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海滨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相关药品ω-3鱼油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主要用于当口服或肠内营养不足、有禁忌或无法进行时,本品作为肠外营养的组成部分,为成人提供包括人体必需ω-6、ω-3脂肪酸在内的脂肪。
“没有什么比得上一个创造未来的梦。” 远在工业革命尚未来临的200多年前,雨果曾写下了这句话。不断向前的科学技术,让曾经的居住梦想一个个变为现实。中国建筑造梦之旅中,离不开一代一代建筑科技的专家和学者智慧,王清勤教授就是我国健康建筑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作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清勤同时也担任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并主持和参加制订《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等二十余项标准,填补了行业的空白。 据悉,王清勤教授将出席首届健康建筑论坛暨力高新东方健康建筑(NOWA, New Oriental Wellness Architecture)2.0产品发布会,带来“中国健康建筑技术的发展”主题演讲。 学术大咖鹏城论剑,共同推动健康建筑行业发展 王教授认为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环境污染逐渐进入大众认知视野的当下,“健康”已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以人为本、以健康为出发点的健康建筑应运而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和建筑领域的发展方向。与绿色地产不同,健康建筑这一概念相对超前,仍属于在不断探索和研发的过程之中。 健康建筑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以力高集团为代表的房企,基于对未来人居需求的考量和对人们家庭生活方式变迁的观察,通过自主研发以及携手行业、高校共同合作,开始了对健康建筑的持续探索和实践。 2019年,力高集团与深圳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成立“深圳大学力高健康建筑研究中心”,从东方人生活方式的底层逻辑关系入手,研究基于中国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建筑体系,并在今年20多个项目中成功落地,赢得了行业“先行者”的优势,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在深耕健康建筑的同时,力高集团希望通过发起此次论坛,搭建产学研平台,汇聚业内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共同探讨交流健康建筑领域的前沿发展,分享力高作为业内先行者的健康人居实践经验,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健康建筑产业良性发展,营造更美好的健康居住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打造健康建筑样板,力高NOWA2.0产品即将首发 健康建筑除了关心建筑本身技术的提升外,还能给居住者带来什么?健康建筑怎样提升人居健康?有没有一个关于健康建筑的认证评价体系? 在王教授与健康建筑论坛组委会的对谈中,答案已清晰呈现。 谈话中,王教授提到,“健康建筑的出发点是追求建筑中人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有研究成果表明,影响人健康长寿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遗传占15%。在王教授看来,健康长寿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且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正因如此,力高集团通过长期以来的积累和沉淀,以及对健康产品孜孜以求的探索,进一步将软性服务价值、人文关怀融入健康建筑,将新东方健康建筑(NOWA)1.0产品升级至2.0。力高NOWA 2.0产品也将作为行业健康建筑的实践范本在本次盛会上正式发布。 建筑领域的造梦旅程中,力高集团就是一位“造梦人”,用产品创新为自己赋能,为居住创造更多价值。从健康建筑到健康人居,力高以承载人民美好生活为己任,传承东方文化,共创人居未来。 更多关于王教授以及健康人居的精彩内容将于12月22日发布会现场为您呈现,一起拭目以待! 以下是健康建筑论坛组委会与王教授的精彩对话节选: 1、 2020年的疫情对地产行业、建筑行业和健康建筑技术本身,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王清勤:第一个挑战,是理念,即对健康建筑的认识。人们对健康建筑、健康社区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健康理念也需要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 第二个挑战,是标准,房地产行业或者建筑行业的依据是“标准”,目前相关标准仍需持续更新,不断提升; 第三个挑战,是相关技术和产品。标准的执行需要健康技术及相关产品做支撑,因此,有关健康装修的材料,健康产品的配套等方面也需要得到提升; 第四个挑战,是工程上的落地与推广。这需要业主、开发商和设计单位有相应的执行力来推进标准和理念的落地,并在实施过程中做进一步推广。 2、 今年的疫情加深了人们对健康建筑的关注,引发了地产行业“健康建筑”热潮。在您看来,健康建筑的显著和核心特质体现在哪里?是不是住进健康建筑,就能实现健康的目标了? 王清勤:首先,健康建筑最显著的特质是以健康为中心,即以人为本。此外,健康建筑还有“主动健康”的特质,其理念、功能符合了“主动健康”由治已病转变为治未病的策略重点,并且能够发挥社会整体联动性,帮助过去仅仅依靠医疗系统的“被动健康”,转变为依靠家庭、依靠社区、依靠单位的“主动健康”。 其次,健康十分复杂,健康建筑主要是给居住者提供有利于健康生活的环境与设施,然而个体之间总会有所差异,所以住进健康建筑就能实现健康目标的观点相对片面,但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住进健康建筑有利于健康长寿是毫无疑问的。 3、我国在健康建筑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果?目前中国健康建筑研究和国外相比,处在什么发展阶段? 王清勤: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建立了中国健康建筑的技术体系,编制了标准体系,且正在被国际借鉴与认可,中国健康建筑的理念正在逐步走出国门。同时,健康建筑的研究已经纳入国家、省部、高校课题,并建立了覆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单位的联盟平台,有效串联起了健康建筑产业链。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于2017年的1月6号正式实施,与美国WELL相差不到两年时间,就发展阶段而言,属于国际先进水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部署安排,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紧紧围绕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预防为主,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紧紧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惠及人民群众。而相互保险本质上是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公益普惠属性,尤其是在服务具有同质风险特征的特定病种人群的医疗保障与健康管理等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相互制保险公司众惠相互自开业以来,积极发挥相互保险独特优势,参与医疗保障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关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一老一小、带病慢病”等弱势群体的风险保障需求,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健康保障需求。12月22日,众惠相互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医生在线开展线上肾病健康教育讲座,介绍慢性肾病健康管理知识,针对慢性肾病常见问题答疑解惑,呼吁全民重视日常健康管理,预防和及时治疗早期肾脏等慢性疾病。同时,众惠相互还向广大会员详细解读了“肾爱保·爱多多肾病保险”产品运营的基本情况,并就优化产品及服务体验公开征询意见,充分展示了相互保险会员“共建、共治、共享”的特色理念和“健康管理+相互保险”的运营模式。据记者了解,该产品为市场上少有针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可投保的专属产品,以“带病投保+健康管理+相互保险+公益服务”的创新性组合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据卫生主管部门统计,全国慢性肾脏病患者(CKD)人群高达1.3亿,且呈现“患病率高、知晓率低、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患者一旦进入尿毒症阶段,需持续长期透析,每年花费高达10万元以上,给个人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按照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要求,要充分发挥地方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的管理优势,积极引入健康管理企业、公益慈善组织、保险机构等参与慢性病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改进肾病疾病预防和管理战略,切实减轻国家医保负担和群众就医压力。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健康险产品只针对健康人群设立,对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要求很高,对于慢病等既往病症人群往往直接拒保,无法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对此,经过近2年的市场调研和准备,众惠相互联合健帆生物开发了慢性肾脏病轻症阶段(1-3期)的患者可带病投保产品“肾爱保·爱多多肾病保险”,将慢性肾脏病患者纳入保险保障范围,满足其风险保障需求。在保险责任方面,这个项目包含面向CKD可带病投保的保险产品,轻症阶段的投保会员一旦病情恶化到尿毒症期,即可获得最高50万元保额的尿毒症医疗费用报销以及最高25万元的肾移植手术医疗津贴,帮助患者持续治疗,有效减轻经济负担。据众惠相互方面透露,截至目前已有近5600多名CKD患者加入了该项目。“这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相互保险模式在健康产业中落地的一种全新尝试。我们从保障制度设计方面出发,在为慢病群体提供简便灵活的风险保障的同时,更是依靠长期的战略合作方,以专业、贴心、可靠的精准健康管理指导,提高慢性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体现相互保险的公益属性和人文关怀,进一步回归保险保障本源。”众惠相互相关负责人说道。实际上,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高达3亿人,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慢性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我国医疗体系承受巨大压力,从国民健康现状出发,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服务,从源头减少患者数量,既能有效缓解医院救治和医保支付压力,整体上节约社会医疗资源,又能提升商业健康保险服务能力。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必须从健康管理入手,联合健康产业链机构,构建一体化病程干预及管理机制。据众惠相互相关负责人介绍,“肾爱保”项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相互保险机制创新打造了专门针对“带病群体”的“相互保险+健康管理”深度融合模式。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表示,“健康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健康服务业机构加强合作,共享医疗数据,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更好发挥保险机构的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功能,为客户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发挥服务的竞争优势。同时,保险公司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可加快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降低赔付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商业健康险主要针对健康体,健康管理强调附加值服务,而针对最迫切需求的“带病”人群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与健康服务业的融合也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障碍。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近期,因大手笔举牌万达信息成为仅次于中国人寿之后的第二大股东,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谐健康”)重回大众视野。作为安邦“瘦身”过程中唯一被售出的保险公司,和谐健康可谓命运多舛,自2006年成立以来,几经易主,三度更名。今年3月,又迎来五大地产系新股东。近日,有报道称,和谐健康新一届领导班子已经完成搭建,且正申请寿险牌照,拟更名为福家人寿,并欲将总部迁至北京。另外,还计划在辽宁、天津、河南等地筹建分公司。对此,本报记者向和谐健康方面求证采访,对方回复表示:“目前我公司正处于股权交割特殊时期,公司申请寿险牌照相关信息暂不方便对外公开,待时机成熟,我们将统一对外公开。”几经易主、三度更名 地产系股东入驻能否脱胎换骨?成立于2006年的和谐健康,是原保监会批准开业的第一批专业健康险公司,初始资本金为3亿元,在筹备之初其名为阳光健康保险,后因国内已有阳光财险和阳光农险两家以阳光命名的保险机构,而不得不更名为瑞福德健康保险。但因行业发展受限、经营状况不佳、内部问题频出,瑞福德健康保险在2009年12月被安邦财险收至麾下,持股99%并将其更名为和谐健康保险。“安邦系”接手之后,和谐健康屡获增资,2010年5月,和谐健康增资至10亿元,安邦财险持股比例增至99.7%。2011年8月,和谐健康总部从上海浦东迁至四川成都,随后2012年-2018年六年间,和谐健康通过四次增资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至139亿元,成为注册资金最大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一时间出尽风头。当然,增资的背后,是和谐健康对于业务扩张的需求。自2012年起,该公司便主打万能险,2016年原保费收入高达1070.3亿元,同比增长247.44%,其中万能险收入接近800亿元,同比增长超170%。快速飙升的保费规模,也令和谐健康成为安邦集团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但激进的发展方式也注定了其辉煌只是昙花一现,2017年原保监会下发“134号”文,对中短存续期产品进行严格规定,限制快速返还产品的大量销售。和谐健康规模保费也降至420亿元,同比下降超过70%。2018年2月23日,银保监会依法对安邦保险集团实施监管,这家总资产约2万亿元的保险集团开启重组之路,而以万能险业务为主的和谐健康也在“瘦身”过程中成为被出售的一员。截至目前,和谐健康仍未披露2017年-2019年年报,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也仅更新至2017年一季度。对此,和谐健康公告表示,由于2019年2月22日至2020年2月22日,银保监会决定对安邦集团接管期限延长一年,目前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仍暂停履职,2017、2018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因故暂缓披露。今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公告,批准安邦集团和安邦财险将其持有和谐健康的139亿股全部转让给福佳集团、扬子国投、大横琴集团、金科地产和良运集团。转让完成后,安邦集团和安邦财险不再持有和谐健康股份,福佳集团持股51%为控股股东,扬子国投持股25%位列第二大股东;大横琴集团、金科地产、良运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13.1%、9.9%、1%。本报记者注意到,这五家新股东的经营领域均涉及地产。福佳集团成立于2000年,是大连市著名民营企业,业务涉及地产、商业、石化、金融等多领域。金融布局则有基金业务、海外并购、担保小贷、融资租赁、资产管理五大业务。良运集团也是一家大连当地民营企业。金科地产是重庆房地产公司,另外两家合计持股28.9%的地方国资,分别是南京地方政府和珠海市横琴新区麾下国企。其中,和谐健康的控股股东福佳集团并非是首次进军保险业。2016年,福佳集团曾通过旗下大连机车商业城有限公司(现更名为“福佳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福康人寿。但2017年1月,原保监会一纸文件驳回了福康人寿的筹建申请。彼时原保监会认为,福康人寿经营定位不明确,从其申请的业务范围、发展规划、经营策略等材料看,没有论证形成差异化经营理念和系统可行的商业模式。并且拟任总经理不符合《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的要求。主要发起人大连机车商业城不符合《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关于主要股东的要求。如今,福佳集团一举拿下和谐健康51%股权,也终于圆了自己的保险梦。对于房地产企业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协同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向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承保业务上,健康和养老生态的落地和提升品质,均离不开房地产上的优质投入。投资业务上,地产建设项目是保险资金擅长和需要的长期项目。”但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除了对险企养老业务有一定的协同效应之外,保险公司和地产股东之间没有太大可协同的地方。举牌万达信息、申请寿险牌照 和谐健康近期动作频频随着新股东入驻,和谐健康的领导班子也迎来了重大调整。据报道,福佳集团董事长王义政拟任和谐健康总裁,全面主持工作。总裁办成员还包括拟任总经理陈李津、拟任总精算师黄福春、拟任财务负责人刘春英、分管银邮渠道的丁红菊;此外总裁办成员中还包括原长城人寿常务副总经理、总精算师赵建新、原民生人寿副总裁张良华、原新华健康董事长王锡安、原新华人寿副总裁刘亦工等,部分人员以顾问名义参与日常管理工作。另外,报道指出,和谐健康正申请转为寿险牌照,拟更名为福家人寿,且都已在走审批流程;此外,目前和谐健康实际运营总部在北京,总部搬迁北京一事也在进程中。对此,和谐健康相关负责人回应本报记者称:“目前我公司正处于股权交割特殊时期,公司申请寿险牌照相关信息暂不方便对外公开,待时机成熟,我们将统一对外公开。”实际上,专业健康险公司转变为寿险公司并非没有先例。2004年原保监会批准的5张专业健康险牌照之一的正华健康险,在经历了几年的股权更迭后,2009年9月获准变身为寿险公司,后更名为“中融人寿”。王向楠向记者表示:“将专业型公司牌照转为综合型公司牌照,以及将总部注册地或实际运营地迁至北京,是很多公司希望的,但与多年来监管部门鼓励的方向不一致。这两种变动并不是禁止的,但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同时,扩展分支机构必须具备条件包括资本和偿付能力较充分、公司治理和内控健全、有完善的分支机构管理制度等。专业性保险公司申请设立分支机构的,还应具备专业化特色、主业突出。公司需要展示这些内容。”宋清辉则认为,目前,行业监管趋严,申请寿险牌照和迁总部在当下的监管环境下难以很快实现。当下,和谐健康首先要解决好发展问题,筹建分公司在现阶段来看也并不现实。除此之外,近期,和谐健康还大手笔斥资23.34亿元收购万达信息近10%股权,成为仅次于中国人寿的第二大股东。据和谐健康方面介绍:“公司将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政策决策,拟至少提名一名董事,并根据投后管理需要,适时协商提名其他高管人员。”万达信息是一家民生服务和智慧城市信息化行业的科技龙头企业,业务领域涵盖卫生健康、民生保障、平安城市、企业服务、电子政务,以及智慧城市公共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中国人寿曾在2018年年末斥资6.325亿元,以协议转让方式受让万达信息5500万股,占比5.0025%,首次触及举牌线。此后,中国人寿通过不断增持,目前持股比例达到18.21%,居于万达信息第一大股东之位。对于为何战投万达信息,中国人寿管理层曾对外表示,公司践行科技国寿的发展战略,推动金融科技生态建设,而万达信息主要从事的是医疗健康、民生健康、政务管理、政务服务、软件开发、运营服务,双方在客户和业务服务方面有很大契合和业务协同。今年10月,中国人寿与万达信息发布了基于双方协同而打造的蛮牛健康系统,定位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而对于和谐健康的进入,万达信息也持欢迎态度,其表示,“新进公司股东将新增资源导入和业务协同,和谐健康作为专业的健康险公司,可以和蛮牛健康在保险产品开发、销售、服务方面形成完整闭环。”王向楠亦表示,发展房地产作为重要要素之一的人身险产品和服务时,健康险公司或寿险公司可依靠万达信息提供的信息和数字技术支持。如今,在新股东的扶持下,和谐健康能否实现脱胎换骨,未来将走上怎样的发展之路?我们将持续关注。
1、“金融红利”时代结束值得注意的是,让房地产行业举步维艰的原因,除了疫情外,还有就是融资监管新政——“三道红线”的落地。大家可能不知道,所谓的“三道红线”,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控制房企负债扩张。具体来看,包括剔除预收款后房企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不低于1。应该讲,这是监管层第一次用精确的财务指标来量化房企负债水平。那么,在这种约束下,基本上可以宣告,中国房地产“金融红利”时代结束,整个行业面临着转型!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在政策窗口期,房地产企业该如何转型呢?2、碧桂园打造健康“堡垒”我们看到,许多房企在维系已有业务的同时,不停地寻找新的出路,像造车、养猪、物业服务等。那么,我们以行业巨头碧桂园为例,他其实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我们看到,碧桂园从疫情中领悟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启动了健康住宅体系升级,这些升级都是围绕着人的居住需求出发的,从社区规划到户型设计都遵循健康的价值导向。像在社区规划方面,碧桂园尽可能地把楼栋设计成正南朝向,确保最优日照有效时长。另外碧桂园还科学布局楼栋,让楼栋之间保持“健康距离”,这样的低容积率社区也让人员更分散,避免了聚集的风险。在户型设计上,房间是方正的,飘窗是全尺寸的,卫生间采用单地漏、三段式干湿分离的设计模式,然后做成南北通透的户型,就可以保证充足的阳光、高效的通风。那么,在这种健康住宅体系中,主卧、小孩房、老人房、客厅四个重要空间布局都在南向通风采光的最优线上,这样可以保障全家人的健康。3、碧桂园的“破局”优势毕竟,在疫情之下,人们更关注居住的安全、健康,而碧桂园顺势而为,打造健康住宅,既是对客户的责任,也能提升企业内在的价值,还能抓住市场的风口。更为关键的是,做健康住宅,碧桂园有很大优势,因为碧桂园拥有健康家居的全产业链。比如碧桂园的核心联盟企业安心加,在智能净水系统和智能新风系统的研发上很有实力。它的智能净水系统能通过手机实时查看水质信息、水质超标报警,随时监控滤芯状态和水质变化。它的智能新风系统采用双层核心滤网、超强净化。此外,碧桂园的联动子公司、核心联盟企业也一起助力,打造了碧桂园的智慧社区。比如社区的非接触式操作,人脸识别智能门锁,以及线上报修系统等,无需接触,就可以完成操作,这就是智能化带来的便利。所以,总的来讲,在疫情的背景下,在“三道红线”的压力之下,中国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从跑马圈地的外延式发展,转向精耕细作的内涵式发展,正在从服务升级和现代科技中,探索“金融红利”时代结束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高盐高油,无辣不欢,烤串炸鸡当夜宵,奶茶饮料快乐水……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不一定健康。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说,我国居民人均食用盐、油均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杂粮、水果、坚果等摄入不足。民以食为天,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在国民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12月22日,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膳食与健康科学证据专家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的营养学专家针对膳食以及营养素对健康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行了深入研讨。会上,中国营养学会宣布启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以下简称DRIs)新一轮修订,并与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营养素在生理功能、营养状况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预计在2022年完成制定更适合我国居民的营养素摄入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是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继支持2013版DRIs修订后,再次为新版DRIs修订提供科学支持。安利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亚洲区负责人陈佳女士表示,连续两次参与DRIs修订,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将与中国营养学会紧密合作,推动定制营养、精准营养等细分领域的营养素基础性研究,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中国营养学会”与“纽崔莱营养与健康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修订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标准 指导居民合理膳食人类对营养素的认识始于3000 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被一些食物治愈,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医疗作用。在那之后的几千年中,人们仍然把疾病归罪于鬼神,巫术,空气,体液以及命运,直到现代分子生物学逐渐揭开了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的秘密,从科学角度让人类认识到,在某些程度上吃些什么决定了人的身体状况。2013版DRIs发布至今已有7年,随着营养素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中国营养学会计划在未来3年内,对我国居民营养素推荐摄入标准进行全面梳理,2022年推出更适合我国居民的新版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同时,DRIs的修订工作已被列入国务院《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文件,凸显国家对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杨月欣介绍,DRIs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中国居民营养需求而制定的专著,包括了各种营养素的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15.9%,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启动新版DRIs的修订,标志着我国营养科学和应用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对于合理膳食、营养保健、食品生产、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介绍DRIs起始和发展据了解,2013版DRIs修订,首次纳入了植物营养素在内的约20种具有生理健康作用的食物成分,并首次提出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营养素建议摄入量。新版DRIs修订中,将引入近十年营养学关于营养素评价、需要量、安全性等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并应用风险评估和循证营养学的方法,建立中国人饮食科学权威的新标准。安利纽崔莱86年聚焦植物营养素研究受到疫情影响,国民对于营养健康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营养健康知识和膳食补充剂的需求迅速放大,这一方面带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如老年人、慢病患者、孕产妇、上班族等细分人群的营养健康指导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显示了DRIs修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安利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介绍,继续支持新版DRIs修订,是因为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86年的从植物原料种植、有效物质和作用机制阐释全链条研发经验和成果。安利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女士接受采访在2013版DRIs修订过程中,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借助全球科学合作网络,为修订工作提供了多方位支持,如搭建国际与中国营养学机构和专家沟通的学术交流平台,分享包括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DRIs修订进展情况以及最新科学证据。对于新启动的DRIs修订,陈佳表示,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将继续发挥全球研发布局的优势,聚焦细分人群定制营养的精准需求,与中国营养学会紧密合作,推动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与安利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签订合作协议吃动平衡科学补充合力营养构筑免疫力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在一些人群中还比较普遍。目前新冠疫情国外形势严峻,国内输入性及偶发性病例仍有发生背景下,吃出健康,吃动平衡,构筑免疫力,更显重要。原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我国居民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钙、铁、维生素A、D等营养素摄入缺乏,全国成人和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呈现上升趋势;吸烟、饮酒、少运动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以营养早餐为例,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居民没有足够时间准备一份营养充足的早餐,随便应付或不吃早餐,易引起能量及营养素摄入不足,使大脑的兴奋性降低,反应迟钝,降低工作或学习效率,增加患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有助于构筑自身免疫力。第一,食物多样,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应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第二,多吃蔬果、奶类、大豆,不以果汁代替鲜果;第三,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第四,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第五,合理选用营养素补充剂;第六,每日运动不少于30分钟,室内体操、仰卧起坐、俯卧撑、拉伸等,或是在空旷人少通风良好的户外,慢跑、快走,同时获得一定日光暴露的时间。
12月14日晚间,股票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的悦心健康发布公告称,公司关注到近日有媒体在网络上发布了将公司归为“医美概念股”的文章,经公司认真核实及自查,医疗美容科的营收金额很小。 公告显示,悦心健康公司于2016年11月注册设立了全资孙公司上海悦心综合门诊部有限公司,上海悦心综合门诊部有限公司下设医疗机构上海悦心综合门诊部,于2017年10月取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于2019年5月经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同意,上海悦心综合门诊部增设了医疗美容科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的诊疗科目。 悦心健康表示,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医疗美容科未开展业务。医疗美容科作为上海悦心综合门诊部的一个科室,后续将结合市场情况开展业务,预计医疗美容科业务对公司2021年度的业绩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12月15日,悦心健康早盘涨停,报收4.79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