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比特币卷土重来:减半时间或提前 概念股要嗨?) 交易平台Bitstamp报价显示,比特币突破10000美元大关,为2月24日以来首次。 来源:Bitstamp 与此同时,美股区块链概念股集体上涨。Marathon Patent收涨近30%,Riot Blockchain涨超21%,嘉楠科技涨超15%,第九城市涨超7%,迅雷涨超5%,猎豹移动涨超3%。 Marathon Patent 嘉楠科技 此前,根据比特币资产管理公司Bitwise Asset Management的调查结果,37%的金融专家认为2024年底时比特币价格可达2.5万美元。而Pantera Capital首席执行官的预测更为疯狂, 其预计“比特币将在2021年达到115212美元”。 资料显示,Pantera Capital成立于2013年,是美国第一家推出数字货币的投资公司。 区块链减半时间或提前 根据此前预估时间,减半将会在纽约时间5月12日凌晨1点进行(北京时间5月12日13:00)。不过加密货币挖矿公司Coinmint LLC首席财务官观察显示, 比特币区块奖励减半时间可能会提前5个小时。 也就是在纽约时间5月11日晚上7:45(北京时间5月12日早上7:45)。 回顾历史,2012年11月28日,比特币第一次减半。2013年,比特币的价格从年初的20美元左右一路升至260美元左右; 2016年7月10日,比特币第二次减半。接着在2017年,比特币从1457美元涨到20000美元,达到了比特币价格的历史最高峰;而根据预测,第三次减半将不就之后到来。 机构:关注三大主线 投资标的方面,国盛证券建议关注以下三大主线: 1、央行数字货币主线:四方精创、高伟达、长亮科技(银行支付功能开发);数字认证、格尔软件(数字身份认证);新大陆(机具改造);飞天诚信(硬件钱包); 2、数字资产条线:东港股份、金财互联、嘉楠科技(CAN.O);火币科技(1611.HK)、前进控股(8395.HK); 3、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易见股份、广电运通。 (编辑:文静)
(原标题:太突然!暴跌1400美元,比特币炒家惨遭“血洗”, 4万人爆仓,巨亏60亿!) 中国基金报见习记者 李迪 近期,比特币市场的热情被即将到来的“减半”事件点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经上涨160%,前几天更是突破了一万美元的关口。 而多头们还做着暴富梦的时候,一场暴跌为他们破了一盆冷水。5月10日,比特币一度暴跌1400美元,在半个小时内直线下挫14%。当日,更是有4万多人合计爆仓60亿美金。 前两次“减半”后,比特币均开启了牛市,一度暴涨超20倍。而这次,“减半”还没到来,比特币价格就开始“泄气”,究竟是为什么呢? 暴涨160%后突然暴跌1400美元,4万人合计爆仓60亿 今年三月,金融市场的动荡对比特币的价格造成了极大的大家,比特币兑美元的报价一度触及3850美金的低点。 但随着比特币第三次区块奖励减半事件的临近,比特币的价格震荡上行,都铎投资、文艺复兴公司等知名对冲基金也宣布将购买比特币。 5月7日,比特币兑美元的报价突破10000美金的关口,最高触及10074美金,与3月的低点相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反弹了161.66%。 比特币突破一万美金的关口后,更是有人高呼“20倍行情”将来临。但三天后,比特币的表现却为这些人破了一盆冷水。 5月10日早上,比特币从9559美元的高位突然跳水,25分钟后比特币价格已经暴跌超过14%,随后一直在在8600美元左右持续震荡。 网友惊呼,刚在热搜上看到比特币暴涨没多久,咋就又大跌了? 暴跌行情也导致了一家知名交易所出现瘫痪。据News BTC报道,5月10日的下跌是数月来最猛烈的下跌,交易所迅速出现了“超载”的现象,Coinbase的移动应用程序显示出“错误502”的字样,其网页的页面也显示“发生了错误”。 投资虚拟货币合约的客户也损失惨重。 据虚拟货币数据网站币coin的数据,截至5月10日晚上十点半,在24小时内共有4.2万人爆仓,爆仓的金额达到8.34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60亿。 对此,部分网友惊呼比投资比特币动辄“血本无归,有点恐怖”。 作为数字货币的一种,比特币的交易本就复杂,受金融监管、衍生品仓位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难度较大。近期,据科创报日报报道,一位海外比特币交易员在推特上报料,CME允许比特币期货出现负数。若比特币也将支持负价格交易,投资者的交易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减半带来20倍行情?CME称这次或许不太一样 大约每四年一次的比特币“减半”,都是比特币市场的重磅事件。 “减半”是比特币的一种获取机制,比特币是用算力“挖”出来的,通常每挖掘21万枚就会出现一次挖掘奖励减半的事件,大约4年一个周期。 由于全网算力会实时变化,比特币减半的具体时间往往不能提前确定,只能预估。加密货币挖矿公司Coinmint LLC首席财务官Michael Maloney检查比特币区块链数据后称,比特币区块奖励减半时间很可能为纽约时间5月11日晚上7:45(北京时间5月12日早上7:45)。 减半事件相当于减少了比特币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给,传导到市场上往往会导致比特币价格上涨。前两次减半后,比特币的行情均出现了超20倍的暴涨行情,于是在减半时点即将临近之时,比特币价格也持续上行并突破一万美元关口。 在减半之前出现大幅波动 在定于5月12日举行的比特币区块奖励减半之前,所有主要加密货币平台上的交易活动均大幅增加。 许多比特币投资者更是对“减半行情”十分期待,早已在坐等牛市的到来。部分投资者更是认为,比特币的三月大跌是主力资金故意打压价格以求“吸筹”。 而目前比特币市场已经出现了不少变化,衍生品的出现也使得比特币的价格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供需模型来确定,本次减半能否让比特币复制之前的行情值得商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近日也刊登一篇分析称,相较前两次,比特币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衍生品,这将给这次减半事件带来不同的运行轨迹。 此外,比特币前两次因减半行情而达到高点后,随着而来的往往是暴跌。比特币第一次减半发生在2012年11月28日,减半时的价格约为12美元,2013年12月,比特币价格达到了历史新高270.94美元,涨幅达2000%。但在峰值之后,比特币在2013年维持熊市状态,价格下跌了约80%。 2016年7月9日,比特币发生第二次减半事件,当时的价格在650美元左右。在比特币价格2017年12月中旬达到20074美元的峰值后,受到各国监管趋严和交易事故的影响,比特币价格持续下跌,在2018年12月甚至跌破4000美元。 暴跌或因为利好预期即将兑现 在前两次减半带来暴涨后,许多投资者对减半事件带来的比特币价格上涨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 许多投资者在之前就开始建仓,据CoinTelegraph,近日芝商所未平仓合约创纪录高位,现货交易所在过去三周内表现出了2017年的最高水平。 2020年5月3日,比特币最新一次难度调整数据公布,比特币全网算力大幅上涨,超过120EH/s。 在第三次减半行情来临之前,比特币已经在两个月内出现了接近160%的涨幅。减半前如此大幅的上涨,在前两次都没有出现。 对于前期布局的投资者,减半正式实行之时便是利好预期兑现之时,在前期涨幅足够的情况下反而可以进行抛售。 部分投资者更是认为比特币价格在年后已经涨了几千没有,跌一千多美元也没什么。 关键阻力位表现疲软,部分“大户”开始激进做空 在突破一万美元关口后,比特币没有出现多头预想的暴涨行情,5月8日比特币对美元的报价就跌至9546美元左右。 在关键阻力位的疲软表现,使得市场信心受到了较大影响。分析师JOSEPH YOUNG称,当比特币价格在5月8日最初跌至$ 10,100时,这标志着一个关键阻力位的“拒绝”,并使BTC容易受到急剧回调。 JOSEPH称,此时,Whales(拥有大量比特币的个人)迅速采取行动出售比特币。随着Whales开始以9900美元的价格出售,这导致了一系列关于BitMEX和Binance Futures的长期合约清算,一小时内,(他们)清算了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多头头寸。 该分析师还提到,其实,几乎在确认比特币价格难以突破10200美元后,一些Whales就开始在主要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激烈地做空比特币了,包括币安期货、BitMEX、Derbit和OKEx在内的四大衍生品交易所的持仓量暴跌。而未平仓头寸的迅速下降意味着随着抛售压力的增强,导致期货市场中过度杠杆化的买方陷入了困境。 上述分析师提示,当许多新投资者因重大事件而进入市场时,就会为急剧的抛售打开市场。例如,在2016年区块奖励减半之后,随着交易员对卖出新闻的反应做出反应,比特币价格出现巨震,下跌了30%以上。 减半或带来矿机企业洗牌 近期,矿机市场喜忧参半,在比特币价格在减半预期下大涨的行情下,矿机十分受欢迎。 但在挖矿奖励减半后,比特币价格未能实现暴涨,挖矿者的收益将面临腰斩,矿机市场的格局将面临较大的改变。5月10日的暴跌,也为矿机厂商的未来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近期启动赴美IPO的亿邦国际,也在招股书里指出,比特币减半可能对公司带来风险,“随着比特币挖矿奖励的减少,比特币矿机的生产率可能会降低。” 亿邦国际还提到,目前公司尚不清楚市场会如何应对比特币减半。此外,减半发生后,比特币价格与挖矿行业经济回报的未来趋势也不明确。 鱼池数据显示,按近期币价与挖矿难度计算,在电价为0.25元/度时,蚂蚁S9矿机的日收益为14.23元,电费为7.8元,净收益为6.43元。 这意味着,如果比特币价格在“减半”后价格没有上涨,则在奖励减半后,蚂蚁S9的日收益将变成负数,逃不开被淘汰的命运。 (编辑:文静)
重启两年多以后,“逆周期因子”再次淡出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10月27日晚间,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近期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 10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贬206个基点,报6.7195。当天,在岸人民币对美元16:30收盘报6.7138,较上一交易日上涨19个基点。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境内确实出现了一些人民币升值情况下的顺周期“羊群效应”,这是要避免的。所以,有关部门释放了一系列政策信号,来引导市场预期。 谨防单边升值预期 今年5月底以来,美元持续走弱,中国国内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后迎来复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了持续升值,6月初至10月中旬,短短3个多月升值幅度接近6%。 10月12日,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降低企业远期售汇成本,对冲人民币升值预期。 10月21日,外汇局宣布近期将QD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新增约100亿美元。这一扩大境内金融市场开放的举措,也是为了引入更多资金流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此次宣布逆周期因子淡出同样是为了引导汇率预期,防止出现单边升值的预期。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始于2017年5月26日,目的是为了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它通常在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的时候用,防止出现单边贬值预期。 2018年初,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一波强势上涨,1月9日“逆周期因子”暂停使用。8个月后,随着市场出现一定顺周期性,“逆周期因子”重启。 对比上一次“逆周期因子”暂停使用,此次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在措辞方面略有不同。2018年1月9日晚,秘书处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计算“逆周期因子”的“逆周期系数”由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自行设定。而此次则是,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将陆续淡出使用。 这是否意味着,这一回“逆周期因子”将永远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中剔除?对此,管涛认为,不必过分解读字面的意义。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27日晚上的声明,描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即近期部分中间价报价行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该声明并不涉及未来“逆周期因子”是否使用。 勿赌单边走势 回顾过往“逆周期因子”出现和退出的时机,它往往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时出现,在升值时淡出。央行在此时出手,是否意味眼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水平已经到了“心理价位”?未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 “人民币汇改一直强调机制比水平更重要。因此,我个人理解,央行调控的不会是具体的点位,而可能是更加关心汇率水平变化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一些过度或异常的波动。比如,在升值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单边预期,有可能会造成外汇市场的供求失衡,进而影响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扭曲汇率价格信号。”管涛说。 2020年10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反复强调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在发布会上表示,近期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受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撑。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是相对温和的。 王春英说,未来人民币汇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和基本稳定。既充分认可国内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同时也高度关注各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使人民币保持有涨有跌、双向波动。 管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回顾2015年8月11日汇改以来这些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大开大合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从2017年年初到2018年3月底,历时15个月累计上涨了10%。而从2018年4月到10月,短短7个月又跌去10%,一度下跌至7附近。 外汇局有关数据显示,人民币的波动率在过去长期低于2%,现在是5%。今年以来,境内期权市场1年期隐含波动率平均水平在5%,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波幅是7.5%。 管涛认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基本面好就会支持人民币汇率走强,这是基本逻辑。而这些利好因素逐渐兑现后,如果没有新的利好支持,甚至出现新的利空,汇率回调的压力就有可能重新占上风,但我们很难去预测这个拐点什么时候出现。未来,人民币汇率是在均衡水平基础上,跌多了会涨、涨多了会跌,有涨有跌、大开大合的双向震荡走势。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不要去赌汇率的单边走势,要树立风险中性的意识。 “运用避险工具主动管理汇率风险,不是让你去赚钱或者让你少亏钱,而是借此用合适的工具和成本,把汇率波动给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然后按照已经锁定的成本和收益来安排企业的主业经营。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先抑后扬、大起大落的震荡走势,对企业是生动的汇率风险教育。”管涛说。
10月16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100点,报6.7200,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区间震荡。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7210、6.7142。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42个基点,报6.7332。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条件并不成熟。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不大可能呈现趋势性大幅升值,在区间内双向较大幅度波动的可能性较大。 连平称,中美经济的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差异,为未来一段时期美元进入贬值周期和人民币进入升值周期提供了重要条件,但这种局面的真正形成还需要其他相关条件的配合,目前看后者并不完全具备。
10月19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小幅上涨,逼近6.69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升破6.69关口。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6916、6.6877。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322个基点,报6.7010。 开源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为敩认为,短期人民币的升幅可能会有所放缓,市场可能会进入一个短时的外围复苏交易阶段,中国资产回报率的优势会出现阶段性减弱。将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中枢调到6.9左右。
郭德纲说如果我跟科学家争论火箭的燃料用汽油好还是煤油好科学家拿正眼瞧我一眼他就算输了。当然这也算科学家的另一种右派式傲慢,科学要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商学兵服务,科学家凭什么瞧不起丝毫不懂物理知识的但是充满爱国热情的人民群众和一些自以为学者的学者?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应该有国界。于是就抢占了爱国的道德高地,好像中国的火箭可以摆脱一般的物理学热力学原理可以按照有特色的动力学理论飞上天一样,任何质疑中国火箭的言论都会冠以不爱国甚至里应外合的“第五纵队”的名号。 社会科学也是一样。但社会科学与火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的门槛比较低,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拿货币经济学来说,读了几本充满臆想性质的畅销书(比如《货币战争》)就自以为掌握了世界货币体系的精髓洞若观火了货币博弈的实质,然后在自己的世界里各种臆想并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具有特色的货币经济学理论,然后拿着这把锤子四处“创造”钉子。更可怕可笑的是大声疾呼让国际结算占比不到3%、储备货币占比不到2%(最高到1.9%,大部分时间在1%左右)的人民币来取代相应占比超过40%、60%(最多到85%)的美元。爱国热情值得表扬,但爱国也要讲客观规律科学原理,最起码的要知己知彼吧。有些大声疾呼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完全替代美元的说得不客气有点当初大师兄刀枪不入的悲怆既视感。 图1 人民币结算份额与贸易份额地位严重不相称 图2 人民币全球储备货币份额占比更小 中国近当代史无数个教训表明,爱国这个事情最好的姿势是低调的实干,等基础搭牢了时机成熟了实力到位了自然水到渠成,不要还没准备好就厉害了我的国的战狼嚎叫暴露目标。真不知道这些人是爱国还是叛国。 当然,上面说的数据是静态的(截至今年上半年),还要看发展的走向和趋势:美元占比和地位相较过去的确一直在衰弱,人民币的地位的确在上升。但即使美元衰落、人民币上升的趋势持续了那么久(至少20年),两者的客观和现实差距依然巨大。认识到这一点——客观、理性的认识到现实差距——才是所谓“科学”的起点,才是所谓的真正的爱国、爱“人民币”,真正的从社会科学、金融学理性的视角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毕竟,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大地位与弱小的人民币地位不成比例(2019年中国贸易份额全球占比超过10%,但用人民币结算的份额不到3%)。 作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我们当然盼望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梦,但是正是我们真心想着中国经济好,人民币好,我们才需要正视现实,正确认识到差距,然后找到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一点点克服问题,一点点推进实践。而不是只会大声批评美元霸权,号召人民币应该脱钩美元独立自主,但却没有任何实质可行的方案。毕竟在国际贸易和货币市场上,硬通货才是硬道理。我们拿着人民币在国际结算市场上取代其它货币,对方就是不认我们能怎么办,难道也怨对方不讲政治不爱国? 不可否认,当前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确充满问题,甚至处在危机的边缘,也的确在利用其世界货币地位全球征收铸币税。但是要知道,现代法定信用货币的发行,实质上都是在征收铸币税。中国央行发现的人民币纸币、准备金等基础货币就不是征收“铸币税”吗,就不是用没有价值的纸张换取实在的商品和服务吗?看看货币史,从足值贵金属货币到不足值货币,最后到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铸币税是怎么演化的。但也恰恰是生产成本为零的纸币、法定信用货币,大大的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增长,使得经济摆脱了“贵金属货币供给量约束”下的通货紧缩问题,迈向了更快的经济增长和全球化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事实上扩大了美元的供给,但美元的供给是全球化发展的内生需求拉动的,所以我在上一篇文章里称“美元是全球化的结果”,这里的美元是指世界美元)。 但是,既然信用货币没有成本,央行能随便开动印钞机印吗?当然不能。货币供给是一回事,人家要不要用是另一回事,即货币需求约束。元朝,魏玛共和国,中华民国的经济、货币体系是如何崩溃的?你能随便拿着印钞机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薅羊毛吗?当然不能。对方也可以不用美元啊,为什么还要把美元做为重要的储备货币,以应对未来不时之需?比如储备三个月的进口额度的美元,以在特殊情况下购买粮食石油等紧缺物资以及还债。这些都是现实,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光喊着用美元外占来作为货币发行基础是帮着美元国际化,要去美元化,要让人民币结算和储备占主导有什么用?我们倒是想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国际市场愿意吗?在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可行吗?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货币经济学常识,那就是现代货币体系的主要供给者不是央行,而是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风控能力发放贷款,然后在负债端创造广义货币。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是基础货币的3—6倍,即所谓的货币乘数。只要银行放贷行为的背后有真实的实体经济活动,那么广义货币就是内生的、生产性的,非政府性质的商业银行发行的广义货币也不算是“铸币税”(除非用作财政支出)。这是早在一百多年前真实票据学说的观点。 那么通过经常顺差和资本账户进入中国的美元是美国央行美联储的基础货币,还是美国商业银行的广义货币呢?就这个问题问一下那些给别人扣第五纵队帽子的货币专家们,我保证他们一半人一头雾水,因为他们恐怕没有操作过实务,所以才充满了美国政府印钞全球征铸币税的臆想。事实上,除了美元现金,中国的离岸美元都是通过美国的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流入的(即人民银行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存款在美国的商业银行系统内)。离岸美元体系的“央行”并不是美联储而是美国的商业银行(想一下中银香港、工银香港等商业银行在香港离岸人民币中的“央行”角色)。当然,美国商行也需要美联储发行准备金作为基础,说是美联储印钞全球征收铸币税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是现代货币就是信用货币,既是资产又是债务(这是其类似量子的波粒二重性的复杂性),除了美元现金外其它的并不能完全认作为铸币税,毕竟你也可以拿着换回的外汇到美国、到国际市场上买实打实的商品和服务而畅行无阻。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由于国际贸易的长期不平衡,中国长期保持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导致大量美元流入。但美元并不是国内流通的法币,加上过去很长时间采用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大量美元现金(银行存款)和低息证券(美国国债)堆积在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人民银行又不得不在负债端发行基础货币,为了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又不得不行使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在20%以上),造成了大量的货币无效率窖藏(低息美元存款和国债,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也一方面费劲拉存款,另一方面又大量缴纳法定存)。这样就造成了很奇特的世界货币景观: 中国世界工厂以牺牲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的外汇,作为债权人以极低的利率(平均大约3%)借给美国政府、大型投行和跨国公司,美国投行和跨国公司又转过头来以FDI等形式享受较高的超国民待遇(地方招商引资对外资的政策优惠)重新将资本投入中国,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有人全口径估算年平均收益率高达18%),这显然是个“不公平”的投资和交易格局。所以中国长期保持对外净头寸为正但投资收益逆差的扭曲现象。 图3 中国长期对外净头寸为正但投资收益差额为负 这实际上是“经济大国、货币小国”形成的效率漏损。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按照国家自信的精神推进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如同我前面一篇文章《美国能有印钞机买下中国吗》讲到的,无论是2012年以来加快推动的人民币货币互换还是2015年旨在推动汇率自由浮动的811汇改,实际上分别是想从量和价上双管齐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事与愿违,当811汇改打开人民币大幅波动和贬值预期后,无论是货币互换还是香港、台湾的离岸人民币存款,都成了做空人民币的筹码(即拿到人民币头寸后立即在国际市场抛售换成美元)。最后不得不采取紧缩的政策通过海外的国有商业银行银行收回离岸人民币头寸以稳定离岸人民币汇率,导致国际市场上的人民币大量收缩,人民币国际化严重受阻。 图4 离岸人民币811汇改后大幅下降,人民币国际化受阻 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用人民币取代美元建立自己的内循环系统,并不是某些“学者”们臆想的那么简单。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国际上用人民币支付结算和作为价值贮藏货币职能的基础设施有没有?在这里,我说的基础设施并不是支付结算和记账托管的IT系统,而是一系列的与其它国家货币体系接轨的自由市场机制。因为你要做国际货币、世界货币,当然要建立与世界兼容的普遍货币规则体系。 美元的问题、美元隐含的危机(美元的新特里芬难题,即美元的主权性与国际性之间的矛盾),我一直在强调,那些批判我亲美崇美的“学者”们却视而不见。但问题是,如果美元崩溃,会换成谁来担当世界货币的重任,欧元?日元?它们好像也是危机重重。排到第六位才是人民币。但做世界货币就不需要成本吗?全球性的货币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汇兑的自由化,可以作为基准的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具有国际视野和准则意识的跨国金融机构和人才队伍,等等,这一切我们具备不具备?如果不具备,又如何让别人来心甘情愿用人民币?(用调研时一个海外金融机构的话来说,他们也想储备人民币债券,但是在风控系统内找不到对标的市场化的完整的收益率曲线)那些拿着纳税人钱的学者们,与其四处叫嚣寻找捉拿“第五纵队”,高喊人民币国际化但是没有具体解决方案,不如扎扎实实的研究我上面说的这些中性的技术问题。方为“爱国”。
机构: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将继续增强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10月19日人民币中间价报6.7010,上调322点,创去年4月18日以来新高。当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盘上扬报6.6935,较上一交易日涨47点,涨幅0.07%。 尽管央行日前已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有意为人民币过快升值降温,但在国内经济数据强劲复苏以及海外疫情前景未明的背景下,机构纷纷把握远期售汇准备金政策下调带来的汇率短期反弹机会释放结汇需求,推动人民币汇率走升。 从此前一周人民币汇率走势看,在岸人民币在美元指数回升的情况下有部分回落,而离岸人民币汇率仍保持持续上涨态势,整体而言,人民币汇率运行仍保持持稳基调。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锋日前表示,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上供求推动下有所升值是正常的,是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应有之意。 对于近期人民币“长红”走势,分析人士认为有多方面因素支撑。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一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的支撑;二是美元指数持续下跌,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货币出现了升值的走势;三是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的前景和人民币资产,国外资本持续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带动人民币的升值。 展望未来走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经济基本要素出发,长期汇率走向根本上仍取决于国家经济基本面,当前我国主要经济数据持续改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稳步复苏。与此同时,外围主要经济体受疫情反复发酵的影响,经济内生动力不足,考虑内外部经济修复进程错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应会呈稳中有升的双向波动格局。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中美之间货币政策的差异将继续支持人民币走强。但同时美元指数已接近阶段性底部,进一步走弱空间有限,人民币升值开始给国内出口企业带来压力。这些因素会抑制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基于这两方面原因,人民币还将维持偏强的双向波动格局”。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技术总监曹源源表示,短期内,在疫情防控和经济基本面占优的基础支撑,以及中美利差在中国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下趋于走阔等影响下,人民币仍有内在上行动力。整体来讲,当前的市场预期趋于理性将有助于人民币在合理水平保持均衡,并维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双向浮动格局。 “汇率还是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来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孙国锋指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