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电器(002025)2月1日晚间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发行不超过6388.61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4.66亿元,用于特种连接器、特种继电器产业化建设项目、年产153万只新基建用光模块项目、年产3976.2万只新基建等领域用连接器产业化建设项目、贵州林泉微特电机产业化建设项目、收购航天林泉经营性资产及补充流动资金。 航天电器主营业务为高端继电器、连接器、微特电机、光电器件、电缆组件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公司主导产品用于航天、航空、电子、兵器、船舶、通信、交通、能源装备等高技术领域配套。 近年来,航天电器紧跟国家政策,在公司智能制造战略的引领下,多产线建设进行了探索,加快推进高端电子元器件产业化,2017年~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77%、8.50%、24.69%。 近年来,各设备厂家对国产化配套的需要越来越显著。公开信息显示,航天电器作为我国电子元器件骨干企业,一直都聚焦于高端电子元器件领域,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所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多数产品可以实现进口替代,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较好契机。 新基建带来新的强劲需求,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领域均需要大量高端连接器、微特电机和光电模块等,未来高端电子元器件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不过,航天电器目前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急需进行产线建设,实现产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因此,航天电器通过本次定增募资用于电子元器件产业化建设项目,并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产线建设,为公司创造更好的生产保障条件,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航天电器的控股子公司林泉电机通过租赁方式使用控股股东航天江南下属全资子公司航天林泉拥有的电机经营性资产,进行电机的生产与销售。林泉电机拟以3.66亿元收购航天林泉拥有的电机经营性资产,其中使用募集资金1.96亿元,拟收购的目标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及无形资产。通过本次收购,将解决目前航天电器的电机业务存在的关联交易问题,提升公司电机业务资产完整性。 航天电器在公告当中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的部分募资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能有效缓解公司快速发展的资金压力,有利于增强公司竞争能力。而且在市场环境较为有利时,充足的流动资金有助于公司抢占市场先机,避免因资金短缺而失去发展机会。
1月27日晚间,航天宏图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公告显示,预计2020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亿元到1.2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448.08万元到4448.08万元,同比增加41.28%到53.26%。同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05亿元到1.1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213.39万元到4213.39万元,同比增加43.96%到57.63%。 谈及业绩预增的原因,据航天宏图方面表示,2020年,受益于特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旺盛需求,公司融合遥感、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基于PIE平台为特种用户提供特殊区域环境分析和仿真模拟等解决方案,该行业收入得到快速增长;此外,随着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和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卫星应用下游行业需求逐步加大,航天宏图延续“深度挖掘需求,并自上而下推广”的市场下沉战略,依托中央部委典型案例,发挥全国营销网络优势,面向全国逐步开展复制推广,“PIE+行业”产品线实现快速增长。 2020年,航天宏图对标美国GoogleEarthEngine,发布自主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公测期内平台注册用户数近两万,并为电网企业、保险公司、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等广大客户提供SAAS服务,云服务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据东方证券披露的研报显示,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卫星服务商,公司处于遥感卫星产业链的中下游,在中游领域具备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在下游领域纵深发展获取高成长。东方证券方面称,遥感下游应用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与北斗结合增加应用场景,市场规模达数百亿。 “‘十四五’期间,国防信息化有望持续加速,军演实战化、常态化带来战场遥感应用持续需求”。东方证券方面表示,“未来几年内,国土空间规划和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是自然资源部的重点工作,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机遇。”
2020年,商业航天领域融资同比大增3倍。进入2021年,“中国民营火箭第一股”要来了。近日,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拟在科创板上市,天风证券与中信证券担任公司辅导机构。若成功上市,星际荣耀有望成为中国民营火箭领域的第一股。自2014年开始,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商业航天发展,我国涌现了不少商业航天企业。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行业悄然洗牌,市场格局雏形已现,头部企业不断获得资本青睐,但也有不少企业已退出。“目前商业航天处于最好的发展阶段,机遇远大于挑战。”蓝箭航天有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业运载火箭领域,经过五年多的发展,资源逐步向更具创新实力,产业链布局完善的公司靠拢,头部效应已经逐步显现,各个主要的民营火箭公司也在对自己进行差异化定位。资本看好商业航天赛道去年以来,商业航天头部企业均获得大额融资。2020年8月份,星际荣耀宣布完成11.925亿元B轮融资。该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双曲线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焦点系列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制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等。随后,2020年9月份,蓝箭航天完成12亿元C+轮融资,过去12个月,公司共获得投资超18亿元。本轮融资将为朱雀二号系列液体运载火箭产品的研制提供充足保障,持续构建公司独有的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研制及批产能力。除此之外,银河航天、星河动力等不少商业航天企业都获得融资。资本持续布局商业航天赛道,主要在于这个行业广阔的市场前景。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5-2019年期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为8362.3亿元,同比增长23.5%。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融资总额已超过60亿元,比2019年的19亿元,增长超300%。“目前确实有不少资本非常看好商业航天赛道,航天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全球也处于太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银河航天合伙人、副总裁刘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航天产业绝不是短途赛跑,产业周期较长,这和转瞬即逝的风口有着本质区别,这个产业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继续蓬勃发展,新入局者也会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政策利好频频出台除了资本的支持,政策的激励对于行业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最近一年,中国关于鼓励航天产业发展的建议以及措施陆续出台。去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不久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要强化发展空天科技等多项空间科技前沿领域。近期,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加快推进卫星网络发展进程,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积极作用。“这些都将为2021年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商业航天企业要想突围必须要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能力。”刘畅还表示,商业航天企业还需快速迭代以及构建低成本工业化生产的能力。事实上,很多领域人才都正在流入商业航天产业。以银河航天为例,除了传统航天人才,还有大量互联网、通信领域、AI技术以及工业化等各类人才。商业航天的行业边界和产业链边界正不断被打破,航天工业从原来的单件模式变成批量模式,我国有雄厚的人才基础,这些都是商业航天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民生证券研究报告认为,随着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未来商业航天需求显著提升,预计未来5年我国卫星发射需求达到数千颗,商业航天领域值得关注。头部效应逐步显现在资本和政策的支持下,这几年我国涌现了诸多商业航天企业。星际荣耀和蓝箭航天都是起步较早,且技术路线获得大额资本认可的两家公司。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首家掌握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的民营企业。蓝箭航天已完成了多项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及可回收火箭的技术验证,预计2021年发射其国内首枚液体火箭。值得一提的是,蓝箭航天正在构建以中大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为核心的商业发射能力,而SpaceX的猎鹰9号就是中型火箭的典型代表。自我国商业航天企业逐步展露头脚以来,谁能成为“中国版SpaceX”的讨论就没有停过。商业航天企业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目标宏大,但过程不易。谁能够最终突出突围,技术路线的选择颇为重要。“中型火箭可以满足未来低轨卫星发射组网需求,覆盖全品类卫星。”蓝箭航天上述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全球火箭发射情况来看,就是运力在1.5吨到4吨,即为中型运载火箭的占了一多半。历史数据表明,中型运载火箭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发射次数是最多的,需求量也是最大的,因为它既能送大一点的单颗卫星,也能送小一点的多组卫星进行组网。中型火箭单位发射成本和发射效率更优。他还提到,足够的研发投入和产业投入是做运载火箭的必由之路和基本门槛,也是火箭实现商业化量产的保障。蓝箭航天围绕10吨/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产品及技术、朱雀二号中型液氧甲烷火箭产品及技术、姿控发动机系列产品及技术、湖州总装制造及测试基地、国内第三大火箭发动机热试车台,建设了完整的研发设计、工艺、生产、试验全链条专业体系和完备的生产试验设施保障。
绕地球运转超过5850圈,执行超过11890条指令,完成1460余次测控,开展320余次通信试验,这是银河航天首发星在轨运行一周年交出的成绩单。 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首发星发射成功,该星是中国首颗通信总容量达到48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由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自主研发,银河航天是中国商业航天以及卫星互联网领域第一只独角兽公司,致力于构建低轨卫星互联网,解决全球网络覆盖的难题。 在过去的一年里,银河航天首发星在国际上第一次验证了低轨Q/V/Ka频段通信,成功实现了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山区、滨海地区、雪后湖边等场景的实地应用测试,完成了全球首次通过低轨卫星互联网链路完成运营商公网中5G基站的开通和测试。 银河航天通信系统专家王鹏表示,上述试验有效验证了卫星互联网的广覆盖、高带宽、低时延、不受地域性影响等特点,可为传统地面网络很难覆盖的沙漠、海洋以及偏远山区等地区提供高速网络服务。未来,卫星互联网将与地面5G网络实现深度的融合互补,并为6G时代万物互联的泛在网络需求提供支撑。银河航天将以首发星的技术成果为基石,加速技术创新,助力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 此外,银河航天已具备载荷和整星等自主研发能力,构建了包括Ka频段卫星终端、国内首套低轨Q/V频段信关站、地面运控及网络管理系统等全产业链格局,并建立了天地融合5G通信网络实验系统。 当前,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面临重大机遇。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被纳入新基建。不久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要强化发展空天科技等多项空间科技前沿领域,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航空航天等产业。
吴立骏在股价跌逾九成、虚假信披被查、连亏四年注定“退A”之际,1993年上市的航天通信(*ST航通,600677),以一份真金白银回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主动退市方案口碑赢回一分,为自己28年的A股之旅划上一个“还算有担当”的休止符,也为退市常态化市场环境下如何兼顾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痛点难题,再贡献一例“大股东回购”方式实现平稳退出的解决样本。上海市东方剑桥律师事务所资深股票索赔律师吴立骏指出,*ST航通主动退市不妨碍受损投资者索赔权益,适格股民仍可通过微信jiti515报名委托依法维权挽损。1月8日晚间,*ST航通公告,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避免退市整理期股价波动给中小股东造成影响,公司拟以股东大会方式主动撤回股票在上交所的交易,并在终止上市获准后申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转让。期间,公司将启动异议股东及其他股东保护机制,由大股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向包括异议股东在内的公司其他非限售股东的最多不超过35361.68万股股份提供现金选择权,行权价4.18元/股,较停牌前股价3.01元/股溢价38.87%,回购金额最高14.78亿元。公司定于2021年1月14日通过“上证e互动”平台召开主动终止上市事项网络沟通交流会。数据显示,*ST航通总股本为5.22亿股,其中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为6796.70万股,无限售条件的流通股为4.54亿股;公司控股股东航天科工持有*ST航通10020.79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9.20%。因2019年报经审计净利润继续为负并被年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公司股票于2020年4月30日停牌,2020年5月29日起暂停上市至今。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股东总数7.64万户。公司特别提示,若股东大会不能通过《关于以股东大会方式主动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事项的议案》,相关股东将不能获得现金选择权,公司股票将进入强制退市程序,退市整理期股价可能大幅波动,请股东在表决时慎重决策。根据规定,*ST航通主动退市方案须取得股东大会出席会议全体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同时须经出席会议的中小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方能最终生效。据公开资料,*ST航通前身系浙江纺织工业集团公司,1993年9月上市,曾用名浙江中汇、航天中汇等,是国防科工委改革试点单位,也是第一家拥有导弹总装系统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由信息通信产业、航天防务与装备制造构成。公司拥有齐全的军工资质,行业壁垒深厚,在国内信息通信和航天防务与装备制造领域处于一定领先地位,有着包括军方和国内重点通信企业在内的大批优质客户。这样一家央企之所以无奈选择主动“除籍”,肇始于数年前的一宗“致命并购”。2015年,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作价10.65亿元收购智慧海派51%股权。2016年至2018年的对赌期,智慧海派净利润分别为2.44亿元、3.56亿元、4.03亿元,顺利完成业绩承诺,而这三年航天通信净利润分别为7472.15万元、1亿元、2.1亿元,如剔除智慧海派的贡献业绩实际为负,智慧海派俨然成了上市公司的业绩救星。以为捡到宝的航天通信当时万万没想到,自己碰上了“大老千”。2019年10月后,智慧海派“业绩整容”黑幕揭开,2016年至2018年分别虚增收入21.3亿元、23.7亿元、28.1亿元,分别虚增利润总额7.2亿元、10.44亿元、28.53亿元,财报重述后其三年实际净利润分别为-4.47亿元、-7.33亿元和-21.77亿元。经追溯调整,航天通信连续三年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5亿元、-5.12亿元、-14.70亿元。事发后,航天通信持股8.12%的第二大股东、智慧海派原主要负责人邹永杭已被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合同诈骗罪批准逮捕,其所持4235.72万股被全数冻结。2019年11月,航天通信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截至目前调查工作仍在进程中。2019年度,航天通信续亏8.36亿元,并被立信会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2020年前三季度,*ST航通业绩颓势依旧,当期营收20.02亿元同比下降28.25%,归母净利润-8679万元。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ST航通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为-2.13亿元,每股净资产为-0.41元/股。无论是以财务指标类还是重大违法类退市标准量度,该公司都几乎铁定终止上市。二级市场上,以2015年前复权42元以上的历史高点计,*ST航通股价跌至停牌前的3.01元已跌逾90%,市值从鼎盛时期的220多亿元大幅缩水至15.7亿元。而在行政处罚之外,*ST航通还需面对权益受损投资者的民事索赔诉讼。根据证券法及最高法院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纠纷相关司法解释,吴立骏律师提示,2017年4月29日至2019年10月14日期间买入航天通信,且2019年10月14日晚仍持有该股而产生浮亏的投资者,可在“追寻胜诉网”发送姓名、电话、股票名称、股票数量提交获赔报名申请,加入索赔诉前准备。2019年9月末,该公司股东96926户,符合索赔条件的股民或以万计,目前其团队已受理了数十名受损股民的索赔委托。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退市后的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并购重组及重新上市安排,*ST航通公告中表示,退市危机爆发后,公司通过处置资产、优化人员结构、提质增效等方式进行自救,已取得了部分积极成效。未来公司将多措并举,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公司真正实现经营业务、内部管理、成本状况、产品结构得到明显改观,经营业绩不断改善。同时,积极寻求控股股东航天科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支持,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深化业务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后续,结合航天通信改革脱困进程,在条件具备时,航天科工将适时推进与航天通信主业相关的资源重组与整合,以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经营能力。*ST航通同时表示,公司目前没有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在具备重新上市条件的前提下,将积极争取重新上市。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主板重新上市必须具备“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的条件。因此,公司当前的工作重心仍是通过各项改革措施和经营发展计划的实施实现公司持续经营并力争尽早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目前,公司尚无重新上市的具体时间计划。事实上,退市央企“归去来兮”的悲喜剧在A股市场已上演不止一次。曾四年巨亏近80亿元的“央企退市第一股”*ST长油(600087),在2014年4月退市后通过破产重整,时隔四年多于2019年1月8日重新上市,现更名招商南油(601975);2015年5月退市的*ST二重(601268),靠大股东注入资产脱胎换骨,2020年6月8日成功“回A”并更名ST国重装(601399)。*ST航通是否会再涅槃重生?或许值得期待。(本文由上海市东方剑桥律师事务所吴立骏律师供稿,不代表华夏时报立场。吴立骏律师,熟悉证券领域索赔,证券法、公司法,精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从事投资者维权索赔工作10多年)吴立骏律师团队报名联系方式如下:报名电子邮箱:Jitisu@163.com 报名微信jiti515请股民报名发送4项内容:【股民姓名、电话、股票名称、大致索赔股数】
近日,宇航推进系统及航天飞行器提供商天兵科技宣布完成亿级A+轮融资,主要用于“天梭一号”重复使用试验箭飞行试验、“天龙”系列液体运载火箭的首飞投产和人才队伍的进一步扩建。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致电天兵科技,截至发稿时尚未获得答复。据了解,本轮融资由中国科学院旗下国科投资领投,陆石投资跟投,一苇资本担任财务顾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发现,此轮融资是天兵科技在今年内的第三次融资。此前3月1日和9月16日,天兵科技两度融资均达亿元级别。加上2019年7月1日的天使轮,天兵科技已经获得了四轮融资。技术突破吸引投资目光天兵科技于2020年11月宣布完成了30吨级“天梭一号”一级箭体回收着陆装置地面跌落试验,并且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相关资料显示,本次天兵科技试验回收的重量为29.6吨,此吨位已经能够适用于中大型火箭的一级回收。并且在以6.3m/s的大落速的情况下跌落,也能够有效隔离落地冲击载荷;同时在跌落试验中验证了倾角8°情况下的可靠回收,能够适应恶劣的姿态偏差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天梭一号”一级火箭回收着陆装置能够适应大吨位、大落速、大倾角的复杂使用环境。随后的12月,天兵科技自主设计建设的百吨级新一代常温无毒HCP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正式竣工,具备了天火三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全系统热试车的条件。与此同时,天火三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先后完成了产品总装、整机上台、冷流试验等工作,即将开展全系统热试车。天兵科技成立于2019年4月11日,是一家先进宇航推进系统供应商及航天飞行器提供商,其主营业务是研制常温绿色HCP液体推进剂、HCP火箭发动机和HCP运载火箭。运载火箭商业化越发火热在美国SpaceX等一批民营运载火箭取的成功的背景之下,全世界都在掀起一阵“全民深空”的热潮。据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全球共进行了101航天发射,其中中国达到34次,俄罗斯以22次位居第二,美国则以20次航天发射排名第三,占比分别为33.66%、21.78%、19.80%。然而从商业化运载火箭所涵盖的航天器数量来说,美国的SpaceX以124个遥遥领先,美国行星公司发射了32个航天器位居第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则以28个紧随其后,总体而言美国航空器制造商在商业化运载火箭市场上表现得异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累计融资近30亿。运载火箭研发服务商业星际荣耀于2020年6月完成11.93亿B轮融资,另一家民营火箭企业蓝箭航天于2020年9月完成12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等等。在SpaceX大获成功,并且其所推出的“星链”计划同样备受瞩目之后,资本也终于开始抬头仰望我们头上的无尽星空。有投资人向本报记者表示,现在人们的视野早就不仅仅在地球之上,深空才是才是未来的方向。然而目前运载火箭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其发展是必然的。只是目前确实技术不够成熟,想使用一次这样的交通工具显然成本过高,投资方现阶段更看好的其实是运载火箭制造商的发展前景,想要落地产生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前华创资本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虽然目前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但对于资本来说确实个进入时机。商业航天的发展就像2011年前后的生鲜电商,当时冷链物流不成熟,造成了生鲜电商一单生意的物流成本高达50元,从而导致了消费客单价必须增加到200一单,让用户体验很不好。但在2015年冷链物流成本降低,从而使得生鲜电商客单价变低,产业链成熟,用户体验增强。政策支持助力商业化发展一个长期不能商业化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一直不能自负盈亏的技术同样也是没有未来的。2008年NASA启动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便宣示着美国就正式开始启动了商业化航天之路。这是美国太空探索战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转型。私营公司成为了研发制造航天运载器的主力,NASA则扮演“甲方”的角色。这一来便让那些参与项目的私营公司登上了历史舞台,目前最为人熟知的便是SpaceX。我国在航空航天整体发展相比美国较晚,商业化更是近几年才提出。但是在国家层面上一直进行推动,从2012年起,我国积极鼓励“军民融合”;2016年4月,国家航天局明确表示,“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编制《航天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空间科学“十三五”规划》,发布第四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来推动航天立法及航天法规体系建设步伐。2020年4月将“卫星互联网”也纳入了新基建之中,将持续推动其商业化进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洪太在《国资报告》中发文表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同时张洪太也强调,打造开放型发展格局,畅通社会资源流入、航天技术成果转出的渠道,尊重、保护并寻求航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主体利益最大公约数,确保人才、知识、资本、数据等各类资源要素在市场化规律下,以兼顾国家战略目标和市场价值实现为导向有序流转。
商业航天的崛起需要“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关键先生”,以及紧密环绕着“关键先生”的资本与企业家群体。 张锐 2020年5月31日,经过19个多小时的疾速飞行后,由SpaceX猎鹰9号火箭推送且搭载着两名美国宇航员的载人“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和谐号美国舱段准确无误对接。而在前一天,猎鹰9号火箭也顺利返回降落在指定的无人海上平台之上。“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又一次以骇俗之举改变了世界。 SpaceX的成功航天之旅,首先可以让美国从俄罗斯人那里捡回脸面和尊严,因为,自从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退役后,美国前往国际空间站都不得不借助俄罗斯的 “联盟”号飞船,而且由于俄罗斯坐地起价,过去9年美国为70张座位票共向俄罗斯支付了高达40亿美元的费用。如今SpaceX精彩出位,美国自然就不用再忍气吞声求着俄罗斯了。但在商言商, SpaceX将载人飞船送上天空显示的国家意义固然重要,可马斯克看中的则是这一惊天之行以及随后携带而出的商业价值。 作为全球第一家完成了载人航天的私人公司,SpaceX以自己的斐然成绩告诉世界,包括近空与深空在内的星际探寻与开发不再是只有政府可以涉足的领地,私营企业同样可以在此占位与深耕;航天探索在为国家政治、经济与国防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对准大众消费需求;航天拓展成果不仅仅是公共产品,更可以从中延伸出商品属性。因此,SpaceX航天发射成功所彰显出的里程碑意义就是对传统航天内涵的改写,直接赋予航天活动的是产品竞争、成本控制以及追求盈利等商业化细胞,全部活动的标准概念指向就是商业航天。 照着以上市场化逻辑,虽然接下来SpaceX还要接受将NASA(美国航空管理局)四名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的官方任务,但也可以看成是一次安全与技术上的再次演练。根据NASA先前的计划,从今年开始,允许游客访问国际空间站,每人费用约为5800万美元。因此,要不了多久,SpaceX就要开始接受纷至沓来的商业订单,其中除了政府购买服务订单外,相信会有更多的私人订单,而且除了美国国内用户订单,也会有来自其他国家的订单。 虽然SpaceX是以私营企业的身份跳入太空的,但其背后真正的大金主则是联邦政府的NASA,由此也不难想象SpaceX的发射与航天之举某种意义上具有国家行动色彩,它代表的是美国公司率先进入商业航天地带,而且未来肯定会采取国家队与私营队混合“双打”的阵容在商业航天地带刨地夺食。按照摩根士丹利预测,2040年全球航天经济收入将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收入约占80%。商业航天必将成为主要经济体争夺的太空“蓝海”。 眼下看,美国无疑通过SpaceX抢到了先机,但浩瀚的星际留给中国与俄罗斯的空间也不小,而且美国培养与支持像SpaceX这样的私人航天企业开辟与拓展商业航天也多少留下了可资借鉴与参考的经验和启示。 启示之一:商业航天的崛起需要“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关键先生”,以及紧密环绕着“关键先生”的资本与企业家群体。 商业航天指向的是未知,首先需要的是梦想。在许多人看来,马斯克不是“疯子”就是“狂人”,因为他有让飞行器携带游客绕月球旅行的奇谈怪论,还有送游客到火星“殖民”的奇思妙想,更有在火星建立数万人社区的异想天开,有了如此脑洞大开的梦想,便有了创新的欲望;也正是对于梦想的痴迷般追逐,才有了奇幻现实的绽放。对于像马斯克这样的“关键先生”,公众也许难以跟上其思想的步伐,甚至有人嗤之以鼻,但最终世界发生的巨变会证明他们的奇赋异能。 启示之二:商业航天的腾跃需要通透顺畅的政企合作,以及围绕合作所展开的资源灵活匹配与利益分配。 作为星际航天探索的先驱,美国的航天事业都是由NASA做主导,比如水星,双子座和阿波罗时代的航天飞行计划就全由NASA一手包办,但为了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更为了争取足量的市场化资金与利用企业家的热情,NASA最终迈开了以CCP(商业航天项目)为驱动的公私合营脚步,美国商业航天因此从政府主导迅速切换到政府主导与政府采购并行的轨道。 NASA的核心职能无疑是向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输送资金与转移技术。初步统计,仅SpaceX从NASA手上获得的补贴资金就超过51亿美元;不仅如此,NASA还向商业航天公司开放航天基础设施,比如美国政府与军方的里根试验中心发射场、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以及范登堡空军基地的SLC-40发射场都提供给SpaceX用于发射猎鹰火箭。 当然,NASA更多的是通过动力发射与载人航天项目的竞争性外包渠道为私营航天企业提供支持,由此不仅可以让Boeing、Blue Origin以及SpaceX等大显身手,也催生出了OneWeb、OrbitalInsight、SkyboxImaging等新型企业,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也在各个环节形成了多家私企互相竞争的格局,以此为基础,商业航天资本通过市场化配置不仅更显高效,而且达到了降低产品与服务价格的目的。据悉,CCP项目为NASA带来的发射费用削减高达60亿美元。 启示之三:商业航天的快行需要鸣笛导航的法律制度,以及基于法律制度的角色定位与关系调整。 自1962年颁布《国家通信卫星法》为卫星通信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开始,美国就不断出台引导商业航天发展(行情000547,诊股)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鼓励私营航空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航天现代投资(行情000900,诊股)法》以及《零重力零税收法》等。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不仅为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标准化基础,更构成了对私营企业参与商业航天探索的清晰指引,同时打消了市场化力量的投资顾虑,防止了行业竞争的无序;另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明确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和职能边界,廓清了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法律规范也成为合作协商的契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