的“互联网+农业+金融”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项目集中培训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70余人,入村培训农民超过400人。 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我国实施的第一个由私营领域全额资助的项目,入选了国务院扶贫办“2019年社会组织扶贫50佳案例”。 摘掉贫困帽子不是终点,脱贫攻坚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工程。广发证券表示,未来还将保持攻坚态势,继续巩固发展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