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国移动发布2020年上半年财报。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上半年营运收入达到人民币3,899亿元,同比增长0.1%,其中通信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3,582亿元,同比增长1.9%。股东应占利润人民币558亿元,每股盈利为人民币2.72元,同比下降0.5%,盈利能力继续保持全球一流运营商的领先水平。 此外,截至2020 年6月底,中国移动移动客户达到9.47 亿户,其中4G客户达到7.60亿户,5G套餐客户达到7,020 万户。有线宽带客户数1.97亿户,同比增长12.7%;上半年,家庭宽带客户净增895 万户,达到1.81亿户。 对备受关注的中美关系方面,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当天举行的业绩会上指出,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实施限制措施,对集团在美国的漫游、互联网、云服务和海底电缆传输等服务有所影响,但上半年集团的国际业务仍保持增长,符合预期。因为中国移动的海外业务一贯合规经营,并且集团公司2019年在美国市场的收入只有4亿元人民币,相关禁令对公司业务本身影响轻微。 而对于华为芯片被断供对5G通信设备采购的影响,杨杰表示,集团公司正在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评估,“网络建设相对智能手机影响较少,相信会找到办法。”
亚洲被认为是防疫较为成功的地区,不过近期亚洲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出现起伏,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因病例数增长,防控措施再度升级。这是否对该地区经济复苏前景增加了变数?这又将对中国经济和汇率产生何种溢出效应?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认为,就当前公布的高频经济数据来看,近期亚洲地区疫情的波动并不会导致另一波经济触底(即“二次探底”),区域内缓慢的周期型复苏依旧会在未来12~18个月内延续,这很大程度也是由于亚洲地区的防控应对措施已较为成熟和有地区针对性,不会再出现大范围全方位的封锁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复苏前景持续向好。7月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出口共计2376.3亿美元,同比增长7.2%,远超预期的1.6%水平。其中,我国对东南亚地区的累计出口量以美元计数已实现同比增长2.2%,对韩国累计出口也已恢复至同比95%左右的水平。若地区复苏持续,亚洲地区将持续成为确保我国外贸稳定的最重要基石。因此,尽管本周美元指数小幅反弹,但一些机构仍预计中期人民币将对美元走升。 亚洲地区疫情反复无碍经济复苏 具体来看,在亚洲地区,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新增病例数不断突破新高,而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的防控情况较为理想。 之所以亚洲的疫情引发各界对经济前景的忧虑,主要也是因为各国政府再度采取了较为严厉的防控措施。例如,印度政府延长了重点地区的封锁1个月至8月31日,印度尼西亚要优先控制八个省的疫情形势,部分地区将过渡性大型社会限制(PSBB)延长至8月13日,并重新实施车牌单双号限行政策等手段限制出行。就疫情防控较好的韩国而言,除了对某些高风险设施和聚会采取临时、有选择的隔离措施外,自5月初以来,韩国防控总体状况一直维持在第一阶段。 即使如此,疫情的发展趋势并未阻挡这些国家经济复苏的势头。而韩国和东盟多国尽管疫情数量有所反弹,但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加之较为成熟灵活的防控措施,近期经济数据依旧持续向好。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5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6.6%,占外贸总值的14.6%。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1.4万亿元,增长5.6%;自东盟进口1.11万亿元,增长7.8%。东盟各国的数据也呈现相似的复苏趋势,如菲律宾统计局的6月报告,该国进出口商品总贸易量在5月急剧收缩35.3%之后,降幅减缓,同比下降19.9%。其中,商品出口同比下降13.3%(前值-26.9%),进口同比下降24.5%(前值-40.6%)。 韩国是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另一大贸易伙伴,7月数据显示我国对韩贸易当月量已超去年同期1.2%,累计出口降幅也持续减缓,由上月的-5.3%减缓至-4.3%,对韩贸易恢复至以往的95%以上。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数据也显示,其7月出口较上年同期下降7.0%,远低于6月的10.9%和路透调查预估的9.7%。韩国的出口价值和出口量已分别恢复到疫情前的93%和95%。 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新增病例和管控措施的增加导致7月份流动性指标的改善趋于平缓,但经济数据并未恶化。截至6月,两地经济数据均有所改善,包括印度尼西亚的两轮及四轮汽车销售、水泥销售、出口和政府收支,以及菲律宾的乘用车销售和资本货物进口等。 人民币有望对美元维持强势 不过,即使是在美元指数此前一度大跌10%的背景下,亚洲地区经济的复苏目前来看尚未全面带动地区货币汇率的上升。美元走弱主要还是缘于欧元的强势,1个月内欧元对美元上涨近5%,自7月底以来更是两次接近1.9的关口。 相比之下,以往亚洲地区收益相对较高的印尼盾和印度卢比对美元仍呈现微跌,这反应了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复苏前景存在一定疑虑。但整体而言,人民币对美元维持强势,截至北京时间8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当日的中间价报6.9429,较前一交易日上调168个bp(基点),美元对人民币一直维持在6.94附近的近期以来偏强水平。 “人民币汇率基本面稳定,中国的相对经济实力仍支持人民币维持强劲,季度经常账户或将转为顺差。此外,利差对人民币的支持仍在持续。”渣打银行方面的分析认为。 7月中国出口数据大超预期,这也使得7月贸易顺差从6月的464亿美元扩大至623亿美元。此外,就利差来看,当前中美利差逼近历史高位。目前3个月期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比同期美元LIBOR(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大约高出200bp。 尽管近期美元暂时反扑,但渣打方面预计,即使是经历了今年的一波近10%的抛售,中长期美元的下行趋势仍未到头。该机构的公允价值模型(FVX)最新显示,美元指数目前在贸易加权基础上仍被高估了12%左右,2019年底这种高估幅度高达16%。而且,美元几乎对所有货币都被高估了。在新兴市场,墨西哥比索被低估了25%,印尼盾被低估了5%,而印度卢比的价值是合理的,人民币预计被低估了近15%。 “尽管人民币此前不算强,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实质性的疲软,因为7月6日在股市反弹的推动下,人民币强势突破了7.05的阻力位,预计随着季节性分红购汇需求对人民币的扰动在8月消退后,人民币将赶上其他新兴市场货币的涨幅。”法国巴黎银行外汇、利率策略师季天鹤称。 就未来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野村证券方面认为,7月PMI的上行凸显了制造业的强势复苏。其中建筑业指数反弹、重卡销量增速大幅上行、水泥产销率回升,种种迹象均表明基建活动保持较高活跃度。过去一周,新房销售和汽车销量继续保持同比正增长。但由于餐饮和客运量仅恢复到正常水平约70%,实现全面复苏仍需一段时间。
8月13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跳涨近150点,收复6.94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区间震荡,逼近6.93关口。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329、6.9309。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68个基点,报6.9429。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美元近期出现企稳反弹的迹象。短期看,美元存在进一步技术反弹的可能性,这也会在汇率机制上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定的压制。预计人民币汇率区间维持在6.92-7.02之间。
一、五年来汇改成效显著 “8.11”汇改迄今已有五年。五年来,人民币汇率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这与2015年推行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8.11”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要的是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了收盘汇率+一揽子货币汇率+逆周期因子的定价机制,之后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合中间价机制改革完善举措,包括资本流动、交易成本、离岸市场和市场预期管理等一系列适应性和配套性机制改革和政策完善。从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五年来保持基本稳定、阶段性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大,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完善。从2015-2016年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形成的相互促进的反馈循环,到2017-2020年在外部强烈冲击下人民币汇率阶段性有序双向波动、资本流动基本平衡,表明五年来的机制改革和政策完善方向正确、措施得当。 811汇改以来取得的成效,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各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一是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对外向型经济和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汇市场环境,有助于对冲汇率的顺周期波动,降低相关企业的汇率风险。二是汇率弹性增大有助于抵御外来经济波动的冲击,有助于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尤其是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在内外平衡方面陷入困境,使得货币政策可以较为专心致志地应对国内经济问题。汇改最大的成效是使人民币汇率机制成为应对外部强烈冲击的“缓冲器”。2018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等美国采取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霸凌政策之下,人民币汇率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并在供求关系影响下双向波动,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强烈冲击、保持平稳运行提供了关键的支撑。三是五年来汇率总体上是双向波动,而且是阶段性的双向波动,这样就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所形成的一边倒的市场汇率预期,即或者是持续升值或者是持续贬值的预期,导致市场预期发生了积极分化,有利于资本流动的平衡,减缓资本大幅流出的压力,并有利于保障外汇储备处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四是汇率的双向波动和弹性增大,有助于培育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和汇率管理能力,提高其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尤其是使得企业认识到靠自身的能力很难来有效地应对汇率波动风险,从而比较主动地来寻求金融机构的帮助,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能够运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从而提高其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 二、“8.11”汇改的三点经验值得关注 五年来汇改之所以能够成功,我认为有三方面的经验。首先是改革个综合性和配套性,即不仅仅是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还涉及到资本流动、交易成本、离岸市场、市场预期的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政策的完善,是个配套的综合性改革,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其次是针对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实施“对症下药”的改革举措。比如说对企业部门的用汇需求是逐步的放开,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企业部门的用汇需求,允许其资本流进流出更加便利。但在居民部门方面,却是进行了合理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讲比过去可能要来得更严格一些。因为在居民部门存在着一系列非理性的用汇需求,导致资本非理性地流出,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正是因为分门别类的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再次是离岸和在岸政策举措的有效联动,即对在岸市场管理的同时,对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流动性和交易成本等也进行了及时的主动的管理,从而在很多程度上避免了离岸市场的波动对在岸市场所带来的冲击。 三、未来汇率机制改革步子可以迈得更大 在五年来汇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未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具体有以下四点想法。 未来为了顺应国内经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进一步扩大企业部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程度,允许企业部门在资本流动和货币兑换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或者说基本满足企业部门的用汇、跨境借贷和投资的需求,基本实现企业部门的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 允许汇率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汇率弹性加大会对企业的汇率风险带来进一步的压力,这有助于促使企业在未来会更加自觉地来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将其作为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从而提升和加强企业这方面的意识。也就是说,要推动企业更多地运用金融机构的衍生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如果说未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整个经济体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就不必再担忧汇率波动的冲击了。考虑到企业部门现在各方面条件越来越成熟,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之后将会有助于推进企业自觉地来运用这些工具,而银行提供避险工具所收取的费用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也将达到可以承担的程度。 提升未来汇率机制改革以及相关政策的透明度和前瞻性。透明度和前瞻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市场的运行效率,市场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的脉络,进而有助于顺应政策的需求,更加明确市场运行的目标。这将有助于形成理性的市场预期,并稳定市场预期。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离岸和在岸市场的协同管理。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同时,未来的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增大。在外部环境尤其较为恶劣的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离岸市场汇率的影响和冲击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为此特别需要关注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趋势。未来人民币将进一步国际化,在各国更多持有人民币的同时,如何有效地管理境外人民币市场汇率波动的影响,对于将来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需要储备相关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加强离在岸市场的协同管理。
据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在香港成功发行了两期人民币央行票据,其中3个月期央行票据200亿元,1年期央行票据100亿元,中标利率均为2.70%。此次发行受到境外投资者广泛欢迎,包括美、欧、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央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踊跃参与认购,投标总量约624亿元,接近发行量的2.1倍,表明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具有较强吸引力,也体现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2018年1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建立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的常态机制。本次发行为到期滚动发行,发行后香港人民币央行票据余额仍为800亿元。香港人民币央行票据的稳定持续发行有利于丰富香港市场高信用等级人民币投资产品系列和人民币流动性管理工具,满足离岸市场投资者需求,完善离岸人民币收益率曲线,促进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发展,以及带动其他发行主体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特斯拉8月6日在华成立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是特斯拉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负责人朱晓彤,经营范围为保险经纪业务。公司登记地址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所在地,由特斯拉汽车香港有限公司100%持股。(俞立严)
“8·11”汇改五周年: 人民币汇率机制现三大变化 5年前的8月1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大幕拉开。“这五年,人民币汇率双向走势的效果更加明显,改变了以往单边升贬值的情况。”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技术总监曹源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人民币汇率的参考范围变广且更加灵活;二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更加跟随市场供求变动反应,且机制更加透明。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认为,长期来看,我国贸易投资便利化、汇率市场化、金融国际化的趋势将逐步深化。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金融市场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发展,未来在内外形势相对稳定的时候,应考虑择机加大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决定程度,提高一篮子货币权重,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 推动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在实施改革之初,央行就明确表示,汇改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推动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央行行长易纲曾表示:“一个市场化的机制更有利于长期的稳定,对人民币的信心和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实际上是利好消息。” 对于汇改的宏观经济大背景,曹源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2015年进入金融危机刺激政策效应消退期,经济增长出现中枢下移特征;而彼时全球货币政策格局是美元进入加息周期,欧日仍处于量化宽松进行时,在此状况下,人民币汇率对一篮子货币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高估状态,在人民币币值高估对中国维持经济增长趋势带来不利影响之际,改变以往的人民币汇率单一盯住美元、转而参考更加广泛的一篮子货币成为诉求,恰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考虑是否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的重要时间段,推进人民币市场化的“8·11”汇改适时而生。 联储资管投资研究部总经理袁东阳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彼时实施汇改,一方面能在短期内纠正人民币实际汇率过高的状况,使汇率成为缓解资金外流压力的工具。另一方面,从中长期看,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均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汇率作为基础。要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必须放弃汇率稳定,实行浮动汇率制。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涉及资金跨境流动,而作为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一定需要保持独立,那么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自然而然的。 对冲市场情绪顺周期波动 5年来,央行持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同时,注重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5年间通过动态调整逆周期调节因子权重、调整报价时段、增加货币篮子样本数量等措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王有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更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中间价与前一日收盘价之间的背离程度明显收窄。二是人民币波动性明显提高,“8·11”汇改以来整体上经历了4轮升贬值周期变换,市场预期出现分化。三是政府对汇率波动容忍度更高,调控手段由之前的直接入市干预转为主要采取市场化手段。四是市场主体更加理性,居民和企业非理性购汇行为减少,人民币波动不再引起严重的资本外流。 在曹源源看来,这次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机制变化主要呈现为:一是,为践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央行更多依赖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手段,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较均衡汇率的偏离程度出现系统性收窄;二是“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双锚机制确立;三是CFETS货币篮子美元权重调降。其中,央行持续推动对中间价定价机制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从增加“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到2016年年底扩充一篮子货币种类,再到2017年2月中下旬缩减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计算时段,再到2017年5月底引入逆周期因子,最终形成“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新机制,有效对冲了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汇率调控的自主性增强。 汇率稳定面临更多挑战 “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可谓成效显著,接下来汇改又该朝着哪个方向继续推进? “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改的方向性变化将会呈现出几方面的特点”,曹源源分析到,一是,强化市场供需对比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作用,弱化央行外汇干预,尤其在此过程中弱化人民币汇率“底线”思维,不将人民币汇率固定在某一水平;二是,加强预期管理,注重引导市场建立合理、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预期,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三是,汇改的节奏仍会以配合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为主,且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更为重要,因此为确保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建立人民币汇率稳定预期,我国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不会过快;四是,汇改与人民币国际化相携前行,配合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目的,未来我国在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性、提高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丰富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等方面或有更多尝试。 “汇率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汇率具有易超调的属性,当前保持汇率相对稳定既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需要,也是稳定信心和预期的需要。”王有鑫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作为联系内外经济的纽带,汇率稳定将面临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