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破7”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打开了可上可下的空间,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进一步得到完善。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金融动荡、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境内外汇市场保持了平稳运行。这证明,迄今为止的汇率制度安排和汇率政策选择是成功的。 消息面因素驱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 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中断了去年年底以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升值行情。3月中下旬,疫情蔓延叠加油市崩盘,触发了美股熔断、全球股灾、美元飙升,人民币汇率再度“破7”。4、5月份,在疫情本土传播基本阻断、海外疫情加速蔓延、全球金融恐慌缓解、美元高位回调的背景下,受全球贸易局势和地缘政治等利空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继续走低,5月份一度跌至12年来的新低(见图1)。6月份,基本面利好因素的作用开始显现,收盘价相对当日中间价偏强的交易日占比达60.0%,远高于4、5月份平均20.5%的水平(见图2)。当月,境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下午四点半收盘价(下同)分别上涨0.74%和1.01%,月末分别收在7.0795和7.0741,较上年年末分别下跌1.46%和1.53%(见图1)。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最大振幅为4.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境内人民币汇率收盘价CNY的最大振幅为4.4%,与境外人民币汇率CNH的最大振幅4.5%基本接近,而上年同期二者相差0.3个百分点。然而,在同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构成储备币种的八种货币中,人民币汇率最大振幅排名垫底,且远低于其他七种货币汇率平均最大振幅11.6%的水平。这表明,在全球金融动荡中,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相对较高(见图3)。 上半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口径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上涨0.72%。其中,一季度上涨2.92%,二季度下跌2.14%。在主要货币中,人民币多边汇率走势依然较为坚挺,甚至从年初到全球股灾爆发之时的3月20日,人民币汇率指数最多升了4%以上(见图4)。去年8月“破7”之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成为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同时,人民币多边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显示为竞争性下跌,符合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汇率共识。 境内结售汇延续顺差格局 第二季度,人民币汇率总体偏弱,平均中间价环比下跌了1.5%,但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含期权)合计为顺差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99%,环比下降45%(见图5)。其中,即期结售汇顺差39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逆差241亿美元,环比增长1.2%;银行代客远期结售汇未到期净结汇余额较上季末减少55亿美元,银行代客未到期期权Delta敞口净购汇余额较上年年末增加76亿美元。两项合计,外汇衍生品交易减少外汇供给131亿美元,上季为增加外汇供给90亿美元。这是导致结售汇总顺差环比减少的主要原因。 上半年,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含期权)合计顺差745亿美元,同比增长220%。其中,即期结售汇由上年同期逆差332亿美元转为顺差786亿美元,但外汇衍生品交易由增加外汇供给565亿美元转为减少供给131亿美元(见图5)。这表明,境内主要外汇供求关系的银行即远期结售汇(含期权)顺差的扩大(除6月份逆差29亿美元外,其他5个月份均为顺差),在各种利空消息的冲击下,支持了境内外汇市场的平稳运行。 汇率“稳定器”作用正常发挥 第二季度,在人民币汇率偏弱的情况下,市场结汇意愿减弱、购汇动机增强:代客收汇结汇率64.9%,环比回落1.2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63.6%,上升0.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6月份人民币汇率受基本面因素影响重新上升,导致当月市场收汇结汇率骤降至57.6%,环比下降15.1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升至66.2%,上升2.4个百分点(见图6)。 但从上半年看,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较去年下半年下跌0.3%,平均收汇结汇率为65.5%,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付汇购汇率为63.3%,回落3.3个百分点,显示“低(升值)买高(贬值)卖”的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总体得到正常发挥。 跨境外汇资金总体偏流入 第二季度,跨境外汇资金再度转为偏流出压力。当季,银行代客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160亿美元,环比下降46%;与涉外外汇收付顺差298亿美元轧差后,为负缺口138亿美元,上季为正缺口278亿美元(见图7)。 但上半年,银行代客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455亿美元,与涉外外汇收付顺差315亿美元轧差后,为正缺口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见图7)。 外来组合投资震荡加剧,但总体净流入 第一季度,受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国际收支口径的境外来华组合投资净流出17亿美元,为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其中,外来股票投资净流出106亿美元,外来债券投资净流入89亿美元(见图8)。由于外资以配置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银行同业存单等高信用等级的人民币债券为主,其风险属性低于股票资产,在全球金融恐慌环境下依然保持了净流入,凸显了全球避险资产的功能。同期,全球新增人民币外汇储备折合57亿美元,季末全球持有的人民币外汇储备份额是2.02%,全球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绝对额和市场份额均创下历史新高。当然,这与中国在全球的经济贸易地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第二季度,外来股票和债券投资项下双双净流入。其中,股票通项下陆股通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1360亿元,上季度为净流出179亿元人民币;境外机构在债券市场分别增持国债1487亿元、政策性银行债券973亿元和减持同业存单35亿元,合计净增持债券资产2425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3.28倍(见图9)。前述四项合计,外来跨境组合投资净流入3786亿元人民币(约合534亿美元),环比增长8.75倍。 据外汇局初步统计,上半年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折合729亿美元。这显示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经济大衰退、政局大动荡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市场汇率保险意识有所增强 用远期结售汇签约额与代客涉外外汇收付之比衡量外汇风险的套保状况显示,第二季度,市场远期结汇对冲比重回落、购汇对冲比重保持稳定,运用远期结售汇工具进行的避险操作降温:远期结汇对冲风险的比例为7.2%,环比回落4.3个百分点;远期购汇对冲风险的比例为4.7%,上升0.1个百分点;远期结售汇对冲比率为6.0%,下降2.1个百分点(见图10)。但今年上半年,远期结售汇对冲比率为7.0%,同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这初步表明,随着“破7”之后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增加,市场避险操作积极性有所提高。 上半年,银行代客结售汇总额与代客涉外收付总额之比为41.3%,同比下降7.4个百分点,表明境内主体更多用本币或自有外汇对外收付,以降低汇率风险暴露。其中,人民币跨境收付的比重达到35.8%,同比提高了10.6个百分点(见图11)。 本文原发于《中国外汇》
7月28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逾百点,收复7.0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在6.99附近波动。截至9点37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907、6.9909。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34个基点,报6.9895。 东北证券认为,当前美元指数仍处于下行通道之中,而短期外部因素的冲击不会改变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将继续提升。
美元持续下挫 人民币资产魅力大增 截至北京时间7月27日17时30分,美元指数报94.02,最低跌至93.83,创近两年新低。分析人士认为,美元正处于强弱转换,将进入下行周期。这会导致全球避险资产配置倾向于从美元转向贵金属等资产。在美元走弱时,由于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等方面表现抢眼,人民币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凸显。 美元走势有望迎来拐点 7月24日,美元指数跌破3月上旬低点,此后两日美元指数继续下破。事实上,在3月中旬冲破2017年初高点后,美元指数就转而下行,7月以来持续下跌。 分析人士指出,3月中旬美元指数大涨,主要是由于在全球避险情绪陡增后,投资者抛售风险资产导致美元流动性紧缺。在美联储大搞“量化宽松”后,美元流动性已由紧缺转为泛滥。 美元指数在短短数日内迭创新低,释放了有关长期趋势的信号。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美元将持续走弱。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美元即将开启新一轮长期走弱趋势。这背后的周期性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欧盟解体风险显著下降,欧元价值重估;二是美国资产安全性下降,全球外汇储备等资产的货币选择有望更多元化;三是全球化停滞,美元需求减少。 避险资产配置方式生变 长期以来,美元都是全球避险资产优先选择的投资品种之一,但美元走弱让全球避险资产配置方式生变。 华泰证券张继强团队认为,尽管外部风险因素的出现推升避险需求,但黄金、日元等更受追捧。 谢亚轩指出,如美元出现趋势性走弱,欧元、日元、新兴市场货币和人民币将转强,大宗商品价格止跌回升,金价上涨。 在上半年美元走势还未明显表现出周期性转弱的特征时,外资已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购买力度,稳步加仓中国债券。债券通数据显示,上半年,境外机构累计净增持中国债券约3224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4倍。 业内人士指出,上半年,同波动较大的国际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市场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外资持续看好人民币资产。 记者 罗晗
7月27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逾百点,报7.0050,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拉升逾30点,逼近7.0关口。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7.0005、7.0015。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降91个基点,报7.0029。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美联储无限量供应流动性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加上全球贸易活动萎缩对美元需求下滑及美股等资产估值处于历史高位,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短期美元仍然偏空。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功能进一步强化 在7月25日召开的2020国际货币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0》。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用来度量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实际使用程度的综合指标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3.03,同比增长13.2%,在世界经济贸易结构变迁和国际货币格局调整中保持定力。 在十年前,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几乎完全空白,RII只有0.02。十年来,得益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把握住了全球格局变迁的历史机遇,在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的综合作用下稳步发展,RII一直保持在上升通道。2019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人民币跨境政策和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叠加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外部利好,驱动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推进。目前,人民币位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货币,也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的主要计价货币和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报告指出,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总体稳中有进、呈现以下特点:人民币贸易结算与直接投资实现平稳增长,金融计价交易功能显著增强,国际储备地位进一步夯实。 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职能方面,在去年全球贸易萎缩和我国对外进出口低速增长的情形下,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逆势扩张至6万亿元,贵金属、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实现突破,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人民币份额达到2.41%,较上年提高17.9%。 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继续担当RII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19年,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占比达到4.72%,同比增长15.2%。其中,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稳中有升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人民币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国际信贷表现出明显的季度波动特征。 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方面,全球已有超过60家中央银行宣布直接或间接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年底人民币官方外汇储备规模增至2176.7亿美元,占比为1.96%。 2019年,我国加速金融业双向开放,RQFII取消额度限制,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来华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同时,金融市场加速与国际接轨,相继纳入国际主流指数,带动外资跑步进场,增持人民币金融资产。截至2019年年末,境外机构与个人持有人民币股票与债券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52.4%。报告认为,中国金融开放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程度与使用范围,强化了人民币的国际金融计价交易职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深化发展提供了支持。 与此同时,全球新一轮降息潮也为人民币国际投资增添了吸引力。2019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美联储三次降息,欧洲央行重启量化宽松政策(QE),40余家央行投入再宽松浪潮。报告指出,在全球“低利率+量化宽松” 环境下,我国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利率、汇率相对坚挺,人民币成为国际资金更高收益、更加安全的金融资产选项。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动荡中,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人民币资产开始呈现一定的避险特征,境外主体与资金加速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2019年流入中国股市、债市的外资规模约为1344.1亿美元,约占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外资流入总量的58%。 报告还探讨了建设上海全球金融中心的目标和路径,并提出七方面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推动上海建成金融功能完备、五个中心协同发展、综合竞争力强劲的全球金融中心,为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突破人民币网络效应瓶颈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二是提升机构创新和竞争力,强化上海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三是打造“上海价格”,掌握人民币金融资产定价权。四是加大税制改革创新,营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环境。五是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建设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六是协调创新监管模式,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球金融中心。七是健全金融治理机制,提高重大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银行7月27日发布2020年一季度离岸人民币指数(ORI)。结果显示,一季度末,中国银行离岸人民币指数(ORI)为1.38%,较2019年四季度末上升0.03个百分点,超出预期值0.05个百分点。一季度离岸人民币指数延续上行趋势,离岸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增长,发债融资增加,储备货币职能增强,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境内金融市场保持相对稳定,为离岸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贬值,境内外人民币汇差和利差有所起伏,但人民币CFETS汇率指数和BIS一篮子货币汇率指数分别上升2.92%和2.57%,人民币对多数国家货币保持升值;国内资本市场较全球资本市场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在岸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继续向好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人民币跨境使用保持活跃,带动离岸人民币市场进一步扩张。一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规模超过6万亿元,同比增长近四成,衡量人民币跨境使用活跃度的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接近历史最好水平。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活跃带动离岸市场人民币各项金融活动上升,离岸市场人民币债券发行、离岸人民币贷款及融资等均较上季度有不同程度改善,人民币在离岸市场各类金融工具中的份额提升。 三是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意向提升,人民币的储备货币职能进一步增强。得益于相对稳定的汇率表现、相对具有吸引力的资产收益和相对稳定的资本市场,境外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向进一步提升。一季度末,多数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境外央行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官方储备资产的规模折合2215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银行认为,二季度不少国家和地区着手推动复工复产,全球金融市场逐步恢复稳定,中国经济加速恢复,外贸进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内外部形势有利于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预计2020年二季度离岸人民币指数将保持增长,预测值为1.39%。
肖钢:外资看好中国资产 如何打造人民币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 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近年来,中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吸引力显著上升。在今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等主办的“2020国际货币论坛”上,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建议,从四个方面打造好人民币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一是要加快金融市场要素改革,取消不必要的行政管制;二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加大货币互换使用量;三是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四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防范输入性风险。其中,在防范输入性风险上,肖钢表示,中国金融市场的开发空间还很大,但他同时提醒,要注意短期外资在中国资本市场快进快出给我们的资本市场带来更大波动的风险。 肖钢表示,(上半年)中国的金融市场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和较强的韧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活力。外资比较看好人民币金融资产,中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的吸引力显著提升。外资会青睐人民币的金融资产?“外资对人民币金融资产兴趣浓厚,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中国是稳定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二是A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估值偏低;三是中国资本市场规模较大;四是近年来扩大金融开放各项举措效果显现。”肖钢解释。 那么,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对此,肖钢给出了多方面的建议: 第一是要加快金融市场要素的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取消不必要的行政管制,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我国证券发行交易退出等基础性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进一步统筹开放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金融市场,增加市场的产品、丰富投资工具、扩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在境外项目融资、跨境贷款、贸易支付当中的使用,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加大人民币与外国当地货币互换使用的数量,还要探索本外币跨境资金池、加快我国外汇管理的转型升级。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全球的或区域性资金管理中心。 第三是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地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第四是要加强监管能力的建设,防范输入性风险。金融市场的开放也是一个双刃剑,能给我们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和调整。 “我们的股票市场虽然吸引了大量外资,但从总体上来讲,股票市场外资占比还不到5%,债券市场外资比例还不到4%,当然人民币在全球的储备资产比重也不到3%,外资在整个银行业占比不到2%,所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空间还是蛮大的,还要进一步推进开放。”肖钢同时提醒,进入中国的外资既有长期资金,也有短期资金——我们把它叫作热钱,它是来短炒的。“因为现在美元、欧元、日元都是零利率、低利率,借钱很便宜,有的外资是借钱进到中国资产市场来炒股,是带着杠杆来的,这个短期资金会快进快出,给我们的资本市场带来更大波动。这几年来由于我国在不断开放,A股和境外的主要股市联动性显著提升。” 肖钢还表示,外资进来以后还带来其他的新问题,比如外资对中国核心金融资产定价权的问题。核心金融资产,一般来说是处于龙头地位,它的市值比较大、回报期也比较长,甚至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外资进来以后到股票市场购买我们的上市公司股票最高比例是不能超过30%,随着外资的热钱进入的热情越来越高,外资很可能要求要突破30%的限制。有的境外投资者也提出还要参与我们的股票定增市场,将来在公司并购等方面也会出现新的情况。此外,外资现在对中国的国债市场非常感兴趣,其对一到五年的中短期国债价格影响力也在增强。 “这些都是资本市场开放以后要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中心必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打造人民币全球金融资产的配置中心,也必然会引起一些国家的猜疑、误解,甚至打压。我们也要统筹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国际协调工作,在斗争当中寻求合作的机会。”肖钢表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侯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