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下挫逾60点,失守6.83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区间震荡,逼近6.83关口。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8300、6.8317。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57个基点,报6.8319,升至2019年5月13日以来新高。 富邦华一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汪志远认为,伴随着美元走弱和全球风险情绪好转,人民币汇率有望持续升值。
近3个月,人民币大涨3500点,对美元升值近5%。截至北京时间9月2日下午记者发稿,美元/人民币报6.8282。 人民币本周以来持续走强。 9月2日,国际投行高盛重申中期对人民币的建设性看好观点。原因在于,即使在大涨之下,近期中国央行的逆周期调节因子幅度(CCA)也很小,显示央行并无干预人民币走强的意图。同时,中国出口复苏强劲,似乎并未受到升值影响。 在人民币相对升值的情况下,行业板块会受到什么影响?外债较高的航空业和港股究竟会否受到拉动?未来又是否需要关注美元反扑的风险? 国际投行重申看好人民币 事实上,除了高盛的最新表态,今年看跌美元是华尔街大行颇为一致的观点。美元指数自3月22日至今贬值近10%,中美利差维持在250个基点(BP)。荷兰银行(ING)认为,美国实际利率为负预计会持续更长时间,这种预期使得美元在未来几个月和几个季度相当缺乏吸引力。 近几周,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尤为迅速。8月初,人民币对美元报在6.98附近,随后人民币节节攀升,并在8月25日后正式突破6.9,并在此后的一周内迅速逼近6.8。高盛认为,较大的中美利差和美元的整体疲软是主因,并预计升值趋势将在未来12个月继续。 事实上,人民币的升值只是属于一种“补涨”。高盛提及,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显著升值,但自5月以来,人民币对CFETS一篮子货币已贬值0.8个百分点,与今年3月至4月的近期峰值相比,仍贬值逾1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人民币相较于其他货币(尤其是近期大涨的欧元)对美元的涨幅并不算非常显著,也不及部分亚洲货币。 补涨后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仍较弱。来源:高盛 此外,高盛称,与人民币升值的历史时期相比,近期逆周期因子的调节幅度仍然很小(即中间价并未因人民币涨势较大而被调弱)。近几个月来,中国出口超出预期,部分原因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市场份额上升。 几乎所有华尔街机构此前都提及,若非外部不确定性,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将更强,且最近的这波涨势也会更早到来。高盛此次提及,人民币似乎对与贸易有关的事件更加敏感。“尽管不确定仍可能攀升,但贸易协定今年看来仍将持续”。 9月1日,美元指数曾下探至91附近,但2日迅速反弹至92.5附近。也有观点认为,目前不可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大幅升值过度乐观。 一方面,若全球疫情反扑导致避险情绪重来,那么“美元荒”仍可能会重来。此外,德国商业银行新兴市场高级经济师周浩对记者称,人民币中期表现可能仍会承压。 此外,若欧元的反弹幅度不及预期,也可能会助涨美元升值,毕竟今年美元的走弱很大一部分归因于欧元走强。目前,欧元/美元在此前触及1.2的关键历史性点位后又回落至1.18附近。不过,高盛预计欧元/美元再度突破1.2的水平只是时间问题。欧元升值主要反映了欧元区经济前景的改善和该地区财政架构制度的建设性变革。因此,欧元走强在现阶段不太可能成为欧洲央行的重大担忧。 港股将跟随人民币走强? 就历史相关性来看,港股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显著,历史上美元走弱、人民币走强的时期,港股往往表现比较好。拉长周期看,2000年以来,美元指数与恒生指数走势的相关性为-0.32,意味着,美元走弱往往相伴着恒生指数走强。 港股走势同样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性较高。2015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17年、2018年11月到2019年4月、2019年10月到2020年1月期间明显升值,同期恒生指数均录得正收益。 这种相关性背后的逻辑在于,人民币升值往往对应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港股上市公司收入来源又主要是中国内地。同时,美元走弱时,全球风险偏好往往会回升,于是逐利的全球资金会流出美元资产、转而流入新兴市场来寻求高收益,港股自然也是新兴市场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时,国际资本不仅能够获得投资收益,也能够获得汇率升值的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今年港股的关注度毫不亚于A股,也是因为A-H溢价不断创下新高,港股估值优势凸显。截至9月2日,A-H溢价指数为142.15,创4年新高。尽管香港经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但新经济公司不断赶赴香港上市,优质在美中概股也加速在香港二次上市,这推动国际资本、南下资金大幅涌入香港,腾讯、美团点评、小米、中芯国际等公司受到了主流资金追捧。 过去4年的A-H溢价。来源:通联数据 有观点提及,从过去5年的走势来看,人民币升值同港股盈利复苏基本同步,说明推动港股力量的本质还是盈利改善的预期。但本轮人民币升值并未伴随港股盈利上修,甚至由于疫情,部分行业还出现下修的情况。随着财报季临近尾声,叠加下半年中国经济弱复苏的趋势较为确定,港股盈利预期开始企稳。美元走弱、人民币走强、从而导致港股上涨的历史逻辑有望重现。 航空、造纸业受益于弱美元? 就具体行业来看,中国航空、造纸均为人民币升值的受益板块。 航空公司外币负债比例高,它们有大量航空器材融资租赁负债,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费用和本金。因此,人民币升值会造成一次性的汇兑收益。 不过,今年影响航空业的因素除了汇率,还有疫情下旅游业等复苏的情况。根据中报,上半年航空公司亏损继续扩大。但随着疫情基本受控,中国民航业已率先复苏,业绩亏损逐月减少。根据民航局数据,上半年全行业累计共亏损740亿元,其中二季度整体亏损342.5亿元,较一季度亏损减少38.5亿元。 那么目前航空复苏处于什么位置?兴业证券表示,航司盈利复苏有三个关键拐点:第一是起飞拐点,即航班量回升,价格随之回升已覆盖变动成本(油料、工资、维修、起降),中国4月其实就已迈过这一拐点,航班量从4月底的3成迅速升至6月的8成;第二个拐点是盈利拐点,即需求继续上升,价格覆盖全成本,各大航司的客座率目前均已回到70%以上,票价开始上升,此时基本扭亏为盈(平均客座率达70%-80%),对应单机盈利为400万/架/年;第三个拐点是弹性拐点,即需求高于预期,航司开始主动提价,此时客座率平均达80-90%以上。目前各大航企客座率均已回到70%以上,即达到第二个盈利拐点,基本实现扭亏为盈。7月,南航、东航、国航平均客座率分别为72.52%,72.28%,71.7%;吉祥航空、春秋航空、海航控股分别为74.61%、82.06%、77.27%。不过,国际航协预计,全球航空客运量至少在2024年才能恢复常态。 此外,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纸浆进口国,造纸行业也成为我国第三大用汇行业。人民币升值不仅能降低造纸行业进口原材料的实际价格,也可减少进口机器设备的成本及造纸企业现有的外债偿还成本。
9月2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回落逾80点,失守6.83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区间震荡,在6.83附近波动。截至9点35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8304、6.8317。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22个基点,报6.8376,升至2019年5月14日以来最高。 平安证券研究所宏观组认为,从长周期来看,2020年可能是美元指数从牛转熊的转折之年,未来或将继续下行。从短期来看,美元指数经历了7月和8月的快速下行,短期或有反弹的风险。该团队认为,若短期美元存在一定反弹,对人民币汇率影响也较为有限。
据9月2日消息,9月1日,人民币汇率在在岸和离岸市场一度升破6.84、6.83、6.82三道关口,双双刷新逾一年以来新高。截至昨日21时发稿,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报6.8164、6.8247。 这波始于5月末的人民币升值大浪,已经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蹿升了超过3500个点。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却迭创新低。截至昨日晚间发稿,美元指数下跌0.34%,报91.87,为2018年5月以来首次下探92关口。 在人民币稳健“底色”支撑下,巨量新增资金有望进入中国市场。渣打中国发布最新报告称,9月24日,富时罗素将公布其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的年度评估结果,预计中国国债有八成可能会被纳入其中。一旦成功纳入,理论上将会带来1400亿美元至1700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
人民币汇率最近重回“6时代”。 当然,如果没有疫情这事儿的话,倒不是什么大新闻。去年8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没能守住“7”关口,创下历史新高逼近7.20的位置,接着就是一轮反弹,在今年1月底回到了6.86。 疫情蔓延,全球的资产都受到了冲击,纷纷贬值,美国在“懂王”的运筹帷幄之下尤其凄惨。但没办法,矮子里面挑高个儿,美元总归还是第一位的世界货币,自然就成了避险的最佳选择,人民币也因此被抛弃,5月底一度跌至7.18。 现在形势企稳,这一指标也回归了正常水平。 截至今日,在岸人民币汇率收复6.82关口,创下近16个月的新高,离岸人民币汇率的最新报价也升至6.8215。 数据来源:英为财情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的反弹并不局限于对美元。整个8月,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都在持续走高,8月末为92.79,比前一个月上涨1.5%,已经回到了年初的水平线上。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剔除黑天鹅的影响,现在算是续上了7个月前的走势。 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大概梳理一下,其实主要还是这三点:美元走弱、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中美利差持续走高。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细看。 美元走弱,跌破92 3月份的时候,海外闹了一波“美元荒”,直接把美元指数抬到了103点,比4年前特朗普当选带起的一波高潮只低了0.8个点。 后面的事大家大概也都了解,不多说。 单看结果,美联储联合联邦政府大把大把地撒钱,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4万亿扩大至7万亿美元;政府赤字突破2.8万亿美元,刷新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甚至在9月底还会达到3.7万亿美元。 美元流动性从不足过渡到充裕、泛滥,不但抹平了国际市场上的需求缺口,还把美元扔进了泥潭。 不过,供过于求只是外部因素,真正砸低美元的还是经济问题。根本上来说,一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该国货币的内在价值,美元的价值也和它的GDP挂钩。经济重启失败后,美国二季度GDP萎缩幅度达到31.7%,又创了个历史记录。 数据来源:Trading Economics 经济严重下滑,大量印钞,加上欧元追高,内外承压之下美元价值一跌再跌,3月份至今已经跌了9%,跌破92点,现在维持在91.8附近。6月底的时候,市场还有预警说未来几年美元指数或许会跌落35%,大概落在60点的位置。 数据来源:Wind 而现在美联储又放了个大招:平均目标通胀制。这意味着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长期的低利率大概是联邦政府的救命稻草,但确确实实又捅了美元一刀。(详见:《美联储再一次妥协》) 保大还是保小,对美联储来说,似乎也没得选。 风景这边独好 虽说汇率这东西是相对而言的,美元走弱打开了利好空间,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总归还是中国经济的底子好,人民币才有走强的支撑点。 在全球经济纷纷刷新反向历史记录的时候,中国这边一枝独秀,率先从疫情中恢复过来,二季度GDP正向增长3.2%,并且预计下半年GDP会在6%左右,基本和往年增速一致。 数据来源:Trading Economics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经济展望》中将中国列为今年唯一可能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季度刚接过棒,就更加坚定了这一观点:7、8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都达到了51%,连续6个月在临界点以上,表明经济正在持续扩张。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工业和制造业在6月份的时候,一些重要领域就恢复到和去年大体相当的位置,但是非制造业还是比较困难。现在看这两个月,非制造业正在迅速地回升,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整个经济的结构更趋向均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这独一份的优势显得更加亮眼,此消彼长之下,人名币自然就更加坚挺。 接近翻倍的中美利差 过去整个8月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从未间断,放水不停,三周内累计操作量(非净投放)已经达到2.67万亿。加之月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资金利率下行,7天回购利率目前已经降至2.2022%。 但这样迅猛的流动性投放并没有阻挡多方的看好,其中最重要的点就是——中美息差。 4月份起,国债触底反弹,十年期国债利率目前已回到3.061%的位置;另一边,美国因为开启无限QE模式,国债利率断崖式下跌,十年期国债从年初的1.75%直接下滑至0.711%,短期国债更是惨不忍睹,一年期的只剩下0.122%。 数据来源:英为财情 两相比较,上半年中美利差不断扩大。到今天为止,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为235个基点,与年初相比扩大了108个基点。 数据来源:英为财情 这么大的套利空间,吸引了大量的资金进场。6月份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人民币债券增长了27.23%,7月末持券总额为2.67万亿元人民币,比6月末增加1650亿元人民币,持有量占中国债券市场余额的2.8%。 与此同时,A股市场也有大量外来资金流入,6月份境外资金持股同比增长49.14%。 8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发行300亿元的人民币央行票据,市场投标总量接近发行量的2.1倍,人民币资产在境外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当然这其中主要还是看好中国经济。 国内金融资产走俏,而海外资金流入时要走个换汇的流程,需求端一下子起来了,覆盖掉增加的流动性供给还绰绰有余,因此刺激人民币升值。 小结 总的来说,这轮汇率的回调属于理所当然。 短期来看,无论是美联储的水还是所谓的平均通胀目标制,都会推着美元继续走弱,欧元那边给的压力也不小。 同时,中国经济抢跑是一大招牌,加上美国实际收益率偏低,为人民币汇率继续上探提供了更大的背景。 但人民币升值过多也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说出口、外汇储备的价值等等,虽然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机制愈发完善,但其实仍然需要官方的调控。所以结合以往的走势来看,除非美国自己作死或者大选爆雷,人民币汇率很难突破6.60的位置。
毫无疑问,作为战后连续在任时间最长的日本首相,在其接近8年之久的第二次执政(2012年12月26日至今)期间,安倍晋三改变了日本最高领导层变动频繁、穷于应付政争、无暇顾及国家长远大计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以其“安倍经济学”实现了以本币计价的日本经济较长时间增长,这是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20余年里日本少有的成就。但从全球背景上考察,安倍未能扭转日本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份额、地位持续显著下降的趋势;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如何自我定位才最符合日本的长期根本利益,从安倍到他之后的日本执政者,都面临这一无可逃避的历史性抉择。 我总是记不住日本首相的名字,因为上午和下午经常不是同一个人——巴西时任总统卢拉2009年一句戏言,道破了最高领导层频繁易人、首相任期大幅度缩短给日本造成的困境;而这种19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现象,正是2012年12月26日安倍第二次出任首相时不得不面对的首要挑战。 笔者统计,从1987年11月6日竹下登就任首相至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晋三第二次就任首相,历时25年,日本便更换了23任、17名首相,平均每人次任职不足一年半,任职最短的宇野宗佑(1989年6月3日至1989年8月10日任职)和羽田孜(1994年4月28日至1994年6月30日任职)任职都只有两个月左右。自2006年9月小泉纯一郎卸任以来,日本首相“短命”现象变本加厉,接连出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晋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任职均不足一年便黯然去职,2010年6月28日就任的菅直人若非遇上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导致政争暂时中止,多半也会任职不足一年就去职。日本国民一次又一次希望能得到一个稳定的政府,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在相当程度上,当时的日本事实上已经处于无领导状态,犹如一个没有大脑的人,一艘没有船长的航船,其状态比明神宗万历晚年多年不上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局面下,全世界都对日本首相频频易人习以为常;而没有一个稳定的领导核心,任何国家都绝无可能开辟新路。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成功实现长期执政,安倍至少在这近8年里成功改变了日本的“无船长航船”状态,使得日本得以摆脱频繁的政府更迭而静下心来开展一些必要的经济社会建设。通过实施安倍经济学,以本币计价,日本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就业上升与股市上涨。虽然安倍经济学实施至今,带来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难以退出、财政健全化遥遥无期等负面后果,但解决了日本当时迫在眉睫的经济问题,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振作了日本国民的精神状态。 尽管如此,安倍经济学的上述政绩是局限于日本国内与自己纵向比较而取得的,其经济和人均收入增长也是以日元计价而实现的;若在全球背景上考察,以美元计价,我们可以看到,安倍未能扭转日本经济占全球份额不断萎缩、人均GDP低于高收入国家群体平均水平的局面: 1995年,以美元现价计算的日本名义GDP达到53355.8亿美元的最高峰,是年日本人均GDP为42536.17美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实际GDP占全世界7.531%,[1]这是二战以来、甚至很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日本经济占全球份额的最高峰 2000年,日本实际GDP占全世界6.524%,人均GDP为37301美元,虽然低于1995年水平一成多,但比该年世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群体人均GDP(22129美元)高出六成以上。 2012年12月26日,安倍出任首相,这一年日本实际GDP占全世界4.581%,人均GDP为46720美元,仍比该年世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群体人均GDP(38182美元)高出两成多。 2013年,日本实际GDP占全世界4.497%,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就暴跌17.5%,落到38551.51美元,低于该年世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群体人均GDP(39116美元)。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标准衡量,这个19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中公认的“经济优等生”从这一年起全面滑落至“差生”行列,从此未能扭转人均GDP低于世行定义高收入国家群体人均GDP局面。 2015年,日本实际GDP占全世界份额继续下降到4.243%,该年日本人均GDP(32478.90美元)比2000年低13%,是安倍这近8年执政期间的最低点。 到2019年,日本实际GDP占全世界份额下降到3.796%,比2012年占比下降0.785个百分点;该年日本人均GDP(43044.98美元)虽然高于2015年,但仍比2000年低8%。2018年日本人均GDP为41550.89美元,仍然低于当年世行定义高收入国家群体人均GDP(44787美元)。 从产业、科技视角考察,在这几年里,日本同样未能扭转地位相对下降的趋势。有鉴于此,如果说安倍执政这近8年不失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的“盛世”,它也更近似中国的“康乾盛世”,而非“文景之治”、“贞观之治”。 一个国家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国能否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正确自我定位;作为与日本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对日本对外政策的走向也尤为关心。在中国晚明时期,凭借人口增长、生产力进步和全面开发银产量占全世界1/3的石见银山,日本综合国力全球排行一度攀上其在古代史上的顶峰: 人口在当时的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大明王朝和印度莫卧儿帝国,军队战力强劲堪比一战、二战时期的德军,财富充盈堪比今日之海合会诸国总和,…… 如此资源,如能善加利用,日本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必然比现在要高出许多。然而,丰臣秀吉错误地选择了与中国对抗之路,导致当时日本迅速从其国际地位颠覆跌落。今天,面对本国经济全球地位下降的趋势,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还看不到彻底扭转的可能,要实现日本长期根本利益最大化,尤其需要日本执政者对本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定位作出明智的抉择。 [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本文原发于新京报
9月1日,人民币汇率在在岸和离岸市场一度升破6.84、6.83、6.82三道关口,双双刷新逾一年以来新高。截至昨日21时发稿,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报6.8164、6.8247。 这波始于5月末的人民币升值大浪,已经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蹿升了超过3500个点。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却迭创新低。截至昨日晚间发稿,美元指数下跌0.34%,报91.87,为2018年5月以来首次下探92关口。 在人民币稳健“底色”支撑下,巨量新增资金有望进入中国市场。渣打中国发布最新报告称,9月24日,富时罗素将公布其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的年度评估结果,预计中国国债有八成可能会被纳入其中。一旦成功纳入,理论上将会带来1400亿美元至1700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 人民币升值加速 万亿资金“向东流” 昨日盘中,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最高分别触及6.8100、6.8141,双双升破6.82关口,也刷新了去年5月以来的新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基本面相对占优构成了人民币汇率稳步上行的坚实“基座”。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说,一方面,8月份中国经济稳步复苏,贸易顺差、直接投资净额可能保持小幅正增长,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形成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受中美利差走阔推动,外资不断流入,推升人民币汇率走高。 9月1日,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高达235个基点。债券通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累计持有中国债券2.67万亿元,较6月末增加1650亿元,持有量占中国债券市场余额的2.8%。 “人民币涨势迅猛,表明市场对中国资产的需求不断上升,这也带动中国股市跑赢亚洲其他市场。”FXTM富拓市场分析师陈忠汉分析,在亚洲主要股指中,上证综指今年迄今累计上涨近12%,表现领先。同期,MSCI亚太指数涨幅仅略高于1%。 资金仍有望源源不断流入。渣打中国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全球大概有2.5万亿美元至3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在跟踪WGBI指数,中国国债一旦纳入该指数,按中国债券在该指数中的比重5.7%预计,理论上可以带来1400亿美元至1700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 报告还称,随着人民币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全球储备资产多样化以及人民币资产逐步纳入全球债券指数,外国资金有望加速流入中国债券市场。预计2020年全年,资金流入额为8000亿元至1万亿元人民币;2021年,这个数字有望升至1万亿元至1.2万亿元人民币。 美元指数跌势难改 在人民币稳步上行并挑战新高的“跷跷板”另一头,美元指数正在加速回落。 受美联储宣布的新政策框架压制,美元指数反弹之路“一片泥泞”。9月1日,美元指数下破92关口,创下28个月以来最低。此前,美元指数已经连跌4个月。 日前,美联储宣布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里程碑式”的调整,强调就业并引入平均通胀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美联储将实施更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利空美元。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长期来看,即使美国通胀抬升,短期利率可能都会被锚定在零利率附近,这对美元汇率是个中长期利空。 美国银行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逾36%受访基金经理认为,沽空美元将是下半年最具胜算的外汇套利交易之一。报告表示,相比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因疫情反复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其他经济体疫情防控效果更好、经济复苏前景更佳,吸引全球资本更愿意投资非美货币资产。 外汇市场结汇意愿渐浓 人民币汇率涨势强劲、美元指数“跌跌不休”,让外汇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方式逐渐呈现新特点:结汇需求正在加速释放。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汇率及本地市场策略主管季天鹤观察到,自8月下旬以来,市场购汇盘逐渐减少,尤其是在上周人民币汇率突破关键点位6.90之后,实需交易的出口商处于加速结汇阶段。 结汇需求的集中释放,仍然有望带动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高。 “未来人民币超预期升破6.6,可能来自于企业大规模结汇或美元指数超预期下行。”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6.75附近形成新的中枢,上限为6.6、下限为6.9。 当然,升值预期中还是存在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既有可能因为美元的下跌和自身趋势的强化而进一步升向6.70一带,也有可能因为美元的短期反弹而出现技术性回抽。”李刘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