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宏观背景,湾区金融有必要明确提质升维的基本方向。” 近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由此产生了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及郑州商品交易所并驾齐驱的国内第五大期货交易所。宏观上看,广州期货交易所的创立无疑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成果,但同时更在微观层面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增添力量。 国际三大著名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的经验表明,发达与健全的产业体系是湾区金融的重要载体与强大实体支撑,湾区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如世界500强企业有40%云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汇集了谷歌、苹果等国际顶级科技公司,籍此锻造出了驰名全球的风投资本中心;东京湾区集中了日本的钢铁、炼油、石化、电子、汽车等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到粤港澳大湾区,其中既有着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编队,也有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集群。丰沛的实体产业量能创造出金融资本对接与嫁接优质资源的宽阔腹地,也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产业成色越来越厚重。 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GDP达到1.5万亿元,占比为12%,显著高出8%的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至2020年底湾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超过7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9%,上市公司2319家,总市值超过35万亿元。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前20名中,中国有5个城市入榜,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占据3席(香港、深圳与广州),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罕见的金融中心城市密集度极高的地区。 由香港作为金融单中心向港深穗金融三极演化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在地理空间上洗牌重组的主流趋势,而且湾区金融业集聚效应、梯队化特征格外显著。与10年前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GDP占比超过70%完全不同,香港如今的占比降至37%,同时深圳与广州大幅上升,并不排除5年之内深圳金融业GDP反超香港。按金融GDP的体量来看,香港、深圳、广州为第一梯队,三市金融业GDP均超2000亿元,并圈占了大湾区83%的金融业GDP份额;东莞、佛山两市金融业GDP在500亿元左右,为第二梯队;其他城市的金融业GDP皆在400亿元以下,为第三梯队。另外,香港、深圳、广州三个核心城市上市公司数量占大湾区的91%,市值占比达88%。 头部阵容的标签化勾勒出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错位发展的商业赛道。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引导中国企业出海融资的作用将不可替代;深圳科技力量雄厚,同时既是创业板改革与注册制的试验田,也是数字货币落地试点的重要基地;相较香港与深圳,广州金融业GDP占比不到9%,但随着广州期货交易所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两大平台的落地,广州金融业身躯有望扩展,并且广州金融业的建设定位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其中碳排放有可能成为广州期货交易所的首个品种。这样,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棋盘上,形成了“金融+服务”由香港引导、“金融+科技”由深圳引导、“金融+绿色”由广州引导的三大金融高地。 当然,错位发展的同时也有竞争与融合,比如广州提出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同时广州提出要在南沙区设立港澳保险服务中心,而深圳也明确要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并且深圳也率先探索绿色金融地方立法,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不仅如此,深圳也在争取设立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在合作层面,除“深港通”之外,“跨境理财通”业务也正式启动,另外,深圳联合广州、香港、澳门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这种竞合力量的交织一方面不断倒逼出湾区核心城市的使命感与危机意识,同时也推动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加速。 不得不指出的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还处于摸索探路阶段,但也的确获得了占据明显比较优势的金融支持政策,区内存量金融资源也可叠加成可观的创新驱动能力,因此,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宏观背景,湾区金融有必要明确提质升维的基本方向。 首先,湾区金融有待加强互认互通,提升区内产品与要素流通的便利度。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唯一同时具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的湾区城市群,而且粤港澳三地涉及的信用体系与监管体系也不同,由此导致不仅三种货币不能实现自由支付和自由流通,而且居民办理信用卡与投资理财业务的渠道也不畅通,保险产品未能得到三地互认,同时三地居民相互之间的信用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为此,有必要将三地的法律、经济、会计等方面政策优势资源对标起来,并赋予金融企业更充分的业务创新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支持成立粤港澳金融联盟,同时建立由中央、粤、港、澳四部门组成的协调组织机构,协同推进三地金融的融合进程。 其次,湾区金融有待全面推进跨境投融资布局,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度。金融创新能力从内部引爆,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位置,引导更多企业包括金融企业走向全球,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视野,同时最终实现资本项目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的核心使命,其主要渠道就是在大湾区内进行跨境投融资试点。目前除了“深港通”“理财通”等少数产品外,湾区金融的跨境广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未来可在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不动产跨境抵押登记、跨境贷款、跨境资产转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以及保险业务跨境收支管理等领域拓展出更大的市场。 再次,湾区金融有待强化互补与互助,提升金融资源的的溢出度。在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中,金融业繁荣发展落差相当明显,比如广东肇庆市金融业GDP至今没有突破100亿元,债券市场规模更是小至2亿元,与第一名深圳相差万倍以上,同时像惠州、中山、江门等城市的发债规模也未突破百亿元,且这些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非常之少。这种金融资源聚集性所导致的失衡状况弱化了大湾区金融市场的协同与共振,需要利用湾区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产业转移的契机推动香港、广州与深圳三地优质金融资源的对外溢出,同时设立大湾区合作发展基金重点对金融业薄弱的城市提供倾斜性支持。 最后,湾区金融有待创新监管合作,提升金融运行的安全度。产品的丰富、参与主体的增多以及跨境渠道的拓展,都使得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尤其是资金的流动范围与规模空前放大,流动频率显著加快,为此必须寻求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在动态博弈中更高水平的平衡。基本思路是,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大自由贸区为根据地,全方位展开金融创新的监管“沙盒”试验,包括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推进三地之间的监管数据共享,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体系,加强粤港澳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
保姆的这个案例让我想到,打通内循环的堵点和痛点,需要人文关怀、久久为功。 李宇嘉 上周末,保姆一家在广州增城区买的房子,办理入伙居住手续了。搬家那天,她盛情邀请笔者全家去她的新房子做客。从她们全家溢于言表的喜悦和兴奋,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外来打工的同胞对扎根广州,是多么迫切和期盼。他们同这个超级大城市里的任何人一样,对美好生活有无限的憧憬。并且,为了让这一憧憬变为现实,他们可以在这个城市心无旁骛地打拼下去。 保姆一家来广州打工,已有十几年了。2010年开始,她就在笔者家里带小孩、照看家,其丈夫起初开货车的(类似货拉拉),这几年年纪大了就转到幼儿园当保安,儿子在工厂做工,儿媳妇是一名幼教。从我认识他们开始,他们就一直住在城中村,这一住就是10多年。起初,夫妻俩很单纯的想法就是,不管以后儿子媳妇在哪里,她们夫妻俩一定要告老还乡。 所以,2010年笔者劝他们买房时,夫妻俩没一个接受的。一来,高房价的渲染下,他们觉得全家那点儿积蓄,根本买不起;二来,觉得自家和广州人的生活很远。但后来,周围很多亲戚买房了,孙女孙子也出生了,且快到读书年龄了,加上笔者在边上不停地劝说,他们也就接受了买房这件事。自打那以后,他们一家四口在赚钱买房这条道路上,无休无止地狂奔到现在。 说来让人感慨,这10年,广州房价翻了5倍,而他们的收入一定没有翻5倍。不过,他们节衣缩食后的积蓄,终于实现了“首付款”的小目标。这个楼盘所在的增城,位于广州东部,它更靠近东莞和惠州,而非广州的主城区,2015年才“撤县划区”。在广州人的眼里,这里就是乡下,距离广州最近的主城区,车程要1个小时左右。但对保姆一家,已是家族跃升了。 这还要拜增城楼市不限购的政策红利所赐。如果这里像广州主城区一样,外来人口买房要限购的话,估计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可能无法实现买房的愿望。这里多说一句,对广州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外围住房不限购,笔者一直持批评的态度,这不就是吸引投资客炒房嘛!但是,从保姆一家购房的案例来看,增城区供应量大、房价低、不限购,对他们来讲就是包容。 当然,如果能连续5年缴纳社保,他们一样能在主城区买房了。但一方面,主城区的房价已经涨到了3万元以上了,即便现在有资格买,高房价也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鸿沟。另一方面,他们在广州打工的亲戚和朋友,要么没有缴纳社保的习惯,要么断断续续。可喜的是,他们打算以后在广州养老了,儿子儿媳也申请入户,并在笔者的劝说下,开始按月缴纳社保了。 回到他们买房的这个区域,这是个典型的郊区新城,有产业、有交通、有配套,与广州主城区有地铁联系,但功能上相对独立。等到笔者小孩上初中以后,保姆就打算回到自家小区,再找一个家政的活儿。保姆告诉我,她问了老乡,工作很好找,但就是不知道能否遇到像我们家一样热心的雇主。我告诉她,家政是大城市热门职业,你敬业、专业,雇主一定会善待你的。 保姆一家人,在广州租房住了10多年,现在买房了。期间的辛苦以及当下的喜悦,他们感知最深,笔者只是见证者。这一案例让我深切感知,但凡在大城市长期打拼的外来人口,一旦稳定下来,没有一个不想在这里扎根。他们在广州这10年,慢慢地懂得了,只要遵纪守法、有职业精神,以他们异乎常人的勤劳,以前不敢想的梦想都会实现的。 由租房到买房,这是他们扎根广州的重要一步,但他们的工作还不太稳定,对城市生活成本很敏感,甚至是焦虑,比如买菜、物业费、小孩教育、生病养老等,希望地方能加大这方面投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内部大循环是当下的热词,保姆的这个案例让我想到,打通内循环的堵点和痛点,需要人文关怀、久久为功,给他们更多的温暖,他们也会加倍回馈整个社会。
● “今天接到的文件,首套房贷利率调整为LPR+55bp,二套房贷利率LPR+75bp。”中国证券报记者1月27日致电工商银行广州市海珠区某支行时,该行信贷业务员如是说。记者向多家广州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求证了解到,工农中建四大行的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均作出上述调整,其他银行暂未接到调整通知。 分析人士表示,“房贷提价”背后是放贷额度吃紧和贷款需求旺盛,未来调控举措和房贷利率变动将更趋“一城一策”化。 四大行率先行动 继广州住建局严厉发声打击哄抬房价等违法行为后,广州四大行房贷1月27日全线涨价。根据1月20日央行公布的5年期以上LPR(4.65%),广州首套和二套房贷利率分别上调至5.2%和5.4%。 一位国有银行广州某分行信贷业务负责人介绍,他所在的分行目前房贷额度比较紧张,放款时间较之前出现明显延长。近期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进行约谈,加大了个人住房贷款管控力度。 房贷利率上浮,有人欢喜有人愁。“突然庆幸自己在年前把房买了。”一位已经“上车”的购房者说。“对于我这个7月入职的‘广漂’,压力更大了。”另一位“刚需族”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此次房贷利率上调只涉及四大行。中国证券报记者咨询了广州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发稿,均回复暂未接到类似通知。但有银行表示,房贷额度紧张。 中国证券报记者致电北京、上海多家国有行和股份行网点,工作人员均表示,没有收到上调贷款利率通知。但有部分网点表示,目前办理房贷业务需要排队。 房贷供需出现变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四大行房贷规模较大,调整利率有风向标意义。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均进行调整,体现了信贷政策收紧导向。 分析人士称,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在于房贷供给和需求出现了变化。 从供给端看,2020年12月31日,央行联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将银行分为不同档,对应设立区别性的“两条红线”指标;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从需求端看,2020年广州楼市交投氛围活跃度明显提升,年底更是出现“翘尾行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广州的现象是由政策调控和当地的供需状况引发,不同银行差异很大。在上述监管框架下,一些银行在上限边缘可能超标,其房贷增速不能超过平均贷款增速,虽然仍有新增贷款额度,但增速放缓。不同地区需求量不一样,有的地方需求比较旺盛,新增贷款不能满足需求,价格出现上升;有的地方额度相对充裕,价格不会上涨。 大城市调控政策收紧 分析人士表示,2021年银行房贷投放总规模有收紧预期,未来房贷调控和利率的变动将更加“一城一策”化。 “广州的政策进一步说明当前大城市房地产政策收紧的风向。”严跃进称,从此前深圳楼市调控政策收紧开始,到近期上海楼市调控政策升级,以及杭州楼市调控政策“打补丁”,都说明大城市在不断加码楼市调控。 严跃进表示,信贷收紧会限制市场交易,有助于市场稳定,但要防范恐慌性购房以及既有购房合同违约等风险,真正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广州的做法目的是“抑泡沫,控风险”。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同时,抑制投机投资炒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消息称,自1月27日起,广州地区四大国有银行房贷利率将整体上调。搜狐财经分别致电了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广州地区支行进行求证。 建行广州花都区支行一信贷经理向搜狐财经证实,称已收到利率调整通知。 具体调整方案为,首套房房贷利率为LPR+55基点,即5.2%;二套房房贷利率为LPR+75基点,即5.4%。而此前的房贷利率为首套房LPR+40基点,二套房则是LPR+60基点。 截至发稿,农行和工行方面均表示暂未收到通知,中行尚未回应此事。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州地区的银行个人按揭贷款被要求“双管控”:要求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不能超过12.6%,每个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额度不能超过2020年四季度的平均放款额度,全广州统一标准。 建设银行已于上周接到通知要求全广州个人住房按揭0新增。 除广州外,深圳上海等地也被传出暂停房贷消息。招商银行广东省内各家支行已于一周前暂停按揭贷款发放;光大银行深圳地区分行也已暂停按揭贷款;兴业银行深圳地区未叫停房贷业务但额度紧张。 1月25日,有报道称,工商银行面向上海地区的购房税费分期贷款产品也已被全面叫停。
1月14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获悉,为促进粤港澳三地市场互联互通,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广州分行积极推动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准备,草拟实施细则,与有关监管部门进行深入研讨,涉及的操作及技术层面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择机推出。 央行广州分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前期工作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操作细节也上报了总行,目前,主要是由于疫情因素,导致粤港澳三地人员来往不是很便利,后面要根据疫情防控的情况择机推出。 2020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发布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的框架内容,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可个人跨境投资区内的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 根据业务试点规则,“跨境理财通”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南向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在港澳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港澳地区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北向通”指港澳地区居民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合资格理财产品。 “北向通”和“南向通”业务资金通过账户一一绑定实现闭环汇划和封闭管理,使用范围仅限于购买合资格的投资产品。资金汇划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资金兑换在离岸市场完成,跨境资金流动实行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管理,总额度通过宏观审慎系数动态调节。 2020年11月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发表《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时透露,“跨境理财通”有望在2020年底前落实。 此前,澳门银行公会主席叶兆佳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上也透露,在跨境理财方面,澳门银行业正积极推动代理内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供澳门居民购买,抢抓“跨境理财通”政策的后续落地机遇。 不过,疫情因素也打乱了“跨境理财通”的推出节奏。随着此次央行广州分行的最新表态,对于粤港澳居民来说,“跨境理财通”这项资产配置重大利好的落地又近了一步。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以下简称广州分行)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人民币已是广东第二大跨境结算货币,并超越美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全省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占本外币的比例达40.1%。 广州分行已将跨境人民币更高水平便利化试点由自贸区拓展到大湾区,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截至2020年末已有563家广东(不含深圳)企业纳入名单。 广州分行还指导企业积极开展FT账户业务,利用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截至2020年末,试点银行累计为广东自贸区南沙、横琴片区及境外企业开立FT账户2006个,其中制造业、高新科技行业占比分别达34%和24%;办理资金业务3396笔,金额折人民币2130亿元,高度契合广东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为促进粤港澳三地市场互联互通,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广州分行积极推动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准备,草拟实施细则,与有关监管部门进行深入研讨,涉及的操作及技术层面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择机推出。 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再次释放巨大政策红利,支持广东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 广州分行表示,自新政发布后,正准确把握政策,全力贯彻抓落实。
《道德经》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用在2020年的广州楼市,就非常恰当。 2020年,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本以为广州楼市也会十分低迷,但没想到的是,2020年度广州一手住宅网签成交达100905套,同比上升27%,2010年至今,成交量仅次于火爆的2016年的128352套,排名第二,居然成功逆风翻盘! 广州楼市打赢这场翻身仗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广州楼市“逆势上扬”的背后,与人才购房政策进一步优化、土拍市场活跃、房企在压力之下扎推供货以及买家需求积压等多种因素有关有,下面请了解更详细的解读。 人才购房政策优化 买家积极入市 房屋限购,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一线城市,限购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打压了炒房团,又对一些想尽快买房定居的精英人群造成了阻碍。 而2020年广州五区——黄埔、南沙、花都、番禺、白云皆相继放宽了人才购房政策,符合条件者,还可申请住房补贴。这让更多想长期定居广州的来穗人员有了早日买房的机会。 因此,在广州购房,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 1、入户广州,获得广州户口 2、没有广州户口,缴纳五年社保 3、有人才购房指标,可在指定区域购房 而且,随着国内疫情进入稳定期,观望情绪有所下降,之前积压的购房需求迅速得到释放,买家入市态度踊跃,也是重要的买方因素。越秀、黄埔、南沙、花都、番禺五区也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房企供货量充足 土拍活跃带热度 除成交创近4年新高外,供应猛增亦是2020年新房市场的一大亮点,累计供应113740套单位,同比增加50%;累计供应1175.1万m²,同比增加46%,为近6年新高。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受上半年疫情影响,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开发商冲刺年终任务压力不轻,因此“复工复产”后大部分开发商均加快项目开发-销售进度;此外,高层于8月下旬明确开发商融资的“三条红线”,也刺激部分“越线”企业加快推货回款。 此外,土地市场的活跃,也带动了楼市的热度,增强了楼市的信心。据克而瑞统计,2020年广州共计出让146宗经营性用地(其中包括85宗住宅用地,61宗商用用地),同比增长62.22%;共计吸金超2465亿元,同比上涨46.63%;总成交建面达2119.98万平,同比增长34.21%。 与去年相比,今年广州土拍成交总价、成交总建、成交幅数均创下历史新高。 部分区域更是表现优异,其中,“东大仓”增城在区域土地出让数量方面,总计出让26宗地块,排名全市第一;黄埔以23宗地块的成交,排名第二;白云成功出让21宗地块,排名第三。 南沙,同样有精彩表现。今年广州出现了三宗摇号地块,均位于南沙,分别是南沙湾2020NJY-9地块、横沥岛2020NJY-10地块和南沙湾2020NJY-16地块。 总量雄踞一线城市之首 2021高位成交趋势延续 作为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广州楼市一直以来容易被忽视,主要是增幅不大,话题也不多。 但这一次广州楼市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2020年1-11月广州累计成交914.6万㎡一手单位,居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总量之首,同时保持较高增速。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顶层设计已落地,中央支持政策多,产业发展成熟,人口吸引力强,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加之前几年区域整体市场持续低幅调整,市场需求存在部分压制,在区域协调发展利好持续显现的背景下,市场回升动力强。 届时,预计更加积极的人才落户购房政策将会落地;如目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七区大专入户”方案,以及最新实行的“双一流”本科零门槛入户,将使更多买家获得“房票”,直接带动成交。 另一方面,疫情持续影响国内外各类投资稳定性,而中国房地产市场则相对稳定,尤其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物业具有较强保值功能,这将吸引更多买家购房,作为资产保值的途径。 在此环境引导下,预计2021年新房成交将在2020年基础上,将出现10%左右增幅。 其中,增城、南沙、黄埔三区或占全市新货总量六成,此外,2020年缺货严重的荔湾、海珠、天河有望在来年得到一定补充。 外围扛大旗中心稳步走 1月19盘首战,全年预计31盘入市 2021年到来,又将开启新一轮的楼市角逐,谁能成功攻城略地,抢下广州这块大蛋糕? 据悉,2021年广州预计将有31个项目抢入市场,一场大战蓄势待发,牛年有望迎来牛市。 但从统计资料不难看出,外围区域板块黄埔、增城、南沙、从化、花都总体弹药充足,合计共有20个项目,推盘甚多,已超过中心区域近1倍,成为推动广州楼市的主力军。而番禺、越秀则暂无新货,在幕后做啦啦队。 除此之外,珠光海珠沥滘旧改14号地块项目、保利白云湖东侧地块项目、龙光江夏村地块及景业金科中心坑贝项目等新拿地块,暂未发布正式案名,但也有望在2021年推出,加入战场,带给购房者更多选择。 据统计,在2021年1月,广州楼市共有19个项目打响首战,抢先推出合计超过3907套房源。 早起的鸟儿有没有虫吃不知道,但众多项目推新,确实给2021年的广州楼市开了一个热闹的好头,广州人最讲究“食住嗰势上”,相信新的一年里开发商必定能有所斩获,购房者也可以在更多的选择中买到顺心如意的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