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升破6.8元,再创本轮升值新高,回到去年5月上旬水平。 本轮升值中,人民币汇率过关斩将,升值势能明显强于此前几轮。从5月末低位算起,截至9月15日上午创下的新高,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超4000点。 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升破6.8元 北京时间9月14日夜间,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上涨,逼近6.8元。15日早间,离岸人民币大幅震荡,一度跌回6.81元附近。但临近上午9点,离岸人民币重拾涨势,一举升破6.8元,向着去年5月的水平进军。没有悬念,上午9:30,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升破6.8元。 美元指数再走弱 9月上旬,美元指数持续上涨,人民币保持震荡。但在近日,美元指数再度走弱,人民币也突破前高。 近5个月美元指数走势 复盘本轮升值,大致始于5月末。彼时,美元指数走弱,成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直接推手。升值背后,还有着人民币多空力量的转换,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领先,看多人民币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此外,由于美联储“大放水”导致的美债收益率走低,也进一步推升了中美利差,人民币资产也吸引了更多外资涌入。 航空板块受益于升值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高企业对进口商品的购买力,减轻外债负担。 航空公司一般拥有大量外债,飞机、发动机、航材设备也多为进口。人民币升值后,航空公司会获得汇兑损益,运营成本也会降低。5月末以来,航空板块总体上涨。 9月15日上午,航空板块表现颇为亮眼,吉祥航空一度大涨7%,华夏航空、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跟涨。 此外,国内造纸行业进口纸浆需求较大,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原材料成本。不过,考虑到产品也会部分出口,最终影响还是取决于单个企业进口原材料和出口产品的情况。
5月下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启了2018年以来最凌厉的一波升值。离岸人民币汇率从7.19升值到6.81,升值幅度达5.3%,与此同时,A股也录得快速的上涨。 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因为从8·11汇改以来,A股的涨跌与人民币汇率走势具有很强的关系,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几乎都伴随了A股的较好上涨。 美元贬值是人民币升值的直接推动力,欧美疫情缓和以后,美元指数从103贬值到92,贬值幅度达10.6%。美国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全球风险偏好的上升,美元的避险属性也有所下降。 未来美元还会继续贬值,进而支撑人民币持续升值,并带来对A股的支撑吗? 汇改以来人民币的主要趋势 回顾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的贬值趋势和一个时期的升值趋势,对A股市场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贬值趋势之一: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人民币汇率从6.21贬值至6.97,贬值幅度达12%。期间伴随了A股2015年下半年的大熊市以及2016年初的熔断,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一度成为引发A股下跌的导火索。 这一时期,人民币的贬值主要是由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民币累计了较大的贬值压力。2014年美联储开启了加息周期,美元大幅升值;而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中国开启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刺激。这时的人民币汇率更像是固定汇率,被稳定在6.2附近。 固定的汇率就像是一个闸门,阻挡了奔赴而来的洪流,表面上风平浪静,实质上洪流的压力都积聚在闸门上。一旦闸门打开,这种积聚的压力就会惊涛骇浪般释放出来,形成巨大冲击。 贬值趋势之二: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人民币汇率从6.28贬值至7.2,贬值幅度达14.6%。期间A股经历了2018年的大熊市,以及2019年5-8月的大幅震荡调整。 主要的升值趋势:整个2017年,离岸人民币汇率从6.97升值到6.28,升值幅度达10%。期间A股指数上涨虽不多,但出现了以核心资产为主导的结构性牛市。主要的原因是,2017年中美经济同步复苏,美元开始大幅贬值,中国货币政策开始边际收紧,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有效的支撑。 中美复苏与政策差异 本轮人民币升值直接的推动力,虽然也是美元的贬值,但背后的机理却与2017年的升值明显不同。疫情后,中美经济复苏的节奏和政策有所错位,是造成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 疫情对中国经济冲击最大是在一季度,中国一季度GDP创纪录的下滑6.8%,二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开始逐步恢复。为了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中国政策反应非常迅速,其最为宽松的时期是春节后的两个月,央行采取了降准、降息等释放流动性的措施,财政政策也更加积极。 而在欧美,疫情对经济冲击最大的时期是二季度,美国经济在二季度下滑了31.7%,美国经济在三季度才开始有所恢复。美联储从3月份展开了一系列超级宽松的措施,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比如,针对海外市场美元流动性的缺乏,与全球各国央行实施了货币互换协议;面对地方政府巨大的预算缺口,美联储创设了市政流动性便利,直接向各州以及大型市政当局购买短期票据;针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境,美联储向金融机构提供90天期限的流动性;为帮助货币市场基金满足投资者的赎回需求,美联储还推出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工具;美联储还直接为信用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和居民修复资产负债表。 也就是说,中国由于先受到疫情冲击,也比欧美更先进入复苏。这种错位使我们看到,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要明显好于欧美,从而对人民币形成支撑。 中国在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后,政策上边际上有所收紧,而美联储仍在宽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删除了此前「降准、降息」的表述,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还特意分析了低利率的危害,表达了较为明确的收紧倾向。 在近期的Jackson Hole全球央行会议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提出,为了支持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复苏,美联储的新策略是形式灵活的「平均通胀目标制」,这意味着美联储可以容忍很长一段时间通胀在2%以上,继续表露出持续宽松的意图。 中美货币政策的这种松紧差异,使得中美利差走阔,促使人民币升值。4月初,中美10年期国债利率利差为1.7%,如今这一利差已经扩大至2.4%,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债利率大幅上升。 升值道路不会平坦 7日上述支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在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 而且,美股估值快速攀升后,已经远远超出了基本面所能支撑的范畴,未来很容易出现资金松动的调整风险。全球风险偏好会下降,美元作为避险货币会升值,进而对人民币形成压力。 中期来看,本轮中国经济只是弱复苏,复苏强度比2017年要弱不少,国内经济恐怕很难支撑人民币持续走强。此前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使2017年中国经济回到上升周期,政策也在收紧,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有所上调,经济和政策极大的支撑了人民币走强。 反观当下,经济只是从疫情的重症中有所恢复,很难回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增长中枢大概率会继续下台阶。政策虽然边际上没有此前那么宽松,但与2017年上调利率并明显收紧流动性的紧缩政策还是有很大差距。所以,本轮人民币升值的基本面条件比2017年要弱很多,很难支撑其持续的大幅升值。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近期升值超过5%,但更能反应人民币综合币值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幅度仅为1.5%,这说明近期人民币相对其他非美主要货币反而是贬值的。由此可见,人民币的升值可能并没有离岸汇率显示的那么明显。
6月初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从7.13升至6.76,不到4个月,升幅达5.5%。这被解读为人民币进入长期升值(或美元进入长期贬值)的信号。 作为货币的相对价格,汇率的变化取决于内、外多个政经变量的相对变化,如通货膨胀、劳动成本、融资成本(利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松紧程度,税收政策、就业政策,以及潜在或真实GDP增速,还包括地缘政治等“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所以,预测汇率对错的概率基本上是50-50,尤其是短期走势,更加难预测。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任何有意义的预测,都应该是条件预测。条件决定结果,故条件更值得关注。 固定汇率制度中的汇率是一个外生变量,在经济解释中,是作为原因而存在的;在向浮动汇率制转型过程中,汇率的内生属性越来越强,应将其作为经济运行的结果。 从2005年“721”汇改至2015年“811”汇改,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10年。人民币逐渐与美元脱钩,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日间波动弹性越来越大,也从之前的单向升值转为双向波动(图1)。早在2015年评估报告中,IMF认为人民币汇率不再低估。2019年8月,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是单边政治行为,并未获得国际认可。 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币能否长期升值,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中国能否成功转型升级,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增速下行过程中的政策选择和政策组合……人民币若能长期升值,将代表一种好的结果。 人们担心,汇率升值不利于出口。但也要看到,汇率低估不利于进口和国内的消费。只要汇率低于均衡汇率水平,它就是强制储蓄和压抑内需的力量。这是中国长期以来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解释,已不再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当然,人为提高人民币汇率以鼓励消费的方式也非理性选择。这类似于真实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对投资的抑制作用。 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与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更为密切的是实际有效汇率,可以从平均出口价值(或价格)、单位劳动成本和消费者价格(或GDP平减指数)这三个维度分别度量。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竞争优势下降,反之则反之。 历史经验显示,实际有效汇率与一国在世界中的贸易份额的关系并不明确。林德拉(Lindlar,1997)考察了OECD中6个大国在1950-1993年的情况,研究表明,联邦德国是唯一不能用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来解释其世界贸易份额变化的国家。50到60年代,联邦德国实际有效汇率整体上是稳定的——60年代以前低于100,而后高于100,但其贸易份额却从1950年的3.76%增至1961年的8.8%,1973年代进一步升至10.62%。1974年至1991年维持在8%到11%之间波动。与德国不同之处在于,实际汇率贬值是意大利和日本获取价格性竞争力的重要解释。 从德国马克与美元的双边汇率来看(图2),1971年之前与之后的经验存在显著差异。1971年之前,马克升值并未扭转德国贸易竞争力上升的势头。1971至90年代末,贸易份额与马克汇率大起大落,很难说二者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因为这其中存在滞后效应。90年代以来,马克兑美元汇率基本在1.5至2之间水平波动,但德国贸易份额却呈现出下行趋势。 日本的经验相对较为明确(图3)。1971年之前,日元汇率低估基本上是有共识的,它也确实是日本获取价格性竞争力的重要工具。1971年之后,日元渐进升值,分别在1971-1973、1975-1978和1985-1987三个时段大幅升值,90年代初开始波动向上。日本的世界贸易份额基本呈现出倒U型,1985年《广场协议》是重要拐点。 德国与日本的经验有明显的差异。德国马克升值并未明显降低德国出口的份额。这是因为,汇率只是构成价格性竞争力的一个要素,其它非价格性因素有效对冲了汇率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供给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TFP,提升“德国制造”的质量和科技含量;需求侧保持国内相对紧缩的信用环境和克制的财政政策,使德国的物价水平涨幅显著低于欧美核心国家。从1950年到1960年,德国物价涨了22%,法国72%,英国49,美国27%;从1960年到1970年,物价涨幅分别是:30%、51%、49%和31%。从1950到1995年,德国平均通胀率仅为2.87%,低于美国的4.11%和日本的4.57%,在23个主要工业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图4)。 结构方面来说,1948年,德国出口的一半以上是煤炭和木材,到1955年,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在德国出口中的比重就已经很低,而具有价格刚性和高收入弹性的产品,如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技术、化工制品等占比不断提升。1955年,占德国总出口的一半,远高于北美的1/3,欧洲大陆核心国家的1/4和日本的1/6。1950至1973年,这些行业占联邦德国GDP的1/4。 早在50年代末,德国就超过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出口国。也正是在此时,关于德国马克要不要升值的话题也开始在德国热议,1961年3月马克升值5%,这并没有缓解经济过热的态势。到60年代末,马克升值逐渐达成共识。马克汇率低估被认为与过度工业化有关,尤其是出口部门的过度工业化。所以,马克实际汇率的升值,被认为是阻止数量继续扩张的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方面来说,汇率升值是倒逼产业和价值链升级的一剂“苦口良药”。 德国经验充分说明了供给侧——创新、质量和产业升级对于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性,这也是在实际汇率升值的同时扩大贸易盈余和提升贸易条件的有效手段。价格性竞争力终究是不可持续的。汇率升值也是倒逼国内产业升级的手段。“当马克真正升值时,联邦德国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国际贸易中模仿性更强、劳动更密集但竞争性更弱的生产活动……贸易部门的未来在于人力资本密集型活动,通过提供人力资本和新知识作为创新条件,为这些活动提供最大支持。”在这方面,德国和日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应对汇率升值的挑战,德国保持了宏观政策上的克制,用非价格性竞争因素保持了出口市场份额,而日本则采取的是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欲以内需扩张缓冲外需收缩,结果却使经济走向泡沫化,泡沫破裂之后走向停滞。 汇率是一国在贸易上获取价格性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汇率低估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起飞时常用手段,但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任何国家在制定政策时的着眼点都是内部均衡:无通胀条件下的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虽说外部均衡常居于次要地位,但它也是内部均衡增长的一个条件。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这往往意味着一定的贸易盈余。其代价就是消费需求、劳动要素、非贸易部门等受到了压抑,还直接导致了金融抑制的政策环境。显然,汇率低估已经不符合当下中国的经济环境,也不符合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因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消费是战略基点。 市场选择的人民币汇率升值,或代表一种好的结果。物竞天择,良药苦口,事在人为!
9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升84个基点,报6.7591,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7675。 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最近三个月,人民币汇率大幅飙升,连续突破了7.0、6.9、6.8三个重要的关口。 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的支撑和美元指数持续下跌是助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主要因素,而人民币持续升值也为外资流入证券市场提供新动力。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由弱转强,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分析认为,5月底以来美元指数的大幅下行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此外,人民币汇率走强也是对我国基本面的反应,高效的疫情防控以及率先开启复工复产使得我国基本面在疫情后持续修复,疫情后国内基本面表现是支撑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央行维持宽松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在疫情期间货币政策保持谨慎、维持定力,中美利差维持高位,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这也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走强。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17日强调,这一轮人民币的升值主要原因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劲回升。中国在控制疫情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经济面强劲回升,从而带来人民币升值,而美联储放水导致的美元贬值则是人民币涨势如虹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国际金融市场上,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总体上涨,资产价格涨跌互现。当前,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向好态势持续发展,继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继续支持外汇储备规模总体稳定。 此外,外资亦看多人民币,高盛认为人民币将在未来12个月内涨至6.7,而汇丰将今年底人民币预测调至6.7,明年底调升至6.6(此前均为6.95)。 伴随人民币汇率走强,外资也有望继续加速流入。截至8月末,境外机构累计持有中国债券2.80万亿元,较7月末增加1304亿元。渣打银行表示,预计到2021年将有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总计约在2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当前美欧市场的债券利率极低,而中国国债约3%的收益率对国际投资者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国金证券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步伐在加速,叠加MSCI不断提高A股比重,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北向资金加速流入A股。中国本轮复苏领先全球意味着市场预期、情绪和风险偏好未来将会持续上升,汇率持续升值对市场预期和情绪向好形成正反馈,从而对A股形成支撑。 二级市场上,随着人民币持续快速上涨,人民币升值概念股正受到越来越多资本追捧。比如,造纸业原材料依赖外国采购为主,或将受益于人民币升值使得成本降低。 华创证券指出,从造纸行业基本面看,(1)2020年前十一批进口废纸许可已公布,进口许可数量合计594万吨,与2019年相比下滑45%;2020年1-7月废纸进口量336万吨,与2019年同期相比减少48%;(2)近期亚太森博发布涨价函通知:10月1日起,旗下全线品牌复印纸(包含进口复印纸)及代加工品牌价格上调200/吨;旗下双胶纸、静电复印原纸产品价格上调300/吨。此前,8月底部分龙头纸企发布9月提价函,提价500/吨。后续视供需格局,价格有进一步提升可能。 目前,造纸行业已进入龙头规模优势以及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阶段,太阳纸业、晨鸣纸业、博汇纸业等龙头企业有望显著受益。
人民币汇率升势并非偶然,它是多种经济金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7825,上调397个基点,年内首度突破6.8关口。 此轮人民币汇率升值显现了既久又快的特征,即升值时间跨度长、汇率升幅较高。并且,人民币汇率升势并非偶然,它是多种经济金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即受到全球货币宽松、美元贬值和中国经济走出新冠疫情阴影以及货币政策稳健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具体看,一方面美国及欧洲国家受到疫情影响,出现的经济萎缩效应较大,这反映在经济上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区间,而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经济已基本摆脱疫情影响,复工复产成效明显,各类经济活动都正向正常区间回归。据9月15日国家统计局披露,今年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单月同比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而在工业生产指标方面,今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累计同比增速在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这种经济形势增强了全球各国对中国经济信心,直接投资人民币或购买人民币债券等,这为人民币强势升值带来了较大外在推动力。 另一方面,从货币政策看,欧美国家为应对疫情启动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无限制资产负债表扩张,加剧了美元贬值幅度。截至9月15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高达7万亿美元,相比3月中旬增加了2.6万亿美元,美元流动性泛滥和美元信用逐步透支,对美元汇率或形成持续压力,使得美元指数进入下行通道,自今年3月高点已下跌近10%。而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央行保持谨慎,坚守定力,把住稳健货币政策总闸门,使得人民币币值一直处于坚挺地位,增强了各国对人民币的信心,在外汇货币和投资等方面都扩大或提高了人民币份额,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使得人民币处于升势地位。据上周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东盟有6个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专家学者观点不一,有人认为人民币汇率视美国疫情控制状况及经济复苏情况而定,觉得目前美国经济已到触底反弹区间,人民币升势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更多的观点则是趋向于人民币汇率升势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其理由是美国疫情仍未得到根本控制,经济复苏也相当缓慢,据美国国会办公室的预测数据,未来两年内联邦基金利率将维持在零利率水平,这预示美联储无限量的量宽操作至少会持续到2021年,这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势提供了利好。最为重要的是前期美元指数的跌幅与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并不对等,美元指数反映的更多是美欧之间基本面差异,中美之间的基本面差异可能短期并未发生变化,且市场情绪修复明显,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尤其中国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正在加速推进,这有利于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结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对人民币汇率升势形成中长期支撑。 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波动性的升值通道,如果外部环境不发生巨大震动,后期突破6.6或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
昨天,人民币跳升300点,离岸价冲过了6.8,最高达到了6.76,升值的趋势延续,我们赶紧看了一下美元,美元指数还是在93点上方,也就是说,这次人民币的升值和美元无关,属于是单边升值。至此离岸价已经从5月底的低点7.19,升值到了现在的6.76。幅度已经超过了5%。这个幅度看起来不小,但其实对比一下你就知道, 美元从100跌到现在93,跌了7%,所以这么算下来,其实人民币仍然没有升值到位。 另外,人民币升值,也跟经济有关,今年整体经济来看,中国经济相对于世界来说优势很大,我们半年GDP已经回正,而下半年基本将恢复常态,成为全球经济确定性最高的国家和地区,贸易顺差也在继续,再加上我们的利率水平,现在十年期国债利率我们已经回到了3%以上,而美国基本只有0.7%,所以利差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现在国际资本,只要从美国和日本借出资金,放到中国的国债里,就已经产生了套利空间,所以大量的资金就会疯抢人民币,买的人多了,人民币也就升值了。 当然,之前我们也说了,人民币的基本面绝对支持他继续升值,未来升回到6.5是很有可能的,除非我们不让他升值,什么情况下我们不愿意升值呢?就是双方不愉快升级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会把汇率作为谈判的一个重要筹码,你敢把关税提上来,我就把币值贬下去,对冲掉这个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吸引更多的外资入局,对于股债都有利好的影响,对于做进口生意的也是好消息,但做出口生意的,或者是赚美元的,就比较麻烦了,我们的建议还是,如果你的钱在外面没用,可以换汇回来,如果你未来还要用美元,也就不用动了,这么来回换汇的成本太大,很不划算。至于还要不要锁定美元币值,现在也比较尴尬,100点的美元,可以锁定,我们敢肯定美元在高位,现在93点的美元,已经到了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通过买半仓黄金,锁定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况且现在黄金也开始了高位横盘,方向也并不明确,价格也并不便宜了。现在再去锁定,并不划算。 昨天晚上新闻1+1连线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在回答大家最关心的疫苗问题的时候,官方回答大概11月到12月,普通人就可以接种新冠疫苗了。而就在前一天,阿联酋宣布,批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灭活疫苗投入使用,给在那里的一线的医务人员先行接种。 这确实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前两天我们在说到疫苗问题的时候,根据采访的信息得知,12月份疫苗上市,那么普通人用上怎么也得明年初期了,但没想到人家又把时间提前了,11月到12月,普通人就可以接种,这意味着比我们预想的时间,可能又提前了1-2个月。而且老齐根据一些朋友的反馈得知,其实现在已经有不少人都已经接种过这种疫苗了,只是目前没有大规模的宣传。但其实接种工作已经开始。一些高危人群,正在接种当中。 之前我们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对于疫情其实我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了,但是要想像以往那么肆无忌惮的生活,似乎还是不太敢。一说聚会,娱乐,开会总是会心有余悸,而如果要想彻底破掉心中贼,疫苗是必须的。也就是说,让整个经济,特别是服务业彻底恢复如初,创造需求,那么就必须有疫苗的加持才行。所以疫苗对于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 包括全世界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能恢复生产生活了,但全世界其他地方依然高危,不跟世界发生往来,经济效率也必然大打折扣,光靠内循环肯定是只撑不住的,还得要内外双循环。所以全世界其实也在苦苦的等待这一针疫苗,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住了疫情,各国经济才能彻底恢复正常。否则永远都是临时状态。所以这已经不光是医药股的估值问题,而是全世界经济的估值问题。 不过这里也再次提醒一点,我们的对于疫苗有多期盼,就对市场上的生物制药类的个股预期有多么强烈,所以想的太美,始终是个大问题,即便真有几十亿上百亿的业绩利好支撑,恐怕也撑不起大家的预期,所以对于这种万众瞩目的事,很容易在资本市场上遭遇见光死,大家即便现在不抛,也只是要做个动态止盈保护了。永远记住,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是投资者预期的晴雨表,预期如果太高,实际结果就很难跑赢了,如果预期没有达到,投资者就会很失望,而失望之下,股价就会发生暴跌,形成戴维斯双杀,也就是业绩不及预期,估值也大幅下降,这点不得不防。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利于套利资本或者说是热钱流进中国,影响到资产价格,但是也会影响到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因此不能简单的直呼人民币升值是资本市场大利好,这是不客观的,也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9月15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中涨超400点,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亦表现强势,盘中升破6.78,创近16个月新高,今年5月底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在持续升值。5月底至今,离岸人民币升值了4100多点,在岸人民币则升值了3800多点。 人民币缘何升值,就在于我国经济在强劲的复苏,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经济恢复正增长的国家,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第二季度同比增长3.2%,比第一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从有关数据看,8月份经济数据继续好转,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6%,增速较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环比增长1.25%,说明经济沿着复苏的轨道稳步前行,这为人民币升值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 另外我国货币政策并没有大水漫灌,而是维持中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上半年降准和调低MLF利率30个基点以后,下半年流动性投放更加谨慎,也没有继续调低MLF利率,今天续作的6000亿元MLF,虽然超额续作,实现4000亿元净投放,但保持利率不变,之所以净投放,与大量发行的专项债有关,这与美联储直升机撒钱模式是不可相提并论,美联储不仅仅实施无上限量化宽松,也实施零利率政策,还有高达26万亿元的美国债务,目前市场预计美国2020年经济增速同比下滑3.6%,第四季度同比下滑2.3%,虽然会好于美联储预期,但下滑的美国经济,需要美联储长时间维持零利率政策和超级货币宽松政策,这些都是美元汇率疲软的重要因素。 从美元指数来看,从高点103见顶以来一路下滑到现在的93左右,相当于下跌了10%左右,而人民币升值也就是不到5%,远低于美元贬值的幅度,虽然美元贬值与欧元升值有关,人民币升值幅度不会与美元指数贬值幅度完全同步,但市场预测美元指数已进入弱势周期,短期内有望下探至90甚至85。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尚没有到位,实际上市场也有人预测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高看涨至6.5-6.6之间。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市场热钱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推升资产价格,但是未必就会流进股市推升股市上涨,股市走势与股市改革和市场情绪有关,也与估值高低有关,目前医药医疗器械、生物疫苗、部分科技股、食品饮料估值位于历史高位,并不具有吸引力,资金离场的态度反而较为坚决。像15日,北上资金是净流进33.21亿元,两市也出现了小幅的上涨,但是在股市7月份大涨以后,北上资金进出与人民币走势脱钩,也就是汇率上升,北上资金流出非常明显,就是上一周,人民币汇率也是快速上涨,可是北上资金也是流出近6亿元。汇率升高,在中美利差相差比较大下,债券吸引力可能是大增的。 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8月份出口非常靓丽,8月份中国共出口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进口1.23万亿元,同比下降0.5%,从进出口数据看,进口下滑,说明内需疲软,出口大增,说明对经济拉动明显,有评论指出中国出口连续三个月出现增长。“中国出口的强劲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以更快、更稳健的步调复苏。”一旦人民币升值过快,就会影响到出口产品竞争力,从而影响出口积极性,很多出口企业都是微利的,只有两三个点的利润,人民币暴涨4000点,换10万美金省4万元,意味着出口拿回来的10万美元外汇换成人民币就会少掉4万元人民币,这可能会吞噬掉出口企业大部分利润甚至是全部利润,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上升,部分出口企业没有订单会很苦恼,但有订单会更加难受,不做市场没了,做下去,亏钱的买卖,企业亏不起。 按照上面的评论,出口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将以更快、更稳健的步调复苏,反过来,如果人民币升值影响到出口增长,那么就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稳健复苏,中国外汇有一篇文章,招商宏观的估算表明,2013年以来的强人民币使得中国GDP每年少增长0.4个百分点,但是该文章进一步指出,弱美元时期,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较为明朗,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也比较活跃,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推动作用。现在是弱美元时期和人民币升值时期,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呢?缺少一个量化的评判。但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从而波及到经济复苏我是觉得需要审慎观察的。 股市是经济晴雨表,虽然很多时候不准确,但一旦经济下滑,货币政策受制于楼市泡沫不能进一步放松,高估值的股市北上资金也是不会偏爱的,反而股市会有很大下行压力,这就是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