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来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它的核心任务是总结当年的经济工作成绩,分析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制定来年宏观经济发展规划。 经济工作会为来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大方向,每一次会议重点工作安排的不同都预示着市场投资机会方向的微妙变化。我们先来看看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工作重点: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三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四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五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六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七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八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这里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请注意,这是明年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 回顾最近三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来年的第一重点工作,是有所变化的。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第一重点工作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第一重点工作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集群形成和发展。 那么,这些工作重点给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018年确定的2019年工作重点首先是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这和当时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分不开的,“三去一补”调结构。2019年确定的2020年经济工作第一重点并没有指明具体方向,而是属于宏观性质的指导。但过去几年都没有将科技力量放在如此突出的地位,除了2019年在第五位的“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其对科技工作的战略重心与今年无法相提并论。 当然,每一年工作重点的不同,与所处的宏观环境也有很大关系。中国经济目前已经从单纯追求速度和数量的阶段转向追求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对科技创新的依赖度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此外,过去一两年时间,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杀手锏,特别是美国不断对我国实施科技霸凌,动辄用核心技术来“卡脖子”,这也让我们痛下决心解决自主可控核心科技所面临的困局。请注意,这里的科技工作重点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也不是简单的模式创新,而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是一个定位很高的工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是解决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为在现代社会,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依赖科技进步,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自主可控核心科技之上。 实际上,自主可控经济不仅是国家这个宏观层面需要大力发展的,就是微观企业层面也必须奋起直追,而且连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都开始觉醒。日前,苹果宣布自研芯片,以摆脱对高通的依赖,因为高通芯片是按每部手机售价收取芯片成本,苹果手机的售价又是全球最贵,因此高通芯片在苹果手机中的成本比重已经让库克难以忍受。由此可见,即便没有科技霸凌,所谓的拿来主义也是行不通的,不说人家高兴的时候给你用,不高兴的时候就断供,就算苹果这样的企业也难以承受“不自主可控”的代价。 看清了大方向,我们就应该在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等方面集中力量、倾斜资源,下决心干大事。
明年央行的政策重点有哪些?这一会议作出提前“预告”。 12月18日,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主持会议,党委副书记、行长易纲及党委其他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金融工作责任重大。人民银行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本次会议将央行明年要着重抓好的工作任务划定为四大类,但另据会议透露,拟于近期召开央行年度工作会议,做好2021年各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提出具体要求。 如何实现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明年央行有哪些重点工作任务?会议主要提出以下四方面: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三是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具体来看,在稳健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提出,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持续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意味着M2增速和社融存量增速两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明年将经历压降的过程。根据浙商证券(行情60187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李超的估算,2021年名义GDP增速约为10.7%,在央行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可能切换至金融稳定而收紧的情况下,预计2021年M2增速回落至9.5%-10%左右,社融增速回落至10.9%左右。 “我们通过社融增速预测值初步估算2020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水平大概率突破280%,全年上行幅度超20个百分点。预计后续稳定宏观杠杆率将逐渐成为政策重点,金融稳定可能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货币政策基调转向稳健中性,出现边际收紧,2021年一季度开始信用收紧概率较大。”李超称。 不过,即便明年一季度信用开始收紧,但鉴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不急转弯”,预计宽松政策退出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以平滑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尤为注意的是,12月21日公布的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结果显示,LPR连续8个月维持稳定。不过,随着8月份以来央行连续超额续作MLF,近期货币操作边际宽松,银行负债成本高企的问题有所缓解,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在12月迎来降幅。因此,有分析认为,一年期LPR利率再次下行为期不远。 “LPR由MLF利率和加点幅度两部分组成。自2019年LPR改革以来,MLF利率的降低是压低LPR的主要力量,我们认为未来LPR降息的动力更多地来源于加点幅度的压降。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报价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已开始下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其还会进一步回落。目前很多事情在向着压低LPR利率的方向发展,预计一年起LPR利率再次下降为期不远。”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科技产业将成货币信贷重点支持领域 会议确定的第二项工作任务,则是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做好稳企业保就业纾困政策的适当接续,继续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效衔接。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明年在保持原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预计将进一步创设新的工具,除了“结构性”特点外,还会进一步增加工具对实体经济的“直达性”。同时,相比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这表明除了传统的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支持,明年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卡脖子”问题的科技产业也将成为货币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 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首席研究员温彬则表示,央行今年推出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明年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可考虑作为长期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工具。同时,虽然宏观经济在改善,但不少小微企业还面临着经营压力,明年预计政策还会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无还本续贷等举措,保持小微企业资金流稳定,防止因资金断档使得小微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预计明年针对小微企业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会逐步退出。 防范化解风险重在健全风险处置制度体系 尽管今年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但这并不意味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一劳永逸。未来,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将从前期的“拆弹”重点风险,变为更加注重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 本次会议也提出,要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压实中小银行风险处置责任。加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如何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易纲、郭树清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中的两篇署名文章中均有详细论述。 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备受重视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要推进。会议提出,明年要做好“十四五”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稳步推进农信社改革。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夯实信用基础,严肃市场纪律,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持续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推动已宣布金融开放措施切实落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开放条件下金融监管能力。 上述表述多数也是此前央行一直强调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只不过,由于近期部分地方国企债券违约以及市场对信用债市场发展的热议,令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在当下引起更多关注。 那么,如何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张旭认为,债券市场法制的完善是打破刚性兑付预期的先决条件,而刚性兑付预期需要通过一次次的违约才能稳步淡化。不过,违约又有可能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在面对市场波动时应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导向,依靠市场法制规则“托底”,不宜过分依赖于政府行政指导,因为后者可能进一步强化市场的刚性兑付预期。 “因此,在淡化刚性兑付预期的同时应构建有利于债券融资的良好市场生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切实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增强投资者信心。只有投资者坚信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保障,才不会迷信所谓的政府救助,才甘于自担风险,金融体系的运行也才会更加稳健。”张旭称。 不过,李超还认为,仅强调完善债市法制并不一定能根本解决信用收缩的问题。针对完善债券市场法制,这是打击逃废债的重要保障,有助于缓解信用违约风险,但金融市场对违约事件往往是非线性的反应,仅强调完善债市法制并不一定能根本解决信用收缩的问题,还需配合其他托底政策,防范系统性信用收缩风险。
近日央行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央行会议强调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同时,提出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财联社(北京,记者 张晓翀)讯,近日央行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央行会议强调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同时,提出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分析人士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央行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由2018年以来一直维持的“合理充裕”转为“合理适度”,若流动性定调改变,后续可能释放偏紧信号。但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强调政策操作上“不急转弯”,因此,即便流动性明年有所收紧,但也基本不存在货币政策大幅收紧的担忧。 华创证券固收分析师梁伟超在报告中表示,货币政策定调添加“精准”,延续“匹配”说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但未提“合理充裕”和“降成本”,银行间流动性或仍有收紧可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信贷等或仍维持一定增速。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对财联社表示,明年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平滑调控节奏,通过合理化货币信贷增速稳定宏观杠杆率,防范资金“脱实向虚”。 央行提出,明年要持续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汪惠青认为,未来汇率市场化改革将坚持稳中有进的原则,在降低资本流动冲击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同时加强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利用外汇风险准备金或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逆周期工具进行宏观审慎监管。 此外央行还提出,要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夯实信用基础,严肃市场纪律,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稳步推进农信社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开放条件下金融监管能力。 汪惠青指出,“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体现了中央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的决心。未来既要强化中央、地方、各部委的联动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风险的早发现、早识别。又要提高“逃废债”违法成本,强化信息披露和评级制度建设,完善债券市场法制。 央行还表示,要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压实中小银行风险处置责任。加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历经艰难险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的结果。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会议强调,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只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确定最优路径,并依靠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会议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要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要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要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议强调,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 二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三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四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要大力提升国内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安全审查机制,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 五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六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七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要发挥功能作用。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八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会议指出,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继续艰苦奋斗。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分类调整优化,留足政策过渡期。 会议强调,要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合理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精准有效实施宏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机制和政策,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农业生产,推进农村改革和乡村建设。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会议指出,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真抓实干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工作各方面。督查、督导等工作要规范进行,讲求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领导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要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自觉赶上时代潮流。要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要继续深化社会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疫情防控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严防死守,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要安排好“两节”市场供应,确保基本民生,做好困难群体兜底工作。 会议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12月18日,人民银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任务: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明年的货币政策总体走向,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人民银行此次党委扩大会议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会议强调,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持续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为贯彻落实“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的工作要求,会议强调,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做好稳企业保就业纾困政策的适当接续,继续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效衔接。 会议还强调,要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压实中小银行风险处置责任。加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围绕在贯彻落实“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等精神要求,会议提出,要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在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方面,会议强调,要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夯实信用基础,严肃市场纪律,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此外,会议强调,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稳步推进农信社改革。持续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推动已宣布金融开放措施切实落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开放条件下金融监管能力。
12月18日至19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梳理总结2020年以来发展改革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研究部署2021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围绕做好明年发展改革工作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作工作报告,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穆虹主持会议,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唐登杰作会议总结,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宁吉喆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委党组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2020年极不平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发展改革系统坚持守初心、担使命,冲在先、干在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完成了全年各项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口罩等防疫物资供给,确保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支持火神山和雷神山等集中救治医院建设,分区分级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落实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施方案。二是着力保持经济大盘稳定,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出台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聚焦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四是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等硬任务,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人的建设任务,三个定点扶贫县全部脱贫摘帽,持续推进返乡创业试点,持之以恒做好重点商品保供稳价。五是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等重大改革文件,发布《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稳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重大外资项目协调保障。六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做好医疗废物处置,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七是切实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粮食能源安全,加大粮食能源安全保障力度,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八是全面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党对发展改革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强化。同时,按照党中央建议的要求,高质量研究起草“十四五”规划《纲要》;组织编写出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发展改革工作》系列丛书。 会议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作了系统分析研判,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政策取向作了系统部署,发展改革部门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战略自信,清醒认识明年国内外经济形势,聚焦主要目标,落实总体要求,强化政策保障。要坚持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防止思想松懈和麻痹大意。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定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保障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支撑。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及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注意工作策略和方法,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协同性。 会议明确,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扎实做好明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一是着力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完善宏观政策组合,强化预期管理,促进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完善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精准施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巩固成果和完善发展工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确保粮食安全。四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五是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促进“放管服”改革迈向纵深。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六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七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部署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八是聚焦共同富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更好发挥双创对就业的支撑作用,支持发展灵活就业。聚焦“一老一小”、住房保障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粮油肉蛋菜等农产品保供稳价。九是统筹做好发展和安全工作,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深入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前瞻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运用改革思路和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处置企业债务违约问题。 会议强调,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严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做好岁末年初重点工作十分重要。一是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收官和明年开局工作。各地要紧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争分夺秒、奋力冲刺,同时要对标对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本次会议做好衔接,谋划好本地区发展改革系统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明年一季度起好步。二是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抓紧修改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研究设计好具有引领性的目标指标体系,谋划好一批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论证好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各地要做好与国家规划的衔接,结合本地实际,集中力量编制好本地区规划。三是做好“两节”前后重点民生保障和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强化民生商品和煤电油气等保供稳价工作,安排好“两节”市场供应,保障好困难群体特别是脱贫人口的基本生活;抓好煤电油气运调节,做好迎峰度冬天然气、电力、煤炭供应保障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优化精准化疫情防控举措、组织协调好春运工作。同时,确保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出现任何闪失。 会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要有当仁不让的决心和勇气,敢于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一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决站稳政治立场,加强政治机关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二是持续加强上下联动,增强横向协同,下大力气抓好具体落实工作,着力提升工作实效。三是进一步强化担当作为,加强队伍建设,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七种能力”,查漏补缺,全面提升政治、业务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副秘书长,驻委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各司(厅、局、室)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负责同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能源局负责同志及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主任及有关负责同志,政府负责经济运行调节、节能、物价工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事关每个人。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如既往地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形势,以及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 2021年是中国新的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这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2021经济如何破局? 回顾今年经济数据,在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影响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为明年经济反弹蓄势。但不得不承认,尽管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但发展仍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些短期问题和长期挑战也依然存在。 按照以往惯例,每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后,都是市场关于第二年经济政策的理性讨论期。后疫情时期,货币政策的进与退更是一直牵动市场神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市场分析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也给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定调的货币政策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今年的表述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此外,会议还指出,要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疫情期间,为稳定经济增长、保实体企业,我国采取了诸多特殊的、临时性宏观政策,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复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杠杆率提高、实体债务压力加大、资产泡沫放大等风险。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货币政策提法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变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更加强调合理适度。 此前,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已明确提出。经济持续复苏之下,市场担心宏观政策大幅收紧。 廖志明表示,“不急转弯”体现了宏观政策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不会骤然大幅收紧。只不过,货币政策收紧方向还是比较确定的,但收紧节奏会比较慢及时间拉长,实现在稳杠杆的同时避免对经济复苏产生较大的影响。2020年因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加大,宏观杠杆率上升明显,疫情影响消退,经济好转,稳杠杆重要性提升,需要平衡好经济增长与防风险、稳杠杆的关系。 实际上,货币政策“不急转弯”基调早就释放。央行行长易纲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表示,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 此外,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提质增效。一方面还是要保持财政支出的适度规模,预计财政赤字率会在3%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规模会在3万亿左右;从货币总量来看,货币政策在稳健基础上,央行还会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稳定,进一步优化政策导向,进行精准调控,防止大水漫灌。 货币政策维持中性 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目前率先复苏。二季度以来,疫情得到持续稳定控制,国内经济出现“V型”反转,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实现同比转正,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展望2021年,“不急转弯”意味着疫情以来我国各类非常规的扩张性政策逐步退出,不会进一步滑向宽松,但也并非全面转向收紧。 在2019年1月和2020年的1月,央行均根据当时经济走势及货币金融环境,实施了全面降准。 不过,市场分析认为,2021年1月央行再度实施全面降准的可能性较小。未来一段时间,市场观点倾向认为央行将维持“观望”政策模式,这从近期央行的多次操作也可得到印证。 MLF已经连续5个月超额续作。12月15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了9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亿元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继续维持2.95%不变。自此,MLF操作利率已经连续9个月保持不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此前认为,一方面,近期央行持续通过MLF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中长期流动性,加之伴随年底前银行完成结构性存款压降任务,未来一段时间中期市场利率或将稳中有降,对央行大规模注入中长期流动性需求相应下降;另一方面,春节前市场资金面趋紧,央行可通过加大逆回购操作规模、拉长期限等其它公开市场操作对冲;最重要的是,全面降准会释放较为强烈的货币宽松信号,与当前经济形势及政策目标不相符合。 特别是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提“需求侧改革”,强调“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令人瞩目。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在需求侧改革的政策思路之下,社会循环的有序开展既需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领域形成有效需求,同时也需要防范企业债务规模无序扩张对企业投产意愿的挤出,因此,后续货币政策料将延续当前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需求侧改革的政策框架下居民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有所提高,这需要货币政策维持在一个相对中性的状态来稳定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也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内容相一致。 在此前发布的《2020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