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综合来看,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完全继承了“十四五”《建议》核心精神。本次会议提出了8项明年重点工作,我们将其归纳为“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安全”、“扩大消费”、“反垄断”、“规范房地产市场”、“节能减排”5大新内容。并带来三大领域投资机会: 一是当前我国科技的“卡脖子”领域,例如半导体制造、航空工业、精密机械、生物种业等领域。明年政府财政上将加大对于上述领域的科研投入与企业扶持力度,而“举国体制”则将促进相关科研难题的攻关,有利于国产企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进口替代。 二是节能减排领域,包括风能、光伏、电池等新能源板块与林业经济。为了完成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发电占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需要有飞跃式的提升,意味着新能源企业业绩的显著增长。另外植树造林等“国土绿化”行动,也将带来林业需求。 三是扩大消费领域,包括汽车、家电、免税板块。明年汽车限购放宽、家电下乡或可期待,中高端商品减税、免税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汽车、家电生产商与免税相关企业。 但在另一方面,明年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将不利于平台型互联网企业、长租公寓的经营。同时节能减排工作强力推进,下游需求缩小,将不利于煤炭等传统能源企业的收入抬升,投资者需要对上述板块有所警惕。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风险,政策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1、事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 2、总体方向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总的来看,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是对11月份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重磅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进一步细化和安排,与《建议》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在经济政策总体基调上,相比于2019年,今年的会议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具体来看: 2.1 经济形式判断 经济形势方面,中央对于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由去年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大”,转变为“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今年全球疫情爆发后,由于我国防控工作及时有效,疫情得到有力控制,使得经济信心率先恢复,消费、投资增速转负为正;同时“世界工厂”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外贸出口强劲增长。诸多因素推动下,“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绩值得肯定。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复苏是“不平衡不稳定”的。例如在消费端,线上消费得益于疫情因素,迅速从底部反弹。而线下消费、服务类消费则仍显疲软,11月餐饮收入同比依然未能转正。 复苏的同时,潜在风险也在聚集。在内部,政府与企业杠杆率大幅抬升,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显现。在外部,海外国家依然深陷疫情泥潭,外需不稳定。同时明年疫苗普及、疫情结束后,海外国家复工复产,对我国出口型产业的竞争冲击也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尽管经过换届选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继续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外部挑战依然严峻。 2.2 发展理念 基于我国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会议强调明年继续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坚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建议》保持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在“供给侧改革”之外,新提出了“需求侧管理”的想法,而与一周前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提出的“需求侧改革”的表述已经有所不同。 “需求侧管理”一词,首提于11月25日刘鹤副总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意味着全面促进消费,同时优化投资结构,改变消费在我国经济中占比过低的现状。 促进消费,首先要调节收入分配结构,“藏富于民”,提升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合理利用税收等分配工具,提升劳动收入占比,同时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三是要培育新消费,加强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 可以看到,相比于“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改革”牵扯的范围更广大,任务更艰巨,因此本次会议表述从“改革”到“管理”的转变,或意味着未来相关改革政策将更加稳步落地,不急于求成。 2.3 宏观政策 会议认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去年的表述完全一致。近期市场上对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收紧有较多讨论,本次会议认为,考虑到未来经济面临的较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宏观政策“不急转弯”,“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财政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在财政资金具体投向上,会议提出“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综合来看,明年财政对于科技创新、新基建、公共服务消费的投入将有所增加。但受制于政府的有限财力,同时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传统基建项目的投入将继续弱化。 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由于疫情原因,今年前三季度实体部门杠杆率较2019年底增长24.7%,防范债务违约风险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因此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已经发生明显转向。展望2021年,中国名义GDP增速将位于10%左右,考虑到稳定宏观杠杆率的要求,并结合今年低基数因素,我们判断社融增速应大致位于12%左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今年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的现状,会议提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预计后续将有更多抑制人民币过快升值的政策出台。 3、明年重点工作 本次会议提出了8项明年重点工作,我们将其归纳为“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安全”、“扩大消费”、“反垄断”、“规范房地产市场”、“节能减排”5大新内容。具体来看: 3.1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安全 “十四五”《建议》中,将科技创新与保障产业链安全两项,置于下阶段重点工作的第一、第二位。本次会议完全承接了《建议》精神,对科技创新该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会议要求,针对当前中国科技、产业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问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具体科研项目上“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预计国家对于科研型院校的经费拨款将有明显增加。 其中,会议特别重视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将利好半导体制造、航空工业、精密机械等“卡脖子”领域。 另外,会议强调生物、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加强种子库建设”、“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3.2 扩大消费 扩大内需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必经之路,居民消费则是核心。会议认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过去高校盲目扩招、升级,部分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挤压了职业技术教育空间。本次会议要求“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可能预示着对当前大学扩招的趋势进行重新评估,并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匹配市场招聘需求。 另外,会议首提“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大城市汽车限购放宽值得期待,同时中高档商品降税、免税范围也有望扩大。同时会议要求“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或预示着新一轮商品下乡补贴。 3.3 反垄断 过去几年,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迅猛发展,部分企业先以烧钱为手段“低价竞争”,形成垄断后逐步提价,并不时做出“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等损害消费者、小商家利益的行为。 本次会议特别点名上述“平台型企业”,要求“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预计后续将有更多反垄断法律法规出台,对于已成规模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将有较大不利影响。 3.4 规范房地产市场 本次会议继续“房住不炒”的总体定位,与去年相同,但用了更多篇幅强调“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会议要求进一步推进“租购同权”,同时“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意味着明年公租房建设与供应将明显提速。 针对近期长租公寓暴雷,损害租户与房东权益的问题,会议提出“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整顿租赁市场秩序”,长租公寓市场将迎来政府的严格管控与清理。 3.5 节能减排 将比于2019年会议强调“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的会议将环保焦点由“治污”转向“减排”。 近期,领导人在国际会议上郑重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达到此目标,未来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风能、光伏、电池等新能源板块将受益。会议要求“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将对煤炭采掘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会议要求“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利好林业经济。 4、总结 综合来看,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完全继承了“十四五”《建议》核心精神,对明年的经济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并带来三大领域投资机会: 一是当前我国科技的“卡脖子”领域,例如半导体制造、航空工业、精密机械、生物种业等领域。明年政府财政上将加大对于上述领域的科研投入与企业扶持力度,而“举国体制”则将促进相关科研难题的攻关,有利于国产企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进口替代。 二是节能减排领域,包括风能、光伏、电池等新能源板块与林业经济。为了完成2030年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发电占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需要有飞跃式的提升,意味着新能源企业业绩的显著增长。另外植树造林等“国土绿化”行动,也将带来林业需求。 三是扩大消费领域,包括汽车、家电、免税板块。明年汽车限购放宽、家电下乡或可期待,中高端商品减税、免税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汽车、家电生产商与免税相关企业。 但在另一方面,明年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将不利于平台型互联网企业、长租公寓的经营。同时节能减排工作强力推进,下游需求缩小,将不利于煤炭等传统能源企业的收入抬升,投资者需要对上述板块有所警惕。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风险,政策不及预期。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0年,定调202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会议的公报透露出八个主要的政策信号。 一、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 中国经济在疫情的冲击下,一季度增速-6.8%,二季度反弹至3.2%,三季度4.9%,前三个季度增长0.7%,预计四季度增速在6%左右。全年增速接近2%。虽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年度增长,并因此导致以前制定的到2020年GDP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差一点点没有实现,但也完成了97%,算基本实现。 但考虑到今年是千年不遇的疫情,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可能以负增长收官的情况下,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值得肯定。 二、以“双循环”为核心的新发展格局明年启动。 2020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新”为典型特征,以高质量为特征,以供给侧为主线的新周期正式启动。会议没有提明年经济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特别强调要有“新气象”,这里的新气象,毫无悬念就是为“双循环”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格局勾画出具体的路线图。 最大的看点是在强调供给侧的同时,也强调需求侧改革,并强调深化改革开放的内生动力,强调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首次提出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头号任务。 2021年,是真正贯彻创新驱动的关键之年。要开始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首次提出“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提出提法建设国际和区域创新中心。对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并重,提出鼓励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 四、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被确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这一点非常重要。改革开放40年,笔者认为,中国最值钱的就是全球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美国最想颠覆的也是这个体系,确保这个体系的安全是“双循环”的基础和前提。首次提出要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提出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五、提出扩内需的有效制度安排和具体的路线图。 内需既包括消费需求,又包括投资需求。在消费需求上提出“扩中产”的收入分配改革计划,提出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主要针对汽车)。投资消费主要提出要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力。推动中国的数字化进程。 六、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成为2021的八大重点工作。 虽然在不久前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明年中国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工作。这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这意味着,互联网巨头的事很大。而且用了极大的篇幅谈这个问题。 一是提出要健全数字规则;二是要完善平台反垄断规定;三是特别强调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所指非常明显。 2021年,互联网巨头疯狂扩张,跑马圈地,无序竞争,恶性补贴的日子结束了。互联网金融在监管外悠闲自在的日子也结束了。 七、把解决大城市的住房问题单独列为重点工作,并视之为“突出问题”。 过去的每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房地产,是在民生部分用极小的字数为房地产政策定基本基调。这次把大城市的住房问题单独列出来,这也是第一次。在强调“房住不炒”的同时,特别强调了租赁住房的发展问题,这意味着,撬动租赁市场,加强租赁房的制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将会成为明年房地产问题的重点: 一是提出加快完善长租政策; 二是提出要逐步实现“租售同权”; 三是提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倾斜。 明年将是租赁房发展的真正元年。 八、定调明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特别强调政策“不急转弯”。财政政策要增强国家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是新的提法,预计在重大科技攻关力度上政府投入会明显加大。货币政策提出“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提法。 总结一下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的很多提法很新颖,问题针对性强,但又极其注重战略思维。会议无论是在大的战略方针,还是重点工作上,都坚持“长期主义”,为中国经济换挡换心奠定基础。会议公报没有一个具体的短期指标,静下心来,为解决很多战略性的、长期性的问题营造环境的意味特别明显。这的确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中央经济会议。 期待2021!
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扩大内需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在肯定目前已取得的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内外部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会议提出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认为政府可能不会设定明年GDP增速的具体目标。正如我们所期,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内需,还特别提出要注重“需求侧”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以及“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投资方面,会议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投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参见《2021-22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政策正常化,但不会急转弯 会议强调要保持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并没有提出宽松政策快速退出或去杠杆的显性要求。不过,会议仍明确传达出明年宏观政策要逐步正常化的信号,但同时要求政策操作“不急转弯”。会议将财政政策的表述调整为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并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我们预计明年官方预算赤字率会下降,不会发行特别国债,并降低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新增额度。会议将货币政策的表述调整为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并要求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以及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我们预计明年央行可能在下半年小幅上调政策利率,信贷增速放缓至10.8%,宏观杠杆率略有回落。值得注意的是,明年政策调整和去杠杆的力度相比2017-18年可能会温和得多,因此对经济的影响也较为有限。 防风险、反垄断、发展租赁住房市场 会议多次提到“防风险”,包括强调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以及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我们认为明年银行的不良贷款可能会有所上行,企业违约可能会增加。此外,会议还明确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会议指出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但要依法规范发展。政府计划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此外,会议重申房住不抄,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市场。我们预计明年政府对开发商融资的监管依然会偏紧,整体房地产活动可能会承压。 创新与自主可控;碳达峰与碳中和 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其重点包括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以及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我们预计拜登上任后美国会维持目前对中国在高科技和关键零部件获取的限制,中国也会继续增加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资。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会议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未来几年政府可能加速推进一些结构性调整,比如继续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见《十九届五中全会宏观解读》、《十四五规划有何可期?》)。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2021年政府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政策基调。和往年一样,本次会议未公布经济增长等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应会在明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正式公布。 经济工作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扩大内需 在不确定性当中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内外部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会议要求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强调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比如稳就业、保民生等)。明年中国经济在低基数推动下有望迎来强劲的周期性反弹,我们认为政府对实现较快经济增长抱有信心,会更关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防控风险。考虑到今年低基数的显著扰动,而且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明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可能也会像今年一样不设定具体的GDP增速目标。不过,政府可能会明确提出较高的新增城镇就业目标。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如我们所期,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科技创新,同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会议特别提出要在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会议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同时要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我们认为可能包括汽车限购等),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以及“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包括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针对投资,政府要求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包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投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政策正常化,但不会急转弯 政策宽松退坡,但要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会议指出要保持政策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并没有提出宽松政策快速退出或去杠杆的显性要求。不过,会议仍明确传达出明年政策正常化的信号,比如要求政策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和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会议特别提出政策操作“不急转弯”,表明政策的正常化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财政政策:会议要求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而2020年两会的表述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这表明明年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可能会有所减弱,特别是考虑到今年的大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将在年底到期(瑞银证券估算规模为2.5-3万亿)。朝前看,我们预计明年官方预算赤字率会降到3%或以下(今年为3.7%;权责发生制),不会发行特别国债(今年发行了1万亿),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新增额度可能下降到3万亿左右(今年为3.75万亿)。不过,财政政策收紧对经济的影响应该有限,因为财政整顿主要体现在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到期,而其乘数效应本身较为有限。 货币和信贷政策:会议将货币政策的表述从两会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调整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此外,政府还要求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与之对应,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而两会时的表述为货币信贷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些都明确指向货币信贷政策的正常化。我们预计明年流动性环境会相对偏紧,明年下半年央行可能小幅上调政策利率,信贷增速可能会放缓到10.8%(今年11月为13.7%)。基于此,我们预计明年中国整体非金融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可能会在今年上升25个百分点后下降2个百分点。不过,虽然明年杠杆率可能下降,但我们认为政策调整和去杠杆的力度相比2017-18年会温和得多。 防风险,反垄断。会议多次提到防风险,部分反映出疫情相关的不确定性犹存,同时也体现出政策将逐步正常化。具体来看,会议强调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以及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实际上,随着部分宽松政策的退出(比如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于明年一季度末到期)、再加上融资环境收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会有所上行,企业违约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国企和中小微企业相关债务。此外,会议还明确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而近期政府也已加强了对互联网巨头的监管(尤其是涉足金融领域的企业)。具体而言,会议指出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但要依法规范发展。政府计划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房地产政策聚焦租赁市场。会议重申房住不抄,同时重点提出发展租赁住房市场,以此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具体来看,土地供应可能会更多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同时,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可能会逐步具有同等权利。虽然会议并未明确提及私有住房市场,但我们预计明年政府对开发商融资的监管依然会偏紧,而且更多城市的房地产政策可能会有所收紧,这将令房地产活动承压。不过,居民收入反弹、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等应能缓解部分下行压力。整体而言,我们预计明年房地产销售面积下降1-3%、新开工面积下降3-5%、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至1-3%。对于后者,老旧小区改造应能部分抵消开发商融资收紧的影响。 科技创新、碳中和、改革开放 首当其冲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自主可控能力。会议明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包括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我们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在科技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对华态度可能依然偏强硬,拜登上任后可能会维持目前美国对中国在高科技和关键零部件获取上的限制。不过,我们相信中国会继续显著增加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强调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会议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与之对应,我们预计未来几年政府可能在能源领域加速推进一些新的举措和结构性调整,比如继续显著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19年为15.3%,2030年目标为25%),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过去两年,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已明显提速,尤其是金融服务领域和资本市场。会议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并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此外,我们预计政府可能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同时鼓励外资进入更多行业和国内市场。明年中国股票和债券进一步纳入全球基准指数、国债收益率依然可观,这都应有助于吸引更多境外证券投资流入,事实上近期相关流入规模已大幅增加。改革方面,会议重点强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
摘要 【李迅雷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宏观政策的八大看点】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与一周前的政治局会议的内容相比,对明年的国内外形势预判更谨慎,政策的指向更加积极明朗,任务部署更加全面和细致。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内需和强化科技这两大战略作为稳增长的支撑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与一周前的政治局会议的内容相比,对明年的国内外形势预判更谨慎,政策的指向更加积极明朗,任务部署更加全面和细致。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内需和强化科技这两大战略作为稳增长的支撑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一、政策不会急转弯,明年稳增长有保障 会议指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对我国今年防疫和经济工作的肯定。我国最早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由于疫情防控封锁,经济活动趋于停滞,1季度GDP增速仅为-6.8%,在主要经济体中最低。但也得益于有效的防控隔离措施,疫情快速得到控制,复产复工得以迅速推进,我国经济也随之持续修复,三季度增速已经达到4.9%,在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 会议同时强调,“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虽然经济在持续修复,但驱动经济修复的主要动力在投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同比的拉动为-2.4%,处于历史低位,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同比的拉动则达到3%。而固定资产投资中又属地产投资最为强劲,前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6%,房地产投资增速达到了6.8%。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来看,如果把地产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考虑在内,二季度房地产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60%,三季度仍然接近50%。 消费对经济支持作用有限,经济持续上行的动能不足。前三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仅为2.4%,而疫情发生前增速均值在8%左右,这意味着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从融资结构来看,居民贷款增速也处在相对低位。居民收入下降,加杠杆动力不足,经济修复的持续性可能并不强。 政策缓退,坚持底线思维。在国内复苏动能放缓,同时“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的情况下,会议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因此,政策不会“急转弯”,而是会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同时也会确保不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 二、显性财政适度扩张,隐性负债监管仍严格 去年在介绍财政政策时指出,未提及关于总体支出强度、力度的相关表述,今年提到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反映财政支出大概率仍会保持一定程度的扩张,不过随着财政收入端的逐渐修复,明年支出的扩张大概率也是顺其自然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债务会继续大幅增加。 今年的财政投放大幅增加是兼顾了疫情的冲击,随着经济逐渐修复,预计2021年这种“显性”的财政刺激会比今年有所收敛。不过考虑到地产政策环境偏紧、需求端恢复缓慢,预计经济“填坑”结束后,下行压力仍会较大,而且会议对于宏观政策相关表述上也提及,“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因此明年整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估计也不会低于疫情前的水平,我们预计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能仍然会高于3%,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在3万亿以上。 去年和今年两次会议都强调了“提质增效”,不过在财政支出结构上,今年会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比如“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反映未来财政资金在科技、新经济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大,新基建仍会保持一定的高增长,不过考虑到新基建目前规模仍远小于传统基建,对经济的支撑力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会议提及在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后续可能会推出一些税制上的改革,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力度也可能会有所增加。 今年重提“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风险工作”(18年提及,19年未提及),明年地方隐性负债的监管仍然会较为严格。 今年因为疫情冲击,上半年货币信用双宽松,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也是明显增加的。我们统计了2000多家城投平台的债务规模,今年上半年城投公司有息负债余额已经扩张至47万亿,相比去年年末增加了3万多亿。如果用平衡面板来测算的话,今年上半年城投公司的债务增速也上升到了14.8%。在债务风险有所上升、地方债终身问责制度下,明年地方隐性负债的监管政策可能会较严格。 显性刺激力度减弱+隐性负债严监管下,明年广义财政支出或会面临一定的压力,基建很难有高增长。 积极财政的发力空间在哪儿?中央加杠杆仍有空间。其实和全球比较来看,我国政府的显性债务风险仍是相对可控的,BIS统计的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其实处在全球中低水平,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也相对偏低。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只有19.1%,而地方有25.6%(考虑隐性负债则有70%)。往前看,未来可能会继续提高中央政府杠杆率;用显性债务继续置换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降低地方融资成本;继续调动国有企业资源,弥补财政缺口。 三、货币政策重在结构,平衡稳增长防风险 会议提及货币政策时,从去年的“灵活适度”调整为今年的“灵活精准、基本适度”,“精准”一词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仍然会更多地会注重结构,总量层面更多是基于基本面进行微调。结构方面,今年的会议中提及了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另外“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也会更多集中在中小银行层面,以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今年会议增加了对“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相关描述,预计明年的信用政策会更加克制,一方面是经济逐渐恢复,刺激的必要性在减弱;另一方面是出于防风险的需求,上半年信用大幅宽松后,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资产领域,企业信用扩张的过程中资质下沉的现象也明显变多,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杠杆率也大幅攀升。不过随着经济逐渐恢复,宏观杠杆率趋稳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的关注点更多在于风险的防范。 其实今年下半年来信用的投放其实也已经在收敛了。比如6月份以来银行信贷已经回归到正常增长通道,社融的短期高增长主要来自政府债券的大量发行,剔除政府债券后的社融增速也已经放缓了。 货币再宽松没那么快,需要等待基本面的回落。短期来看,货币收紧的概率不大,更多是信用投放节奏的调整。进一步的货币宽松,需要等待经济基本面的再度回落。从近期央行的表述来看,目前央行非常珍惜正常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所以后续的降息降准将是有所节制的。不过2021年信用没那么宽松、基本面可能又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仍需要警惕信用风险的冲击。 四、更加重视地产调控,租赁市场或成重点 会议将地产单列为重点工作,并在地产段落开篇指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而去年会议则是在关于民生的段落结尾提到地产调控政策。足见本次会议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重视,明年地产调控或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回顾今年房地产市场,更多是核心城市销售火爆、房价上涨,和货币放水有较大的关系,中小城市上涨幅度相对较小。今年3月份以来,各地二手房价格走势出现持续分化,一线城市持续走强,二三线城市缓慢走弱。销售端也是类似,截至12月中旬,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达到11%,而三线城市仅为-3.2%。 租赁市场或是明年调控的重点。对于调控方式,会议大篇幅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部署,方向上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方式上,首先,要推进租售同权,“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其次,要加大土地供应支持,“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最后,要“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而租赁市场的完善,可能也会对部分城市的房价上涨有一定的平抑作用。 五、强化科技力量,缓解“卡脖子”问题 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去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同的是,本次会议提出“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说明更加强调从需求角度加大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例如,在科研人员方面,中国与发达成员也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我国每百万人中科研人员仅1307人,不及美日欧90年代水平。 此外,更加强调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本次会议提出,“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今年以来,全球出口受疫情冲击较大,而我国出口一直超预期,很大程度上与海外供给受损,而我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有关。 但会议同时也强调,“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这是因为,我国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多为初级商品,而多数科技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仍受制于发达国家,未来需要加大这方面发展的力量。 六、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强化反垄断 本次会议再度强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一表述在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首提。一方面,国家积极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增加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强调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尤其是对互联网科技等相关企业具有较大针对性。 这其实也是与国际接轨,例如,据路透社报道,10月20日,美国司法部对谷歌发起最大规模反垄断诉讼,为2000年微软案以来全球最大的反垄断案件;11月10日,据欧盟委员会报道,历经一年多的反垄断调查,认定亚马逊违反了反垄断法,滥用“大数据”为自营产品牟利。 会议提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意味着继大量不合规的P2P被叫停之后,其他的借金融科技之名搞的各类“创新”也都要报批和纳入监管。 七、防范系统性信用风险: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本次会议提出,“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尽管对资本市场的表述不多,但不等于不重视,因为结合前几次会议的表述,仍是要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但这次会议非常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信用债市场的风险防范举措,这对于消除投资者的疑虑有积极作用。 当前,某些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较大、杠杆率较高,而且当地的部分传统国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周转压力。因此,投资者对于2021年的信用债市场心存疑虑,会议的此次表述,说明中央已经十分重视对已有信用风险的处置和新增信用风险的防范了。 八、需求侧管理与需求侧改革: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本次会议再度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与12月11号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注重需求侧改革”相呼应,本质均在于扩大内需。从短期来看,促进消费最根本的在于促进就业;长期来看,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例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19年,我国中等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9%,而高收入组收入增长29%;此外,疫情之下,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差距在10倍以上。 此外,据麦肯锡的数据,截至2017年,中国奢侈品消费的88%来自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群体,其余主要来自家庭年收入介于10万至30万元之间的群体。12月16日,贝恩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显示,今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萎缩23%,但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将逆势上扬48%,达到3460亿元。 因此,会议提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些举措属于需求侧改革型的;此外,在扩内需方面,有一个新的提法是“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估计主要指某些供需基本平衡地区(如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 扩大消费的另一个举措则靠投资拉动,会议中提到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社会投资和数字化时代的新基建投资等,同时还告诫“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图片来源:微摄 12月22日,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登高望远、思想深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银保监会系统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今年经济工作取得的不凡成就。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奋勇拼搏,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明年经济金融工作十分重要。必须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不渝坚持党对经济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为实现“十四五”开好局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会议要求,要认真领悟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五个根本”规律性认识,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结合银行业保险业实际抓好细化落实。一是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助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更高水平金融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二是助力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消费潜在活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大金融扶贫力度。三是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前瞻应对不良资产反弹,精准防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压实各方责任,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化解风险。坚决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严格规范股东股权管理。加快推动理财、信托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五是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提高金融法治化水平,对各类金融活动和行为依法实施全面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展监管科技,大力提升监管效能。
图片来源:微摄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制,2020年12月22日,人民银行组织召开债券市场法制建设座谈会,会议由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发展改革委、司法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相关部门和交易商协会负责同志,以及有关法学专家、律师、市场机构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客观分析了我国债券市场的法制状况,围绕债券市场的基本法适用、完善债券市场法律体系的路径选择以及债券市场运行中的债券纠纷案件审判、债券市场统一执法、破产程序过程中债券投资人保护和信息披露、防范债券发行人恶意逃废债等债券市场法制建设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潘功胜指出,近年来债券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发展步伐较快,部分基本法律尚未充分考虑债券的特征,债券市场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相对不足,需要加快推动补齐法制短板。 潘功胜强调,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与相关部门、学界、业界共同努力,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债券市场法制建设中的问题为导向,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律体系,全面提升债券市场法治水平,对债券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不断夯实债券市场信用基础,助力债券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完)
图片来源: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胜利闭幕后,证监会党委当日下午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初步安排。12月22日,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党委会和党委(扩大)会,传达学习会议精神,要求全系统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创造性抓落实的务实举措,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开创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会议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两期规划衔接的重要时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揽全局、举旗定向,深刻总结今年以来的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既是对经济形势怎么看的认识论,又是对经济工作怎么干的方法论,是我们在复杂环境下做好经济工作,确保“十四五”顺利开局起航的行动指南。李克强总理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的具体部署,科学务实、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并进一步深化了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全系统要坚定发展信心,全面、辩证、客观看待明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准确把握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政策导向,深刻领会其内在联系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会议强调,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明年资本市场工作十分重要。证监会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着力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积极发挥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支持创新的功能作用,更好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政策,完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等制度,支持优质领军上市公司更好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机制,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 二是积极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促进畅通货币政策、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强各层次股权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改善融资结构。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稳定交易所债券市场,夯实信用基础。 三是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增强财富管理功能,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助力扩大内需。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健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增强投资者信心。 四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在注册制改革、健全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证券执法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抓好重点改革措施和关键制度的落地实施。稳妥推进市场、行业和产品高水平双向开放。 五是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严把IPO入口关,完善股东信息披露监管。加强监管协同和信息共享,避免监管真空。 六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预判和应对处置机制,切实维护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平稳运行。持续推动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有序缓释,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会议要求,要大力推动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把“两个维护”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对监管工作全流程全链条的监督,严格纪律约束。适应注册制改革新变化,进一步完善对发行审核注册等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努力打造“忠专实”的干部队伍,着力锤炼“七种能力”,增强担当意识,提高担当本领。 证监会党委班子成员,驻证监会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会机关各部门、在京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