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非 8月12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谈到,在资本市场上,房地产估值给的很低,大概6到8倍左右的市盈率。一方面,房地产被限购、被抢购,大家想买一手房都买不到,另外一方面,A股市场对房地产和银行不太乐观,估值也都是比较低的。但是,恰恰这两个行业所创造的A股市场的利润总额占比又在50%以上,这就形成一个很大的反差。 这种反差背后也是一种政策的预期,比如说房住不炒的预期,银行要给实体经济让利等等。反过来讲,一些高科技股市盈率很高,比如说一些军工股、亏损的股票的市盈率都很高。 所以,A股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有类似之处,有一部分资金确实是投机性的比较强。 王帅8月12日,2020博鳌房地产论坛于三亚举行。
核心观点 7月出口再超市场预期,我们坚定看多出口的预判继续得以印证,两个大循环对出口的强劲支撑在短期、中期均有利好,我们提示关注强出口带来的宏观影响: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稳定,提升企业盈利,利好企业补库。 供给优势提振出口,顺差增多拉动经济 7月出口继续强势。7月出口(以人民币计)同比+10.4%,前值+4.3%,其中7月(美元计)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韩出口同比为14%、-3.4%、12.6%和-0.6%。7月出口超市场预期,印证我们预判,两个大循环产生的供给优势持续兑现: 1、两个大循环利好出口。我国经济领先性回升,为内循环良好运行奠定基础,二季度GDP增速领先全球,工业生产回升、盈利修复,形成较强供给优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带动出口持续强劲。1-7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增长0.2%,占出口总值58.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4.2%。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塑,我国领先性企稳和产业门类全的供给优势凸现,有利于替代海外供给,抢占海外市场需求。 2、全球经济回暖,供给优势凸现。7月全球经济边际修复,全球制造业PMI达50.8,年内首次进入扩张区间,东盟、美欧和日韩等主要贸易国制造业PMI也显著回升,海外需求边际改善有利于缓解我国外贸压力,有助于供给优势兑现。 3、防疫物资、宅经济等方面需求有韧性。防疫物资、宅家消费品等出口表现需求较强,1-7月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家用电器、手机等出口(以人民币计)同比为35.8%、9.9%、6.5%,新兴市场国家疫情尚未可控,美国面临疫情二次反弹,海外国家抗疫物资生产能力改善、但规模有限,抗疫物资的出口需求仍有韧性。 预计两个大循环将持续利好出口;在全球分化的修复进程中,中国经济领先性企稳,内循环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双循环互促发挥供给优势,两个大循环助力出口强劲。 出口超预期有何种宏观影响?——强顺差稳增长,盈利升补库存 Q2以来我们判断出口超预期的逻辑不断兑现,我们提示,强劲出口有重要宏观影响: 1、强顺差利好稳增长、稳就业。海外疫情未愈导致服务逆差显著收窄,强出口带动贸易顺差持续走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我国有众多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外向型、劳动力密集型较多,出口强劲有利于稳定就业。 2、内外需求共振,盈利库存向好。国内大循环良好运行,带动国内经济领先性企稳,供给优势提振出口,内外需求共振对医药、专有设备、计算机通信、通用设备等行业产生积极影响,企业盈利增速快速修复,部分行业已经逐步出现主动补库特征。 海外供给修复利好进口,积压交付 7月进口(以人民币计)同比1.6%,前值6.2%,其中7月美元计我国对东盟、欧、美、日韩的进口同比为1.1%、-9.5%、3.6%和4.9%。6月以来随着海外供给能力的修复,内需拉动作用显现,6月进口数据冲高的主因是前期积压订单集中交付,7月数据小幅环比回落符合预期,源于集中交付作用减弱,BDI及CDFI指数也有印证,在7月首周达到顶峰后开始快速回落。我们认为,海外供给修复短期难以一蹴而就,这决定进口数据大概率渐进回升,三季度大概率继续形成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结构: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机电产品仍是进口重点,1-7月,我国进口农产品、机电产品同比17.3%和1.8%,其中肉类、粮食、大豆和高新技术产品同比为101.2%、20.1%、17.1%和5.6%。上半年中美贸易协定的执行情况略不及预期,叠加部分免征关税到期,后续中美贸易和关税因素可能对部分行业进口产生扰动,建议保持关注。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超预期恶化,全球经济超预期下行,各国刺激政策不及预期。
8月7日,由于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亚太股市波动加剧,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盘中一度大跌2.2%和3.9%。截至收盘,沪指报3354.04点,跌0.96%,成交量5614亿元,本周累涨1.33%;创业板收报2749.95点,跌2.29%,成交量2422亿元,本周累跌1.63%。 当前时点,A股估值已经部分修复,市盈率约14倍,5年平均市盈率为12.1倍,但根据疫情进行调整,从24个月的盈利情况来看,估值约11.9倍。同时,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国际投行如何看A股?整理了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野村东方国际、瑞银、瑞士百达资管(Pictet)的最新观点。 大摩:新兴市场中继续青睐A股 因为贸易摩擦问题和财报季,大摩认为短期内市场人气可能保持区间波动。鉴于外资持股比例有限,A股能更好地抵御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同时资本市场推出改革的积极举措,也令投资者继续青睐A股。 大摩的A股情绪指数MSASI本周小幅改善至60%,较上一周期上升6个百分点。推动该指标上涨的关键因素是创业板和A股的总成交量高企、融资量攀升和盈利预期上调。具体而言,创业板和A股整体日均成交额分别增长12%(从2140亿元增至2390亿元)和13%(从1.094万亿元增至1.2310万亿元);两融余额出现又一轮快速增长,但其相对水平(占流通股市值的百分比)一直稳定地控制在5%以下;自5月中旬以来,对盈利预期的向下修正继续减速,大摩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 早在7月6日,A股情绪转强,MSASI读数一度达65%,是2014年以来少有的单日涨幅。在大摩看来,A股情绪指数超过75%表明市场过热,这时,将会出现监管部门采取降温措施的可能性。在2015年股市反弹期间,随着融资的持续增长和新增散户投资者的涌入,情绪指数突破75%的水平,一度超出了90%。不过,融资融券自2015年以来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整体来看,大摩对中国股市保持乐观,因为宏观经济复苏势头良好,货币政策和国家资产负债表更具韧性。 瑞银:市场对地缘政治冲突的敏感性边际下降 瑞银投资研究部中国策略主管刘鸣镝认为,在过去的22个月期间,A股对地缘政治冲突的敏感性有所下降。 同时,受贸易摩擦影响较小、有望领涨的主题更值得关注,包括在线配送渗透率上升、啤酒高端化、建筑业复工和行业龙头市占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投资需求和铜资本支出增加、苹果供应链,以及可能私有化的标的。 就二季度业绩展望,瑞银表示,金融股方面,由于计提的减值准备较高,银行的二季度利润或大幅下降;由于A股成交量激增,券商板块盈利或存上升空间;保险公司业绩或低于市场预期;在周期股中,建材、水泥、机械和重卡标的的业绩或超市场预期;互联网和科技股方面,游戏和硬件股业绩有望超出市场预期,而广告和软件股则恐面临业绩压力;消费股中,乳业板块盈利有望好于预期;防御股方面,预计新能源板块或存在盈利预期上修空间。 此外,上交所此前修订了上证综指,纳入科创板标的,同时剔除了特殊处理(ST)股票;科创50指数也于7月23日发布。刘鸣镝对记者表示,"投资人也在等待观察监管何时会决定将美国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股票纳入港股通。" 野村东方国际:北上流入趋缓,南下买入提速 近期市场热议北上资金开启“价差模式”。一方面,行业板块轮动明显加快、追热点的现象增多;另一方面,资金流入、流出相伴而生,7月下旬开始双边波动明显加剧。 野村东方国际A股首席策略师高挺对记者表示,7月上证综指虽累计上涨10.9%,但振幅也显著放大至15.9%,创2016年1月以来新高。8月初,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之比微降0.2个百分点至10.4%,融资换手率同样环比下降,从前周的9.1%下降1.6个百分点至7.5%。市场对小盘股的追捧有所上升。考虑到基本面改善速度放缓而且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空间减小,市场持续上行的难度在短期内可能加大。 就南北流向而言,7月北上资金继续流入A股,净流入103.9亿元,流入速度有所放缓(6月净流入526.8亿元);北上日均成交大幅放量至1430.3亿元,较6月大增686.7亿元。南下资金7月净流入港股823.5亿元,较6月234.8亿元大幅增加588.7亿元,南下资金日均成交360.9亿港元,较6月骤升158.9亿港元。 就板块来看,此前并未显著获得北上资金追捧的非银金融、机械设备和汽车行业在7月获青睐;而南下资金持续积极配置高弹性的计算机和电子行业,同时大幅增配防御性强的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行业。近期,北上资金净流出公用事业、银行、农林牧渔、家用电器、医药生物、休闲服务和食品饮料板块;南下资金净流出的仅有休闲服务行业,而获净流入最少的是建筑材料、采掘、交通运输和轻工制造行业。 瑞士百达资管:全球股市已反映新增流动性 海外市场的变化也对A股走向至关重要。就全球市场而言,瑞士精品资管机构百达资管首席策略师Luca Paolini对记者表示,股市几乎反映了可能新增的流动性,未来数月飙升的空间有限。 就目前而言,流动性仍然充裕。该机构预计,全球主要五大央行今年货币政策规模相当于GDP的14%,是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后高位的两倍。但流动性增长的速度有放缓迹象,距离宽松周期的高位不远,高位甚至有可能在这季度出现。目前,市场已接近反映今年余下可能增加的流动性,包括来自对于美联储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措施的预期。美联储此前表示对采取YCC持开放态度。 Luca Paolini表示,股票估值并不便宜。MSCI ACWI(全球市场指数)市盈率为16倍,接近疫情前水平,也大大高于3月分的12.3倍。该机构对消费必需品和欧元区股票持“增持”评级,调低金融股至“减持”。 此外,该机构长远看淡美元,因为相对其他成熟市场,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并非特别好;利差收窄,美国双赤字恶化至让人担忧的水平;11月大选将近,民调显示,拜登很大机会击败特朗普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不利未来4年的营商环境。 该机构目前仍然看好黄金,尽管出现技术性超买,但以绝对价值而言,黄金虽然处于历史高位,但如果经通胀调整,金价较历史高位低25%。黄金出现技术性超买,主要因为零售投资者买入ETF,而非因为机构投资者投机部署。面对流动性带动的通胀风险、美元弱势的预期、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疫情的不确定性,黄金继续成为最具防御性的资产类别。
在A股市场步入牛市行情之后,在银行股身上,却并未感受到牛市的感觉。假如投资者手持一定比重的银行股,那么在这一轮牛市行情中,显然也是属于明显踏空的群体。 银行股的持续走弱,不仅与政策因素有关,而且也与基本面变化预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性。 其中,促使金融系统加速让利实体经济,对银行业来说,本身也是一种不少的压力。在今年比较特殊的环境下,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步伐,却骤然提速。纵观这些年来银行业的盈利能力,确实在绝大多数的行业中占据了不少的优势,在当下特殊的市场环境下,适度让利也是符合市场的预期,但对银行投资者来说,却显得不那么友好。 再者,未来上市银行的分红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政策层面上似乎给了银行业降低分红的预期,对部分上市银行来说,这些年来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莫过于持续稳健的分红能力,如今银行业持续现金分红的根基遭到了动摇,市场也会对银行股的长期投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 此外,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银行业的不良率也会骤然增加。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银行业的经营状况似乎并未展现出较差的市场预期,甚至与一季度的经济基本面产生了一定的背离。但是,因不良率的提升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季度的数据并不说明太多的问题,银行业的不良率可能会在今年三四季度有所体现,从近期银行股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也已有提前反应利空预期的迹象。 近日,市场再度传出了银行业普遍降薪的消息,作为长期的金饭碗行业,银行业的薪酬与福利还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一旦开启了降薪的通道,那么将会对整个行业带来不少的洗牌压力,并逐渐弱化银行业的金饭碗优势。 不过,从四大行的回应来看,目前并未有降薪的安排。但是,从市场的消息传闻来看,消息并不会空穴来风,当银行滋润日子逐渐离去之后,降薪可能会是部分银行的选择,但对部分平均薪酬持续高企的银行来说,未来员工的薪酬与福利仍然会与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相挂钩,对经营能力较弱,且缺乏竞争优势的银行来说,可能还是会存在着较大的降薪压力。但是,对部分银行来说,即使未来选择降薪的策略,也不会轻易降低基础薪酬,或通过增加考核压力,减少奖金发布等形式完成间接降薪的任务,对银行员工的薪酬影响也会显得相对有限。 在A股市场中,银行股一直扮演着稳定市场指数的护盘角色,历年来银行股在调控市场指数方面也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即使当前的A股市场已经步入了技术性牛市,但市场需要的却是慢牛行情,假如银行股也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走势,那么市场指数早已涨至4000点之上了,这似乎并不符合慢牛的定位。从某种角度思考,在今年银行业加速让利,且银行股利空频繁出炉的背后,或通过压低银行股的估值水平来减慢市场加速上行的步伐,而现阶段的市场环境,恰恰是牛市运行时间越长,则越有利于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并更有利于发挥出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的效果。 就目前而言,虽然今年以来有关银行的坏消息不少,市场也借势打压银行股,并导致银行股的估值水平再度创出了历史新低水平。但是,从长期的角度出发,作为百业之母的银行业,利空也只是短暂性的,只要中国经济逐渐回暖,且实体经济回升预期逐步明朗,那么银行业的让利压力也会明显降低。当影响到银行股的利空消息逐渐减少时,且不良风险逐渐暴露之后,市场也会对银行股的估值定位进行重新衡量。从长期的角度分析,市场价格终究还是围绕着市场的核心价值上下波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高估值品种,最终还是会实现估值理性回归。但是,对估值产生错杀,且基本面被低估的企业,最终还是会实现估值的修复,真正有价值的股票始终还是会得到市场的重新认可。
美国劳工部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美7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76.3万人,好于市场预期的160万人。当月失业率为10.2%,也好于市场预期的10.5%。小时薪资月度环比增加0.2个百分点,同样好于预期的下降0.5个百分点。 尽管7月非农就业数据意外好于市场预期,但市场担忧仍如影随形,投资者担忧美股随时会面临回调风险。超预期非农就业数据也没能明显提振美股,当日,美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互现。其中,道指上涨47.74点,报27434.72点;标普500指数微涨0.06%;纳指则下跌近百点。 与5月和6月就业数据相比,美国就业市场增长势头已经明显放缓,经修正后的6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479.1万人,7月新增人数仅为6月的三分之一左右。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告诉记者,虽然官方失业率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但7月美国U6失业率仍高达16.5%,这个指标包括那些只能找到兼职工作和因工作机会少而不愿找工作的人,表明美国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比重依然处于1948年以来最高,加上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美国劳动力市场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固定收益部门主管凯西·琼斯(Kathy Jones)称,美国失业率依然在10%以上,劳动参与率也下滑至61.4%,暗示经济依然相当疲软。 “接下来,在美国有望持续解封复产预期与新一轮财政政策刺激下,美国就业市场仍具有一定改善动能。但疫情反复对投资者、消费者信心继续构成抑制,预计就业市场状况改善缓慢。”周茂华说。 美国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迎来进展。在白宫与民主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的谈判陷入僵局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行政命令以延长部分救济计划,其中包括继续发放失业救济金,不过金额从此前的每周600美元降为每周400美元。 道富环球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Michael Arone表示,股市要继续走高需要美国推出规模约为1.5万亿美元的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如果没有这一刺激措施,经济很可能会沿原路返回,经济复苏将会停滞。 对于美股后期走势,市场研究机构The Sevens Report创始人汤姆·埃塞耶(Tom Essaye)认为,如果财政刺激计划或疫苗研发进展令人失望,则市场最坏可能会有10%的修正空间,并且这一修正会很快到来。
晓程科技4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芯片有部分技术指标未达预期,正在完善。
机构预期降准降息幅度将会变小 股债性价比趋于平衡 周艾琳 [ 渣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对记者表示,尽管监管机构最近强调了积极应对信贷快速扩张风险的重要性,但鉴于外部不确定性和就业挑战,2021年前政策退出的可能性很小。为防止信贷增长突然下降和融资成本上升,估计央行需要注入1万亿元流动性,相当于降准50BP的效果。 ] [ 7月制造业PMI上升到51.1%,好于市场预期。 ] [ 今年4月,股债性价比曾经冲高到历史98%左右分位。 ] 鉴于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并未出现降准等表述,加上最新发布的制造业PMI超预期和经济周期上行,各大机构纷纷发布报告预测,年内政策宽松幅度可能会收窄。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记者表示,目前已取消了三季度降准100个基点(BP)的预测,同时维持四季度降准50BP的预测,至此原先预计年内还将降准150BP的预测调整为50BP。同时,将三季度10BP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下调的预测推迟至第四季度。无独有偶,高盛也改变预测,认为年内降准、降息幅度将降至50BP和20BP。 不过基于消费复苏滞后、小微企业仍承压、外部风险仍存,机构并不认为货币政策会趋紧,而是维持区间调控的状态。就当前而言,股、债的性价比基本趋于平衡。 机构收窄此前降准、降息预测幅度 上周四的政治局会议要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各界预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快落地,三季度地方专项债料全部发行完毕,抗疫特别国债也将全面发行到位,尽快发挥稳增长作用,重点支持保就业、惠民生、稳增长、促转型的重点领域。同时,会议再次确认了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灵活适度、精准释放流动性,配合财政刺激提升政策的执行效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引导资金价格进一步下行的方向应该未改,但在降息过程中,或会更加考虑非对称降息对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效率中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措施可能已在路上。 此外,上周五公布的7月PMI数据超预期。制造业PMI上升到51.1%,好于市场预期,主要有三大原因:生产指数上升到54%的较高水平,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下,大部分行业的生产指数都上升到扩张区间,本月纺织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制造业自疫情以来首次升至荣枯线以上;需求状况持续改善,新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虽然新出口订单指数略低于荣枯线,但已经连续3个月回升,美国和欧元区制造业PMI上升到近一年半的高点,促进外需预期有所改善;企业加大采购力度,采购量指数回升到52.4%,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显著上升到58.1%的一年多高点,石油加工、钢铁、有色等行业价格上升较大。但非制造业PMI有所回落,小型企业PMI降0.3个百分点至48.6%。 在政策导向和数据的基础上,各大机构都纷纷下调货币政策宽松幅度的预测。 高盛高华首席经济学家宋宇对记者表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总体基调未发生重大变化,但4月的政治局会议表明了降准、降息以及再贷款的必要性,而此次并未涉及。相反,此次提及货币政策具有“精准目标”,财政政策要确保重大投资项目的资金到位,注重投资质量和回报,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支持力度会较5月减少或转向。不过,高盛还是下调了对下半年降准降息幅度的预测,其中降准为50BP,政策利率下调20BP。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则表示,财政部日前称在10月底前发行完剩余的地方政府专项债(1.6万亿元)。这意味着,8月至10月间,政府债券的月平均发行量为1.1万亿元,这是社会融资增速的关键支撑。同时,央行可能会通过维持稳定的银行间流动性,为债券发行提供支持,但进一步降息或降准的可能性较小。 渣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丁爽对记者表示,尽管监管机构最近强调了积极应对信贷快速扩张风险的重要性,但鉴于外部不确定性和就业挑战,2021年前政策退出的可能性很小。为防止信贷增长突然下降和融资成本上升,估计央行需要注入1万亿元流动性,相当于降准50BP的效果。 此前,植信投资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预计在7月债券发行高峰期过后仍可能降息,在此之前则先需要确保抗疫特别国债等平稳发行,维持一定的发行利率,也有助于提升银行的配置积极性。 股债性价比已趋于平衡 在当前的时点,若看经济周期和政策变化对市场的影响,“股债性价比”显得尤为重要。 “股债性价比”一般用来判断股票和债券谁更具有投资价值,它的计算公式是——股息率(沪深300指数)-10年国债收益率。衡量的是每个时点股票资产相比债券资产的超额回报。股债性价比越高,就代表股票的相对吸引力更大,反之则债券的相对吸引力更大。今年4月,股债性价比曾经冲高到历史98%左右分位。目前,在前期A股走强、债市再次回调之后,股债性价比已接近中性水平。 天风证券副总裁、恒泰联席总裁翟晨曦近期对记者提及,股债市场都出现过调整,急速调整之下,债券资产已跌出相对价值,回到了近年的平均相对价值水平,偏离已大部分修复。短期来看,权益市场已经把较为乐观的盈利预期快速计入了价格。 因此,对债市而言,中长期看,经济基本面的修复仍需一段时间,但长端利率已经回到了去年年底的水平,出现了配置价值,即使近阶段并无可能再现牛市,但债券相比股票的性价比明显抬升;利率迅速抬升,对股票的估值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当前市场对A股整体向好的看法也并未受损。景顺亚太区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对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显著改善,有望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可在今年实现稳健的“V”型经济复苏和GDP增长较高的国家之一。从每日监测到数据指标,例如房地产销量、煤炭使用量、交通拥堵情况,以及各行各业的一系列其他关键数据,都表明中国正以2019年底的水平全速或接近全速运转。 赵耀庭称,如果根据疫情进行调整,从24个月的盈利情况来看,中国股市估值就更加合理。同时,中国的经济复苏和疫情防控情况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而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仍较标准普尔500指数折让约40%,是自2014年4月以来的最大估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