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四川阿坝州唯一的上市公司,国网信通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公司的重点工作,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动阿坝州产业发展,助力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完成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因坚持大扶贫格局,勇担企业社会责任,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公司2019年年末被四川上市公司协会评为“扶贫先进单位”。2020年12月12日,公司荣获2020年第十五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年度扶贫奖”。 助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 今年4月,国网信通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成功引入中央扶贫基金等战略投资人,业务由发供电转型为信息通信,提供包括云网基础设施、云平台及云应用在内的产品、解决方案以及“云网融合”运营一体化服务。 国网信通表示,本次重组在国家电网公司的主导下,是落实国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举措。通过本次重组,进一步增强了国网信通股东国家电网公司对于阿坝州的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为当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重组完成后,公司总资产由重组前的23.98亿元增长至108.9亿元,极大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盈利能力,对当地形成较大的利税贡献。截至目前,公司在重组完成后为阿坝州新增税收逾2000万元,下属两家全资子公司中电飞华、中电普华已在阿坝州完成分公司注册,并充分发挥高科技企业的带动效应,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布局和投入,助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为防止返贫提供有力保障,也为政府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国网信通表示,公司未来将主动把社会责任融入到公司发展之中。公司将充分利用技术和服务优势,结合阿坝州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共同推进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业务发展,协同打造智慧产业新生态。 联营单位与子公司共同助力精准扶贫 国网信通联营四川福堂水电有限公司(简称“福堂水电”)也积极参与到阿坝州扶贫攻坚战役中,包括实施捐建茂县土门镇垭坪村福泽广场、德胜村减灾棚、提供阿坝州教育资金等。 2013年至2020年,福堂水电向阿坝州扶贫工作捐款共计535万元,其中教育事业200万元,对口帮扶贫困村335万元。2020年4月,福堂水电被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评为“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企业”。 在对口帮扶调研过程中,福堂水电结合实际情况,与当地村委合作《垃圾清运》《零星维修》项目,推动帮扶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福堂水电还按照年度扶贫计划加强政策宣传,落实定期走访调研、工作成效回访任务,严格管理扶贫资金,积极协助联系村巩固脱贫成果。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网信通全资子公司中电普华、继远软件、中电飞华、中电启明星,持续开展员工志愿行动,助力精准扶贫。中电普华积极参与“抗击疫情,希望同行——希望工程关爱因疫致困青少年特别行动”,向因疫情致困、返贫家庭的青少年学生提供助学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继远软件积极参与合肥市高新区“微心愿”扶贫活动,目前已向10个贫困、困难帮扶对象捐助物资。中电启明星自2008年以来一直针对于青川上马小学、雅安老场乡小学和孤儿学校等建立定点结对帮扶,每年为每名贫困学生提供爱心资助1200元用于提供营养健康的爱心午餐,迄今为止已经13年,帮扶对象超过300名学生。
日前,记者从中国人寿财险了解到,该公司已在云南、四川、新疆、内蒙古、陕西等15省66个贫困县,为745.6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998.48亿元风险保障。截至2020年11月30日,累计理赔人数116134人,赔款支出约1.69亿元。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扶贫工作是该公司充分发挥央企责任的重要体现。但传统的公益保险工作存在时效难、公开化难、核查难这三大难题。中国人寿财险创新扶贫新模式,将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于以“顶梁柱”健康扶贫项目和“加油木兰-关注贫困女性”为代表的保险扶贫项目中,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三大难题,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区块链”公益保险模式。 其中,“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是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机构于2017年9月共同发起,中国人寿财险是该项目承接方。 该项目针对国家级贫困县18-60周岁的建档立卡户,以团体住院补充医疗保险为保障,致力于帮助家庭生病的“顶梁柱”人员,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率。上述项目三年累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572497次,累计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73826人次,累计赔款支出10865.95万元。 此外,2018年5月,中国人寿财险又采用相同运行模式承接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加油木兰-关注贫困女性”保险保障项目,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建档立卡女性投保涵盖“教育、生育、大病、住院医疗”的保险保障,减少因贫辍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率,助力改善贫困地区女性教育、医疗水平。项目运营至今累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884202次,累计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42308人次,累计赔款支出6110.8万元。 概括起来,保险扶贫公益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的支持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特色一:全流程线上化。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采用区块链技术框架进行系统对接实现,通过大数据、图像识别等互联网前沿技术,对投保、出险报案、报销凭证索取、理赔核算、赔款支付等流程节点进行了线上化开发,为贫困户投保理赔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 特色二:信息公开透明。“谁捐了多少,谁获赔了,什么时候赔,获赔了多少等信息都在平台上实时展示,公众可随时查询理赔人数和扶贫资金变化。”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相关人士介绍,这解决了以往公益扶贫项目信息公开透明度以及时效实时性的问题。 特色三:理赔简单高效。理赔各流程节点均实现线上化操作,贫困户可直接线上报案提交理赔申请,审核结果线上实时反馈,解决了以往扶贫保险理赔手续繁琐的问题,同时在理赔核算上还采用了图像识别技术进行系统的自动核算生成,解决了大量案件带来的人工操作压力。 特色四:数据安全可靠。项目所有承保、理赔数据均实时上传公链,运用区块链分布式的数据存储特点,实现了保险公司与基金会、公益平台多方共同维护数据,没有任何一方或一个环节能篡改或伪造扶贫数据,确保项目数据安全、可靠,让项目开展更具公信力。 特色五:资金流向可追溯。所有资金来源及去向均在公众平台进行展示,使公益扶贫在阳光下进行,让公众参与从捐赠到理赔的全流程,解决了过去公益扶贫资金公开化的难题。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在实现技术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有效的保证了项目的公信力,对于后期扶贫公益、社会民生保障类项目均有较好的推广运用价值,真正让保险扶贫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
精准扶贫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多年来,扶贫小额贷款在助力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拔穷根”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户贷企用”,是前几年常见的一种信贷扶贫模式,一经推出,受到多地欢迎,不少贫困户在这种模式带动下脱贫摘帽。但在此后执行过程中,这一模式却逐渐背离了扶贫小额信贷的初衷,风险隐患持续暴露。 此后,各地及时纠正“户贷企用”做法,规范扶贫小额贷款使用,将扶贫资金风险降至最低,让贫困户真正受益。 记者在贵州调研时了解到,当地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政策的引导下,辖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因地制宜,创新出台“六保一投”金融扶贫创新模式,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杜绝“户贷企用” “户贷企用”是前几年常见的一种信贷扶贫模式。一般来讲,贫困户申请财政贴息的小额扶贫贷款,但资金并没有到贫困户手中,而是以入股的方式提供给带贫的农业企业,企业定期给贫困户进行分红。 人民银行黔南州中心支行副行长陈朝华对说,农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东。“户贷企用”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执行当中还是有一些偏差,会产生一些风险。在当地,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拿到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后,不知道做什么,当时有个好的想法就是把农户投入到企业,把5万元集中起来,企业每年给农户6%的分红,也就3000块钱左右的收入。 这一模式一经推出的时候,不少贫困户脱贫摘帽。但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很多地区相继出现“贷得出、收不回”的问题,“户贷企用”风险隐患持续暴露。 “因为企业管理不善或存在市场风险,有些企业出现困难后就会造成小额扶贫信贷到期后,5万元入股的股金不能按时偿还,这一风险也转嫁到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身上,从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征信问题。”陈朝华说。 据悉,在2017年以前,不少地区曾普遍推行“户贷企用”模式。扶贫小额信贷具有“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的特征,在近几年“户贷企用”频频爆雷。 此后,有关部门多次发文,强调扶贫小额信贷要“户借、户用、户还”;坚决纠正简单入股分红、明股实债、扶贫小额信贷“户贷企用”等各类借资产收益扶贫名义实施的违规行为。 “‘户贷企用’是坚决不允许再发生。现在要规范使用扶贫小额贷款,精准用到农户发展生产,绝对不能用于参与企业入股分红这种形式来做了。”陈朝华强调。 以贵州黔南州地区为例,该地区这一贷款模式最早规模曾达20多亿,随着近几年不断处置清收,已在今年11月末全部清零。 在规范扶贫小额信贷发展上,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表示,在配合省政府率先出台防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意见的基础上,开展金融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专项治理,牵头制定《金融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联合多部门进行扶贫小额信贷专项督导,推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积极应对还款高峰,稳妥处置“户贷企用”等潜在风险。 创新金融扶贫新路径 近两年来,各地特色扶贫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扶贫工作发展。贵州地区也进一步理清精准扶贫措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例如,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黔南州中心支行以福泉市为试点,贵州福泉农商行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推出“六保一投”金融服务坝区创新模式,涵盖启动保障、责任保障、产销保障、资金保障、风险保障、兜底保障和信用投放七个环节,在带动贫困户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六保一投”指的是:整合政府性农业发展公司和供销社资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垫资赊销一定比例的生产资料,作为启动保障;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筹部分资金流转土地,并按贷款金额的2%缴纳互助保证金,作为责任保障;地方政府性农业发展公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种苗供应及农产品保底收购“双订单”,作为产销保障;联动保险公司开办“种植保险”和“价格指数保险”业务,作为信贷风险保障;地方财政设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作为兜底保障;人民银行给予再贷款资金支持,作为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坝区的资金保障;在多方联动和支持下,银行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投放单户授信在500万元以下、三年期以内、较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230个基点的贷款。 这一融资创新新模式,有力破解了各种问题,比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及单打独斗的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实力有限而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问题,经营主体缺乏订单保障而不敢发展生产的问题,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大而导致银行畏贷的问题,抵押担保严重缺失而难以获贷的问题,融资成本高而不愿发展生产的问题等。 记者在贵州地区采访时了解到,黔南州福泉市瓮偿村“大福姜”种植大户陈礼能就是“六保一投”模式的受益者之一。此前,陈礼能通过自筹资金试种50亩“大福姜”赚钱后,决定进一步扩大产能。福泉农商行通过“六保一投”信贷模式,运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向其发放了信用再贷款80万元,利率只有4.85%,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由于今年生姜价格一路飙升,他预计利润将突破100万元。 截至今年10月末,福泉农商行通过该模式已向坝区8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期授信5404万元,并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优惠利率信用贷款24笔、1294万元。 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时刻,如何管好扶贫资金,把扶贫资金风险降至最低? 记者了解到,贵州当地将扶贫再贷款使用情况纳入内审部门专项审计,强化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监控,明确“三个不贷”标准。 “扶贫贷款主要是对法人机构解决一个流动性问题。”陈朝华介绍,“三个不贷”分别是:扶贫贷款资金是有风险、有使命的,不符合我们扶贫再贷款使用的企业,我们是不能贷的;此外,高风险信用社不能贷,金融机构支持的产业不符合扶贫贷款支持的产业标准也不能贷;另外,自有资金存量大,存款多、贷款少的金融机构也不会过多给予支持。
武陵山脉,莽莽苍苍。在湖南西北角的大山褶皱里,藏着一个个风情独特的土家苗寨,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和地理标识――湘西。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美得让人心醉的山水,也曾有令人揪心的贫穷:到2013年底,湘西州8县市中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65.78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偏远闭塞、环境相对恶劣的中高海拔地区。 湖南省委、湘西州委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路子,因地因人因事定制帮扶政策措施,发展生产脱贫工程、乡村旅游脱贫工程、转移就业脱贫工程等“十项工程”,做大特色产业、做活乡村旅游,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胜利。全州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229元增加到2019年的10046元,年均增长11.5%。 记者走进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只见条条水泥路环村入户,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柚子园中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篮。“我们靠山吃山,种植水果,一步步发展起来了。”69岁的王安全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摘掉菖蒲塘村的“穷帽子”,王安全等党员干部带头走出去,到外地学技术、引新品,在凤凰县率先发展水果产业:1982年种西瓜,1985年种蜜柚,1988年种?柑,1995年种猕猴桃……如今,村里水果越种越多,品种越做越优,市场越来越大,百姓生活越过越好。王安全告诉记者,目前,全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4854亩,年产值2656.4万元,是远近闻名的水果种植大村和优质水果引种、示范、推广、服务基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6121元增至2019年的18609元。 产业一子落,发展全盘活。菖蒲塘村只是湘西州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缩影。2013年以来,湘西州发挥绿色、生态、有机、富硒等独特优势,培育区域当家产业,壮大区域主导产业,为精准脱贫、稳定致富提供硬核支撑。目前全州茶叶、油茶、烟叶、柑橘、猕猴桃、蔬菜、中药材和特色养殖8大特色农业基地达450万亩。 茶叶是湘西的土特产。2015年至2019年,全州茶叶种植面积从27.45万亩发展到48.7万亩,年总产量从3000多吨到11600余吨,年产值从5.74亿元到24.19亿元,12.2万贫困群众因茶脱贫增收。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的保靖县是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县,该县吕洞山高寒片区将黄金茶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力产业,目前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茶业综合产值达8亿元,带动1.5万余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湘西不仅有吸引人的特产,更有打动人的山水美景。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湘西州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等深度融合,推进“土家探源”和“神秘苗乡”2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以及300个特色村寨保护开发,实现了村寨变景点、村民变股民等转变,打造一批乡村游“网红地”,10.2万人因此脱贫。2019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03.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06亿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新生活、新征程新奋斗的起点。”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表示,湘西州将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让高质量脱贫、高效能治理成为当地新名片。(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1月8日,山东上市公司协会、山东省证券业协会联合向沃华医药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其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沃华医药总裁曾英姿、常务副总裁王炯代表企业接受表彰。 2020年8月份,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沃华医药主动赴沂蒙革命老区——临沂市平邑县保太镇和平村考察中药材采购项目,沃华医药董事长赵丙贤听取考察汇报后强调,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国家扶贫工作。2020年沃华医药先后两批采购价值97万多元丹参。目前,沃华医药已将和平村列为原材料储备供应商,并进一步延伸扶贫内容,加大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和专家支持,帮助农民尽快实现科学种植、规模化种植,保证原材料质量和产量,真正做到长效扶贫、共赢扶贫。未来,沃华医药还将探讨在金银花、山楂等采购方面与和平村合作。 丹参是沃华医药四大支柱产品——心可舒片的主要原材料,因此对其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平村的丹参各方面指标均符合企业生产标准。好材出好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邹忠梅教授发表的《心可舒制剂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特征》课题证实,沃华心可舒片有效成分含量高于仿制品,且更加稳定。目前,沃华医药拥有药品批准文号162个,独家产品15个,其中,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骨疏康胶囊/颗粒、治疗高血脂症的荷丹片/胶囊、治疗出血性中风的脑血疏口服液,与沃华心可舒片组成企业四大支柱产品,同样疗效显著,业绩突出,前景广阔。 沃华医药作为潍坊首家上市的医药公司,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沃华医药紧急调拨和生产价值1160万元清热解毒类药品支援疫区,免费向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2018年9月,向寿光灾区捐赠15万元物资。多年来,沃华医药多次向潍坊市高新区慈善总会、敬老院、高新区人民医院等机构捐款捐物。组织精准扶贫行动,在临朐、沂水等贫困山区收购丹参、山楂,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企业还积极关怀社会健康,定期开展健康主题讲座活动,看望当地生活困难的家庭。2020年企业荣获了“全国医药企业榜样”“中药行业抗疫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支持公益事业的同时,企业保持着良好的效益。据了解,沃华医药2020年预计利润同比增长80%至120%。公司将于1月21日将披露2020年年报,打响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第一枪。一系列业绩的取得,对提振经济、稳定就业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佳表达。
2021年1月8日,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以下简称“社投盟”)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蓝皮书: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报告——发现中国“义利99”》。 据了解,这是社投盟第二次发布该蓝皮书,也是连续第4年发布“义利99”评估报告。自2017年起,社投盟联合全球91家机构379位专业志愿者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量化评估,“义利99”即在沪深300成分股当中评分居前的99家上市公司。 蓝皮书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头部公司差距不断缩小;“义利99”上市公司具有盈利能力强、分红水平高、估值水平低的特点,跻身2020年度“义利99”排行榜前三强的是中国建筑、中国石化和海康威视。 社投盟常务主席马蔚华表示,通过这几年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特别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贡献,在资本市场价值创造方面有三个新表现:第一,越来越多的公司披露非财务信息;第二,沪深300公司和“义利99”公司的发展质量持续提高;第三,新商业文明正在形成,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投资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社投盟主席、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表示,如果上市公司以创新方式去促成“义利转化”,以核心能力去破解社会和环境问题,并借此拓宽市场、扩大客群、升级产品、优化结构,效率和公平就可兼顾。 社投盟秘书长白虹表示,本次蓝皮书中新增了上市公司抗疫表现和扶贫实践的专题报告,详细分析了沪深300公司在抗疫、扶贫这两大事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抗疫方面,沪深300公司在应急管理上表现突出。其中有261家成立了疫情应对领导小组,192家制定了应急预案并予以落实,体现了大部分公司具有系统性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36家公司进行了疫情未来风险评估,表明沪深300公司的风险意识普遍较强;297家公司公开披露了在疫情期间保障经营或复工复产的信息,充分响应了国务院对于公司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的号召。 在扶贫方面,近九成公司披露了精准扶贫信息,超七成公司制定了精准扶贫规划,2019年精准扶贫总投入超136亿元,新希望、中国建筑和中环股份三家公司分别以26.00亿元、11.76亿元和11.01亿元的扶贫资金投入位居前三。沪深300中公用事业、金融和能源行业的公司,扶贫参与率达到了100%。 蓝皮书同时指出,大部分公司都没有关注到疫情期间潜在的环境风险,如临时生产线的环境评估、废弃口罩的处理等,环保意识和管理措施尚需加强。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于文静)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扶贫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农业农村部着力编好规划、选准产业,发展加工、延长链条,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促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 这是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消息。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在会上表示,随着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每个贫困县形成了2至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在产业扶贫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 “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不会出现过剩,是不是都搞同一种产品,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成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农业农村部一直在研究。”刘焕鑫说。 据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介绍,农业农村部重点采取了以下三方面举措: ——编好规划、选准产业。组织中西部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和832个贫困县,每省、每县都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产业。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832个贫困县对扶贫主导产业进行系统梳理,依托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排在前列等主导产业,逐一编制了产业发展指引。 ——发展加工、延长链条。引导加工企业到贫困县、贫困村建立加工基地,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832个贫困县累计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万吨。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步晚,同质化往往体现在卖‘原字号’农产品。你产黄金梨,我也产黄金梨;你发展大枣,我也种大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避免卖原料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也创造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魏百刚说。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支持贫困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支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832个贫困县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2万个。一些企业品牌也越来越亮,有效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