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美的集团发布调整回购股份价格上限的公告,将回购价格上限由不超过63.41元/股调整为不超过75.00元/股。据记者梳理,截至目前,年内已经有15家上市公司因看好公司价值,上调了回购价格上限。另外,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15日,年内有316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累计回购金额达367.34亿元;从行业分布来看,集中于医药制造业等四大行业。 市场人士认为,在当前股价已经超过回购方案的价格上限时,上市公司调整回购股价上限继续实施回购,显示了对公司业绩和内在价值充分自信。自股份回购制度改革以来,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呈现透明度高、规范性强、完成度高的特征。 15家公司回购价格上涨 记者据上市公司公告梳理发现,随着股市回暖,今年以来截至9月15日,累计有15家上市公司上调了回购股份价格上限,其中,万通发展已经上调2次。 “受资本市场及公司股价变化等情况影响,公司股票价格已超出回购方案拟定的回购价格上限,基于对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市场价值等方面的信心,为切实推进公司回购股份事项的顺利实施,保障投资者利益,公司决定将回购股份价格上限进行调整。”在公告里,大多数上调回购价格上限的上市公司如是称。 华泰联合证券执委张雷对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回购一般都有两个附加条件,一个是回购数量区间,一个是价格区间。如果股价超过了回购价格上限,上市公司可以选择不回购,这种情况下不构成违背回购承诺。但是上市公司也可以重新召开董事会修改回购价格上限,继续实施回购。这种情况下,就说明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业绩很有信心,继续看好公司股价。 “上调回购价格上限,本质上还是对公司价值的一种认可。”国海证券研究所宏观研究负责人樊磊亦对记者表示,一般来讲,上市公司实施回购,是向公众明确地传递股价被低估信号,公司管理层觉得以当前价格回购比较划算。“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股票市场整体回升,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重新评估股票的价格,并且愿意以更高的价格回购,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主要还是认可公司的股价。” 约七成回购用于股权激励 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9月15日,年内有316家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累计回购金额367.34亿元,其中,美的集团、金城医药和嘉欣丝绸等3家公司已经开启了第二轮回购。从进度来看,有153家实施完成股份回购计划,另外163家的股份回购正在进行中。 从年内回购金额来看,85家回购耗资过亿元,5家超过10亿元,其中,格力电器回购金额最高,年内已经耗资37.16亿元。 从行业(证监会行业分类)来看,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4个行业的公司实施回购较多,分别有32家、23家、21家和20家。 从回购目的来看,在上述316家公司中,约七成公司实施回购的目的为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记者表示,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能有效地将公司与员工绑定,激励员工和管理层,保证公司发展方向与员工利益一致;二是回购注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这是上市公司平衡权益资产和债务资产比例的方式之一,通过股份回购,减少在外流通股本,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三是增强市场信心,稳定股价,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或股票市场行情低迷的时期,通过股份回购,可以将股票价格稳定在合理范围,防止股价非理性持续下跌,增加投资者信心。 距2018年股份回购制度改革已接近两年时间,张雷表示,股份回购制度改革以来,上市公司回购实施情况纳入监管,根据监管指引,上市公司需要定期公告回购进展。现在,上市公司回购实施情况更透明、更规范了,完成度也比较高,目前尚未有上市公司回购违约。
在一轮闪崩暴跌之后,祥和实业沉寂4个月的回购计划终于启动。公司9月15日晚间公告,当日回购买入股票176.4万股,斥资约2727.78万元;9月14日,公司则以当天的跌停价实施了首次回购,买入1万股,耗资16.06万元。 9月15日,4个跌停之后的祥和实业盘面宽幅震荡。当日开盘后大量买单将股价从跌停位置迅速拉起并翻红,之后向下调整。13时30分左右,大量卖单再度将股价打回跌停板,14时20分时后资金“撬板”股价回升,收盘下跌2.18%。当日成交额4.92亿元。有意思的是,公司最新回购公告披露的成交价格区间最低为14.46元/股,最高15.90元/股,接近当日股票盘中的最低和最高价。 据此前披露的回购报告书,公司拟以不超过20元/股的价格,回购不低于5000万、不高于1亿元的公司股票。由此算来,公司9月15日掏出的2727万元资金着实不小。 由于当日交易未上龙虎榜,不知火中取栗的主力资金源自何处。但从最近4次龙虎榜等信息看,参与交易的“主力军”是郑州、福州等地的游资席位。颇为刺眼的是,8月18日,光大证券郑州平安大道营业部出现在最大买方席位,扫货2429.6万元,公司股价当天上涨4.57%;9月9日闪崩跌停首日,该席位再度果断出手买入5927.21万元,占当日成交额的一半以上。但此后11日、14日龙虎榜上,该营业部未在卖方席位出现,以近几日成交量看,该席位损失惨重。 纵观7月末以来祥和实业的股价表现,犹如“过山车”后落回原点。“祥和实业市值规模不大,实控人家族持股比例高达70%以上,实际流通盘很小,也没有机构驻扎,这是游资比较喜欢的炒作标的。”浙江私募人士对记者说,“但股价发生如此剧烈的震荡,恐怕还另有原因。” 无论股价短期如何波动,长期看一定脱离不了价值中枢。回看祥和实业的基本面,虽然上半年的业绩回落有疫情影响等客观因素,但其产品的市场空间、产能利用率确实值得推敲。 回查招股书,公司2017年上市时募集资金净额3.714亿元,募投项目的“重头戏”是轨道扣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总额2.85亿元。这个项目原定建设周期为24个月,但2019年4月公司以“土建、装修周期较长”为由,将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期至2020年底。据披露,今年上半年,该项目仅投入1704.74万元,截至期末累计投资16056.66万元,尚有1.245亿元未投入,整体的投入进度仅56.32%。 招股书曾称,公司轨道扣件主要产品的产能利用率较高,产能趋于饱和。该项目可以顺应市场对轨道扣件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提高公司非金属扣件产品的市场份额。实际上,据招股书披露的产能利用率情况,2017年上半年,公司轨道扣件产品中,尼龙件产能利用率75.36%,橡胶件49.92%,塑料件11.47%,WJ8弹性垫板82.95%。 祥和实业上市后的历年年报未披露产能利用率的数据。但从营收指标看,公司2017年、2018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4.2%、13.4%,但2019年营收同比出现下降,降幅为1.3%,今年上半年同比大幅下降56.6%。净利润指标方面,2017年至2019年同比都是个位数的增长,今年上半年骤降近七成。 “在目前的市场格局和发展态势下,公司延后募投项目或许更多的是产能状况及市场因素方面的考量。”前述人士表示。
央行9月14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今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0%,与上次持平。鉴于有1000亿元逆回购到期,今日实现净回笼200亿元。 上周五,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多数上行。其中,隔夜Shibor上行12.4个基点,报1.464%;7天Shibor上行3.4个基点,报2.162%;14天Shibor下行0.2个基点,报2.166%。 中金公司称,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火爆的情况下,金融数据超预期,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继续保持流动性中性偏紧状态。但考虑到近期关于地产全口径融资的监管措施也在加强,年内货币政策全面进一步收紧的概率不大。(常佩琦)
中国备战LIBOR转换,债券回购利率将在市场承担重任 周艾琳 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其被新的无风险隔夜利率取代已不可逆转,LIBOR退出市场倒计时。近期中国央行表示,境内一些银行开展了基于LIBOR定价的美元等外币业务,因此同样面临基准利率转换问题。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近阶段中国境内银行都在为LIBOR转换进行准备,也有部分外资行率先开始行动。9月11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渣打”)完成了首笔基于美元担保隔夜利率(SOFR)和人民币存款类金融机构间7日债券回购利率(DR007)的交叉货币互换交易。央行曾于8月31日发布《参与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和健全中国基准利率体系》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明确了将培育DR作为人民币实际交易的基准利率。这是白皮书发布以来市场首次以DR和SOFR作为人民币和美元的基准利率进行的交叉货币互换交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多家金融机构被曝出操控LIBOR丑闻。此后,以LIBOR为参考利率的银行间拆借交易量急剧萎缩,银行筹资途径已从同业市场转移至回购、债券等市场,LIBOR的市场基准地位逐渐丧失。此后,用基于真实市场成交的新的无风险利率取代LIBOR成为全球、特别是美国监管部门力推的一项改革措施。2017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宣布,2021年以底后将不再强制要求报价行报出LIBOR。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积极推进基准利率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替代基准利率的遴选工作。例如,美国、英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选择了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英镑隔夜平均指数(SONIA)、欧元短期利率(€STR)和日元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TONA)。 就中国而言,LIBOR利率转换,变化最大、对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影响最大的是美元。按照美联储目前的解决方案,市场普遍预期美元将以SOFR作为新的无风险基准利率。这意味着离岸美元市场的定价权将由伦敦离岸市场回到美国在岸市场,这对持有大量美元LIBOR资产和负债的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中国的DR目前被寄予厚望。央行的白皮书明确提出了以培育DR为重点、健全中国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的思路和方案。白皮书也提及,下一阶段,中国银行间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推动各类基准利率的广泛运用,通过创新和扩大DR在浮息债、浮息同业存单等金融产品中的运用,将其打造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市场定价的关键性参考指标。 在市场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推出最晚的DR有望超越R(质押式回购利率)、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成为利率之锚。对于DR的“加冕”,业内交易人士存在一定争议。此前也有观点认为,银行间回购定盘利率(FR)或许更能反映全市场利率的真实水平。 多位资深交易人士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SHIBOR和 LIBOR都是基于报价行报价计算得到的利率,并非真实成交利率,DR虽然是所有存款类机构(银行)间开展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形成的真实成交利率,但DR可能无法反映非银机构的真实资金松紧情况。相比之下,R是全银行间市场的质押式回购利率,包括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券种既有利率债,也有信用债,反映的情况更全面,因而波动较大。去年在包商银行事件的影响下,利率出现分层,银行机构间非常宽松,但非银资金非常紧张,表现出来就是R远高于DR。 但各界仍然预计,根据白皮书,未来DR将唱主角,即国内的基准利率体系预计将从DR和SHIBOR“同台唱戏”的局面,越来越多地转向以DR为主。 渣打中国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杨京则对记者表示:“随着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作为基准贷款利率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培育DR作为市场交易基准利率的启动将为中国深化利率自由化改革、促进中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升金融市场配置效率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8月,渣打成为LPR新增报价行之一,也是LPR 18家报价行中的两家外资银行之一。在新LPR定价基准公布当天,渣打即完成首批根据新LPR定价基准的贸易融资放款。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张千千、吴雨)中国人民银行9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20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有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实现净投放1000亿元。 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开展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与前次持平。 当日银行间市场各期限利率涨跌互现。9日发布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显示,隔夜、7天期、14天期利率分别为1.607%、2.193%、2.202%,较上一个交易日分别下行44.4个、1.8个和4.3个基点;一年期利率为2.988%,上行0.6个基点。
央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9月11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900亿元逆回购操作。
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牵一发而动全身,然而其被新的无风险隔夜利率取代已不可逆转,LIBOR退出市场倒计时。近期中国央行表示,境内一些银行开展了基于LIBOR定价的美元等外币业务,因此同样面临基准利率转换问题。 记者获悉,近阶段中国境内银行都在为LIBOR转换进行准备,也有部分外资行率先开始行动。9月11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渣打”)完成了首笔基于美元担保隔夜利率(SOFR)和人民币存款类金融机构间7日债券回购利率(DR007)的交叉货币互换交易。央行曾于8月31日发布《参与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和健全中国基准利率体系》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明确了将培育DR作为人民币实际交易的基准利率。这是白皮书发布以来市场首次以DR和SOFR作为人民币和美元的基准利率进行的交叉货币互换交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多家金融机构被曝出操控LIBOR丑闻。此后,以LIBOR为参考利率的银行间拆借交易量急剧萎缩,银行筹资途径已从同业市场转移至回购、债券等市场,LIBOR的市场基准地位逐渐丧失。此后,用基于真实市场成交的新的无风险利率取代LIBOR成为全球、特别是美国监管部门力推的一项改革措施。2017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宣布,2021年以底后将不再强制要求报价行报出LIBOR。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积极推进基准利率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替代基准利率的遴选工作。例如,美国、英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选择了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英镑隔夜平均指数(SONIA)、欧元短期利率(€STR)和日元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TONA)。 就中国而言,LIBOR利率转换,变化最大、对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影响最大的是美元。按照美联储目前的解决方案,市场普遍预期美元将以SOFR作为新的无风险基准利率。这意味着离岸美元市场的定价权将由伦敦离岸市场回到美国在岸市场,这对持有大量美元LIBOR资产和负债的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中国的DR目前被寄予厚望。央行的白皮书明确提出了以培育DR为重点、健全中国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的思路和方案。白皮书也提及,下一阶段,中国银行间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于推动各类基准利率的广泛运用,通过创新和扩大DR在浮息债、浮息同业存单等金融产品中的运用,将其打造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市场定价的关键性参考指标。 在市场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推出最晚的DR有望超越R(质押式回购利率)、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成为利率之锚。对于DR的“加冕”,业内交易人士存在一定争议。此前也有观点认为,银行间回购定盘利率(FR)或许更能反映全市场利率的真实水平。 多位资深交易人士此前对记者分析称,SHIBOR和 LIBOR都是基于报价行报价计算得到的利率,并非真实成交利率,DR虽然是所有存款类机构(银行)间开展的质押式回购交易形成的真实成交利率,但DR可能无法反映非银机构的真实资金松紧情况。相比之下,R是全银行间市场的质押式回购利率,包括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券种既有利率债,也有信用债,反映的情况更全面,因而波动较大。去年在包商银行事件的影响下,利率出现分层,银行机构间非常宽松,但非银资金非常紧张,表现出来就是R远高于DR。 但各界仍然预计,根据白皮书,未来DR将唱主角,即国内的基准利率体系预计将从DR和SHIBOR“同台唱戏”的局面,越来越多地转向以DR为主。 渣打中国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杨京则对记者表示:“随着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作为基准贷款利率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培育DR作为市场交易基准利率的启动将为中国深化利率自由化改革、促进中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升金融市场配置效率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8月,渣打成为LPR新增报价行之一,也是LPR 18家报价行中的两家外资银行之一。在新LPR定价基准公布当天,渣打即完成首批根据新LPR定价基准的贸易融资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